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土地收购储备 搞好土地资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1](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研究说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赵弈涵[2](2015)在《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证研究与模式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础资源。土地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能够促进国家建设良好发展。1896年荷兰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它是最早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家。之后,一些国家纷纷开始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如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匈牙利、瑞典、澳大利亚、挪威、西班牙、瑞士、韩国、以色列等。欧洲国家把这种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称为"土
王学斌,姚东,邵宇飞[3](2011)在《阜新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浅谈》文中提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作为土地经济学的一个学科范畴,实施几年来,在规范调控土地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许多地方在其运作机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即是经过多方调研并结合在土地管理部门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就我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欧志斌[4](2010)在《政府主导型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1996年上海开展土地储备工作,成立我国内地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工作在全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大热点。几年来,土地储备工作在加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显化土地资产效益,创造第二财政收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好评。但是,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法律政策配套体系支撑,土地储备工作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在当前国家加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背景下,土地储备工作更引起了理论界和土地储备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土地储备的理论和调研分析国内土地储备多种模式利弊前提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以衡南县和其他城市为例,从土地国有性质,如何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职能,城市土地经营的复杂性、综合性,土地资产显现的收益权等方面入手,说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储备模式势在必行,由此进一步凸现政府在城市土地储备中主导地位作用,并且也指出了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土地储备中的利益寻租,二是土地储备机制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土地储备的供应方式的负面作用,四是土地收购资金筹措有限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研究:强化政府在城市土地储备中的作用,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的法制建设,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的融资模式,加强对城市土地储备的监管等。
陈晓军[5](2010)在《城市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从1996年第一个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土地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全国绝大多数的市(县)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土地收购储备已经成为政府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促进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城市土地储备的深入开展,实践中出现了圈土、占地、炒地等诸多的问题,对土地储备属性、内涵的认识也不一致。对此,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土地储备实践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土地法规及城市土地储备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问题、管理模式以及土地储备运转中的储备量测度、融资方式选择和风险评估防范等核心业务管理技术,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案和政策性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土地产权理论、地租理论、资产经营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并界定了城市土地储备的属性、主体、目的、对象与方式;以支配权而非土地形态为主要依据,将城市土地储备定义为市、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而依法取得土地支配权,以不同的形态储存土地以备供应的行为。此定义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2.以优化城市土地管理系统结构、通过委托代理经营实现土地储备经营主体实体化、代理人运转方式规范化和法定针对不同储备对象采用不同的储备方式并尽量缩短实物储备周期为核心,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新构思,并且明确界定了有关主体的职能、权益。研究成果有利于克服土地储备实践中的无序、混乱状态,节制不良行为,提高土地储备的经济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基于城市土地需求量和储备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以BP网、输入变量预测模型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组成的城市土地需求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及由土地储备结构系数、土地储备市场系数和土地需求量三部分组成的城市土地储备量预测模型,为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管理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工具,具有应用参考价值。此外,论文还广泛地研究了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中的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问题,分别就土地储备项目融资、土地债券、土地信托、土地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以及土地储备面临的社会风险、制度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风险的评估、防范等,提出多项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发展机制,以及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母小曼[6](2009)在《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储备是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创新土地制度。这都说明了土地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通过实行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形成土地市场。在这种土地制度框架下,国家是惟一的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出租形成垄断性的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从国家取得的合法土地使用权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进行转让和转租,形成竞争性的土地二级市场。土地储备制度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推行和发展,我国土地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时间还不长,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土地储备机构性质定位模糊,责任、权利不明确,土地储备政策难以有效实施,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很难保证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土地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土地储备制度的系统建设,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保障土地储备顺利进行,才能使土地储备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本文通过对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的剖析,指出了土地储备三个环节即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在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中,存在着明显的寻租现象。在土地收购环节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以地生财”,几乎一切征地项目都搭车公共利益,随意出让,批租国有土地。还有一些开发区“圈而不用”、“储而不用”,真正的工业企业又征不到地,影响了企业的再发展;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城市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有强烈的追求地方经济利益的趋向。当国家的利益与地方利益有所冲突时,地方政府必然要竭力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寻租活动的出现。土地供应过程中,这种寻租行为表现在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其焦点体现在对开发商的授权上。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就在于土地收购储备中的博弈分析。这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不同届之间的征地博弈分析,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分析。本文在深入分析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各个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有效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完善土地储备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科学客观评价储备土地实际价值,加强土地储备的管理,建立社会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强土地收购储备风险控制以及贷款的控制,确定合理的土地收购价格。加强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的法律法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从表面上看,既是土地储备,也是资金储备,土地收购储备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这成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筹资渠道、土地储备过程中开发项目方式多样化等手段,合理确定土地收购价格等从资金流入方向和资金流出方向的来构建资金内部良性循环体系。并提出要提高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自有资金的比例才是保证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资金顺利流动的根本。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也是土地收购储备财政保障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倡的,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必须探索一条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地需要与保护耕地政策相协调的新途径。其出路在于:一是继续实行土地占补平衡政策,二是继续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是改革完善征地制度,规范政府和企业征地行为。由此可见,本文所研究的土地收购储备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张虎[7](2008)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践过程中借鉴国外土地银行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项土地供应制度。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和培育土地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中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及城市规划的合理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城市的土地储备运作大多效仿大城市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泰安市为例研究中小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模式,探讨其土地储备中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合理运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文逻辑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结构安排。第二部分进行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先阐明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内涵;然后详述了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及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目的及其意义,为本文的研究作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运行和运行机理;其次,比较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同时,探讨并归纳了我国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泰安市土地储备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包括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政策依据及目标;土地储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从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资金运作、运行程序上分析了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模式,以及运行的主要措施。第五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分析泰安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泰安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绩效:(1)培育和规范了土地市场;(2)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产,服务城市企业改革;(3)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市区旧城改造;(4)增加政府土地收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5)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住房。然后指出了泰安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2)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不完善。同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1)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原土地制度的衔接需要一定的磨合;(2)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政府职能及角色定位不准;(3)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意识及知识薄弱。第六部分提出建立和完善泰安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的对策。笔者的观点如下:(1)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2)加强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3)强化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4)强化政府的监控职能,加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5)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土地储备资金的良性循环;(6)合理制定储备土地的补偿标准;(7)正确处理好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8)合理控制土地储备的范围和数量;(9)建立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梁文[8](2008)在《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对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和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资金的运动,土地储备资金不足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发展与完善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寻求土地资产证券化路径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土地资产证券化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土地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仍处于零星状态,缺乏对土地资产证券化本质、动因及融资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以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融资创新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土地资产证券化是以土地收益或者土地贷款作为担保发行证券的过程,属于一种金融创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融资,即创造一种信用高、流动性强、对不同类型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的证券。土地资产证券化是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维护金融稳定的必然选择。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操作技术等。就目前而言,尝试土地信托计划和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值得重视,对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完善我国土地储备融资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士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因其突出的综合经济效应,有望得到广泛运用,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形式,是在我国现有市场环境和监管背景下的创新性试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梳理资产证券化国内国外研究成果入手,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最新运行实践,分析了当前土地储备融资现状及其风险,阐述了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意义;将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运用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分析中,诠释了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内涵;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基础理论和核心原理的分析,构建了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2)构建了科学、可行的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模式。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证券化不同融资模式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突出结构性融资的优势,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模式。(3)从定性角度全面分析了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类型;建立了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提出了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了风险控制的完整体系。(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结合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和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模式分析了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效率。确立了融资效率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土地储备机构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融资效率评价模型。(5)结合武汉新区土地储备的现状,提出了基于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的土地储备、开发项目融资证券化应用模式,即股权类土地信托计划和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并设计了两种不同融资模式的交易结构和操作步骤。
沈萍[9](2007)在《中小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研究 ——以泰安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经历了有偿使用、无偿划拨使用到有偿使用和划拨使用并存的历史变迁。目前城市土地使用的“双轨制”虽然克服了传统土地使用制度的某些弊端,但是大量城市国有土地仍被许多管理不善和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无偿地长期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大量的划拨土地和农村土地以隐蔽的方式违规进入土地市场,严重干扰和削弱了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效应。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一项创新,它是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市场发展和国企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以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土地管理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对规范和培育土地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城市规划的合理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从大城市兴起,中小城市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少,大多处在实践摸索阶段。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中小城市的土地储备工作大多效仿大城市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小城市的特点,以泰安为例子进行机制研究,指出中小城市土地储备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合理运作起到一定导向作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逻辑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结构安排。第二部分进行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土地价值论、市场失灵论、政府经济学论、区位论、供求理论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为本文的研究作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概况。分别就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背景;土地储备的组织及职责;土地储备的程序;土地储备的绩效;中小城市土地储备的特点等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进行了中小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研究。分析现行的中小城市土地储备(以泰安为例)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征地比较难,比较乱,设有市土地储备中心,下设各区土地储备中心,各为自己的利益,征地比较混乱;(2)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3)各部门不够协调。针对以上问题,对运行机制进行了构想,提出完善机制:建议在保留泰安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前提下,成立泰安市土地储备开发公司,实行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相结合的收购储备模式;同时建立指导协调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保证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部分进行了中小城市(泰安为例)土地储备的融资机制和风险机制研究。借鉴国内外土地储备的融资方式,分析泰安土地储备的资金来源和面临的风险问题。第六部分提出完善中小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健康运行的几点政策性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优化供地结构;提高储备中心员工的素质;多渠道融资;实行社会公开监督;加强城市经营理念,
林嘉华[10](2007)在《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被誉为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第二次革命。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它对于规范土地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城市的规划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已成为各地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不断完善。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与绩效、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思路展开。首先,综合运用地租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经济学理论等理论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各个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指导意义。然后论述了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绩效,通过对各地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施现状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的运行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应成为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主导模式。最后,针对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立法滞后、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基本设想。
二、加强土地收购储备 搞好土地资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土地收购储备 搞好土地资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
(3)阜新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现状 |
2 市级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3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议及对策 |
(4)政府主导型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基本思路 |
1.4 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城市土地储备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土地储备制度的含义 |
2.1.1 国外学者对土地储备的定义 |
2.1.2 国内学者对土地储备的定义 |
2.1.3 本文笔者对土地储备的定义 |
2.2 土地储备的理论依据 |
2.2.1 土地经济学理论 |
2.2.2 城市经济学理论 |
2.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2.2.4 公共管理理论 |
2.2.5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章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3.1 国外城市土地储备主要模式 |
3.2 国内城市土地储备主要模式及特征 |
3.2.1 政府主导型的长沙模式 |
3.2.2 市场主导型的上海模式 |
3.2.3 社会储备的南京模式 |
3.2.4 几种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比较及优化 |
3.3 城市土地储备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必然 |
3.3.1 土地国有性质决定政府在土地管理的主导地位 |
3.3.2 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
3.3.3 "城市经营"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政府的主导地位 |
3.3.4 土地资产显现的收益决定政府的主导地位 |
第4章 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 土地储备中的寻租现象有待进一步遏制 |
4.2 土地储备机制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
4.3 土地储备的供应方式存在负面作用 |
4.4 土地收购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机制有待完善 |
第5章 完善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模式的对策 |
5.1 落实政府在城市土地储备中的作用 |
5.1.1 政府要扮演好双重角色 |
5.1.2 政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
5.2 完善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法律支撑体系 |
5.3 拓宽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的融资渠道 |
5.3.1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 |
5.3.2 土地资产证券化 |
5.4 加强对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监管 |
5.4.1 健全土地储备的监督机制 |
5.4.2 建立联动监管理机制 |
5.4.3 加强土地收购和出让的价格监督 |
5.4.4 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
5.5 妥善处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动作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城市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线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理论问题 |
2.1 城市储备经营的理论基础 |
2.1.1 土地产权理论 |
2.1.2 地租理论 |
2.1.3 资本经营理论 |
2.1.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 城市土地储备的内涵与方式 |
2.3 城市储备土地经营的内涵与方式 |
2.4 小结 |
3 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 |
3.1 国外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 |
3.1.1 土地银行运作管理模式 |
3.1.2 土地储备运作管理模式 |
3.1.3 国外城市土地储备管理的特点 |
3.1.4 对我国土地储备管理的启示 |
3.2 国内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
3.2.1 市场主导型运作管理模式 |
3.2.2 政府主导型运作管理模式 |
3.2.3 市场政府混合型运作管理模式 |
3.2.4 城市土地储备三种运作管理模式比较 |
3.2.5 城市土地储备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
3.3 改进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的建议 |
3.3.1 优化土地储备管理系统的结构 |
3.3.2 实现代理经营主体实体化 |
3.3.3 规范城市土地储备发展公司的运作管理 |
3.3.4 法定土地储备方式,缩短实物储备周期 |
3.4 小结 |
4 城市土地需求量与储备量预测 |
4.1 城市土地需求量预测 |
4.1.1 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因素 |
4.1.2 城市土地需求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4.2 城市土地储备量预测 |
4.2.1 城市土地储备量的影响因素 |
4.2.2 城市土地储备量预测模型 |
4.3 实例:西安市土地储备量预测 |
4.4 小结 |
5 城市土地储备融资模式 |
5.1 土地储备资金需求特点 |
5.2 土地储备融资现状 |
5.2.1 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
5.2.2 土地储备融资存在的问题 |
5.3 土地储备融资模式 |
5.3.1 土地储备项目融资 |
5.3.2 土地债券 |
5.3.3 土地信托 |
5.3.4 土地资产证券化 |
5.4 土地融资模式的实施措施 |
5.5 小结 |
6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管理 |
6.1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的类别 |
6.2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评估 |
6.2.1 土地储备项目风险的测度 |
6.2.2 多土地储备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
6.2.3 时间序列回归判别 |
6.3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防范 |
6.3.1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防范原则 |
6.3.2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防范目标 |
6.3.3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防范措施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6)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状综述及研究的意义 |
1.1.1 现状综述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2.1 相关基础理论 |
1.2.2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1.2.3 尝试进行土地储备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程序的分类分析 |
1.2.4 拟构造一系列博弈模型 |
1.2.5 尝试进行土地收购储备中激励机制模型的设计 |
1.2.6 拟设计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的约束制度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模型及创新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2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与运作程序概述 |
2.1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概述 |
2.1.1 土地收购储备的概念 |
2.1.2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的背景 |
2.1.3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的意义 |
2.2 国内外土地储备机制 |
2.2.1 国际经验给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建立的启示 |
2.2.2 目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几种模式 |
2.2.3 机构设置的模式 |
2.3 土地收购储备的运作程序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收购 |
3.1 我国土地收购现状 |
3.2 目前我国土地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土地收购中的寻租问题 |
3.2.2 土地收购价格内涵不明确 |
3.2.3 土地补偿形式单一,补偿内容不合理 |
3.3 土地收购的分析 |
3.3.1 地方政府不同届之间的征地博弈分析 |
3.3.2 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和农村集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3.3.3 土地收购价格的内涵的理性分析 |
3.3.4 土地收购中征地补偿的理论分析 |
3.4 土地收购问题的解决方案 |
3.4.1 确定合理的土地收购规模,规避土地寻租现象 |
3.4.2 正确选择土地收购价格评估方法 |
3.4.3 完善多种征地补偿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储备 |
4.1 我国土地储备的现状 |
4.2 目前土地储备中出现的问题 |
4.2.1 土地储备中的寻租问题 |
4.2.2 土地储备机制的法律支撑条件不完善 |
4.2.3 土地储备机构的定位不明确,部门之间缺少合作的问题 |
4.2.4 土地储备存在的融资问题 |
4.3 土地储备分析 |
4.3.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土地收益分配 |
4.3.2 土地储备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 |
4.3.3 土地收购的贷款风险分析 |
4.4 土地储备问题的解决方案 |
4.4.1 建立土地储备中的制度约束机制 |
4.4.2 进行机构建设,优化土地储备机构 |
4.4.3 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网络 |
4.4.4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的资金运行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供应 |
5.1 我国土地供应的现状 |
5.2 我国土地供应中出现的问题 |
5.2.1 土地供应中的寻租问题 |
5.2.2 土地供应带有模糊性,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
5.2.3 土地有效供应不足 |
5.2.4 城市房价大幅攀升问题 |
5.3 我国土地供应分析 |
5.3.1 土地储备供应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5.3.2 土地供求的分析原理 |
5.3.3 土地供应定价理论分析 |
5.4 土地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
5.4.1 土地供应要符合城市中长期建设规划要求 |
5.4.2 重视对房地产市场预测分析 |
5.4.3 合理引导土地供应价格,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
5.4.4 更多的创新城市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收购储备运作分析 |
6.1 土地的征用 |
6.1.1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授权 |
6.1.2 土地征用的实施 |
6.1.3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
6.2 土地的整治储备 |
6.2.1 土地整治储备过程中的授权 |
6.2.2 土地整治储备的实施 |
6.2.3 土地整治储备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
6.3 土地的供应出让交易 |
6.4 土地收购储备的收益分析 |
6.5 本文相关理论在实例中的运用 |
6.5.1 实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 |
6.5.2 实例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
6.5.3 实例中运用的制度约束机制 |
7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7)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土地储备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土地储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内容 |
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概述及理论依据 |
2.1 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 |
2.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理论依据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政府经济学理论 |
2.2.3 公共管理理论 |
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3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目的 |
2.4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意义 |
3.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现状分析 |
3.1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运行分析 |
3.1.1 土地的收购 |
3.1.2 土地的储备 |
3.1.3 土地的出让 |
3.2 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机理 |
3.3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1 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2 城市土地储备机构职责的比较分析 |
3.3.3 调控土地市场方式及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4 储备土地供应方式的比较分析 |
3.3.5 储备土地资金需求的比较分析 |
3.4 我国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已取得的成效 |
3.4.1 增强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能力 |
3.4.2 抑制了土地炒作,规范了房地产市场 |
3.4.3 保证了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 |
3.4.4 增加了政府土地收益,为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
3.4.5 盘活了企业土地资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支持 |
3.4.6 堵住了侵占耕地的口子,有力的保护了耕地 |
3.5 当前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法律支持不充分 |
3.5.2 部门间的协调困难 |
3.5.3 融资渠道狭窄 |
3.5.4 土地储备补偿价格偏低且补偿主体不明确 |
3.5.5 土地收购价格低且利益分配失衡 |
3.5.6 一级土地市场尚未完全垄断,多头供地现象仍然存在 |
3.5.7 土地储备量的定性分析缺乏可操作性 |
4.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 |
4.1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
4.1.1 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建立 |
4.1.2 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的政策依据 |
4.2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目标 |
4.3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
4.4 泰安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机制 |
4.4.1 土地收购 |
4.4.2 土地储备 |
4.4.3 土地供应 |
4.5 泰安市保障土地储备运行的主要措施 |
5.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绩效及存在的问题 |
5.1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情况 |
5.2 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实施绩效 |
5.3 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
5.3.2 泰安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模式不稳定 |
5.4 泰安市土地储备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原土地制度的衔接需要一定的磨合 |
5.4.2 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政府职能及角色定位不准 |
5.4.3 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意识及知识薄弱 |
6. 建立和完善泰安市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模式的对策 |
6.1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
6.2 加强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6.2.1 规范土地储备机构与国土部门的关系 |
6.2.2 规范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与规划部门的关系 |
6.2.3 规范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与市政府其他部门的关系 |
6.3 强化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 |
6.4 强化政府的监控职能,加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 |
6.5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土地储备资金的良性循环 |
6.6 合理制定储备土地的补偿标准 |
6.7 正确处理好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 |
6.8 合理控制土地储备的范围和数量 |
6.9 建立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
6.9.1 规范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运作主体 |
6.9.2 规范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运行模式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当前土地储备融资现状及其风险 |
1.1.2 土地资产证券化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关于资产证券化(ABS)的研究 |
1.2.2 关于土地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土地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基础 |
2.1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 |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特点 |
2.1.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2.2 制度变迁理论与资产证券化 |
2.2.1 制度变迁理论及其核心原理 |
2.2.2 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驱动模型 |
2.3 土地资产证券化基本涵义及分类 |
2.3.1 土地资产证券化基本涵义 |
2.3.2 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2.4 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动因 |
2.4.1 土地资产证券化实质 |
2.4.2 土地资产证券化动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 |
3.1 土地信托计划 |
3.1.1 土地信托计划的分类 |
3.1.2 土地信托计划的利弊分析 |
3.1.3 土地信托计划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 土地债券 |
3.3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
3.3.1 REITS的定义 |
3.3.2 REITS的运作模式 |
3.3.3 REITS的两种发展模式 |
3.4 产业投资基金 |
3.4.1 产业投资基金定义及其特点 |
3.4.2 产业投资基金操作流程 |
3.4.3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的障碍分析 |
3.5 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 |
3.5.1 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应具备的条件 |
3.5.2 土地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模式 |
3.6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模式(LSAMP) |
3.6.1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交易结构优化 |
3.6.2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操作流程 |
3.6.3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优势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地资产证券化风险识别及风险控制 |
4.1 土地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
4.1.1 政策法律风险 |
4.1.2 交易结构风险 |
4.1.3 信用风险 |
4.1.4 提前偿还风险 |
4.1.5 利率风险 |
4.1.6 税收风险 |
4.1.7 流动性风险 |
4.2 土地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度量 |
4.2.1 土地抵押贷款提前偿还风险的度量模型 |
4.2.2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风险模糊评价模型 |
4.3 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体系 |
4.3.1 健全土地储备法律法规 |
4.3.2 明确资产证券化监管原则 |
4.3.3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制度 |
4.3.4 实施完备的资产证券化会计税收制度 |
4.3.5 提前偿还风险的控制 |
4.3.6 承销和发行过程中风险控制 |
4.3.7 证券发行后营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防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资产证券化效率评价 |
5.1 资产证券化效率的代表性理论 |
5.1.1 资本结构优化的资产证券化理论 |
5.1.2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配置理论 |
5.1.3 减少信息成本的资产证券化 |
5.1.4 促进分工的资产证券化 |
5.2 土地资产证券化微观效率 |
5.2.1 提升企业价值 |
5.2.2 完善公司融资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 |
5.2.3 增加企业未来现金流 |
5.2.4 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
5.3 土地资产证券化宏观效率 |
5.3.1 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意义 |
5.3.2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优化 |
5.3.3 资产证券化将搭建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融通桥梁 |
5.3.4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转移 |
5.3.5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5.4 土地储备机构融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
5.4.1 效率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5.4.2 土地储备机构融资效率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4.3 土地储备机构融资效率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武汉新区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设计 |
6.1 土地信托计划模式 |
6.2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 |
6.2.1 土地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本情况 |
6.2.2 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安排 |
6.2.3 融资方案 |
6.2.4 财务评价 |
6.2.5 风险分析 |
6.2.6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两种设计模式 |
6.2.7 土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交易结构 |
6.2.8 产品结构 |
6.2.9 发行费用 |
6.2.10 收益分析 |
6.2.11 资金的募集使用与分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中小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研究 ——以泰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研究的创新 |
1.5.2 本文不足之处 |
2. 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土地供求市场理论 |
2.2 土地价值二元论理论 |
2.3 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理论 |
2.4 政府管理理论 |
2.5 区位理论 |
3. 国内外土地储备运行概述 |
3.1 国外一些典型国家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状况 |
3.1.1 瑞典 |
3.1.2 荷兰 |
3.1.3 法国 |
3.2 国外土地储备的特点 |
3.2.1 政策目标 |
3.2.2 储备土地的来源 |
3.2.3 土地取得的时机和方式 |
3.2.4 土地处置方式 |
3.2.5 土地储备机构的设置 |
3.3 国际经验对中国建立与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启示 |
3.3.1 提供必要的财政和金融保障 |
3.3.2 确定合理的土地收购价格 |
3.3.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
3.3.4 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
3.4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概况 |
3.4.1 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背景 |
3.4.2 我国土地储备组织机构及职责 |
3.4.3 我国土地储备运作程序 |
3.5 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绩效 |
3.5.1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
3.5.2 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
3.5.3 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3.5.4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
3.5.5 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 |
3.5.6 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 |
3.6 目前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1 法律支持的问题 |
3.6.2 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
3.6.3 融资问题 |
3.6.4 土地储备补偿价格的问题 |
3.6.5 土地收购价格及利益分配的问题 |
3.6.6 一级土地市场尚未完全垄断,多头供地现象仍然存在 |
3.6.7 土地储备量的问题 |
3.7 中小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特点 |
4. 中小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
4.1 现行土地储备运行模式分析 |
4.2 泰安市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情况 |
4.2.1 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建立 |
4.2.2 泰安市的土地储备运作模式分析 |
4.2.3 泰安市储备土地的范围 |
4.2.4 泰安市土地储备实施情况 |
4.3 泰安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实施绩效 |
4.4 泰安市土地储备存在的问题 |
4.4.1 土地储备方面,征地仍是难题 |
4.4.2 缺乏经营城市意识 |
4.4.3 管理体制方面 |
4.4.4 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待改善 |
4.5 泰安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的完善 |
4.5.1 明确运作主体 |
4.5.2 指导、协调机制 |
4.5.3 价格机制 |
4.5.4 监督和约束机制 |
4.5.5 收益分配机制 |
5. 中小城市土地储备融资体系及风险机制研究—以泰安市为例 |
5.1 国外土地储备资金运行方式 |
5.2 国内土地储备资金的来源 |
5.3 泰安市土地储备资金的主要来源 |
5.4 泰安市现行的融资渠道分析 |
5.4.1 银行贷款 |
5.4.2 政府财政拨款 |
5.4.3 划入国有的土地资产 |
5.5 土地储备运行风险研究 |
5.5.1 土地储备运行风险的分类 |
5.5.2 泰安市土地储备风险分析 |
6. 完善中小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 |
7.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必要性及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绩效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一节 城市土地储备不同运行模式的特点 |
第二节 各种运行模式的比较 |
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主导模式的选择 |
第五章 我国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缺陷 |
第一节 土地储备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二节 土地储备制度缺乏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 |
第三节 土地储备的运行程序不规范 |
第四节 政府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及有效的监管机制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完善土地储备法律支撑体系 |
第二节 拓宽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渠道 |
第三节 优化土地储备运行模式 |
第四节 加强对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监管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土地收购储备 搞好土地资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2]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证研究与模式比较[J]. 赵弈涵.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15(01)
- [3]阜新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浅谈[J]. 王学斌,姚东,邵宇飞. 科技资讯, 2011(17)
- [4]政府主导型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研究[D]. 欧志斌. 湘潭大学, 2010(05)
- [5]城市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D]. 陈晓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9)
- [6]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D]. 母小曼. 重庆大学, 2009(12)
- [7]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张虎.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8]城市土地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D]. 梁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2)
- [9]中小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研究 ——以泰安为例[D]. 沈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10]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林嘉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