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发议案再延长1年(论文文献综述)
刘惠瑾[1](2021)在《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实业公司于1933年8月建成运营,至1937年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无论企业规模、资本额还是年产值在全国均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还是运营管理在当时均较为先进。其为巩固阎锡山政权、提高山西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军队装备水平、抵抗日军侵略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地方企业集团,在其所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其所在政权做出重大贡献。西北实业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阎锡山“造产救国”抱负的实现手段。它既顺应了谋求发展、抵御外辱的时代之需,又充分利用了晋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研究西北实业公司,应当前山西转型发展之需,期实现借古鉴今之用。本文共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之现状,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对“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档案资料,指出了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其后分十章阐述西北实业公司之创建发展、治理与管理。第一章是西北实业公司创建的背景及发展史。西北实业公司充分利用了山西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阎锡山在兵败之时,适时提出“造产救国”,利用手中政权整顿金融秩序、实行统制经济、广泛延揽人才、利用“公司”制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帝国。西北实业公司的发展经历了筹备时期、分组建厂时期、总管理处时期、公司集权经营时期、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以及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等6个阶段。第二章介绍了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阎锡山将当时建起来的各类事业统称为“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模式进行统一治理,其中包括西北实业公司、山西省银行、同蒲铁路等。“四会”即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督理委员会、董事会、监察会及各县监进会。“四会”治理模式之特点在于既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之目的,又实现了阎锡山个人高度集权之目的。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日常管理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管理,规范了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及盈余分配等。第三章为西北实业公司之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西北实业公司大部分时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因而下属各厂财务、业务等均归公司统筹。公司本部拥有庞大的管理机构,包括总务处、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营业处、会计处等。下属各工厂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厂长之下设课(室),课(室)之下设股(部)的管理模式。从人员来看,西北实业公司员工总人数呈现不断增长之态,其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大多具有较高学历、甚至具有留学经历。第四章讲述了西北实业公司对员工之管理。管理之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因而本部分也是本文重点之一。从员工的招聘、培训、组织、工作、考核等各个环节,公司均制定有详尽的办法。公司对于员工招聘具有较高门槛,而且员工必须经历较长的见习期。公司通过筹办职业学校、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熟练工人。公司十分重视工人的政治思想,通过阎锡山亲自训话、组织宣传、文学作品等方式对工人进行思想教化。公司通过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强迫员工服役编队、强迫员工参战助战、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出台防共“肃伪”方案等措施加强员工的组织管理。针对职员工作,从办公规则与程序、会议与会文会稿、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离到职调迁到年终考核都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对于工人,制定了工作规则、出台服役及优待办法,战前为了加大生产还有专门的特殊政策。而留用日本人是阎锡山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阎锡山留在西北实业公司的日本人大多是一些技术人员,公司对该部分日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登记发证,同时给予特殊的生活待遇。第五章是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公司成立福利委员会,建立各类福利设施,成立员工消费合作社,低价配售粮食和生活用品,对工伤及退休员工给予抚恤,为职员办理人寿保险,制定员工就医用药办法,对员工进行个别访谈,成立西北俱乐部、为职员发制服、为特殊人群配牛奶、给女工孕假,规范婚丧公份减轻员工负担,筹办期刊等,可谓十分周全。然而随着阎锡山政权濒临覆亡,这一切福利也随之消失,甚至连配发基本食粮都捉襟见肘了。第六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财务管理。抗战前,公司仅从实践操作层面,规范了会计科目与账形。抗战胜利后,公司全面采用现代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基本标准、详列会计科目、规范会计凭证、明确簿籍报表、规范资产管理、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同时要求下属工厂也做到财会规范管理。公司实行预算结算与决算制度,以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公司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公司规定各厂之纯利润除工资与分红外,其余皆上缴公司。第七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物资与工程管理。公司从采购、仓储、销售、防护等环节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公司出台京津沪采办处规则、门市部营业规则、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办法、销售成品办法、仓库管理职责与办法以及成立稽查队,规范物资管理、加强物资防护。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废坏料品的收集与利用。对于公司各类工程,出台工程管理办法,要求有关方面制定工程计划与工程合约。第八章是生产业务管理。阎锡山政府在1945年接收各工厂后,要求各工厂恢复重建,拿出自给办法并制定生产计划。年终各厂要对一年来的工作作出汇报,未完成任务之工厂须做出检讨与说明,超额完成任务之工厂会得到奖励。公司部分工厂对于本厂非核心之工程有时采取包工形式,或包给本厂工人或包给厂外工人。公司及各厂注重对业务进行检查与指导。第九章介绍了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公司十分注重技术革新,成立技术委员会,对各类发明与改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一些工厂采用了新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公司注重树立品牌并维护品牌,对冒牌产品借助政权力量,进行严厉查处。第十章是公司对各环节之督查。公司成立了工作责任化督进会,时时处处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同时,公司掀起了“向下看”运动,对公司的防共“肃伪”、严密管理、节约开支、奖进技术及提高工作热情等方面制定有详尽的实施方案。此外,公司注重对会计账簿的检查,从账簿的保管、记账方式到制度执行、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检查与督导。本文脱开阶级观念,在“公司”制度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客观审视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之优劣。笔者认为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系统研究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之前景占魁前辈编着了《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该着作主要介绍了西北实业公司之发展历程,虽对企业管理有所涉及,但笔墨甚少。此外,该着作因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而本研究重点是在“公司”这一制度前提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从公司层面的治理及公司内部人财物之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发现西北实业公司与其他公司之不同。第二,发现阎锡山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此种模式不同于家族公司亦不同于普通的股份有限公司,“四会”治理模式吸取家族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长,既实现了公司各机构之间之制衡与监督,又实现了阎锡山的个人集权。第三,揭示了阎锡山对工人软硬兼施、明暗皆使之统治手腕。即一方面给予工人优厚的待遇,使工厂自成社会,使工人不与外界交流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教化、组织控制与特务监控使工人顺从。如此手腕使得西北实业公司之工人不愿亦不敢发动工潮。第四,揭示了在围困之下,太原仍难解放之工业支撑。解放前,在太原长期围困、资源匮乏、兵员不足情况下,西北实业公司通过全面成本控制,保障生产、支援前线。强迫工人编组编队、参战助战、死守太原。此为太原迟迟不得解放之重要原因之一。
胡洁琼[2](2021)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股价崩盘不但会损害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造成投资者的财富损失,还可能对行业产生恶劣影响,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避免股价崩盘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监管者愈发重视的制度安排。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在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作用,鲜少将逻辑链条延伸至资本市场。鉴于此,本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验证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存在性和因果性,揭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机理,并考察了中国推进内部控制系统工程建设背景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构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委托代理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等为基础,使用文献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建立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框架,描述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制,确定了信息透明度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关键路径,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研究提供逻辑参考。第二,厘清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不同影响。股价崩盘的形成可以分解为坏消息的贮藏和坏消息的泄出两个过程,但相关文献通常仅观察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披露的联合效应,忽略了“存在但不披露”的情况。实际上,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隐瞒内部控制缺陷的情况非常普遍。上市公司通常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是典型的坏消息,为避免可能的负面后果,上市公司有动机隐匿内部控制缺陷,导致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与监管部门的初衷背道而驰。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法和双重差分法,分别考察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独立影响,验证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存在性与因果性。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并不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的剧烈波动,而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却与股价崩盘风险显着正相关,意味着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策略对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微弱,而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才是抑制股价崩盘的有效渠道。该结果有助于上市公司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功能,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持续关注内部控制议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揭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和数理模型推导法,锁定信息透明度为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施中介效应检验流程,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该结果有助于形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影响机理的系统性认知。第四,讨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制度环境效应。近年来,中国在持续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与完善,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沪深交易所等各级证券监管与服务部门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采取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等措施督促企业保证和维持内部控制有效性,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内部控制规范分类分批实施的特点,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明显提升、信息透明度显着加强、股价崩盘风险有所下降。一方面,将内部控制规范政策效应的研究视角拓展至资本市场,提供了股价崩盘风险维度的实证证据;另一方面,将制度环境变化纳入到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的理论框架中,同时考虑了公司内部作用路径和公司外部环境变迁,增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本文通过厘清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披露,挖掘和丰富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内涵;通过将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逻辑链条延伸至资本市场,拓展和深化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通过考察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过程和路径,充实和发展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因果性与机理性的相关研究;通过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为股价崩盘成因理论提供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不成熟市场的视角,有助于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的理论发展潜能。从实践上来说,本文通过分别探讨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不同效应,帮助上市公司正视内部控制缺陷、了解内部控制的功能;通过考察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果和作用路径,帮助上市公司进行股价崩盘风险管理;通过检验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补充了内部控制规范政策的成本收益权衡证据,有助于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周莹[3](2020)在《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研究 ——基于银政博弈的视角》文中指出政府债务兼具财政与金融双重属性的特点,不仅使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中扮演主角,也让以银行为首的金融组织成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目前,我国地方债已经超过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成为最大的债券品种。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地方政府债的主要认购群体。由于地方政府债存在债务发行与用途监管缺位、偿还担保不确实及市场流动性较差等问题,导致许多省份的地方债与财政收支的矛盾加重,而防范化解风险则列在当前三大攻坚战之首。如何更有效地化解风险,不仅要向国外学习,而且还可以借鉴中国历史上的债务整理经验。民国时期,政府为了解决债务与财政收支矛盾,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内债整理事件,对银行等社会各界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在政府与银行实力变换的前提下,从银政博弈的视角分别对三次内债整理的动机、过程以及银政双方的效用变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全面、客观地论证内债整理的逻辑与意义。围绕三次内债整理,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即导论。主要结合现实背景及现有研究概况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对已有研究做了详细的梳理和评述,对研究结构进行了介绍,对重要概念、研究时间范围等作了明确界定。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即三次内债整理的背景。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财政及内债发展概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述,厘清三次内债整理的制度环境和基本背景。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以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演进为研究线索,在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分别对三次内债整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交叉分析。在第三章中,首先,对1921年内债整理之前的债务发行、偿还情况进行梳理,并通过构建债务信用模型分析政府违约的动机,提出整理内债的必要性;其次,在“弱政府”与“强市场”的银政关系下构建不对称的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分析1921年内债整理过程及结果;最后,从整理公债偿债基金稳定性和新债发行情况两个方面讨论此次整理的可持续性。在第四章中,首先,提出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政权稳固,“强政府”形成,在此背景下政府对金融市场加强管控,并与银行形成了“政治与经济互换”的合作关系;其次,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冲击及市场悲观预期下,提出1932年内债整理的必要性;最后,在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框架下,对1932年内债整理进行博弈分析,并讨论政府和银行的利益得失。在第五章中,首先,分析政府以经济危机、日本侵华为契机实施了金融统制,政府与银行形成“大政府”与“小市场”的关系,银行已没有与政府博弈的实力;然后,讨论1932年内债整理后发生时间不一致性以及其产生的结果,指出政府整理内债的动机;最后,分析1936年内债整理对政府和银行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对三次内债整理进行比较,分析三次内债整理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原因,并通过梳理银政关系的演进及背后逻辑寻找三次内债整理产生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为第七章,即总结与启示。首先,对前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了三点结论。然后,依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三点启示,以为当下提供镜鉴。通过上述分析,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四点创新:一是研究视角创新。论文以银政关系演进为线索,从政府和银行博弈的视角对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的原因、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分析。二是研究方法创新。通过实证分析和博弈分析等定量方法研究三次内债整理的直接原因、博弈过程及效果,力求研究结论客观、精确。尤其在论述内债整理的过程及效果时,将银政实力变动关系的变量纳入博弈模型中,通过构建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以及整合大量历史数据以论证三次内债整理的动机和对银政双方产生的影响。三是研究资料创新。通过对民国时期各类报刊关于内债的内容进行查阅和收集,如文章基于连续的《经济统计》、《银行周报》等资料整理出1923-1937年若干内债的市场价格;基于《银行周报》整理出重要银行持有内债额及相关收益的数据;基于《申报》整理出若干内债的实际发行情况和数额等。四是研究内容及观点创新。其一,三次内债整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分别为维持债信、避免财政危机发生、提高政府财政能力。内债整理的根本原因则是无法解决的财政收支矛盾。同时,三次内债整理的直接原因中,1921年和1932年内债整理的动机皆属于市场行为,而1936年内债整理的动机则为政府行为。该区别是1933年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产生的结果。1932年内债整理中,政府承诺完善预算制度、节约军费且不再发行用于内战及政费的债券。在此思路下,试图完善预算制度以实现节约军费、平衡收支的财政计划,并大力发展经济,进行抗日。但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相悖。孔祥熙代替宋子文成为财长后,既未切实执行预算制度,且大力支持内战政策,导致军费膨胀、赤字增加。所以,孔祥熙重新回到依靠借债解决赤字的方式上,使内债规模不断扩大。时间不一致性最终导致现有内债基金既无法覆盖全部旧债本息,又无法支持新债发行。政府只能通过行政干预——1936年内债整理——解决该矛盾,提高政府的财政能力。其二,1921年内债整理和1932年内债整理的结果是帕累托有效的,1936年内债整理的结果则为非帕累托改变。1921年内债整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独立第三方——总税务司监管下的整理公债偿债基金;在可确实拨付的基金范围内,对时常违约的旧债实施减本和延长偿还期限,以保证每期基金可以支持各项旧债本息的偿还。在独立第三方监管的偿债基金框架下,各项旧债的本息基本按时偿付,债市价格逐渐走高,由此使债信重建,银行的利益得以维护。同时,基于部分旧债减少偿还本金及延长偿还期限,政府的债务支出负担得到减轻。所以,通过1921年内债整理,银政双方的效用都得到最大化的改善,实现了帕累托有效。1932年内债整理主要对23项旧债作降息延期处理;在内债担保制度下,每月向国债基金管理委员会拨付860万元用于偿还整理后的本息额;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公开财政;不再发行用于内战、政务的内债。通过上述整理,政府的债务负担减轻,每年还本付息数较原案减少近10000万元;同时,各项旧债偿还得到保障,债价回升,银行投资内债的利益得以维护。所以,通过整理内债避免了财政危机的爆发,银政双方实现共赢。1936年内债整理主要将30项旧债按照原来偿还期限的长短分别兑换统一公债中甲、乙、丙、丁、戊五种债项,即作了延期处理,绝大部分债项的利率并未改变,且偿还办法统一变成每年偿本付息两次;增发新债,即复兴公债和统一公债中未换偿旧债的余额部分。经过此次整理后,政府的财政支出得到了暂时性缓解,且具备筹发新债的能力;但由于极大地延长了偿还期限,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效用下降。所以,此次整理是非帕累托改变。其三,从北京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弱政府”与“强市场”到“政治与经济互换”合作再到“大政府”与“小市场”的演变过程。1921年、1932年和1936年内债整理时的银政关系分别对应于上述三个阶段,这也是导致1936年内债整理为非帕累托改变而1921年和1932年内债整理是帕累托有效的主要原因。其中,1921年内债整理中,银行起主导作用,具体整理办法由银行家代表张嘉璈拟订,在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的同时维护了自身利益。1932年内债整理中,政府和银行共同商讨整理办法,在双方博弈下最终制订出具体的降息延期方案,实现共赢。而1936年内债整理实质是在金融统制背景下的一次政府干预行为,政府为提高财政能力强制对内债进行整理。所以,在整理内债过程中,银行几乎无博弈空间,利益受到侵犯。其四,内债整理实质是银行基于信用制度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与财政对金融资源趋于无限制的需求之间的博弈和对抗过程。合理约束公权力、政府财政行为以及官员对政策连续性的影响是保证内债整理实现帕累托有效以及维持内债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优化内债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也是保证内债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三次内债整理已经过去80多年,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水平等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且不可把当前的地方债等同于国债,但政府债的财政功能与金融属性、政府与银行关于债务的利益关系与博弈本质以及政府对内债政策的执行和优化目标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作为研究当前地方债重组的历史窗口,其经验仍然可以为当下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提供镜鉴。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林振辉[5](2020)在《“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问题研究 ——以万马科技为例》文中提出尽管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和成交金额从2013年起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融资规模小、流动性缺失,近几年越来越多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IPO的形式转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多数新三板企业在转板上市后经营业绩都有所提升,但是也有个别的企业在转板上市后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本文的研究对象万马科技,在转板上市后,经营绩效并无提升,而且出现明显下滑。本文详细研究了万马科技转板上市存在的问题,如募集资金运用不充分、大股东和董监高急于减持、资本结构和公司战略未及时调整等,以及分析了公司转板上市的经济后果,发现万马科技转板上市后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偿债能力和研发能力并无提升。针对万马科技转板上市存在的问题,本文给万马科技提出完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加强募投项目的管理、加强对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的监管、提升研发能力和调整销售策略等建议,以期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最后,总结全文,给计划转板上市的新三板企业解决转板上市带来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蒋大兴,薛前强[6](2018)在《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的法理分析——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解读》文中提出自伯利与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出版发行以来,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现象得到详尽的描述。公司治理这一老生常谈的话语也一直围绕着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抑制董事/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展开。而公司权力的内部分配可以说是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完善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权力制衡机制,是公司立法与实践的重要问题"。③以权力分配的时间序列为划分,可分为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前者涉及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与制衡,后者则关涉公司内部权力在初次分配之后在不同组织机构间的"二次流转"。本文所讨论的"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问题"则横跨这两个公司治理视域——既包含两个机构(股东会与董事会)权力的初次配置,也包含股东大会将其所获权力再度交由董事会行使这一"转赋权"(以下简称授权问题)。各国公司法对权力的初次配置作了示范性规定而对再分配问题则保持缄默。规则的失语为商业实践预留了创新空间,尤其是上市公司中赋权现象日渐增多,但同时也增加了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授权边界、授权内容以及程序等诸多方面。故本文将梳理公司权力分配的历史生长脉络,从商业实践与司法裁判两个层面还原授权问题的具体实证纹路与可能的冲突,并为问题之解决提供些许建议。
夏江山[7](2018)在《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换挡,金融领域风险持续上升。截至2017年末,投保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潜在风险隐患较大,若不妥善处置,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制度上补齐了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关键一环。《条例》明确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赋予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和调整费率、管理和运用基金以及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等职责。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在费率厘定、信息收集、保费归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确保了存款保险制度平稳起步,但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工作却迟迟没有开展,投保机构风险越积越大。究其根源,主要是早期纠正机制和处置机制设计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为做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工作,打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尽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基于此,论文以完善我国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机制构建,重点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市场化风险预防与处置平台的作用。论文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以及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入手,围绕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机制构建这一主线,依次展开。在对比和梳理国内外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制度安排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将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早期纠正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并从上述三个方面来深入开展研究(第三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构建考虑系统性风险溢出和债务清偿结构的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期权定价模型,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前风险预防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分析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及国际实践,构建预测中小问题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解决问题投保机构早期识别不及时的问题;通过评析我国早期纠正机制构建与实践,提出应从法律法规、监管参数、触发标准和纠正措施等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机制,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事中干预难操作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分析存款保险有效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对比近年来国内外处置问题投保机构实践,指出我国处置机制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的建议,解决相关处置制度规定不衔接、事后处置难开展的问题(第六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七章)。论文创新之处在于:构建考虑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债务清偿结构和偿付限额的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发现投保机构费率水平与其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正相关,且呈非线性特征,忽视系统性风险溢出可能会严重低估大型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与对低风险投保机构的影响相比,债务清偿结构对高风险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影响更大。建议根据投保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大小,建立分类定价的差别费率机制。利用面板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确定投保机构无清偿能力阈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的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发现不良贷款率对投保机构未来一年风险变化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GDP、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和杠杆率均有正向影响;同时,用该模型预测未来一年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状况所得结果更客观,效果更好。因此,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采用面板有序逻辑回归模型预测投保机构风险变化。研究发现对问题投保机构的准确识别,以及规范的法律授权、科学的监管参数、明确的触发标准和完善的纠正措施是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职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此,应从法律授权、监管参数和触发标准设置、纠正措施等方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而独立的机构,合法的处置主体、有约束力的处置性权力和工具、明确的触发机制、科学的处置流程、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是构建存款保险处置平台的核心要素。因此,应尽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处置机制,在宏观层面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并尽快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在微观层面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处置主体、强化处置性权力和工具、完善触发机制、细化处置流程、健全处置方式。
张燕[8](2018)在《我国家电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九阳股份与苏泊尔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被激励员工可以获得公司股份,并且被激励员工对于企业的风险和利润都必须同时承担或享有,这样可以促使企业与员工达到共赢。而提到家电行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其激烈的市场竞争,走入商场,各大品牌的产品琳琅满目,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今,整个家电行业已经转向了对创新等综合实力多方面的竞争,而不仅仅局限于扩大规模等单一方面。为了留住能力强的经营管理核心人员、为了维持住高效稳定的研发项目组,我国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最早于2005年开始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至今。论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利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行业概况层面,对这62家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情况汇总,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本文选取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进行对比分析,从公司背景、股权激励实施动机以及二者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进行对比,同时对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从市场反应、代理成本是否降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是否显着变化,进行了有关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全方位对比分析。最后对股权激励的要素设计从企业、行业、国家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同,公司背景性质不同,这对股权激励的最终实施效果会造成影响,股权集中于第一大股东,容易出现一言堂以及内部人控制情况;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股权激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会影响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并最终影响其实施效果。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实施对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正向的促进效果,但是缺少长期激励性;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要素,对股权激励结果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如设置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推出时机是否恰当等,被激励对象的选择倾向以及设置的行权解锁条件是否有意义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李双双[9](2018)在《武商集团股权激励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发挥人力资本,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抢占市场。股权激励是一种替代传统薪酬激励模式的新的激励方式,以此来帮助企业挽留有用之才。自股权激励方案经过大范围的发展推广至我国之后,许多先进企业纷纷试水,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等因素也导致计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另外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并未有效考虑各行各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差异,也会为计划的实施带来不少障碍。因此需要从我国大范围的宏观局势、企业所处行业环境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来设计方案,以此来激发出方案实施的最大成效。本文运用股权激励相关的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以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武商集团为研究主体,并结合武商集团的基本情况,对武商集团实施的“限制性+员工持股”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分析,充分了解武商集团实施股权激励以前的背景,包括薪酬现状、发展战略和股权结构等,分析武商集团实施本次激励计划的动因。此外,结合股权激励实施动因和目标对此次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出此次实施效果比较好的结论。在对限制性股票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原股权激励方案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激励期限较短;第二,考核指标制定过于宽松;第三,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第四,管理方式缺乏专业性;第五,员工持股的权益分配没有设置考核标准。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文中为武商集团的股权激励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适当延长行权期限;结合宏观环境以及公司具体情况适当调高考核指标;建议采取“员工自筹+专项基金奖励(向控股股东借款、控股股东赠予)”模式缓解员工资金压力;引进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设定行权乘数,将持股计划从静态变成滚动,增强方案激励效果。最后得出相关启示,即持股模式创新、根据公司性质选择激励对象、合理选择激励期限。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武商集团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效用,除此之外,武商集团作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中的零售企业,通过对其股权激励方案的研究可以为后续实施股权激励的零售企业提供参考。
毛光远[10](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国内社会动荡不安,牧政废弛,天灾人祸接撞而至,畜牧业生产社会环境遭到破坏,中国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严重制约着军用马匹补充和农商社会经济的发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国防危机日益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紧筹划国防军备建设,在推进现代化军备建设的同时,作为冷兵器时代关系封建王朝兴衰的马政,其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了军政各界的重视,马政提上了国民政府议事日程。鉴于当时马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军马补充的困难,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马政委员会、马政局及马政司等中央马政管理机构,并派马政界官员远赴国外考察,通过借鉴东西方列强马政模式,制定了马政建设长远计划及军马管理方面相关法规,围绕着以增加产马数量和增进产马素质为中心,开始推进马政建设工作,以期解决陆军建设中的马匹配额问题,加强国防军备建设步伐,应对当时所面临的险恶国际战争环境。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产马体格能力的下降,使得适合军用马匹数量日渐减少,故推进国产马匹品种改良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主要内容之一。马种改良首要培育出足够数量优良种马,以期达到普遍改良之目的。有鉴于此,军政部创设了种马牧场和种马育成所,引进外洋优良种马,并通过洋马和国产马累代杂交,以期育成国产优良种马。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所属马种改良繁殖场在西部后方地区设立配种站所,推进民马改良繁殖工作。同时,为了马种改良繁殖工作有章可循,国民政府颁布了国营各牧场种马选用与马种改良的相关标准。然而由于外洋种马数量有限,再加上战争环境负面影响,国民政府各牧场民马配种站所未能广泛设立,更难以达到普遍改良繁殖民间马匹之目的。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西部地区牧政建设活动对推动边疆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无裨益。军用马匹广泛来源在于地方民间社会,因此推动地方产马事业发展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增进民间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军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励保护民间产养马骡相关办法,以推动地方马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在国民政府推动地方马政相关政策的倡导下,地方各省通过设立种马牧场、推动民马配种、禁止屠宰马骡、举办马骡增产贷款及产马比赛会等方式,致力于地方马政建设工作。这不但体现了国民政府中央马政建设方案在地方的运行状况,而且对推动地方产马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接连不断战争影响,国民政府奖励保护地方产马政策缺乏彻底推行的良好社会环境,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是大打折扣,这在客观上又影响着地方民间社会产马业的发展。马政建设需要兽医、蹄铁等有关方面的大量人才,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清末民初陆军兽医学校整顿建设,使其成为培养马政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军政部陆军兽医学校是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数量最多的高等学府。另外,为了解决地方畜牧兽医人才不足的问题及推动地方马政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中央有关机构与地方各省通过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及高等学校教育等方式,加大马政人才培养力度。但由于当时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滞后,再者受传统职业偏见的影响,从业人员较少,这使得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供求紧张状况给国民政府马政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马补充与保育是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国民政府通过整顿原察哈尔军牧场,创设甘青地区军牧场及军马补充所等措施,试图建立起军马补充的常规性机制。鉴于抗战时期军马大量消耗及亟待补充的需要,军政部成立了临时购马骡机构,派员分赴后方产马各地采购军马,并通过"以马代丁"等措施从民间社会征集大量马匹,进行军马广泛社会动员。鉴于军马保健工作的需要,军政部制定了马乾、草料及兽医卫生器材的供给方式与发放标准,并建立了陆军马粮仓库、兽医卫生器材库、兽医院所等军马卫生防疫机构,加大军马保育及伤病马骡的治疗工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对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边疆畜牧地带危机接踵而至,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东北及华北等产马主要区域遭到破坏,再加上西北及西南地区处于军阀割据状态下,国家中央行政不是很畅达,国民政府中央直接控制的马政资源不断缩减,这都给马政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而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中,持续不断的国外内战争是制约马政最为主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马政如同国家其他建设工作一样被淹没在战争的漩涡之中,建设工作的推进面临重重困难,更难以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
二、增发议案再延长1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发议案再延长1年(论文提纲范文)
(1)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六、运用的资料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建背景及其发展史 |
第一节 西北实业公司创建背景 |
一、自然资源丰富 |
二、山西政局相对稳定 |
三、工业生态趋“暖” |
四、统制经济兴起 |
五、金融秩序向好 |
六、企业基础初备 |
七、公司制度确立 |
八、管理人才积聚 |
第二节 西北实业公司发展史 |
一、筹备时期(1932年1月—1933年7月) |
二、分组建厂时期(1933年8月—1935年8月) |
三、总管理处时期(1935年8月—1936 年夏) |
四、公司集权经营时期(1936 年夏—1937年9月) |
五、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1939年7月—1945年8月) |
六、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1945年8月—1949年4月) |
小结 |
第二章 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 |
第一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 |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简史 |
二、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管理机构 |
三、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资本情形 |
第二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四会”治理模式 |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治理模式 |
二、“四会”治理模式与家族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之比较 |
第三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的内部管理 |
一、董事会办事规则 |
二、董事会职员考核办法 |
第四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财务管理 |
一、规定会计科目 |
二、实行收支公开制度 |
第五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盈余分配及奖惩 |
一、盈余分配 |
二、奖励与惩戒 |
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
第一节 组织结构 |
一、总务处 |
二、工业处 |
三、矿业处 |
四、电业处 |
五、营业处 |
六、会计处 |
七、下属工厂管理结构 |
第二节 人员构成 |
一、不同时期公司各类人员数量 |
二、部分课室及工厂人员构成 |
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员工管理 |
第一节 人员招聘与技术培训 |
一、人员招聘 |
二、筹办职业学校 |
三、举办训练班 |
第二节 员工思想管理 |
一、阎锡山亲自训话收拢人心 |
二、通过组织宣传统驭工人思想 |
三、通过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引导 |
第三节 员工组织管理 |
一、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 |
二、强迫员工服役编队 |
三、强迫员工参战助战 |
四、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 |
五、保证与连环保证 |
六、出台防共“肃伪”方案 |
第四节 职员工作管理 |
一、办公规则与程序 |
二、会议与会文会稿 |
三、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 |
四、离到职与调迁 |
五、年终考核 |
第五节 工人特殊管理 |
一、工人工作规则 |
二、服役及优待 |
三、战前特殊政策 |
第六节 日籍人员管理 |
一、登记发证 |
二、规范管理 |
三、特殊待遇 |
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 |
第一节 福利委员会 |
一、福利委员会制度 |
二、公司福利设施概况 |
第二节 员工消费合作社 |
一、员工消费合作社章程 |
二、员工入股办法 |
三、食品配售办法 |
第三节 员工抚恤 |
一、职员抚恤规则 |
二、工人抚恤规则 |
第四节 寿险医疗及个别访谈 |
一、参加人寿保险 |
二、住院与就医 |
三、个别访谈 |
第五节 员工薪酬情况 |
一、战前薪酬高、悬殊大 |
二、战后每况日下 |
三、太原解放前捉襟见肘 |
第六节 其他福利措施 |
一、成立西北俱乐部 |
二、发制服配牛奶给孕假 |
三、规范婚丧公份 |
四、筹办期刊 |
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抗战前规范科目与账形 |
一、建立会计规程草案 |
二、规范科目与账形 |
第二节 抗战后采用现代会计制度 |
一、规定会计基本标准 |
二、详列会计科目 |
三、规范会计凭证 |
四、明确簿籍报表 |
五、规范资产管理 |
六、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 |
七、加强现金管理 |
八、下属工厂规范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公司的预算结算与决算 |
一、预算规程 |
二、决算规程 |
三、月算与结算 |
第四节 公司的成本管理 |
一、成本会计制度 |
二、诸多环节之成本控制 |
第五节 公司的利润分配 |
一、红利分配办法 |
二、制造厂红利分配办法 |
小结 |
第七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物资与工程管理 |
第一节 采购与销售 |
一、京津沪采办处规则 |
二、门市部营业规则 |
三、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 |
四、销售成品办法 |
第二节 仓储管理 |
一、仓库之接管 |
二、营业处第三课对各仓库之管理 |
三、各仓库之责任 |
四、仓库考查团职责 |
第三节 废坏物料利用 |
一、废坏物料收集办法 |
二、废料收集利用专门会议 |
第四节 厂区物资稽查防护 |
一、成立稽查队 |
二、值日值宿预防火灾 |
三、保卫仓库办法 |
第五节 工程管理 |
一、工程管理办法 |
二、工程计划 |
三、工程合约 |
小结 |
第八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生产业务管理 |
第一节 各厂自给办法及生产计划 |
一、各厂自给办法 |
二、各厂生产计划 |
第二节 生产检讨及奖励 |
一、生产报告 |
二、业务检讨 |
三、业绩奖励 |
第三节 包工制度 |
第四节 业务检查与指导 |
小结 |
第九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 |
第一节 成立技术委员会 |
第二节 发明改良的奖励 |
第三节 部分工厂的技术改造 |
第四节 品牌管理 |
小结 |
第十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综合督查 |
第一节 成立工作责任化督进会 |
一、督进会组织及工作计划 |
二、督进会专题会议 |
三、督进会临时动议 |
第二节 推行“向下看”运动 |
一、“向下看”实施总方案 |
二、“肃伪”与严密管理实施方案 |
三、节约开支、奖进技术与提高情绪实施方案 |
第三节 会计账簿检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文件 |
二、资料汇编 |
三、着作 |
四、通史方志 |
五、报纸杂志 |
六、期刊论文 |
七、学位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内部控制相关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 |
1.3.2 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
1.3.3 内部控制规范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
1.3.4 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5 内部控制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部控制有效性 |
2.1.2 股价崩盘风险 |
2.1.3 信息透明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过程理论与假设 |
2.3.1 股价崩盘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 |
2.3.2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坏消息贮藏过程 |
2.3.3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坏消息泄出过程 |
2.4 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透明度与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与假设 |
2.4.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信息透明度 |
2.4.2 信息透明度与股价崩盘风险 |
2.4.3 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透明度与股价崩盘风险 |
2.5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与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与假设 |
2.5.1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
2.5.2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与信息透明度 |
2.5.3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与股价崩盘风险 |
2.6 整合理论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坏消息贮藏过程实证研究 |
3.1 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设计 |
3.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1.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3.2 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实证检验 |
3.2.1 描述性统计 |
3.2.2 相关性分析 |
3.2.3 单变量分析 |
3.2.4 回归分析 |
3.2.5 内生性控制 |
3.2.6 稳健性检验 |
3.3 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坏消息泄出过程实证研究 |
4.1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设计 |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4.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实证检验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动态分析 |
4.2.4 回归分析 |
4.2.5 内生性控制 |
4.2.6 稳健性检验 |
4.2.7 进一步分析 |
4.3 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传导路径实证研究 |
5.1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传导路径的研究设计 |
5.1.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传导路径的实证检验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分组检验 |
5.2.4 回归分析 |
5.2.5 稳健性检验 |
5.3 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制度环境效应实证研究 |
6.1 内部控制规范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 内部控制规范影响信息透明度的实证研究 |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内部控制规范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实证研究 |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研究 ——基于银政博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六、相关概念、时间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民国内债体系发展的背景及概况 |
第一节 1912-1936年政治经济概况 |
一、中央政权的嬗变 |
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节 1912-1936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概况 |
一、民国政府的财政改革 |
二、财税收支概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内债发展 |
一、内债发行制度 |
二、历届政府偿还方法的特征 |
三、内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弱政府”背景下1921年内债整理的博弈分析 |
第一节 信用失范的公债制度 |
一、公债规模 |
二、政府违约动机 |
三、信用失范下华资银行业的损失 |
第二节 重构公债偿借机制 |
一、“弱政府”与“强市场” |
二、博弈模型构建 |
三、“弱政府”背景下的内债整理 |
第三节 整理措施的可持续性 |
一、整理公债基金的稳定性 |
二、公债发行式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政府”背景下1932年内债整理的银政博弈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银政结合的新格局 |
一、中央政府对银行业的制度化建设与管控 |
二、银政的财政合作 |
三、内债信用监管的新秩序 |
第二节 日本侵略下的市场预期与财政危机 |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市场预期与政府融资能力 |
二、“一·二八”沪变对财政危机的催化作用 |
第三节 应对财政危机的博弈过程及效用分析 |
一、博弈模型构建 |
二、1932年内债整理的博弈分析 |
三、银政双方的效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统制背景下1936年内债整理 |
第一节 国际危机时期的新格局 |
一、国际危机背景下的财政 |
二、金融统制 |
第二节 时间不一致性下的行政干预 |
一、遵守规则与相机抉择 |
二、时间不一致性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内债整理的影响 |
一、对政府的影响 |
二、对银行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次内债整理的比较 |
第一节 三次内债整理的内在逻辑与根本原因 |
一、财政需求与金融资源 |
二、财政赤字、内债政策与内债整理 |
第二节 银政关系的演变与内债整理效用 |
一、银政关系的演进 |
二、不同关系下内债整理的效用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对当前债务问题的启发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一、报刊、档案资料 |
二、资料汇编 |
三、时人着作 |
四、现代着作及期刊 |
致谢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问题研究 ——以万马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 |
2.2.2 在企业转板后的市场反应方面 |
2.2.3 在新三板市场的研究方面 |
2.2.4 在转板制度研究方面 |
2.2.5 在大股东或高管减持研究方面 |
2.2.6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2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3 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状况介绍 |
3.1.4 万马科技所处行业发展现状 |
3.2 万马科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1 公司概况 |
3.2.2 主营业务概况 |
3.2.3 经营与财务情况 |
3.3 万马科技转板上市历程 |
4 案例分析 |
4.1 万马科技转板上市存在的问题 |
4.1.1 募集资金运用不充分,投资效果不佳 |
4.1.2 特殊股东和董监高急于减持套现 |
4.1.3 资本结构未及时调整 |
4.1.4 公司战略未及时调整 |
4.2 万马科技转板上市经济后果分析 |
4.2.1 市场反应分析 |
4.2.2 财务绩效分析 |
4.2.3 研发绩效分析 |
4.3 对万马科技的建议 |
4.3.1 完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4.3.2 加强募投项目的管理 |
4.3.3 加强对特殊股东和董监高减持的监管 |
4.3.4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
4.3.5 调整通信设备产品销售策略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重视投资项目论证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
5.2.2 不断完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5.2.3 完善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
5.2.4 注重动态调整营销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2.1 问题投保机构的界定 |
1.2.2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 |
1.2.3 早期纠正机制的概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几个假定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2.1.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凯恩斯的适度干预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挤兑理论 |
2.2.3 激励相容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
3.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安排及缺陷 |
3.1.1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的制度安排 |
3.1.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制度存在的缺陷 |
3.2 国际上存款保险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框架 |
3.2.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
3.2.2 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
3.2.3 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机制框架的构建及实践 |
3.3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预防与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框架 |
第4章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构建 |
4.1 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理论梳理与评价 |
4.1.1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 |
4.1.2 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机制理论的不足 |
4.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
4.2.1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框架概述 |
4.2.2 中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的反思 |
4.3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4.3.1 Merton(1977)存款保险期权定价理论模型 |
4.3.2 中国大型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设计 |
4.3.3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问题投保机构的识别与早期纠正机制构建 |
5.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与评价 |
5.1.1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理论梳理 |
5.1.2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的实践 |
5.1.3 问题投保机构识别系统缺陷 |
5.2 中国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及实证分析 |
5.2.1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5.2.2 中小型问题投保机构识别模型构建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
5.3.1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立法现状及问题 |
5.3.2 中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的完善 |
第6章 存款保险制度事后处置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
6.1 存款保险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基本原则 |
6.1.1 及时介入原则 |
6.1.2 成本最小原则 |
6.1.3 快速有序原则 |
6.2 中外问题投保机构处置实践及比较 |
6.2.1 危机期间发达国家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
6.2.2 近年来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有益实践 |
6.3 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完善 |
6.3.1 中国处置问题投保机构的主要方式 |
6.3.2 中国问题投保机构处置机制的检讨与反思 |
6.3.3 完善中国存款保险事后处置机制的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我国家电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九阳股份与苏泊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股权激励概念界定 |
2.2 股权激励相关文献 |
2.2.1 股权激励动机 |
2.2.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要素选择 |
2.2.3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
2.3 理论基础 |
3 我国家电行业股权激励现状及案例选择 |
3.1 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
3.2 我国家电行业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3.2.1 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要素分析 |
3.2.2 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进度情况分析 |
3.3 案例理论分析框架 |
3.4 案例九阳股份与苏泊尔选取原因 |
4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动机及激励方案特征 |
4.1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公司发展及股权激励背景 |
4.1.1 九阳股份公司介绍 |
4.1.2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背景 |
4.1.3 苏泊尔公司介绍 |
4.1.4 苏泊尔股权激励背景 |
4.2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动机分析 |
4.2.1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动机分析 |
4.2.2 苏泊尔股权激励动机分析 |
4.3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方案特征 |
4.3.1 九阳股份两次股权激励方案对比分析 |
4.3.2 苏泊尔四次股权激励方案对比分析 |
4.4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综合对比分析及影响 |
4.4.1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整体差异对比情况 |
4.4.2 产权性质对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影响 |
4.4.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对激励效果的影响 |
5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
5.1 市场反应对比 |
5.2 代理成本对比 |
5.3 研发创新对比 |
5.4 业绩对比 |
5.4.1 盈利能力对比 |
5.4.2 发展能力对比 |
5.4.3 营运能力对比 |
5.5 九阳股份与苏泊尔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综合对比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启示建议 |
6.2.1 企业层面建议 |
6.2.2 国家政策层面建议 |
6.2.3 行业层面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 |
7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武商集团股权激励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股权激励的模式 |
2.2.1 股票期权 |
2.2.2 限制性股票 |
2.2.3 业绩股票 |
2.2.4 员工持股 |
2.3 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激励理论 |
2.3.3 人力资本理论 |
3.武商集团股权激励方案概述 |
3.1 武商集团简介 |
3.2 武商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
3.2.1 武商集团薪酬现状 |
3.2.2 武商集团发展战略 |
3.2.3 武商集团股权结构 |
3.3 武商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过程 |
3.4 武商集团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
3.4.1 完善公司激励制度 |
3.4.2 缓解委托代理矛盾 |
3.4.3 提高偿债能力 |
3.4.4 发展利益共同体 |
3.4.5 人力资本升值 |
4.武商集团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
4.1 限制性股票计划方案基本要素分析 |
4.1.1 激励的股票种类及来源 |
4.1.2 激励对象 |
4.1.3 激励的授予价格 |
4.1.4 激励期限 |
4.1.5 业绩考核指标分析 |
4.2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基本要素分析 |
4.2.1 授予价格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分析 |
4.2.3 管理方式分析 |
4.2.4 权益分配分析 |
5.武商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及方案改进建议 |
5.1 实施效果分析 |
5.1.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5.1.2 吸引专业技术人才 |
5.1.3 改善财务状况 |
5.1.4 董监高人员稳定 |
5.1.5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5.2 限制性股票计划方案改进建议 |
5.2.1 激励期限的改进 |
5.2.2 业绩考核指标的改进 |
5.3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改进建议 |
5.3.1 资金来源的改进 |
5.3.2 管理方式的改进 |
5.3.3 权益分配的改进 |
6.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持股模式创新 |
6.2.2 根据公司性质选择激励对象 |
6.2.3 合理选择激励期限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史料运用说明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的缘起 |
一、马匹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 |
二、产马数量锐减与体格能力的退化 |
三、军用马骡补充困难 |
第二章 中央马政机构与马政计划 |
一、中央马政机构演变与事权的集中 |
二、中央马政机构的播迁 |
三、全国马政建设计划 |
四、军马选定与保管规则 |
第三章 种马牧场与马种改良 |
一、马种改良预期标准 |
二、抗战前种马牧场建设与马种改良 |
三、抗战开始后的种马场所建设与民马改良 |
第四章 军牧场与军马培育 |
一、军牧场整顿与建设 |
二、军牧场马匹构成与军马培育 |
三、军牧场垦殖工作 |
四、军牧场与地方社会的纠纷 |
五、军民合作放牧协定办法的出台 |
第五章 提倡地方产马与地方马政建设 |
一、国民政府地方产马助成办法 |
二、地方各省马种改良繁殖 |
三、地方产马比赛会 |
第六章 马政人才培养与军马卫生防疫 |
一、马政人才培养 |
二、军马卫生防疫机制 |
三、陆军兽医卫生器材供给机制 |
第七章 国民党军队军马补充与草料补充机制 |
一、军马补充所与补充处 |
二、军马采购临时机构与相关问题 |
三、"以马代丁"措施与民众负担 |
四、"献马运动"与民众反抗 |
五、军牧场育成军马调拨 |
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军骡输入 |
七、马粮仓库与军马草料补充机制 |
八、军政部保护产马与军用马骡保育 |
第八章 国民政府马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困境 |
一、马政建设起步迟滞 |
二、马政模式与相关困境 |
三、马政资源萎缩 |
四、牧政基础设施薄弱 |
五、军用马骡频繁征调与农家役畜短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增发议案再延长1年(论文参考文献)
- [1]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D]. 刘惠瑾. 山西大学, 2021
- [2]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D]. 胡洁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研究 ——基于银政博弈的视角[D]. 周莹.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问题研究 ——以万马科技为例[D]. 林振辉. 暨南大学, 2020(04)
- [6]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的法理分析——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解读[J]. 蒋大兴,薛前强. 投资者, 2018(03)
- [7]我国问题投保机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 ——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D]. 夏江山.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4)
- [8]我国家电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九阳股份与苏泊尔的比较[D]. 张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9]武商集团股权激励案例研究[D]. 李双双.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 [10]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D]. 毛光远.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