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固定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

细胞固定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

一、细胞固定化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嵇冶[1](2017)在《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于酒精发酵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固定化细胞技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在固定化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固定化细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燃料酒精的研究与生产中。因其可以反复使用、连续发酵以及提高酒精得率等优势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研究固定化细胞酒精发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酒精发酵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酒精生产中常用的细胞固定化方法、特性及优势、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酒精发酵中应用以及在酒精发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指出开展细胞与细胞、细胞与酶的共固定化技术,无载体自絮凝细胞固定化技术以及开发新型酒精专用固定化载体材料是未来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酒精工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郝宏[2](2017)在《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铝电解和铝加工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铝灰也大量产生。铝灰堆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但同时铝灰又是富含氧化铝的可再生资源。氧化铝多孔陶瓷用途广泛,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论文采用铝灰为原料生产多孔陶瓷材料,达到既处理铝灰废物又能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实验以铝灰为原料,分别用黏土、高岭土、黏土和高岭土的混合料作粘结剂,淀粉、锯末、煤灰作造孔剂,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制备多孔陶瓷。分别测试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强度及耐腐蚀性,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典型样品的断面形貌图,分析不同粘结剂及添加量、不同造孔剂及添加量最适合制备的多孔材料。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三种造孔剂中,淀粉为造孔剂制备的多孔陶瓷气孔分布比较均匀,气孔数量也比较多,孔隙内表面凹凸不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造孔效果最好。(2)黏土作为粘结剂和铝灰制备多孔陶瓷时,适合制备低气孔、高强度、良好耐腐蚀性能的多孔陶瓷。以70%的铝灰、30%的黏土为原料,添加原料质量10%的淀粉,烧结温度在1200℃的情况下可以制备出吸水率14%、气孔率28%、体积密度2.08g/m3、强度21.99MP、耐腐蚀性98.7%的多孔陶瓷。(3)高岭工作为粘结剂和铝灰制备多孔陶瓷时,适合制备较高气孔率的多孔材料(气孔率不低于45%的材料)。以80%的铝灰、20%的高岭土为原料,添加原料质量10%的淀粉,在烧结温度1200℃的情况下可以制备出吸水率34%、气孔率47%、体积密度1.39g/m3、强度7.31MP、耐腐蚀性92%左右的多孔陶瓷。

孙阳[3](2015)在《轻质高强氧化铝微米级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空气污染不断恶化,其中雾霾已成为人们的心头大患。雾霾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大量排放的微米级固体颗粒。这些微米级固体颗粒则是由于机动车的大分子碳氢油料的不完全燃烧而形成。发展大分子碳氢燃油在线裂解洁净燃烧新技术是解决不完全燃烧的重要途径。本文所研究的轻质高强微米级直通孔多孔陶瓷材料是实现这一创新的关键材料。本文从研究陶瓷浆料悬浮体中产生团聚体的机理出发,根据液体介质中陶瓷粉体颗粒之间的作用势,提出了稳定固态含量的概念。运用双电层理论和DLVO等理论,揭示了分散剂和固相含量对含海藻酸钠的氧化铝基的浆料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制备出适合制备微米级直通孔A1203多孔陶瓷的浆料。本文也研究了以叔丁醇为溶剂制备A1203多孔陶瓷的胶态体系固化形孔路线。并通过胶态悬浮体系的固相体积分数与陶瓷的气孔率、孔径尺寸、抗压强度和热导率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和机理研究。本文还研究了以MgO作为烧结助剂提高材料的抗压强度的规律,并实现了氧化铝多孔陶瓷的胶态聚合固化形孔本研究改进了定向冷冻升华形孔法,采用环境友好的海藻酸钠作为粘结剂创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制备微米级直通孔氧化铝多孔陶瓷的工艺路线。由于明显改善了生坯的强度而提高了工艺的可靠性,降低了制备成本。成功制备了具有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轻质高强氧化铝微米级直通孔多孔陶瓷材料。所获得的微米级直通孔多孔陶瓷的开口孔隙率范围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抗压强度从3.4MPa到32.3MPa,渗透率达到4×10-11m2以上。导出冰冻干燥形孔分散剂TAC-开口气孔率数学模型。本文还研究了海藻酸钠离子交换凝胶形孔法,通过对形孔和干燥工艺的控制,制备出了外部形状规整,内部微米级直通孔高度有序定向排列的轻质高强多孔氧化铝陶瓷。样品无明显裂纹和空洞,其相互平行的直通孔孔径在80~250ttm之间。以此方法制备的多孔陶瓷样品的渗透率比相同气孔率的氧化铝泡沫陶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抗压强度也远远大于已知的相同气孔率的非定向孔多孔陶瓷。这种多孔陶瓷材料,只需15%固相含量,压强度就可达到44.2±5.4MPa。

刘文卓[4](2015)在《开孔式泡沫陶瓷固定化脂肪酶及陶瓷膜装置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耗日趋严重。生物柴油解决了如何再生热值高的能源的物质这个难题之一。生物柴油的原料和制备方法多种,如化工法,但污染严重、设备损害大。目前比较环保有效的是采用酶酯交换法。本研究首先将脂肪酶固定在经硅烷化的粒状大孔羟基磷灰石泡沫陶瓷内。比较了泡沫陶瓷在硅烷化前后对酶固定化率。采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其酶活,固定6h后硅烷化最大酶是未硅烷化酶活的217%。在非水相环境中,通过甘油法测试了温度、微量水及缓冲液、醇油比、添加有机溶剂异辛烷、作用时间等单因素条件对酶活力变化的影响。确定其较好转化条件为温度55℃、缓冲液油水比为4.2:1、醇油比为3.5、有异辛烷,此时转化率较高。通过实验确定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如储存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得出在4℃第30d活性保持在73%左右,连续使用10次还保持80%左右的活力。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此固定化酶实验因素的重要性为依次为:酶量、醇油比、时间及温度。由实验获得较优水平因素是醇油比为3.5、酶量和底物比为50u/g、时间9小时、温度为50℃,实际转化率为78.9%。制备了环形的(内)固定化酶(外)膜柱。方法是先制作环柱状开孔式泡沫陶瓷的滤膜;又在膜内陶瓷硅烷化后固定脂肪酶;再在其内部装入颗粒陶瓷酶,得到酶催化-分离核心部分。设计了酶膜反应装置及甘油-生物柴油分离器。本酶膜装置采用响应面法,指导分析生物柴油生产过程。获得较好的效果。获此装置最佳条件:醇油比3.76:1、流量为1.02ml/s和温度为51.47℃,实际转化率约为87.1%。并且得出转化率的计算公式,在一定条件范围可以直接计算出转化率。分析得出转化率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是醇油比、流量及温度。使用此酶膜装置及方法,可以由原料到生物柴油粗制品的连续生产。对工业生产生物柴油有一定的的启发及应用价值。

李文[5](2014)在《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调控及在制备燃料乙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农田秸秆废弃物的焚烧和遗弃导致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秸秆生物炼制燃料乙醇不仅可以避免秸秆处置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可使秸秆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然而,传统的生物炼制工艺中主要采用游离酿酒酵母发酵,存在菌种扩培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不高以及杂菌污染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将酵母菌固定化后用于秸秆生物炼制燃料乙醇,使秸秆废弃物转化为燃料乙醇。首先,以2.5%海藻酸钠(w/v)、2%氯化钙(w/v)、2%菌体添加量(w/v,细胞干重),滴落法包埋固定酵母(Saccharomy cescerevisiae BY4742)细胞,在葡萄糖浓度80g/L,pH4.0,10%(v/v)菌体投加量,温度35℃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批次循环发酵,每批次发酵72h,共发酵3个批次,探究固定化酵母重复发酵性能。结果表明:酵母菌固定化后发酵时间由72h缩短为48h,固定化技术显着缩短发酵时间;第1、2、3批次最大乙醇得率分别为82%、62%、35%,平均乙醇生产强度0.30g/(L·h),固定化酵母菌随着循环利用次数增加,发酵性能逐渐下降。其次,为减缓固定化酵母重复发酵中发酵性能下降,通过增殖活化、批次短周期发酵、发酵工艺参数优化3种方法对固定化粒子发酵性能进行调控,结果表明:调控后,乙醇生产强度明显提升,发酵效率提高。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葡萄糖浓度110g/L,pH4.0,菌体投加量30%(v/v),温度35℃,在此条件下循环发酵5个批次后,每批次发酵12h,5个批次乙醇得率分别为81%、80%、73%、61%、59%,平均乙醇生产强度为3.44g/(L·h)。固定化酵母重复批次发酵中,对发酵性能下降的固定化酵母再次进行增殖活化,能够恢复其发酵性能。在第3批次发酵结束后对固定化酵母增殖活化10h,第4批次乙醇得率恢复至84%。最后,采用固定化酵母以小麦秸秆为发酵底物,在温度为38℃、固体含量16%(w/v)、纤维素酶投加量35FPU/g底物、酵母菌浓度8g/L(以细胞干重计)的条件下进行同步糖化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发酵120h后,乙醇浓度为28.94g/L,乙醇产率为76%。

司静[6](2014)在《白腐真菌绒毛栓孔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造成大量印染废水,这些废水不仅会影响水体的美观性,还会使水体的透光性和气体溶解度减小,从而阻碍光照的投射,造成自然水体的污染、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生态系统的失衡,直接或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对染料的脱色和降解己成为处理废水的关键问题,而寻找高效稳定且能够对多种染料均有脱色作用的白腐真菌菌株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42株白腐真菌菌株中筛选获得相对高效的脱色菌株,分析脱色过程中生物降解及吸附作用两个方面,并对在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漆酶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固体及液体培养,从42株白腐真菌菌株中筛选得到菌株绒毛栓孔菌(Trametes pubescens (Schumach.) Pilat) Cui7571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能力最强。在此过程中,其菌丝体可被连续使用3次,且循环次数与染料脱色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线性关系。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GC-MS)分析确定了经绒毛栓孔菌降解的染料刚果红代谢产物为萘胺、联苯胺、联苯和叠氮萘。植物毒性试验证明绒毛栓孔菌对偶氮染料具有一定的脱毒作用。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产漆酶能力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P<0.05)、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P<0.01)、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水平(P<0.05)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A)含量(P<0.05)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P<0.01)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Restraining ability to hydroxyl free radical, RAHFR)(P<0.05)呈负相关,这说明白腐真菌绒毛栓孔菌合成漆酶的能力与其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而这一过程可通过活性氧进行调控。绒毛栓孔菌在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过程中,漆酶Tplac的活性最高,经三步纯化后,比活力可达18.543U/mg,是粗酶液的16.016倍。经纯化的酶是一类单体蛋白,分子量为68.0kDa。最适底物为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50℃,此时催化速率(kcat/Km)为8.34s1-μM-1。此外,Tplac对碱性条件(pH7.0-10.0)具有较高的活性、稳定性和耐受性。添加终浓度为250mmol/L的金属离子后酶活力仍可维持起始活力的88%,此过程中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也较高,说明Tplac对金属离子的耐受力较强。低浓度的叠氮化钠(NaN3)、二硫苏糖醇(DDT)和L-半胱氨酸可导致Tplac活力下降,而金属螫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Tplac活力没有明显影响。由于漆酶Tplac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因此可被应用于较多工业领域,如染料废水处理等。为提高漆酶Tplac的稳定性和回收率,通过采用壳聚糖作为载体、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对其进行了固定化处理。在此过程中,交联剂戊二醛的最适浓度为0.8%(v/v)最适交联时间为3h,最适给酶量为2.0mL(约为43.672U/mL),最适固定时间为4h。与游离漆酶相比,固定化漆酶Tplac的pH适应能力和抗热变性能力均有所增强,具有良好的使用稳定性。此外,利用热处理(121℃、20min)方法将绒毛栓孔菌菌丝体制备成的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刚果红同样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Box-Behnken Design全因子设计得到脱色过程中最适盐度、吐温80添加浓度、温度、pH和染料浓度分别为1.1%(w/v)、3.5%(v/v)、41℃、6.2和114.3mg/L。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化学改性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得到,生物吸附剂对染料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由它们结构中所含基团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所致。试验发现利用海藻酸钠或大孔树脂D201固定化处理也可显着提高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吸附能力。在此过程中最适pH为2.0,最适初始染料浓度为100mg/L,并且该吸附作用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此外,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刚果红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假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发现,生物吸附剂吸附染料前后的显微结构、表面官能团及晶体性质等发生了明显变化。解吸附试验证明该生物吸附剂可被连续使用。无营养条件并未明显减弱绒毛栓孔菌菌丝体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能力,表明该种方法可有效地减少成本,提高染料处理的实用性。在此过程中,菌丝体可被连续使用2次,且其所分泌的酶系可降解染料;最适初始pH、温度、染料浓度和盐度分别为2.0、30。C、80mg/L和2.5%(w/v),此时染料脱色率达80.5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得到其降解产物为萘胺、联苯胺和叠氮萘。植物毒性试验显示无营养条件下经绒毛栓孔菌菌丝体降解后的染料代谢产物对植物的毒性大大降低。上述通过对白腐真菌绒毛栓孔菌催化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过程中涉及的生物降解及吸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阐明了绒毛栓孔菌对染料刚果红的脱色途径,意在为染料的无污染化处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白腐真菌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焦红卫[7](2013)在《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固定化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日益蓬勃壮大,养殖水产废水中的氨氮含量也居高不下,这样的养殖水体对水生生物(鱼、虾和蟹)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同时也由于富集作用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婴幼儿。在自然界中硝化细菌能将氨氮转换为硝酸盐,减小危害。但是硝化细菌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生长周期比较长,因此要得到纯化的硝化细菌并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当微生物处于游离状态时不能集中的固定于一定的空间区域内会造成菌数流失,效果不好,这就需要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将特定的游离的微生物限制于或固定于某一设计好的的的空间区域内,并保持原有微生物的活性,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江苏太湖养蟹场养殖污水中驯化得到能氨氮降解的微生物菌群,比对它的培养基各个成分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和用泡沫陶瓷固定化条件正交试验分析,得到最优化的培养基成分和固定化条件,并找出保存氨氮降解菌的有效方式和应用到实际水产养殖水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降解效果。主要研究结果:(1)从江苏太湖养蟹场养殖污水中驯化得到能氨氮降解的微生物菌群,并对它的培养基各个成分进行正交试验直观和方差分析,得到高效氨氮降解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20g/L, K2HPO30.5g/L, KH2PO30.5g/L, NaCl0.2g/L, MnSO40.2g/L,微量元素,温度28℃, pH=9,120r/min。(2)对得到的高效氨氮降解菌用泡沫陶瓷进行固定化,对固定化条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到高效氨氮降解菌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包埋菌体量1010个/mL、胶粒直径2mm、PH8.0、4℃下交联时间6h。(3)为了检验氨氮降解菌的降解效果在广西柳州虾塘进行实验,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方式②能够降解到0.01mg/L及以下,明显优于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水的标准。(4)对氨氮降解菌的三种保存条件的保存存活率进行比较,得出用85%甘油生理盐水的保存方式经济。

任静[8](2013)在《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凭借其发酵速率快、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稳定、细胞可反复使用、易于实现连续化生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对于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而言,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选择时多考虑载体材料本身的特性,而忽略了载体材料对微生物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影响,进而限制了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以醋酸菌等对氧及营养基质需求较高的菌株为主的领域的应用。一般地,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可分为天然材料制备的载体、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的载体和复合材料制备的载体。天然材料制备的载体,如海藻酸盐、玉米芯等,其无毒、传质性好,但机械强度低、细胞易脱落,不利于反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的载体,如聚乙烯醇等,其机械强度大、稳定性好,但传质性差、细胞活性较低;而复合材料制备的载体兼具二者的优点,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重点针对麦芽醋酿造工艺中的主要菌株——醋酸菌这类好氧菌固定化进行了研究,从玉米芯、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玉米芯-SA、玉米芯-PVA几种载体中选择适宜的醋酸菌固定化载体,对其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设计了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进行了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对比,旨在为醋酸菌固定化及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麦芽醋酿造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玉米芯、SA、PVA、玉米芯-SA、玉米芯-PVA几种载体中确定玉米芯-PVA为较适宜的醋酸菌固定化载体,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确定玉米芯-PVA吸附包埋法固定醋酸菌的最佳条件为:菌悬液浓度0.7g/100mL,吸附时间12h,PVA浓度13%,PVA与玉米芯比例2:1,冷冻温度-20℃,冷冻-解冻循环3次。2.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中的Box-Behnken确定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11%(m/v),初始酒精度6.26%(v/v),发酵温度32℃,摇床转速为171r/min。3.采用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时,其发酵周期仅为96h,酸度为4.73g/100mL(以乙酸计),产酸速率达0.48g/L·h,且固定化醋酸菌重复使用稳定性好,使用6批次后,发酵性能无明显下降。4.与游离醋酸菌相比,固定化醋酸菌产酸速率提高了37%,醋酸发酵周期缩短了25%,同时,麦芽醋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与游离醋酸菌发酵相比无显着差异。

樊英鸽[9](2013)在《污水处理用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染料工业的发展,染料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常规的方法处理染料废水已达不到环保要求。本课题是以多孔碳化硅(SiC)和多孔电气石陶瓷材料为基质材料,对其进行改性增加生物相容性,将微生物固定在改性后的多孔陶瓷上,制备了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污水的处理。本课题不仅在多孔陶瓷表面制备了聚乙烯醇(PVA)和硅溶胶诱导膜,还将悬浮的微生物固定技术得到了改进。在文中系统的研究了烧成温度、粘结剂含量及颗粒粒径等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制备诱导膜的工艺条件及微生物在诱导膜上的生长条件要求。利用煮沸法、三点弯曲法对多孔陶瓷的气孔率及抗弯强度进行测定;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多孔陶瓷表面、固定微生物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通过对多孔陶瓷材料的气孔率及抗弯强度的研究,确定制备多孔陶瓷的最佳制备工艺。多孔SiC陶瓷制备工艺为烧成温度1020℃,聚碳硅烷(PCS)粘结剂的含量为8wt%,骨料颗粒粒径为100m。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多孔SiC陶瓷的气孔率为44.7%,抗弯强度为34.85MPa。多孔电气石陶瓷制备工艺为烧成温度1180℃,陶瓷粘结剂的含量为15wt%,骨料颗粒粒径为100m。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多孔电气石陶瓷的气孔率为43.2%,抗弯强度为25.61MPa。(2)对多孔陶瓷进行生物改性,实验表明,由于聚乙烯醇(PVA)和硅溶胶的成膜性和粘结性较好,所以可以很好的负载在多孔SiC陶瓷和电气石陶瓷上并形成诱导膜。(3)对多孔SiC陶瓷材料PVA诱导膜工艺的研究表明:PVA的pH值、浓度及负载次数对微生物固定有一定的影响。PVA诱导膜过酸或者过碱,都会影响微生物吸附及其生物活性。PVA的浓度过低,微生物固定量相对较少,而浓度过高,传质受阻,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所以PVA诱导膜固定微生物的最优条件为:PVA的pH为7,浓度为5%,负载2次。其固定的微生物较多,故其去除污水的COD能力也强。(4)对多孔SiC陶瓷材料硅溶胶诱导膜工艺的研究表明:硅溶胶的浓度及负载次数也对微生物固定有一定的影响。硅溶胶浓度越小,使其诱导膜的粘度越小,吸附的微生物量越少。负载次数增多,其涂敷在SiC陶瓷上的厚度增加,一方面使硅溶胶诱导膜容易脱落,另一方面限制了产物的扩散和氧气的传送,这就促使固定在其上的微生物量减少。从成本上考虑,硅溶胶诱导膜固定微生物的最优条件为:硅溶胶稀释0.5倍,负载三次。(5)对多孔电气石陶瓷材料诱导膜的研究表明,多孔电气石表面无论负载PVA诱导膜还是硅溶胶诱导膜,其去污能力均明显大于多孔电气石本身。(6)本课题制备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对微生物的固定能力主要是由诱导膜决定的,诱导膜相同时,其固定的微生物形状、数量大体相同,去除COD的能力也相当。

谭檑华[10](2013)在《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级醇是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合成细胞蛋白质的副产物,含量适当时能够丰富酒体、协调整体口味、提高黄酒品质,但超过一定范围容易致醉(俗称“上头”)且酒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气味,因此如何控制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己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采用凝胶包埋技术初步建立黄酒固定化发酵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的形成做了理论研究,以期为生产低高级醇黄酒提供方法。研究结果如下:根据国内外固定化啤酒发酵和固定化葡萄酒发酵的研究和生产情况,选择海藻酸钙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酵母进行黄酒主发酵实验。结果表明107个/mL酵母浓度,2%海藻酸钠浓度和4%氯化钙浓度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颗粒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发酵活性。该固定化颗粒循环利用,进行十二批次黄酒主发酵实验,酒精度维持在9.4%vol左右,残糖、总酸等理化指标较为稳定,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实现黄酒连续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游离酵母与三批次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的起始发酵速度较慢,但不同类型发酵结束时酒精度均维持在14.0%vol左右,残糖则约为7.4g/L,其他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GC-2014C气相色谱仪检测黄酒蒸馏液中高级醇含量,分析得固定化酵母发酵结束后的总量(545.86±8.26mg/L)明显低于游离酵母发酵(688.82mg/L),说明固定化技术有利于降低黄酒中高级醇的含量。基于固定化酵母发酵工艺,本课题接着研究了初始葡萄糖含量、酵母接种量、主发酵温度和初始氨态氮含量4个因素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酒精度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20g/L、140g/L、160g/L、180g/L和200g/L初始葡萄糖含量条件下,黄酒后发酵结束时的总高级醇生成量分别为297.17mg/L、355.43mg/L、447.82mg/L、335.82mg/L和365.59mg/L。其中180g/L水平的高级醇含量较低且酒精度适宜,是较为合适的浓度。酵母接种量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保证黄酒的酒精度,接种量不宜过低。接种量0.2×l07个/mL、0.6×107个/mL1×107个/mL、1.4×107个/mL和1.8×107个/mL水平后发酵结束时总高级醇生成量依次为347.12mg/L、342.33mg/L、327.81mg/L、336.49mg/L和360.24mg/L。不同高级醇组分发酵过程中的增值幅度和最终所占的比例均存在差异。主发酵温度对高级醇生成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过高(34℃)时酵母量少,酒精度低(8.5%vol)且总酸含量(9.7g/L)明显高于其他水平,酒样出现酸败。温度过低时酵母的酒精发酵作用受到影响,酒精度偏低。后发酵结束,26℃、28℃、30℃、32℃和34℃温度水平的总高级醇含量分别为325.00mg/L、348.13mg/L、386.49mg/L水平的总高级醇含量分别为325.00mg/L、348.13mg/L、386.49mg/L、320.92mg/L和304.54mg/L。高级醇生成量与酒样中的酵母数呈正相关。添加蛋白水解液研究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初始氨态氮含量(0.4g/L~0.8g/L)有利于酵母酒精发酵。0.1g/L、0.2g/L、0.4g/L、0.6g/L、0.8g/L和1.0g/L初始氨态氮含量条件下,黄酒后发酵结束时的总高级醇生成量分别为346.75mg/L、342.27mg/L、297.60mg/L、255.27mg/L、272.57mg/L和359.22mg/L,差异显着。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含量、主发酵温度和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较酵母接种量显着,因此对这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含量和主发酵温度对总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为极显着,初始氨态氮含量的影响为显着。最优工艺条件为:初始葡萄糖含量183.09g/L,主发酵温度27.63℃,初始氨态氮含量0.58g/L,此时总高级醇含量理论值为260.05mg/L。现有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黄酒发酵实验以验证其准确性,平行三次所得的总高级醇含量为265.65±7.64mg/L

二、细胞固定化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固定化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于酒精发酵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酒精生产中常用的细胞固定化方法
    1.1 吸附法
    1.2 包埋法
    1.3 膜隔离法
    1.4 絮凝法
2 酒精生产中固定化细胞特性及优势
3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酒精生产中应用
4 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固定化载体结垢
    4.2 杂菌污染
5 共固定化技术的发展
6 结论

(2)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灰简介
        1.1.1 铝灰的来源
        1.1.2 铝灰的危害
        1.1.3 铝灰的处理
        1.1.4 铝灰的用途
    1.2 多孔陶瓷简介
        1.2.1 多孔陶瓷性质
        1.2.2 多孔陶瓷的分类
    1.3 多孔陶瓷的应用
    1.4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1.4.1 传统制备工艺
        1.4.2 新型制备工艺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物料
        2.1.1 铝灰
        2.1.2 造孔剂
        2.1.3 粘结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流程
    2.4 性能表征
        2.4.1 气孔率、吸水率、体积密度的测定
        2.4.2 耐腐蚀性表征
        2.4.3 抗压强度的表征
        2.4.4 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表征分析
        2.4.5 XRD检测物相组成
第3章 粘结剂和造孔剂种类对铝灰制备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过程
    3.3 粘结剂种类和加入量对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影响
        3.3.1. 黏土作粘结剂时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
        3.3.2 高岭土作粘结剂时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
        3.3.3 高岭土和黏土混合作粘结剂时铝灰制备的多孔陶瓷的性能
    3.4 造孔剂种类和加入量对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影响
        3.4.1 淀粉作造孔剂时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
        3.4.2 锯末作造孔剂时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
        3.4.3 煤粉作造孔剂时制备多孔陶瓷的性能
    3.5 实验中造孔剂对样品性能产生影响的分析
        3.5.1 造孔剂烧尽程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分析
        3.5.2 对泥料的成型性能的影响分析
        3.5.3 造孔剂颗粒大小及形状对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的影响分析
    3.6 小节
第4章 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烧结制度的确定
    4.1 前言
    4.2 坯料的成型
    4.3 烧结机理
    4.4 烧结制度
        4.4.1 各阶段的升温速率
        4.4.2 烧成温度
        4.4.3 保温时间
        4.4.4 冷却制度
    4.5 小节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轻质高强氧化铝微米级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多孔陶瓷的分类
        2.1.1 微孔陶瓷
        2.1.2 泡沫陶瓷
        2.1.3 蜂窝陶瓷
    2.2 多孔陶瓷的应用
        2.2.1 过滤和分离
        2.2.2 隔热、耐热材料
        2.2.3 生物工程材料
        2.2.4 催化剂载体
        2.2.5 固定化载体
        2.2.6 能源领域
    2.3 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2.3.1 有机泡沫浸渍-高温处理法
        2.3.2 发泡法
        2.3.3 溶胶-凝胶(Sol-gel)法
        2.3.4 凝胶注模(Gel-Casting)法
        2.3.5 冷冻干燥法
3 实验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原料
        3.1.1 陶瓷粉料
        3.1.2 其他主要原料
    3.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备
        3.2.1 浆料流变特性测试方法
        3.2.2 粉体测试与表征手段
        3.2.3 浆料的定向冷冻
        3.2.4 坯体冷冻干燥
        3.2.5 烧结
        3.2.6 观察生坯和成瓷样品的微观结构
        3.2.7 测试多孔陶瓷各项宏观性能
        3.2.8 其他实验仪器
4 控制Al_2O_3粉体悬浮液中团聚体的探讨
    4.1 导言
    4.2 关于陶瓷料浆的理论
        4.2.1 颗粒的性质
        4.2.2 微粒的表面润湿
        4.2.3 双电层理论
        4.2.4 DLVO理论
        4.2.5 空间稳定理论
        4.2.6 空缺稳定理论
    4.3 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
        4.3.1 实验原料
        4.3.2 实验方法
    4.4 以NaAlg为粘结剂研究Al_2O_3浆料的特性
        4.4.1 胶态悬浮体系的粉体含量与流变性的关系
        4.4.2 分散剂与流变特性的关系
    4.5 Al_2O_3浆料中团聚体的研究
        4.5.1 固相含量与团聚体的关系
        4.5.2 团聚体与材料微观结构的关系
        4.5.3 团聚体与烧结坯体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Al_2O_3多孔陶瓷的胶态聚合凝结形孔法
    5.1 导言
    5.2 试验过程和研究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工艺过程说明
        5.2.3 工艺流程图
        5.2.4 检测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坯体的干燥收缩和变形
        5.3.2 烧后试样的性能
        5.3.3 烧后试样的显微结构
    5.4 MgO烧结助剂对AL_2O_3多孔陶瓷的影响
        5.4.1 烧结线性收缩与体积密度
        5.4.2 气孔率与压缩强度
        5.4.3 孔径分布
        5.4.4 显微结构
        5.4.5 XRD和能谱分析
        5.4.6 室温热导率
    5.5 本章小结
6 Al_2O_3多孔陶瓷的定向冷冻-干燥法形孔
    6.1 本章研究的学术思想
    6.2 实验过程
        6.2.1 定向冷冻-干燥实验装置
        6.2.2 定向冷冻-干燥实验步骤
    6.3 显微形貌分析
        6.3.1 直通孔结构的形成
        6.3.2 TAC加入量对样品显微结构的影响
        6.3.3 样品底部形貌分析
        6.3.4 TAC加入量对②区厚度的影响
    6.4 浆料固相含量的影响
    6.5 烧结温度的影响
        6.5.1 烧结温度对收缩率、孔隙率、密度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6.5.2 烧结温度对孔径分布和孔壁结构的影响
        6.5.3 烧结温度与抗压强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6.6 分散剂加入量的影响
        6.6.1 开口气孔率
        6.6.2 强度和渗透率
    6.7 本章小结
7 制备直通孔多孔陶瓷的海藻酸钠离子交换凝胶形孔法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步骤及说明
        7.2.1 试验说明
        7.2.2 试验步骤
        7.2.3 试验关键
        7.2.4 关键工艺效果分析
    7.3 坯体和烧结体的显微形貌
    7.4 固相含量和显微形貌和性能的关系
        7.4.1 微观形貌
        7.4.2 孔径分布
        7.4.3 固相含量与气孔率、渗透率和抗压强度的关系
    7.5 烧结温度与样品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关系
        7.5.1 显微形貌
        7.5.2 孔径分布
        7.5.3 气孔率、渗透率、密度和抗压强度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开孔式泡沫陶瓷固定化脂肪酶及陶瓷膜装置催化合成生物柴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油需求概述及生物;柴油优点
        1.1.1 柴油需求概述
        1.1.2 生物柴油的优点
    1.2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研究概况
        1.2.1 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脂来源
        1.2.2 低级醇原料的研究进展
    1.3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1.3.1 脂肪酶的来源
        1.3.2 脂肪酶的结构组成特点
        1.3.3 脂肪酶的催化动力学及特点
        1.3.4 脂肪酶的应用研究领域
        1.3.5 脂肪酶活性检验方法进展
    1.4 滤膜应用的研究进展
        1.4.1 膜的分类及优点
        1.4.2 有机膜和无机膜及其优缺点
        1.4.3 影响滤膜滤过的因素及应用
        1.4.4 膜污染的防止
    1.5 生物柴油制备研究进展
        1.5.1 生物柴油制备原理及催化剂类型
        1.5.2 应用固定化脂肪酶制备生物柴油
        1.5.3 硅烷偶联剂固定脂肪酶特点
        1.5.4 生物柴油产率的计算
    1.6 论文工作设想和内容
        1.6.1 论文工作设想
        1.6.2 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开孔式泡沫陶瓷固定化酶制备及其性质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游离脂肪酶活性测定
        2.2.2 泡沫陶瓷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
        2.2.3 单因素法对酶活动力学特征测定
        2.2.4 固定化酶油转化正交分析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脂肪酶活力测定
        2.3.2 固定化结果及特点分析
        2.3.3 硅烷化及固定长短时间对酶活性影响
        2.3.4 反应时间对(有/无硅烷化)酶活性影响
        2.3.5 温度对固定化酶活性影响
        2.3.6 微量水及缓冲液对固定化酶影响
        2.3.7 醇油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2.3.8 有机溶剂对固定化酶活性影响
        2.3.9 固定化酶保存稳定性
        2.3.10固定化酶使用稳定性
    2.4 生物柴油转化正交分析实验
        2.4.1 按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表
        2.4.2 数据分析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泡沫陶瓷酶膜反应器的制备及连续产油装置设计
    3.1 实验仪器、材料及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泡沫陶瓷无机滤膜的制备及检验
        3.2.2 在环柱形泡沫陶瓷管内侧固定化酶
        3.2.3 酶膜装置中催化、分离核心部分的构成及 3D图示
        3.2.4 酶膜反应装置说明及使用方法
        3.2.5 最佳流速的测定
        3.2.6 研究醇油比、流速及温度对固定化酶装置反应速度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最佳流量测定结果
        3.3.2 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条件
        3.3.3 爬坡实验得出最佳结果
        3.3.4 转化方程公式的获得
        3.3.5 重要性分析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调控及在制备燃料乙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
        1.2.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2.2 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
        1.2.3 发酵菌种
    1.3 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
        1.3.1 酵母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1.3.2 固定化对酵母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
        1.3.3 固定化酵母生物反应器
        1.3.4 细胞固定化技术前景与展望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定化酵母重复发酵性能探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发酵性能对比
        2.2.2 固定化酵母重复利用发酵性能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增殖活化固定化酵母重复发酵
        3.2.2 批次短周期发酵
        3.2.3 批次发酵中固定化粒子形貌及固定化酵母活性变化
        3.2.4 固定化酵母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酵母高效循环发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方法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固定化酵母高效循环发酵
        4.2.2 固定化酵母活性再生
    4.3 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酵母同步糖化发酵制备燃料乙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固定化酵母同步糖化发酵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白腐真菌绒毛栓孔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染料废水概况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化学方法
        1.2.1.1 吸附法
        1.2.1.2 絮凝沉淀法
        1.2.1.3 膜分离法
        1.2.1.4 化学氧化法
        1.2.1.5 电化学法
        1.2.2 生物学方法
    1.3 白腐真菌概况
        1.3.1 白腐真菌对染料进行脱色的优势
        1.3.2 白腐真菌的降解机理
        1.3.3 白腐真菌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1.4 漆酶
        1.4.1 漆酶的分布
        1.4.2 漆酶的结构特征
        1.4.3 漆酶的催化机理
        1.4.4 漆酶的理化性质
        1.4.4.1 温度
        1.4.4.2 pH
        1.4.4.3 等电点
        1.4.4.4 金属离子及抑制剂
        1.4.4.5 作用底物
        1.4.4.6 其它
        1.4.5 漆酶的应用前景
        1.4.5.1 纸浆造纸领域
        1.4.5.2 改善纤维性能领域
        1.4.5.3 食品加工领域
        1.4.5.4 生物合成领域
        1.4.5.5 能源开发领域
        1.4.5.6 环境保护领域
        1.4.5.7 生物检测领域
    1.5 生物固定化技术
        1.5.1 生物固定化方法
        1.5.1.1 吸附法
        1.5.1.2 包埋法
        1.5.1.3 交联法
        1.5.1.4 共价键结合法
        1.5.1.5 膜截流固定化技术
        1.5.1.6 联合固定化技术
        1.5.1.7 组合固定化技术
        1.5.2 生物固定化载体材料
        1.5.2.1 无机类载体
        1.5.2.2 多糖与蛋白质类载体
        1.5.2.3 天然有机类载体
        1.5.2.4 人工合成有机类载体
        1.5.3 固定化白腐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3.1 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优点
        1.5.3.2 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3.3 固定化白腐真菌应用的研究方向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绒毛栓孔菌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1.1 供试菌株
        2.2.1.2 主要试剂
        2.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2.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1.5 供试培养基
        2.2.2 试验方法
        2.2.2.1 菌种的活化
        2.2.2.2 种子发酵
        2.2.2.3 高效染料脱色白腐真菌菌株的筛选
        2.2.2.4 吸附作用及连续添加目标染料对目标菌株脱色能力的影响
        2.2.2.5 酶活的测定
        2.2.2.6 目标染料的降解产物分析
        2.2.2.7 目标染料及其降解产物的植物毒性试验
        2.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绒毛栓孔菌的固体及液体培养
        2.3.2 高效脱色菌株的筛选
        2.3.3 吸附作用及连续添加染料刚果红对绒毛栓孔菌脱色能力的影响
        2.3.4 酶活的测定
        2.3.5 偶氮染料刚果红的降解产物分析
        2.3.5.1 扫描电镜观察
        2.3.5.2 红外光谱分析
        2.3.5.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3.6 偶氮染料刚果红及其降解产物的植物毒性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绒毛栓孔菌产漆酶过程中的生理学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1.1 供试菌株
        3.2.1.2 主要试剂
        3.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3.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1.5 供试培养基
        3.2.2 试验方法
        3.2.2.1 菌种的活化
        3.2.2.2 种子发酵及液体培养
        3.2.2.3 样品的制备
        3.2.2.4 液体培养条件下绒毛栓孔菌产漆酶过程中生理学指标的测定
        3.2.2.5 氧化胁迫对绒毛栓孔菌产漆酶能力的影响
        3.2.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漆酶活性
        3.3.2 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丙二醛含量
        3.3.3 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3.3.4 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3.5 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的氧化还原指标
        3.3.5.1 总抗氧化能力
        3.3.5.2 抑制羟自由基能力
        3.3.5.3 过氧化氢水平
        3.3.5.4 抗坏血酸含量
        3.3.6 氧化胁迫对绒毛栓孔菌产漆酶能力的影响
        3.3.6.1 H_2O_2胁迫
        3.3.6.2 Fenton肋迫
        3.3.7 抗氧化物酶、氧化胁迫和产漆酶能力之间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绒毛栓孔菌漆酶的纯化、酶学性质分析及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1.1 供试菌株
        4.2.1.2 主要试剂
        4.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4.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1.5 供试培养基
        4.2.2 试验方法
        4.2.2.1 菌种的活化
        4.2.2.2 种子发酵及液体培养
        4.2.2.3 粗酶液的获取
        4.2.2.4 漆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2.5 硫酸铵分级沉淀纯化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
        4.2.2.6 DEAE-cellulose 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
        4.2.2.7 Sepharose GL-6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纯化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
        4.2.2.8 纯化倍数及回收率的计算
        4.2.2.9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酶学性质分析
        4.2.2.10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4.2.2.11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纯化
        4.3.1.1 硫酸铵分级沉淀纯化Tplac
        4.3.1.2 DEAE-cellulose 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Tplac
        4.3.1.3 Sepharose GL-6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纯化Tplac
        4.3.1.4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纯化结果
        4.3.2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酶学性质分析
        4.3.2.1 分子量及酶谱性质
        4.3.2.2 光谱性质
        4.3.2.3 内侧氨基酸序列比对
        4.3.2.4 pH和温度对Tplac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2.5 底物对Tplac活性的影响
        4.3.2.6 Tplac催化氧化底物ABTS过程中的动力学常数
        4.3.2.7 抑制剂对Tplac活性的影响
        4.3.2.8 金属离子对Tplac活性的影响
        4.3.3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4.3.3.1 染料脱色
        4.3.3.2 金属离子对Tplac催化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绒毛栓孔菌固定化漆酶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1.1 供试菌株
        5.2.1.2 主要试剂
        5.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5.2.1.4 供试培养基
        5.2.2 试验方法
        5.2.2.1 菌种的活化
        5.2.2.2 种子发酵及液体培养
        5.2.2.3 漆酶活性的测定
        5.2.2.4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纯化
        5.2.2.5 壳聚糖载体的制备
        5.2.2.6 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的固定化
        5.2.2.7 一些参数对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5.2.2.8 绒毛栓孔菌游离漆酶与固定化漆酶Tplac的酶学性质比较
        5.2.2.9 绒毛栓孔菌固定化漆酶Tplac的连续使用性
        5.2.2.10 绒毛栓孔菌固定化漆酶Tplac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5.2.2.11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一些参数对绒毛栓孔菌漆酶Tplac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5.3.1.1 交联剂戊二醛的浓度
        5.3.1.2 交联时间
        5.3.1.3 给酶量
        5.3.1.4 固定时间
        5.3.2 绒毛栓孔菌游离漆酶与固定化漆酶Tplac的酶学性质比较
        5.3.2.1 pH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Tplac活性的影响
        5.3.2.2 pH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Tplac稳定性的影响
        5.3.2.3 温度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Tplac活性的影响
        5.3.2.4 温度对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Tplac稳定性的影响
        5.3.2.5 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Tplac贮存稳定性的比较
        5.3.3 绒毛栓孔菌固定化漆酶Tplac的连续使用性
        5.3.4 绒毛栓孔菌固定化漆酶Tplac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热处理制备的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吸附脱色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主要试剂
        6.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6.2.1.4 供试培养基
        6.2.2 试验方法
        6.2.2.1 菌种的活化
        6.2.2.2 种子发酵及液体培养
        6.2.2.3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6.2.2.4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6.2.2.5 目标染料脱色过程中影响因子的优化
        6.2.2.6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7 化学改性对生物吸附剂吸附目标染料脱色能力的影响
        6.2.2.8 吸附作用表征
        6.2.2.9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6.3.2 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过程中影响因子的优化
        6.3.3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6.3.4 化学改性对生物吸附剂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6.3.5 吸附作用表征
    6.4 小结
第七章 固定化处理制备的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吸附脱色作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1.1 供试菌株
        7.2.1.2 主要试剂
        7.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7.2.1.4 供试培养基
        7.2.2 试验方法
        7.2.2.1 菌种的活化
        7.2.2.2 种子发酵及液体培养
        7.2.2.3 绒毛栓孔菌菌丝体的固定化处理
        7.2.2.4 固定化处理的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作用
        7.2.2.5 一些参数对生物吸附剂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7.2.2.6 吸附等温线模型的确定
        7.2.2.7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7.2.2.8 解吸附作用
        7.2.2.9 吸附作用表征
        7.2.2.10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初始溶液pH对生物吸附剂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7.3.2 初始染料浓度对生物吸附剂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7.3.3 离子强度对生物吸附剂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能力的影响
        7.3.4 等温线模型
        7.3.5 动力学模型
        7.3.6 解吸附作用
        7.3.7 吸附作用表征
        7.3.7.1 扫描电镜观察
        7.3.7.2 红外光谱分析
        7.3.7.3 X-射线衍射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无营养条件下绒毛栓孔菌菌丝体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作用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1.1 供试菌株
        8.2.1.2 主要试剂
        8.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8.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8.2.1.5 供试培养基
        8.2.2 试验方法
        8.2.2.1 无营养条件下绒毛栓孔菌菌丝体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8.2.2.2 连续添加目标染料对菌丝体脱色能力的影响
        8.2.2.3 酶活的测定
        8.2.2.4 目标染料脱色过程中影响因子的优化
        8.2.2.5 目标染料的降解产物分析
        8.2.2.6 目标染料及其降解产物的植物毒性试验
        8.2.2.7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无营养条件下绒毛栓孔菌菌丝体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8.3.2 连续添加偶氮染料刚果红对菌丝体脱色能力的影响
        8.3.3 酶活的测定
        8.3.4 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过程中影响因子的优化
        8.3.4.1 初始pH
        8.3.4.2 温度
        8.3.4.3 染料浓度
        8.3.4.4 盐度
        8.3.5 偶氮染料刚果红的降解产物分析
        8.3.6 偶氮染料刚果红及其降解产物的植物毒性试验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固定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业中氨氮废水来源与危害
        1.1.1 水产养殖废水中氨氮来源
        1.1.2 氨氮废水的危害
    1.2 生物方式处理养殖废水
    1.3 硝化细菌的特点及在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1.3.1 硝化细菌的特点
        1.3.2 硝化细菌的在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1.4 微生物的固定化
        1.4.1 固定化微生物优点
        1.4.2 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选择
    1.5 泡沫陶瓷的概述
        1.5.1 泡沫陶瓷的发展
        1.5.2 泡沫陶瓷的制备
        1.5.3 泡沫陶瓷的分类
        1.5.4 泡沫陶瓷的应用
        1.5.5 使用的泡沫陶瓷来源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与应用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氨氮降解菌的驯化
        2.2.2 氨氮降解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2.2.3 野外实验结果
        2.2.4 结论分析
第三章 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固定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泡沫陶瓷的处理
        3.1.3 氨氮降解菌的固定化
        3.1.4 不同处理方式氨氮废水的降解
        3.1.5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3.1.6 纳氏试剂比色光度法
        3.1.7 固定化小球硬度和含菌量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驯化得到的高效氨氮降解菌的急性毒性实验
        3.2.2 不同处理方式氨氮废水的降解
        3.2.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2.4 正交实验分析结果
    3.3 固定化小球硬度
    3.4 结论分析
第四章 氨氮降解菌的保存
    4.1 氨氮降解菌的保存
        4.1.1 实验方法
    4.2 氨氮降解菌的保存结果和分析
        4.2.1 氨氮降解菌的保存的结果
        4.2.2 氨氮降解菌的保存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8)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概述
        1.1.1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载体的选择
        1.1.2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方法的选择
        1.1.3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食品与发酵行业中的应用
    1.2 酿造醋概述
        1.2.1 酿造醋发酵机理
        1.2.2 酿造醋原料
        1.2.3 酿造醋菌株
        1.2.4 一般酿造醋发酵工艺
        1.2.5 麦芽醋发酵工艺
    1.3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在酿造醋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菌株与培养基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方法
        2.4.1 醋酸菌固定化
        2.4.2 麦芽醋发酵工艺流程
        2.4.3 麦汁的制备
        2.4.4 麦汁酒精发酵液的制备
        2.4.5 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2.4.6 反应器中酿造麦芽醋试验
        2.4.7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比较
        2.4.8 试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4.9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醋酸菌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3.1.1 不同载体固定化醋酸菌的性能比较
        3.1.2 不同载体固定化醋酸菌的连续使用稳定性
        3.1.3 扫描电镜
    3.2 醋酸菌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3.2.1 醋酸菌菌悬液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2 吸附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3 PVA 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4 PVA 与玉米芯比例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5 冷冻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6 冷冻-解冻次数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3.2.7 响应面法优化醋酸菌固定化条件
    3.3 麦汁糖化工艺及麦汁成分测定
    3.4 麦汁酒精发酵液的制备
    3.5 固定化醋酸菌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2 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3 发酵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4 摇床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3.5.5 响应面法优化醋酸发酵工艺条件
    3.6 反应器中酿造麦芽醋试验
        3.6.1 醋酸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酒精度与酸度的变化
        3.6.2 固定化醋酸菌的连续使用稳定性
    3.7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比较
4 讨论
    4.1 醋酸菌细胞固定化
        4.1.1 醋酸菌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4.1.2 醋酸菌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4.2 固定化醋酸菌酿造麦芽醋的研究
    4.3 游离与固定化醋酸菌发酵性能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污水处理用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染料废水概述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发展
    1.2 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固定化技术
        1.2.2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1.2.3 固定化方法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3.1 对含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
        1.3.2 对含氨氮废水的处理
        1.3.3 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1.3.4 对染料废水的处理
    1.4 多孔陶瓷材料
        1.4.1 碳化硅
        1.4.2 电气石
        1.4.3 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1.4.4 多孔陶瓷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1 学术构思
        1.5.2 目的和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多孔陶瓷制备工艺过程
        2.3.2 生物活性材料的培养及驯化
        2.3.3 负载诱导膜多孔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4 仪器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2 气孔率的测定
        2.4.3 抗弯强度测定
        2.4.4 COD 的测定
3 碳化硅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多孔 SiC 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
        3.1.1 烧成温度对多孔 SiC 陶瓷的影响
        3.1.2 PCS 含量对多孔 SiC 陶瓷的影响
        3.1.3 颗粒粒径对多孔 SiC 陶瓷的影响
    3.2 负载诱导膜多孔 SiC 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诱导膜的确定
        3.2.2 PVA 诱导膜的工艺研究
        3.2.3 硅溶胶诱导膜的工艺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电气石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多孔电气石陶瓷制备工艺的研究
        4.1.1 烧成温度对多孔电气石陶瓷的影响
        4.1.2 陶瓷粘结剂含量对多孔电气石陶瓷的影响
        4.1.3 颗粒粒径对多孔电气石陶瓷的影响
    4.2 负载诱导膜多孔电气石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2.1 诱导膜的确定
        4.2.2 负载 PVA 诱导膜的多孔电气石陶瓷对微生物的固定研究
        4.2.3 负载硅溶胶诱导膜的多孔电气石陶瓷对微生物的固定
        4.2.4 表观形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机理研究
    5.1 微生物的固定机理
    5.2 多孔陶瓷基体对微生物固定影响
    5.3 诱导膜诱导微生物固定研究
        5.3.1 PVA 诱导膜的诱导作用
        5.3.2 硅溶胶诱导膜的诱导作用
    5.4 微生物净化污水机理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黄酒
        1.1.1 我国黄酒的酿造历史
        1.1.2 黄酒的生产简介
        1.1.3 黄酒营养保健功能和色香味成分的相关研究
        1.1.4 黄酒的发展现状
    1.2 高级醇
        1.2.1 高级醇的代谢途径
        1.2.2 高级醇的毒性研究及其控制途径
    1.3 固定化技术
        1.3.1 固定化技术的方法
        1.3.2 固定化技术的载体
        1.3.3 固定化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固定化酵母制备条件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加酶糖化液的制备
        2.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及物理性能测定
        2.2.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固定化酵母浓度对黄酒主发酵过程的影响
        2.3.2 固定化细胞凝胶条件对黄酒主发酵过程的影响
        2.3.3 固定化颗粒外观及显微观察结果
        2.3.4 固定化酵母多批次发酵性能的探究
    2.4 结论
第3章 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黄酒发酵性能的比较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液的制备
        3.2.2 黄酒发酵和取样
        3.2.3 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游离酵母发酵和固定化酵母发酵理化指标的差异
        3.3.2 游离酵母发酵和固定化酵母发酵高级醇生成量的差异
    3.4 结论
第4章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糖化液的制备
        4.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4.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1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4.3.2 初始葡萄糖含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5.1.1 材料
        5.1.2 仪器
        5.1.3 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糖化液的制备
        5.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5.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3.1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5.3.2 酵母接种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6.1.1 材料
        6.1.2 仪器
        6.1.3 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糖化液的制备
        6.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6.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6.3.1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6.3.2 主发酵温度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含量的影响
    6.4 结论
第7章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7.1.1 材料
        7.1.2 仪器
        7.1.3 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糖化液的制备
        7.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7.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7.3 实验结果和分析
        7.3.1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7.3.2 初始氨态氮含量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7.4 结论
第8章 固定化酵母发酵黄酒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8.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8.1.1 材料
        8.1.2 仪器
        8.1.3 试剂
    8.2 实验方法
        8.2.1 糖化液的制备
        8.2.2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
        8.2.3 发酵和取样检测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响应面实验方案和结果
        8.3.2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和低高级醇工艺条件的确定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创新点和存在问题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细胞固定化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于酒精发酵中的研究进展[J]. 张强,嵇冶. 化工进展, 2017(04)
  • [2]铝灰制备多孔陶瓷的研究[D]. 郝宏. 东北大学, 2017(02)
  • [3]轻质高强氧化铝微米级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D]. 孙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4]开孔式泡沫陶瓷固定化脂肪酶及陶瓷膜装置催化合成生物柴油[D]. 刘文卓.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5]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调控及在制备燃料乙醇中的应用[D]. 李文. 长安大学, 2014(02)
  • [6]白腐真菌绒毛栓孔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的研究[D]. 司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7]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固定化与应用[D]. 焦红卫. 山西大学, 2013(01)
  • [8]吸附包埋法固定化醋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麦芽醋中的应用[D]. 任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9]污水处理用陶瓷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D]. 樊英鸽.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10]黄酒固定化发酵及其高级醇含量的控制研究[D]. 谭檑华.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细胞固定载体泡沫陶瓷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