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从动轮齿轮泵的模糊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于怀智[1](2021)在《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执行机构是实现汽车驱动、制动、转向的关键部分,其结构与性能与整车的性能直接相关。随着汽车在智能、电动、集成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液压执行机构的缺点也日益凸显。在结构上,由于其采用电子阀实现压力控制,需要质量与体积较大的阀体;在性能上,介质通过电子阀时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同时高速电磁阀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新式的执行机构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结构与性能上的需求。本文针对自动变速器中的多片离合器,提出了一种电控液压执行机构的构型与设计方案,其显着优势在于结构简单,质量与体积小,并且效率更高。同时以该种泵控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非线性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来控制执行机构内部压力,进而实现多片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本文通过结构设计、建模仿真、台架搭建与快速原型验证分析验证了该种非线性控制方法相比于PID控制器的优势。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多片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新构型。该液压执行机构采用泵控的方式,主要组成部件包含电动直驱有刷电机、定容式外啮合齿轮泵、高度集成的阀体、液压分离轴承以及多片离合器等。首先通过对比与选型,选择参数合适的部件,其次对阀体结构、内部油路、以及执行机构其他的连接部件进行设计,最后选择量程合适且精确度足够高的液压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2.针对执行机构的组成部件进行建模,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之后对模型中的每一项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量纲分析法定性的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利用AMESim搭建系统的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型研究分析了模型中不同参数对于系统压力的影响,进而通过合理的假设,将数学模型简化。3.在分析对比现有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种控制算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控制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典型试验信号输入,将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与PID控制器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的控制精度更高,并且响应速度比PID控制器更快。4.搭建执行机构试验台,基于Xpc Target进行开环与闭环实验。在不同的压力信号输入下,对比执行机构在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与PID控制器下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不仅继承了PID控制器设计简单的优势,同时减少了系统标定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很好的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响应速度更快,振荡以及稳态误差更小。
赵家炜[2](2021)在《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外啮合齿轮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外啮合齿轮泵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自吸力强、转速范围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为了保证齿轮泵能够在正常状态下工作,需要对齿轮泵进行寿命预测。传统的寿命预测方法采用的是全周期寿命试验,该方法缺少时效性,且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本文采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预测齿轮泵的剩余使用寿命。首先,探究齿轮泵的磨损机理及失效形式,确定试验方法为步进加速应力试验,根据《产品加速寿命试验方法GB/T 34986-2017》标准,设计并搭建加速寿命试验台,并基于Lab VIEW采集齿轮泵基本数据。其次,对含有丰富寿命信息的振动信号进行调制解调。基于改进的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试验台采集的原始振动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原始信号。通过仿真信号,将该方法与传统的VMD、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MD)进行对比,验证得到改进的VMD方法在寿命预测方面的优越性。随后,从时域、频域、时频域提取加速试验数据特征量参数,深入分析计算各特征参数对齿轮泵退化趋势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齿轮泵剩余寿命的特征参数用于齿轮泵寿命预测。基于图神经网络(GNN)对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图神经网络自身包含丰富的特征,通过训练得到神经网络参数,建立齿轮泵退化评估模型,并与模糊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做对比,证明了图神经网络的优越性。最后,以累计平误差方和为目标函数构建威布尔分布双参数估计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样本进行扩充,实现外啮合齿轮泵的可靠性评估。本课题深入探究了外啮合齿轮泵寿命预测方法,完成了FBW-F304型外啮合齿轮泵的可靠性评估,为外啮合齿轮泵寿命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徐飞翔[3](2020)在《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能够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灾害实施紧急救援、充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消防救援车辆、特种救援车辆、救护车辆等应急救援车辆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应急救援车辆很难快速通过步行街、城中村和狭小街道等狭小复杂地域,严重影响了抢救灾害的最佳时间,如何有效提升车辆在狭小复杂地域中的通过性和机动性成为应急救援车辆所面临的迫切技术需求。本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四--“狭小地域和复杂地形下的行走装置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6YFC0802900)的资助下,立足于多模式线控转向技术,以消防救援车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多种转向模式控制方法和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控制策略等关键理论,并依托自主研发的试验台架和消防救援样车,对所提出的多模式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展开试验测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应急救援车辆的液压转向执行机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为多模式线控转向控制器设计和仿真实验奠定基础。构建了包括比例放大器、电磁比例伺服阀和螺旋摆动油缸等在内的液压转向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同时通过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构建路感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构建了线性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Dugoff轮胎模型的非线性八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基于“预瞄-跟随”的驾驶员模型。(2)为了提高应急救援车辆面对狭小复杂地域的快速通过能力,基于相关控制算法实现车辆的前轮转向、后轮转向、四轮转向和原地转向等多种转向模式。提出了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总体架构,制定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的控制逻辑,确定了多种转向模式下液压元件的工作状态;提出了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Oustaloup滤波器的分数阶PID控制器,并采用并行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对分数阶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提出了应急救援车辆多种转向模式的转角分配策略,并对不同转向模式下车辆的转向半径和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驾驶员切换转向模式提供辅助决策;采用曲线型转向路感特性曲线构建了路感力矩与转向阻力和车速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基于分数阶PID算法的路感控制策略。以跟踪理想参考模型的横摆角速度为目标,提出了四轮转向应急救援车辆操纵稳定性的控制逻辑,并对控制系统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为提高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能,基于混合H2/H∞控制策略设计了四轮转向控制器,并引入加权函数对四轮转向控制器的混合灵敏度进行优化;对阶跃输入工况、正弦输入工况、鱼钩工况和双移线工况等典型转向工况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混合H2/H∞控制策略的有效性。(3)针对多模式转向车辆需要在停车或极低速状态下切换多种转向模式的缺点,提出在不停车状态下动态切换应急救援车辆多种转向模式的控制方法。为了保证车辆在转向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应急救援车辆转向模式动态切换的前提条件;以切换前后车辆转向半径不变为控制目标,推导出切换过程中车轮的转角关系以及目标转向角度,提出了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控制策略;从转向模式切换平滑性出发,基于B样条理论构造了动态切换时的主动轮转角轨迹;基于改进的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优化主动轮转角切换轨迹,并通过灰色关联度的TOPSIS决策模型对改进的NSGA-II算法所求Pareto最优解集进行排序,获得最优主动轮转角切换轨迹;通过对两种典型转向模式动态切换工况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自主研制的试验台架和消防救援样车,试验测试多模式线控转向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转向系统试验台架的总体设计与关键部件选型,完成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试验台架的搭建,对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多种转向模式控制方法和四轮转向H2/H∞控制策略进行了测试与验证;在试验台架基础之上,课题组联合某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了多模式线控转向消防救援样车,并构建数据测量系统,对本文所提出的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多种转向模式控制方法、四轮转向H2/H∞控制算法和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控制策略进行试验测试;台架和整车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多模式线控转向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所设计控制器的可行性。本文所提出的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及试验测试方法,对于应急救援车辆的转向系统研究有很高的技术参照与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对于应急救援车辆的应用与推广也有显着的实际意义。
徐敏[4](2020)在《航空电动燃油泵级联预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电航空发动机是目前航空推进领域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其对于改善发动机结构,提高可靠性,降低制造及维修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动燃油泵作为多电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对于燃油量的供给精度是影响多电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选择了由永磁同步电机和外啮合齿轮泵组成的航空电动燃油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控制系统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永磁同步电机及外啮合齿轮泵工作机理,建立航空电动燃油泵数学模型。其次,根据矢量控制理论,设计了航空电动燃油泵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外环为流量环,内环为电流环,并在MATLAB/Simulink中采用级联PI控制策略进行初步仿真。然后,研究了电动燃油泵的级联预测控制方案。针对传统控制器的参数难整定、控制不稳定,在电动燃油泵的宽流量调节范围内控制效果差等问题,使用预测控制理论进行控制器设计。在流量环预测控制器设计上,使用遗传算法作为求解方法优化控制量,提高控制精度;在电流环预测控制器设计上,使用丢番图方程迭代求解控制量,在较短控制周期内实现对电流的高精度控制。控制器设计完成后对于该控制策略进行控制性能分析,验证了在该方法下电动燃油泵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最后,进一步研究了预测控制机理下的电流环控制策略。考虑逆变器离散特性,研究了单矢量电流预测控制、双矢量电流预测控制以及广义双矢量电流预测控制方法。其中,利用快速矢量选择法简化基本电压矢量的选择流程。该控制策略实现了更稳定更快速的电流控制,令电机转速波动进一步减小,同时电动燃油油泵的流量供给更加平稳精确。
朱哲民[5](2020)在《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电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航空领域热门研究方向之一,电动燃油泵是多电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影响极大。本文将对电动燃油泵进行设计并对其燃油计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1)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场数值分析。首先根据燃油流量和压力需求,对齿轮泵齿数、模数、齿宽等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设计了斜边卸荷槽来避免困油现象的产生,保证齿轮泵平稳运行。设计自适应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装置来提高容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齿轮泵流场进行三维非定常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高转速和高压力下小型电动燃油泵的内部流体流动状态,获得齿轮泵出口压力对齿轮泵流量脉动及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2)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首先利用UG软件设计了齿轮泵和电机共轴一体化结构和空心轴加壳体油冷结构,将通过齿轮泵的燃油直接引入电机壳体与转子内部进行冷却散热。然后通过CFD软件对传统冷却结构与设计方案进行温度场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电动燃油泵进行工程设计,完成齿轮泵的样机加工。(3)电动燃油泵电机控制器设计。首先对齿轮泵性能需求及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及其基本性能参数,并定制电机样机。通过分析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采用磁场定向技术对电机控制器的软硬件进行设计,通过燃油泵转速控制试验验证了电动燃油泵控制器的控制效果。(4)电动燃油泵试验验证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搭建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平台,先通过电机负载试验,获得了电机机械效率等工作特性,验证了该电机符合齿轮泵性能需求。然后对齿轮泵流量特性进行试验,验证了本文设计齿轮泵特性满足性能要求。同时获得了该齿轮泵的流量-转速-压力特性曲线并拟合出了流量-转速-压力函数关系式,根据该函数关系式设计了燃油流量计量开环控制方案。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了燃油计量开环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巴延博[6](2019)在《高阶椭圆齿轮泵的脉动平抑及其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排量、高容积利用率是齿轮泵的重要发展方向。椭圆齿轮泵以高阶椭圆齿轮为转子,其排量相对普通圆齿轮泵可提升46倍,在流体输送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剧烈的瞬时流量脉动严重制约了该泵的应用,故平抑流量脉动成为椭圆齿轮泵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详细分析高阶椭圆齿轮泵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考虑轮齿啮合对瞬时流量的影响,建立了高阶椭圆齿轮泵的瞬时流量模型,讨论了转子偏心率、模数以及阶数等关键设计参数对椭圆齿轮泵瞬时流量的影响,发现偏心率是导致高阶椭圆齿轮泵产生剧烈流量脉动的根源。在不改变泵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流量脉动规律,提出了外置非圆齿轮变速驱动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流量脉动平抑方案,以瞬时流量和平均流量相等为平抑目标,反求出外置非圆齿轮的节曲线方程,并通过留数定理证明了外置非圆齿轮满足封闭性条件,可以进行连续传动。进一步,以平抑后高阶椭圆齿轮泵的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非圆齿轮的内部激励机理,考虑时变刚度,阻尼和瞬心等非线性因素,建立了两级非圆齿轮机构的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高精度龙格-库塔法求解系统的动态响应,发现了椭圆齿轮泵的多频响应特性,并分析了偏心率、转速、负载力矩和轮齿刚度对振动的影响规律,为系统的减振降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搭建了椭圆齿轮泵的实验平台,通过数字涡轮流量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对平抑后椭圆齿轮泵的瞬时流量和振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外置非圆齿轮能有效平抑椭圆齿轮泵的流量脉动,运行过程中泵具有多频振动特点。
张驰[7](2019)在《外啮合齿轮泵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寿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齿轮泵的运行状态与整个系统甚至整台机械设备的运行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液压系统中,外啮合齿轮泵由于其经济耐用的特性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甚至航天机械均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外啮合齿轮泵可靠性寿命的预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外啮合齿轮泵的健康状态和寿命信息均可通过调制后的振动信号得到表征,由于齿轮泵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导致齿轮泵的振动信号调制方式复杂,大量的有效信息被噪声淹没,使得振动信号非线性的特点使对外啮合齿轮泵状态的深入挖掘变得困难。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外啮合齿轮泵振动信号中蕴含的状态和寿命信息,准确地实现对外啮合齿轮泵寿命的预测和可靠性评估,本文首先构建了齿轮泵内部受力模型,基于润滑和磨损理论,深入分析了外啮合齿轮泵的磨损和退化原理,并以本课题研发设计的加速退化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改进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MEEMD)方法和两指标欧式距离筛选法则对振动数据进行多尺度重构降噪,实现振动数据的调制解调。然后基于模拟的振动信号,综合对比传统经验模态分解(EMD)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重构降噪效果,验证得到MEEMD方法降噪方法相对于EMD和EEMD方法的优越性。其次,详细分析了振动信号的各项特征,并从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多种基于振动数据的特征提取方式。提取振动信号的峭度、小波包能量以及均方频率,基于核主元(KPCA)方法实现了外啮合齿轮泵的多特征融合,增加了识别网络输入空间的鲁棒性。其次对融合后的特征成分进行平滑处理,完成了外啮合齿轮泵退化评估指标的建立。随后,使用齿轮泵退化评估指标对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进行训练,并将得到的齿轮泵退化评估模型分别对失效和未失效样本进行剩余寿命预测。首次将ANFIS方法运用于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的寿命预测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基于逆距估计法和蒙特卡罗样本扩充方法实现了该型号外啮合齿轮泵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条件下的可靠性评估。本课题提出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单台齿轮泵的剩余寿命预测问题,实现了特定型号齿轮泵的总体寿命评估,为寿命预测和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丁润泽[8](2019)在《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容错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动燃油泵系统作为多电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日益受到关注。多电发动机是一类采用电能作为全机次级能源的发动机框架,具有轻量结构,可靠稳定,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优势,已成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主流发展趋势。其中,稳定可靠的电动燃油泵性能对确保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系统经济性,降低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开展了鲁棒容错控制研究,确保航空电动燃油泵在具有不确定性及执行机构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可靠稳定运行。首先,建立了电动燃油泵的数学模型。针对一类由外啮合齿轮泵及无刷直流电机直连的电动泵系统,完成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描述。并对齿轮泵中端面泄漏及径向泄漏进行分析和建模,研究了一类含有不匹配不确定性的系统鲁棒控制问题。其次,研究了电动燃油泵滑模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混合幂次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实现了对匹配不确定的鲁棒控制。随后,基于带抑制矩阵的积分滑模面设计了鲁棒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对匹配和不匹配的不确定性均具有鲁棒性,且系统从任意初始状态均处于滑模面上,消除了趋近阶段,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减小了积分滑模控制的保守性,在保留滑模控制的鲁棒性、易于实现等优点的基础上,增强了系统对不匹配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随后,设计了电动燃油泵容错控制系统。针对系统存在的执行机构故障,设计了Walcott-Zak观测器,实现了对故障的在线估计和控制律的重构。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观测器的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无抖振的在线估计执行机构故障,无需滤波处理,避免了观测结果的相位滞后。这一特点使得该容错控制系统在处理执行机构故障,尤其是时变型故障时,能够取得更好的容错控制效果。最后,对电动泵系统的硬件实现展开研究。基于Raspberry Pi及STM32,搭建了航空电动燃油泵实验平台。实现了电动燃油泵的开环控制,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等功能。该工作为理论成果的硬件验证提供了基础。
韩愈[9](2018)在《无溶剂复合混胶比例泵齿形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溶剂复合技术由于其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能优越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软包装行业。无溶剂复合混胶机是无溶剂复合工艺中的关键设备,其作用是将A、B双组分胶料由混胶比例泵按一定比例进行输送用于均匀混合,混胶比例泵一般由齿轮泵构成。混胶过程基本要求是要保证混配比控制精确,由于齿轮泵的工作原理,齿轮泵出口处都会产生一定的流量脉动,在混胶过程中齿轮泵的流量脉动将直接导致混配比不正确,从而使复合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本文基于自主研发的一台新型无溶剂复合混胶机,为减小混胶比例泵工作过程中的流量脉动,保证混胶配比的准确性,提高混胶机的性能,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以啮合原理为基础,分析渐开线形成方式,并得出渐开线齿廓方程。在“扫过面积法”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渐开线齿轮泵瞬时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推导得出渐开线齿轮泵出口处的瞬时流量计算公式,为分析渐开线齿轮泵流量脉动提供理论支持。(2)研究分析双圆弧齿轮泵“直线圆弧齿条共轭齿形”的形成方式,通过齿轮齿条共轭原理推导得出齿廓方程。建立圆弧齿轮泵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圆弧齿轮泵出口处的瞬时流量计算公式,并分析产生和影响圆弧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因素,为齿形优化提供目标函数。(3)构建以齿轮泵流量脉动系数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根据圆弧齿轮泵设计规范给出了设计变量中齿数Z的范围,以双圆弧齿轮的齿根抗弯曲强度准则计算了设计变量中模数m的约束边界,并以双圆弧齿轮的啮合效率要求确定了设计变量中分度圆压力角α的约束边界,然后利用几何图形解释非线性规划的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对目标函数δQ(X)求得最优解,最后给出最优解情况下齿轮各项基本参数。(4)搭建双圆弧齿轮泵流量实验平台,将采集的瞬时流量数值绘制成流量曲线,与理论模型计算所得的流量曲线作对比,获得理论模型的相对精度,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与Fluent数字仿真下的瞬时流量监测曲线作对比,检验了优化后圆弧齿轮泵的流量性能。(5)以瑞群公司生产的某型号圆弧齿轮泵为案例,分别对该型号齿轮泵的两种齿形的圆弧齿轮做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在保证齿轮泵基本尺寸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圆弧齿轮的齿形进行修正和改进,改善了齿轮啮合受力情况。
李永琢[10](2018)在《非对称双线型中高压齿轮泵研发》文中指出齿轮泵作为一种正排量装置,其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制造维护方便、价格低廉、工作可靠、自吸能力强、对油液污染不敏感,被广泛应用于液压系统中。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内燃机车液压系统对液压齿轮泵的要求逐步提高,齿轮泵应向低噪音、高压化、低流量脉动、大排量的趋势发展。通过对内燃机车液压系统的充分调研分析,设计了一种满足内燃机车液压系统大排量中高压需求的具有非对称齿形结构的新型齿轮泵。通过增大齿高增大齿轮泵的排量;将齿轮的工作侧齿形设计成符合一点连续接触的正弦曲线过渡连接双圆弧齿形,解决齿轮泵的困油问题,降低齿轮泵的流量、压力脉动,减小噪声;将非工作侧齿形设计成渐开线齿形增加齿厚,提高齿轮的弯曲强度。参照圆弧齿轮与渐开线齿轮的设计标准,对非对称双线型齿轮的参数进行设计,推导齿轮的齿面方程,选择齿轮材料,对齿轮进行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校核齿轮的强度。依据齿轮的结构尺寸对齿轮泵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通过Creo软件对齿轮泵进行三维建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泵体的壁厚进行分析校核。依据齿轮及齿轮泵的结构尺寸对主从动轴进行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及有限元分析对主从动轴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校核,确保其满足强度要求。对齿轮泵的其他零部件进行设计,制造出齿轮泵样机,安装到试验台上进行试验。非对称双线型齿轮泵在增大排量提高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了齿轮的弯曲强度,解决了齿轮泵困油的问题,减小了流量脉动,降低了齿轮泵的噪音。
二、多从动轮齿轮泵的模糊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从动轮齿轮泵的模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离合器执行机构结构研究现状 |
1.2.2 离合器执行机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离合器执行机构系统设计方案 |
2.1 执行机构类型 |
2.2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 |
2.2.1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要求 |
2.2.2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方案 |
2.3 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系统建模与模型简化 |
3.1 系统选型方案 |
3.1.1 驱动电机选型 |
3.1.2 齿轮泵选型 |
3.1.3 传感器选型 |
3.2 系统建模 |
3.2.1 驱动电机建模 |
3.2.2 齿轮泵建模 |
3.2.3 分离轴承与多片离合器建模 |
3.3 模型简化与推导 |
3.4 模型物理意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算法设计 |
4.1 控制器设计与结构分析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思路与结构 |
4.2 控制器模型搭建与仿真 |
4.2.1 AMESim模型搭建 |
4.2.2 Simulink模型搭建 |
4.2.3 仿真验证 |
4.3 系统鲁棒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台架试验 |
5.1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台架搭建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验证 |
5.2.1 多片离合器特性曲线 |
5.2.2 开环测试与台架验证 |
5.2.3 接合过程压力控制 |
5.2.4 分离过程压力控制 |
5.2.5 跟踪正弦形式的理想压力曲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外啮合齿轮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齿轮泵概述 |
1.1.1 齿轮泵结构 |
1.1.2 齿轮泵工作原理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齿轮泵寿命预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齿轮泵磨损机理与加速寿命试验 |
2.1 齿轮泵磨损机理研究 |
2.1.1 磨损概念与磨损过程 |
2.1.2 磨损机理介绍 |
2.1.3 齿轮泵磨损情况介绍 |
2.1.4 齿轮泵磨损与油液泄漏关系 |
2.2 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 |
2.2.1 加速寿命试验类型 |
2.2.2 加速寿命试验方法选择 |
2.3 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台搭建 |
2.3.1 加速寿命试验试验台设计 |
2.3.2 加速寿命试验试方案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齿轮泵磨损退化性能指标 |
3.1 齿轮泵退化指标初步分析 |
3.2 基于优化VMD方法的振动信号预处理 |
3.2.1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介绍 |
3.2.2 变模态分解算法介绍 |
3.2.3 优化的VMD方法 |
3.2.4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求包络谱 |
3.2.5 基于仿真信号的三种降噪方法比较 |
3.3 退化性能指标提取 |
3.3.1 基于时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指标提取及分析 |
3.3.2 基于频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指标提取及分析 |
3.3.3 基于时频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指标提取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齿轮泵寿命预测 |
4.1 图神经网络概述 |
4.1.1 图的基本定义 |
4.1.2 图数据的储存 |
4.1.3 图拉普拉斯矩阵 |
4.2 神经网络原理 |
4.2.1 神经元概念 |
4.2.2 多层感知器结构 |
4.2.3 激活函数 |
4.2.4 神经网络运行过程 |
4.3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齿轮泵寿命预测 |
4.3.1 损失函数的选取 |
4.3.2 反向传播优化算法 |
4.3.3 权重的正则化方法 |
4.3.4 预测结果及误差 |
4.3.5 齿轮泵寿命分布形式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线控转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多模式转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应急救援车辆转向执行机构和整车动力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液压转向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
2.3 路感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
2.4 整车动力学建模 |
2.4.1 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 |
2.4.2 非线性八自由度车辆模型 |
2.4.3 轮胎模型 |
2.4.4 模型验证 |
2.4.5 驾驶员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架构 |
3.3 基于分数阶PID的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 |
3.3.1 电液车轮独立转向控制策略 |
3.3.2 基于Oustaloup滤波器的分数阶PID控制器设计方法 |
3.3.3 基于并行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的参数优化 |
3.3.4 仿真分析 |
3.4 多种转向模式转角分配策略 |
3.4.1 基于阿克曼的转角分配策略 |
3.4.2 仿真分析 |
3.5 基于分数阶PID的路感控制策略 |
3.5.1 路感特性分析 |
3.5.2 基于分数阶PID的路感控制策略 |
3.5.3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H2/H_∞的四轮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四轮转向系统控制策略 |
4.3 不确定性描述 |
4.4 混合H2/H_∞控制器设计 |
4.5 仿真分析 |
4.5.1 阶跃输入工况 |
4.5.2 正弦输入工况 |
4.5.3 鱼钩输入工况 |
4.5.4 双移线输入工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急救援车辆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转向模式动态切换前提 |
5.3 转向模式动态切换控制策略 |
5.3.1 转向半径 |
5.3.2 转向模式切换过程中转角关系 |
5.3.3 目标转向模式主动轮目标转向角 |
5.4 基于B样条曲线的主动轮转角切换轨迹 |
5.5 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最优主动轮转角切换轨迹 |
5.5.1 主动轮转角切换轨迹优化模型 |
5.5.2 基于改进NSGA-Ⅱ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决策模型 |
5.6 仿真分析 |
5.6.1 前轮转向切换到四轮转向 |
5.6.2 前轮转向切换到后轮转向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台架与整车试验测试 |
6.1 引言 |
6.2 台架试验 |
6.2.1 试验台架总体设计 |
6.2.2 控制器设计 |
6.2.3 台架试验测试与分析 |
6.3 整车试验 |
6.3.1 消防救援样车的研制 |
6.3.2 数据测量系统 |
6.3.3 整车试验测试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航空电动燃油泵级联预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航空电动燃油泵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多电飞机与多电发动机 |
1.1.2 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预测控制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预测控制研究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永磁同步电机建模研究 |
2.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2 坐标变换理论 |
2.3 齿轮泵建模研究 |
2.3.1 外啮合齿轮泵工作原理 |
2.3.2 流量模型 |
2.3.3 流量脉动系数和流量脉动频率 |
2.3.4 动态扭矩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矢量控制的航空电动燃油泵控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矢量控制 |
3.3 航空电动燃油泵级联PI控制 |
3.3.1 电流环PI控制器设计 |
3.3.2 速度环PI控制器设计 |
3.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级联预测控制的航空电动燃油泵控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预测控制的流量环控制器设计 |
4.2.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4.2.2 速度环预测控制器设计 |
4.3 基于预测控制的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
4.3.1 电流环预测控制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限集预测控制的航空电动燃油泵控制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
5.2.1 单矢量预测控制 |
5.2.2 单矢量快速选择法 |
5.2.3 双矢量预测控制 |
5.2.4 广义双矢量预测控制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控制性能比较 |
5.3.2 控制性能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燃油泵研究 |
1.2.2 燃油计量控制技术 |
1.2.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量特性分析 |
2.1 齿轮泵的原理与分析 |
2.2 齿轮泵的流量计算 |
2.2.1 理论流量 |
2.2.2 瞬时流量及流量脉动 |
2.2.3 齿轮泵的实际流量 |
2.2.4 齿轮泵实际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 |
2.3.1 齿轮泵需求分析 |
2.3.2 齿轮泵流量的确定 |
2.3.3 齿轮参数计算 |
2.3.4 卸荷槽设计 |
2.3.5 进出油口设计 |
2.3.6 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设计 |
2.4 齿轮泵流量特性仿真及分析 |
2.4.1 CFD软件介绍 |
2.4.2 齿轮泵模型网格划分 |
2.4.3 数值计算方法 |
2.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 |
3.1 电动燃油一体化泵结构设计 |
3.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设计 |
3.2.1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结构设计 |
3.2.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仿真分析 |
3.3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艺设计 |
3.3.1 齿轮泵加工的工艺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燃油泵控制器设计 |
4.1 电机选型 |
4.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4.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
4.3.1 磁场定向控制技术 |
4.3.2 FOC控制算法 |
4.4 电机控制方案设计 |
4.5 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4.5.1 电源模块 |
4.5.2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
4.5.3 信号采集模块 |
4.5.4 DSP核心模块 |
4.6 电机控制器软件设计 |
4.6.1 电机控制器软件平台 |
4.6.2 电机控制器软件操作方法 |
4.6.3 电机控制器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燃油泵试验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
5.1 电机性能试验 |
5.2 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 |
5.2.1 试验平台硬件系统搭建 |
5.2.2 试验平台软件系统搭建 |
5.2.3 电动燃油泵磨合流量试验 |
5.2.4 电动燃油泵加载试验 |
5.3 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
5.3.1 不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
5.3.2 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高阶椭圆齿轮泵的脉动平抑及其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齿轮泵流量脉动平抑研究现状 |
1.2.2 非圆齿轮动力学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流量特性及其脉动平抑 |
2.1 非圆齿轮几何基础 |
2.2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及其流量特性 |
2.2.1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2.2 高阶椭圆齿轮泵排量和平均流量 |
2.2.3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瞬时流量公式 |
2.3 瞬时流量的影响因素 |
2.3.1 偏心率对瞬时流量的影响规律 |
2.3.2 模数对瞬时流量的影响规律 |
2.3.3 阶数对瞬时流量的影响规律 |
2.4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脉动平抑 |
2.4.1 平抑用非圆齿轮的节曲线方程 |
2.4.2 平抑后的高阶椭圆齿轮泵的瞬时流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阶椭圆齿轮泵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
3.1 非圆齿轮的内部激励 |
3.1.1 综合刚度激励和啮合误差激励 |
3.1.2 时变瞬心激励 |
3.2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扭振模型 |
3.2.1 弹性转角分离法 |
3.2.2 二级非圆齿轮系统的扭振模型 |
3.2.3 椭圆齿轮泵的负载力矩 |
3.3 齿轮泵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 |
3.4 系统参数对振动的影响 |
3.4.1 转子偏心率对系统振动的影响 |
3.4.2 输入转速对振动的影响 |
3.4.3 负载扭矩对振动的影响 |
3.4.4 齿轮啮合刚度对振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速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流量和振动测试 |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 低脉动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流量实验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4.3 高阶椭圆齿轮泵的振动实验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外啮合齿轮泵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齿轮泵寿命预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 |
1.4 课题研发基础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研发基础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啮合齿轮泵退化机理研究 |
2.1 齿轮泵结构介绍 |
2.2 磨损原理的探究 |
2.2.1 磨损的概念与磨损的过程 |
2.2.2 磨损的类型分析 |
2.3 外啮合齿轮泵的失效分析 |
2.4 外啮合齿轮泵应力建模与退化机理分析 |
2.4.1 外啮合齿轮泵受力建模 |
2.4.2 齿轮泵的端面磨损机理 |
2.4.3 齿轮泵的齿面磨损机理 |
2.4.4 齿轮泵的径向磨损机理 |
2.4.5 齿轮泵的磨损退化与泄漏关系探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加速退化理论的试验方法研究 |
3.1 加速应力退化理论分析 |
3.1.1 加速应力退化试验形式的选择 |
3.1.2 加速应力水平的研究 |
3.1.3 加速退化试验截尾方式的确定 |
3.1.4 失效的检测与试验方案的制定 |
3.2 齿轮泵寿命评估试验装置的设计 |
3.2.1 齿轮泵寿命评估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3.2.2 齿轮泵寿命评估试验台采集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啮合齿轮泵退化评估指标研究 |
4.1 齿轮泵退化评估指标的分析 |
4.1.1 退化指标的初分析 |
4.1.2 基于振动数据的退化指标分析 |
4.2 基于MEEMD方法的振动数据降噪研究 |
4.2.1 EMD和 EEMD方法原理和步骤 |
4.2.2 排列熵原理和步骤 |
4.2.3 MEEMD方法介绍 |
4.2.4 基于MEEMD的降噪方法研究 |
4.2.5 基于仿真信号的MEEMD降噪 |
4.3 多特征融合的液压泵退化指标的建立 |
4.3.1 齿轮泵多特征融合方法研究 |
4.3.2 退化指标的平滑化处理 |
4.3.3 试验数据退化评估指标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啮合齿轮泵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5.1 外啮合齿轮泵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5.1.1 齿轮泵退化指标的预测方法研究 |
5.1.2 模糊神经理论基础 |
5.1.3 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 |
5.1.4 基于ANFIS的齿轮泵寿命预测方法 |
5.2 外啮合齿轮泵可靠性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
5.2.1 齿轮泵寿命分布形式研究 |
5.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模拟扩充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多电飞机 |
1.1.2 多电发动机 |
1.1.3 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 |
1.1.4 滑模控制 |
1.1.5 容错控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数学模型 |
2.1 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 |
2.2 外啮合齿轮泵系统 |
2.2.1 瞬时流量及平均流量 |
2.2.2 齿轮泵运动方程 |
2.3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 |
2.3.1 电压平衡方程 |
2.3.2 电磁力矩方程 |
2.3.3 电机运动方程 |
2.4 泄漏模型 |
2.4.1 端面泄漏 |
2.4.2 径向泄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控制 |
3.1 滑模变结构控制 |
3.1.1 系统描述 |
3.1.2 基本概念及预备基础 |
3.1.3 匹配扰动的鲁棒性 |
3.2 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1 基于趋近律的线性滑模控制 |
3.2.2 带抑制矩阵的积分滑模控制 |
3.2.3 基于二次型积分滑模面的组合滑模控制 |
3.3 仿真验证 |
3.3.1 航空电动燃油泵系统仿真 |
3.3.2 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执行机构容错控制 |
4.1 基于Walcott-Zak观测器的容错控制器 |
4.1.1 容错控制系统设计 |
4.1.2 仿真验证 |
4.2 基于混合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观测器的容错控制器 |
4.2.1 容错控制系统设计 |
4.2.2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硬件实验平台 |
5.1 实验设备介绍 |
5.2 实验系统结构 |
5.3 控制软件介绍 |
5.4 实物效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无溶剂复合混胶比例泵齿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溶剂复合技术概述 |
1.2 混胶比例泵概述 |
1.3 齿轮泵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2 渐开线齿轮泵的齿形研究与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 |
2.1 渐开线齿轮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渐开线齿轮泵齿轮的齿形研究 |
2.2.1 渐开线齿形的形成原理 |
2.2.2 渐开线齿形的齿廓方程 |
2.3 渐开线齿轮泵瞬时流量的计算方法 |
2.3.1 瞬时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
2.3.2 瞬时流量的计算公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双圆弧齿轮泵的齿形设计与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 |
3.1 双圆弧齿轮泵齿轮的齿形设计 |
3.1.1 双圆弧齿形的形成原理 |
3.1.2 双圆弧齿形的齿廓方程 |
3.2 双圆弧齿轮泵瞬时流量的计算方法 |
3.2.1 瞬时流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
3.2.2 瞬时流量的计算公式 |
3.3 影响双圆弧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因素分析 |
3.3.1 齿轮泵流量脉动极差 |
3.3.2 齿轮泵流量脉动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4 双圆弧齿轮泵的齿形优化分析 |
4.1 齿轮的优化模型 |
4.1.1 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 |
4.1.2 约束条件 |
4.1.3 优化模型 |
4.2 优化方法 |
4.3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圆弧齿轮泵流量实验 |
5.1 实验平台简介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 |
5.3.1 理论模型验证 |
5.3.2 优化结果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齿轮泵实例性能分析与改进 |
6.1 切直线圆弧齿形齿轮泵 |
6.1.1 齿轮运动学仿真分析 |
6.1.2 齿轮动力学仿真分析 |
6.2 内圆弧过渡线齿形齿轮泵 |
6.2.1 齿轮运动学仿真分析 |
6.2.2 齿轮动力学仿真分析 |
6.3 齿轮泵齿形改进设计 |
6.3.1 直线圆弧齿条共轭齿形设计 |
6.3.2 齿轮运动学仿真分析 |
6.3.3 齿轮动力学仿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非对称双线型中高压齿轮泵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齿轮泵概述 |
1.2 齿轮泵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齿轮泵研究现状 |
1.2.2 齿轮泵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对称双线型齿轮设计 |
2.1 齿轮基本参数选择及齿形设计 |
2.1.1 模数m_n和齿数Z_1选取 |
2.1.2 计算齿轮传动重合度ε |
2.1.3 确定齿宽b |
2.1.4 确定齿形 |
2.1.5 工作侧齿形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2.2 工作侧端面齿廓方程推导 |
2.3 齿轮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 |
2.3.1 分析齿轮失效形式 |
2.3.2 选择齿轮材料及齿面热处理 |
2.4 齿轮受力分析及校核 |
2.4.1 齿轮受力分析 |
2.4.2 齿轮强度校核 |
2.5 齿轮刀具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齿轮泵总体设计 |
3.1 齿轮泵结构设计 |
3.2 主从动轴设计及校核 |
3.3 轴承设计 |
3.4 间隙补偿装置 |
3.5 密封件选择 |
3.6 齿轮泵转速计算 |
3.7 齿轮泵动力参数计算 |
3.8 齿轮泵泄漏分析 |
3.9 齿轮泵脉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轮泵主要零部件的参数建模 |
4.1 齿轮泵泵体建模 |
4.3 齿轮泵前后端盖建模 |
4.4 齿轮泵主从动轴建模 |
4.5 轴承套建模 |
4.6 非对称双线型齿轮建模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齿轮泵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5.1 泵体有限元分析 |
5.1.1 泵体有限元网格划分 |
5.1.2 壁厚分析 |
5.2 主动轴有限元分析 |
5.2.1 主从动轴有限元网格划分 |
5.2.2 主从动轴模态分析 |
5.3 非对称双线型齿轮的有限元分析 |
5.3.1 齿轮有限元网格划分 |
5.3.2 齿轮应力分析 |
5.3.3 齿轮模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齿轮泵的试验性能分析 |
6.1 齿轮泵跑合 |
6.3 齿轮泵水压试验 |
6.4 齿轮泵效率试验 |
6.5 试验方案设计 |
6.6 试验步骤 |
6.7 试验过程数据记录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多从动轮齿轮泵的模糊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D]. 于怀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外啮合齿轮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研究[D]. 赵家炜. 燕山大学, 2021(01)
- [3]应急救援车辆多模式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与试验研究[D]. 徐飞翔. 吉林大学, 2020(08)
- [4]航空电动燃油泵级联预测控制研究[D]. 徐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D]. 朱哲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高阶椭圆齿轮泵的脉动平抑及其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D]. 巴延博. 燕山大学, 2019(03)
- [7]外啮合齿轮泵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 张驰. 燕山大学, 2019(03)
- [8]航空电动燃油泵滑模容错控制研究[D]. 丁润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无溶剂复合混胶比例泵齿形优化研究[D]. 韩愈.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10]非对称双线型中高压齿轮泵研发[D]. 李永琢.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