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老挝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趋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冯巧根[2](2021)在《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文中研究说明CPTPP的实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既定版图和战略布局,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不能只关注经贸政策的发展轨迹,更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考察由此引起的会计制度变化情况。无论是经贸规则的变迁,还是会计准则的转变,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管理者要以战略的格局、整体的视野,全面管控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加强对CPTPP规则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将会计准则(规则)嵌入于CPTPP之中,寻求国际贸易规则发展的新路径,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王晓菁[3](2020)在《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准则变迁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项重要原则,不仅能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决策有效性,还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CFO作为实施财务决策的第一人,其主观动机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所以CFO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企业为了促使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会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那么,针对CFO采取的显性激励措施可能会影响财务政策的选择,进而影响会计稳健性。此外,内部控制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其质量高低代表内部的约束与监督,会计准则变迁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约束和规范财务政策选择,都会影响会计稳健性水平。在此背景下,结合内外环境两个视角,研究CFO显性激励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对于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样本数据来探讨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并阐述委托代理、高层梯队等理论,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研究模型;然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具体考察CFO显性激励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和会计准则变迁分别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本文进一步区分性别研究了男性CFO与女性CFO对CFO显性激励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存在会计稳健性并且存在差异;CFO显性激励显着降低了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质量能显着降低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影响,而会计准则变迁强化了两者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CFO相较于男性CFO,更能削弱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和理论经验,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政府层面不仅需要重视会计准则的变迁,形成趋于完善的准则体系,还要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稳健性原则;企业层面则需要结合会计准则要求合理运用会计稳健性原则,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与方法,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同时重视女性CFO的合理任用。
周芳[4](2019)在《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趋同已经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尤其是2001年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而成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大了与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谈判力度,推广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从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标准也逐渐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不断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经历了几次较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的变化。区别于前三次的自愿性变革,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变革是为了满足加入WTO的条件所做出的强制变革。作为加入WTO的条件,我国也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与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强制采用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目的是缩短与其他国家在制度上的差距,从而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那么这一目的是否实现了呢?对此次变革后的经济后果是否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是本文考察2007年会计准则强制变革的经济后果的主要内容。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往来,也包括资本的流动。前者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贸易,后者就是跨国投资。相对于跨国贸易,跨国投资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依赖更大,那么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强制变革后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我国在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不同投资主体投资行为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宏观领域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从2007年我国采用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这为我们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本文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包括影响跨国投资的因素方面的文献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以及与本文选题最相关的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方面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从跨国投资角度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的文献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献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针对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度环境下得出来的,而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所以有必要通过第三章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包括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而且从制度背景角度分析除了会计准则变革以外其他规章制度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最后,通过连续三章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检验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通过上述章节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五部分选取2004-2010年我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之和作为跨国直接投资,按照制度距离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提高了国家间会计准则的可比性,而会计准则可比性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即会计准则变革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第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以跨国并购交易代表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在第三部分中依据Wind数据库中提供的并购交易数据,使用手工整理的方式对跨国并购交易从2004-2010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所有并购交易的总体里扣除了国内并购交易、未完成的并购交易、并购方或目标方所在国家数据缺失的并购交易、关联方之间的并购交易以后,还扣除了由于曲线海外上市等制度因素导致的发生在特殊地区(例如,香港、开曼、百慕大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并购交易后,发现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无论是外资并购还是海外并购都在2007-2008年达到顶峰。因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跨国并购逐渐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结论为上面第一点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结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撑证据。第三,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六部分首先利用我国A股资本市场2003-2013年连续11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935家),经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会计准则变革后QFⅡ投资显着增加。其次,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QFⅡ投资的增加。但是这个中介效应只是在2004-2010年这个期间发挥作用,期间太短,可比性中介效应不明显,时间太长会计准则可比性对QFⅡ投资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变革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 QFⅡ投资的增加。利用2007-2013年连续7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301家)进行实证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后可比性的提高可以减少外国投资者跨国投资的“熟悉性偏见”从而促进QFⅡ投资的假设并没有通过检验。该结论说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更好解释制度路径下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影响的机理。第四,会计准则变革主要是通过制度距离路径影响跨国投资。无论是宏观跨国投资还是微观跨国投资,会计准则变革都会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跨国投资的增加,说明制度距离路径是成立的。由于会计准则变革后宏观层面的会计准则质量尚无法计量,所以本文并没有分析制度质量对宏观跨国投资的影响。但是论文第七部分,选择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是否会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促进微观跨国投资的增加。结论是会计准则变革并没有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吸引更多的QFⅡ投资。所以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路径并不成立。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的其他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会计准则变革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反映出制度因素对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影响。本文从制度因素入手,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及机理。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文首次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总量的FDI和OFDI的影响。虽然国内有较多文献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但是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投融资、高管薪酬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企业的影响。也有文献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延伸至资本市场,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但是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领域会产生预期和非预期效应,而且作为一个与国际趋同的宏观制度变革,由于降低了跨国投资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对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FDI和OFDI的流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会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扩展到宏观领域。2.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会计准则变革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变革,从一个较新颖的角度——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分析其对跨国投资的影响,为跨国投资的制度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并且通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制度距离而非制度质量影响了跨国投资。创新性的使用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指标来衡量制度距离,并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其变革对跨国投资具有显着影响。其影响机理是因为会计准则变革后由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减少不同国家之间交易成本或者不熟悉程度,即制度距离的缩短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相对于制度距离,制度质量除了比较复杂,难于准确度量,还要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短期内难以通过制度质量路径实现。3.全面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影响。由于跨国投资范畴非常宽泛,既有跨国直接投资也有跨国间接投资,既有跨国资本的流入,也有跨国资本的流出,既有微观跨国投资行为,也有宏观跨国投资总量。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片面的认识和结论;而本文则通过分析和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FDI和OFDI、QFII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全面研究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跨国投资的影响及其路径和机理。从实务上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全面衡量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总之,我国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层面跨国投资决策有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宏观跨国投资。把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国家一种宏观制度来理解,本文再此证明了制度因素对于跨国投资的重要影响。
尹启华[5](2019)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诸多治理工具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在全力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能否有力推动国家治理功能的实现?这仍然缺乏系统性经验证据予以证实。这极有可能促使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产生质疑,因此有必要证实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具有治理功能。然而,该系统可能只有在特定的情景状态下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即它具有状态依存性。有鉴于此,结合情景因素探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厘清其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而且可以增强国家治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试图弄清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国家治理关联的理论脉络图谱,亦可探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制度背景因素,试图从多个侧面厘清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从而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的有效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通过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首先,运用制度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演进逻辑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更迭与演进是渐进性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会计规则的变革都是依据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以有效回应社会治理需求为目标。但当前的政府会计改革面临诸多制度性约束,只有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进行有效变革与重构,才能寻求国家治理结构的成功转型,而这可借助国家治理有效性五维度模型构筑的分析框架进行系统性设计。其次,为了验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民生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于民生改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会计信息公开程度越高,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状况也会越好,而且其影响既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又具有较长的持续性,其总体影响程度呈现倒“U”字形状。同时,省委书记变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强化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民生改善的作用,但省长的变更并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再次,为了验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腐败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本文实证检验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及官员法律背景的作用。结果表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确实可以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相比没有法律背景的地方主政官员而言,具有法律背景的官员(省委书记)能够强化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腐败的抑制作用,但具有法律背景的省长并未起到类似的作用。最后,为了验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环境污染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本文考察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上年度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会影响本年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规模,但政府当期的会计信息披露并不影响当期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规模会随之下降。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变量与财政分权变量构建的交叉项置于模型中发现,财政分权的程度会抑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地,基于区域划分的视角构建回归模型可以发现,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财政分权抑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刘芳蕊[6](2019)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迁与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性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原先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己发生损失模型由于其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太迟,且太少”而受到各方的质疑。2009年4月,二十国伦敦峰会上各领导人提出未来需加强金融监管与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合作,共同制定一套有效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多方推动下,IASB与FASB启动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改革项目。经过六年时间会计准则制定方与金融监管者不断地博弈,最终IASB于2014年7月正式发布IFRS 9,提出以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IFRS 9于2018年正式实行,目前我国多家银行已经开始正式使用预期损失模型。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从准则制定到实际应用做了系统的梳理,探究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合作与冲突的内在原因,分析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监管产生的影响,为今后双方如何协调与合作提供指引。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过程中有和谐也有冲突。和谐之处在于,金融资产减值计提一方面符合如实反映的会计原则要求,另一方面也满足金融审慎监管的诉求。冲突之处在于,会计信息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更注重可靠性,目标是反映资产真实的经济价值,金融监管则注重谨慎性,通过多提减值以达到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目的。双方由于目标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对于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方法的选用也有差异。本文认为,IFRS 9的出台代表了会计准则制定方向金融监管要求的妥协。但就目前预期损失模型的施行情况来看,该模型确实可以增加银行的准备金充足程度,使得金融监管指标更加审慎。但同时各家银行使用新模型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也同时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对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实际应用,未来会计准则制定方与金融监管方还应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合作,对各家银行模型的运用进行统一的规范与指导。
金林芳[7](2019)在《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实施对外开放策略、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各国谋求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有效选择。会计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包括国内流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国的会计准则是否能够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将对该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外来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截止目前,超过100个国家加入到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意味着这些国家应当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然而,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最终采取的会计准则不同,则意味着该会计准则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老挝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经济接轨,改变旧的会计准则并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老挝会计准则变迁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以老挝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以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老挝会计准则的变迁不是细枝末节的修改、完善,而是重大的变革,在老挝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促进老挝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兼顾好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绝对不能盲目地追求趋同、统一,制定出既符合老挝本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趋同的、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以适应老挝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好老挝本国企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目标。(3)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必须要坚持国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为指导,重点从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配套机制、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升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话语权”、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财务报告准则、构建完善的专业的人才管理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为全面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变迁、维护好本国企业及国家的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进行阐述;第三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分析,主要内容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变迁历程、利好以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及变迁的具体建议,通过对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的思路和路径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第五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与启示;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分析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补充了老挝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研究成果;(2)本文对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老挝吸引外国投资、提升综合国力,进而实现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融合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杨悦[8](2019)在《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 ——以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之对应,会计准则也在适应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道路上飞速发展。为了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7年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修订)》。修订后的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的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更改,改变了旧准则将政府补助全部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处理,将政府补助按照具体性质列示到利润表的营业收入、其他收益以及营业外收入之中。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的确认与计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盈利质量的评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密切关注政府补助准则改革带来的实际效果。但是对于新政府补助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具体影响,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外的研究缺少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支持。本文拟探究新政府补助准则实施对汽车制造业以及具体案例公司盈利质量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在分析我国旧政府补助准则的演进过程以及分析新准则变动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准则对盈利质量评价影响的理论框架。接着分别从盈利结构、盈利质量相关指标以及盈余管理的角度,分析新准则对于整个行业的盈利质量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准则对不同企业盈利质量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影响的差异。本文研究发现:从行业整体角度上看,新政府补助使得汽车制造业盈利结构与本身经营业务的实质成果更加符合,相关盈利质量评价指标得分上涨,盈利质量得到直接改善。新准则对财务报表的改善也会间接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意愿下降,汽车制造业盈余管理程度显着下降,盈利质量得到间接改善。从具体企业的角度上看,新准则对不同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长城汽车,江淮汽车的盈利对政府补助的依赖程度更高,准则变更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曹越,孙丽,伍中信,陈文瑞[9](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产权结构与会计变迁》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本质上表现为产权不断明晰和权利不断开放的过程,实现了计划经济产权结构(公有制为基础、非公有制为补充)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结构(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所有制平等竞争与保护)的演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产权结构变化决定了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变迁的方向,特定历史时期的产权结构决定了当时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架构和特征。
徐玉德,韩彬[10](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载,长风万里无暇待。跋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山水间,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与包容开放的博大胸襟交相辉映,时空蜿蜒交替中浓墨重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当代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大写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清晰界定和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内涵及范畴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演进历程,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视角,丰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内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改革与发展。
二、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2)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CPTPP规则下的定量管理与变迁趋势 |
(一)CPTPP规则下的贸易核算特征 |
(二)投资与战略视角下的CPTPP变迁 |
三、经贸制度变迁与会计保护机制构建 |
(一)经贸制度变迁下的会计制度创新 |
(二)基于经贸规则的会计保护机制设计 |
四、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会计准则发展 |
(一)CPTPP对企业准则体系变迁的影响 |
(二)从渐进到激进:会计准则体系的客观进程 |
五、CPTPP的经贸政策与会计制度博弈 |
(一)财务会计制度下的CPTPP应对 |
(二)管理会计制度与CPTPP规则博弈 |
六、结束语 |
(3)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准则变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变量设计 |
3.4 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1 会计稳健性模型检验 |
4.2 描述性统汁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多元回归分析 |
4.5 模型稳健性检验 |
4.6 进一步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国投资动因的研究综述 |
2.1.1 传统影响因素 |
2.1.2 制度影响因素 |
2.1.2.1 制度质量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
2.1.2.2 制度距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
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2.2.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
2.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
2.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谨慎性的影响 |
2.2.4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
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主体投资的影响 |
2.3.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
2.3.2 会计准则变革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
2.3.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
2.4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 |
2.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
2.4.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制度背景分析 |
3.1 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历程 |
3.2 跨国投资范畴 |
3.3 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制度背景 |
3.3.1 宏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
3.3.2 微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
3.4 跨国间接投资的制度背景和发展现状 |
3.4.1 宏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
3.4.2 微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
3.5 本章小结 |
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
4.1.1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4.1.2 制度理论 |
4.1.3 交易成本理论 |
4.1.4 委托—代理理论 |
4.1.5 前景理论及框定偏差原理 |
4.1.6 经济后果理论 |
4.2 理论分析框架 |
4.2.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路径 |
4.2.3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5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直接投资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
5.1.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路径和机理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被解释变量 |
5.2.3 解释变量 |
5.2.4 控制变量 |
5.2.5 检验模型 |
5.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回归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改变会计准则可比性(similarity_(ijt))计量方法 |
5.4.2 分组检验中的稳健性检验 |
5.4.3 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法(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FEVD)优化固定效应模型 |
5.4.4 FDI和OFDI分类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间接投资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会计准则变革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投资的影响 |
6.1.2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与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性投资 |
6.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
6.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熟悉性(familiarity)的度量 |
6.2.3 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
6.2.4 检验模型 |
6.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考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
6.4.2 假设H2-1稳健性检验(2006-2007) |
6.4.3 考虑宏观因素对假设H2-2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信息质量与跨国间接投资 |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7.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
7.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7.2.2 变量的界定 |
7.2.2.1 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 |
7.2.2.2 真实性盈余管理 |
7.2.3 检验模型 |
7.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相关性分析 |
7.3.3 回归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
7.4.2 分组检验中用qfiihp替代qfiihsn |
7.4.3 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理论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
8.2.1 研究启示 |
8.2.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治理 |
2.1.2 政府会计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
2.1.3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号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民生理论 |
2.2.4 腐败治理理论 |
2.2.5 环境污染治理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研究 |
2.3.2 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研究 |
2.3.3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及其有用性研究 |
2.3.4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国家治理关联的相关研究 |
2.3.5 简要研究述评 |
2.4 小结 |
第3章 制度基础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功能定位 |
3.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实现的制度基础 |
3.1.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功能:从制度分析切入 |
3.1.2 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政府会计制度转型:理论诠释 |
3.1.3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及其治理实践 |
3.1.4 实现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效能的动力源:制度供给视角 |
3.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功能定位 |
3.2.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民生治理功能 |
3.2.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腐败治理功能 |
3.2.3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环境污染治理功能 |
3.3 小结 |
第4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民生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数据 |
4.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4.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3.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民生改善 |
4.4.2 官员变更、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民生改善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小结 |
第5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腐败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
5.1 问题的缘起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数据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3.3 数据描述 |
5.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5.4.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腐败 |
5.4.2 官员法律背景与腐败 |
5.4.3 官员法律背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腐败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小结 |
第6章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环境污染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数据 |
6.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3.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
6.4.2 财政分权、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
6.4.3 基于区域划分的回归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迁与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银行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因素 |
1.2.2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性 |
1.2.3 预期损失模型的可行性 |
1.2.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基础 |
2.1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依据 |
2.2 金融监管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要求 |
2.3 金融资产减值方法概述 |
2.3.1 已发生损失模型 |
2.3.2 预期损失模型 |
第三章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迁历程 |
3.1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改革历程 |
3.1.1 IASB与FASB会计准则改革历程 |
3.1.2 IASB与FASB观点述评 |
3.2 巴塞尔委员会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
3.2.1 巴塞尔协议内容概述 |
3.2.2 准则修订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的参与 |
3.2.3 巴塞尔委员会观点述评 |
3.3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在我国的实施历程 |
3.3.1 我国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迁 |
3.3.2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 |
第四章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的博弈分析 |
4.1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分离:已发生损失模型 |
4.1.1 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金融监管减值计提方法的差异性 |
4.1.2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分离的博弈分析 |
4.2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预期损失模型 |
4.2.1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的博弈分析 |
4.2.2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制定方之间的博弈分析 |
4.2.3 中国在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
4.3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总结 |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实施效果:案例分析 |
5.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整体情况 |
5.2 大型国有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情况 |
5.2.1 案例银行背景简介 |
5.2.2 准备金充足程度情况分析 |
5.2.3 盈利情况分析 |
5.2.4 资本充足情况分析 |
5.3 股份制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集体情况 |
5.3.1 案例银行背景简介 |
5.3.2 准备金充足程度情况分析 |
5.3.3 盈利情况分析 |
5.3.4 资本充足情况分析 |
5.4 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情况 |
5.4.1 案例银行背景简介 |
5.4.2 准备金充足程度情况分析 |
5.4.3 盈利情况分析 |
5.4.4 资本充足情况分析 |
5.5 预期损失模型实施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我国应用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提出的建议 |
6.2.1 对会计准则制定方的建议 |
6.2.2 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五、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介绍 |
三、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
第三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分析 |
一、老挝会计准则变迁历程分析 |
二、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好处 |
三、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四、影响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与财务报告项目分析 |
第四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及变迁的具体建议 |
一、基本原则 |
二、基本思路与路径 |
三、具体策略 |
第五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与启示 |
一、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分析 |
二、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 ——以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会计信息质量衡量的理论框架 |
2.2 盈利质量的内涵与衡量 |
2.2.1 盈利质量的内涵 |
2.2.2 盈利质量的衡量方法 |
2.3 会计信息质量与盈利质量关系分析 |
2.4 会计准则变更的动因与后果的相关文献综述 |
2.4.1 会计准则变更动因的文献综述 |
2.4.2 会计准则变更后果的文献综述 |
2.5 新政府补助准则的研究现状 |
3 我国政府补助准则的演进及对盈利质量影响的框架分析 |
3.1 旧政府补助准则的产生 |
3.2 新政府补助准则的出台 |
3.2.1 国际趋同的需要 |
3.2.2 实务的需要 |
3.3 新政府补助准则的内容变化 |
3.3.1 增加了对政府补助特征的描述 |
3.3.2 明确区分政府补助与收入 |
3.3.3 明确区分政府补助是否与日常活动有关 |
3.3.4 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政府补助核算方法 |
3.3.5 扩充了政府补助的摊销方式 |
3.3.6 明确了财政贴息的处理方式 |
3.4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盈利质量影响框架分析 |
3.4.1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盈利质量影响框架构建 |
3.4.2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报表的直接影响分析 |
3.4.3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报表的间接影响分析 |
4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汽车制造业盈利质量的影响 |
4.1 我国汽车制造业概况 |
4.1.1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
4.1.2 汽车制造业的特征 |
4.2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政府补助现状分析 |
4.3 新政府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结构的影响 |
4.3.1 基于盈利绝对值的分析 |
4.3.2 基于盈利相对值的分析 |
4.4 新政府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指标的影响 |
4.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4.2 指标的选取及样本的选择 |
4.4.3 新准则实施前后汽车制造业盈利指标的综合分析 |
4.5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
4.5.1 修正的琼斯模型 |
4.5.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盈利质量的影响 |
5.1 公司概况 |
5.1.1 江淮汽车 |
5.1.2 长城汽车 |
5.2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盈利结构的影响 |
5.2.1 新准则对江淮汽车盈利结构的影响 |
5.2.2 新准则对长城盈利结构的影响 |
5.2.3 新准则对江淮汽车和长城盈利结构影响的比较 |
5.3 新政府准则对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盈利指标的影响 |
5.3.1 新准则实施前后对江淮和长城汽车盈利质量指标影响的对比分析 |
5.3.2 新准则实施前后对江淮和长城汽车盈利质量指标影响的综合分析 |
5.4 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盈余管理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产权结构与会计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
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权结构与会计变迁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产权结构与会计变迁 |
(一) “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变迁 |
(二)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变迁 |
(三) “各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与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会计变迁 |
四、研究结论与规律揭示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的萌芽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的初步形成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的深入发展 |
四、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 |
(一) 生产关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二) 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
五、实践理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
六、结语 |
四、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老挝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趋同研究[D]. 宋丽. 辽宁大学, 2021
- [2]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J]. 冯巧根. 财会通讯, 2021(09)
- [3]CFO显性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准则变迁的调节作用[D]. 王晓菁.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D]. 周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研究[D]. 尹启华. 东南大学, 2019(05)
- [6]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迁与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性视角[D]. 刘芳蕊. 厦门大学, 2019(08)
- [7]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D]. 金林芳. 安徽大学, 2019(07)
- [8]新政府补助准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 ——以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D]. 张杨悦.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产权结构与会计变迁[J]. 曹越,孙丽,伍中信,陈文瑞. 会计研究, 2018(10)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J]. 徐玉德,韩彬. 财政研究,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