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C-AC复合式路面AC层厚度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杜成祥[1](2018)在《复合式路面层间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道路超载现象非常严重,路面损坏状况非常严重,PCC-AC复合式路面具有更好的抗压能力,因此在当前道路施工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对PC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力学分析及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复合式路面的进一步应用。
刘章锋[2](2017)在《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结构层设计与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级配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排水、适应路基不均匀变形等优点,但因其塑性变形量大,承载能力较其它基层材料小等缺点,在许多重载道路中未能得到广泛使用。同时,常用于路面基层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因易形成温缩裂缝等病害情况,致使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水分经此层渗透入基层中,使得越来越多的道路过早的发生损坏。本文提出了一种加筋土工织物用于增强路面级配碎石基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级配碎石基层的整体承载力,而且可以形成排水盲沟,让路面深入基层的水经此层及时排出,保证路面的长寿命,达到长效路面的使用要求。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加筋原理的基础上,对土基用土的一般物理性质、含水率与干密度关系、回弹模量等性质提出建议;确定了土工格栅、土工膜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并采用室内实验得到了级配碎石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2)通过分析土工织物的增强机理,提出加筋土工织物的材料选取方案和构造形式,即改善了路面的力学性能,又形成隔水层起到隔绝毛细水的作用。提出了“刚基优面”的设计思想,确定了长效路面设计原则和各项指标。同时,设计了PCC+AC复合式路面作为长效路面结构,通过正交分析,确定了各层厚度。(3)分析了不同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特点。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不同基层结构下,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面层的拉应力、拉应变、剪应力的分布特点。(4)分析了土工格栅网眼尺寸对沥青面层拉应力、拉应变及剪应力的影响,提出网眼尺寸的推荐值为3050mm;分析了模量对沥青面层拉应力、拉应变及剪应力的影响,提出模量的推荐值为500700MPa。(5)分析了土基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鉴于沥青面层的拉应力、拉应变、剪应力,还是路表弯沉及路基顶面压应变,均受土基顶面模量的影响,为使土工格栅才更好发挥增强效果,推荐采用碎石基层时路基的回弹模量值不低于40MPa。(6)研究了分级荷载对不同基层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加筋土工织物进行加固后,各结构层的各项力学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改善,特别是面层最大剪应力明显的减小,表明对级配碎石基层进行加固,可以有效降低沥青面层的应力水平。
唐培培[3](2017)在《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冰冻海域地处我国北部沿海区域,具有冬季冰冻期长、气温低、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在该海域修建海底隧道除抗海水腐蚀外,还要克服特殊气候、路基支承条件以及交通特性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按照普通公路隧道或城市道路设计方法进行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不能满足其特殊使用环境下的性能要求。但目前对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相应特殊环境及技术要求下的结构与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尚未形成。论文针对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的环境特点及力学性能、耐久性能、阻燃及环保技术要求,结合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系统开展铺装结构行为特性与材料设计研究,基于铺装结构力学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疲劳性能、路用性能分析提出适用于该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的设计方法,为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以弥补现有设计方法在冰冻海域特殊环境与交通特性条件下应用的不足。论文基于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长纵坡、小温度梯度、大交通量及轻轴载等特点,提出结构设计思路,确定结构设计参数、破坏模式及最不利荷载位置。通过有限元方法,采用动态模量对不同影响因素下铺装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对结构应力响应的敏感性,建立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厚度设计多指标控制体系。结合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层间界面的受力特点及性能要求,提出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防水粘结层的性能评价关键指标。综合力学分析及防水粘结层性能试验结果,推荐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层厚度取值范围及铺装层界面防水粘结实施方案。基于冰冻海域海底隧道温度及荷载条件,对温拌阻燃沥青性能进行分析。采用流变测试技术对不同温拌剂类型及掺量的温拌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了温拌沥青材料粘弹性结构特性指标随温拌剂类型与掺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以损耗因子sin?(9)G、50%(9)G衰减位置和累计耗散能量比DER作为温拌沥青疲劳性能评价指标,从热力学与粘弹性结构双重角度,建立不同温拌剂种类及掺量下的沥青时间扫描曲线和累计耗散能疲劳曲线,得到温拌剂对沥青疲劳特征指标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流变技术和疲劳特点的温拌剂用量优化方法,确定Sasobit的合适掺量范围为1.53%,Leadcap为12%,ZQ发泡型温拌剂为78%。利用极限氧指数法结合沥青闪点和燃点作为评价阻燃剂性能和施工安全性综合指标,以满足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用材料阻燃抑烟技术要求,确定适用于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用阻燃剂类型及掺配比例。对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层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思路及压实温度确定方法。采用简单性能试验及四点弯曲梁疲劳试验方法,得出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随加载频率和试验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与加载次数关系,探索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影响,为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材料组成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及材料设计方法的适应性。对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明,施工时有毒有害气体可大幅降低,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论文研究成果为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其它特殊环境下隧道铺装设计也具有借鉴意义及推广价值。
卢佳[4](2016)在《复合式路面强加筋防裂夹层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相比较传统的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AC+PCC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集合了两者的优点,既能够承载足够的行车荷载又能够提供良好的行车条件。但是这种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较易产生反射裂缝,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这种新型路面结构的推广使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复合式路面强加筋防裂夹层结构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强加筋材料的防裂机理,综合评价其防反效能。本文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设有强加筋防裂夹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AC+PCC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AC层层底最大拉应力、最大剪应力以及PCC板板顶最大弯沉差为力学分析指标,研究钢丝网强加筋防裂夹层对AC+PCC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反射裂缝的防治效果。本文选用镀锌钢丝网作为强加筋防裂夹层材料,结合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分析加钢丝网与未加钢丝网、钢丝网置入结构层不同位置时AC层内的应力状态以及镀锌钢丝网防裂夹层在地基模量、荷载大小变化时对AC层受力状态的主要影响规律,探讨镀锌钢丝网防裂夹层对新建AC+PCC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的防裂机理。通过分析得到1)钢丝网防裂夹层越靠近AC+PCC刚柔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层底越能有效地起到防治反射裂缝的作用;2)在初期,提高土基的模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路面结构层的荷载应力,但当土基模量超过一定范围,继续提高土基模量则收效甚微,影响不大;3)虽然基层模量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结构层应力的作用,但这种效果不太明显,考虑到经济效应不建议通过增大基层模量来降低路面结构荷载应力;4)在超载条件下钢丝网通过自身的高抗拉强度与低延伸率来达到缓解接缝处的应力集中程度与竖向剪切位移的目的,因此有效地抑制了横向张开型、水平剪切型与竖向剪切型反射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提升路面结构的使用性和稳定性,延长了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建立复合式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温度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并研究了正温度梯度和负温度梯度下AC+PCC复合式路面结构的温度应力。通过对比分析布置钢丝网与未布置钢丝网路面结构的温度应力,可以得到在温度荷载作用下,钢丝网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抗拉伸能力和极强的延伸性起到消散接缝处沥青层层底的应力集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小AC层层底的最大拉应力和剪应力,从而起到抑制复合式路面水平张开型和竖向剪切型反射裂缝的作用。本文对镀锌钢丝网、土工格栅以及土工布加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三大分析指标(AC层底最大拉应力σa、最大剪应力τa、PCC板板顶最大弯沉差△l)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均为镀锌钢丝网>土工格栅>土工布。与未布置任何夹层相比,布置了钢丝网、土工格栅、土工布后路面结构AC层层底最大拉应力as分别减小了38.78%、11.43%、8.30%,AC层层底最大拉应力as的减小值分别是土工格栅、土工布的3.39倍、4.67倍;AC层层底最大剪应力at分别减小了30.01%、7.79%、4.41%,AC层层底最大剪应力at的减小值分别是土工格栅、土工布的3.85倍、6.80倍;PCC板板顶最大弯沉差△l分别减小了15.02%、3.61%、1.81%,PCC板板顶最大弯沉差△l的减小值分别是土工格栅、土工布的4.16倍、8.30倍。由此可见,钢丝网强加筋防裂夹层防治横向张开型、水平剪切型以及竖向剪切型反射裂缝的能力明显优于土工格栅和土工布。
郭飞[5](2015)在《CRC/AC复合式路面胀缝研究及结构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运输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道路交通所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从而对我国道路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CRC/AC)作为近些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复合式路面结构,具有强度高、行车舒适度好、使用寿命长、易于维修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更低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并没有结合实体工程进行路面胀缝的研究,并缺乏对在荷载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分析,这些制约了CRC/AC路面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做以下研究:首先,结合武汉市三环北实体工程所处的环境,建立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针对夏季和冬季某两天的实际情况,分析在环境温度以及太阳辐射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冬季路面温差变化幅度远小于夏季,随着构造深度的增加,结构内部温差变小,夏季沥青层表面温度会高达70℃。第二,本文以武汉市三环北综合改造工程为依托,通过对连续配筋混凝土(CRC)层施工之后的膨胀伸缩情况进行调查,观测在加铺沥青层之前,不同板长的CRC板当环境温度变化后伸缩缝伸缩情况。同时建立CRC板有限元模型,设置合理参数对所观测路面进行计算,对比伸缩值,得出针对武汉地区的胀缝设置依据,为今后此类路面设计施工提供指导。研究表明,由于CRC板底在温度变化时会受到地基摩阻力的影响,导致其在伸缩时存在一个实际的伸长区,伸长区的长度与板长无关,只与其自身材料性能和温差有关。第三,本文通过在实验室建立四种路面结构的试件模型并粘贴应变片,测试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各部分应变变化情况,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车轮荷载作用下不同路面结构应变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板内加有钢筋会减小混凝土应力峰值,并减小混凝土横向受拉区面积,相比不加沥青层的配筋混凝土板,由于沥青层缓冲作用,有沥青层的板内钢筋在车轮荷载作用下钢筋所受到的拉力大大减小。
胡熠鑫[6](2014)在《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大部分地区超载重载现象严重,我国早期修筑的高速公路实际使用年限和路用性能经常达不到设计要求,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CRC+AC)是结合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与沥青路面(AC)两者优点的新型复合式路面,它既保留了CRCP的强承载力、高整体性的特点,还继承了AC路面的行车舒适、便于维修等优点,适应我国高速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大的趋势,是今后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结合潭耒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对CRC+AC复合式路面的结构设计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新建CRC+AC路面结构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CRC+AC结构的板厚两种情况的CRC板厚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于冲断破坏的CRC板厚设计方法,并给出示例进行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新建CRC+AC路面CRC板厚最佳设计方法。其次,针对CRC板边冲断破坏以现行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为基础,从沥青面层厚度设计、CRC板厚设计与配筋设计等方面,提出CRC+AC结构的整套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流程图与计算示例。最后,结合潭耒高速公路旧路加铺CRC+AC复合式路面的实体工程,验证基于冲断破坏的CRC+AC板厚设计方法,总结了有关CRC+AC复合式路面的施工技术与注意事项,进一步了解与研究了CRC+AC路面的工程应用情况。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结构设计提供方法依据,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罗圆月[7](2014)在《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这一新型的路面结构,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二维和三维模型,考虑汽车荷载、环境温度及路面结构层厚度与层间接触条件等因素,计算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混凝土板荷载应力、路面温度场及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并进行路面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并结合我国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疲劳公式,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进行了理论寿命探索。首先,建立了基于线弹性理论、弹性半空间地基及裂缝模式下的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粘结单元定义裂缝接触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本构行为,采用摩阻系数定义CRC层与基层的接触关系。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同裂缝间距下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的临界荷位,研究了不同路面结构参数对混凝土板荷载应力的影响,并与钢筋配筋情况相比较。其次,根据浙江某试验路所在地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基于热力学理论及有限元方法的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二维温度场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时刻的路面温度场及温度梯度,并对比分析了不同AC层厚度对CRC层最大正温度梯度的影响。再次,建立了考虑AC层及相邻混凝土板影响的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的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模型,根据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最大正温度梯度值,分析AC层厚度、AC层模量、CRC层厚度、CRC层模量、配筋率、板宽及裂缝剪切刚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的影响。最后,结合荷载应力及温度翘曲应力有限计算结果,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中水泥混凝土疲劳公式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进行寿命分析,得到基于力学分析的CRC层理论使用寿命,并研究了AC层厚度、CRC层厚度、板宽、裂缝剪切刚度及土基模量等参数对CRC层理论使用寿命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825780)资助。
何春燕[8](2013)在《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BFRLC+AC)是综合了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的高强度与沥青层的行车舒适性一种新型复合式沥青结构。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的高强度可以满足大交通量和重载路面的要求。因此,BFRLC+AC结构将逐渐成为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依托宁道高速公路实体工程,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了掺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贫混凝土的强度、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能提高贫混凝土的各项强度、模量指标。在三维等参元理论和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BFRLC+AC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结构的临界荷位以及路面各参数对BFRLC板应力的影响规律,得出BFRLC+AC路面临界荷位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致,为纵缝边缘板中位置;确定了BFRLC板的平面尺寸,提出BFRLC板最佳横缝间距为10m15m。在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BFRLC+AC路面结构设计独特性,提出了BFRLC+AC路面结构设计标准及满足抗反射裂缝要求的沥青层厚度理论计算方法。参照规范设计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厚度设计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及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得出了有沥青面层与没有沥青面层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关系式;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了不同沥青层厚度对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荷载应力、温度应力的影响系数B和B'。最后,结合宁道高速公路实体工程,验证了现有试验路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了BFRLC+AC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王锦荣[9](2013)在《浅谈PC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弹性层状理论体系,通过选用不同的层间接触状况、不同的沥青及水泥面层厚度,利用BISAR3.0软件程序计算分析了不同初始状态下,层间结合情况及结构层厚度对PCC+AC型复合式路面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降低层间最大剪应力的途径,以便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降低由于剪应力的影响而出现的路面分层及推移变形等病害,延长路面的寿命进行了探讨。
蒙艺[10](2012)在《CR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与粘结层材料抗剪强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量与交通荷载也随之增加,目前公路运输出现了多轴数、重轴载、高轮压、多渠化的新特点,且存在普遍的超载现象,使得路面的破坏时间提前到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采用更加可靠的路面结构来承受巨大的交通荷载。连续配筋混凝土(Continuously ReinforcedConcrete)+沥青混凝土(Asphalt Concrete)复合式沥青路面正是在这种思想下提出来的适应重载交通的路面结构。CRC+AC复合式路面以连续配筋混凝土层为承重层,以沥青面层为功能层改善路面的行车舒适性,具有整体性好、承重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面层养护维修方便等特点,作为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由于CRC+AC复合式路面CRC层与AC层在模量与厚度上较大的差异,在行车荷载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容易因为层间抗剪强度不足引起滑移、拥包、车辙等病害,因此,需要对层间粘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针对复合式路面自身的病害特点,本文提出以剪应力指标作为结构设计的指标。基于弹性层状体系,采用BISAR3.0路面结构计算软件分析改变相关路面结构或材料参数对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规侓,结果表明,层间最容易发生剪切破坏的危险点位于沿轮心方向的轮后缘处;层间接触良好对路面结构稳定性最有利;沥青面层厚度对层间剪应力影响明显,面层的合理厚度为8cm12cm;超载情况下剪应力增幅显着,高温、超载的环境对层间抗剪极为不利;沥青混合料内部的最大剪应力位于面层上部,有可能形成剪切破坏面。通过试验室斜剪试验研究,测试几种常见层间粘结材料的抗剪性能,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土工布的界面处理形式抗剪性能较好。依托长湘(长沙—湘潭)高速公路探讨复合路面粘结层施工的关键技术:水泥混凝土板表面的裸化技术与粘层间的同步碎石封层技术。
二、PCC-AC复合式路面AC层厚度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C-AC复合式路面AC层厚度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式路面层间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式路面的优点 |
2 PCC-AC路面层间剪应力分析 |
3 复合式路面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
3.1 钢筋工程 |
3.2 混凝土配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
3.3 沥青混凝土工程 |
4 结束语 |
(2)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结构层设计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长效路面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长效路面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长效路面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土工合成材料研究现状 |
1.3.1 土工合成材料发展概述 |
1.3.2 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性能试验 |
2.1 黏质土 |
2.1.1 黏质土的物理性质 |
2.1.2 击实试验 |
2.1.3 回弹模量试验 |
2.2 级配碎石 |
2.2.1 级配碎石原材料试验及级配确定 |
2.2.2 振动台振实试验 |
2.2.3 孔隙率试验 |
2.2.4 回弹模量试验 |
2.3 加筋土工织物材料选取 |
2.3.1 加筋土工织物的简介 |
2.3.2 加筋土工织物复合材料的比选 |
2.3.3 加筋土工织物增强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初拟长效路面结构层方案设计 |
3.1“刚基优面”设计思想的提出 |
3.2 长效路面结构组合的拟定与特点 |
3.3 长效路面结构层厚设计 |
3.3.1 长效路面设计方法 |
3.3.2 长效路面设计指标和设计标准研究 |
3.3.3 长效路面结构力学指标的正交分析 |
3.4 长效路面结构的软件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结构层设计验算 |
4.1 验算依据 |
4.2 混凝土刚性基层厚度验算 |
4.2.1 参数确定 |
4.2.2 荷载应力计算 |
4.2.3 温度应力计算 |
4.2.4 混凝土刚性基层结构验算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5 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层结构数值模拟 |
5.1 有限元软件ABAQUS概述 |
5.2 基本假定与路面结构参数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不同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特点分析 |
5.4.1 路表弯沉响应分布特性 |
5.4.2 面层应力应变响应分布特性 |
5.4.3 基层拉应力响应分布特性 |
5.4.4 路基顶面压应变响应分布特性 |
5.5 荷载对不同基层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
5.6 土工格栅结构参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
5.6.1 土工格栅网眼尺寸影响分析 |
5.6.2 格栅模量影响分析 |
5.7 土基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隧道铺装层结构设计与研究 |
1.2.2 国内外隧道铺装材料研究与应用 |
1.2.3 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研究 |
1.2.4 温拌及阻燃技术研究及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环境特点及特殊技术要求 |
2.1 冰冻海域依托工程所处地区自然环境 |
2.1.1 依托工程简介 |
2.1.2 冰冻海域气候环境特点 |
2.1.3 冰冻海域特殊地理及地质条件 |
2.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交通组成及环境条件 |
2.2.1 海底隧道交通组成及分析 |
2.2.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温度及湿度条件 |
2.3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特殊技术要求 |
2.3.1 特殊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要求 |
2.3.2 冰冻条件下耐久性要求 |
2.3.3 阻燃及环保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设计及层间处治技术研究 |
3.1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设计思路 |
3.1.1 冰冻海域隧道铺装层设计原则 |
3.1.2 基于特殊地域及海底交通的设计思路 |
3.1.3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类型拟定 |
3.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铺装结构分析 |
3.2.1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
3.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3.2.3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铺装结构破坏模式 |
3.2.4 最不利荷载位置的确定 |
3.3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铺装结构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铺装结构力学分析 |
3.3.2 沥青层厚度与模量对铺装结构应力的影响 |
3.3.3 多功能层厚度与模量对铺装结构应力的影响 |
3.3.4 水泥混凝土层厚度与模量对结构应力的影响 |
3.3.5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铺装结构类型推荐 |
3.4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推荐复合式沥青路面铺装结构厚度设计 |
3.4.1 沥青层厚度设计 |
3.4.2 多功能防水层材料及厚度设计 |
3.4.3 水泥混凝土层厚度设计 |
3.5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层界面防水粘结技术研究 |
3.5.1 水泥混凝土层与沥青铺装层界面受力特点 |
3.5.2 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置技术要求 |
3.5.3 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理方案比选 |
3.5.4 防水粘结层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3.5.5 防水粘结层实施方案推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用温拌与阻燃沥青性能研究 |
4.1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用温拌剂的选取 |
4.1.1 温拌剂作用机理分析 |
4.1.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用温拌剂的要求 |
4.1.3 温拌剂种类的初选 |
4.2 温拌剂对沥青技术性能影响分析 |
4.2.1 原材料 |
4.2.2 试件制备 |
4.2.3 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
4.2.4 温拌剂对沥青粘温特性影响 |
4.2.5 温拌沥青显微图像分析 |
4.3 温拌沥青流变特性分析 |
4.3.1 流变性能测试技术 |
4.3.2 高温模量与相位角分析 |
4.3.3 柔量与延展性能分析 |
4.3.4 温度与频率敏感性分析 |
4.3.5 温拌沥青疲劳特性分析 |
4.4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用阻燃沥青性能研究 |
4.4.1 阻燃剂作用机理分析 |
4.4.2 适用于海底隧道阻燃剂选择 |
4.4.3 阻燃沥青性能评价及试验 |
4.4.4 依托工程阻燃剂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性能研究 |
5.1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 |
5.1.1 原材料优选及技术性能测试 |
5.1.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要求 |
5.1.3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层混合料组成设计思路 |
5.2 基于抗滑降噪的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SMA-13 设计及性能研究 |
5.2.1 温拌剂与阻燃剂的选取及添加方式 |
5.2.2 抗滑降噪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SMA-13 配合比设计 |
5.2.3 压实温度及体积特性 |
5.2.4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SMA-13 路用性能验证 |
5.3 温拌沥青混合料AC-20C设计及性能研究 |
5.3.1AC-20C配合比设计 |
5.3.2 添加不同温拌剂的AC-20C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 |
5.3.3 不同温拌剂对AC-20C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5.3.4 温拌AC-20C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疲劳性能试验 |
5.4 多功能防水层温拌沥青混合料AC-5 和SMA-5 设计及性能研究 |
5.4.1 多功能防水层AC-5 和SMA-5 配合比设计 |
5.4.2 温拌AC-5 和SMA-5 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 |
6.1 实体工程简介 |
6.2 冰冻海域海底隧道路面结构实施方案 |
6.3 防水粘结层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 |
6.3.1 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
6.3.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控制 |
6.3.3 防水粘结层质量检测 |
6.4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6.4.1 温拌剂与阻燃剂现场添加方式 |
6.4.2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 |
6.4.3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摊铺与碾压工艺 |
6.4.4 试验段生产施工检测 |
6.5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效益分析 |
6.5.1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6.5.2 经济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复合式路面强加筋防裂夹层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方法 |
1.2.2 评价抵抗反射裂缝能力的试验方法 |
1.2.3 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复合式路面反射裂缝相关机理分析 |
2.1 反射裂缝产生及扩展机理分析 |
2.1.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
2.1.2 反射裂缝发展过程 |
2.2 反射裂缝对路面的危害 |
2.3 加筋作用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C+PCC复合式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3.1 有限元法介绍 |
3.2 材料的三种强度准则 |
3.2.1 最大拉应力准测 |
3.2.2 最大剪应力准则 |
3.2.3 形状变化应变能屈服准则 |
3.3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1 边界假定 |
3.3.2 主要力学分析指标 |
3.3.3 荷载模型 |
3.3.4 单元类型 |
3.3.5 网格划分 |
3.4 路面结构层计算参数确定 |
3.5 最不利荷位确定 |
3.5.1 荷载作用位置选取 |
3.5.2 不同荷位力学响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有强加筋防裂夹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4.1 钢丝网位置对沥青面层荷载应力分析 |
4.2 基层模量变化对沥青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 |
4.3 土基模量变化对沥青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 |
4.4 荷载变化对沥青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有强加筋防裂夹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5.1 路面温度场理论 |
5.1.1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
5.1.2 温度场边界条件 |
5.2 分析计算模型与材料参数 |
5.2.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5.2.2 边界假定 |
5.2.3 路面结构温度场 |
5.3 设有强加筋防裂夹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5.3.1 负温度梯度下沥青面层温度应力分析 |
5.3.2 正温度梯度下沥青面层温度应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加筋材料防裂效果对比分析 |
6.1 路面结构计算参数选取 |
6.2 不同筋材加筋效果比较 |
6.2.1 AC层层底最大拉应力 |
6.2.2 AC层层底最大剪应力 |
6.2.3 PCC板板顶最大弯沉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CRC/AC复合式路面胀缝研究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状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CRC/AC结构的有限元研究方法 |
2.1 CRC板有限元模型 |
2.2 SOLID65单元 |
2.3 CRC/AC板层间应力有限元算例 |
2.3.1 CRC/AC模型建立与求解 |
2.3.2 计算结果验证 |
第3章 CRC/AC道路结构温度场分析 |
3.1 CRC/AC道路结构温度场计算基本理论 |
3.1.1 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
3.1.2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
3.2 CRC/AC温度场计算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气候条件 |
3.2.3 有限元模型 |
3.2.4 参数及边界条件 |
3.2.5 模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RC/AC路面胀缝研究 |
4.1 CRC板结构膨胀分析 |
4.2 CRC板胀缝伸缩调查 |
4.3 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CRC板端部位移 |
4.3.1 计算参数确定 |
4.3.2 有限元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荷载作用下CRC/AC结构应变分析 |
5.1 试件的的制备 |
5.2 试验数据采集 |
5.3 有限元模拟 |
5.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设计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RC+AC复合式路面板厚设计方法研究 |
2.1 新建CRC+AC路面板厚设计方法 |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CRC+AC板厚设计方法 |
2.3 设计示例及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冲断破坏的CRC+AC结构设计 |
3.1 基于冲断破坏的CRC+AC结构设计 |
3.2 设计示例 |
3.3 本设计方法与规范方法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C+AC复合式路面的工程应用 |
4.1 潭耒高速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概况 |
4.2 潭耒高速公路CRC+AC复合式加铺层结构设计 |
4.3 CRC+AC复合式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模型 |
2.1.1 基本假定 |
2.1.2 裂缝模型 |
2.1.3 基本计算参数 |
2.1.4 网格类型和边界条件 |
2.1.5 荷载 |
2.2 临界荷位有限元分析 |
2.2.1 荷载位置 |
2.2.3 板宽方向应力 |
2.2.4 板长方向应力 |
2.2.5 最大主应力 |
2.3 参数影响分析 |
2.3.1 AC层厚度影响 |
2.3.3 AC层模量影响 |
2.3.4 CRC层厚度影响 |
2.3.5 CRC层模量影响 |
2.3.6 基层+底基层厚度影响 |
2.3.7 基层+底基层模量影响 |
2.3.8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2.3.9 BFRP筋模量的影响 |
2.3.10 BFRP筋位置的影响 |
2.3.11 裂缝间剪切刚度的影响 |
2.3.12 CRC层与基层之间摩阻系数的影响 |
2.3.13 板宽的影响 |
2.3.14 土基模量的影响 |
2.4 BFRP筋与钢筋对比 |
2.4.1 AC层厚度 |
2.4.2 CRC层厚度 |
2.4.3 筋位置 |
2.4.4 配筋率 |
2.4.5 裂缝剪切刚度 |
2.5 本章小结 |
3 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
3.1 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理论分析 |
3.1.1 热传导方程及层间连续条件 |
3.1.2 边界条件 |
3.2 复合式路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3.2.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3.2.2 AC层厚度对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的影响 |
3.3 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分析 |
3.3.1 AC层厚度的影响 |
3.3.2 AC层模量的影响 |
3.3.3 CRC层厚度的影响 |
3.3.4 CRC层模量的影响 |
3.3.5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3.3.6 BFRP筋模量的影响 |
3.3.7 BFRP筋位置的影响 |
3.3.8 裂缝间剪切刚度的影响 |
3.3.9 板宽的影响 |
3.3.10 土基模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使用寿命探索 |
4.1 寿命预估方法 |
4.2 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路面基本参数 |
4.2.2 AC层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3 CRC层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4 裂缝剪切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5 板宽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6 土基模量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 |
2.1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力学试验配合比设计 |
2.1.1 试验原材料 |
2.1.2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力学特性 |
2.2.1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室内试验试件成型 |
2.2.2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强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2.2.3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及结果分析 |
2.2.3.1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 |
2.2.3.2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
3.1 BFRLC+AC 复合式路面有限元模型 |
3.1.1 有限元理论 |
3.1.2 路面结构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2 BFRLC+AC 复合式路面结构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3.2.1 计算参数 |
3.2.2 临界荷载位置的确定 |
3.2.3 BFRLC 荷载应力参数影响分析 |
3.3 BFRLC+AC 复合式路面温度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3.3.1 BFRLC+AC 结构温度模型建立 |
3.3.2 温度翘曲应力模型验证 |
3.3.3 温度翘曲应力临界荷位的确定 |
3.3.4 温度翘曲应力参数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4.1 BFRLC+AC 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标准 |
4.2 沥青面层设计 |
4.3 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设计 |
4.3.1 无沥青面层时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层底弯拉应力 |
4.3.2 有沥青面层的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层底弯拉应力 |
4.3.3 无沥青面层时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层温度应力 |
4.3.4 有沥青面层的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层底温度应力 |
4.4 BFRLC+AC 复合式路面工程实例结构设计 |
4.4.1 工程概况 |
4.4.2 路面结构设计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B(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文献综述 |
中英文详细摘要 |
(9)浅谈PC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
2 PCC-AC路面层间剪应力分析 |
2.1层间结合状态对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
2.2 沥青层厚度对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
2.3 泥混凝土层厚度对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
3 结论 |
(10)CR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与粘结层材料抗剪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RC+AC 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理论 |
2.1 一般设计基础 |
2.2 AC 层厚度设计 |
2.3 CRC 板厚度设计 |
2.4 配筋设计 |
2.5 端部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RC+AC 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计算 |
3.1 复合式路面结构计算理论 |
3.1.1 弹性理论空间问题的假设和基本方程 |
3.1.2 弹性层状体系的解答 |
3.2 CRC+AC 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分析模型 |
3.2.1 弹性层状体系计算软件 |
3.2.2 剪应力设计指标 |
3.2.3 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案 |
3.2.4 复合路面典型结构及参数的选取 |
3.2.5 层间滑动系数的选取 |
3.3 层间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剪应力沿层间水平面分布规侓 |
3.3.2 AC 层厚度变化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3.3 CRC 板及基层厚度变化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3.4 AC 层回弹模量变化对层间应力的影响 |
3.3.5 轴载变化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3.6 层间结合状态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3.7 沿 AC 层深度方向剪应力变化规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RC+AC 结构界面抗剪强度试验 |
4.1 粘结材料的种类与性能要求 |
4.2 原材料的选择与性能指标 |
4.2.1 水泥混凝土 |
4.2.2 粘结层材料 |
4.2.3 沥青混合料 |
4.3 粘结层材料试验研究 |
4.3.1 试件成型 |
4.3.2 试验方法介绍 |
4.3.3 剪切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RC+AC 复合式路面工程应用与施工技术 |
5.1 CRC+AC 复合式路面的工程应用 |
5.2 CRC+AC 复合式路面施工技术 |
5.2.1 CRC 表面的裸化处理技术 |
5.2.2 CRC+AC 层间粘结层施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试验数据 |
四、PCC-AC复合式路面AC层厚度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式路面层间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 杜成祥. 工程技术研究, 2018(16)
- [2]加筋土工织物增强长效路面结构层设计与特性研究[D]. 刘章锋.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6)
- [3]冰冻海域海底隧道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及应用研究[D]. 唐培培. 长安大学, 2017(01)
- [4]复合式路面强加筋防裂夹层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D]. 卢佳.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5)
- [5]CRC/AC复合式路面胀缝研究及结构分析[D]. 郭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3)
- [6]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设计与工程应用[D]. 胡熠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3)
- [7]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D]. 罗圆月. 浙江大学, 2014(06)
- [8]玄武岩纤维贫混凝土基层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何春燕.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9]浅谈PC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探讨[J]. 王锦荣. 安徽地质, 2013(01)
- [10]CR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与粘结层材料抗剪强度研究[D]. 蒙艺. 湖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