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对古代知识阶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林婷婷[1](2021)在《基于高中科举制教学内容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郭伟[2](2021)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场所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认为
肖可意[3](2021)在《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重要的邻国之一和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一员,越南与中国拥有两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直至今天,这种交流与合作仍未中断。历史上,伴随着两国诸多领域的密切交流,汉语与越南语也发生了较为全面的接触,其结果是越南语受到汉语的多方面影响,越南语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如越南语声调的变化,汉越词的产生等,尤为重要的是,汉字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随着汉语与越南语在语言接触层面上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增加,越南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的政策或措施来调整和规范汉语书面语或汉字的使用,越南官方或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阶层,也开始思考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调整汉字与越南民族文字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古代越南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汉越语言接触成为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越南的语言规划内容主要围绕汉字与越南本民族文字如何使用、如何协调展开。无论是从中国学术界还是越南学术界来说,对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接触研究成果数量较为丰富,但缺少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梳理,而历史上越南的语言规划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使用情况。本文从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入手,梳理在汉越语言接触的大背景下,古代越南语言规划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梳理越南语言规划过程中,越南如何规范汉字以及越南民族文字(喃字、国语字)的使用,如何一直维持汉字的官方语言地位,如何协调汉字与越南民族文字——喃字、国语字的关系。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与使用,更好地了解伴随着汉语汉字,中国文化如何在越南传播并且生根发芽。同时,通过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梳理,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越语言文化关系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汉语如何在越南进一步传播。本研究在简要介绍越南史、越南语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接触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汉语与越南语语言接触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汉越语言接触对越南语的影响;其次,作为本研究的重点部分,论文将按照越南历史分期(北属时期、李朝、陈朝、后黎朝、阮朝),对越南各个历史时期(截止到1945年)的语言规划做较为详尽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越南主要历史时期的语言本体规划和语言地位规划,语言规划的领域,语言规划的影响等;最后,在梳理完越南主要历史时期的语言规划史后,本文将总结越南语言规划史带来的启示。本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重点是对与本文相关的语言接触、语言规划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第二章主要介绍越南、越南语以及汉越语言接触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是对越南人文、地理以及历史进行简单地介绍,同时介绍越南语的简单情况,重点是汉语、越南语在语言接触层面的简单历史,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本章我们将明确汉越语言接触是古代越南进行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随着汉越语言接触程度的变化,越南的语言规划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第三章主要介绍越南北属时期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北属时期,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范围、领域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越南语在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北属时期越南为我国封建王朝的地方郡县,其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于汉字、汉文化的推广,基本政策与我国封建王朝一致。在此期间,中原王朝派驻越南的地方官吏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无一不在教育领域强调汉字教育的核心地位,同时在北方移民、儒学以及佛教道教南传的背景下,汉字逐渐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得以传播和推广,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汉文化也在越南生根发芽。第四章主要介绍越南李朝、陈朝的语言规划。自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结束了北属时期,进入到封建自主阶段,李朝、陈朝是越南封建自主阶段前期十分重要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四百余年的时间里,汉语与越南语的接触主要体现在汉字上,汉语、越南语在口语层面基本脱离大范围的接触,越南语语音基本定型,汉语借词大量保留在越南语中。在此背景下,其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规定汉字的使用范围和领域;开科取士,汉字读写、运用能力成为越南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指标;伴随着汉字官方文字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儒家文化也逐渐成为越南的主流文化。李朝时期,越南民族文字喃字诞生,陈朝时喃字使用范围开始扩大,如何规范使用喃字也是这一时期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主要介绍越南后黎朝的语言规划。后黎朝是越南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在越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汉语越南语的接触仍然主要体现在汉字上,但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影响到越南的各个领域。这一时期越南的语言规划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各领域汉字、喃字使用的规范化,汉字官方语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第六章主要介绍越南阮朝的语言规划。阮朝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其语言规划基本延续前朝的政策和内容,但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阮朝的语言规划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汉越语言接触仍然是汉字之间的接触,汉语的语音、语法对越南语已基本无影响,但汉语借词——尤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汉语新词开始进入越南语的词汇系统。越南阮朝面对的是西方殖民体系之下、清王朝实力日渐衰微的国际形势,其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汉字官方文字地位受到巨大挑战,喃字使用范围日趋缩小;在法国殖民势力的大力扶持下,越南国语字诞生,并且在法国殖民当局的推动下,国语字迅速渗透到政府、教育、传媒等各领域,并逐渐得到越南普通民众、知识分子的接收,最终在越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下,国语字最终取代汉字、喃字,成为越南人民使用最广泛的文字;1945年,越南国语字正式取代汉字,成为越南新政府的官方文字。第七章主要讨论古代越南语言规划带来的启示。越南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之一,其语言规划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特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启示有:汉越语言接触是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对语言的“不系统规划”也是一种规划,汉字和汉语书面语的规划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语言规划应该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越南的语言规划较为成功,越南文字的拼音化虽然会给越南的古今文化传承带来困扰,但国语字的创制客观上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对提高越南人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越南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是研究中越的语言文化交流史,研究汉字文化圈内汉字流播的规律和特点,对当今的汉语国际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单舒扬[4](2021)在《中国古代阅读思想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着悠久的阅读历史,灿烂的阅读文化,深厚的阅读传统,丰富的阅读思想。从我国数千年以来历史中的阅读行为里,从自古以来多如繁星的阅读相关话语着述里,研究中国古代阅读思想,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全民阅读社会构建、书香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树立俱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生长于“中国古代”的特定时空下,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民族特色,本文研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基础决定思想政治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思维主线,使用以古鉴今、西为中用的研究方法,先从沿历史轨迹梳理着手,大体上以时代为脉络,以各时期代表性学术流派为划分,梳理并总结各历史时期的阅读思想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局限性,而后从宏观上对中国古代阅读思想加以总结,从阅读取向、阅读阐释、阅读目的三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的特点,最后立足现代,从阅读研究、阅读活动、阅读推广、经典阅读、文化自信树立五方面获得现代启示。
李梦媛[5](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张晓波[6](2020)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兼具人才培养与官吏选拔两大职能,对古代东亚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封贡制度及儒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公元958年模仿中国创建了自己的科举制度,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又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涉及科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科目分类与考试运行,科举制度的弊端及代表性改革主张,科举制度的特点等,并从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的双重维度,探讨了中朝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朝鲜王朝在承袭前朝和师法中国的基础上,完成了科举制度的“本朝化”和“在地化”。就科目分类的横向角度而言,本文将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概括为“两类四科”,在考察式年试与特别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小科、文科、武科、杂科的科场规制与考试流程。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而言,本文对朝鲜王朝503年的科举历史作了阶段性划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完成了定型与发展,在壬辰战争前后经历了冲击与调整,在17-18世纪进行了改革与调适,及至19世纪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新危机,最终在“甲午更张”时被废除。除人才培养和官吏选拔外,科举制度还具有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等功能,客观上有利于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但法久弊自生,科举制度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既有科举种类繁多、录取人数过滥,科举考试中轻讲经、重制述等科场规制等不足,也有考官与应试举子联合舞弊等问题,这些弊端严重弱化了科举制度作为国家伦才大典的权威性与公平性。为此,朝鲜王朝从国王到士绅皆曾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其中,18-19世纪的科举改革主张最具代表性:正祖李祘从“君师一体”的理念出发,发布科举变通纶音;丁若镛主张以中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尹愭提出革除科举弊端的上中下三策。其他士人还从精心遴选考官、压缩录取名额、增加面试环节、宽限阅卷时间、严格考试纪律等五个方面,主张变革科举制度。但在朝鲜王朝传统的两班体制下,科举逐渐沦为两班维系自身阶层利益的工具,上述科举改革主张有的未曾实施,有的在实施过程中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在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下,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积极因素日渐衰微,消极因素不断放大,最终积重难返。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朝鲜王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从朝鲜王朝内部讨论其科举制度,固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放在东亚视域下观察中国、朝鲜、越南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中国明清两朝与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比较,探讨东亚世界科举制度的多样性,当更有意义。与历史上中国和越南的科举制度相比,朝鲜王朝科举考试种类繁多且特别试多于式年试,重文轻武的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了“进士”“壮元”等特有的科举术语体系和白牌、红牌制度。从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角度来看,朝鲜王朝既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开放性;同时又对庶孽子孙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严格限制,体现了科举制度在两班阶层内部的封闭性。就效率和公平而言,朝鲜王朝既通过科举直赴法和特别试鼓励优秀士子脱颖而出,同时又为权贵阶层绕开正常的式年试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看似矛盾而又符合朝鲜王朝实情的环境中,科举制度呈现出极大的韧性与张力。在封贡体制下,中国和朝鲜王朝的读书人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增加了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和了解。除了这种单向的认识外,1766年朝鲜人洪大容与中国人严诚、潘庭筠通过你来我往、相互问答的笔谈形式,亦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两国的科举制度。在这种比较与认识中,中国人更多体现出的是对异域科举制度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至多是一种潜意识的简单类比,少有反观自我之意;而朝鲜人除了对异域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外,更多的是对儒家文明与中华制度的寻根与溯源,以及在认识他者基础上的揽镜自鉴。
刘爱华[7](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许欣悦[8](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认为《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赵栢欣[9](2020)在《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
陈晋唯[10](2020)在《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与古为新”取自唐代司图空《二十四诗品》,也是他品评诗文的重要思想,由于该词非常概括地总结出创造性工作的根本原理,而被广泛引用,成为常见常新的思想阐释。论文研究“文人设计”,这一已被频频使用却并无明确定义的专用词语,论文研讨这个词语的历史渊源,及被当代接受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价值,所以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中国古代的设计历史,以及相关思想的衍传。为了区分中国古代文人的设计,与当代的“文人设计”的不同,论文将古代的文人的设计定名为“文人造物”,而当代的相关设计还延用“文人设计”的说法,这虽有硬性拆分的嫌疑,而本论文强调的是:古与今虽有着不可间断性的延续,但也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围绕着“文人造物”,论文研讨了文人意趣的三个主要组成:闲情、达观、雅致,并详细分析了文人意趣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围绕着“文人设计”,论文归纳出三个基本的设计特征:慢速生活、理智生活、精致生活。从两者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的设计与当今的“文人设计”,有着精神内涵的一致性,同时也明显存在着小众生活与大众生活、个人情趣与大众情感、单纯性的手工劳作与复合性的机器生产的区别与差异。由于论文最核心的点在于“与古为新”论文在最后一章着重讨论了当代的“文人设计”的代表设计家及主要案例,重点阐述“慢速生活、理智生活、精致生活”影响下的设计及对当代生活的重要性。“文人设计”的观念虽不是中国当代最为主流的设计思想,但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它的存在代表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一种持续,同时,它也必将影响着世界当代设计的潮汐。
二、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对古代知识阶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对古代知识阶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综述 |
1.6.1 语言接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1.6.2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关系 |
1.6.3 国外的语言规划和政策研究 |
1.6.4 中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 |
1.6.5 越南的语言规划和政策研究 |
1.7 相关说明及相关概念 |
第二章 汉语、越南语语言接触的基本情况 |
2.1 越南的基本情况 |
2.1.1 越南的地理与人文 |
2.1.2 越南简史 |
2.1.3 越南语的基本情况 |
2.2 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 |
2.2.1 汉语、越南语语言接触简史 |
2.2.2 汉越语言接触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北属时期的语言规划 |
3.1 越南北属时期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 |
3.1.1 隋唐以前的语言规划 |
3.1.2 隋唐时期 |
3.2 北属时期越南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 |
3.2.1 古代中国语言规划的一部分 |
3.2.2 地方官吏是语言规划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 |
3.2.3 科举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的语言规划 |
4.1 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动力 |
4.1.1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
4.1.2 本土科举制度的确立 |
4.1.3 皇帝以及文人的主观推动 |
4.1.4 佛教的影响 |
4.2 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
4.2.1 语言地位规划 |
4.2.2 语言本体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越南后黎朝的语言规划 |
5.1 后黎朝语言规划的制定者 |
5.1.1 皇帝 |
5.1.2 官方机构 |
5.2 后黎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
5.2.1 语言地位规划 |
5.2.2 语言本体规划 |
5.3 后黎朝喃字的语言规划 |
5.3.1 后黎朝喃字语言规划的主要推动力 |
5.3.2 喃字规划的主要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越南阮朝的语言规划 |
6.1 阮朝语言规划的背景 |
6.2 越南阮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
6.2.1 阮长祚及其文字改革思想 |
6.2.2 喃字字典的编纂 |
6.2.3 汉字在阮朝的使用 |
6.2.4 国语字的创制与推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越南语言规划史的启示 |
7.1 语言接触是古代越南实施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 |
7.2 对语言的“不系统规划”也是一种规划 |
7.3 汉字和汉语书面语规划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
7.4 语言规划应该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的任务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古代阅读思想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点 |
第三节 中国古代阅读研究现状 |
一、古代阅读史及阅读方法、思想的研究现状 |
二、古代治学家训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阅读思想诸面相 |
第一节 儒学与道学 |
一、孔孟的读书劝学 |
二、荀学的以学养心 |
三、老庄的阅读道学 |
第二节 玄学与家学 |
一、魏晋玄学与清谈风尚 |
二、南北朝家学与士人读书 |
三、女性阅读与女性思想解放 |
第三节 理学与心学 |
一、程朱的读书明理 |
二、陆王的精深涵泳 |
三、从心学理学异同到新儒学阅读思想变化 |
第四节 虚学与实学 |
一、空疏学风下的书斋笔记 |
二、从事功之学到颜李学派 |
三、经世致用下的乾嘉考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的特征 |
第一节 读物选择上的伦理取向 |
一、古人选择什么书 |
二、什么影响了选择 |
第二节 意义诠释上的以意逆志 |
一、“主体间性”:主体心性与志业的传递 |
二、“相对客观”:文字内涵与意义的限制 |
第三节 阅读目的上的实用理性 |
一、学以修身 |
二、学以齐家 |
三、学以致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一节 以古代阅读思想推动现代阅读研究 |
第二节 以古代阅读思想启发现代阅读活动 |
第三节 以古代阅读思想启发现代阅读推广 |
第四节 以中国古代阅读思想启发现代经典阅读 |
第五节 以中国古代阅读思想启示文化自信树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期刊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
第一节 何为“雅”“俗” |
一、“雅”之义 |
二、“俗”之义 |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渊源 |
第一节 承袭前朝:对高丽王朝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
一、科举种类与考试内容 |
二、科举规制 |
第二节 师法中国: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
一、对《科举程式》的吸收 |
二、“宾贡”与朝鲜王朝科举 |
第二章 朝鲜王朝的科举科目与考试程式 |
第一节 “两类四科”与特别试 |
一、“两类四科”的科目分类 |
二、特别试 |
第二节 小科 |
一、生员试 |
二、进士试 |
第三节 文科 |
一、文科初试 |
二、文科覆试 |
三、文科殿试 |
第四节 武科与杂科 |
一、武科 |
二、杂科 |
第三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流变 |
第一节 定型与发展: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的科举制度 |
一、太宗、世宗与科举制度的定型 |
二、《详定科举规式》与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冲击与调整:壬辰战争前后的科举制度 |
一、文科式微 |
二、武科勃兴 |
三、应试者的资格限制不断放松 |
四、恢复僧科 |
第三节 改革与调适:17-18世纪的科举制度 |
一、壬辰战后科举政策的调整 |
二、“仁祖反正”后的科举改革 |
三、肃宗时期的科举改革 |
四、英祖、正祖时期的科举发展 |
第四节 危机与废除:19世纪的科举制度 |
一、“甲午更张”前的科举运行 |
二、“甲午更张”与废除科举 |
三、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反应 |
第四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及改革主张 |
第一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 |
一、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 |
二、科场规制问题 |
三、考试官员与举子问题 |
第二节 18-19世纪朝鲜王朝的科举改革主张 |
一、“君师一体”:正祖李祘的科举变通纶音 |
二、“全面革新”:丁若镛的科举改革主张 |
三、“救弊三策”:尹愭的科举改革主张 |
四、“众说纷纭”:其他人的科举改革主张 |
第五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
第一节 科举视角下的庶孽制度 |
一、两班分层与庶孽禁锢 |
二、庶孽禁锢与庶孽许通的争论 |
三、庶孽许通的制度化及其反复 |
第二节 科举直赴法 |
一、直赴法的实施与发展 |
二、科举直赴之资格与分类 |
三、直赴法之限制与影响 |
第三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其他特点 |
一、名目繁多的特别试 |
二、在职官员应试 |
三、特有的科举术语与白牌、红牌 |
四、一贯的重文轻武倾向 |
第六章 中朝双方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
第一节 中国人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
一、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朝鲜科举认识 |
二、崔溥《漂海录》与中国人对朝鲜科举的认识 |
三、晚清报刊中的朝鲜科举 |
第二节 朝鲜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一、朝鲜官方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二、朝鲜民间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第三节 中朝士人围绕两国科举的讨论——以《乾净衕笔谈》为例 |
一、两国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
二、由笔谈看中朝士人的应举心态 |
结语 |
附录 :朝鲜王朝科举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
四、研究评价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
一、经义类教材 |
二、律政类教材 |
三、礼制类教材 |
四、告诫类教材 |
五、文体类教材 |
六、军事类教材 |
七、科技类教材 |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主要观点 |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存在的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8)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
结论 |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前代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与发展 |
一、对清代以前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 |
二、对清代初年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发展 |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为神怪小说寓意讽刺提供契机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科技环境 |
四、文化环境 |
第三节 主观因素:创作主体的心态 |
一、以文为哭,忧世愤世 |
二、以文为戏,寓教于乐 |
第二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内容呈现 |
第一节 讥诮世间卑劣癖性的众生相 |
一、贪婪癖性: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
二、淫欲癖性:堕入欲壑难填之渊 |
第二节 讽刺统治者操控下腐败的官场世相 |
一、统治者残暴无德,对寻常百姓的戕害 |
二、统治者昏聩暗昧,对饱学士子的埋没 |
三、统治者懦弱无能,对群众起义的镇压 |
第三节 嘲弄世人畸形的宗教观 |
一、揭露儒士群体欺世盗名的丑态行径 |
二、戳穿佛道门徒清心寡欲的虚伪假象 |
第三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表达方式 |
第一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荒诞式表达 |
一、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
二、叙事情节的荒诞特质 |
三、语言的荒诞风格 |
第二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解构式表达 |
一、解构之一:反传统、反神圣、反权威话语 |
二、解构之二:反结构的逆向诉求,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相关古籍研究 |
现当代研究成果 |
相关概念解释 |
文人文化 |
文人设计 |
研究难点和方法 |
研究难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古代文人意趣及其内涵 |
第一节 文人与文人意趣 |
第二节 古代书画理论中的“文人意趣” |
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
二、隋唐时期 |
三、宋元时期 |
四、明清时期 |
第三节 “文人意趣”的内涵与意义 |
第二章 古代文人意趣及其设计 |
第一节 文人意趣与文人设计观 |
一、闲逸 |
二、达观 |
三、雅致 |
第二节 古代文人设计表现 |
第三节 古代文人设计评述 |
第三章 近代文人文化及其发展 |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思想的进入 |
第二节 西方现代思想影响下的设计 |
第三节 文人文化的当代复苏 |
第四章 当代文人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
第一节 当代文人设计内涵 |
第二节 当代文人设计价值 |
一 慢速生活 |
二 理智生活 |
三 精致生活 |
第三节 当代文人设计评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对古代知识阶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中科举制教学内容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D]. 林婷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古代书院的场所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 郭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D]. 肖可意. 吉林大学, 2021
- [4]中国古代阅读思想若干问题研究[D]. 单舒扬.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D]. 张晓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8]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D].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D]. 赵栢欣. 江南大学, 2020(01)
- [10]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D]. 陈晋唯.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