一、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辉[1](2016)在《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实施“自营+代理”运营模式,邮政企业代理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经过近几年实践,运营逐步趋于规范。邮储行自营以公司、信贷等资产类业务为侧重,关注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效业务,实现新的收益增长。邮政代理金融则继续利用原邮储点多面广特色,根植金融零售市场,与邮储行错位经营,以储蓄存款类零售负债业务为主,兼办理财、保险、国债、基金等中间业务,持续做好基础金融服务。2014年底,新疆邮政代理金融在邮政集团战略规划下,为响应集团号召,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全疆全力推进邮政代理金融业务转型发展。本人分管石河子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结合工作经验,以石河子邮政代理金融业务转型为研究对象,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和评论了相关文献;第二部分归纳金融转型的相关概论以及理论基础;第三部从经济、社会、技术三方面全面分析了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第四部分网点建设、业务种类、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深入分析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五部分以网点、客户、营销团队为切入点,研究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实施策略及落地路径;第六部分探讨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实施策略;第七部分为得出的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代理金融在银行业内部竞争及金融市场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金融转型工作迫在眉睫且志在必得,要贯彻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与客户建立稳定可持续性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邮政代理金融转型工作中,需把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用辩证思维谋划,以发展理念引领,靠战略举措推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始终围绕着以观念转型为先导,以经营和服务转型为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突出网点负责人在网点转型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经营服务团队;改善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网点销售产能和整体经营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章斐[2](2012)在《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村富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是覆盖城乡二元市场最广、网点面最宽、交易额最多的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邮政金融必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邮政金融自身还存在着资金倒流回城市、农村金融真空日益严重、资金运用机制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发挥邮政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以临安市邮政金融服务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和SWOT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临安市邮政金融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以及比较分析农村金融和邮政金融的行业特征和优缺,认为县域内的邮政金融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其发展建设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及业务面狭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积极拓展业务,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继续争取国家的金融政策支持及加强各银行间的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建议。本文认为,在县域经济社会环境下,邮政金融要想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寻求体制管理、业务营销和科技服务的创新,以实现自身以及农村经济的双赢。
周颖辉[3](2011)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邮储银行的成立与发展对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邮储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贷款业务刚刚起步,其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内部未形成共识。邮储银行的壮大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因此,研究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结构比率的上升,即非国家金融机构贷款占全国贷款总额的比例提高,对二元经济转换有正向推动作用。邮储银行作为一家特殊类型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基本的功能定位应当是为我国弱化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核心使命应当是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要发挥邮储银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就应设法让这家国家金融机构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邮储银行选择社区银行经营模式,采用灵活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则规模庞大的邮储银行就相当于是由众多社区银行组成的有机整体,使当地资金尽量地为当地经济服务。邮储银行应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双赢机制采用“自营+代理”的模式发展金融业务,根据范围经济原理在各网点复制其经营模式和金融产品,这些优势具有持久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其他金融机构复制。这些特定资源的整合能力正是邮储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邮储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全功能零售银行”的核心价值观和“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努力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使命相比照,邮储银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社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需要探索与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相配套的风险控制机制。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定位于大型社区银行,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立足于“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和社区银行业务相对独立运行机制,将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城乡网点按照社区银行的模式进行运作,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的各县(区)分支机构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把邮储银行打造成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显着的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在于将其业务分为社区银行板块和非社区银行板块,其县(包括城市的“区”)域内分支机构全属于社区银行业务板块,较高层次分支机构设社区银行事业部;邮储银行在县域内发展业务具有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小额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是其社区银行业务板块的主要业务。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原动力”问题,邮储银行股权结构的改革在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有利于实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股权结构,并有效解决“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邮储银行在推行“化整为零”的大型社区银行发展战略时,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其风险控制机制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型社区银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这些政策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邮储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其为加快转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卞靖[4](2010)在《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深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新时期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历经变革,中央政府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1983年以来的10个中央一号文件、1994年以来的中央年度经济工作会议、1997年以来的3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等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都曾反复提到要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然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科技水平大幅提高、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却始终处于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何在?出路何方?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贷款交易成本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变迁原因和制度缺陷,从融资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三个方面对我国正规和非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交易成本分析,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作出更为有效的解释,进而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为主线,提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的有效对策。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从研究背景入手,简单介绍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梳理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以及相对应的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农村金融的理论,并进一步回顾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演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为切入点的研究思路,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并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做了简要概述。第二章是对相关问题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本章首先回顾了建国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四个阶段,随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供求失衡的标准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并阐述了该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五大不利影响。本章最后一节阐述了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融资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从理论上对我国农村金融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总体分析。第三章是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的研究。按照一般分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包括改革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本章对这些正规金融机构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回顾,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变迁原因,进而指出了各类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贷款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与第三章相对应,是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的研究。本章回顾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各自在贷款交易成本方面相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优势,指出了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揭示了各自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与问题,最后对我国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的优劣之处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五章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本章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美国、农民合作组织极其发达的日本以及国情与我国相似的印度这三个极具代表性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总结了这三个国家在解决农村贷款问题方面的经验与亮点,归纳了这三个国家的可取之处,为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经验及借鉴。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本章主要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本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途径,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为主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借鉴经验,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建立农村征信体系等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本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在于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分为融资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三个部分,揭示了当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贷款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目标、框架和具体措施。然而,囿于相关参考资料不多的制约和对某些金融机构的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没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贷款交易成本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实为遗憾。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林旭进[5](2009)在《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与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文中指出行业性转轨在目前已经是一个相对前沿的研究方向,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相当长的企业转轨过程,像企业改制、经营方式探索到今天相对成熟的股份制企业模式。在最近三年来,邮政金融作为一个新的行业性转轨新事物,在具有百年历史的邮政领域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和一般的转轨有哪些类似或区别的地方呢?国际上邮政金融是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以及其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国内对邮政金融转轨的专业性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就试图通过对邮政金融的行业性转轨和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为邮政金融的体制转变提供一个理论性的解释,或为已有的解释提供新的证据,特别是结合近几年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对普遍的行业性转轨和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主要结论有:转轨是渐进式的,国有经济的大量进入是改革启动和保持增长的必要条件,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行业性的转轨成为渐进式改革的一种必由之路;从产业组织特性的角度对行业性转轨进行理论性分析探讨;着眼于世界邮政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对我国邮政金融行业的转轨和产业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邮政金融的行业性转轨是这种转轨的一部分,是我国金融企业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无法脱离行业性转轨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同时它的转轨对产业组织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意义;邮政金融的行业性转轨是内外体制共同作业和推动的结果,综合环境的变化构成行业性转轨的重要动力;邮政金融转轨必须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重点分析这种联动的内在因素。对我国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提出适当的参考方案,解决转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
乔华兵[6](2009)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小额信贷业务,缓解了农民和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较好地填补了商业银行在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市场的空白。如何在解决农民和微小企业货款难问题的同时,又能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小额信贷的基本概念入手,利用微观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货币金融学的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了衡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程度,本文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国家利率政策、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社会信用环境五个层次,设置了12个基础指标,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在总结影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例分析。不足之处在于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的阐述还不够完整,以致实例分析的论证欠充分,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继续研究。
魏锋[7](2008)在《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国内和国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均日益加剧。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而备受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重视,都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2008年1月1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商洛市分行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以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理论,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继而运用对比、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经验和趋势,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通过研究后认为,商洛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明确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克服不足,重点在市场定位、营销、产品、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五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商洛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市级邮政储蓄分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对邮政储蓄同行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意义。
张晓艳[8](2008)在《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渐进式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农村正规金融,近年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却趋于弱化,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农村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户的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不受金融法规约束,在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方面也缺乏规范的管理,极易引发借贷纠纷,影响了这一市场的持续健康运行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就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农村民间金融纳入市场分析框架,运用比较分析、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需求、供给、利率等方面,对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本结论为: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市场的健康运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当前应通过优化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环境、引导借贷利率适度回落、增加民间金融制度供给来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全文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民间金融的研究动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论文中涉及的“民间金融”这个在经济学与金融学领域十分常见但又极具争议的概念作出了解释及界定,明确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内涵,然后深入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履约机制。这一章内容对其他部分的内容起着理论支撑的作用。第三章,农村民间金融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本章回顾了部分欧美发达国家、亚非发展中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的实践,总结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有益启示。第四章,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历史演进与绩效评价。本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从全国与区域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融资规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评价了这一市场的运行绩效,指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必要对这一市场进行规范与引导。第五章,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需求分析。从本章开始,论文从需求、供给及利率三个层面探讨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为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市场提供现实依据。本章主要讨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需求形成的原因,从需求动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考察农户的民间金融需求,探讨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需求的动因及获得性。第六章,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分析。本章在分析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考察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来源,这些资金主要包括农户的盈余资金及部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从农户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借贷用途、借贷利率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影响因素。第七章,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分析。本章首先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决定进行了一般分析,然后探讨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现状,指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借贷利率具有利率水平高、区域差异大的特点,认为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市场垄断明显、风险较大是导致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利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第八章,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的政策选择。本章是全文的落脚点。在以上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本章从明确规范基本原则、优化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环境、引导借贷利率适度回落、增加民间金融制度供给等方面,提出了规范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冯晓辉[9](2008)在《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依靠其特殊的经营政策,各项业务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业务品种也从相对单一的以储蓄主的负债业务、汇兑结算扩展到代发工资、代收话费、代理保险、开放式基金销售、邮政储蓄绿卡等中间业务。近年来,小额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银团贷款等资产业务也日益成为邮政金融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邮政金融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邮政金融改革大势所趋。在改革进程中,邮政金融只有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迎难而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中国邮政金融发展历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邮政金融改革的剖析,指出了邮政金融在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两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江苏邮政金融的相关实际,对邮政金融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赵绪国[10](2008)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按照《商业银行法》全面开办各项银行业务。银行产品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之一,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朗、企业战略定位逐渐清晰的基础上,如何度过改革的过渡期和发展的创业期,形成有比较优势、有行业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邮政金融产品体系,是一个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社区银行研究现状、邮政储蓄理论、银行产品开发研究综述等三个层面的简要综述,认为各国邮政储蓄系统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性,社区银行具有亲民便民的特征,和邮政储蓄银行行业特色比较吻合,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将是今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随后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全能性的社区零售银行这一定位出发,初步设计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体系,并分析了现阶段邮政储蓄尚存在规划性、结构性、保障性、服务性四大差距;再后着重阐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的策略选择和五大类产品的具体开发方案。在对邮储产品框架体系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产品策略、产品组合策略、流程优化策略、产品品牌策略等开发策略。详细制定了邮政金融负债产品、资产产品、结算产品、中间业务产品、理财产品等五大类产品开发方案;最后对邮储产品开发提出了组织、平台、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网点渠道等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并从产品竞争力、产品风险性、产品盈利性三个角度制定了产品开发的效果评价指标。
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代理金融业务的含义与内容 |
2.1.2 代理金融业务发展演变 |
2.2 金融业务转型理论基础 |
2.2.1 货币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 |
2.2.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第三章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发展环境分析 |
3.1 金融环境分析 |
3.1.1 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 |
3.1.2 金融市场准入放宽 |
3.1.3 石河子垦区同业银行竞争态势 |
3.2 社会环境分析 |
3.2.1 石河子垦区经济环境概况 |
3.2.2 居民资产配置方式多元化 |
3.2.3 银行理财产品替代存款进入加速期 |
3.3 技术环境分析 |
3.3.1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对于客户获得金融服务途径的改变 |
3.3.2 网点厅堂渠道到电子渠道的不可逆 |
第四章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发展现状 |
4.1.1 代理金融网点分布、资源配置及人员构成现状 |
4.1.2 代理金融业务收入占比、结算方式现状 |
4.1.3 代理金融管理模式、业务结构现状 |
4.2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
4.2.1 现有网点、人员等资源限制已成为发展瓶颈 |
4.2.2 代理金融固定费率的结算方式限制了代理金融创收能力 |
4.2.3 代理管理模式复杂,业务结构不全制约业务发展 |
第五章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发展战略规划 |
5.1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回顾 |
5.2 石河子邮政代理金融市场定位及SWOT分析 |
5.2.1 邮政代理储蓄业务市场定位 |
5.2.2 中间业务市场定位 |
5.2.3 优势-基础客户扎实,品牌信誉度高。 |
5.2.4 劣势-软硬件服务能力、产品业务结构、收入结算方式 |
5.2.5 机遇与挑战 |
5.3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发展战略规划 |
5.3.1 转型战略目标 |
5.3.2 转型基本原则 |
5.3.3 转型发展规划 |
第六章 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转型实施策略 |
6.1 代理金融网点转型——抓紧客户增强黏度增量发展 |
6.1.1 如何与客户建立可持续性关系 |
6.1.2 网点精细化管理体系 |
6.1.3 差异化网点经营策略:一点一策 |
6.2 代理金融管理转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
6.2.1 提高员工的专业底蕴和专业能力 |
6.2.2 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 |
6.2.3 网点核心岗位 |
6.3 丰富优势业务产品,弥补业务短板 |
6.4 加强管理,推进精细化管理 |
6.4.1 系统制度:绩效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督导 |
6.4.2 管理者管理思维转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3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临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概况 |
3.2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 |
3.2.1 临安市农村金融现状 |
3.2.2 临安市邮政金融基本情况 |
4 临安市邮政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
4.1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优势 |
4.2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劣势 |
4.3 临安邮政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
4.4 临安邮政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 |
5 促进临安邮政金融发展的建议 |
5.1 临安邮政金融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
5.2 临安邮政金融的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 |
5.3 临安邮政金融的市场细分和营销策略 |
5.4 临安邮政金融的业务拓展和创新 |
5.5 临安邮政金融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
5.6 临安邮政金融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
6 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邮储银行的相关概念辨析 |
1.2.1 邮政储蓄与邮政金融 |
1.2.2 邮政公司与邮储银行 |
1.2.3 “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 |
1.2.4 社区银行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国外邮政储蓄的研究 |
1.3.2 对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思考 |
1.3.3 对邮储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思考 |
1.3.4 对邮储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思考 |
1.3.5 邮储银行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要点 |
2.2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
2.3 邮储银行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内在关系 |
2.3.1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理论概述 |
2.3.2 邮储银行的成立及其基本的功能定位 |
2.3.3 邮储银行的社区银行组织模式 |
2.4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
2.4.1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 |
2.4.2 邮储银行发展的范围经济性 |
第3章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
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
3.2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
3.2.1 基于规模经济性的“高覆盖、低成本”的优势 |
3.2.2 基于范围经济性的网点布局优势 |
3.3 邮储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实证分析 |
3.3.1 国内外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不同特点 |
3.3.2 本节实证分析的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3 样本数据与实证结果 |
3.3.4 实证结果分析及相关结论 |
第4章 邮储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
4.2 邮储银行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
4.2.1 邮储银行产品社区银行特色尚未体现 |
4.2.2 邮储银行区域资金回流机制尚未形成 |
4.2.3 邮储银行员工获取软信息能力欠缺 |
4.3 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
4.3.1 邮储银行股权结构单一 |
4.3.2 内部组织结构与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不相适应 |
4.3.3 “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尚未处理好 |
4.4 需要探索与邮储银行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风险控制机制 |
第5章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
5.1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内涵 |
5.2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战略 |
5.2.1 邮储银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
5.2.2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 |
第6章 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研究 |
6.1 邮储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总体框架 |
6.2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运行机制设计 |
6.2.1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组织结构 |
6.2.2 社区银行类机构资金利用与地方资金回流机制 |
6.2.3 建设社区银行类机构客户经理队伍 |
6.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主要业务发展定位 |
6.3.1 树立小额贷款的核心业务地位 |
6.3.2 突出小企业贷款的重点业务地位 |
6.4 基于贷款定价比较优势的社区银行类机构业务发展策略 |
6.4.1 基于RAROC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原理 |
6.4.2 邮储银行具有较低的总成本率 |
6.4.3 基于RAROC邮储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 |
6.4.4 社区银行类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
第7章 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
7.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7.1.1 一般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
7.1.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及其特殊性 |
7.2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及启示 |
7.2.1 国外两种典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
7.2.2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对邮储银行的启示 |
7.3 基于大型社区银行战略定位的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7.3.1 保证社区银行经营模式有效实施的股权结构安排 |
7.3.2 突出社区银行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安排 |
7.3.3 邮储银行“自营+代理”体制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案 |
第8章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
8.1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框架 |
8.1.1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要求 |
8.1.2 经济资本在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作用 |
8.1.3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框架结构 |
8.2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社区银行类机构风险控制 |
8.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第9章 加快邮储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
9.1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9.2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
9.3 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 |
9.4 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 |
9.5 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深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演变 |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演变 |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演变 |
四、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及研究方法和结构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章结构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重建农村金融体系(1978—1993 年) |
二、“三驾马车”偏离农村(1994—2002 年) |
三、农信社新一轮改革(2003—2005 年) |
四、农村金融改革破冰前行(2006 年至今) |
第二节 金融供求失衡的标准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表现 |
一、总量失衡 |
二、信贷资金使用用途结构失衡 |
三、信贷额度结构失衡 |
四、期限结构失衡 |
第四节 农村金融失衡的理论分析及危害 |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分析 |
二、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危害透视 |
第三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研究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交易成本分析 |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历程 |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交易成本分析 |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历程 |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交易成本分析 |
第二节 农业政策性银行交易成本分析 |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历程 |
二、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交易成本分析 |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交易成本分析 |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
二、农村信用社交易成本分析 |
第四章 非正规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研究 |
第一节 农村民间金融交易成本分析 |
一、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历程 |
二、农村民间金融交易成本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小额信贷交易成本分析 |
一、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
二、农村小额信贷交易成本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比较总结 |
第五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
一、美国农村的商业金融 |
二、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三、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
第二节 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 |
一、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
二、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三、日本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 |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 |
一、印度的商业银行 |
二、印度的农村政策性金融 |
三、印度的合作性金融 |
第四节 国外农业信贷制度经验小结 |
一、各国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业信贷供给体系 |
二、各国农业信贷机构都提供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 |
三、各国农村信贷机构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
四、各国农村金融机构大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
五、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行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
第一节 强化农村合作组织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
一、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二、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
第二节 邮政储蓄定位农村成本优势巩固提升 |
一、明确农村市场定位 |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三、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
四、因地制宜创新产品 |
五、加强县域网点建设 |
第三节 坚持农发行政策性取向政策补贴降低交易成本 |
一、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总体方向 |
二、坚持政策性取向拓宽业务范围 |
第四节 深化农信社改革重建交易成本优势 |
一、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
三、创新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与服务 |
第五节 规范扶持民间金融充分发挥成本优势 |
一、合理推进国家干预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模式 |
二、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培育多元竞争市场 |
三、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基层政府建设 |
四、加强农村金融立法加快金融体系建设 |
五、大力发展小额贷款 |
第六节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二、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政府积极引导完善农业保险 |
第七节 构建农村征信系统打造信息对称平台 |
一、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二、构建农村征信系统搭建信用信息平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与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
1.2 我国邮政金融发展历史和研究背景 |
1.3 邮政金融在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 |
1.4 邮政金融行业性改革步入起步阶段 |
第二章 转轨过程的行业现实和理论意义 |
2.1 企业性质的转轨过程是渐进性的,间接地造成行业性转轨结果 |
2.1.1 转轨的性质是市场经济性质的过渡 |
2.1.2 渐进式转轨的改革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
2.2 现代产权理论为行业性转轨提供了新的解释基础 |
2.2.1 企业产权理论 |
2.2.2 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逻辑思路 |
2.2.3 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根本性问题 |
2.2.4 被赋予更新内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2.3 行业性转轨与产业组织理论 |
2.4 金融发展理论与新的金融行业发展模型 |
2.4.1 金融发展理论的理论分支 |
2.4.2 金融发展理论最新成就 |
2.5 邮政金融行业转轨与产权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的现实和动力 |
3.1 全球邮政储蓄的诞生、发展、转折和改革 |
3.1.1 全球邮政储蓄历史回顾 |
3.1.2 邮政储蓄的繁荣发展 |
3.1.3 邮政储蓄的转折 |
3.1.4 邮政储蓄的改革 |
3.2 德国的邮政体制改革 |
3.2.1 德国邮政(银行)改革的背景和动力 |
3.2.2 先立法后改革 |
3.2.3 德国邮政(银行)改革内容 |
3.2.4 邮政和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
3.3 日本的邮政金融转轨 |
3.3.1 实行邮政行业管理与经营职能分离 |
3.3.2 对邮政实行企业化改造 |
3.4 全球邮政储蓄在生存中求发展 |
第四章 我国的邮政金融转轨与邮政体制改革 |
4.1 邮政储蓄和邮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4.1.1 改革动因分析 |
4.1.2 邮政储蓄目前存在的法律问题 |
4.2 邮政体制改革 |
4.3 改革的基本前提 |
4.4 坚持立法先行,依法改革原则 |
4.5 尽快实施邮政储蓄业务分账核算 |
4.6 现有改革方案分析 |
4.6.1 交叉补贴影响邮政金融改革的效果 |
4.6.2 结构性矛盾导致邮政金融和邮政的改革进展缓慢 |
第五章 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对策分析 |
5.1 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操作 |
5.2 改革的基本内容 |
5.2.1 改革目标 |
5.2.2 市场化改革的步骤 |
5.3 规范产权,组建邮政储蓄银行 |
5.3.1 从产权关系入手,解决邮政储蓄银行的归属问题 |
5.3.2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
5.3.3 构建邮政储蓄金融监管体系 |
5.4 相关配套政策 |
5.4.1 对邮政实行减免税政策 |
5.4.2 允许邮政部门适度扩大通商类业务的范围 |
5.4.3 逐步降息,保证邮政金融逐步与央行厘清依附关系 |
5.4.4 提高市场化水平,保证邮政业务价格贴近市场水平 |
5.4.5 提升邮政归属关系,规范市场秩序 |
5.5 邮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
5.5.1 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 |
5.5.2 与农村金融改革配套 |
5.5.3 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运用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主要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额信贷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
2.1 小额信贷的概念 |
2.1.1 小额信贷的定义 |
2.1.2 小额信贷的特点 |
2.1.3 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基础 |
2.2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2.2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 |
2.3 国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
2.3.1 国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 |
2.3.2 国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三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概述 |
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历史沿革 |
3.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小额信贷的优劣势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3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信贷的意义 |
3.3.1 改变了邮储银行只存不贷格局,为服务三农提供了资金支持 |
3.3.2 拓宽了邮储资金运用渠道,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3.3.3 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 |
3.3.4 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村高利贷 |
第四章 影响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4.1 宏观因素 |
4.1.1 对小额信贷的认识与定位 |
4.1.2 政府对小额信贷的政策 |
4.1.3 社会信用环境与法律制度 |
4.1.4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程度 |
4.2 微观因素 |
4.2.1 利率水平 |
4.2.2 经营管理水平 |
4.2.3 小额信贷贷款规模 |
4.2.4 产品设计能力 |
第五章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衡量 |
5.1 衡量指标的设计原则 |
5.2 衡量指标体系的构成 |
5.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5.2.2 农村的市场化程度 |
5.2.3 国家利率政策 |
5.2.4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
5.2.5 社会信用环境 |
5.3 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衡量步骤 |
5.3.1 方法选取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可持续发展程度综合指数的计算 |
5.3.3 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 |
5.4 实例分析 |
5.4.1 所在地区及邮政储蓄银行基本情况 |
5.4.2 可持续发展程度综合指数的计算 |
5.4.3 可持续发展程度综合评价 |
第六章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6.1 改变对小额信贷的认识与定位 |
6.2 转换政府职能,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政策扶持力度 |
6.2.1 创造有助于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发展的环境 |
6.2.2 为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小额信贷制定支持性政策和措施 |
6.2.3 切实加强市场信用环境建设 |
6.3 采取更加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政策 |
6.3.1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的利率 |
6.3.2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 |
6.4 加强对小额信贷的监管 |
6.5 提升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经营管理水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例分析原始数据 |
致谢 |
(7)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
2.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
2.4 相关理论 |
3 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邮政储蓄业务发展概述 |
3.2 商洛邮政储蓄银行简介 |
3.3 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4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4.1 商洛市整体概况 |
4.2 商洛市经济运行情况 |
4.3 商洛市金融业概况 |
4.4 邮政储蓄体制改革情况 |
4.5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SWOT分析 |
5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
5.1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思路 |
5.2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原则 |
5.3 商洛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发展方向 |
5.4 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 |
2.1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界定 |
2.1.1 民间金融 |
2.1.2 农村民间金融 |
2.1.3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 |
2.1.4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
2.2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主体 |
2.2.1 农户 |
2.2.2 农村中小企业 |
2.2.3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 |
2.3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履约机制 |
2.3.1 信息与信任机制 |
2.3.2 重复博弈与声誉机制 |
2.3.3 抵押担保机制 |
2.3.4 社会资本机制 |
2.3.5 惩罚机制 |
第三章 农村民间金融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3.1 国际农村民间金融实践 |
3.1.1 发达国家农村民间金融实践 |
3.1.2 发展中国家农村民间金融实践 |
3.1.3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实践 |
3.2 国际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 |
3.2.1 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民间金融 |
3.2.2 加强民间金融的法律约束与监管 |
3.2.3 引导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合作 |
3.2.4 注重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支持与引导 |
3.2.5 健全民间金融的组织管理体系 |
3.3 国际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启示 |
3.3.1 完善相关法规 |
3.3.2 实行登记制度 |
3.3.3 避免过度管制 |
3.3.4 鼓励公平竞争 |
3.3.5 降低市场准入 |
第四章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历史演进与绩效评价 |
4.1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
4.1.1 形成阶段(1978-1984) |
4.1.2 兴盛阶段(1985-1992) |
4.1.3 调整阶段(1993-2003) |
4.1.4 复苏阶段(2004-至今) |
4.2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规模 |
4.2.1 全国范围的调查与估算 |
4.2.2 区域范围的调查与估算 |
4.3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绩效评价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4.3.3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4.3.4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4.3.5 结论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需求分析 |
5.1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需求形成原因 |
5.1.1 正规金融支农弱化 |
5.1.2 农业财政投入不足 |
5.1.3 农业保险市场停滞 |
5.1.4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 |
5.2 农户民间金融需求 |
5.2.1 农户民间金融需求动机 |
5.2.2 农户民间金融需求用途 |
5.2.3 农户民间金融需求影响因素 |
5.3 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需求 |
5.3.1 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需求动因 |
5.3.2 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需求获得性 |
第六章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分析 |
6.1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形成原因 |
6.1.1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
6.1.2 农户投资渠道单一 |
6.1.3 民间金融适宜小规模经济 |
6.2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方式 |
6.2.1 民间借贷 |
6.2.2 民间集资 |
6.2.3 商业信用 |
6.3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资金来源 |
6.3.1 农户盈余资金 |
6.3.2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
6.4 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影响因素 |
6.4.1 借方还贷能力 |
6.4.2 借方信用状况 |
6.4.3 借贷资金利率 |
第七章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分析 |
7.1 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决定的一般分析 |
7.1.1 供给成本对民间金融利率的影响 |
7.1.2 需求特征对民间金融利率的影响 |
7.1.3 正规金融市场利率对民间金融利率的影响 |
7.2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现状 |
7.2.1 东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 |
7.2.2 中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 |
7.2.3 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 |
7.3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特征 |
7.3.1 地区差异明显 |
7.3.2 利率水平较高 |
7.4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高利率形成原因 |
7.4.1 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
7.4.2 正规金融利率管制严格 |
7.4.3 市场分割导致贷方垄断 |
7.4.4 高风险要求风险溢价 |
第八章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的政策选择 |
8.1 明确规范基本原则 |
8.1.1 疏堵结合原则 |
8.1.2 区别对待原则 |
8.1.3 信息披露原则 |
8.1.4 行业自律原则 |
8.2 优化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供给环境 |
8.2.1 完善农村信用中介体系 |
8.2.2 构建农村征信系统 |
8.2.3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
8.2.4 加强民间金融行业自律 |
8.2.5 加快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 |
8.3 引导民间金融借贷利率适度回落 |
8.3.1 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
8.3.2 完善农村民间金融法律法规 |
8.3.3 增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竞争性 |
8.4 增加民间金融制度供给 |
8.4.1 合理的产权制度 |
8.4.2 市场准入制度 |
8.4.3 市场退出制度 |
8.4.4 金融监管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思路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相关理论 |
2.1 金融创新理论 |
2.1.1 关于创新 |
2.1.2 金融创新 |
2.2 金融风险防范理论 |
2.2.1 风险理论 |
2.2.2 金融风险 |
2.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
3 邮政金融改革的背景分析 |
3.1 邮政金融发展历程 |
3.2 邮政金融发展特点和现状 |
3.2.1 邮政储蓄业务 |
3.2.2 邮政汇兑业务 |
3.2.3 邮政金融代理业务 |
3.2.4 小额信贷业务 |
3.3 邮政金融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
3.3.1 邮政金融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3.2 我国邮政金融的竞争力研究 |
3.4 国外邮政金融改革借鉴 |
3.5 邮政金融改革进展状况 |
3.5.1 邮政金融改革的趋向 |
3.5.2 邮政金融改革的最新状况 |
4 邮政金融存在的问题 |
4.1 邮政金融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4.2 改革后的邮政储蓄银行能力亟待提高 |
5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策略 |
5.1 邮政金融创新策略 |
5.2 邮政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
5.2.1 邮政金融风险的特点 |
5.2.2 防范邮政金融风险的对策 |
6 江苏省邮政储蓄银行案例分析 |
6.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概况 |
6.2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 |
6.2.1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创新案例 |
6.2.2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风险防范案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社区银行研究理论及发展动态 |
1.2.2 邮政储蓄研究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
1.2.3 银行产品开发研究理论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产品现状与分析 |
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生背景 |
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现状 |
2.2.1 发展概况 |
2.2.2 内部环境分析 |
2.2.3 外部环境分析 |
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分析 |
2.3.1 企业战略定位 |
2.3.2 市场定位 |
2.3.3 产品体系定位 |
2.4 产品现状与定位差距分析 |
2.4.1 规划性差距 |
2.4.2 结构性差距 |
2.4.3 保障性差距 |
2.4.4 服务性差距 |
第3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策略选择 |
3.1 产品开发思路与框架 |
3.1.1 总体思路 |
3.1.2 体系框架 |
3.2 产品开发方向 |
3.2.1 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对接 |
3.2.2 风险收益结构匹配 |
3.2.3 国际通用性和本地适用性相结合 |
3.2.4 创新产品与传统产品互动 |
3.3 产品开发策略 |
3.3.1 多元化产品策略 |
3.3.2 产品组合策略 |
3.3.3 流程优化策略 |
3.3.4 产品品牌策略 |
第4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方案设计 |
4.1 负债产品开发 |
4.1.1 提升业务规模 |
4.1.2 调整业务结构 |
4.2 资产业务产品开发 |
4.2.1 批发资产产品设计 |
4.2.2 零售资产产品设计 |
4.3 结算业务产品开发 |
4.3.1 结算产品发展分析 |
4.3.2 结算产品整合方案 |
4.4 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
4.4.1 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
4.4.2 中间业务发展的方向 |
4.4.3 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方案设计 |
4.5 理财业务产品开发 |
4.5.1 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
4.5.2 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方案设计 |
第5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价 |
5.1 产品开发实施的问题分析 |
5.2 产品开发实施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平台保障 |
5.2.3 风险管理保障 |
5.2.4 网点渠道保障 |
5.2.5 人力资源保障 |
5.3 产品开发效果评价 |
5.3.1 效果评价的主要原则 |
5.3.2 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河子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转型研究[D]. 李光辉.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2]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D]. 章斐.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3]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D]. 周颖辉. 湖南大学, 2011(05)
- [4]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深层机理研究[D]. 卞靖.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5]邮政金融行业性转轨与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D]. 林旭进. 山东大学, 2009(S1)
-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D]. 乔华兵.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4)
- [7]商洛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魏锋. 西北大学, 2008(07)
- [8]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D]. 张晓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D]. 冯晓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D]. 赵绪国. 湖南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