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艺节目主持人—要“作秀”还是要“真诚”?(论文文献综述)
马潇洋[1](2021)在《观察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多重角色定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姝琪[2](2020)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和社会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随之变少。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竞争,这也导致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交流不足的状况。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情感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早期的情感调解类节目以及相亲交友类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弥补了受众精神生活的空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情感状况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情感类综艺节目不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情感类综艺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这一新的节目形式,并迅速在综艺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立足于受众视野,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对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情感类节目的受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受众心理的变化导致了恋爱观察类节目的兴起。为了迎合受众心理,恋爱观察类节目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反过来说,受众作为节目信息的接受者,恋爱观察类节目的出现也会对受众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恋爱观察类节目的受众意义,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针对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现状研究,在这一章中文章对恋爱观察类节目出现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分别从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对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第二章是分析受众心理对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兴起的影响,本章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对节目的受众特征进行分析,论述受众对恋爱观察类节目的选择机制。第三章是恋爱观察类节目对受众的影响,本章采用了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受众对于此类节目的态度,探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四章是对恋爱观察类节目未来发展的探讨,本章分析了此类节目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刘姝君[3](2020)在《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政策,“星素结合”逐渐成为真人秀节目最普遍的形式,“星素结合”不仅为综艺节目提供了新思路,在立意上也起到了升华的作用。星素结合模式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音乐领域,“音乐+星素”结合的形式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本文通过对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中的不同模式进行探究,探索出星素结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之后的真人秀节目提供更好的借鉴。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论文所用的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的第一章,首先是对星素结合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了星素结合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现状,通过对比明星真人秀和素人真人秀存在的意义总结出星素结合发展的优势。第二章从文化、经济、政策、媒介等因素分析了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兴起的背景。第三章是对所有融入星素结合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他们不同的特性划分成四大类,分别为选秀模式、推理模式、对抗模式和互动模式。并对这四类模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模式策略。第四章思考星素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更好地给予其他类型节目以启示,具有重大的意义。
张普[4](2019)在《《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吐槽是跟随日本弹幕文化传入中国的,所谓吐槽就是用直接或间接的话语表达对被吐槽者的意见或看法,常常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分。网络时代也是全民吐槽的时代,吐槽的背后是“互怼”文化的盛行,正确掌握吐槽的技巧、学会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的吐槽很重要,正如《吐槽大会》节目口号所提倡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吐槽是一种言语行为,由吐槽这种言语行为产生的话语即吐槽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吐槽语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网络时代人们如何选择话语的表达方式。本文利用语用学中语用策略等相关理论,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中主持人和嘉宾使用的吐槽性话语为研究对象,归纳了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特点和语用效果,并进一步举例分析为实现讽刺和幽默的语用效果,吐槽语所采用的语用策略。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也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吐槽”以及“吐槽语”进行初步界定,并进一步区分了吐槽与讽刺、抱怨等概念的区别。第二部分首先对《吐槽大会》节目的形式和吐槽文本进行分析;其次概括了《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特点,即语言通俗活泼、善用网络流行语、言外之意明显;再次归纳出《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表达的主要语用效果,一是实施对嘉宾的讽刺批评,二是实现幽默搞笑的节目效果,为下文分析吐槽语的语用策略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台词及对白,分别从讽刺和幽默两个角度对吐槽语的语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实现讽刺效果的策略有人称指示策略、修辞策略和否定评价策略;实现幽默效果的策略有刻意曲解策略、违背语用原则的策略和话锋突转策略。第五部分对《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我们认为,《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吐槽内容的单调化和不礼貌用语的使用两个方面。第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睿娜[5](2019)在《表演应用于综艺节目主持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艺主持与表演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相互之间又有很多密切的关连。在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展示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持人与表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互通。学校还经常用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激励主持人才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找到表达技巧和灵感。表演艺术和主持专业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二者相辅相成。主持人可以结合表演艺术进行主持,以达到出色的演播效果。现在,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非常的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加入了表演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辅助主持专业的发展,提升综艺主持人才的整体素质。表演艺术与综艺主持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表演艺术深度融合到综艺主持人的培养中,为综艺主持人培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主持人教学的新思维方式。完全不具备自身个性特点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无法发挥主持人应有的作用。因为综艺节目主持人也是表演者之一,更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形成自己独有的主持风格。因此,综艺节目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强化表演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此适应未来综艺节目主持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开设表演艺术课程,因此,应该有新的教育尝试。在本课题中,以综艺节目主持人表演教学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中表演对综艺节目主持人才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找前辈的步伐,得出新的思路和结论。
李婕雯[6](2019)在《从金钟奖看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如果把中国电视节目比作一条大河,台湾电视节目是这条大河的不可忽视的支流,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整个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谱系中,异彩纷呈。对中国电视节目做全方位研究,不能忽略台湾电视节目特殊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研究做全景式研究,不能遗漏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风景。台湾1965年创办金钟奖,1970年开始设置电视综艺节目奖项,台湾电视综艺金钟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流发展方向。无论是从纵向上还原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还是横向深入研究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台湾电视综艺节目金钟奖都是应该研究和值得研究的对象。遗憾的是,国内外对于台湾电视综艺节目进行专门论述的不多,对于台湾电视金钟奖的全面系统研究更是欠缺。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金钟奖为研究对象,纵向梳理台湾电视金钟奖的发展脉络,聚焦金钟奖与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关联,透视台湾电视主流综艺节目的流变特点,讨论台湾电视金钟奖对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引导与争议,挖掘电视奖项设置与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互动关系,试图通过台湾金钟奖这一小切口,丰富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历史研究与类型研究。
靳盼[7](2018)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情感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加大,国家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扶持,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入大众视野。2017年2月18日,央视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注重情感表达的策略,获得了受众和节目的良性互动和情感共鸣,实现了高收视和好口碑的双赢局面,给我国其他文化节目的制作带来了启发意义。首先,在情感传递层面,《朗读者》坚定真实的基本理念,坚持用真善美打动人心;对于主持人的情感表达、现场情感氛围的把控、受众的情感传染等影响因素也有相当成熟的应对手段;而在情感传递策略上,主要运用温情有内涵的话语风格、文字与真情的协调、朗读与心灵的共鸣等策略,很好地传递了历史名篇中的真实情感。其次,在情感互动层面,以坚持人文情怀为基本原则,以求达到受众的心理认同,为此,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要题材,以求激发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独特的情感表达的传递和互动策略,是我国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中所缺乏的,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创新为我国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多[8](2018)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主持人除了依靠有声语言以外,还要借助无声语言即副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阐释观点,联系受众。主持人的样貌、身形、姿态、动作、着装等副语言时时刻刻都受到观众们的审视,这些副语言不但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而且它们还携带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甚至政治信息,在潜移默化之中给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传播效果问题,是一个有着丰富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学术选题。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传播效果主要由四种类型的副语言表现来承载: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类语言。大众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被大众传播重重包围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情景,这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传播效果能够产生的根本前提;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时代的明星、社会中的舆论领袖,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话语权力是其副语言传播效果的实现手段;而广大受众不断增加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表现不仅仅对节目本身形成作用,它还在影响受众行为模式、渗透社会道德和礼仪观念、引领社会审美潮流、传播国家和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重视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规约和管理,能够帮助主持人树立正确的意识,对电视从业者进行指导,使节目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李甜甜[9](2017)在《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主持人身份研究》文中指出自2011年以来,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开始崭露头角,经过三年的发展,视频网站自制节目逐渐增多。同时,各大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主持人也开始被人熟知,甚至超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如依托网络自制节目的草根性主持人董成鹏,获封"互联网第一主持人"。如传统媒体人转战网络节目主持人,形成"新型文化媒介人"群体,如由具有良好文化资本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走向网络自制节目的前台。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根据节目的设定,其本身身份设定在"主持人"角色中,无更多自主意识的表达与呈现。而在网络自制节目中,主持人身份的多元化,模糊化,身份表征呈现不断增加,甚至受众对主持人个人其他社会身份的认知要超过节目主持人本身的角色设定。当前对人的研究已从"角色"研究转换为"身份"研究,"身份"研究为"角色理论"提供了一个主观立场,更多主体意识的思考与反思。除此之外,身份理论相较于角色理论有一定的优势,它具备了角色理论不具有的对社会变化和文化意义的敏感度。本文着眼于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研究发展为身份研究,从单纯的研究节目主持人角色功能本身到将节目主持人的研究导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法等方法,将中国最为热门的五大视频网站中的自制节目主持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典型主持人的身份进行分类,并且结合文化研究、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等理论分析视频节目主持人身份特征。通过分析,本文研究主要成果如下:第一、本文将视频网站中的主持人身份划分为草根出身、新型文化媒介人、知识分子、传统电视主持人、明星跨界等五大类,并发现各自身份能够担任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主持人的不同原因。第二、不同于广播、电视等媒体环境,充满"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的视频网站,在节目设置、内容选定上,呈现出泛娱乐、分众化的取向。依托于此环境中的节目主持人,呈现出了与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不同的身份和职业特点,如多元的身份设定,"商业代言"凌驾于"公共话语代言",主持语言上的"弱智""幼稚化"。第三、本文探讨了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未来,一方面,视频网站节目的主持人在其职业专业性上稍有欠缺,但在其节目内容中却表现出很强的知识专业性,与节目内容高度融合,对"节目主持人"专业性发展是积极且有益的。另一方面,由于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相较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流动性强、节目设置的不固定性,因此笔者认为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身份难以依附并形成某一特定职业群体。
许璐[10](2017)在《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自从发展起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主持人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应运而生。通过多方面学术视野中的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理论的探讨,深入分析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定位构成,传播方式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其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从而进一步探讨被大众广泛接受、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主持人个性风格和该节目类型的学者型主持风格。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个人价值的引领、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意识的树立等方面均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者型主持人风格的建立,从表象化、同质化、泛娱乐化三个方面论述主持风格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节目风格类型以及主持人进行细化比较。通过节目类型的风格探讨和学者型主持风格的个案研究,让读者对于学者型主持风格形成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学者型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有是很大的影响。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力求与观众达成一致,形成知识的有效传播,从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受众审美需求变化分析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的风格融合与再发展,主持风格的多样化呈现以及专业化发展,促进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如今,学者型主持人不能再单单靠以前的知识底蕴,需要不断的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来满足受众日益渐增的需求。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队伍需要不断的强大和扩充,需要我们有创新意识,逐渐转向人文化、品牌化、专业化。在文化情感的传递上,要注意在传播方式上融合统一,力求新突破;在微观构造上,注重主持风格的特色表达和风格创新;在宏观设计上,注重主持风格的整体定位的高度;在社会价值上,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媒介传递环境。
二、综艺节目主持人—要“作秀”还是要“真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艺节目主持人—要“作秀”还是要“真诚”?(论文提纲范文)
(2)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和社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核心概念 |
第一章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情感类综艺节目的历史演变 |
一、情感调解类 |
二、相亲交友类 |
三、恋爱观察类 |
第二节 纵向对比:节目形式 |
一、叙事结构:从单一到平行 |
二、嘉宾定位:从参与到旁观 |
三、录制方式:从策划到纪实 |
第三节 横向对比:节目内容 |
一、趋同性:难以逾越的创意瓶颈 |
二、话题性:吸引流量的不二法门 |
三、真实性:真实环境的自我表达 |
四、连续性:前后呼应的分集模式 |
第二章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 |
第一节 恋爱观察类节目的受众特征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受众类型特征 |
第二节 节目受众群体的收视习惯 |
一、受众的观看渠道 |
二、受众的节目偏好 |
三、受众的收视态度 |
第三节 受众心理与节目兴起 |
一、受众群体的结构化迁移 |
二、受众心理的隐私窥视欲 |
三、受众生活的娱乐解压剂 |
四、受众情感的荧幕再现化 |
第三章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社会影响 |
第一节 节目社会影响的受众调查 |
一、深度访谈的研究设计 |
二、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访谈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
第二节 恋爱观察类节目的积极影响 |
一、刺激受众心理,提高结婚率 |
二、解决恋爱难题,传递恋爱观 |
三、满足社会需要,增加愉悦感 |
第三节 恋爱观察类节目的消极影响 |
一、追求流量,影响嘉宾生活 |
二、过度包装,误导恋爱观念 |
第四章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反思构建 |
第一节 我国类型节目的不足之处 |
一、节目形式的千篇一律 |
二、节目内容的泛娱乐化 |
第二节 恋爱节目的创新发展途径 |
一、保证节目真实,减少植入感 |
二、积极创新形式,避免同质化 |
三、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精致度 |
四、把控节目内容,发挥教育性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文献综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星素结合的概念及其现状 |
第一节 星素结合的概念与界定 |
第二节 星素结合的现状 |
一、涉及领域广 |
二、质量参差不齐 |
第三节 “星”“素”真人秀发展优势 |
一、明星真人秀的优势 |
二、素人真人秀的优势 |
三、星素结合的优势 |
第二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原创模式不足 |
二、内容同质化严重 |
三、泛娱乐化严重 |
第二节 经济因素 |
一、商业价值泛滥 |
二、明星片酬过高 |
第三节 政策因素 |
第四节 媒介因素 |
第三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模式策略 |
第一节 星素选秀 |
一、选秀模式概述 |
二、节目分析 |
第二节 星素推理 |
一、推理模式概述 |
二、节目分析 |
第三节 星素对抗 |
一、对抗模式概述 |
二、节目分析 |
第四节 星素互动 |
一、互动模式概述 |
二、节目分析 |
第四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问题 |
一、模式跟风常态化 |
二、素人监管力度低 |
三、音乐多元化缺失 |
第二节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对策 |
一、提高模式内容丰富度 |
二、完善素人管理新机制 |
三、注重音乐多元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4)《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任务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任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吐槽”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语用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吐槽”的含义 |
1.4.2 作为言语行为的吐槽 |
1.4.3 吐槽与抱怨、讽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
2.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特点和语用效果 |
2.1 《吐槽大会》节目的吐槽文本分析 |
2.1.1 《吐槽大会》节目概况 |
2.1.2 吐槽的形式和主题 |
2.1.3 吐槽的对象与内容 |
2.2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特点 |
2.2.1 语言通俗活泼 |
2.2.2 善用网络流行语 |
2.2.3 言外之意明显 |
2.3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效果 |
2.3.1 讽刺批评 |
2.3.2 幽默搞笑 |
2.4 小结 |
3.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讽刺策略 |
3.1 人称指示策略 |
3.1.1 尊称和敬称策略 |
3.1.2 贬称策略 |
3.1.3 类比指称策略 |
3.2 修辞策略 |
3.2.1 比喻策略 |
3.2.2 夸张策略 |
3.2.3 反语策略 |
3.2.4 仿拟策略 |
3.2.5 反问策略 |
3.2.6 反复策略 |
3.3 否定评价策略 |
3.3.1 直接否定 |
3.3.2 间接否定 |
3.4 小结 |
4.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幽默策略 |
4.1 刻意曲解策略 |
4.1.1 语音曲解 |
4.1.2 意义曲解 |
4.1.3 话题曲解 |
4.2 违反语用原则的幽默策略 |
4.2.1 违反合作原则的幽默策略 |
4.2.2 违反礼貌原则的幽默策略 |
4.3 话锋突转策略 |
4.4 小结 |
5. 《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存在的问题 |
5.1 吐槽内容的单调化 |
5.1.1 对明星年龄和知名度的讽刺 |
5.1.2 对外界传闻的正面回应 |
5.1.3 对明星工作失误的嘲笑 |
5.2 不礼貌用语的使用 |
5.2.1 主持人不礼貌用语现象 |
5.2.2 嘉宾不礼貌用语现象 |
5.3 小结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表演应用于综艺节目主持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主持与表演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表演的概念 |
一、广义概念 |
二、狭义概念 |
三、表演的艺术特点 |
第二节 主持表演的概念 |
一、主持表演的概念 |
二、主持表演的艺术特点 |
第二章 综艺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表演教学的特点 |
第一节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特殊性要求 |
一、个性的多元化 |
二、语言的创造力 |
三、才艺的舞台表现力 |
第二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同性与区别 |
一、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与表演艺术呈现的共同之处 |
二、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与表演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
三、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应该避免的表演不当 |
四、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定位及运用要求 |
第三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才表演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
一、强化主持人的心理意识 |
二、提高主持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
三、加强主持人的应变能力 |
四、提升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
第三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才培养中表演教学的应用探索 |
第一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正确树立 |
第二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表演要素的培养 |
一、感受力的增强 |
二、幽默感的培养 |
三、注意力的集中 |
四、游戏感的养成 |
五、表现力的提升 |
六、亲和力的表现 |
七、形体感的塑造 |
第三节 表演融入综艺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意义 |
一、传统主持教学中的不足得到补充 |
二、节目整体把握能力得到加强 |
三、主持人的形象塑造获得提升 |
第四章 表演融入综艺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
第一节 注意适度的状态 |
第二节 注意力的分配 |
第三节 注意交流的状态 |
第四节 把握大众化的审美倾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从金钟奖看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梳理及界定 |
1.2.1 台湾金钟奖 |
1.2.1.1 台湾电视金钟奖 |
1.2.2 综艺节目 |
1.2.2.1 电视综艺节目 |
1.2.2.2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 |
1.2.2.3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
1.3 文献回顾 |
1.3.1 关于台湾电视金钟奖 |
1.3.2 关于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
1.3.2.1 电视综艺节目 |
1.3.2.2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 |
1.3.2.3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
1.3.3 关于主流电视综艺节目 |
1.4 研究方法 |
历史文献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及意义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从金钟奖看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发展 |
2.1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阶段 |
2.1.1 70-80年代的起步期与改变期 |
2.1.2 80-90年代的繁荣期 |
2.1.3 90年代后期至今的自由竞争时期 |
2.2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的发展变化 |
2.2.1 舞台表演类节目 |
2.2.1.1 70-80年代的舞台表演类节目 |
2.2.1.2 80-90年代的舞台表演类节目 |
2.2.1.3 90年代至今的舞台表演类节目 |
2.2.2 娱乐游艺类节目 |
2.2.2.1 80年代的娱乐游艺类节目 |
2.2.3 益智博彩类节目 |
2.2.4 真人秀类节目 |
2.2.5 谈话类节目 |
2.2.5.1 90年代至今的谈话类节目 |
2.3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特点 |
2.3.1 总发展特点 |
2.3.1.1 欢乐时间频繁化 |
2.3.1.2 舞台构架复杂化 |
2.3.1.3 节目主角平民化 |
2.3.1.4 娱乐游戏明显化 |
2.3.2 各类型发展特点 |
2.3.2.1 多形态的舞台表演 |
2.3.2.2 娱乐游艺类节目集中化 |
2.4 所属机构改变 |
第三章 台湾电视金钟奖对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引导与争议 |
3.1 正面引导 |
3.1.1 台湾官方记录报道 |
3.1.2 获奖节目代表主流方向 |
3.2 争议部分 |
3.2.1 制度层面 |
3.2.1.1 参奖方式争议 |
3.2.1.2 获奖类型划分标准不明确 |
3.2.2 评审层面 |
3.2.2.1 评审专业性 |
3.2.2.2 获奖评分标准模糊 |
3.2.3 市场层面 |
3.2.3.1 收视率影响 |
3.2.3.2 节目所属机构经济实力影响 |
第四章 建议与小结 |
4.1 建议 |
4.2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情感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发展与创新 |
第一章 《朗读者》节目概况与节目特点 |
第一节 文化情感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 |
第二节 《朗读者》节目概况 |
第三节 《朗读者》节目特点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方式多样化 |
二、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传播 |
三、构筑受众情感共鸣发掘受众内心企盼 |
第二章 《朗读者》的情感传递 |
第一节 情感传递的基本理念:真实 |
第二节 情感传递的影响因素 |
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 |
二、现场的情感氛围 |
三、受众的情感传染 |
第三节 情感传递的基本策略 |
一、温情有内涵的话语风格 |
二、文字与真情的协调糅合 |
三、朗读和心灵的共鸣 |
第三章 《朗读者》的情感互动 |
第一节 情感互动的基本原则:人文情怀 |
第二节 情感互动的具体方式 |
一、激发亲情共鸣 |
二、畅享爱情感悟 |
三、体会别样友情 |
第三节 情感互动的意义:受众心理认同 |
第四章 《朗读者》节目在情感表达上的启示价值 |
第一节 优秀团队制作情感精品 |
第二节 精准把控情感温度和尺度 |
第三节 紧抓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实现情感共鸣 |
第四节 立足真善美的民族文化助力文化输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特性和评估 |
2.1 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特性 |
2.1.1 非言语性传播 |
2.1.2 “软”性影响力传播 |
2.1.3 传播效果专业性强 |
2.1.4 传播视域长效且隐蔽 |
2.2 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 |
2.3.1 强度大小 |
2.3.2 时间长短 |
2.3.3 效果正负 |
2.3.4 动态发展 |
第3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核心传播效果 |
3.1 表达节目主旨观点 |
3.1.1 辅助有声表达 |
3.1.2 形成风格特色 |
3.2 影响受众行为模式 |
3.2.1 代替受众的宣泄 |
3.2.2 造成对受众的刺激:以青少年儿童为例 |
3.3 渗透社会道德和礼仪 |
3.3.1 对当下社会主流道德和礼仪的冲击 |
3.3.2 对社会主流道德和礼仪的认同 |
3.4 引导时尚审美潮流 |
3.4.1 妆容与发型 |
3.4.2 服饰与搭配 |
3.4.3 体型与仪态 |
3.5 树立国家民族形象 |
3.5.1 大众传播活动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
3.5.2 主持人形象影响国家形象 |
第4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形成原因 |
4.1 大众传播本质是传播效果形成的根本前提 |
4.1.1 媒介崇拜与大众传播渗透现代人的生活 |
4.1.2 易于让人接受的传播特色 |
4.2 “舆论领袖”的魅力是传播效果的实现手段 |
4.2.1 二级传播中的舆论领袖 |
4.2.2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 |
4.3 主动的受众是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 |
4.3.1 受众地位的历史演变 |
4.3.2 受众的群体心理与需要 |
第5章 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的管理与实现 |
5.1 主持人副语言规约管理的重要性 |
5.1.1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形象与社会责任 |
5.1.2 树立和维持节目的品牌与个性 |
5.1.3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
5.2 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规约途径 |
5.2.1 行为内省和个人自律 |
5.2.2 利益群体和受众反馈 |
5.2.3 部门监管和法律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9)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主持人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发展概述 |
1.2.2 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概述 |
1.2.3 "身份"概念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生态环境" |
2.1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文化 |
2.2 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受众分析 |
2.2.1 受众规模 |
2.2.2 受众趋向年轻化 |
2.2.3 受众精细化、粘度高 |
第三章 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分类 |
3.1 "草根英雄"——董成鹏 |
3.1.1 "自我嘲笑式"的人物身份设定 |
3.1.2 戏谑性的节目形式 |
3.2 从媒体人到新型文化媒介人 |
3.2.1 新型文化媒介人的由来 |
3.2.2 文化生产策略——资本转换 |
3.3 知识分子 |
3.3.1 知识分子与大众媒体的历史渊源 |
3.3.2 "明星"气质——内容制作者需求之因 |
3.3.3 "趣味"的区隔——受众需求之因 |
3.3.4 反思——囿于"游戏规则"的知识分子 |
3.4 传统电视主持人 |
3.4.1 传统综艺类节目主持人 |
3.4.2 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 |
3.5 明星跨界 |
第四章 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身份的特点与反思 |
4.1 "主持人"身份的多元 |
4.2 "公共话语代言"与"商业代言" |
4.3 "弱智"、"幼稚"化——身份的寻找 |
第五章 视频网站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未来 |
5.1 类型的增多:专业性与非专业性 |
5.2 平台的变更:难以依附的身份 |
5.3 个人"魅力"凸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及构成 |
第一节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辨析和角色认知 |
一、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概念解析 |
二、传播身份:从“播”到“说” |
三、传播方式:从“主”到“从” |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视野中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阐释 |
一、语言学维度的语言风格 |
二、美学维度中的审美风格 |
三、艺术学维度的表现风格 |
第三节 中国学者型节目主持人风格的传播形象与构成体系 |
一、角色认知:从外在到内在 |
二、风格样式:从单一到多元 |
三、发展体系:类型化的传播 |
第二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问题剖析及风格比较 |
第一节 学者型电视节目的理性审视 |
一、主持风格的同质化 |
二、主持风格的表象化 |
三、泛娱乐化价值诉求 |
第二节 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类型比较 |
一、直接传授型 |
二、间接引导型 |
三、互动交流型 |
第三节 学者型主持风格之个案研究 |
一、睿智型:蒋昌建 |
二、温婉型:董卿 |
三、学问型:易中天 |
第三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转型及再发展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语境变迁对主持风格的影响 |
第二节 受众需求催生节目主持风格的多样化 |
一、受众的审美需求 |
二、受众的结构更替 |
三、受众需求的变化 |
第三节 学者型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融合再升级 |
一、多样化主持风格的呈现 |
二、“主人翁”形象的再显 |
三、专业性凸显:附属到主导 |
第四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风格创新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文化传播和情感传递 |
第二节 主持风格的微观塑造 |
第三节 主持风格的宏观展望 |
第四节 社会价值的多维彰显 |
结语:学者型主持风格社会价值的再彰显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一、参与课题 |
二、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综艺节目主持人—要“作秀”还是要“真诚”?(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察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多重角色定位分析[D]. 马潇洋.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2]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和社会影响研究[D]. 孟姝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D]. 刘姝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吐槽大会》节目中吐槽语的语用策略研究[D]. 张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表演应用于综艺节目主持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D]. 李睿娜.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6]从金钟奖看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发展[D]. 李婕雯. 厦门大学, 2019(08)
- [7]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情感表达研究[D]. 靳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传播效果研究[D]. 杨多. 湖南大学, 2018(02)
- [9]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主持人身份研究[D]. 李甜甜. 山东大学, 2017(01)
- [10]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D]. 许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