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推法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明[1](2021)在《不同频率的“蝴蝶双飞法”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的蝴蝶双飞法(一指禅推法)治疗干眼症,分析低频率组(50-100/次min)、中频率组(101-150次/min)与高频率组(151-200次/min)对干眼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量效关系。方法:收集95例来自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眼科门诊并且符合标准的干眼症患者,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B组与C组,A组31例,B组32例,C组32例。A组予频率为50-100/次min的蝴蝶双飞法治疗,B组予频率为101-150次/min的蝴蝶双飞法治疗,C组予频率为151-200次/min的蝴蝶双飞法治疗,各组患者的疗程均是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18min,隔天治疗1次,一星期3次,一共治疗2周。并且每组患者均同时配合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每次滴2滴,每天3次,共使用2周。疗程完成后,观察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眼睛干涩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的差异。结果:(1)各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组内前后比较,治疗后三组在临床症状评分、眼干涩评分、BUT、FL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各组的临床症状改善评分、眼干涩改善评分、BUT、FL两两对比发现,B组的改善均优于另外2组,并且和另外2组相对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症状改善评分、眼干涩改善评分、BUT方面与A组相对比,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的总有效率为76.7%,B组的总有效率为93.3%,C组的总有效率为86.7%。3组间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同频率的蝴蝶双飞法结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2)中频率组(101-150次/min)治疗干眼症的效果明显优于低频率组(50-100/次min)与高频率组(151-200次/min),高频率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低频率组。
徐马丽[2](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尹训良[3](2020)在《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文献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治疗不寐的临床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并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提供文献依据。临床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从患者主观感觉与客观指标两方面评价醒脑开窍推拿法的临床疗效;继而运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醒脑开窍推拿法对不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从“醒脑开窍”角度治疗不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献研究:运用计算机检索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计数资料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诊断标准、治疗部位、推拿手法、主配穴、归经等进行分析,提取各证型腧穴导入SPSS Modeler软件中进行证-穴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纳入的92例患者分为醒脑开窍推拿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法组(对照组),均在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PSQI、SF-36、DBAS评分变化及血浆5-HT、GABA含量变化。继而纳入35例志愿者,其中15例为健康志愿者,20例为不寐患者。对纳入的35例志愿者皆进行单次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20例不寐患者则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推拿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手法对脑区Re Ho值和ALFF值改变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299篇相关文献,对其文献研究类型、不寐证型、干预方式、干预部位、手法、穴位、诊断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统计与描述,并通过证-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证型最常应用的腧穴组合形式。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是97.67%和95.45%。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SQI和SF-36评分17个条目中仅5项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大多条目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DBA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5-HT和GABA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PSQI评分与5-HT和GAB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性,而SF-36评分与两者呈正相关。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推拿法可以引起健康志愿者和不寐患者广泛的脑区功能改变;同样的推拿手法作用在健康志愿者与患者身上脑区的Re Ho和ALFF改变的即时效应不同;手法治疗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在不寐患者身上也有不同的Re Ho和ALFF表现。结论:文献研究为醒脑开窍推拿法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及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有效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临床研究证实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临床可行,疗效突出。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推拿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相关脑区的ALFF值和Re Ho值,可能是其治疗不寐的中枢机制。
袁智先[4](2019)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研究依据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对比龙氏正骨手法对寰枢关节紊型颈椎病(由于目前尚无其诊断标准,论文内以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叙述)患者的治疗后症状总体疗效影响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对两组实验数据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讨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种规范化治疗手段。方法:研究项目主要通过收集76例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实验通过运用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8例。试验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上的差异,以及治疗后总体的疗效评价,对各组数据的差异性运用统计学方法验证其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中7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实际最终共完成病例76例,其中剔除、脱落和中止病例无。(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两组疗法对患者评分的影响:在ESCV评分方面,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比较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改善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影响方面优于研究对照组。(3)两组治疗方案对VAS评分的影响:通过VAS统计结果,两组方案在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疗效均有效。治疗后的情况如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统计结果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表明试验组在疼痛治疗后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治疗后总体疗效的评价结果:其中试验组患者38例,总有效率为94.74%,临床治愈8例(21.05%),显效18例(47.37%),有效10例(26.32%),无效2例(5.26%),对照组患者38例的疗效统计结果如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89%,而其中临床治愈3例(7.89%),显效5例(13.16%),有效24例(63.16%),无效6例(15.79%)。临床疗效构成比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临床疗效上,试验组临床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传统推拿和龙氏正骨手法均能有效改善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但龙氏正骨手法的疗效更为显着,操作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刘旭东,李同军,于志国[5](2019)在《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着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翁财[6](2019)在《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速影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治疗结合督脉走罐法,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总共一个疗程。首次治疗前均按照CRF表对其基本信息及病史进行记录。治疗前后采用ESCV评分及椎动脉彩超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症状与功能积分及总积分均进行组间对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症状与功能积分及总积分均进行组内对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缓解CSA临床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在眩晕、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积分及总积分均进行组间对照(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颈肩痛、头痛等积分进行组间对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椎动脉彩超血流速改变: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组内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扩大椎动脉血管管径、提高血流速。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评定: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推拿组。结论:1、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能有效改善眩晕,缓解颈肩痛、头痛,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尤其在眩晕改善程度、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缓解颈肩痛、头痛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2、两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都能扩大CSA患者椎动脉血管管径、提高血流速度,其中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高。3、推拿配合督脉走罐法临床疗效显着,具有简便、安全、绿色等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
杜龙学[7](2019)在《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A组试验组:身痛逐瘀汤+牵引治疗组,B组对照组:颈痛颗粒+牵引治疗组,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般资料情况满足均衡性和可比性。将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VAS评分及NPQ评分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并比较总有效率,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同时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了解身痛逐瘀汤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经过14天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及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颈痛方面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肢体疼痛疗效明显优于颈痛颗粒,本次研究也提示身痛逐瘀汤在安全性是可靠的,疗效是确切的,本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夏亮[8](2019)在《推拿并牵引联合中药对颈椎骨错缝性头晕头痛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的治疗对中青年颈椎骨错缝性头晕头痛的影响,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用一年内(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脑病中心门诊的颈椎骨错缝性头晕头痛的中青年患者(寰枢关节半脱位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手法+牵引组和手法+牵引+中成药组)每组各28例,常规治疗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盐酸乙哌立松治疗,手法+牵引组予以颈部推拿及牵引治疗,手法+牵引+中成药组予以颈部推拿、牵引联合消栓肠溶胶囊,治疗3、7天后观察眩晕障碍(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情况;治疗2周后分别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DHI量表、VAS评分和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ariance of Bilateral Lateral Atlanto Dental Space,VBLADS)。结果:(1)三组治疗前DHI量表、VAS评分及VBLA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治疗3天后DHI量表、VAS评分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法+牵引组及手法+牵引+中成药组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与治疗3天后比较,常规组治疗7天后DHI量表、VAS评分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法+牵引组及手法+牵引+中成药组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2周后三组均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疾病的相关症状,但从临床有效率、DHI及VAS评分和VBLADS的比较发现手法+牵引+中成药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手法、牵引配合中成药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性头晕头痛临床疗效显着,同时弥补了西医治疗措施单一等局限性,这在临床实践范畴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与手段。
李黎[9](2017)在《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优化一指禅穴位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为推拿手法量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初步筛选出单个因素的较佳水平,再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按照L9(34)的正交表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一指禅穴位推拿施术于患者双侧风池穴,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量表的评分值,并以眩晕改善指数为评价指标,对一指禅穴位推拿动力学参数-力量、频率、时间进行优化研究。经过单因素优化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出一指禅穴位推拿抗眩晕效应的最佳动力学参数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的单个因素的较佳水平依次为:压力16N、时间9mmin、频率100次/分,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眩晕改善指数的影响顺序为:A(力量)>C(频率)>B(时间),最佳参数组合为A3B2C2,即力量18.5N,时间9min,频率100次/分,利用最佳参数组合的一指禅穴位推拿手法对提高眩晕的改善指数最为显着。结论:动力学力量、时间、频率任意水平的匹配组合都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和功能;但不同水平的参数组合的一指禅穴位推拿手法改善眩晕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以力量18.5N,时间9min,频率100次/分的动力学参数组合为抗眩晕效应的最佳组合;盲目的加大一指禅穴位推拿的力度,延长操作时间、加快手法频率并不能提高手法抗眩晕效应。
朱成林,傅瑞阳[10](2016)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参阅近5年文献资料,从推拿手法的种类、机制和疗效3个方面对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现状、研究方向和存在情况进行分类概述,以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二、点推法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推法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频率的“蝴蝶双飞法”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一指禅推法(蝴蝶双飞法) |
1.1.1 理论文献来源 |
1.1.2 一指禅推法作用 |
1.1.3 一指禅推法操作 |
1.1.4 现代医学对一指禅推法的研究 |
1.2 干眼症 |
1.2.1 现代医学研究 |
1.2.2 中医对干眼症的研究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CONSORT流程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制定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估算方法 |
2.3.2 分组方法 |
2.3.3 穴位的选取 |
2.3.4 手法频率的选择 |
2.3.5 手法治疗 |
2.3.6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 |
2.3.7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3.8 结局指标 |
2.3.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治疗结果数据统计分析 |
2.5 不良事件观察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蝴蝶双飞法(一指禅推法)治疗干眼症的思路探析 |
3.2 不同频率手法的量效研究 |
3.3 干眼症性别与年龄的探讨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椎 |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
1.8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3 治疗方法 |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
3.3 疗程与随访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线资料 |
4.2 主要指标 |
4.3 次要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 |
7 不良反应处理 |
8 依从性评价 |
9 质量控制 |
10 伦理原则 |
11 统计学处理 |
12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基线分析 |
3 主要指标 |
3.1 ESCV评分 |
4 次要指标 |
4.1 DHI评分 |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CV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病位 |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
2.4 体液因子学说 |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
3.1 中医治疗概况 |
3.2 西医治疗概况 |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基线分析 |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
8.3 临床疗效比较 |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源文献的选择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整理分类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时间分布 |
2.2 文献研究类型 |
2.3 病例数与男女比例 |
2.4 证型及病因 |
2.5 诊断标准 |
2.6 治疗组干预方式 |
2.7 对照组干预方式 |
2.8 推拿治疗干预部位 |
2.9 推拿治疗手法统计 |
2.10 推拿穴位统计 |
2.11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
2.12 证-穴关联规则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配方法 |
2.4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5 治疗方案 |
2.6 疗效及评价指标 |
2.7 依从性保证 |
2.8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SAS/SDS评分比较 |
3.3 PSQI评分比较 |
3.4 SF-36 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DBAS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 |
3.7 血浆GABA含量 |
3.8 相关性分析 |
3.9 临床疗效 |
3.10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3.11 随访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4.2 不寐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5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f MRI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健康志愿者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选择 |
2.2 盲法及质量控制 |
2.3 治疗方案 |
2.4 f MRI数据采集 |
2.5 观察指标 |
2.6 f MRI数据处理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磁共振数据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BOLD常用的分析方法:Re Ho与 ALFF |
4.2 ReHo与 ALFF在不寐中的应用 |
5 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醒脑开窍推拿法脑区效应分析 |
5.1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累积效应分析 |
5.2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即时效应分析 |
5.3 健康志愿者即时效应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祖国传统医学见解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对治疗的认识 |
1.2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现代医学的见解 |
1.2.1 寰枢关节的应用解剖 |
1.2.2 现代医学对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3 现代医学对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1 研究病例来源 |
2.2.2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
2.2.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2.4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2.5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
2.2.6 研究对象的脱落标准 |
2.3 实验方法 |
2.3.1 随机分组 |
2.3.2 项目研究的治疗方法 |
2.3.3 观察方法 |
2.3.4 观察指标 |
2.3.5 疗效评定指标 |
2.3.6 评估量表评定 |
2.3.7 研究项目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处理 |
2.3.8 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4.1 一般资料的比较与分析 |
2.4.2 评分结果和临床疗效 |
2.4.3 总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关于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思路的探讨 |
3.2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依据 |
3.2.1 本病的发病和诱因 |
3.2.2 治疗机理 |
3.2.3 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点 |
3.3 研究过程中一些现象及分析 |
3.4 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常规推拿按摩组) |
2.2 治疗组 (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 |
3 观察指标 |
3.1 症状评分 |
3.2 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 |
3.3 临床疗效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5 结果 |
5.1 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比较 |
5.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较 |
5.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6 讨论 |
(6)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分组方法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
5.2 椎动脉彩超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
8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事件统计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SA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CSA的认识 |
3 CSA的治疗近况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CSA与督脉的关系 |
4.1 督脉的特点 |
4.2 督脉-脊柱-脑窍的联系 |
5 督脉走罐法的理论基础 |
6 CSA气滞血瘀型与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的关系 |
6.1 气滞血瘀型的选择 |
6.2 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的作用机制 |
7 研究结果的分析 |
7.1 一般资料 |
7.2 ESCV评分分析 |
7.3 椎动脉彩超疗效分析 |
7.4 疗效评价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1.7 疗效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反应 |
3.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观察评分比较 |
4.3 总有效率比较 |
4.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分析 |
5.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
5.1 中医的病因病机 |
5.2 中医治疗 |
6.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
6.1 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6.2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7.身痛逐瘀汤的方义 |
7.1 中医解析 |
7.2 现代研究 |
8.身痛逐瘀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分析 |
9.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推拿并牵引联合中药对颈椎骨错缝性头晕头痛的影响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颈椎骨错缝(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
1.1.脏腑亏虚对颈椎骨错缝的影响 |
1.2.气血失和对颈椎骨错缝的影响 |
1.3.外邪侵袭对颈椎骨错缝的影响 |
2.西医关于寰枢关节的认识 |
2.1.解剖理论 |
2.2.病因 |
2.2.1.炎症因子 |
2.2.2.外界干扰 |
2.2.3.慢性劳损 |
2.2.4.先天畸形 |
3.中西医对头晕头痛的认识 |
4.颈椎骨错缝的诊断 |
5.药物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诊断标准 |
1.2.纳入标准 |
1.3.排除标准 |
1.4.脱落及剔除标准 |
1.5.注意事项 |
1.6.技术路线图 |
2.研究方案 |
2.1.病例分组 |
2.2.治疗方案 |
2.3.治疗疗程 |
2.4.手法、牵引注意要点 |
2.5.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2.6.观察指标 |
2.6.1 疗效判定标准 |
2.6.2 量表 |
2.6.3 疗效观察时间点 |
2.7.误差控制 |
3.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
4.2.三组治疗前DHI、VAS评分比较 |
4.3.三组治疗3 天、7 天后DHI、VAS评分比较 |
4.4.三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比较 |
4.5 三组患者治疗2 周后DHI量表、VAS评分及VBLADS比较 |
5.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对“补阳还五汤”的分析与临床应用 |
2.关于推拿手法的应用分析 |
3.使用牵引方法的临床意义 |
4.对本次实验结果及试验指标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一、颈性眩晕病名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治疗方法 |
第二节 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量化研究进展 |
一、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研究 |
二、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
一、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主要试验设备 |
二、试验方案的选择 |
三、动力学参数水平值的设定 |
四、试验步骤 |
五、技术路线图 |
六、测试步骤 |
七、观测指标 |
八、试验质量控制 |
九、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 |
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第四节 分析和讨论 |
一、一指禅推拿手法量化研究的必要性 |
二、一指禅推拿手法量化研究的基础 |
三、一指禅穴位推拿选取"风池穴"的原因 |
四、眩晕改善指标的客观性讨论 |
五、手法动力学参数的量化研究 |
六、手法最佳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的意义 |
七、试验研究的先进性 |
八、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软组织类推拿手法 |
2 关节调整类推拿手法 |
3 关节运动类推拿手法 |
4 综合类推拿手法 |
5 结语 |
四、点推法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频率的“蝴蝶双飞法”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影响[D]. 张广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D]. 尹训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智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研究[J]. 刘旭东,李同军,于志国. 针灸临床杂志, 2019(06)
- [6]推拿结合督脉走罐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翁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杜龙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推拿并牵引联合中药对颈椎骨错缝性头晕头痛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 夏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D]. 李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治疗进展[J]. 朱成林,傅瑞阳.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