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平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副作用研究

白糖平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副作用研究

一、拜糖平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副作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肖凤英[1](2015)在《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崔金涛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是全国有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中医学术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各疑难杂病,尤其对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本人作为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有幸跟随崔金涛教授学习,继承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2012年至2015年三年间,我跟随导师崔金涛教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在崔金涛教授的指导下研读经典,随诊崔金涛教授左右在门诊及病房学习,课余认真体会崔金涛教授认识和治疗疾病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思维、临证处方用药及加减化裁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并继承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业上收益不浅,中医思维上感悟颇多。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第二部分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思路总结与整理;第四部分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第四部分对胸痹渊源进行了综述。一、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在学术渊源上,崔金涛教授的学术观点发端于中医经典《内经》理论,崔金涛教授在临证中,不断领悟其精华,并借鉴后世各经典着作如《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温病条辨》中的辨证论治理论,崔金涛教授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崔金涛教授独特的内科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节通过对崔金涛教授学术背景及工作经历的回顾,对崔金涛教授在临床上经验的研究总结,及对崔金涛教授研读祖国四大经典的体会总结,以探求崔金涛教授取得学术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简要地介绍了崔金涛教授的中医理论及中医内科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学术特色及其实践渊源。在学术特色方面,崔金涛教授提出以“辩病辩证结合观”、“时空整体恒动观”及“脉症多变论治观”三大学说为代表的辨证学术思想;以“久病必瘀,活血通脉”、“虚实夹杂,气血同治”及“脾胃不健,培土固津”三大观点出发的论治法则;以及崔金涛教授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如白虎汤治疗高热急症、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及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等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及崔金涛教授善用引经药、活血药和参类药的用药特点。二、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思路总结与整理根据三年来跟师学习,通过崔金涛教授的口传心授,经典及文献查阅、定期跟师门诊、典型医案整理,并研读崔金涛教授的论文、论着、科研成果、教案、医案,聆听崔金涛教授的查房讲座、分析总结其辨证辨病方法、治则治法特色及用药处方特点,总结崔金涛教授的临床经验,凝炼崔金涛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升对崔金涛教授学术主旨及临床经验的领悟。将学术思想分为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两个部分。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辩病辩证结合观”;二是“时空整体恒动观”;三是“脉症多变论治观”。论治法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久病必瘀,活血通脉”;二是胸痹病的发病之病机是“虚实夹杂,气血同治”;三是“脾胃不健,培土固津”。临床经验分为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及临床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虎汤治疗高热急症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白虎汤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肺脓疡及中暑等六大病症,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二是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癫痫、顽固性失眠及长期低热,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三是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经验,崔金涛教授运用五参口服液治疗胸痹病尤其是糖尿病心肌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临床用药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用引经药;二是善用活血药;三是善用参类药。三、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本部分内容主要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总结并探讨了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与理论经验,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后期常易发生心力衰竭,其死亡率极高。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胸痹病)的学术经验总结;二是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三是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四是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1、崔金涛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胸痹病)的学术经验总结糖尿病心肌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胸痹”、“胸痛”及“心悸”范畴,本节内容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心肌病的辩证论治、治疗原则、用药特点以及随证加减用药情况四个方面,并以老师临证中的典型病例加以佐证其经典学术理论。崔金涛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脉络瘀滞、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因病机,针对胸痹其病因病机特点,老师在临床施治中,以益气养阴为法,自拟五参口服液取得非常显着的临床疗效,其证型分为肾阴虚者、气血俱虚者、肝郁气滞者、痰湿者、食滞便秘者及心脾两虚者六种证型,临证时随证加减。2、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本节从西医临床思维的角度观察了益气养阴法对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上选择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正常人30例,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证患者90名,其中30例患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作为病例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胰岛素降糖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30例)胰岛素降糖的基础上,加用五参口服液口服,疗程4周,观察四组治疗前后血糖、心率变异性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提高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效应优于对照组。我们得出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对其心率变异性及其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改善的作用。3、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本节我们探讨了崔金涛教授的经验方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上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90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其中30例作为模型组,30例使用甘精胰岛素及拜糖平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参口服液作为治疗组,治疗4周后,四组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结果发现1、在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餐后血糖及餐后胰岛素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adma水明显升高,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adma水明显降低,血浆vwf水平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五参口服液明显降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空腹血浆adma水平,可能为五参口服液改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4、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节我们从动物实验的角度观察了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heartralevariahility,hrv)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上我们选择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参”组各10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治疗8周后,对大鼠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对照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采用tunel法测定。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率变异hrv时域各指标(sdnn、sdannhrvindexrmsdnnpnn50)及hrv频域各指标(总功率、极低频、低频、高频)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五参”组时域指标rmsdnn及频域指标高频各指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五参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能明显提高大鼠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且能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善可能是提高心率变异性的机制之一。

徐新[2](2012)在《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方法:68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组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地特胰岛素组采用3餐时各嚼服50~100mg拜糖萍片,每天晚9:00注射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采用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午餐餐时嚼服50~100mg拜糖萍片,组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结果:治疗后两组HbA1c%,及空腹、餐后血糖均较前明显下降,两组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地特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门冬胰岛素30组。结论:地特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适合老年患者使用,依从性佳。

林燕云[3](2011)在《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DM)的前期阶段,同时也是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的高发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早期的干预治疗已成为全球医务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以及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国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包括三种类型:空腹血糖损害(IFG)、糖耐量低减(IGT)、IFG与IGT并存(IFG+IGT).IGT的诊断标准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正式公布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且<11.1mmol/L(200mg/dl).其中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而IGT阶段又具有高度的可逆性,因此IGT阶段的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时机。IGT患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亦不明显,多数患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而发现。中医认为IGT属于“脾瘅”、“消渴”等疾病范畴,对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本文对中医关于糖耐量减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IGT阶段以脾虚型最为多见,从病因及发病机制而言,IGT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大量临床实践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亦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了中医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为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开展糖耐量减低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糖耐量低减的西医研究进展、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及目前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糖耐量低减的现代研究进展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对糖耐量低减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糖耐量低减的诊断标准、发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转归及目前国内外干预治疗现状及成果等。目前认为肥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为其最主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上主要采用饮食、生活方式干预及降糖西药的干预治疗。但是,从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经济学角度看,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医对糖耐量低减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及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回顾了近些年中医中药在糖耐量低减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各医家的不同观点及中药干预治疗糖耐量低减的进展。大部分医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津、液的亏损,等,标实则指瘀血、水湿、痰浊、气滞等。治疗上根据虚实侧重的不同,或滋阴补肾,或益气养阴,或活血化瘀、化痰除湿,或疏肝解郁,或健脾益气、升阳化湿。同时结合针灸推拿、耳穴贴敷、气功导引等方法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从西医对于糖耐量低减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研究及糖耐量低减的中医中药干预现况中,发现脾在糖耐量低减发生发展中的始动因素和关键作用,从中医对“脾”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的认识、脾与胰岛素生物作用机制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脾虚致消”病机的认识、目前从脾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效果及健脾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归纳总结了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重要性,并对中医中药在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综述。本文亦结合长期跟随周鹰副主任医师临床实践体会。周鹰自198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系毕业以来,始终位于中医临床、带教第一线,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本文回顾周鹰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病例,及搜集整理周鹰的论文、讲座录音、传记等反映其学术思想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跟随他门诊抄方求教经验心得,系统地整理总结了运脾疗法在糖耐量低减治疗中的重要性。周鹰重视饮食壅腻及情志郁结在IGT发病中的影响,辨证强调在定病性的基础上定量,治疗时注重因人因时治宜,用药以寒温并用,动静结合为特点,并强调身心同治,注重健脾益气贯穿始终,强调在应用药性的基础上应用药理,并注意条畅情志在IGT治疗中的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亦包括对患者情志心理、生活作息、饮食好恶的指导治疗。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和中医药理研究,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IGT,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延缓或逆转IGT的进展。

王晓娟[4](2011)在《益肾清化瘀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认识,采用益肾清化瘀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肾虚瘀热证。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益肾清化瘀热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肾虚瘀热证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尿素氮、血脂、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水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疗程12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观测血糖、HbA1c、血压、NAG、24hUTP、血肌酐、尿素氮、血脂、血液流变学、CRP等指标。全部数据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并纳入的2型糖尿病肾病肾虚瘀热证患者50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①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②降糖降压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③NAG:治疗组治疗后NAG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对照组NAG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④24hUTP:治疗组治疗后24hUTP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对照组24UTP较治疗前也有改善(P<0.05),但不如治疗组明显。⑤血肌酐、尿素氮:治疗后Scr、BUN下降,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的改善(P<0.01)。⑥调脂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H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TC、TG、HDL-C、LDL-C相对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⑦血液流变学:治疗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5/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1),全血粘度(低切5/s)、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两组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⑧CRP:治疗组治疗后CRP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⑨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加隐血试验、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西药治疗合用益肾清化瘀热法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既可改善糖2型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调节血脂,还能降低尿蛋白,改善NAG、血液流变学、CRP水平,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

陶飞宝[5](2010)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综述一从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疗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的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研究概况。综述二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等方面阐述了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西医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和非高脂血症患者证候学的不同,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探讨高脂血症各临床分型与不同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和非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ApoA1、ApoB、年龄、病程等有无差异。方法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血脂异常分为高脂血症组和非高脂血症组,中医证候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郁、血瘀、痰湿、结热、郁热、湿热,测定患者TC、TG、LDL-C、HDL-C、BMI、空腹血糖、HbAlc,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结果1.高脂血症组与非高脂血症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2.高脂血症组与非高脂血症组在痰湿证、血瘀证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3.高脂血症组与非高脂血症组在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着性差异(P<0.05)。4.血瘀证积分与T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HDL-C、apoA1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痰湿证积分与T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阳虚证积分与HDL-C、apoA1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气郁证、结热证、郁热证、湿热证与不同血脂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5高脂血症组与非高脂血症组在收缩压、舒张压、BMI、ApoB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虚证是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主要证候,其中以痰湿证及血瘀证最明显;痰瘀互结为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关键病机。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病变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痰湿证、血瘀证积分与TG水平呈正相关;痰湿证、血瘀证积分与HDL-C水平呈显着负相关;血瘀证积分与apoAl水平呈显着负相关;阳虚证积分与HDL-C、apoA1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高脂血症组的收缩压、舒张压、BMI、ApoB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脂血症组(P<0.05)。

孙小新[6](2010)在《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降血糖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成为第三位致死病因疾病。糖尿病肾病(DN)是NIDDM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天然抗糖尿病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小和不易产生耐药性普遍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加快天然药物开发。已经发现红薯叶黄酮具有抗癌、抗氧化和降糖的生物活性。但关于其治疗NIDDM胰岛素抵抗(IR)和DN作用及机理的研究很少有人报道。本试验对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高糖高脂饲喂结合小剂量腹腔注射四氧嘧啶(Alloxan)建立NIDDM小鼠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对照组、红薯叶黄酮组和格列本脲治疗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利用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降血糖试验来鉴定该化合物是否为红薯叶有效的降血糖活性成分;进一步通过对小鼠体重、血脂来分析其可能的降血糖机理。通过对NIDDM小鼠肾功能及肾脏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揭示FSP能改善NIDDM小鼠的肾损伤,并能提高NIDDM小鼠肾脏抗氧化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HE染色技术研究了红薯叶黄酮对糖尿病鼠p细胞凋亡、肾组织毒副作用的影响,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的提取:浸泡、冷凝回流提取、萃取、上大孔吸附树脂柱,分别用40%、60%、90%乙醇梯度洗脱、减压浓缩、冻干,获得3个红薯叶黄酮提取物,得率分别为:4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得率=0.446/100g;6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得率=0.441/100g;9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得率=0.443/100g。2.糖尿病小鼠经不同组分FSP处理40天后,60%乙醇洗脱FSP显着抑制模型小鼠体重的减轻,并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血糖(P<0.01)。60%乙醇洗脱FSP组TG、TC、LDL-c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则升高(P<0.05,0.01),表明其具有显着的降脂功能。此外,FSP具有降低NIDDM小鼠HbAlc含量、增加抗氧化性的作用。3.采用HE染色对60%乙醇洗脱FSP的毒副作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能够修复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鼠的肾的损伤。4.免疫组化分析表明,6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也改善了肾脏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恢复肾细胞的正常的糖、脂代谢功能,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红薯叶黄酮对NIDDM小鼠的治疗作用,该研究为红薯叶黄酮降糖作用与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手段。

蔡正华[7](2009)在《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瑞格列奈、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瑞格列奈及阿卡波糖,疗程12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肾功。结果:FBG、PBG及HbAlc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尤其是餐后血糖更为明显(P<0.01)。无一例肝肾功能损害,也无严重低血糖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确切,而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陈长青[8](2008)在《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的严重危害性及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再加上治疗需要高额的费用,使得预治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使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亦成为全球热点之一。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不到5%,而且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局限在胰岛素分泌不足上,对其治疗自然也就主要集中在促进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上;药物的研发亦主要集中在胰岛素促泌剂上,导致治疗手段长期相对匮乏。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IR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一系列代谢异常,并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核心,是产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针对IR的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由于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对胰岛细胞本身的分泌功能的重视,转移到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外作用的重视上来,导致药物的研发速度不断加快,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便不断问世。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认识,自古迄今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医生按照肺、胃、肾三消论治。但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和瘀血阻络病机学说以来,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对消渴病病机的研究。随后痰、湿、毒致病等各种病机学说被不断地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消渴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使得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由于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近十余年来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品种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据季绍良报道,1985年~1992年未见有申报批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1992年~1999年4月,共批准14个;而1999年~2002年已批准临床研究的达到约30个。但是,目前临床上抗糖尿病药物仍然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仍处于辅助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中药新药研发依然沿袭西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有效成分提纯和药理作用研究上;二是新药处方设计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中药配伍理论的指导,药物筛选局限在古方、验方上;三是新药研发者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研发思路落后于临床实践,对糖尿病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的病机上,一些病机新理论如:瘀血、痰湿、热毒等,则还没有进入抗糖尿病新药研发者的视野。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瘀血、痰湿和热毒等病机新理论,有目标地扩大药物筛选范围,研发疗效确切的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现代中医病机理论认为,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瘀血阻络”则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气为血帅,气虚致血行无力;而“阴虚必血滞”,血流缓慢易凝滞血瘀。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法对降低血糖和防治并发症均具有显着疗效。本研究在胰岛素抵抗——“共同土壤说”和瘀血阻络——“共同病机说”的理论启发下,选择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作为切入点,针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瘀血阻络这个关键环节,首先对其进行抗糖尿病作用的临床和实验验证,探讨不同类的活血化瘀药物降血糖的可能性,以期能够有目标地拓展抗糖尿病有效部位的筛选范围;然后对其进行拆方研究,筛选有效部位,观察其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下一步进行有效部位重新组方打下基础;并探索一条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筛选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西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主要因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共同的发病土壤——胰岛素抵抗;中医学认为,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动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有共同的的发病机理——瘀血阻络。据此,我们推测凡是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能够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都有可能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首先,我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临床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更胜一筹。其次,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药味少、活性部位相对明确、研究较为简便的特点,选择了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以及复方丹参片与罗格列酮作比较,进行了降血糖的实验验证,发现它们都显示出一定的降血糖效果,同时,都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其中复方丹参片效果最好,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筛选指明了方向。本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缩小新药研发的筛选范围,使无目标的撒网式筛选变成有目标的猎取式筛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性质不同,将其拆分成水溶性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脂溶性部位均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作用相对较强。第四、我们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进行进一步拆分和重新组万,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除三七皂苷组之外,丹酚酸组、丹酚酸+三七皂苷组、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血糖均显着下降。其中,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我们还发现了丹酚酸类这个具有显着降血糖作用的新部位。第五、我们对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进行了抗糖尿病作用机理探讨,发现它们能够抑制超氧化物MDA,修复胰腺组织;降低血浆FFA、TNF—α,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ISR-1、IRS-2和PI3K的表达水平,减轻胰岛素受体后的抵抗;并且降低TG、改善脂肪肝,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通过以上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达到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还发现了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方面都有明显作用和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第六,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复方丹参片可能通过减少糖尿病大鼠糖基化产物、降低血脂、抑制组织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及组织增生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慢性并发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复方丹参片抑制模型大鼠眼球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极为显着,可改善眼球血液循环;能减轻模型大鼠动脉硬化或病变的程度;减轻模型动物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能抑制模型动物肾脏系膜内浆液浸润、肾小管基膜增厚,减轻肾脏病变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尝试运用中医瘀血阻络的糖尿病病机理论指导,并成功地将复方丹参片类制剂移植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发现了复方丹参类制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都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有效地缩小了抗糖尿病中药的筛选范围,初步验证了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对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指导意义。二是发现了丹参中的丹酚酸类部位具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作用。丹酚酸类的降血糖功效在以往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发现,说明如果有理论的指导,筛选将更有针对性,筛选的效率会更高。三是我们还发现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个方面作用,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总之,本实验研究对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药物筛选进行了有益尝试,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建立一种新的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模式。

晁梁[9](2007)在《周仲瑛教授从“三热”论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全身性、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血糖素升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实验异常。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频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既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之人。若在青少年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仲瑛教授门诊糖尿病资料的收集,观察经中医药治疗后其主症、生存质量等指标的改变情况,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以探明该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特点等。通过对33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经过辩证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大部分病例的主症得到明显缓解,尤其是疲劳乏力,多饮,多食,多尿改善明显,身体消瘦改善较慢。整体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评分平均提高13.8分,有效率达到90.90%,可评价临床缓解率(CR+PR)达到87.88%。消渴(糖尿病)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燥热、湿热、瘀热、虚是其主要病理因素。饮食失节是外源病因,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是本病的内源病因。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湿热、瘀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三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正虚为本,燥热、湿热、瘀热交结,虚实夹杂,形成缠绵难愈之病。通过对病理因素进行归纳,主要因素有虚(阴和气),燥热,湿热,瘀热,其发生率分别为84.85%、27.27%、48.48%、63.63%。且多为数种因素合而发病,其中复合有3种病理因素及复合有2种病理因素致病最多。复合病理因素中以虚瘀热、虚湿热瘀热为多。与此相应地,针对多种病理因素致病,多证候集成,多症状并存的特点,采用复合多种治法的复方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即把补虚泻实,平衡气血,调理阴阳作为一体。总之:治疗消渴,当抓住气阴两虚之本,湿热、瘀热、燥热之标,补虚泻实,标本同治。文中列举数案,均为周仲瑛教授近期门诊的典型病案,可以从中了解周老临证思路及辨证特色。周仲瑛教授一直要求:对糖尿病的治疗要以“证”的变化为基础,在“三热”的理论上实施辨证论治。需要强调的是:文后所附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均为近几年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研究较多的中药,特别是以凉血降糖为主的中药,须根据“证”的变化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用。

郭建平[10](200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糖尿病88例》文中提出

二、拜糖平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副作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拜糖平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副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崔金涛教授学术渊源及“胸痹”证治源流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个人简介
    第二章 “胸痹”证治源流
        1、胸痹病名的明确
        2、胸痹病因病机的辩识
        3、胸痹辨证论治的溯源
第二部分 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与整理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一、辨证思想
        二、论治法则
    第二章 崔金涛教授主要临床经验的整理
        一、崔金涛教授专方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二、崔金涛教授临症用药特点总结
        1、善用引经药
        2、善用活血药
        3、善用参类药
第三部分 崔金涛教授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第一章 崔金涛教授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学术经验总结
        1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
        2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的治则和用药特点
        3 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随证加减用药
        4 典型病例
    第二章 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病(糖尿病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及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率变异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痹病因病机溯源
    参考文献
致谢

(2)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3)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一、糖耐量低减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糖耐量低减的定义演变及诊断
    2、糖耐量低减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
        2.2、年龄因素
        2.3、肥胖因素
        2.4、饮食因素
        2.5、缺乏运动
        2.6、其他因素
    3、糖耐量低减的发病机制
        3.1、胰岛素抵抗
        3.2、β细胞功能缺陷
    4、糖耐量低减的流行病学
    5、糖耐量低减的转归
    6、糖耐量低减的西医治疗
        6.1、非药物干预治疗
        6.2、药物干预治疗
二、糖耐量低减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
        2.2、治法方药
        2.3、针灸治疗
        2.4、推拿治疗
        2.5、其他疗法
    3、情志、饮食与运动治疗
三、糖耐量低减从脾论治
    1、中医对脾的认识
        1.1、中医对脾结构的认识
        1.2、中医对脾功能的认识
    2、脾虚致消病机探讨
        2.1、古代医家对脾虚致消的认识
        2.2、现代医家对脾虚致消的认识
        2.3、对脾与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2.4、脾虚致消与其他病机关系
    3、运脾疗法临床应用
        3.1、健运脾气
        3.2、健脾疏肝
        3.3、健脾滋肾
        3.4、健脾化痰兼活血化瘀
        3.5、健脾益气兼养阴清热
    4、常用健脾药现代研究
    5、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结语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益肾清化瘀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1.4 问题及展望
    2 "瘀热致消"的学术思想
        2.1 古代医家对"瘀热致消"的认识
        2.2 "瘀热致消"的形成机理
        2.3 "瘀热致消"的证候特征
    3 西医学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进展
        3.1 流行病学
        3.2 发生机制
        3.3 诊断和分期
        3.4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3.2 病例数量及来源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方案
        4.2 药品来源及使用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观察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6.2 主要监测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9 结果
        9.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9.2 两组基线比较
        9.3 疗效指标比较
        9.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10 讨论
        10.1 立论依据
        10.2 组方分析
        10.3 疗效分析
        10.4 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证型研究
        4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治疗研究
        5 动物实验研究
        6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标准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 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1 选题背景
    1.2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2.1 糖尿病的概述
        1.2.2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糖尿病并发症
    1.3 糖尿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3.1 西医研究进展
        1.3.2 中医研究进展
        1.3.3 红薯叶的药理活性
        1.3.4 问题与展望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的提取和鉴定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不同组分红薯叶粗黄酮的制备
        2.2.2 黄酮含量测定
        2.2.3 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的提取得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薯叶黄酮的鉴定
        2.3.2 红薯叶黄酮的含量
        2.3.3 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的提取得率分别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对NIDDM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药品和试剂
        3.1.2 主要试验器材
        3.1.3 试验动物
    3.2 方法
        3.2.1 NIDDM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2.2 糖尿病小鼠血糖值的测定
        3.2.3 糖尿病小鼠糖耐量(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的测定
        3.2.4 试验小鼠体重的测定
        3.2.5 试验小鼠血脂的测定
        3.2.6 样品的采集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3.2 对血糖值的影响
        3.3.3 糖耐量的影响
        3.3.4 对体重的影响
        3.3.5 血脂的影响
        3.3.6 对SOD、MDA和NO的影响
        3.3.7 对HbAlc和FFA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4.2 红薯叶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3.4.3 红薯叶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作用
        3.4.4 红薯叶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脂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0%乙醇洗脱红薯叶黄酮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的研究
    4.1 材料
        4.1.1 药品和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验动物
    4.2 方法
        4.2.1 NIDDM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4.2.2 60%乙醇洗脱FSP糖尿病小鼠肾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2.3 小鼠尿标本指标的检测
        4.2.4 60%乙醇洗脱FSP对肾组织毒副作用的测定
        4.2.5 60%乙醇洗脱FSP对肾组织中Bax和Bcl-2表达量影响的测定
    4.3 结果
        4.3.1 60%乙醇洗脱FSP对糖尿病小鼠肾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4.3.2 60%乙醇洗脱FSP对糖尿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4.3.3 60%乙醇洗脱FSP对肾组织毒副作用的测定结果
        4.3.4 60%乙醇洗脱FSP对试验鼠肾脏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
    4.4 讨论
        4.4.1 红薯叶黄酮对糖尿病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2 FSP治疗小鼠肾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4.4.3 试验鼠肾脏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2.2 安全性:
3 讨论

(8)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关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2 关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 抗糖尿病西药研究进展
        4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二、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开发思路
        1 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开发现状
        2 对目前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的分析
        3 中医药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
        4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研发新思路
    三、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进展
        2 复方丹参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复方丹参类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复制研究
        2 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三、复方丹参片抗糖尿病的验证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复方丹参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复方丹参片不同提取部位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1 结果
    2 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周仲瑛教授从“三热”论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理论研究
    1.1 先天不足、情志、饮食、劳倦所伤是本病的病因
    1.2 湿热、燥热、瘀热互结是本病的病理因素
    1.3 肺、脾、肾亏虚,三热夹杂,以致病变丛生
    1.4 清热、润燥、化瘀、祛湿、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1.5 辨证治疗的几个问题
        辨证与辨病问题
        治标与治本问题
        祛邪与补虚问题
2 临床研究
    2.1 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辨证论治
        观察指标
        观察方法
        统计方法
        治疗结果
    2.2 资料分析
        病理因素发生频次比较
        各类药物使用频次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
    2.3 典型病案分析
    2.4 糖尿病常用中药分析
    2.5 讨论
        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情志郁结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积极预防与治疗并发症
        注重生活调摄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附录2 近期发表的论文
附录3 致谢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糖尿病8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讨 论

四、拜糖平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副作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崔金涛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与实验研究[D]. 肖凤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2]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 徐新.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9)
  • [3]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D]. 林燕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4]益肾清化瘀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 王晓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5]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 陶飞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6]不同组分红薯叶黄酮降血糖作用的研究[D]. 孙小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7]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 蔡正华. 华西医学, 2009(10)
  • [8]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D]. 陈长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周仲瑛教授从“三热”论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研究[D]. 晁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糖尿病88例[J]. 郭建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02)

标签:;  ;  ;  ;  ;  

白糖平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副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