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水位监测系统

遥控水位监测系统

一、遥控水位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邢俊[1](2021)在《河流监测及复合能量自供能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洪涝灾害在我国境内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洪涝灾害与水情信息密切相关,通过采集与分析水情信息,可以对洪水发生进行预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虽适用于河流监测的数据采集,但由于电池供电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河流环境中包括丰富的太阳能和水流振动能,有效地采集这两种能量可为无线河流监测系统提供能量。为此,本文对河流监测系统及其复合能量自供能系统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理论分析了光电发电与压电发电的原理,选择光伏电池和压电陶瓷分别作为光电单元和压电单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球形复合能量采集装置并着重设计相匹配的能量管理电路。球形复合能量采集装置使用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壳。在每个球空腔均匀安装多个直径为3 cm的圆形PZT-5压电陶瓷晶片,压电片的间隔90°,在该能量球两个顶部安装光伏电池。复合能量管理电路在输入端加入二极管消除了负载效应,其采用逐级放大的原理,将能量采集装置输出的电能进行管理并存储到超级电容储能元件中。其次,完成了基于STM32的河流监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主要包含传感器数据采集和通信电路两部分。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采集水情信息,其中水位传感器kps-49c2用于采集河流水位信息,磁敏感传感器YF-S201基于霍尔原理采集水速信息,温湿度传感器DHT11采集湿度信息。为了实现洪水预测,采用已有河流的水情信息构建训练样本与预测样本,一方面,使用训练样本获得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另一方面,基于预测样本与本地水情信息分别进行洪水预测,并通过开发的上位机展示洪水分类预警信息。最后,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对复合能量采集装置以及河流监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光电发电单元在3月份晴天的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60μW,在阴天时最高输出功率为258μW。压电单元在不同的振动频率下输出功率存在明显差异,配置不同的压电球,发现当压电球直径为120 mm,内嵌8个PTFE小球时输出功率最高,达到57.7μW。复合能量高于两种能量的简单叠加,这主要归因于复合采集时能量管理电路能耗的下降。对河流监测系统进行测试,采集了本地河流的水情信息,分析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功耗,并从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论证了自供能的可行性。

张爱民[2](2021)在《卫星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文中认为该文介绍讷谟尔河流域卫星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通过灌区信息通信网络、信息中心、水雨情采集系统、闸门自动控制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为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实践探讨。为解决老灌区存在的问题,适应新时期对灌区发展的要求,提出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规划,建立灌区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体系、智能应用体系、主动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有效的管理体系,提高灌区的综合治水与服务能力,供灌区现代化建设进行交流研讨。

黄健琦[3](2021)在《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山西矿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煤矿企业井下班中餐配送难、矿工就餐品质低、防爆蒸汽加热设备性能差等问题提出的。众所周知,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矿工从入井到升井通常需要耗时8h以上,因此矿工需要在井下就餐以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行生产。由于目前井下缺乏性能优良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多数煤矿企业的井下班中餐配送采用原始的人工配送模式,过长的配送时间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班中餐食品品质,导致矿工井下用餐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开发一套高效便捷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综合比较电磁感应加热、红外加热和微波加热等技术的加热原理、适用领域和技术特点,本文基于微波加热技术,以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控制方式、保护方法、软硬件电路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根据通用微波加热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对磁控管、微波谐振腔、波导、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散热系统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内外安全标准,建立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系统选用STM32F103RCT6作为中央控制器,设计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的控制单元、监测单元、磁控管水冷单元、红外遥控单元、红外测温单元、输入输出单元等功能模块,为开发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和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是影响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一个优良的微波加热平台应具有微波能效高、食品加热均匀性好、磁控管散热好、无热点聚集等特性,而这些特性均与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有关。根据微波谐振腔设计标准及水冷板传热原理,设计了适用于本设备的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产品,基于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分别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和性能验证,制定了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是实现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功能控制、信息监测、故障预警和安全保护的重要环节。根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井下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要求,设计了能够实现各种控制功能和保护功能的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供电电源、串口通信、矩阵键盘、红外遥控、红外测温等模块电路,完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各项功能控制需求。结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功能要求,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基础上,基于标准C语言及MDK5软件开发环境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分别设计了系统的主控程序、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以及PID温度控制子程序等功能程序。同时,基于Lab VIEW软件平台开发了矿用食品微波加热监测平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最后在实验室制作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装置,参照系统功能设计指标和相关国家标准对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可靠,安全性高,各项功能技术指标符合总体设计方案要求,有效解决了煤矿井下缺乏安全便捷的食品加热设备的问题。

钦盼琛[4](2021)在《地质隐患远程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地质隐患监测预警非常重要,可避免或大幅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为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地质隐患监测系统的建设。针对现有地质隐患监测系统存在数据传输及时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对地质隐患监测系统中数采及传输部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分析现有地质隐患监测系统存在问题,搭建并联型系统架构;对远程传输协议主、被动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多动能数据采集及传输模块嵌入式的软件设计方案和基于C/S架构的监测软件设计方案;对物联网卡与语音卡应用特点、手机短信遥控及编解码技术、数采及传输模块固件更新技术、预警模型建模方法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确定了监测系统技术路线。对系统数采及传输模块设计实现展开研究,基于RT-Thread操作系统进行软件设计,实现了数据的暂存和上传、远程重启和远程固件升级,提高了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C/S架构对监控客户端进行设计,完成了对系统监控,实现了系统无人值守。通过实验系统对以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结果,并对网络不佳等情况下的异常进行处理优化。最终实验表明,以上地质隐患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栾天晴[5](2020)在《浑蒲灌区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在推进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状问题基础上,结合浑蒲灌区的实际运营管理情况,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灌区进行现代化管理。使灌区告别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节省灌区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灌区的配水调度和量水测水精度上、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对目前提倡的节水理念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浑蒲灌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配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浑蒲灌区的现状情况统计和分析,配套建设符合浑蒲灌区的现代化水利信息系统,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设计浑蒲灌区建立以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为基础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对浑蒲灌区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灌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灌区相关数据采集的精度和传输的时效性,对灌区内水体的水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通过采集灌区内渠道(干、支、斗渠以及泵站)实时水位或实时流量,得到实时供水水量,为灌区的配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落实浑蒲灌区信息化建设执行,时刻跟踪决策效果,实现管理信息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对灌区进行大数据处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大数据的云处理是保证灌区信息化计算精度的前提,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灌溉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灌区实现现代化建设水平。(3)建设由配水调度系统、工情GIS系统、防汛指挥系统、量测水管理系统组成的灌区信息化平台。使浑蒲灌区建立了信息采集、信息综合处理为一体的灌区信息系统,实现了浑蒲灌区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等功能,为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基础。(4)在浑蒲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灌区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系统的特点,浑蒲灌区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由信息中心、水情信息采集、闸门监控、视频监控、网络环境以及数据库构成。支撑灌区用水态势监测、告警预警、分析研判等用途,帮助用户洞悉水量、气象、墒情、水情数据背后的规律,最大化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研判效率。

刘正鑫[6](2020)在《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灌区在我国农业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传统的灌区用水调度管理模式和体系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灌区只有采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道路,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作物生产量、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的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灌区的管理思路就由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向现代方式转化,2002年,水利部在全国部分大型灌区设置了信息化建设试点区,灌区管理体系以信息化为基础,并通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等方式,对灌区管理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测,为灌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前甸灌区实现信息化以后,不仅降低了灌区的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效率,从而使灌区管理达到高效。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前甸灌区的实际情况,对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本设计主要分为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两部分。其中硬件系统包括水情采集系统设计、闸门监控系统设计、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和通信网络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GIS系统、灌区量测水管理系统、灌区防汛预警系统、灌区配水调度管理系统、灌区水费计收系统。通过对前甸灌区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从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灌区增加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系统后,灌区的水调度管理模式趋于科学化,农作物产量得到了增加,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进而改善了这一地区农民生活条件,增加了经济收入。(2)先进的量水设施精确计量实用水量,灌区水费收益得到了增加,用水方与灌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灌区的稳定供水,而且灌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3)水情测报自动化控制系统建成后,灌区水情信息、水文信息等资料可以快速查到,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方便的通道。

李琨[7](2020)在《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利信息化技术是将物联网监控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相结合,运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和处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方向迈进。“数字水利”主要由水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执行等模块组成,是以人水和谐发展为指导目标,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战略,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提出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为依托,研究设计该水利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旨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水利”为基础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以供实际供水工程运行决策。物联网监控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硬件、以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程序为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指令的接收和传递为核心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实现工业过程全控制的实用性技术。本论文按照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设计中和设计后的时间思路对整个工程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在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在设计中,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开发研究;在设计完成后,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出运行前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以现场实验方式对该系统进行检验并提出一定科学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供水泵站工程的实际需求,架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主要框架和结构;(2)对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工控机、PLC及其控制柜等硬件设备选型;(3)提出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前流量、液位、转速、压力等各参数测定指标和方法;(4)利用组态王6.53开发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建立不同目标的运行监控模块,实现数据采集、曲线绘制、数据查询、报警等多项功能,并完成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详细阐述供水泵站实验室操作流程,设计不同转速比情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实验,提出在水力调度运行中变频高效区范围,利用现场实验测量并绘制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6)提出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为供水泵站运行提供现代化水利管理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完整有序,硬件选型选用技术成熟的工业设备,可靠性较强,软件设计选用可维护性较高的应用程序,符合设计初衷,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实时响应控制,使用便捷,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供水行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供水泵站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根据供水工程管理规范,提出供水泵站运行前各参数指标的测定方式、标准,可供各大中小型泵站在新建或更新改造中参考;文中采取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水力调度工程中变频经济运行方案,对山西省大水网高扬程供水泵站工程的优化调度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于德义[8](2019)在《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起重船作为大型海上作业的关键装备,广泛应用于海上救捞工程、海上风电设备安装、海上油气开发等工程中。随着起重船向大型化、深海化和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高效安全自动压载系统成为迫切需求。压载水泵-重力自流-压缩空气(Pump,Gravity self-flow and Compressed air,PGC)复合压载系统作为新型压载系统,能够实现高效压载,在大型起重船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 PGC复合压载系统的作业过程基础上,建立了其压载水动态调拨优化模型及其优化求解策略,并研发了优化压载方案数据库,以实现优化压载方案的即时提取和高效制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分析PGC复合压载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基于船舶静力学和优化理论,以压载水调拨时间作为优化目标,起重船各个压载水舱的水位高度变化量作为优化变量,船舶安全作业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 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高效调拨优化模型,为压载水高效调拨优化方案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奠定理论模型基础。(2)针对优化模型特点,研究了基于动态规划的求解策略和模型。工程案例分析表明,PGC复合压载系统由于其硬件上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泵压载系统可减少84.3%的压载时间,大幅提升压载效率。不同压载舱室对不同吊物敏感性不同,如案例中No.4(S)舱是影响压载时间的关键因素,使用该舱压载时间可以减少将近30%。(3)针对压载方案制定效率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压载水调拨数据库的压载方案设计方法。通过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获得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优方案数据库。根据影响调拨方案的关键因素,可检索相似调拨方案作为新问题的压载方案,从而实现船舶在不同工况下优化压载方案的快速调用,可大幅提高压载方案的制定效率。(4)最后,进行了起重船PGC压载系统硬件系统方案设计,包括总体系统组成、吊机控制系统、压载控制系统和压载管路系统等,可为PGC压载系统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可为基于PGC复合压载系统的起重船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理论模型和求解方法支持,为实现压载水调拨的计算机动态控制、自动压载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起重船施工效率和安全。

李冠华[9](2019)在《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地下水坝的扩大、推广和应用,水坝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水坝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坝体的安全。为了实时监控坝体安全状态,本文以大柳塔矿井下水坝为研究对象,针对神东地下水坝安全监测展开研究并开发了井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井下水坝的动态安全监测。本文分析了相关监测设备及地下水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拟应用于大柳塔井下坝体监测的监测指标、关键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做了适用性分析。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对井下坝体监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确定了井下坝体综合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参数,基于所选取的监测参数设计了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的选用类型及安装方式及位置。对整个水坝监测系统进行了软件设计规划,选配了适宜的软件架构及配置,设计了井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大柳塔矿地下水坝为例,选取了地下水坝回灌及供水流量以及地面观测孔水位计两个重要数据对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该论文有图56幅,表9个,参考文献70篇。

邓鹏程[10](2019)在《依托长江航标的流速流向监测终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标是提供船舶定位、导航、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助航设施,是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的最基础设施,在水上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以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有的数字航道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一款安装在长江航标上的流速流向监测终端,可以采集附近水域水流的流速流向信息,并将这些数据通过优化后的航标遥测遥控终端传输到数字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加以应用。本文首先介绍航标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调研市场上的流速流向传感器,选用适合安装航标上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作为本文的流速流向传感器,分析多普勒测流速的原理和ADCP的波束结构,对测流和测深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与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ARM+DSP的OMAPL138双核处理器对ADCP进行设计,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和控制方式、模块之间及ADCP与航标遥测遥控终端之间的工作协调。其次,介绍了现有航标遥测遥控终端功能和结构,根据下位机ADCP采集到的数据特征对航标遥测遥控终端内部模块进行优化,建立了航标遥测遥控终端和航道动态监测平台之间无线通信的方式,优化数字航道系统GIS平台、终端通信服务平台,建立流速流向监测终端数据库,并设计数据方案。最后,通过流速流向数据查询、轨迹查询、水深查询3个界面模拟了流速流向监测终端数据在数字航道系统中的成果展示,并从航道维护的角度分析了终端数据在航标维护、航行参考、通航安全、河势演变等方面带来的广泛应用。

二、遥控水位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控水位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河流监测及复合能量自供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河流监测研究现状
    1.3 洪水预测算法研究现状
    1.4 能量采集器研究现状
        1.4.1 光电能量采集研究现状
        1.4.2 电磁能量采集研究现状
        1.4.3 摩擦能量采集研究现状
        1.4.4 压电能量采集研究现状
        1.4.5 不同能量采集方式对比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复合能量采集系统设计
    2.1 能量采集系统整体设计
    2.2 能量采集原理及各系统设计
        2.2.1 光电发电原理及单元设计
        2.2.2 压电发电原理及单元设计
    2.3 复合能量采集装置设计
    2.4 能量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2.4.1 接口电路设计
        2.4.2 能量管理电路
        2.4.3 DC-DC电路设计
        2.4.4 能量管理电路的PCB设计
    2.5 储能单元分析
        2.5.1 锂电池特性分析
        2.5.2 超级电容特性分析
        2.5.3 储能元器件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河流监测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3.2 MCU最小系统设计
    3.3 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1 湿度传感器电路
        3.3.2 水位传感器电路
        3.3.3 水速传感器电路
    3.4 通信电路设计
        3.4.1 CAN通信电路
        3.4.2 蓝牙通信电路
    3.5 PCB制图与实物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河流监测系统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4.2 传感器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2.1 水速传感器数据采集设计
        4.2.2 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设计
        4.2.3 水位传感器数据采集设计
    4.3 数据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1 CAN通信软件设计
        4.3.2 低功耗蓝牙模块软件设计
    4.4 上位机展示平台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传感器模块测试
        5.2.1 传感器理论功耗分析
        5.2.2 传感器数据采集测试
        5.2.3 传感器实际功耗
    5.3 光电能量测试
    5.4 压电能量测试
    5.5 压电与光电复合输出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测
    6.1 BP神经网络概述
    6.2 BP神经网络模型
    6.3 模型评估指标
    6.4 BP神经网络训练及预测结果分析
        6.4.1 构建样本库
        6.4.2 BP神经网络训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卫星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信息化概况
    1.1 灌区概况
    1.2 初期建设目标
    1.3 初期建设要求
    1.4 初期建设内容
2 灌区初期信息化建设实施
    2.1 灌区通信网络建设
    2.2 信息中心
    2.3 水情采集系统简介
    2.4 闸门自动控制系统
        2.4.1 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2.4.2 闸门控制系统设计
        2.4.3 控制软件设计
        2.4.3. 1 开发工具
        2.4.3. 2 应用软件功能
        2.4.4 通信设计
        2.4.5 电源设计
        2.4.5. 1 电源设计
        2.4.5. 2 过压保护设计
        2.4.6 闸门现地控制单元设备参数
        2.4.6. 1 设备实现的功能
        2.4.6. 2 设备工作条件
    2.5 视频监视系统
        2.5.1 视频监视系统概述
        2.5.2 功能要求
        2.5.3 技术方案
        2.5.4 视频信息的处理
        2.5.5 视频处理设备
        2.5.5.1 DVR
        2.5.5. 2 独立的视频编码器
        2.5.6 通信设计
        2.5.7 设备参数
        2.5.7. 1 视频视频编码器
        2.5.7. 2 智能化球型摄像机
    2.6 雨情监测系统简介
    2.7 软件系统简介
3 信息化工程运行管理及应用
    3.1 运行管理
    3.2 应用及效果
4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解决问题途径
5 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规划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3 总体架构
6 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主要任务
    6.1 建设立体感知体系
    6.2 建设自动控制体系
    6.3 建设智能应用体系
    6.4 建设信息服务体系
    6.5 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7 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建设
    7.1 无人机智能感知建设
        7.1.1 规划思路
        7.1.2 建设内容
        7.1.3 工作原理及功能划分
        7.1.3. 1 工作原理
        7.1.3. 2 功能划分
        7.1.3. 3 重要指标
    7.2 无人机智能巡检管理建设
        7.2.1 总体思路
        7.2.2 技术路线
        7.2.3 规划功能
        7.2.4 无人机智能巡检软件主要功能
    7.3 灌区信息化智慧水体系建设内容
8 结语

(3)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新型食品加热技术
        1.2.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1.2.2 红外加热技术
        1.2.3 微波加热技术
    1.3 煤矿井下微波加热设备发展现状
    1.4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基本组成部件
        2.1.1 磁控管
        2.1.2 微波谐振腔
        2.1.3 供电电源
        2.1.4 波导
        2.1.5 炉门
        2.1.6 磁控管水冷单元
        2.1.7 监测单元
        2.1.8 控制单元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食品加热功能
        2.2.2 红外遥控功能
        2.2.3 安全保护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仿真研究
    3.1 COMSOL建模原理
    3.2 微波谐振腔的仿真研究
        3.2.1 微波谐振腔体积微扰理论
        3.2.2 微波谐振腔几何模型
        3.2.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3.2.4 微波谐振腔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水冷板的仿真研究
        3.3.1 水冷板传热理论
        3.3.2 水冷板几何模型
        3.3.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3.3.4 水冷板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4.2.1 JTAG/SWD接口电路和备用电池电路
        4.2.2 晶振电路
        4.2.3 供电电源
        4.2.4 串口通信电路
    4.3 输入输出模块
        4.3.1 键盘电路
        4.3.2 继电器驱动电路
        4.3.3 显示器电路
    4.4 红外遥控模块
        4.4.1 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4.4.2 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4.5 监测单元
    4.6 红外测温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主控程序
    5.2 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
    5.3 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
    5.4 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
    5.5 温度控制子程序
    5.6 上位机监测平台程序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综合调试
    6.1 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6.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6.3 加热腔体微波泄漏量测试
    6.4 微波输出功率及能效等级测试
    6.5 磁控管水冷散热效果测试
    6.6 温度控制算法准确度测试
    6.7 微波加热均匀性测试
    6.8 水冷单元安全性测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质隐患远程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地质隐患远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质隐患概述及监测需求分析
        2.1.1 地质隐患概述
        2.1.2 监测需求分析
    2.2 远程监测系统架构研究
        2.2.1 整体系统架构研究
        2.2.2 传输模式架构研究
        2.2.3 嵌入式软件架构研究
        2.2.4 监控软件架构研究
    2.3 连续数据实时采集及存储技术
    2.4 远程传输协议研究
    2.5 手机短信遥控技术
    2.6 固件远程升级技术
    2.7 预报警模型建模方法
    2.8 本章小结
3 数采与传输模块设计
    3.1 单元电路设计
        3.1.1 多功能数采电路设计
        3.1.2 存储电路设计
        3.1.3 远程传输电路
        3.1.4 电源及其监测电路
    3.2 基于RT-Thread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3.2.1 数采及存储软件设计
        3.2.2 远程传输软件设计
        3.2.3 固件远程升级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功能模块设计
    4.3 监控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的及条件概述
    5.2 数采及传输模块功能指标测试
    5.3 系统联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浑蒲灌区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浑蒲灌区灌溉管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气象
    2.2 研究区水系概况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2.4 社会经济
    2.5 资源条件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设计原则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数据需求
        3.2.3 软硬件需求
第四章 浑蒲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信息中心设计
        4.2.2 水情信息采集设计
        4.2.3 闸门监控系统设计
        4.2.4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4.2.5 数据库
        4.2.6 灌区网站环境
第五章 浑蒲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5.1 配水调度系统
        5.1.1 功能结构
        5.1.2 功能概述
        5.1.3 建设内容
        5.1.4 界面设计
    5.2 量测水管理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功能设计
        5.2.3 界面设计
        5.2.4 系统特点
    5.3 防汛指挥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功能设计
        5.3.3 操作设计
    5.4 工情GIS系统
        5.4.1 系统概述
        5.4.2 操作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灌区信息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1.2.2 国外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1.2.3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水文地质
    2.4 社会经济情况
    2.5 水利工程现状
    2.6 灌区发展情况
第三章 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建设任务
    3.2 建设内容
    3.3 规划的技术路线
第四章 灌区硬件系统设计
    4.1 信息中心建设
        4.1.1 通信机房设计
        4.1.2 大会议室设计
        4.1.3 小会议室设计
        4.1.4 整体办公设备设计
        4.1.5 服务器的设计
    4.2 水情采集系统设计
        4.2.1 方案比选
        4.2.2 测站设计及信息流向
        4.2.3 通信设计
    4.3 闸门监控系统设计
        4.3.1 方案比选
        4.3.2 现场站点设计
        4.3.3 控制软件设计
        4.3.4 通信设计
        4.3.5 设备安装设计
    4.4 视频监视系统设计
        4.4.1 方案比选
        4.4.2 推荐技术方案设计
        4.4.3 通信设计
    4.5 通信网络设计
        4.5.1 方案比选
        4.5.2 整体链路设计
第五章 灌区信息化平台设计
    5.1 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GIS系统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系统构架
        5.1.3 权限设计
        5.1.4 功能设计
    5.2 灌区量测水管理系统设计
        5.2.1 系统架构
        5.2.2 操作设计
    5.3 灌区防汛预警系统建设
        5.3.1 系统架构
        5.3.2 操作设计
    5.4 灌区配水调度系统设计
        5.4.1 系统架构
        5.4.2 权限设计
        5.4.3 业务流程
        5.4.4 功能设计
    5.5 灌区水费计收系统建设
        5.5.1 系统架构
        5.5.2 业务流程
        5.5.3 权限设计
        5.5.4 功能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简介
    2.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工程简介
    2.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主要设备
    2.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3.2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功能性需求
        3.2.1 主控级主要功能
        3.2.2 现地级主要功能
    3.3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框架
        3.3.1 体系结构
        3.3.2 层次架构
        3.3.3 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硬件系统选型
    4.1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结构
        4.1.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4.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4.1.3 集中式控制系统
        4.1.4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4.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4.1.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4.1.7 系统结构的选择
    4.2 主控级系统选择
        4.2.1 工控机选择
        4.2.2 PLC及控制柜选择
    4.3 现地级系统选择
        4.3.1 流量测量仪器选择
        4.3.2 液位测量仪器选择
        4.3.3 压力测量仪器选择
        4.3.4 转速测量选择
        4.3.5 电动蝶阀选择
        4.3.6 电动调节阀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开发
    5.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选择
        5.1.1 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和选择
        5.1.2 软件实现功能
        5.1.3 利用组态王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
    5.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界面展示
        5.2.1 开启画面
        5.2.2 登录画面
        5.2.3 主画面
        5.2.4 实时曲线
        5.2.5 历史曲线
        5.2.6 特性曲线
        5.2.7 数据查询及打印
        5.2.8 报警
    5.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数据库
        5.3.1 供水泵站实验室综合数据库设计
        5.3.2 数据库介绍对比
        5.3.3 数据库的选择和连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基本要求
    6.1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的意义
    6.2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需测定任务
    6.3 测定标准
        6.3.1 同一测定参数多次测定的极限误差
        6.3.2 测定仪器的极限误差
        6.3.3 被测定参数总极限误差
    6.4 测定条件
    6.5 流量测定
        6.5.1 测定方法对比
        6.5.2 流速仪测定法
        6.5.3 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法
        6.5.4 差压测流法
    6.6 液位测定
        6.6.1 直读液位测定法
        6.6.2 超声波液位测定法
        6.6.3 静压式液位测定法
    6.7 压力测定
    6.8 扬程测定计算
    6.9 转速和功率测定
        6.9.1 转速测定
        6.9.2 功率测定
    6.10 其他参数测定
        6.10.1 振动测定
        6.10.2 噪音测定
        6.10.3 温度测定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运行实践
    7.1 实验室操作流程
        7.1.1 系统开机运行
        7.1.2 系统正常停机运行
        7.1.3 系统事故紧急停机运行
    7.2 不同工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对比分析
        7.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2.2 实验数据
        7.2.3 数据分析
    7.3 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研究
        7.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3.2 实验数据
        7.3.3 数据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供水泵站虚拟实验室建设
    8.1 虚拟实验室介绍
    8.2 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
    8.3 虚拟实验室应用实践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载水调拨设计
        1.2.2 动态规划求解策略
        1.2.3 压载系统研究
    1.3 压载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PGC复合压载系统调拨优化建模
    2.1 PGC复合压载系统的运行原理
        2.1.1 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1.2 压缩空气-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1.3 重力自流-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2 最优压载时间建模
        2.2.1 优化变量
        2.2.2 优化目标
        2.2.3 约束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压载水调拨案例分析
    3.1 动态规划求解策略
    3.2 压载水调拨案例分析
    3.3 可行性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数据库设计应用
    4.1 压载水调拨计算机控制系统
    4.2 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数据库功能设计
    4.3 数据库及调用程序设计
    4.4 数据库调用程序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硬件系统组成设计
    5.1 系统设计方案
    5.2 压载系统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所做的工作
2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传感设备及监测参数
    2.1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技术及主要设备
    2.2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传感器监测参数
3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硬件设备研究
    3.1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站设计
    3.2 矿井地下水坝井下安全监测点布置研究
4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软件研究
    4.1 矿井地下水坝监测软件架构设计
    4.2 地下水坝监测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4.3 矿井地下水坝监测分站软件设计流程
    4.4 矿井地下水坝监测软件实现
5 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5.1 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安装情况
    5.2 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回灌及供水流量计数据分析
    5.3 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地面观测孔水位计数据分析
    5.4 大柳塔矿地下水坝监测系统软件展示
    5.5 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安全监测成果总览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依托长江航标的流速流向监测终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流速流向传感器
    2.1 流速流向传感器的选择
        2.1.1 应用特点
        2.1.2 选择依据
    2.2 ADCP的测量原理
        2.2.1 多普勒效应
        2.2.2 ADCP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3 换能器阵型和测流方式的选择
        2.3.1 换能器的阵型
        2.3.2 换能器的安装
        2.3.3 换能器的测流方式
    2.4 ADCP市场调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CP嵌入式设计
    3.1 硬件平台
        3.1.1 处理器
        3.1.2 开发平台
        3.1.3 调试工具
    3.2 ADCP工作流程
    3.3 ADCP总体设计方案
        3.3.1 系统框图
        3.3.2 信号产生模块
        3.3.3 信号收发模块
        3.3.4 数据采集模块
        3.3.5 数据处理模块
        3.3.6 姿态传感器
        3.3.7 水质传感器
    3.4 数据传输
        3.4.1 航标终端向ARM传输
        3.4.2 ARM向航标终端传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标遥测遥控终端优化
    4.1 系统方案
        4.1.1 现有功能
        4.1.2 新增功能
        4.1.3 系统构成
    4.2 RTU模块设计
    4.3 通信系统工作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支撑平台优化
    5.1 数字航道总体框架
    5.2 应用服务总线
    5.3 GIS平台
    5.4 终端通信服务平台
        5.4.1 主要功能构成
        5.4.2 消息接收
        5.4.3 消息发送
    5.5 数据方案
        5.5.1 航标信息
        5.5.2 流速流向监测系统运行状态
        5.5.3 ADCP测量时间
        5.5.4 ADCP测量参数初始值
        5.5.5 水质传感器信息
        5.5.6 ADCP测量数据
        5.5.7 姿态传感器数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速流向数据的应用
    6.1 流速流向数据在数字航道系统的展示
        6.1.1 航标流速流向测量数据查询
        6.1.2 航标流速流向轨迹查询
        6.1.3 航标测量水深查询
        6.1.4 水位站水位查询
        6.1.5 理论最低潮面下水深查询
    6.2 流速流向实时监测数据的应用领域
        6.2.1 航道工作船艇现场作业指导
        6.2.2 船舶航行参考
        6.2.3 极端恶劣天气监测
        6.2.4 河床冲淤预测
        6.2.5 桥墩和航道整治建筑物保护
        6.2.6 航道尺度保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遥控水位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流监测及复合能量自供能系统研究[D]. 邢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卫星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J]. 张爱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11)
  • [3]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D]. 黄健琦.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地质隐患远程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 钦盼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浑蒲灌区水利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D]. 栾天晴.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6]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D]. 刘正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D].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D]. 于德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9]大柳塔矿地下水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冠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依托长江航标的流速流向监测终端研究[D]. 邓鹏程.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遥控水位监测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