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十二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铎[1](2017)在《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公路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设计、耐久性施工及后期的检测与维护是提高桥梁耐久性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施工阶段作为桥梁全寿命周期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复杂的施工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而成为确保桥梁耐久性的关键环节。树立耐久性施工理念,严格按照耐久性要求进行标准化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桥梁耐久性为主线,以德商高速和南林高速濮阳境段桥梁工程建设为依托,将桥梁耐久性与桥梁施工有机结合,开展了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工程实际调查结果,对桥梁工程耐久性损伤以及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主要基于施工角度对影响桥梁耐久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根据各因素引起桥梁耐久性损伤的机理,分析了混凝土桥梁常见的耐久性病害:从施工技术和管理角度分析了裂缝及钢筋锈蚀的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控制裂缝和钢筋锈蚀的措施;系统地分析了桥面铺装和伸缩缝病害类型、病害原因,并从施工和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采用灰色神经网络控制方法,通过预测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能优选配合比;通过预测悬臂施工箱梁安装高程对混凝土桥梁进行施工控制。(4)标准化施工是实现桥梁建设目标、提高桥梁耐久性的最直接和最重要技术举措。桥梁的施工过程极其复杂,规范各种施工行为(包括管理行为)意义重大。本文详细论述了桥梁基础施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梁上部构造施工的标准化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并将桥梁标准化施工与桥梁的耐久性能要求有机结合,在依托工程的桥梁施工中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了显着效果,为混凝土耐久桥梁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乔龙德[2](2014)在《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为早日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在北京隆重召开建材行业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的主要宗旨和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勇于改革创新和敢于奋发有为的姿态,致力于推进建材行业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为引领,将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牢牢支撑在科技创新的基点上,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回顾总结新世纪以来,尤其
乔龙德[3](2014)在《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在北京隆重召开建材行业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的主要宗旨和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勇于改革创新和敢于奋发有为的姿态,致力推进建材行业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为引领,将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牢牢支撑在科技创新的基点上,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回顾总结新世纪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科技创
薛鹏飞[4](2009)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海工建筑物和公路桥梁常因氯盐等环境因素引起钢筋锈蚀而使结构性能退化、承载能力降低,甚至毁损破坏,不得不花费巨资维修甚至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结合“大跨度移动模架现浇箱梁裂缝控制技术及耐久性研究”项目,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引桥段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移动模架施工的薄壁混凝土箱型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进行试验分析、状态评估、寿命预测,同时考虑材料性能退化,对其运营阶段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预测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黄埔桥的主导腐蚀环境—氯离子侵蚀。讨论了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机理和破坏形式,采用NEL法测定黄埔桥引桥段墩身和箱梁混凝土氯离子的扩散系数,并根据混凝土渗透性评价标准,对黄埔桥引桥段的墩身和箱梁混凝土的渗透性等级进行评定。(2)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通过参数定义综合考虑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随效应、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混凝土自身的材料缺陷对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的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的修正模型,研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利用该模型,结合已有研究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3)基于上述扩散模型,以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达到临界值导致钢筋开始锈蚀作为结构寿命终结的标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寿命预测:定值法,即将扩散模型中的若干参数作为常变量处理,取一代表值直接计算;利用经典概率论方法,考虑参数的随机特性,推导了基于概率的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期望值及相应失效概率的计算公式;引入可靠度概念,把临界浓度的氯离子侵入深度看作环境荷载,保护层厚度看作结构抗力,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可靠度计算,通过引入目标可靠度进行结构的寿命预测。采用上述三种方法,针对黄埔大桥钢筋混凝土引桥段的墩身和箱梁混凝土进行基于耐久性的寿命预测,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能够相互吻合。(4)基于灰色关联和模糊识别理论,采用非线性的归一化处理方法,引入信息熵和复合权重的概念,综合考虑专家经验和检测数据自身的重要性,建立了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评估模型,并给出了工程算例。该评估模型可一次对多个构件进行评估,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局限于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评估。(5)基于材料性能的退化,以黄埔大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背景,从空间单元模式、预应力空间效应分析、阶段模型应力处理、材料非线性的考虑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及退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性能退化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破坏时的载荷因子出现大幅下降,且破坏时的脆性特征加剧,有从整体破坏向局部破坏转化的趋势。
江海燕[5](2009)在《建筑基础结构耐久性试验与寿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是土木工程学术界和工程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基础作为隐蔽工程,长期与地下水和场地土介质接触,地下水和场地土中的有害离子侵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使钢筋锈蚀,结构的耐久性能逐渐衰退,从而危害结构的承载力、缩短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文结合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邯郸市区地下水、土对建筑基础腐蚀性的调查与评价研究》(04273714)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基于GIS的邯郸市区地下水、土对建筑基础的调查与评价研究》,进行了建筑基础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并对其耐久寿命进行了预测。首先,收集邯郸市市区地下水水质和场地土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研究区内地下水、场地土中的有害成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建筑基础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下水中的SO42-、Cl-和侵蚀性CO2与场地土中的SO42-和Cl-;场地土的PH值偏低;地下水和场地土中的SO42-主要以MgSO4形式存在。其次,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除去技术方面的因素主要为混凝土的碳化、混凝土的冻融破坏、侵蚀性介质的腐蚀、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和钢筋锈蚀。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形式与腐蚀作用机理,分析邯郸市建筑基础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再次,进行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主要考虑混凝土及掺粉煤灰配合比,SO42-、Mg2+、MgSO4、Cl-和酸性溶液腐蚀因子及其浓度等因素,经制样、标养、浸泡腐蚀后进行抗压试验,以考察各种配合比混凝土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耐久性。最后,介绍了耐久性寿命预测方法和有关寿命预测准则,根据适用性标准对耐久性模型中的各个时间段进行确定,以此对研究区的建筑基础结构进行耐久性寿命预测。
胡萍[6](2009)在《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分析和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混凝土结构因耐久性不良造成过早失效及崩塌破坏的事故在国内外都屡见不鲜,混凝土结构日益突出的耐久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重视。高性能混凝土以高强度,良好的工作性,优良的耐久性等技术指标为设计目标。近年来它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建筑结构。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和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及耐久性,也已经成为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紧迫课题。本文首先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以及碱-骨料等方面等进行探讨,通过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分析了引起混凝土破坏的原因以及影响耐久性的因素。然后从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入手,通过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基本性能上的差异比较,分析了原材料的选择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同时从设计和施工养护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作为新型的优质材料提高其耐久性的必要性和有效措施最后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现状,在近年来基于氯离子渗透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预测模型,分析了将抗氯离子渗透性作为评定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综合指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果表明,对组成混凝土的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如选择干缩较小的水泥、采用低热水泥、降低用水量、选择级配良好的骨料;同时加强养护,保证适宜的温湿度;通过减少水灰比、掺加外加剂以及掺入粉煤灰、硅灰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改善孔结构,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抑制碱-骨料反应,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则不宜用普通混凝土的透水法来评价,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电量可以用来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从而进一步评定其耐久性能。
孟江[7](2007)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耐久性研究与寿命预测》文中认为本论文综述了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并且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和寿命预测的方法、内容及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现状和理论知识。以陕西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洛川段东龚家塬大桥为依托项目,确定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和寿命预测的评定模型。本论文通过现场采集数据和实验室做实验对结构进行研究,考虑桥梁结构耐久性能退化的影响,判定结构在使用年限内是否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从而建立耐久性初始参数档案,并进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较多,且不能确定哪个影响因素对结构的破坏起了主要作用。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不是很完善,且只是模糊计算,是对结构寿命的一种科学的预测,不能准确计算出结构具体使用年限和能承受怎么样的荷载。因为引起结构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存在与结构设计、施工及维修养护的各个环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建议综合考虑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各个因素,把影响结构耐久性主要因素的预测模型综合起来预测结构的最终使用寿命。本论文通过对影响大跨度预应力连续刚构耐久性的因素分析及使用结构评定模型对结构的寿命进行预测,有利于对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进一步了解,对今后新形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了怎样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几点建议。
黄炳德[8](2007)在《地铁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寿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地面建筑和其它类地下建筑相比,地铁结构所处位置、施工工艺、使用功能不同,其耐久性研究也有特殊意义。地铁结构一般埋深约十几米,车站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地下水和有害离子也比较丰富;结构进行地下施工,容易存在如水中混凝土孔隙率大之类的隐患;另外地铁在运营时会产生较强的杂散电流,这些都将加快地铁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根据目前研究结果,钢筋锈蚀可以使混凝土产生裂缝,降低结构强度,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直接因素。 本文是在一般建筑结构耐久性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地铁结构所处的环境特征,认为杂散电流、混凝土碳化和氯离子侵入是地铁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各自对钢筋产生腐蚀的机理,确定三种影响因素各自对钢筋腐蚀的程度和规律。接着分析钢筋锈蚀以及随之引起的混凝土开裂的变化情况,由此确定地铁结构耐久性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铁结构的耐久性寿命预测,其结果可用于指导地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首先,详细介绍了耐久性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一般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其次,对地铁车站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介绍,根据工作环境和使用功能与地面建筑的不同,指出其耐久性主要影响因素为杂散电流、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作用。 再次,对地铁杂散电流形成及钢筋腐蚀机理进行分析,介绍了影响地铁杂散电流强度的几种主要因素并比较其影响性,并讨论了杂散电流对地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同时对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作用的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最后,介绍了耐久性寿命研究方法和有关寿命准则,根据适用性标准对耐久性寿命模型中各个时间段进行确定,并以此对某地铁车站进行耐久性寿命预测。
王伟[9](2006)在《氯离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日益突出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成果的同时,分别从混凝土碳化、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和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等方面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重点说明了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机理、侵入模型和影响因素,推导出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间依赖性、混凝土结构微缺陷影响及混凝土性能的实用扩散方程,建立了用于预测混凝土使用寿命的氯离子扩散理论模型,提出拟建结构在氯离子环境下耐久性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理论,并依据碳化模型计算了设计使用期内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作了比较,供工程设计人员和修订规范中参考。
王雨齐[10](2006)在《基于渗透性分析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内部因素作用下,保持其自身工作能力的一种特性,或者说结构在设计使用寿命年限内抵抗外界环境和内部所产生的侵蚀破坏作用的能力。但是由于其材料自身的特点和使用环境的影响,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混凝土渗透性与耐久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混凝土获得高耐久性与长寿命的关键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可以尝试从混凝土的渗透性与混凝土的耐久性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通过对混凝土渗透性和耐久性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可以通过混凝土的渗透性指标(如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评估,最后主要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和可靠度理论对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按论文的章节顺序,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总结了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混凝土的碳化、钢筋锈蚀、冻融破坏、硫酸盐腐蚀、碱集料反应)和现有的评估方法,提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研究了水、氯离子及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与扩散的机理,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混凝土渗透性指标的测试方法。 2.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阐述了BP网络的算法及其局限性。用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也为混凝土的渗透性评价和耐久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3.研究了混凝土耐久性与渗透性的关系,指出可以通过渗透性指标进行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估。介绍了蒙特卡罗方法,基于这一方法实现的基于渗透性指标的混凝土耐久性评估过程,并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可靠度指标影响显着。
二、第十二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二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影响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公路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形式 |
2.3 影响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的因素 |
2.3.1 环境导致材料劣化引起的耐久性破坏 |
2.3.2 施工因素导致的桥梁耐久性损伤 |
2.4 混凝土桥梁常见耐久性病害分析 |
2.4.1 钢筋锈蚀 |
2.4.2 混凝土裂缝 |
2.4.3 桥面铺装病害 |
2.4.4 伸缩缝病害 |
2.5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施工控制 |
3.1 引言 |
3.2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技术参数与施工控制 |
3.2.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
3.2.2 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
3.2.3 耐久混凝土桥梁施工的控制要点 |
3.3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指标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
3.3.1 灰色预测算法基本理论 |
3.3.2 灰色神经网络在混凝土耐久性施工参数预测控制中的应用 |
3.3.3 灰色神经网络在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 |
4.2.1 混凝土桥梁基础标准化施工建议 |
4.2.2 混凝土桥梁下部结构标准化施工建议 |
4.2.3 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标准化施工建议 |
4.3 依托工程标准化施工样板工程(混凝土墙式护栏) |
4.4 依托工程标准化施工效果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为早日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果 |
1.1 新世纪以来, 科技创新加快了产业提升和发展的步伐 |
1.2“十二五”以来的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驱动形成了新格局, 具有了新特征 |
1.3 我国建材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与世界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 |
1.3.1 水泥产业 |
1.3.2 玻璃产业 |
1.3.3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 |
1.3.4 墙体材料产业 |
1.3.5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 |
1.3.6 非金属矿及制品产业 |
2 我国建材工业缺乏高端技术以及科技创新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 |
2.1 现有科技领军人才短缺, 后续人才青黄不接 |
2.2 基础理论研究趋向弱化, 高端技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
2.3 科技研发资源分散,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缺少联手合作的平台 |
2.4 依赖于从国外引进再创新的思路和标准创新提升滞后影响着科技创新 |
2.5 知识产权保护尚缺法律保障, 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遭到冲击 |
3 科技创新驱动行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抉择 |
4 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
4.1 科技创新驱动行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 |
4.2 科技创新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
4.2.1 突破节能减排瓶颈, 加快高温窑炉工业向绿色节能环保产业转型 |
4.2.2 突破主要产业关键技术瓶颈, 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变成本优势为技术领先 |
4.2.3 突破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慢的瓶颈, 加快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
4.2.4 突破自主创新顶尖技术少, 国际化水平低的瓶颈, 为实现引领奠定基础 |
5 深化改革, 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强化科技创新薄弱点的工作力度 |
5.1 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5.2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
5.3 加强科技创新与发展经济的紧密结合,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
5.4 加强建材专业教育, 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
(3)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果 |
(一) 新世纪以来, 科技创新加快了产业提升和发展的步伐 |
(二) “十二五”以来的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驱动形成了新格局, 具有了新特征 |
1. 规划引领科技创新, 目标清晰, 路径明确 |
2.“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研发定位清晰, 进展顺利有序 |
3. 支撑行业科技创新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得到完善与提升 |
4.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的确认与资金的支持 |
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突破性发展 |
6.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项 |
(三) 我国建材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与世界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 |
1. 水泥产业 |
2. 玻璃产业 |
3.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 |
4. 墙体材料产业 |
5.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 |
6. 非金属矿及制品产业 |
二、我国建材工业缺乏高端技术以及科技创新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 |
三、科技创新驱动行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抉择 |
四、建材行业科技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
(一) 科技创新驱动行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 |
(二) 科技创新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
1. 突破节能减排瓶颈, 加快高温窑炉工业向绿色节能环保产业转型 |
2. 突破主要产业关键技术瓶颈, 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变成本优势为技术领先 |
3. 突破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慢的瓶颈, 加快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
4. 突破自主创新顶尖技术少, 国际化水平低的瓶颈, 为实现引领奠定基础。 |
五、深化改革, 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强化科技创新薄弱点的工作力度 |
(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来源 |
1.2 耐久性定义及研究范围 |
1.2.1 耐久性定义 |
1.2.2 耐久性研究的范围 |
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
1.3.1 耐久性研究的工程背景 |
1.3.2 耐久性失效的巨大损失—国内外经验与教训 |
1.3.3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破坏的典型工程实例 |
1.3.4 耐久性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1.4 耐久性研究的历史回顾 |
1.5 耐久性研究概况 |
1.5.1 环境层次 |
1.5.2 材料层次 |
1.5.3 构件层次 |
1.5.4 结构层次 |
1.6 当前耐久性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本章参考文献 |
2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病害分析 |
2.1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一般病害及分析 |
2.1.1 耐久性问题的成因—混凝土自身因素 |
2.1.2 耐久性问题的成因—外部因素 |
2.2 广州地区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的主要问题 |
2.3 改善桥梁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和建议 |
2.3.1 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
2.3.2 设计方面的考虑 |
2.3.3 施工 |
2.3.4 管理与维护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基于氯盐侵蚀环境的耐久性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黄埔大桥环境作用分析 |
3.2.1 确定主导侵蚀环境 |
3.2.2 氯离子侵蚀和混凝土碳化的相关作用 |
3.3 氯离子对结构的侵蚀作用分析 |
3.3.1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来源 |
3.3.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特性 |
3.3.3 氯离子的侵蚀机理 |
3.3.4 氯离子对结构破坏的表现形式 |
3.4 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综述 |
3.4.1 现场老化试验 |
3.4.2 盐溶液加速扩散试验 |
3.4.3 外加电场加速扩散试验 |
3.5 NEL法测定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
3.5.1 NEL法的理论基础 |
3.5.2 检测设备 |
3.5.3 混凝土试块的制备 |
3.5.4 试验结果 |
3.5.5 混凝土渗透性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4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模型及其验证 |
4.1 概述 |
4.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模型 |
4.2.1 基准模型—Fick扩散定律 |
4.2.2 Maage修正模型 |
4.2.3 对Maage模型的修正 |
4.3 模型中参数的取值 |
4.3.1 基准扩散系数D_0与衰减指数m |
4.3.2 混凝土表面的氯离子浓度C_s |
4.3.3 氯离子临界浓度C_(crit) |
4.3.4 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系数R |
4.3.5 劣化效应系数K |
4.4 模型验证 |
4.4.1 普通混凝土的验证 |
4.4.2 粉煤灰混凝土的验证 |
4.4.3 矿渣混凝土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5 模型应用—黄埔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工作寿命预测 |
5.1 概述 |
5.2 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的概念 |
5.3 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预测方法 |
5.3.1 忽略参数的随机性—定值法 |
5.3.2 随机变量的随机特性 |
5.3.3 基于经典概率论的预测方法 |
5.3.4 基于可靠度的预测方法 |
5.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工作寿命预测 |
5.4.1 基础资料 |
5.4.2 定值法 |
5.4.3 基于经典概率论的预测方法 |
5.4.4 基于可靠度的预测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6 基于灰色关联和模糊理论的耐久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 |
6.1 概述 |
6.2 基本概念 |
6.2.1 灰色系统 |
6.2.2 加权灰色关联度方法 |
6.2.3 模糊数学理论 |
6.3 评估流程 |
6.4 关键步骤说明 |
6.4.1 评价指标矩阵 |
6.4.2 指标归一化处理 |
6.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4 待评构件的灰色关联度 |
6.4.5 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等级划分 |
6.4.6 最大隶属度准则判定构件耐久性等级 |
6.5 工程算例 |
6.5.1 评价指标矩阵 |
6.5.2 权重的确定 |
6.5.3 确定各构件的灰色关联度 |
6.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7 基于材料性能退化的混凝土桥梁极限承载力分析 |
7.1 工程背景 |
7.2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的关键问题 |
7.2.1 空间单元模式 |
7.2.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7.3 预应力效应分析 |
7.3.1 预应力施加阶段 |
7.3.2 使用阶段 |
7.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7.4.1 空间分析模型 |
7.4.2 钢筋的有限元模拟 |
7.4.3 边界条件 |
7.4.4 材料参数 |
7.5 成桥状态的仿真分析 |
7.5.1 成桥状态确定—阶段应力处理 |
7.5.2 荷载 |
7.5.3 工况划分 |
7.5.4 仿真分析结果—应力及挠度 |
7.6 基于材料性能退化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7.6.1 加载工况 |
7.6.2 材料退化模型 |
7.6.3 分析结果 |
7.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建筑基础结构耐久性试验与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
1.3 国内外耐久性研究概况 |
1.3.1 国外耐久性研究概况 |
1.3.2 国内耐久性研究概况 |
1.4 地下结构耐久性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其地下水、场地土化学成分特征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人文与地理交通概况 |
2.1.2 气象水文 |
2.1.3 地质概况 |
2.1.4 建筑及其它工业概况 |
2.2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 |
2.3 研究区场地土化学成分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基础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3.1 钢筋的锈蚀 |
3.1.1 钢筋锈蚀的条件 |
3.1.2 钢筋锈蚀的过程 |
3.1.3 钢筋锈蚀的机理 |
3.1.4 钢筋锈蚀的危害 |
3.1.5 钢筋锈蚀的影响因素 |
3.2 混凝土的碳化作用 |
3.2.1 碳化作用机理 |
3.2.2 碳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
3.3 硫酸根离子的侵蚀作用 |
3.4 氯离子的侵蚀作用 |
3.5 碱-骨料反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基础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
4.1 混凝土试块的配比设计、制备与养护 |
4.1.1 试验原材料 |
4.1.2 混凝土配比设计 |
4.1.3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
4.2 腐蚀溶液的配制 |
4.3 试验目的、方法与步骤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4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4.4.1 表面特征观察 |
4.4.2 宏观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3 微观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耐久性寿命分析原理 |
5.1 混凝土碳化作用耐久性寿命分析原理 |
5.1.1 混凝土碳化作用分析原理 |
5.1.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
5.2 氯离子的扩散侵蚀及其耐久性寿命分析原理 |
5.2.1 氯离子的侵入途径和来源 |
5.2.2 氯离子的扩散模型 |
5.2.3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4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基础结构的耐久性寿命预测 |
6.1 结构耐久性寿命定义和预测方法 |
6.1.1 结构耐久性寿命定义 |
6.1.2 结构寿命的预测方法 |
6.2 耐久性寿命判定准则 |
6.3 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建筑基础耐久性寿命预测 |
6.3.1 钢筋开始锈蚀至保护层出现裂缝时间t2 的确定 |
6.3.2 保护层出现裂缝至裂缝宽度达到极限值时间t3 的确定 |
6.3.3 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下建筑基础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 |
6.4 建筑基础结构抗硫酸盐侵蚀耐久寿命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分析和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各国关于耐久性的研究动态 |
1.3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解决问题 |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述 |
2.1 混凝土高性能化趋势 |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
2.3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征 |
2.3.1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差异 |
2.3.2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水胶比的差异 |
2.3.3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特征指标不同 |
2.3.4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的差异 |
2.3.5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宏观性能的差异 |
2.4 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
2.4.1 混凝土的发展简况 |
2.4.2 从高强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
2.4.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
2.5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和研究现状 |
2.5.1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
2.5.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2.6 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2.6.1 存在的问题 |
2.6.2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
第三章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1.1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评定 |
3.1.2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原因 |
3.2 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 |
3.2.1 氯离子对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的渗透 |
3.2.2 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试验及检测方法 |
3.2.3 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
3.2.4 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试验分析 |
3.2.5 小结 |
3.3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 |
3.3.1 混凝土冻害的定义与类型 |
3.3.2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 |
3.3.3 混凝土冻融的试验方法 |
3.3.4 小结 |
3.4 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性 |
3.4.1 硫酸盐侵蚀机理 |
3.4.2 影响硫酸盐侵蚀的因素及相应对策 |
3.4.3 试验及数据分析 |
3.4.4 小结 |
3.5 碱-集料反应 |
3.5.1 碱-集料反应的类型 |
3.5.2 碱-集料反应的影响因素 |
3.5.3 小结 |
3.6 高性能混凝土碳化性能 |
3.6.1 混凝土碳化的机理 |
3.6.2 环境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3.6.3 粉煤灰和外加剂对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对其耐久性的影响 |
4.1 水泥 |
4.1.1 水泥性能及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
4.1.2 高性能混凝土对水泥的选择及要求 |
4.1.3 小结 |
4.2 骨料 |
4.2.1 高性能混凝土对骨料的选择 |
4.2.2 骨料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4.2.3 小结 |
4.3 外加剂 |
4.3.1 超塑化剂(高效减水剂) |
4.3.2 膨胀剂 |
4.3.3 缓凝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
4.3.4 引气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
4.3.5 防止外加剂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负面影响的措施 |
4.4 掺合料 |
4.4.1 硅灰 |
4.4.2 矿渣 |
4.4.3 粉煤灰 |
4.4.4 结语 |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施工方面对耐久性的影响 |
5.1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发展及存在问题 |
5.1.1 高性能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
5.1.2 国外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和发展 |
5.1.3 高性能混凝土具体工程应用 |
5.1.4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5.2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
5.3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及养护 |
5.3.1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 |
5.3.2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注意要点 |
5.3.3 高性能混凝土养护注意要点 |
5.4 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 |
5.4.1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
5.4.2 在设计中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途径 |
5.4.3 在设计中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
第六章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评定方法 |
6.1 引言 |
6.2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渗透性 |
6.3 普通混凝土的耐久性评定及其耐久性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
6.4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方法综述 |
6.4.1 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 |
6.4.2 混凝土抗冻融性试验方法 |
6.5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的评定 |
6.5.1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评定 |
6.5.2 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的试验方法 |
6.5.3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现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耐久性研究与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 |
1.2.1 概述 |
1.2.2 预应力混凝土的产生与发展 |
1.2.3 各种主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
1.3 预应力在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述 |
1.3.1 连续刚构桥的体系概念 |
1.3.2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在国外的发展 |
1.3.3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在国内的发展 |
1.3.4 连续刚构桥发展趋势 |
1.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
2.1 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 |
2.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容忽视 |
2.2.1 耐久性不足对结构的危害 |
2.2.2 耐久性研究的必要性 |
2.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
2.4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发展 |
2.6 提高我国工程结构的耐久性 |
第三章 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与模型预测方法 |
3.1 依托项目简介 |
3.2 混凝土的碳化 |
3.2.1 混凝土碳化机理 |
3.2.2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 |
3.2.3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及碳化预测模型 |
3.2.3.1 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检测 |
3.2.3.2 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 |
3.2.4 混凝土结构碳化的防护 |
3.3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
3.3.1 氯离子对钢筋锈蚀机理 |
3.3.2 氯离子侵入模型 |
3.3.3 氯离子腐蚀的防护措施 |
3.3.3.1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限定值 |
3.3.3.2 混入型氯离子腐蚀的防护 |
3.3.3.3 渗入型氯离子腐蚀的防护 |
3.3.3.4 其他防护方法 |
3.4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 |
3.4.1 碱—集料反应的机理 |
3.4.2 碱—集料反应的发生条件 |
3.4.2.1 混凝土中有一定量的碱 |
3.4.2.2 混凝土中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活性集料 |
3.4.2.3 使用环境有足够的潮湿度 |
3.4.3 碱—集料反应的破坏特征 |
3.4.4 碱集料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5 防止碱—集料反应的措施 |
3.5 钢筋的锈蚀 |
3.5.1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锈蚀机理 |
3.5.1.1 钢筋锈蚀机理 |
3.5.1.2 钢筋锈蚀过程 |
3.5.2 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 |
3.5.3 钢筋锈蚀的检测 |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评估、与维护 |
4.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检测评估方法 |
4.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 |
4.2.1 环境条件 |
4.2.2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
4.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的发展 |
4.3.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实用方法 |
4.4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
4.4.1 结构设计 |
4.4.2 建筑材料 |
4.4.3 结构维护 |
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和剩余寿命预测 |
5.1 混凝土结构寿命评估准则 |
5.1.1 结构寿命的定义 |
5.1.2 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评估准则 |
5.2 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预测方法 |
5.2.1 新建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 |
5.2.2 现有混凝土结构剩余寿命评估 |
5.3 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分析 |
5.3.1 随机碳化寿命准则 |
5.3.2 混凝土碳化耐久性分析 |
5.3.3 混凝土结构碳化寿命 |
5.4 混凝土结构锈胀开裂寿命分析 |
5.4.1 锈胀开裂寿命准则 |
5.4.2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的耐久性分析 |
5.4.3 混凝土结构的锈胀开裂寿命 |
5.5 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寿命分析 |
5.5.1 承载力随机寿命准则 |
5.5.2 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寿命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地铁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耐久性定义 |
1.3 国外耐久性研究概况 |
1.4 国内耐久性研究概况 |
1.5 地下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
1.6 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
1.7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
1.7.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层次 |
1.7.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 |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铁车站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2.1 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和危害 |
2.2 混凝土碳化作用 |
2.2.1 混凝土碳化的机理 |
2.2.2 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 |
2.3 氯离子侵蚀作用 |
2.4 硫酸根离子侵蚀作用 |
2.5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 |
2.6 施工因素的影响 |
2.7 钢筋的锈蚀 |
2.7.1 钢筋锈蚀的机理 |
2.7.2 钢筋锈蚀的过程 |
2.7.3 钢筋锈蚀的危害 |
2.7.4 钢筋锈蚀的影响因素 |
2.8 本章小节 |
第3章 地铁杂散电流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地铁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3.2.1 杂散电流的形成 |
3.2.2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3.3 地铁杂散电流的分布和计算 |
3.4 地铁杂散电流的主要影响因素 |
3.5 主要影响因素对比 |
3.5.1 基本假定 |
3.5.2 各因素对杂散电流的影响 |
3.6 杂散电流对地铁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
3.6.1 杂散电流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
3.6.2 杂散电流腐蚀的电化学当量 |
3.6.3 杂散电流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影响 |
3.6.4 地铁结构与设备受杂散电流腐蚀的危险性指标 |
3.7 地铁杂散电流的监测与防护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化作用和氯离子侵蚀耐久性寿命的研究 |
4.1 碳化作用 |
4.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
4.2.1 碳化深度理论预测模型 |
4.2.2 碳化深度经验预测模型 |
4.3 碳化模型的比较 |
4.4 氯离子侵蚀作用 |
4.5 氯离子侵蚀模型 |
4.6 混凝土氯离子的扩散系数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地铁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研究 |
5.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定义和研究方法 |
5.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定义 |
5.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方法 |
5.2 耐久性寿命理论及判定准则 |
5.3 碳化和氯离子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耐久性寿命预测 |
5.3.1 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破坏的寿命过程 |
5.3.2 钢筋无锈蚀工作时间的确定 |
5.3.3 钢筋锈蚀发展期时间的确定 |
5.3.4 出现裂缝至裂缝宽度达到限值时间的确定 |
5.3.5 地铁车站结构工程实例的耐久性预测寿命 |
5.4 杂散电流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耐久性寿命预测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氯离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 |
1.1.2 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意义 |
1.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实例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材料的劣化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
2.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概述 |
2.2 材料劣化机理及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2.2.1 混凝土的碳化 |
2.2.2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
2.2.3 混凝土的碱一集料反应 |
2.2.4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
2.2.5 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 |
第三章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
3.1 氯离子的侵蚀机理 |
3.1.1 氯离子存在的广泛性 |
3.1.2 氯离子导致的钢筋锈蚀 |
3.2 氯离子的侵入模型 |
3.2.1 基本模型—Fick第二定律 |
3.2.2 模型1 |
3.2.3 模型2 |
3.2.4 关于混凝土中C1~-的临界值 |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
4.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
4.1.1 设计使用寿命和结构工作环境 |
4.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等级 |
4.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
4.2.1 耐久性设计原则 |
4.2.2 耐久性设计内容 |
4.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4.3.1 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思想与方法简介 |
4.3.2 混凝土结构在氯离子环境下耐久性设计方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渗透性分析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的思路及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及现有的评估方法 |
2.1 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 |
2.1.1 混凝土的碳化 |
2.1.2 钢筋锈蚀 |
2.1.3 冻融破坏 |
2.1.4 硫酸盐腐蚀 |
2.1.5 碱集料反应 |
2.2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
2.3 混凝土耐久性的现有评估方法 |
第3章 混凝土渗透性机理研究 |
3.1 水、氯离子及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与扩散 |
3.1.1 水在混凝土中的渗透 |
3.1.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与扩散 |
3.1.3 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与扩散 |
3.2 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方法 |
3.3.1 混凝土水压力试验方法 |
3.3.2 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 |
3.3.3 混凝土透气性测试方法 |
第4章 混凝土cl~-扩散系数及其神经网络评估方法 |
4.1 钢筋锈蚀的氯离子侵蚀 |
4.2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
4.3 神经网络方法 |
4.3.1 神经网络概述 |
4.3.2 BP神经网络 |
4.4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BP网络预测方法 |
4.4.1 BP模型的改进 |
4.4.2 网络的建立 |
4.4.3 网络的学习 |
4.4.3 网络性能评价 |
第5章 基于渗透性分析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 |
5.1 混凝土渗透性与耐久性的关系 |
5.1.1 混凝土的渗透性和混凝土的碳化 |
5.1.2 混凝土的渗透性与钢筋锈蚀 |
5.1.3 混凝土的渗透性与冻融破坏 |
5.2 蒙特卡罗法 |
5.2.1 主要步骤 |
5.2.2 蒙特卡罗法求解结构的可靠度 |
5.3 基于渗透性分析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方法 |
5.3.1 海洋环境下基于渗透性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第十二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研究[D]. 张铎. 郑州大学, 2017(11)
- [2]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为早日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J]. 乔龙德. 砖瓦世界, 2014(06)
- [3]以科技创新驱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首届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J]. 乔龙德. 中国水泥, 2014(06)
- [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退化预测评估研究[D]. 薛鹏飞. 浙江大学, 2009(08)
- [5]建筑基础结构耐久性试验与寿命预测研究[D]. 江海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6]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分析和评定方法[D]. 胡萍.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7]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耐久性研究与寿命预测[D]. 孟江. 长安大学, 2007(03)
- [8]地铁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其寿命预测研究[D]. 黄炳德. 同济大学, 2007(06)
- [9]氯离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研究[D]. 王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8)
- [10]基于渗透性分析的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评估[D]. 王雨齐.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