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肿瘤防治新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程显扬[1](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2020)在《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莆政办[2020]6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单位:经市政府研究,现将《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9月7日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
张青磊[3](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刘鹏,杜秀婷,韦海林,徐联洋,李柳宁[4](2017)在《中国与美国恶性肿瘤的现状比较及差异分析》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不同国家的不同肿瘤在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显着差异。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恶性肿瘤的现状也有所不同,但却存在着许多共性和潜在的相似点。因此,本文尝试对中美两国最新恶性肿瘤现状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中差异,以期为中国在恶性肿瘤的预防、筛查及诊疗方面提供些许借鉴和指导。
杨怀中[5](2012)在《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在结直肠癌监测与管理方面不完善、防治体系相对薄弱,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在目前结直肠癌治疗手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三级预防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建立以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渗早治为重点、中医在结直肠癌的防治中的全程干预、普及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三级防治网络,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结直肠癌防治研究的热点。本课题来源于北京市“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编号:SF-2007-I-05):“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三级防治体系的研究”中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协作平台建设部分。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直肠癌筛查研究,进行业务目标及系统需求设计,将中医养生、食疗及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干预、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等移植到社区结直肠癌慢病管理方案中,借助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社区人群的防癌健康教育、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干预、检查预约、转诊以及社区医生的技术培训网络化、信息化,以期大幅提高结直肠癌防治的工作效率,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对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加强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能力。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研究包括两篇综述。综述一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综述二了解目自订结直肠癌发病特点及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为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第二部分居民肿瘤防治知识认知程度及肿瘤三级防治网络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990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肿瘤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对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和就诊行为流向,寻找普及防癌健康教育及实施肿瘤“三早”策略的有效途径,为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和系统需求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参加肿瘤科普知识讲座的北京“抗癌乐园”会员及参加社区结直肠癌的筛查的社区居民共990名,进行肿瘤防治科普知识及建立肿瘤三级防治体系可行性的的结构化问卷调查,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肿瘤科普宣传是否充分方面,选择不充分的人群高达88.9%。对肿瘤的防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只有21.4%的人表示知道癌前病变,32%的人了解肿瘤的早期症状,38.9%的人知道肿瘤高危人群的概念。关于中医养生是否有助于肿瘤的预防,74.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养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肿瘤的预防有正面的效应。在肿瘤三级防治网络是否可行的调查中,93.4%的人认为可行,87.3%的被调查人表示会参加。93%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社区肿瘤筛查,97.6%的人表示会参加筛查。在肿瘤发现及确诊医院类别中,选择三级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的患者超过80%,在548名肿瘤患者中83.7%的患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中医治疗。在如何发现肿瘤方面,有73.3%的患者是因身体不适才到医院就诊诊断的,仅有19.0%的患者是单位体检时发现并诊断的。结论:社区居民防癌意识强,但缺乏正确的癌症防治知识,中医在养生及癌症防治方面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缺乏权威的覆盖面广的肿瘤科普宣传,传统肿瘤防治监控网络效率低下。利用媒体、网络优势,加大肿瘤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以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为重点,社区、区域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优势互补的三级肿瘤防控体系,是当前肿瘤防控的迫切要求。第三部分城市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研究及高危人群随访结果分析目的:在北京市海淀区两个社区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实践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筛查结果,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从居民、社区医务人员、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肿瘤防治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角度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社区结直肠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目标设计及系统需求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试行)》2009年第一版结直肠癌筛查方案,2010年6-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两个社区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对象为户籍所在地在筛查区域内,年龄为40-74岁的社区居民,筛查目标人群为3002人,共有1414名社区居民参加了筛查;筛查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002名目标人群中,共有1414人完成了问卷调查,问卷顺应性为47.1%有1105人完成FOBT检查,FOBT顺应性36.8%。两组高危人群大肠癌初筛顺应性比较,中央民族大学社区初筛顺应性高于双榆树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4名社区人群中,筛查出高危人群366人,初筛阳性率25.9%,两个社区的问卷阳性率及FOBT阳性率比较,双榆树社区初筛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央民族大学社区。366例高危人群中,共65例参加了全结肠镜复筛,肠镜检查顺应性17.8%,肠镜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32.3%。中央民族大学肠镜检查顺应性明显高于双榆树社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258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初筛后有11例高危人群接受肠镜检查。进行电话随访及社区健康讲座干预后,共有21例高危人群接受肠镜检查,干预前后肠镜检查顺应性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公众对大肠癌筛查的认识、对筛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筛查顺应性就越高。探索更便捷、高效的筛查方法,优化筛查方案,简化筛查流程,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癌症防治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社区结直肠癌慢病管理效率和水平。第四部分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方案研究目的:通过建立适用共享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健全癌症预防及康复治疗网络。发挥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促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实现一、二、三级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用和业务联动,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期、连续追踪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能力。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带动整体结直肠癌防治水平的提高。方法:以上述两个研究为基础,根据业务目标设计和系统需求分析,以中医理论的为指导,结合西苑医院肿瘤科制定的结直肠癌防治中医干预方案,将中医养生、食疗及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干预、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等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移植到社区结直肠癌慢病管理方案中,借助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社区人群的防癌健康教育、CRC筛查、高危人群干预、检查预约、转诊以及社区医生的技术培训网络化、信息化,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详细实施和构建,实现系统基本架构和数据库结构,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由合作单位北京康途尚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现。结论: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S模式设计,配置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整个信息协作平台共用一个医疗数据中心,消除了传统模式下医疗信息孤岛,社区人群的防癌抗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也保证了社区人群得到防癌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持续性。使社区医务人员的肿瘤防治技术培训在工作中实现,解决了肿瘤防治知识专业性强,社区医务人员肿瘤防治知识匮乏的难题。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预约功能,使医疗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配置合理化。同时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和医疗管理部门、医疗保险机构、肿瘤登记机构链接,为肿瘤防治政策制定、医疗资源合理分配、诊疗绩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田丽娟[6](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孙玉卫[7](2006)在《深圳市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 公共卫生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公民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繁荣,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非典”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和严峻挑战。在整个社会转轨的大环境下,公共卫生体系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本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现场,旨在通过对1993-2003年构建的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典型分析与评价,系统地回顾宝安区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轨迹,分析宝安区在创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提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宝安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全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循证”原则,即寻求证据,以发现被研究对象内在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对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采用了政策分析中一种常用方法——情境分析(Situation Analysis)。“情境分析”方法是将定性(非量化)和定量(量化)资料结合起来,对研究对象从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社会经济层、不同历史时期等)、综合地(将社会经济学、地球物理学、流行病学、统计
鲁凤珠[8](2001)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对过去一个世纪里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作历史回顾,探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发展方向。
吴俊[9](2021)在《阿斯利康(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改革和深化市场,提出助力《健康中国2030纲要》,逐步涌现出了以阿斯利康(中国)为代表的优秀平台型医药企业,也在国内建立了市场地位。如今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药品,更需要建立优质的就诊服务体验,建立全病程患者管理体系。如何在满足病人每一次诊疗基础上实现病人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建立医药平台企业生态圈,联合跨界伙伴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疾病治疗、诊断、医疗和康复后随访等环节一体化管理方案?如何设计与实施商业创新战略的难题?基于阿斯利康(中国)深入调研的基础,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试图解决上述问题。通过28年的不断布局,2017年阿斯利康(中国)在无锡建立了第一个由制药公司组建的创新平台——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以患者为核心,跨界招商引资共同打造业内生态圈,2019年阿斯利康(中国)在江苏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这些措施都在帮助生命科学的创新与赋能;公司通过升级医疗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成为中国2019年营收首位的外资制药企业。通过研究其独特的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分析其成功经验,也可以为中国医药企业真正从病人需求角度出发,提供全程管理服务以及如何建立医药生态圈提供经验借鉴。案例正文部分以1993年阿斯利康进入中国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包括进入期、拓展期、生态期等三个阶段,并从三个阶段中选择标志性事件,了解阿斯利康(中国)28年来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对各阶段重点事件进行梳理。案例分析通过SWOT和PEST方法分析阿斯利康(中国)在不同阶段的优劣势,并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理论出发,分析并整理阿斯利康(中国)进化的特征,总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本文结合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从价值主张、关键活动、价值网络和盈利模式四个维度设计了阿斯利康(中国)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并希望为中国其他医药平台企业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罗乐宣,李创,陈瑶,刘辉[10](2020)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圳模式”》文中指出深圳市坚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通过整体谋划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服务、监管闭环管理链条,坚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以法治和标准为引领,以国际化为路径,构建科学治理、服务优化、管理精细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努力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目前,以基层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达到79.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至14.4%;2015—2019年,患者满意度门诊得分从78.0分提高到87.2分,住院得分从80.7分提高到89.3分;2019年,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提前完成10项;2009—2019年,深圳市居民期望寿命从77.7岁提高到81.6岁岁,增长了3.9岁,实现了卫生服务可及、医疗费用可承担、满意度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的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圳模式"得到国家和广东省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介。
二、21世纪肿瘤防治新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肿瘤防治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健康 |
3.1.2 健康服务业 |
3.2 相关理论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3 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结果分析 |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政策规划 |
5.2.3 人口年龄结构 |
5.2.4 城镇化水平 |
5.2.5 科技创新 |
5.2.6 疾病谱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
6.2.1 美国 |
6.2.2 德国 |
6.2.3 加拿大 |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发展基础 |
第一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 |
一、率先建设生态健康美丽城市 |
二、经济发展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域信息化管理逐步完善 |
第二节独特优势 |
一、海峡两岸毗邻优势显着 |
二、妈祖文化和旅游优势独特 |
三、海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凸显 |
四、生态健康环境优势鲜明 |
五、全域康养文化旅游和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
六、健康产业政策先行和药械产业特色越来越突出 |
七、民营办医多样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
八、以国际视野推进改革创新发展 |
第三节发展机遇 |
一、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 |
二、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 |
三、引进台湾地区优质资源推进莆田健康产业发展 |
四、人工智能和智慧健康高速发展 |
第四节面临的挑战和突出问题 |
一、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 |
二、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呈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发展趋势 |
三、城乡差别较明显且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
四、健康学科发展及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
五、健康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
六、国际健康旅游基础建设与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
第二章发展战略 |
第五节指导思想 |
第六节基本原则 |
一、以人为本健康优先 |
二、市场决定政府引领 |
三、改革创新持续发展 |
四、科教支撑系统集成 |
五、合作共赢服务健康 |
第七节战略目标 |
一、总体目标 |
二、阶段目标 |
(一)近期目标 |
(二)中期目标 |
(三)远期目标 |
第四章重点建设任务 |
第八节妈祖健康城 |
一、空间布局 |
二、国际专科医疗板块(8个中心) |
三、两岸智能医疗健康制造产业板块 |
四、健康教育与研究板块 |
第九节发展全域康养产业园区 |
一、湄洲岛妈祖文化和生态康养产业园 |
二、秀屿健康产业园 |
(一)普天药械网 |
(二)建设三个基地 |
(三)土海康养美丽幸福小镇 |
三、涵江健康旅游产业园 |
(一)建设以浅山伴水健康养生基地为核心的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园 |
(二)建设南坛温泉康养闲养度假村 |
(三)建设江口蒜溪南洋特色康养小镇 |
(四)建设三江口啤酒特色康养小镇 |
四、仙游中医药康养产业园 |
(一)建设福建地道中药材基地 |
(二)建设仙游温泉康养小镇 |
(三)建设瑞钢联温泉康养小镇 |
五、荔城健康文化与贸易产业园 |
(一)建设多样化健康文化旅游小镇 |
(二)建设莆田黄石中药材贸易城 |
六、城厢生态体育养生产业园 |
第十节创建健康产业支撑平台 |
一、健康金融贸易投资平台 |
二、第三方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
三、空地立体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保障平台 |
四、医学工程转化平台 |
五、国际健康产业会展贸易平台 |
六、国际医疗健康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平台 |
第四章保障措施 |
第十一节组织保障 |
一、设立促进莆田市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机构 |
二、鼓励和扶持发展健康产业联盟 |
三、健康产业联盟投资和运营管理公司 |
第十二节政策保障 |
第十三节构建新型健康产业运营模式 |
第十四节重点学科和人才梯队保障 |
一、重点学科保障 |
二、人才保障 |
第十五节多元化资金支持 |
一、建立健康保险新机制 |
二、设立政府医疗投入和购买服务资金 |
三、实施土地配套支持政策 |
四、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五、设立莆田市医疗健康产业基金 |
第十六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十七节加强监管 |
第十八节规划实施与考核评估 |
(3)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
3.3 研究的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
1.2.2 批判安全研究 |
1.2.3 “人的安全”理论 |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
2.4.1 国家善治 |
2.4.2 社会和谐 |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
3.1 政治环境 |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
3.2 经济环境 |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3.3 社会环境 |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
3.3.2 社会转型发展 |
3.4 文化环境 |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
3.5 国际环境 |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
3.6 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与美国恶性肿瘤的现状比较及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美癌症现状 |
1.1 癌症发病率 |
1.2 癌症死亡率 |
1.3 癌症5年生存率 |
1.4 癌症发展趋势 |
1.4.1 中国统计数据 |
1.4.2 美国统计数据 |
1.5 儿童青少年癌症 |
2 差异分析 |
2.1 人口因素 |
2.2 经济与环境因素 |
2.3 饮食与生活习惯因素 |
2.4 诊疗技术因素 |
3 讨论 |
4 展望 |
(5)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筛查方法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居民肿瘤防治知识认知程度及肿瘤三级防治网络可行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城市社区结直肠癌筛查实践及高危人群随访结果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筛查对象 |
1.2 方法 |
1.3 筛查方式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初筛顺应性 |
3.2 初筛阳性率 |
3.3 诊断性检查(全结肠镜)顺应性及病变检出率 |
3.4 258例高危人群肠镜检查顺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方案设计 |
1. 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协作平台设计概述 |
1.1 信息协作平台的主要任务 |
1.2 业务目标设计 |
2. 信息协作平台建设方案 |
2.1 运行环境 |
2.2 信息协作平台的功能设计 |
2.3 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建立 |
2.4 信息平台的中医特色 |
3. 信息协作平台系统设计 |
3.1 前台系统 |
3.2 后台系统 |
4. 信息协作平台业务用例 |
5 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协作平台 |
5.1 系统登录 |
5.2 前台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 后台系统 |
6 讨论 |
6.1 结直肠癌慢病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
6.2 中医药在社区结直肠癌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
6.3 以结直肠癌为例,探索建立社区肿瘤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 |
6.4 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6)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7)深圳市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术语与定义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3.1 情景分析 |
3.2 Gini系数分析 |
3.3 TOPSIS分析 |
3.4 数据包络分析 |
四、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宝安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
1.1 自然环境 |
1.2 社会经济发展 |
1.3 人口状况 |
1.4 观念行为 |
二、宝安区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
2.1 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 |
2.2 组织机构建设 |
2.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2.4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
2.5 疾病诊疗与急救 |
2.6 妇幼保健 |
2.7 社区卫生服务 |
2.8 初级卫生保健 |
2.9 健康教育 |
2.10 医疗保障制度 |
三、宝安区公共卫生体系资源配置 |
3.1 机构设置 |
3.2 人员配置 |
3.3 经费投入情况 |
3.4 设备、场所投入 |
四、宝安区居民健康状况 |
4.1 居民健康基本状况总体评价 |
4.2 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 |
4.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
4.4 精神卫生康复工作 |
4.5 妇幼保健情况 |
4.6 伤害监测 |
4.7 职业病防治 |
五、综合评价结果 |
5.1 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5.2 宝安区公共卫生资源投入情况评价 |
5.3 宝安区公共卫生设施效果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
一、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业务管理模式 |
二、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行政管理的网格化模式 |
三、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行特点 |
四、政府在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 |
五、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中基层预防保健所(卫生监督所)的特性和功能 |
六、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运行成效 |
七、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 新型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缺乏统一立法进行指导 |
7.2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略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
7.3 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偏低,分布公平性较差,专业性不专 |
7.4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信息化体系尚需完善 |
7.5 影响宝安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
八、政策建议 |
8.1 加快公共卫生立法进程,依法加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8.2 新型公共卫生体系配置标准 |
8.3 新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设 |
8.4 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各单位工作职能 |
8.5 新型公共卫生体系运行机制 |
8.6 加快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
8.7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 |
8.8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
8.9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确保公共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荣誉称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阿斯利康(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案例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
1.3 案例内容结构与安排 |
2 案例正文 |
2.1 引言 |
2.2 进入期:平台企业形成前(1993-2009 年) |
2.2.1 落地中国,成立生产基地 |
2.2.2 初尝甜头,创建创新中心 |
2.3 拓展期:平台企业初形成(2010-2015 年) |
2.3.1 再尝甜头,构建产学研一体化 |
2.3.2 基地拓展,着力产品技术创新 |
2.3.3 平台雏形,响应企业发展需求 |
2.4 生态期:平台企业渐优化(2016 年至今) |
2.4.1 理念形成,明确平台化方向 |
2.4.2 战略保障,践行商业创新战略 |
2.4.3 生态合作,打造生态智慧化服务 |
3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 |
3.2 分析思路 |
3.3 理论依据与分析 |
3.3.1 阿斯利康(中国)不同阶段优劣势分析 |
3.3.2 阿斯利康(中国)平台企业的特征 |
3.3.3 阿斯利康(中国)提出商业创新战略的原因 |
3.3.4 阿斯利康(中国)设计并实施商业创新战略的过程 |
3.3.5 阿斯利康(中国)如何与不同主体共创价值 |
4 案例解决方案 |
4.1 阿斯利康(中国)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设计 |
4.1.1 价值主张创新设计 |
4.1.2 关键活动创新设计 |
4.1.3 价值网络创新设计 |
4.1.4 盈利模式创新设计 |
4.2 阿斯利康(中国)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实施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阿斯利康(中国)发展历程 |
附录2:阿斯利康(中国)的商业创新战略 |
致谢 |
(10)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圳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
1.1 分析框架 |
1.2 改革路径 |
2 改革实践 |
2.1 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筹资制度 |
2.1.1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
2.1.2 实行以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 |
2.2 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2.2.1 坚持系统重塑,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2.2.2 坚持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推进服务优质化,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堡垒 |
2.2.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治理现代化,健全强基层利益导向机制 |
2.3 加快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 |
2.3.1 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多元监管体系 |
2.3.2 创新标准化、信息化、常态化监管模式 |
2.3.3 加强立法、制度、执法三大支撑 |
3 改革成效 |
3.1 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可及性不断提高 |
3.2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公益性得到良好体现 |
3.3 疫情防控成效突出,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
3.4 居民获得感逐年提升 |
3.5 市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
4 改革经验分析 |
4.1 坚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
4.2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 |
4.3 坚持以法治和标准为引领 |
4.4 坚持以国际化为路径 |
5 小结 |
四、21世纪肿瘤防治新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2]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健康产业2035发展规划的通知[J].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莆田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8)
- [3]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4]中国与美国恶性肿瘤的现状比较及差异分析[J]. 刘鹏,杜秀婷,韦海林,徐联洋,李柳宁.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7(04)
- [5]基于信息协作平台的社区结直肠癌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杨怀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6]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7]深圳市宝安区新型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 孙玉卫. 山东大学, 2006(12)
- [8]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鲁凤珠. 中国肿瘤, 2001(01)
- [9]阿斯利康(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D]. 吴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圳模式”[J]. 罗乐宣,李创,陈瑶,刘辉.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