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化纤厂商研发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妹,武筱婷[1](2021)在《十位专家点评2020纺机联合展:向高端制造转型,助纺织行业整体提速》文中认为6月在上海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期间,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比利时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展商,围绕纺纱机械、织造机械、染整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及产业用机械进行了产品技术的集中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在高质量发展趋势之下,纺机装备技术围绕智能化、高效、高速、绿色等"高端制造"的需求点加速创新。众多能更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品在展会上首发,基于各个领域不同工艺特点,相关装备技术呈现出了差异化的创新思路和成果。
袁春妹,墨影,武筱婷,陶红,夏小云[2](2021)在《技术植根需求 产业再绽生机 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特别报道》文中认为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比利时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展商,围绕纺纱机械、织造机械、染整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及产业用机械进行了产品技术的集中展示。展会期间,数十个VIP买家团参观团莅临现场,共同寻求合作契机。虽然疫情对展会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众多展商却说,本届展会的观众质量更高,诉求更加精准。
郑沛[3](2021)在《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盈利质量研究 ——以桐昆股份为例》文中认为
刘欣悦[4](2021)在《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探析》文中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影响非常大。但是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特有问题:一股独大、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推动国企转型发展成为了现阶段国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016年12月,自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后,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会议中再次提出了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详细要求。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法和路径。2018年,东方盛虹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了优质资产,实现重组上市。本文选择了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企业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本成本差异理论,对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和经济后果进行分析。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对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进行阐述分析:第一部分引言。对案例的研究背景和本篇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表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列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阐述。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模式、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理论研究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江苏省国有企业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介绍。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及其所处的行业现状进行简单阐述,并描述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过程及发展阶段,东方盛虹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反向收购优质资产国望高科,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完成了东方盛虹的业务转型,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第四部分对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进行分析。东方盛虹选择盛虹集团的原因包括为了响应国家政府政策号召、经营绩效需要得到提升、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盛虹集团选择东方盛虹的动因主要包括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第五部分对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总结并归纳东方盛虹的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和长期股价变动,阐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东方盛虹市场反应的直接影响和作用机理;从四大财务指标入手,详细阐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东方盛虹财务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从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变更总结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东方盛虹治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第六部分本文的案例结论和启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升公司经营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东方盛虹为其他准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提供了以下启示: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反向收购标的资产,从而达到为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目的;二是重组上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为国有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三是企业改革后进行自主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四是将原有资产和交易标的资产整合,贯通全产业链,实现从产到销一站式服务;五是制定并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资源整合计划,使国有企业和引入民营企业投入的资源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
张菀庭[5](2021)在《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利率走廊机制的构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价格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家庭或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进而改变经济行为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价格型货币政策以间接调控为主,政策传导机制链条较长,外部影响因素也较多,调控效果有时不尽如意。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目前面临的国内外问题,运用封闭经济体和开放经济体框架下的数理模型,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多种传导机制,得出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并非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根据外部经济情况发生改变,那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是否也有可能随经济发展而调整?目前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研究多数都遵循1994年提出的经典泰勒规则,将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作为政策调控目标。但泰勒规则没有清晰的定义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在政策操作中的对应指标。后续文献应用泰勒规则时,大多从统计学意义构建指标,而忽略了其经济学内涵。有鉴于此,本文在深入理解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将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经济含义向“解决不平衡发展、加强自主创新”两项长期经济规划靠拢,重新构建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并刻画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为拓展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持。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本文的第1章对货币政策的发展和演变脉络进行梳理,阐释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原因,明确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第2章从全局视角对价格型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览式分析,通过拓展泰勒规则的数理模型推导,得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两项经典最终目标,产出和通胀。随后,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不同经济波动阶段内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在产出和通胀目标间的权衡与侧重。结果发现,在经济高波动阶段,我国中央银行更侧重对产出缺口的调控,而在经济低波动阶段,则更偏向对通货膨胀的控制。由此可见,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并非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那么,这种规则切换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第3章房地产价格波动、第4章资本账户开放以及第5章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三种情境下,分别研究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观察异同,以印证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第3章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本章运用DSGE理论模型刻画“价格型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产出和消费”的传导机制,通过对比DSGE数值模拟结果和VAR实证脉冲图,提出房地产价格会通过“消费品渠道”而非“抵押品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Bernanke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契合度并不算高。与美国的次级贷款情况不同,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一直执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不是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相反的,由于家庭没有适宜的理财投资渠道,而把房地产当作投资和储蓄的惯常模式,价格型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会进入房地产市场,催生房地产泡沫,降低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流转,使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失灵。第4章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本章在开放经济体框架下,首先通过蒙代尔—弗莱明经典模型,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三者间的理论关系,随后运用包含交互项和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对理论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开放经济体框架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变动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进而造成产出和通胀的变动。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与资本账户开放度关联紧密,但与汇率制度关系不大。因此,我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应循序渐进,资本账户过快开放可能会影响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造成经济体不必要的震荡波动。第5章研究“美国货币政策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在开放经济体框架下引入国际货币政策冲击,运用SVAR模型研究美国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常规货币政策会引起我国利率政策的联动变化,影响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还会影响我国的经济产出。一方面利率政策不能自由调整,另一方面经济波动加剧,两者叠加,将使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失效。因此,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应更加重视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的溢出效应,努力提高政策响应的独立性,进而缓解政策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从第3、4和5章的研究可以看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错综复杂。这能够解释,第2章中,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面对不同领域的经济问题,政策与经济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和传导链条均有所不同,因此政策调控的偏好系数也会随之改变。第6章和第7章聚焦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中,通胀目标的指标重构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刻画。通过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拓展,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政策调控提供助力。第6章提出用“福利损失视角下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替代传统通胀目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盯住目标。本章在包含八部门异质性特征的价格扭曲模型中引入价格粘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用以刻画不同部门物价波动的福利损失,并据此估计各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中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用品和服务”、“食品”以及“居住”部门存在较强的劳动扭曲,“交通和通信”以及“教育文化和娱乐类部门”存在较强的价格扭曲,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比例高于它们在CPI中的支出份额。核心通胀指标构建的意义在于,不以单一的物价稳定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而是以减少物价波动对居民生活实际影响为标准制定通胀调控目标。盯住这一指标,能使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中涵盖各部门的物价扭曲信息,使政策调控能够真实的改善消费、投资、就业等领域的实际经济问题。第7章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作为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实现路径。本章通过DSGE理论模型刻画“价格型货币政策→金融摩擦→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数值模拟与SVAR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比,验证了金融摩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研究与通货膨胀不同,由于潜在产出不存在固定值,其与经济要素间的关联也会随时间而变化,经济增长不应该是结果指标,而应是过程指标。也就是说,从经济学意义上,经济增长目标不应仅关注稳定产出,也应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依赖于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创新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金融摩擦。金融摩擦越大,企业R&D投资就越少,进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因此,若想提高经济增速,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应聚焦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吴悠溪[6](2021)在《基于混合原型技术的纱线转移设备构形分析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制造2025”划定的核心竞争领域,大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科技实力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介入,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成本的缩减、周期的加速和产品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使制造行业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获得更先进的设计思路,为数众多的在以往只停留于概念或雏形阶段的新兴技术正羽翼渐丰,混合原型技术正是其中一道矫健的身影,对于传统制造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首先对混合原型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研究,针对虚拟现实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充分了解与分析。研究中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市场对大型装备产品的各项设计新需求,对装备类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其中,装备产品的构型作为文章重点,就寻线设计法则在大型装备产品设计的运用展开探讨。结合虚拟现实混合原型技术介入装备类产品构型设计的有效经验,通过两项实验,分别验证虚拟空间产品草图绘制的优势和虚拟空间中对于学生空间可视化技能的增益效果。通过研究与实验所获得的结论利用混合原型技术对一款装备产品进行构型设计,并在之后使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的结果加以理性评估与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分析大型装备类产品设计要素,提出大型装备产品构型中寻线设计法则的运用。2.将寻线设计法则中,网格寻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两项实验得出虚拟空间的应用能够增强人的空间可视化技能,并且有助于空间立体草图的绘制。3.通过一款大型装备产品——自动落筒机的虚拟设计,加以寻线法改良,对设计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验证了寻线设计法则在大型装备产品构型设计上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旨在展现混合原型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相互碰撞出的闪光点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试图为该领域的设计人员带去新的思路与借鉴,提高产品设计效率,为装备类产品的生产创造更大价值。
邵冰[7](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楼凌辰[8](2020)在《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型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发展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发源地,在产业出口、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转移工厂至海外,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设计、研发、品牌、高端制造等方面也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也使未来产业的发展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此次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到来就相继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近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具有怎样的竞争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又呈现出怎样的表现,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个技术发展、创新融合、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崭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也扑面而来,长三角地区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众多的发展机会,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概况、江浙沪皖产业发展概况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了解;然后构建了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2018年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再者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从四大关键要素和两大辅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最后以长三角地区代表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常熟服装城为案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竞争力情况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为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众多、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品牌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地区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明显,比较优势位于世界前列,出口增长处于中段水准,且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表现仍高于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土耳其这四个亚洲主要竞争对手;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市场直观表现优秀,但发展质量表现起伏明显,2011年后持续下滑,整体国际竞争表现虽一度发生下滑,但于2018年达到最高水平;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丰富的科教资源、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体系是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国内日益增长的庞大消费需求和国家正大力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则是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此外,分析得出常熟服装城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地的产业支撑、优秀的区位条件及当地政府的发展支持,应重视相关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并发展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平台经济,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
史晓玲[9](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刘静[10](2020)在《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市场化程度高,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获得很强的价格优势。但随着全球经济动荡源和风险点的增多,原料、用工成本上升,以及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系列问题喷涌而出: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出口和内需增长乏力等。纺织企业必须厘清自身优势和不足,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竞争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L公司为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A、B股上市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从棉花育种与种植、纺纱、漂染、织布、后整理、制衣为一体的具有综合垂直生产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织布面料和成衣制造,出口业务占到60%以上,公司业务范围除了纺织服装行业外,还涉及棉花、电、汽等行业,但纺织服装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92%以上。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公司发展遇到非常多的阻碍。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作出战略调整,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专家评价等研究方法,运用PEST、五力模型、因素评价矩阵等工具对L公司纺织业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外部环境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更为突出;内部资源条件优势大于劣势。在内部外环境分析基础上,针对L公司纺织业务进行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运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分析确定公司应选择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低成本和差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本文从采购与物流、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几个方面提出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的实施措施。最后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保障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的成功实施。公司过去按照生产计划进行采购的方式产生大量库存,资金周转速度慢。实施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要求企业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本文在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中提出建立以订单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可以有效促使采购、配送、生产、物流等环节的高效衔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制造的柔性,为差异化产品的混流生产提供保障。本文还提出在纺织企业从化学品管控、生产技术改进、废弃物能量转换、排污监测等方面推行全面的清洁生产方式,努力构建绿色、可循环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可以有效应对不断提升的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要求。纺织行业消费者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顾客对产品价格和价值都比较敏感,结合案例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制定最佳成本提供者竞争战略,可以帮助案例企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另外,对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国外化纤厂商研发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化纤厂商研发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十位专家点评2020纺机联合展:向高端制造转型,助纺织行业整体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朱起宏 |
冯翠 |
周其洪 |
夏风林 |
郭文登 |
李新奇 |
唐坚 |
吕志华 |
杜鹏 |
吴迪 |
(2)技术植根需求 产业再绽生机 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特别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聚焦创新 |
纺纱机械:智能化加持服务多元生产 |
织造及织造准备机械:深耕需求着力改进 |
印染机械:落地创新收获市场 |
针织机械:技术融合推进升级 |
化纤机械:创新支撑自动化生产 |
非织造机械:借市场东风促技术提升 |
建立可持续研发生态 |
专家说展 |
观众看展 |
一场不负期待的盛会 |
【记者手记】 |
融能力 |
(4)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
2.1.1 整体上市模式 |
2.1.2 引进战略投资者模式 |
2.1.3 员工持股模式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2.2.1 盘活国有资产 |
2.2.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
2.2.3 促进供给侧改革 |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 |
2.3.1 财务绩效方面 |
2.3.2 市场反应方面 |
2.3.3 治理效率方面 |
2.4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企业产权理论 |
2.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4 资本成本理论 |
3 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3.1 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及公司介绍 |
3.1.1 行业背景介绍 |
3.1.2 东方盛虹简介 |
3.1.3 盛虹集团简介 |
3.2 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过程及发展阶段 |
3.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阶段 |
3.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阶段 |
3.2.3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制定阶段 |
3.2.4 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地及实施阶段 |
4 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4.1 东方盛虹选择盛虹集团的动因分析 |
4.1.1 扶持民营企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
4.1.2 盈利能力不强,需要进行业务转型 |
4.1.3 盛虹集团综合实力雄厚,实现了产业一体化布局 |
4.1.4 涤纶长丝行业景气提升,长丝供需格局持续改善 |
4.2 盛虹集团选择东方盛虹的动因分析 |
4.2.1 响应国家政策,进驻资本市场 |
4.2.2 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链延伸 |
4.2.3 借助市场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 |
5 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分析 |
5.1 市场反应分析 |
5.1.1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短期市场表现分析 |
5.1.2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长期市场表现分析 |
5.2 财务绩效分析 |
5.2.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
5.2.2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
5.2.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5.2.4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
5.3 公司治理分析 |
5.3.1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权结构分析 |
5.3.2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董事会结构分析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 |
6.1.2 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公司经营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 |
6.1.3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
6.1.4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
6.2 启示 |
6.2.1 通过反向收购标的资产,为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
6.2.2 重组上市,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
6.2.3 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
6.2.4 原有资产和交易标的资产整合,贯通全产业链 |
6.2.5 制定并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资源整合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型 |
1.1.2 国内外冲击下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1.1.3 价格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测度 |
1.2 价格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货币超发的理论争鸣 |
1.2.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型 |
1.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分析 |
1.2.4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论文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主要创新 |
第2章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分段调控 |
2.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1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梳理 |
2.1.2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规则特征分析 |
2.2 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与调控规则的理论推演 |
2.2.1 约束条件 |
2.2.2 福利损失函数 |
2.2.3 最优货币政策反应方程 |
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区制转移特征研究 |
2.3.1 价格型货币政策简化方程 |
2.3.2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方法介绍 |
2.3.3 区制转移的实证结果分析 |
2.3.4 稳健性检验 |
2.4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
2.4.1 非稳定区制下的非对称特征分析 |
2.4.2 稳定区制下的非对称特征分析 |
2.5 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福利损失对比 |
2.5.1 稳定与非稳定区制的福利损失对比 |
2.5.2 严格利率规则反应方程估计 |
2.5.3 分段与严格利率规则的福利损失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 |
3.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3.1.1 传导机制的理论文献梳理 |
3.1.2 传导机制的实证文献概述 |
3.2 房地产价格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3.3 DSGE模型的参数校准及数值模拟 |
3.3.1 参数校准 |
3.3.2 开启与关闭抵押品渠道的数值模拟 |
3.4 房地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关联机制的时变特征分析 |
3.4.1 房地产价格与产出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检验 |
3.4.2 房地产价格与通胀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检验 |
3.4.3 房地产价格传导渠道的断点检验 |
3.5 房地产价格影响利率调控效果的渠道分析 |
3.5.1 房地产价格对利率调控效果影响的脉冲分析 |
3.5.2 稳健性检验 |
3.6 房地产价格、实体经济与价格型货币政策间的关联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 |
4.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4.2 二元悖论理论模型构建 |
4.3 资本账户开放度指标构建 |
4.4 二元悖论模型的实证检验 |
4.4.1 回归方程说明 |
4.4.2 包含交互项的参数估计 |
4.4.3 引入“全球避险情绪”的参数估计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针对“产出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
4.5.2 针对“资本帐户开放度测算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与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研究 |
5.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5.1.1 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研究 |
5.1.2 汇率渠道研究 |
5.2 蒙代尔—弗莱明理论分析框架 |
5.3 SVAR模型构建与计量处理 |
5.3.1 SVAR模型的构建 |
5.3.2 单位根检验与滞后期选取 |
5.4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 |
5.4.1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
5.4.2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福利损失视角下的核心通胀目标构建 |
6.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6.2 八部门异质性价格扭曲理论模型的构建 |
6.2.1 个体的生产与消费 |
6.2.2 消费和价格指数 |
6.2.3 模型的一阶方程与对数线性化 |
6.2.4 社会总福利损失函数构建 |
6.3 异质性价格粘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 |
6.3.1 价格粘性测算 |
6.3.2 劳动的收入份额测算 |
6.4 不同异质性特征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估计 |
6.4.1 参数校准 |
6.4.2 多种异质性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与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创新效率的经济增长目标调控机制 |
7.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7.1.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 |
7.1.2 金融摩擦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制研究 |
7.1.3 金融摩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间的关联机制研究 |
7.2 经济增长目标调控的理论模型构建 |
7.3 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和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比 |
7.3.1 DSGE模型的参数校准 |
7.3.2 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7.3.3 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混合原型技术的纱线转移设备构形分析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寻线设计法则的大型装备产品构型 |
2.1 大型装备概述 |
2.1.1 大型装备的概念 |
2.1.2 大型装备的发展与演变 |
2.2 大型装备的设计要素分析 |
2.2.1 形态分析 |
2.2.2 材质分析 |
2.2.3 色彩分析 |
2.2.4 人机分析 |
2.3 基于寻线设计法则的大型装备构型改良 |
2.3.1 寻线设计法则的概念 |
2.3.2 寻线设计法则改良流程 |
2.3.3 以一款大型装备为例的寻线法则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原型虚拟现实设计 |
3.1 混合原型技术 |
3.1.1 设计原型 |
3.1.2 虚拟现实混合原型 |
3.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3.2.1 虚拟现实系统 |
3.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3.2.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案例 |
3.2.4 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寻线设计法则虚拟现实空间应用验证实验 |
4.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4.1.1 实验一 |
4.1.2 实验二 |
4.2 实验环境和设备 |
4.2.1 实验环境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流程 |
4.3.1 被试 |
4.3.2 预实验 |
4.3.3 正式实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实验前后问卷的回收与数据记录分析 |
4.4.2 虚拟空间技术对产品二维表现绘图的有效度分析 |
4.4.3 虚拟空间技术对空间可视化技能提升的有效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混合原型技术的自动落筒机设计实践 |
5.1 自动落筒机产品说明及工作原理 |
5.2 产品设计定位 |
5.2.1 实地调研分析 |
5.2.2 设计需求分析 |
5.3 设计要素分析 |
5.3.1 形态属性 |
5.3.2 材质属性 |
5.3.3 色彩属性 |
5.3.4 人机属性 |
5.4 方案设计流程 |
5.4.1 草图发散阶段 |
5.4.2 方案深化阶段 |
5.4.3 混合原型技术下的草图修改 |
5.4.4 自动落筒机设计模型构建 |
5.4.5 使用寻线设计法则进行初步模型的改良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方案评价与最终效果呈现 |
6.1 产品设计方案评价 |
6.1.1 评价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
6.2 方案评价 |
6.2.1 构建指标体系 |
6.2.2 层次分析法 |
6.2.3 模糊综合评价 |
6.3 最终设计方案呈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Q临场感问卷 |
附录B MCT试卷 |
附录C 灰度直方图法计算图片相似度 |
附录D 虚拟现实设备使用疲劳度测试量表(实验前) |
附录E 虚拟现实设备使用疲劳度测试量表(实验后) |
附录F 落筒机设计需求问卷 |
致谢 |
(7)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
2.3.1 利润转移理论 |
2.3.2 外部经济理论 |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
7.1.1 目标明确 |
7.1.2 重点突出 |
7.1.3 灵活运用 |
7.1.4 追求动态效应 |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
7.3.1 贸易摩擦频发 |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纺织服装产业 |
2.1.2 区域产业竞争力 |
2.2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2.3 波特钻石模型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3.1.1 纺织服装工业产量概况 |
3.1.2 纺织服装进出口概况 |
3.1.3 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
3.1.4 品牌发展概况 |
3.2 江浙沪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
3.2.1 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3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4 安徽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
3.3.1 比较优势指标 |
3.3.2 竞争优势指标 |
3.3.3 竞争潜在优势指标 |
3.3.4 其他国际竞争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选取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1 实证过程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
5.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条件 |
5.1.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5.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
5.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
5.2.1 政府 |
5.2.2 机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以常熟服装城为例 |
6.1 常熟服装城发展现状 |
6.1.1 常熟服装城概况 |
6.1.2 代表性专业市场介绍 |
6.2 基于钻石模型的常熟服装城竞争力分析 |
6.2.1 四大关键要素分析 |
6.2.2 两大辅助因素分析 |
6.3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 |
6.3.1 重视协会、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 |
6.3.2 积极对接上海时尚资源 |
6.3.3 发展直播带货的新兴平台经济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09-2018 年长三角地区和世界主要纺织大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相关原始数据(亿美元) |
附录2 常熟服装城相关负责人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工具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5.1 竞争战略理论相关研究 |
1.5.2 纺织业竞争战略相关研究 |
第2章 L公司纺织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概况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3 机会与威胁 |
2.3.1 机会 |
2.3.2 威胁 |
2.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第3章 L公司纺织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发展简况 |
3.2 价值链分析 |
3.2.1 企业基础 |
3.2.2 技术研发 |
3.2.3 人力资源管理 |
3.2.4 信息管理系统 |
3.2.5 采购与物流 |
3.2.6 生产制造 |
3.2.7 市场营销 |
3.2.8 后市场服务 |
3.3 优势与劣势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第4章 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L公司愿景、使命与目标 |
4.2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4.2.1 成本领先战略 |
4.2.2 差异化战略 |
4.2.3 聚焦战略 |
4.2.4 最佳成本提供者战略 |
4.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5章 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采购与物流 |
5.1.1 按照订单需求进行采购 |
5.1.2 强化新疆长绒棉基地管理和供应商管理 |
5.1.3 建立JIT分拨物流体系 |
5.2 产品开发 |
5.2.1 以充分市场调研为基础 |
5.2.2 注重提升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 |
5.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5.3 生产制造 |
5.3.1 全面推广JIT生产方式 |
5.3.2 推行清洁生产 |
5.3.3 加强质量管理 |
5.4 市场营销 |
5.4.1 塑造最佳产品提供者品牌形象 |
5.4.2 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 |
5.4.3 着力提高线上营销能力 |
5.5 客户服务 |
5.5.1 建立售后服务团队 |
5.5.2 深入挖掘大数据信息 |
5.5.3 建立标准化服务制度 |
第6章 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结构 |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6.2.1 完善人才招聘,优化薪酬体系 |
6.2.2 构建员工成长平台,加强员工关爱 |
6.3 加强财务管理 |
6.3.1 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资金募集能力 |
6.3.2 多措并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6.4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4.1 推动系统融合,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
6.4.2 加强运维管理,保护信息资产 |
6.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5.1 提高重视,成立专职机构 |
6.5.2 提高文化兼容性,将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专家评价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国外化纤厂商研发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位专家点评2020纺机联合展:向高端制造转型,助纺织行业整体提速[J]. 袁春妹,武筱婷. 纺织服装周刊, 2021(31)
- [2]技术植根需求 产业再绽生机 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特别报道[J]. 袁春妹,墨影,武筱婷,陶红,夏小云. 纺织机械, 2021(04)
- [3]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盈利质量研究 ——以桐昆股份为例[D]. 郑沛. 东华大学, 2021
- [4]东方盛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探析[D]. 刘欣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D]. 张菀庭.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混合原型技术的纱线转移设备构形分析与设计研究[D]. 吴悠溪. 东华大学, 2021(01)
- [7]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8]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研究[D]. 楼凌辰. 东华大学, 2020(09)
- [9]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10]L公司纺织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刘静.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