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病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黎玉仙,陈秀芳,金明娣[1](2021)在《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病理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改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前后患者病理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胃复春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脘胀痛、恶心呕吐、气滞食积、嗳气吞酸等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血清胆碱酯酶(serum cholinesterase, S-ChE)、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等血清炎性因子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加重、过敏性皮炎、消化道痉挛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胃脘胀痛、恶心呕吐、气滞食积、嗳气吞酸等中医证候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FGF-2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S-Ch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食欲减退加重、过敏性皮炎、消化道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8%(44/5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良反应小,病理组织学改善明显,有效调节机体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及有效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龙丹[2](2021)在《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检测项目的评估情况,客观评价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仙葫院区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和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的复发率。在两组治疗期间,禁止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单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情况,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后,对此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和胃汤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观察项目、胃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大便稀溏(P<0.01)、烦躁易怒(P<0.05)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大便不畅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完成4周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整体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脘胁胀满或胀痛、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嗳气呃逆这一症状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吐酸嘈杂、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大便稀溏几个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综合疗效比较上,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5.63%,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25.7%;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2)和胃汤组和西药组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但和胃汤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显着优于西药组。(3)和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整个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其复发率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卢海霞[3](2021)在《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LE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200毫升,早晚饭后1小时口服;对照组予胃苏颗粒联合谷维素片治疗,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谷维素片每次20mg,每日3次,两药均饭后半小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86.67%vs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胃脘胀满、胃脘胀痛、胁肋胀痛的积分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嗳气、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诱发或加重的积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胃镜征象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胃粘膜病理学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萎缩的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焦虑评分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脑肠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清BDNF、LEP、Ghrelin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血清BDNF、LEP水平上升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CK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血清Ghrelin、C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徐氏疏肝和胃汤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明显改善。2.徐氏疏肝和胃汤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胃镜征象和胃粘膜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徐氏疏肝和胃汤能升高血清Ghrelin、LEP、BDNF水平,降低血清CCK水平,对血清脑肠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而纠正“脑-肠互动”异常,维持“脑-肠轴”功能的稳态,可能是徐氏疏肝和胃汤的作用机制之一。
吴冬[4](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周凯[5](2020)在《舒肝健脾合剂治疗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临床对照试验,客观评价舒肝健脾合剂的临床疗效,为舒肝健脾合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02月到2019年10月就诊于恩施州民族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患者8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舒肝健脾合剂,对照组兰索拉唑胶囊。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疗效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胃电图各项目数值,以及安全性监测结果,以进行对比验证舒肝健脾合剂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胃脘痛、脘腹痞胀、嘈杂反酸等主要症状方面的疗效均比较显着。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疗效更佳,与治疗组在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嗳气、倦怠乏力等次要症状上的疗效更显着有关。2.在主要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中医治疗组有效率为91.89%高于西药治疗组的71.42%(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1.89%比对照组74.28%高。3.胃电图方面:在波形平均幅值和餐后/餐前功率比方面,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监测:完成研究共72例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二便常规等的复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对于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舒肝健脾合剂及兰索拉唑均有效;2.在中医证候疗效及有效率上中医组均优于兰索拉唑钠胶囊,安全性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戴宁[6](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于杰[7](2020)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为治疗方法,通过对临床收集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的统计和对比,观察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对近几年现代医学在诊治慢性胃炎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慢性胃炎所属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临床研究部分: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进行,本临床观察所选择的病例来自于 IE Acupuncture and TCM Clinic 和 Yongkang Health Center 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为脾胃虚弱兼痰湿型,口服科学浓缩中药香砂六君子汤粉剂,每次4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用药2周、4周、6周及8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者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其中临床治愈率为6.67%,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3.33%。服用香砂六君子汤2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和气短懒言两项的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相比没有明显下降,其他症状的积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4周后,30例患者除大便稀溏外,其余症状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的下降。其中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下降明显。治疗6周和8周后,30例患者所有症状积分均持续下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理气化痰法在改善患者中医总体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说明健脾理气化痰法缓解症状疗效显着。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胃脘胀满、胃脘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和气短懒言症状改善更明显。华裔与非华裔患者在疗效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香砂六君子汤不仅对华裔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对非华裔患者在改善慢性胃炎中医症状上也同样疗效显着。
吴光明[8](2019)在《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该项技术形成临床操作规范,丰富推拿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60例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试验组)运用陈宇清胃病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两个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个疗程7天,第一个疗程后休息1天,进行下一疗程治疗。比较试验开始时和两疗程结束时患者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试验前比较,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显着降低(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降低非常显着(P<0.05)。2.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10%;治疗组30例患者,临床治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脱落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2例,脱落1例,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正常。4.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评分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两个疗程后两组比较,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主症、次症分级量化表、VAS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更加显着,说明陈宇清胃病推拿法能明显改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2.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过程安全舒适,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手法操作简便,与传统手法相比便于操作,疗效更为确切,便于临床推广。
单丽莎[9](2019)在《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拟研究芍术健胃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并客观评价其治疗肝胃不和型CSG的临床有效性,为其后续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参照2017年版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以及“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中医辨证标准筛选病人,患者均为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及门诊病例,共90例,男性36例,女性5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奥克20mg),每日晨起空腹口服一次,每次一粒,治疗组予以口服芍术健胃颗粒,每日早晚餐后一次,每次一袋(9g),连续服药八周。治疗期间每两周随访一次,记录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记录SF-36评分情况并进行安全性指标监测。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中医证候积分、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SF-36评分上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相关安全性指标,以期客观评价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CSG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连续八周治疗后,通过评价患者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得出治疗组显效率达80.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积分上较对照组更优(P<0.05),同时,治疗组在针对多项临床症状,如胃脘或胁肋胀满、口干、情志抑郁、嗳气、叹息、喜温食等上的疗效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躯体健康、躯体疼痛及情绪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等四个维度上的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芍术健胃颗粒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其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佳,能更有效地改善肝胃不和型CSG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值得进行更深入地临床研究及推广使用。
杨舒淳[10](2016)在《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李玉贤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治疗内科等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脾胃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胆病及肾系疾病等多学科疾病诊治。李老师学验具丰,因此,其独特的学术思想观点和临床诊疗经验需要学生去整理挖掘,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去揭示其机理,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二、研究目的:(一)通过理论学习和跟师实践,追溯整理李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李师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侧重于整理李师对脾胃理论研究的新观点和内科某些专病的特色诊疗经验,较为全面的继承李老师在内科疾病诊疗方面经验和学术思想精华。(二)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和继承李玉贤老师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经验,选用李师在临床治疗CAG中应用最多,且有效的经验方“和胃汤”,通过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科学评价“和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和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理。三、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部分1采用整理分析归纳法和访谈法,学习归纳李师曾经深入研究过的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着作及医案等中的精华,追溯李师学术思想的成长过程和形成的源流,总结梳理出李玉贤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2采用总结提炼法和访谈法,将跟师学习、李师授课、李师着作和访谈交流等内容进行整理挖掘,提炼出李师诊治内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理论特色体系,总结形成李师的内科疾病诊疗学术思想体系。(二)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开展“和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CAG的临床疗效研究。将100例符合寒热错杂型CAG属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和胃汤”免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应用治疗前后积分(临床证候、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试验室评估指标(胃蛋白酶Ⅰ和Ⅱ、胃泌素-17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评价“和胃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和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理。四、研究结果:(一)李玉贤老师学术思想渊源李师学术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名师教诲,以及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着作的不断研究学习。其中,对其学术思想形成最有影响力的名家有三位;《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对其诊疗思维框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之功;《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治疗内伤杂病的专病专方用药体系是指导其临床实践的指南;历代名家着作思想精华丰富了其学术思想的内涵。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内科杂病诊疗思想体系。(二)李玉贤老师内科学术思想概述及临床经验总结针对内科杂病诊治,李师首重脾胃在疾病演变和转归中的养正作用,重视对“脾胃学说”的理论研究等,对临床诊治慢性病和疑难杂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李师对内科各系统疾病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内科病以系统分类,总结各自的发病特点、病情演变规律、诊疗特色和重点等,对临证实践中疾病鉴别和诊断用药等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治脾胃肠病,提倡分治和合治的诊疗思路。(2)治肝胆系疾病,主张从肝胆脏腑病、肝胆之经络病、肝胆与其他脏相互传变之病、情志病等四大类分类论治。(3)治肺系疾病,善用辛凉复辛温法治外感热病的寒包热证;用金水相生法治内伤肺系疾病。(4)治肾系疾病,主张根据病因病机不同按照专病分而论治。(5)治疗心系疾病,重视“心脉以通为用”之法的应用。李师诊治内科系统疾病注重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病机演变和后天脾胃的养正作用,将各系统疾病以系统分类和专病分治为主线,每种病均从辨病机-立治法-选主方-论用药加减等入手,李师创立的各种治法及验方,即可单法单方使用,又可合法合方加减用之。其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对胸痹、心悸、心衰、肺癌、肾癌、肝癌、胃脘痛等诊治均有其独到见解。(1)胸痹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是因心阳本虚,又兼各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痰浊瘀血阻滞心络而发病,李师临证善用化痰宽胸,益气通脉之法治疗。(2)心悸的发生与心中阳气不主令等关系密切,其中以心阳不足兼血虚血瘀最难治。李师临证善用温阳通脉,补血宁心之法治疗。(3)根据本地区风眩发病的地域特色,以阴虚阳亢兼痰瘀互结之证为多,李师临证善用滋肾平肝、化痰通脉配合健脾泄浊之法治疗。(4)心衰成因复杂,以心肺两虚为本,痰、瘀、水饮等病理因素交互作用为标,李师临证善用益气强心、化痰通脉配合温阳利水之法治疗。(5)治中风重视本气自病与夹邪,主张分期论治,李师善用益气通脉,化痰开窍之法治疗中风病失语。(6)治疗肺病久咳之症,多从肺肾论治。李师善用金水相生、化痰止咳之法治疗。(7)治肺癌,从久病阴损导致肺肾两虚兼毒邪内蕴辨证。李师善用金水相生兼解毒消症之法治疗。(8)治肾病水肿,主张分期论治,从肺脾肾三藏俱病,水阻气滞辨证。李师善用健脾理气,温肾利水法治疗。(9)治肾癌,从脾肾两虚、浊毒凝滞辨证,善用健脾益肾兼解毒泄浊消症之法治疗。(10)治肝癌,擅长从肝郁脾虚、湿阻毒凝辨证,拟疏肝健脾兼解毒消症之法治疗。(11)治CAG,擅长从寒热错杂辨证,善用辛开苦降兼解毒生肌等法治疗。(三)学生对李玉贤老师多学科杂病临床诊治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学生通过对李师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在总结提炼李师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受益颇深,达到了学用相长,并使其中医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大增。在临证中应用李师的诊疗思路和验方大胆灵活,并能加以创新,使学生在诊治某些肺系疾病等多学科杂病方面,初步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创新性诊疗思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四)临床研究部分:应用“和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胃镜积分等级评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根据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估:单变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对CAG胃粘膜炎性改变、萎缩等疗效略优于对照组,对肠化的疗效评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评估,PGI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PGⅠ/Ⅱ、G17比较,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由试验室结果观察分析发现,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善与PGⅠ、PGⅠ/Ⅱ、G17增幅相关密切。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五、研究结论:(1)李玉贤主任医师的核心学术思想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三观”诊疗思维体系:①阴阳为本的平衡观;②病机为本的衡动观;③后天为本的脾胃观。重视脾胃在疑难杂病演变和转归中的养正作用。(2)诊治内科各系统疾病以系统分类和专病分治为主线,每种病均从辨病机-立治法-选主方-论用药加减等入手是其临床经验特色。(3)李师认为,本地区CAG患者以寒热错杂证为多,临证以辛开苦降为大法兼用解毒生肌等法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一学术观点得到了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
二、舒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病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病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病理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
2.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2.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
2.4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5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2)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2 中医对CG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2.4 对肝胃不和型CG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情况 |
2 一般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年龄比较 |
2.3 两组病程比较 |
2.4 两组CG分型情况 |
3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指标评价 |
4.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 |
4.3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内比较 |
4.5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间比较 |
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
6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目前CG治疗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
2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理论依据 |
3 和胃汤的组方意义及药理研究 |
3.1 组方意义 |
3.2 药理研究 |
4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评价分析 |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 |
4.4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分析 |
4.5 复发率分析 |
4.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3)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相互调节的机制 |
1.3 与“脑-肠轴”学说的相关性 |
1.4 西医治疗方法 |
2.中医学对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肝脾相关”理论的“脑-肠互动”机制 |
2.3 中医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疗程 |
2.3 合并用药 |
2.4 观察项目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基本情况对疾病的影响 |
3.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3.4 两组胃镜征象积分比较 |
3.5 两组胃粘膜病理学积分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HAD-A和HAD-D评分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肠肽水平比较 |
3.8 安全性指标评价 |
4.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徐景藩教授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经验 |
4.3 徐氏疏肝和胃汤的立法依据及组方分析 |
4.4 徐氏疏肝和胃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4.5 对照组抗焦虑抑郁药物的选择 |
4.6 焦虑抑郁量表的选择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
(5)舒肝健脾合剂治疗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2 西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基线比较 |
2.5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1 基本信息、病史资料及辅助检查 |
附表1-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表2-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 参加学术会议 |
3 获奖 |
致谢 |
(6)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
1. 脑肠肽的概念 |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结论 |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
3. 结论 |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H. pylori感染 |
1.2.2 胆汁反流 |
1.2.3 免疫因素 |
1.2.4 维生素缺乏 |
1.2.5 服用NSAIDs药物 |
1.2.6 生活方式 |
1.2.7 其他因素 |
1.3 慢性胃炎的分类 |
1.4 慢性胃炎的诊断 |
1.5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 |
1.5.1 抗H. pylori的治疗 |
1.5.2 防止胆汁反流 |
1.5.3 胃粘膜保护剂 |
1.5.4 内镜和手术治疗 |
1.5.5 综合治疗 |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2.1 慢性胃炎的中医理论 |
2.2 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
2.2.1 脾 |
2.2.2 胃 |
2.2.3 脾与胃的关系 |
2.3 病因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2.4.1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
2.4.2 辨证分治 |
2.4.3 基本方 |
2.4.4 自拟经方 |
2.4.5 中成药 |
2.4.6 外治法 |
2.5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5.1 药物 |
2.5.2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分布情况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3.1.3 族裔分布情况 |
3.1.4 病程分布情况 |
3.2 30例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 |
3.4 中医各项症状治疗前后平均积分的变化 |
3.5 中医各项症状在不同治疗时期的积分比较 |
3.5.1 治疗2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2 治疗4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3 治疗6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5.4 治疗8周后所有症状的变化 |
3.6 华裔与非华裔疗效情况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理论依据及选方 |
1.1 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 |
1.2 气机失调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
1.3 痰湿内阻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 |
1.4 健脾理气化痰法的选方 |
2.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
2.1 香砂六君子汤的治疗作用 |
2.2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 |
2.3 方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治疗方案 |
5 疗效观察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临床质量控制 |
8 受试者权利保证 |
结果 |
1 受试人群分析 |
2 临床疗效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认识 |
3 推拿治疗胃脘痛的机理 |
4 评价指标 |
5 导师的学术思想 |
6 陈宇清胃病推拿法经络穴位、手法的选择依据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技术路线 |
附录3 :CRF表 |
附录 4:文献综述 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9)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筛选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式 |
2.2 研究药物及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观察指标 |
2.3.2 疗效观察指标 |
2.3.3 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 |
2.3.4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4.3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分析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
3.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3.4 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的组间及组内对比 |
3.5 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6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
3.7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7.1 治疗前后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
3.7.2 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对比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CSG的认识 |
4.1.1 CSG的流行病学特征 |
4.1.2 CSG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 |
4.1.3 CSG的发病病因 |
4.1.4 CSG的西医治疗 |
4.2 中医对CSG的认识 |
4.2.1 中医对CSG的病名认识 |
4.2.2 中医对CSG的病因病机分析 |
4.2.3 中医对CSG的辨证论治 |
4.2.4 中医对CSG的其他治疗方式 |
4.2.5 中西医结合治疗CSG的优势 |
4.3 芍术健胃颗粒组方疗效分析 |
4.3.1 方中单味药物的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2 整方疗效及其配伍研究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浅谈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参考文献 |
(10)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一、李玉贤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 |
1 李玉贤主任医师简介 |
2 李玉贤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渊源述要 |
2.1 中医经典构建了李老师学术思想的总体框架 |
2.2 历代名家着作精华丰富了李老师的学术思想内涵 |
2.3 受当代名家教诲,临证活用经旨 |
2.4 受名家影响,临证重视医案风格和内涵 |
2.5 师古通今,融汇新知 |
3 小结 |
二、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系统学术思想概述及临床经验总结 |
1 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学术思想概述 |
1.1 学术思想 |
1.2 内科疾病诊治经验概述 |
2 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疾病诊治临床经验总结 |
2.1 胸痹的辨治经验 |
2.2 心悸辨治经验 |
2.3 从滋肾平肝、化痰通络配合健脾泄浊法治疗风眩的辨治经验 |
2.4 心衰辨治经验 |
2.5 中风病辨治经验 |
2.6 从金水相生法论治内伤久咳经验 |
2.7 从金水相生兼解毒散结法治肺癌经验 |
2.8 慢性肾炎水肿辨治经验 |
2.9 从健脾益肾兼解毒泄浊消瘸法辨治肾癌经验 |
2.10 从健脾疏肝兼解毒消瘸法辨治肝癌的经验 |
2.11 应用辛开苦降兼解毒生肌等法治疗寒热错杂型CAG辨治经验 |
三、学生对李玉贤老师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创新 |
1 经方验方合用治疗肺系疾病 |
1.1 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感冒高热不退 |
1.2 化痰通络与透邪出表法并用治鼻渊 |
1.3 内外合法根治哮病 |
2 活用名师诊疗思路治杂病 |
2.1 根据年龄辨治汗证 |
2.2 疏肝理气与解毒散结法合用治疗不明原因胸胁疼痛 |
2.3 从三焦气血津液失和论治不寐 |
3 活用李师诊疗思路治怪病验案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
1 CAG的西医病名定义 |
2 CAG的中医病名及症状学术渊源 |
2.1 胃脘痛中医病名论述 |
2.2 胃痞(痞满)中医病名论述 |
2.3 CAG的中医相似症状论述 |
3 C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
3.1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和胃痞的中医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 |
3.2 现代医家对C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CAG的中医辨证分型 |
4.1 中虚气滞证 |
4.2 脾虚痰瘀证 |
4.3 脾虚湿阻兼瘀证 |
4.4 寒热错杂证 |
4.5 阴虚血瘀证 |
5 CAG的中医治疗 |
5.1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及胃痞的治法论述 |
5.2 “共识意见”中CAG的中医治法 |
5.3 CAG的中医治疗的合法及选方用药 |
5.4 CAG的治疗周期 |
6 CAG的中成药及西医治法 |
7 CAG相关性试验研究 |
8 本研究用药相关内容综述 |
8.1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8.2 治疗组和胃汤部分用药的药理学研究分析 |
9 CAG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0 本课题主攻方向 |
参考文献 |
“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排除病例标准 |
1.4 剔除、脱落以及中止试验的标准 |
1.5 安全性观察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流程 |
2.2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性检验 |
3.2 两组临床疗效及试验室血清学指标评定对比 |
3.3 安全性指标评价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舒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病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病理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改善的研究[J]. 黎玉仙,陈秀芳,金明娣.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9)
- [2]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龙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徐氏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Ghrelin、CCK、LEP、BDNF的影响[D]. 卢海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5]舒肝健脾合剂治疗肝郁脾虚兼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周凯.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健脾理气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胃炎的研究[D]. 于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陈宇清胃病推拿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D]. 吴光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D]. 单丽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杨舒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