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案工作者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赵萍[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青年网络不良打赏行为的实务探索 ——基于G平台J用户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文杰[2](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贾镔[3](2021)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异地就医重症患儿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C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琳[4](2021)在《“遗失”的美好 ——叙事治疗视角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
张市林[5](2021)在《叙事疗法介入再婚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创伤修复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
李新鹏[6](2021)在《微型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疏解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S企业员工为例》文中认为
王宏超[7](2021)在《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户防返贫帮扶的实务研究 ——以BQ县HQ村为例》文中指出
周言艳[8](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郭宜童[9](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职场新人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以天津市J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改革以及各大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他们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在心理、行为、能力上,都与企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工作场所地点的变化,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变化,更有对职业生涯的困惑、迷茫。他们在就业初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职场新人能否顺利适应职场生活,不仅对个人的就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职场新人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需要尽快适应与领导、同事、客户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能否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能否有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否明确自身在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对于职场新人能否融入新的环境,选择更优的个人发展路径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可以留住员工,建立有效沟通制度的途径。笔者通过开展个案来帮助案主更好地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清晰角色定位,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提升职业技能,从而尽快融入到职场生活。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参与到职场新人的群体中,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职业适应的状况、探讨职业适应不良的原因;其次,笔者以小张为个案,了解案主职业适应不良的现状,分析具体需求;继而,根据调查结果,对案主的适应状况制订介入策略,并对个案的介入进行后续的跟踪和记录;最后,笔者通过案主前后外在行为的变化、前后测适应性指标的改变、以及案主的自我评价等方面来评估活动的成效,反思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职场新人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杨婷[10](2021)在《个案管理介入柳州市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社会变迁的加快,近年来国内儿童伤害事件频繁发生,保护儿童群体利益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数量庞大的困境儿童成为国家重点救助帮扶的对象,使得他们在生活、医疗、就学、照料等各方面的福祉得到了大大增加。随着困境儿童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对困境儿童类型的划分逐渐明确,其中一类具有监护缺失情形的儿童,他们因为父母角色的缺位,得不到父母的良好监护,导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缺乏生活照料、自卑、情绪逆反、厌学、盗窃、暴戾、权益受损等一系列困境。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是帮助监护缺失儿童获得良好的监护,缓解他们的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保护其合法权益,最终促进监护缺失儿童获得健康成长。本文立足于在广西柳州市F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习,开展关于将个案管理运用到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首先,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分析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的成长困境,发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自身权益受侵害,人际交往能力差,存在自卑心理,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存在逃学辍学现象,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并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层面分析其陷入成长困境的影响因素。其次,笔者选择了具有监护缺失儿童更典型和多重成长困境特点的案主小丽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将个案管理模式运用于解决个案面临的多重成长困境进行实务研究。以多个社工对一个案主的形式提供服务,构建和利用案主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保障案主获得长效监护;维护案主义务教育、获得公民身份,享受公共福利等合法权益;挖掘案主自身优势,深入案主心理,树立案主的自信,加强案主朋辈支持。笔者在每次服务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结果评估,从多个角度收集了服务目标的实现情况,结果显示案主的监护状况得到加强和改善,自信心有明显提升,权益得到保护,案主获得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笔者对实务的过程、理论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反思以及对个案管理合作人员队伍、社会支持、社工层面提出建议。
二、当案工作者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案工作者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2)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9)个案工作介入职场新人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以天津市J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优势视角理论 |
1.5.2 理性情绪理论 |
第二章 J企业职场新人职业适应问题分析 |
2.1 J企业基本情况 |
2.2 职业适应问题分析 |
2.2.1 心理适应困难 |
2.2.2 工作能力不足 |
2.2.3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
2.3 职业适应问题原因探究 |
2.3.1 职业期望值过高 |
2.3.2 角色转换不及时 |
2.3.3 缺乏实操培训 |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职场新人职业适应问题 |
3.1 实务工作方法的选取 |
3.2 服务对象的筛选 |
3.3 个案情况 |
3.3.1 案主的基本情况 |
3.3.2 案主的困境及需求 |
3.4 制定介入方案 |
3.5 介入实施 |
3.5.1 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梳理案主问题 |
3.5.2 第二阶段:调适非理性信念,树立正确角色认知 |
3.5.3 第三阶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
3.5.4 第四阶段: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
3.6 评估总结 |
3.6.1 过程评估 |
3.6.2 结果评估 |
3.7 结案 |
第四章 结论、反思及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反思 |
4.3 建议 |
4.3.1 对社工层面的建议 |
4.3.2 对企业层面的建议 |
4.3.3 对员工层面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职业适应情况量表 |
附录C:职业评估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个案管理介入柳州市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回顾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文献评述 |
(五)概念界定 |
1.个案管理 |
2.监护缺失儿童 |
3.成长困境 |
(六)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优势视角理论 |
(七)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的问题现状分析 |
(一)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基本情况 |
1.S社区概况 |
2.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
(二)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存在的成长困境及原因 |
1.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存在的成长困境 |
2.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三、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个案管理实务过程 |
(一)接案 |
1.个案来源 |
2.接案会谈 |
3.实地走访 |
(二)个案预估 |
1.个案基本情况 |
2.存在的困境 |
3.产生困境的原因 |
4.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
(三)个案管理服务目标和计划 |
1.服务目标 |
2.服务计划 |
(四)个案管理服务的协调与提供 |
1.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给予案主有效监护 |
2.挖掘案主自身优势,提升面对困境信心 |
3.链接资源多方协同,保护案主应有权益 |
(五)评估与结案 |
1.评估 |
2.阶段性结案 |
3.转介服务 |
四、个案管理介入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结论、反思与建议 |
(一)结论 |
1.个案管理能够解决案主的多元问题 |
2.个案管理能够聚焦解决案主的问题 |
3.个案管理能够及时解决案主的问题 |
(二)反思 |
1.实务反思 |
2.理论反思 |
(三)建议 |
1.加强个案管理合作人员队伍建设 |
2.增强社会支持力度 |
3.提升社工专业水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当案工作者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青年网络不良打赏行为的实务探索 ——基于G平台J用户的个案研究[D]. 赵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3]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异地就医重症患儿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C医院为例[D]. 贾镔. 西南大学, 2021
- [4]“遗失”的美好 ——叙事治疗视角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石琳. 上海大学, 2021
- [5]叙事疗法介入再婚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创伤修复的个案研究[D]. 张市林. 西南大学, 2021
- [6]微型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疏解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S企业员工为例[D]. 李新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户防返贫帮扶的实务研究 ——以BQ县HQ村为例[D]. 王宏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8]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个案工作介入职场新人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以天津市J企业为例[D]. 郭宜童.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10]个案管理介入柳州市S社区监护缺失儿童成长困境的研究[D]. 杨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