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原蛋白与化妆品(论文文献综述)
廖峰,樊雨梅,史传超,帖航,赵海晴,苏宁[1](2021)在《驴骨胶原蛋白开发为化妆品原料的安全与功效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步探究驴骨胶原蛋白开发为化妆品原料的安全性与功效性。以驴骨胶原蛋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毒性试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3D皮肤模型、自由基清除试验等对驴骨胶原蛋白的安全性、功效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 mg/mL以下浓度的驴骨胶原蛋白对 HaCaT 细胞和 NHDFs 细胞无毒性,且有一定促细胞增殖作用;驴骨胶原蛋白无光毒性作用,无眼刺激性/腐蚀性作用,无皮肤刺激性/腐蚀性作用。1.5%驴骨胶原蛋白能够显着修复受损皮肤屏障、抑制IL-1α的表达,效果接近于地塞米松。驴骨胶原蛋白对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IC50 为3.83%。结果表明,驴骨胶原蛋白具有开发为化妆品原料的安全性与功效价值。
洪彬轩[2](2021)在《C公司胶原蛋白系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张鑫[3](2021)在《牛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牛鼻肉作为原料,利用热水提取法、酶法和酸法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分别得到胶原蛋白HWSC、PSC和ASC。ASC的表面形貌与PSC相同,表现为均匀多层的聚集结构,而HWSC多为不规则、片状结构。三种胶原蛋白的FTIR谱图的主要特征峰吸收强度不同,但光谱位置几乎相同。ASC、PSC和HWSC中甘氨酸在总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分别占32.4%、31.8%和31.6%,亚氨基酸含量分别是20.2%,20.3%和19.5%。三种提取方法都没有改变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均为I型胶原,主要由α1链(130 k Da)和α2链(120 k Da)和高分子量β-组分(140 k Da)组成,证实胶原含有分子间交联。ASC、PSC和HWSC的Td分别为92.89℃、98.86℃和86.73℃。ASC、PSC和HWSC的Tm分别为207.41℃、201.9℃和206.5℃,ASC、PSC、HWSC的热降解温度相似,分别为301.24℃、307.14℃和302.31℃,PSC的热变性温度最高,其次是ASC。三种胶原蛋白分子在酸性环境中的溶解度和起泡性能远高于碱性环境,在40℃时三种胶原蛋白的持油性最好并且ASC和PSC的持油性强于HWSC。ASC和PSC的乳化性能均优于HWSC,三种胶原蛋白为假塑性流体,ASC更容易导致剪切细化行为。PSC可以形成半固态凝胶,HWSC比ASC和PSC更硬,更不容易变形。利用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探究胶原蛋白的催乳效果。利用药物溴隐亭建立小鼠产后缺乳的动物模型,与空白组相比,胶原蛋白试验组能显着增加母鼠的每日泌乳量,仔鼠窝净增重显着增加。试验组的母鼠的胸腹部分布着大量的皮下乳腺,组织较厚,腺体呈现粉色,母鼠乳腺外观与空白组基本达到相同状态,乳腺指数也有显着升高。在HE染色实验中,试验组的母鼠乳腺的腺泡腔增生扩大,导管数量增多,乳腺小叶间脂肪组织比较少见,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试验组母鼠的血清和乳腺组织的催乳素含量都呈现逐渐升高趋势。酶解胶原蛋白制备胶原蛋白多肽。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胶原蛋白的酶解工艺。在酶浓度2%,酶解p H 8.09,酶解温度55.4℃,酶解时间5 h的条件下,胶原蛋白多肽的还原力值达到最大为0.405。以谷胱甘肽(GSH)为对照,从清除·OH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还原力测定以及金属离子螯合能力五方面综合评价胶原蛋白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能力随GSH和胶原蛋白多肽的浓度呈线性变化。同一浓度下,GSH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力强于胶原蛋白多肽,胶原蛋白多肽的·OH自由基清除率和金属铁离子的螯合能力高于GSH,证明胶原蛋白多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
杨环毓[4](2020)在《肽与植物提取物复配乳霜的抗衰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皮肤衰老是机体整体老化的一部分,主要表现有皱纹、色斑的产生,皮肤弹性减退等。随着天然化和多功能化抗皮肤衰老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肽和植物提取物的抗衰老活性研究成为热点。但目前多数研究停留在单一组分的活性评价,因此系统筛选出抗皮肤衰老功效较优的食源性肽和植物提取物,并将其制成复配乳霜,探究二者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对开发安全高效的抗衰老活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种食源性肽(小麦肽、大豆肽、海参肽)和九种食源性的植物提取物(玫瑰茄粉、荷叶碱粉、菊花粉、决明子粉、芹菜素粉、玫瑰花粉、凉茶粉、红茶粉、绿茶粉)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酪氨酸酶抑制试验、抑菌试验、体外细胞模型试验,筛选出防晒及抗氧化功能最强的活性肽和植物提取物,并将其制成复合乳霜,利用小鼠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验证复配乳霜的抗皮肤衰老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生物化学方法初步筛选具有抗衰老相关功能的肽和植物提取物:用紫外扫描法和紫外吸光度法比较肽和植物提取物的防晒功能,发现仅有红茶粉和绿茶粉在270 nm左右有明显吸收峰,1 mg/m L的红茶粉和绿茶粉可达到完全防护紫外线和高效防护紫外线效果,而三种活性肽对220-420 nm波段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均比较差,均无防护紫外光效果;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总铁离子还原试验(FRAP法)、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比较肽和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功能,发现绿茶粉的抗氧化功能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仅为(5.60±0.48)μg/m L,FRAP法测得总抗氧能力值为(8.69±0.17)mmol/g,ABTS法测得总抗氧化能力为(1.91±0.0046)mmol/g,红茶粉次之,而三种活性肽中,海参肽的抗氧化性最强,大豆肽次之,小麦肽最差。根据上述结果,初步筛选出小麦肽、大豆肽、海参肽、红茶粉及绿茶粉进入下一步研究。(2)细胞水平分析比较肽与植物提取物的抗皮肤衰老相关功能:用L929成纤维细胞周期检测试验、细胞凋亡试验、B16黑色素瘤细胞抑制增殖试验,发现当200μg/m L的海参肽作用于L929成纤维细胞和B16黑色素瘤细胞时,L929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指数和细胞凋亡率由分别提高至(28.7±1.0)%和降至(1.89±0.085)%,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率降至(72.7±2.1)%,对比空白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均优于同浓度的其他活性肽。红茶粉和绿茶粉对L92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μg/m L的红茶粉、绿茶粉能使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率分别降至(79.2±0.94)%和(71.6±1.0)%。因此最终筛选结果为海参肽和绿茶粉。(3)动物试验评价复合乳霜的抗皮肤衰老功效:制备海参肽乳霜、绿茶粉乳霜及二者等比例混合的复合乳霜,作用于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小鼠的脱毛后背上,连续作用7周。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组的皮肤匀浆过氧化氢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0.1±0.50)U/mgprot、(189±15)U/mgprot、(6.81±0.95)μg/m L比模型组分别提高了1.08 U/mgprot、33.9 U/mgprot、0.134μg/m L,优于海参肽乳霜和绿茶粉乳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肽和绿茶粉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梁敬林[5](2020)在《猪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结构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猪肉的年消耗量也逐年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猪肉屠宰后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猪皮就是去其中之一。猪皮在猪胴体中约占比10%,但作为屠宰的副产品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企业会将猪皮直接丢弃或出售给皮革企业等。本文的猪皮是由佛山市皇永顺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公司以土猪繁殖、猪肉销售等为主要盈利手段,但对于猪皮没有得到合理应用。猪皮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3%,其中约87.7%为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学特性,在食品、化工、生物材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从猪皮中提取胶原蛋白并优化其提取率,对增加猪皮资源的经济价值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以猪皮为原料,探究酸浸和酶解的两种方法的胶原蛋白提取率,并通过正交实验分别优化两种方法的工艺条件,并最终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胶原蛋白进行结构表征。主要内容如下:(1)以猪皮为原材料,以胶原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对盐酸、乙酸、柠檬酸、乳酸的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进行对比筛选,确定柠檬酸在四者中具有最高的胶原提取率;再针对柠檬酸展开包括料液比和酸浸时间的两个单因素优化实验,并最终通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认酸法提取猪皮中胶原蛋白的工艺条件为p H=2.4的柠檬酸,按照料液比1:50(w/v),浸泡48小时。(2)以猪皮为原材料,以胶原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对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的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进行对比筛选,确定胃蛋白酶在三者中具有最高的胶原提取率;再针对胃蛋白酶展开包括酶用量、酶解时间、温度、料液比、p H五个单因素优化实验,并最终通过设计五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认酶解法法提取猪皮中胶原蛋白的工艺条件为:p H2.0、酶用量3%、料液比1:40(w/v)、温度42℃、酶解时间8小时。(3)通过差示量热扫描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三种分析方法验证,可以确认酸法和酶解法处理猪皮后得到的产物是胶原蛋白。此外,通过表征实验,发现酸法提取所得的胶原蛋白结构更完整,且热稳定性更强,但酶解法制备的产物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更高。
化璟琳,谢莹莹,徐鹤然,张晓娜,王敏[6](2021)在《胶原蛋白肽分析方法及透皮吸收特征》文中提出背景:胶原蛋白肽是胶原蛋白发生分子链解体、断裂形成的肽混合物,具有分子质量小、生物相容性好、吸收性好等特性,在生物医药、化妆品、食品等多领域应用广泛。目的:介绍胶原蛋白及胶原蛋白肽的结构特点、分类、来源,重点论述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透皮吸收评价方法,对从水产动物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的胶原蛋白肽原料,应用于生物医疗、化妆品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1997年1月至2020年6月有关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检测方法及透皮吸收评价方法的文献,中文以"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肽,透皮吸收,胶原肽制备,胶原肽检测"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英文以"collagen,collagen peptide,transdermal absorption,preparation of collagen peptide,collagen peptide dete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对于胶原蛋白肽制备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且已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对于胶原蛋白肽透皮吸收评价方法的研究很少,主要仍是借鉴药物经皮渗透的研究方法。国内的胶原蛋白肽产业还未成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其实际应用效果,注重产品生产精制化、产品功能细致化,提升产品专业度,才能更有利于产业发展。
周静[7](2021)在《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文中提出党参,作为一种常用的滋补类中草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久用可延年益寿‖的功效,不仅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食品和食品中,在美容护肤品方面也有应用。目前,党参在美容护肤中常以其提取物的形式被使用,功效成分不明确。而我们团队前期在对党参提取物深入研究中发现其水提醇沉后得到的粗党参低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进一步,纯化后发现党参低聚糖(CPO)是一种功能性菊粉型果聚糖,分子量为318Da,显示出极强的抗氧化活性。考虑到抗氧化和抗衰老的相关性,本论文首先从整体动物、器官、组织、蛋白表达等多层次阐释CPO对D-半乳糖(D-Gal)所致的大鼠衰老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配方筛选、工艺优化、功效评价研发一种含有CPO的润肤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PO的抗衰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了探究CPO对D-Gal所致的SD大鼠衰老的改善作用,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模型组、CPO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连续2周腹腔注射D-Gal 200 mg/kg/d,空白组连续2周每日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0.9%,w/v)。第三周开始除腹腔注射D-Gal外,CPO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口服给予CPO230、400和700 mg/kg/d,阳性对照组口服给予VE 200 mg/kg/d,模型组和空白组每日口服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0.9%,w/v),连续4周。最后一次给药24小时后,收集血清和肝脏等样本用于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CPO可有效改善D-Gal所致的SD大鼠的体重增长率、胸腺指数和肝脏指数的降低,缓解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损伤。CPO可以通过提高血清中CAT、GSH-Px和SOD活性以及降低MDA的水平;升高肝脏中SOD和GSH-Px的活性,下调肝细胞内MAPK级联信号转导成分-ERK,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抑制下游信号NF-κB蛋白的活化,阻止血清中炎症因子如TNF-a,IL-6,IL-1β的过度表达;继而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的肝组织中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和Bax/Bcl-2的比值,改善D-Gal诱导的ROS产生过剩引发的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缓解肝功能损伤,继而延缓衰老。这为开发CPO相关的保健、医疗、美容等方面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2)CPO润肤霜的制备为了制备一款以CPO为主要功效成分的润肤霜,本研究首先依据乳化类化妆品配方组成6大体系确定配方辅料,再通过理化指标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润肤霜增稠剂(卡波姆和羟乙基纤维素)用量、乳化剂(甘油硬脂酸酯)用量及制备工艺(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乳化速度)条件进行优选。研究结果显示,当润肤霜配方中卡波姆用量为0.6%、羟乙基纤维素用量为1.0%和甘油硬脂酸酯用量为3.0%;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75℃、乳化速度120 r·min-1和乳化时间20 min时,润肤霜理化性质稳定,感官评分最高。采用此方法制备的含CPO的润肤霜外观光亮度,涂抹阶段的铺展性、水润度、厚重感、吸收度,涂抹后的粘度、亮度、滑溜度、厚重感、吸收度、潮润感保持度都较好。(3)CPO润肤霜的功效及卫生学评价受试者每天涂抹等量自制的润肤霜8周,采用CBS皮肤分析系统客观评估实验期间皮肤油分、色素、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和水分状态;同时,使用自我评估问卷由受试者主观评估皮肤吸收、紧致感、肤色和水分状态;以此评价使用CPO润肤霜56天后对皮肤的改善效果。依据《润肤霜膏》QB/T 1857-2013中的卫生学指标对自制润肤霜中的微生物、重金属进行检测,考察其是否达标。结果表明,CPO润肤霜具有保持皮肤水润,改善皮肤暗沉,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从皮肤油分、色素、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和皮肤真皮层水分的测定数据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微生物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群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酵母菌及菌落总数均在限定范围内,重金属汞、砷、铅、镉含量也未超标。说明制备的CPO润肤霜具有有效改善皮肤状态的作用,且卫生学符合产品要求。本论文基于CPO的抗衰老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研制了具保湿、抗皱作用的CPO润肤霜,通过功效及卫生学评价指标结果也证明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吴坤远[8](2020)在《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原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动物皮肤、肌键、韧带及其他结缔组织中的重要的结构蛋白。胶原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止血性、低免疫原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每年胶原的市场需求量高达二十万吨,胶原产品的销售额达到2-10亿美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猪瘟等传染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使用陆源胶原的担忧,使海洋源胶原成为了近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鱼皮为研究对象,用酸提取协同盐析透析集成技术制备胶原,鉴定其结构,并分析其功能特性和流变性能。在此基础上,探究p H和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微观结构、功能特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阐释p H、温度诱导下三者的变化规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以马面鲀鱼皮为研究对象,制备马面鲀鱼皮胶原。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得率为14.8%(湿重),优于于深水鲷鱼皮胶原、罗非鱼皮胶原、西班牙鲭鱼皮胶原。SDS-PAGE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为典型的I型胶原。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胶原保持胶原特有的三螺旋结构,没有变性。水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的水接触角为(70.18±3.32)°,亲水性较强。胶原的乳化性为234.09 m2/g,乳化稳定性为50.67 min。胶原的起泡性为17.8%,泡沫稳定性为55.06%。胶原持水性为22.56±2.77 g/g,其持水性优于鸡爪胶原(1.90±0.10 g/g)、猪皮胶原(0.21±0.03 g/g)、红鲷鱼明胶(1.98±0.03g/g)、石斑鱼骨明胶(2.48±0.04 g/g)。此外,胶原吸油性为13.69±0.05g/g,其吸油性优于鸡爪胶原(5.30±0.3 g/g)、木瓜种子蛋白(10.77±0.33g/g)。胶原的流变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的弹性模量(G’)、粘性模量(G")、复数黏度(η*)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浓度的提高,胶原溶液的G’、G"均提高了一到三个数量级,说明浓度对胶原溶液的G’、G"的影响十分显着。故,马面鲀鱼皮是一种制备胶原的良好材料,马面鲀鱼皮胶原可以作为陆源胶原的替代材料,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进而实现低值资源高值化利用。2)考察不同p 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胶原的Zeta电位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的等电点为7.83。胶原的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在p H为7.83时接触角达到最大值(83.12±3.69)°。胶原功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随着p H的增大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都在p H为7.83处达到最低值。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随着p H增大,马面鲀鱼皮胶原的酰胺I带先蓝移再红移,胶原中α-螺旋降低、β-转角降低、β-折叠增加、无规则卷曲增加,并且随p H的增加胶原分子中的氢键断裂数量增多。流变性能的研究表明,胶原溶液的G’、G"和η*随着p H的增大而增大,G’和G"的增长幅度随p H的增大而减小,不同p H诱导的胶原溶液均表现出剪切变稀现象,p H对胶原流变性能影响的流变曲线均能很好的和Herschel-Bulkley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程度(R2>0.9)。通过研究p H对胶原功能特性、二级结构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可以为胶原及胶原基产品的加工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3)考察不同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特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马面鲀鱼皮胶原Ts值为83.83℃,Td值为27.13℃,Td高于太平洋鳕鱼胶原(14.5℃)。电泳结果表明20℃和27℃下的胶原没有变性,胶原的二聚体和三聚体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接触角结果表明,胶原接触角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从(64.45±1.09)°增加到(75.3±3.18)°。马面鲀鱼皮胶原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马面鲀鱼皮胶原的α-螺旋逐渐转变为无规则卷曲;胶原的β-转角和β-折叠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诱导后的马面鲀鱼皮胶原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Herschel-Bulkley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不同温度诱导后马面鲀鱼皮胶原稳态流变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温度对胶原功能特性、二级结构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了解温度对于胶原结构、表征和特性的影响,以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更好的控制温度以控制胶原及胶原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陈甜[9](2020)在《热辅助离子液体调控鱼鳞胶原蛋白聚集行为及功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从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可以解决胶原蛋白来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天然胶原蛋白由于形成了高分子量聚集体,溶解性差,无法表现出较好的功能特性。因此,本研究拟从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利用不同方法辅助离子液体对胶原蛋白进行改性处理,分析改性胶原蛋白聚集体结构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各种功能易于调控的蛋白质大分子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罗非鱼鱼鳞为原料,通过SDS-PAGE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不同方法所得胶原蛋白的结构,并测定其乳化特性。结果表明:超声和酶法对胶原蛋白的提取率较大,其值分别为79.53%和82.23%;超声提取法没有明显改变胶原蛋白的亚基组成,而高温和酶法提取的胶原蛋白降解严重;X射线衍射显示各种提取方法使胶原蛋白的聚集结构发生一定改变;酸法和超声法所得胶原蛋白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都相对较好,乳液也不容易分层。(2)比较了不同离子液体单独作用、超声/热辅助离子液体等方式对胶原蛋白聚集行为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再生胶原蛋白的聚集结构。结果表明: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1-丁基-2.3-二甲基咪唑氯盐在5%质量浓度时有效促进了胶原蛋白可溶性聚集体的产生;热辅助离子液体对胶原蛋白的促溶效果优于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和离子液体单独作用;经热辅助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预处理所得再生胶原蛋白溶解度可达为62%,显着大于对照的溶解度12.37%(P<0.05);相比于单独热处理,经热辅助离子液体预处理后再生胶原蛋白粒径显着减小,说明离子液体可以防止胶原蛋白过度重聚集;SDS-PAGE电泳和红外光谱显示,再生胶原蛋白为典型的I型胶原蛋白,但是再生过程中分子间重构氢键,形成了新的聚集体。(3)测定了不同方法预处理后所得再生胶原蛋白的功能性质,并分析其与聚集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辅助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氯盐预处理均改善了胶原蛋白的可酶解性,酶解物的抗氧化性与离子液体种类有关;热辅助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1-丁基-2.3-二甲基咪唑氯盐处理使再生胶原蛋白疏水性基团暴露较多,从而使其乳化活性指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大了49.97%和40.22%(P<0.05);热辅助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1-丁基-2.3-二甲基咪唑氯盐预处理后,再生胶原蛋白凝胶强度分别为811.66 g·cm和802.05 g·cm,比对照组提高118.28%和115.68%;经过热辅助各种离子液体预处理后,再生胶原蛋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基本都降低,但是其起泡性明显提高。
王小军[10](2019)在《类人胶原蛋白系列化妆品最优剂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皮肤护理产品中类人胶原蛋白是近年来应用逐年提升的一种新型原料。依照国家相关法规,这种原料在化妆品中使用时通常被归类为“可溶性胶原”。类人胶原蛋白作为稳定的保湿、修复性组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化妆水、面膜、乳液、膏霜等护肤品,甚至是彩妆当中。作为一种水溶性的胶原蛋白,类人胶原蛋白在不同剂型的化妆品中应用时会受到乳化剂、水、油酯、表面活性剂、成膜剂等各种组分的影响,从而在保湿性、刺激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将在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等条件下制备常见的系列类人胶原蛋白皮肤护理品,将其基本性质指标和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研究类人胶原蛋白较好的使用方法,并获得其最佳适用剂型。从现有市售产品的市场表现分析,类人胶原蛋白在化妆品制备过程中是否经过乳化、是否使用无纺布等帮助渗透的辅助手段等因素会明显影响到化妆品的功能。因此出于方便研究的目的,我们有意将护肤类化妆品分为非乳化体系和乳化体系两种类型。选择常用添加量的类人胶原蛋白作为主要功能性成分,并加入去离子水、保湿剂、油脂、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妆品常用原料制备成样品。针对其pH值、性状等基本理化指标,以及微生物限度、基本保湿功能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系列含类人胶原蛋白化妆品的研究,发现在低粘度的化妆水体系中,类人胶原蛋白的保湿性能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分析原因应该是低粘度水剂中,较少存在大分子类聚合物成分对类人胶原蛋白的包覆进而影响其功效的发挥。2、类人胶原蛋白在面贴膜类产品中的表现非常良好。面贴膜产品中的无纺布作为含有类人胶原蛋白精华液的承载体,可以增加类人胶原蛋白在皮肤表面的驻留和渗透,从而增加角质层中优质保湿剂的含量。3、在需要乳化工艺制造的剂型中,类人胶原蛋白在水包油体系中较油包水体系更好的凸显出其保湿性能。研究发现,加入0.1%的类人胶原蛋白在水包油体系和油包水体系中,在皮肤涂抹3h后,前者的保湿度较后者高9.5%。4、通过研究发现,在水包油体系中,类人胶原蛋白能够帮助增加乳液的稳定性。分析可能是类人胶原蛋白的外侧亲水基团通过氢键等微观作用力对水包油体系结构产生压迫,将液滴向内侧挤压,从而对液滴外相的排斥力和形变起到阻隔作用,达到稳定结构的目的。5、在利用类人胶原蛋白、乳化剂、油脂、多元醇、水等成分制备液晶结构乳化体系时,发现类人胶原蛋白可以显着提高液晶成率,而液晶结构的体系是有利于活性成分更好的被皮肤利用吸收。优化类人胶原蛋白在护肤化妆品的使用方法,初步探究其中类人胶原蛋白表现优异的原因。进一步选择出含类人胶原蛋白水包油乳液在护肤品中使用的典型最佳方案,验证其保湿性能和安全性。从微观结构尤其是乳液是否形成液晶结构进行解析,对样品展现的性能做出解释,为今后拓展类人胶原蛋白系列化妆品提供重要依据。
二、胶原蛋白与化妆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原蛋白与化妆品(论文提纲范文)
(1)驴骨胶原蛋白开发为化妆品原料的安全与功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驴骨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基本成分分析 |
1.2.2 安全性分析 |
1.2.3 功效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驴骨胶原蛋白成分分析 |
2.2 驴骨胶原蛋白安全性分析 |
2.2.1 细胞毒性检测 |
2.2.2 体外3T3细胞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 |
2.2.3 鸡胚绒毛尿囊膜眼刺激/腐蚀性评价 |
2.2.4 体外皮肤刺激性3D皮肤模型试验 |
2.3 驴骨胶原蛋白功效分析 |
2.3.1 屏障修复效果评价 |
2.3.2 抗皮肤刺激评价 |
2.3.3 抗氧化能力评价 |
3 结论 |
(3)牛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胶原蛋白的概述 |
1.2 胶原蛋白提取方法 |
1.3 胶原蛋白多肽 |
1.4 胶原蛋白及其多肽的应用现状 |
1.4.1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4.2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1.4.3 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
1.5 胶原蛋白催乳作用 |
1.6 本课题立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种提取方法制备胶原蛋白组分及其结构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牛鼻肉基本成分的测定 |
2.3.2 三种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 |
2.3.3 胶原蛋白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L-羟脯氨酸标曲的绘制 |
2.4.2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4.3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观察(SEM) |
2.4.4 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FTIR) |
2.4.5 胶原蛋白的圆二色谱测定分析(CD) |
2.4.6 胶原蛋白氨基酸分析 |
2.4.7 胶原蛋白的凝胶电泳试验(SDS-PAGE) |
2.4.8 胶原蛋白热性质分析(DSC)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胶原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胶原蛋白的溶解性测定 |
3.3.2 胶原蛋白的乳化性(EAI)和乳化稳定性(ESI)测定 |
3.3.3 胶原蛋白的起泡性(FC)和起泡稳定性(FS)的测定 |
3.3.4 胶原蛋白的持油性测定 |
3.3.5 胶原蛋白的表观粘度和流变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胶原蛋白的溶解性的测定 |
3.4.2 胶原蛋白的乳化性(EAI)和乳化稳定性(ESI)的测定 |
3.4.3 胶原蛋白的起泡性(FC)和起泡稳定性(FS)测定 |
3.4.4 胶原蛋白的持油性的测定 |
3.4.5 胶原蛋白的粘度和流变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胶原蛋白的催乳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每小时泌乳量的比较 |
4.3.2 仔鼠每窝总增重比较 |
4.3.3 乳腺外观的观察 |
4.3.4 乳腺指数的比较 |
4.3.5 乳腺结构HE染色 |
4.3.6 血清和乳腺中的催乳素浓度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胶原蛋白多肽制备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研究方法 |
5.3.1 PSC酶解工艺 |
5.3.2 水解度的测定 |
5.3.3 还原力 |
5.3.4 酶解PSC的单因素试验 |
5.3.5 利用响应面法对胶原蛋白多肽酶解工艺优化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PSC酶解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分析 |
5.4.2 设计和分析PSC酶解条件的响应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胶原蛋白多肽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研究方法 |
6.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3.2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3.3 ·O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3.4 还原力的测定 |
6.3.5 金属离子Fe~(2+)鳌合率的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分析胶原蛋白多肽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6.4.2 分析胶原蛋白多肽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 |
6.4.3 分析胶原蛋白多肽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 |
6.4.4 分析胶原蛋白多肽的还原力 |
6.4.5 分析胶原蛋白多肽对Fe~(2+)螯合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肽与植物提取物复配乳霜的抗衰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皮肤的衰老 |
1.1.1 皮肤衰老的概述 |
1.1.2 皮肤衰老的内在因素 |
1.1.3 皮肤衰老的外在因素 |
1.2 肽和植物提取物抗衰老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
1.2.1 防晒功能 |
1.2.2 抗氧化功能 |
1.2.3 抗皱功能 |
1.2.4 美白功能 |
1.2.5 保湿功能 |
1.2.6 抑菌功能 |
1.3 抗衰老功效评价方法 |
1.3.1 生物化学方法 |
1.3.2 细胞模型评价方法 |
1.3.3 动物及人体评价方法 |
1.4 肽与植物提取物的联合应用进展 |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体外生物化学方法初步筛选具有抗衰老相关功能的肽和植物提取物 |
2.1 前言 |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防晒功能研究 |
2.3.2 抗氧化功能研究 |
2.3.3 美白功能研究 |
2.3.4 抑菌功能研究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紫外扫描法测定防晒功能 |
2.4.2 紫外吸光度法测定防晒功能 |
2.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4.4 FRAP还原能力 |
2.4.5 ABTS法自由基清除能力 |
2.4.6 酪氨酸酶的抑制率 |
2.4.7 抑菌圈 |
2.4.8 最小抑菌浓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胞水平分析比较肽与植物提取物的抗皮肤衰老相关功能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的处理 |
3.3.2 L929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3.3.3 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
3.3.4 L929成纤维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 |
3.3.5 L929成纤维细胞周期检测 |
3.3.6 L929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检测 |
3.3.7 B16黑色素瘤细胞培养 |
3.3.9 B16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率测定 |
3.3.10 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抑制率测定 |
3.3.11 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黑色素含量测定 |
3.3.12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率 |
3.4.2 L929成纤维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的建立 |
3.4.3 L929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预保护能力 |
3.4.4 L929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同时保护能力 |
3.4.5 L929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修复能力 |
3.4.6 L929成纤维细胞周期 |
3.4.7 L929成纤维细胞凋亡率 |
3.4.8 B16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率 |
3.4.9 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
3.4.10 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黑色素含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物试验评价复合乳霜的抗皮肤衰老功效 |
4.1 前言 |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乳霜的制备 |
4.3.2 产品感官与理化性质测试 |
4.3.3 安全性能测定 |
4.3.4 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小鼠试验 |
4.3.5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谈论 |
4.4.1 产品感官与理化性质 |
4.4.2 产品安全性能 |
4.4.3 小鼠皮肤切片H&E染色 |
4.4.4 小鼠皮肤切片Evg染色 |
4.4.5 小鼠皮肤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
4.4.6 小鼠皮肤匀浆丙二醛含量 |
4.4.7 小鼠皮肤匀浆过氧化氢酶活力 |
4.4.8 小鼠皮肤匀浆总抗氧化能力 |
4.4.9 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猪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皇永顺土猪的简介与研究动态 |
1.2 猪皮的概述 |
1.2.1 猪皮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2 猪皮的结构与化学成份 |
1.2.3 猪皮的功能 |
1.3 胶原蛋白的概述 |
1.3.1 胶原蛋白结构 |
1.3.2 胶原蛋白功能 |
1.3.3 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
1.3.4 胶原蛋白的定量方法 |
1.3.5 胶原蛋白的结构表征 |
1.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1.3.6 胶原蛋白的应用前景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酸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预处理 |
2.2.2 酸的筛选 |
2.3 酸筛选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2.4 酸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单因素实验 |
2.4.1 酸浸时间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4.2 酸浸料液比对猪皮胶原提取率的影响 |
2.5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酸浸时间对猪皮胶原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2.5.2 酸浸料液比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2.6 酸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正交实验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解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设备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预处理 |
3.2.2 酶种类的筛选 |
3.2.3 胶原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
3.3 酶筛选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3.4 酶解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单因素实验 |
3.4.1 pH对猪皮胶原提取率的单因素影响 |
3.4.2 酶解温度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单因素影响 |
3.4.3 酶解时间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单因素影响 |
3.4.4 加酶量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单因素影响 |
3.4.5 料液比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单因素影响 |
3.5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pH值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5.2 酶解温度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5.3 酶解时间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5.4 加酶量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5.5 料液比对猪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3.6 酶解法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正交实验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猪皮胶原蛋白的结构表征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差示量扫描热分析法 |
4.2.2 紫外光谱分析法 |
4.2.3 红外光谱分析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差示量扫描热结果分析 |
4.3.2 紫外光谱结果分析 |
4.3.3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6)胶原蛋白肽分析方法及透皮吸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的结构 |
2.2 胶原蛋白肽的来源及制备 |
2.3胶原蛋白肽分析方法 |
2.4 胶原蛋白肽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
2.4.1 胶原蛋白肽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
2.4.2 胶原蛋白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
2.4.3 胶原蛋白肽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2.4.4 胶原蛋白肽产品的发展趋势 |
2.5 胶原蛋白肽的透皮吸收 |
2.5.1 透皮吸收概论 |
2.5.2 胶原蛋白肽常用透皮评价方法 |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
(7)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1.1 抗衰老的中药 |
1.1.2 中药抗衰老作用机制 |
1.2 党参的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2.1 党参的延年益寿本草研究 |
1.2.2 党参抗衰老作用的现代研究 |
1.2.3 本课题组前期对党参不同部分的抗氧化研究概述 |
1.2.4 本论文提出研究党参低聚糖抗衰老功效的依据 |
1.3 中药相关的化妆品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化妆品的本草挖掘 |
1.3.2 中药化妆品的现代研究 |
1.3.3 党参相关化妆品的研究 |
1.3.4 本论文提出开发党参低聚糖化妆品的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试剂的制备 |
2.3.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
2.3.3 体重和器官指数测定 |
2.3.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5 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指数的测定 |
2.3.6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
2.3.7 肝脏中caspase-3和caspase-9 蛋白测定 |
2.3.8 Western Blot分析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CPO的表征 |
2.4.2 CPO对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2.4.3 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
2.4.4 CPO对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指数的影响 |
2.4.5 CPO对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2.4.6 CPO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7 CPO对肝脏中MAPK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8 CPO对肝脏中NF-?B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党参低聚糖润肤霜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润肤霜配方及工艺优选 |
3.3.2 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乳化剂和增稠剂的确定 |
3.4.2 制备工艺的确定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党参低聚糖润肤霜功效及卫生学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受试者入选与排除标准 |
4.3.2 受试者分组 |
4.3.3 功效性指标测定 |
4.3.4 卫生学指标测定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功效性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4.4.2 卫生学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胶原的研究现状 |
1.1.1 胶原的概述 |
1.1.2 胶原的结构 |
1.2 胶原的流变性能 |
1.2.1 胶原流变性能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
1.2.2 流变模型在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
1.2.3 影响胶原流变性能的因素 |
1.3 环境因素对胶原结构、功能的影响 |
1.3.1 pH对胶原结构、功能的影响 |
1.3.2 温度对胶原结构、功能的影响 |
1.4 胶原的应用 |
1.4.1 胶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4.2 胶原在化妆品美容领域的应用 |
1.4.3 胶原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马面鲀鱼皮胶原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面鲀鱼皮胶原的制备 |
2.3.2 结构表征 |
2.3.3 水接触角 |
2.3.4 功能特性 |
2.3.5 流变性能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马面鲀鱼皮胶原得率 |
2.4.2 结构表征 |
2.4.3 水接触角 |
2.4.4 功能特性 |
2.4.5 流变性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的配制 |
3.3.2 胶原的等电点 |
3.3.3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接触角的影响 |
3.3.4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功能特性的影响 |
3.3.5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6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流变性能的影响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马面鲀鱼皮胶原等电点 |
3.4.2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接触角的影响 |
3.4.3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功能特性的影响 |
3.4.4 pH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5 pH对马面鲀胶原流变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配制 |
4.3.2 马面鲀鱼皮胶原热稳定性 |
4.3.3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理化表征的影响 |
4.3.4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功能特性的影响 |
4.3.5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6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流变性能的影响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马面鲀鱼皮胶原热稳定性 |
4.4.2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理化表征的影响 |
4.4.3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功能特性的影响 |
4.4.4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5 温度对马面鲀鱼皮胶原流变性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热辅助离子液体调控鱼鳞胶原蛋白聚集行为及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胶原蛋白 |
1.1.1 胶原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1.1.2 胶原蛋白的功能与应用 |
1.1.3 鱼鳞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胶原蛋白的改性方法 |
1.2.1 物理改性 |
1.2.2 化学改性 |
1.2.3 酶法改性 |
1.2.4 生物改性 |
1.2.5 复合改性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
1.3.2 蛋白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1.3.3 离子液体对蛋白质聚集行为的影响 |
1.4 热处理对蛋白质聚集行为的影响 |
1.4.1 蛋白质的聚集行为 |
1.4.2 热处理对蛋白聚集行为的影响 |
1.4.3 热处理诱导蛋白聚集在食品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鱼鳞胶原蛋白的提取及乳化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鱼鳞基本成分分析 |
2.3.2 鱼鳞的预处理 |
2.3.3 鱼鳞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
2.3.4 提取率的计算 |
2.3.5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6 X-射线衍射分析 |
2.3.7 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2.3.8 乳液分层指数的测定 |
2.3.9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罗非鱼鱼鳞的基本成分 |
2.4.2 提取方法对胶原蛋白的性状的影响 |
2.4.3 不同方法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4.4 胶原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
2.4.5 XRD图谱分析 |
2.4.6 不同提取方法对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2.4.7 乳液的分层指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胶原蛋白聚集行为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鱼鳞胶原蛋白的提取 |
3.3.2 不同离子液体对鱼鳞胶原蛋白的处理 |
3.3.3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处理鱼鳞胶原蛋白 |
3.3.4 热辅助离子液体处理鱼鳞胶原蛋白 |
3.3.5 再生胶原蛋白的制备 |
3.3.6 再生胶原蛋白的溶解方法 |
3.3.7 溶解度分析 |
3.3.8 粒度测定 |
3.3.9 荧光光谱扫描 |
3.3.10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3.11 红外光谱分析 |
3.3.12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不同处理方法对胶原蛋白溶液聚集状态的影响 |
3.4.1.1 离子液体浓度和类型对胶原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
3.4.1.2 不同处理方式对胶原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
3.4.1.3 不同处理方式对胶原蛋白粒度的影响 |
3.4.1.4 不同处理方式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3.4.2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
3.4.2.1 再生胶原蛋白的溶解度分析 |
3.4.2.2 再生胶原蛋白的粒度分析 |
3.4.2.3 再生胶原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 |
3.4.2.4 再生胶原蛋白的亚基组成 |
3.4.2.5 再生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辅助离子液体预处理对胶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再生胶原蛋白的制备 |
4.3.2 再生胶原蛋白的酶解 |
4.3.3 水解度的测定 |
4.3.4 酶解物的抗氧化性分析 |
4.3.5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析 |
4.3.6 凝胶强度的测定 |
4.3.7 吸水性和吸油性分析 |
4.3.8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
4.3.9 稳态流变特性测定 |
4.3.10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热辅助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再生胶原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
4.4.2 再生胶原蛋白酶解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4.4.3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
4.4.4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 |
4.4.5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吸水性和吸油性的影响 |
4.4.6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4.4.7 热辅助离子液体对再生胶原蛋白流变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类人胶原蛋白系列化妆品最优剂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类人胶原蛋白护肤品的概述 |
1.1.1 类人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中的应用情况 |
1.1.2 类人胶原蛋白在化妆品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 类人胶原蛋白的护肤功能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筛选类人胶原蛋白系列化妆品的优势剂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常见类人胶原蛋白化妆品分类 |
2.3.2 常见类人胶原蛋白化妆品配方及工艺 |
2.3.3 检测与评估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基本指标检测的结果与讨论 |
2.4.2 保湿能力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类人胶原蛋白对不同乳化剂型化妆品的影响 |
3.1 不同乳化类型类人胶原蛋白乳液的表现 |
3.1.1 不同乳化剂型的化妆品乳液的差异 |
3.1.2 不同乳化类型类人胶原蛋白乳液的表现 |
3.2 水包油型乳液加入0.1%类人胶原蛋白的影响 |
第四章 类人胶原蛋白乳液优势剂型的性能研究 |
4.1 典型水包油乳液的配方构建 |
4.2 类人胶原蛋白乳液的配方构建 |
4.2.1 影响护肤品乳液液晶形成的因素 |
4.2.2 类人胶原蛋白液晶乳液制备 |
4.2.3 类人胶原蛋白液晶乳液性能检测 |
4.2.4 类人胶原蛋白液晶乳液安全性检测 |
4.2.5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胶原蛋白与化妆品(论文参考文献)
- [1]驴骨胶原蛋白开发为化妆品原料的安全与功效性评价[J]. 廖峰,樊雨梅,史传超,帖航,赵海晴,苏宁.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1(07)
- [2]C公司胶原蛋白系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洪彬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牛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D]. 张鑫.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4]肽与植物提取物复配乳霜的抗衰老研究[D]. 杨环毓. 浙江大学, 2020(01)
- [5]猪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结构表征[D]. 梁敬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6]胶原蛋白肽分析方法及透皮吸收特征[J]. 化璟琳,谢莹莹,徐鹤然,张晓娜,王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4)
- [7]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D]. 周静. 兰州大学, 2021(09)
- [8]马面鲀鱼皮胶原结构、功能及流变性能的研究[D]. 吴坤远.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9]热辅助离子液体调控鱼鳞胶原蛋白聚集行为及功能特性研究[D]. 陈甜. 江苏大学, 2020(02)
- [10]类人胶原蛋白系列化妆品最优剂型应用研究[D]. 王小军. 西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