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部流体携带金属进入地壳的地质调查和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郭虎,赖勇,吕鑫[1](2021)在《云南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与印度和欧亚板块晚碰撞环境下的金沙江-哀牢山左行走滑断层相关。矿区呈现岩体斑岩系统Mo-Cu矿化,接触带矽卡岩系统Cu-Mo矿化及远端围岩弱Pb-Zn矿化的分带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锆石Ce4+/Ce3+值分别为218.0和218.6,显示了高氧逸度的含矿岩浆条件。矽卡岩中石榴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核部贫Al富Fe,边部Al含量逐渐升高,局部可见富Fe环带。石榴石核部富集Mo、W、LREE边部贫LREE,富Cu、Eu、U。矿石成矿元素分析表明Cu-Ag-W的富集范围高度一致、Mo与Cu无显着相关性。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硫不饱和岩浆富集携带Cu、Mo;矽卡岩成矿系统早期继承了高温高氧逸度岩浆流体,后期氧逸度降低经历了流体沸腾作用,Mo溶解程度降低。上述演化过程导致九顶山斑岩系统富集Mo、矽卡岩系统富集Cu。
宁亚格,李小伟,胡俊强,莫宣学,孙雨沁,张国坤,谢元惠,汪方跃[2](2021)在《西秦岭三叠纪酸性侵入岩中高An值斜长石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Ⅰ型花岗岩中再循环晶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对揭示岩浆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壳源和幔源岩浆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秦岭北西段三叠纪过马营复式岩体内的不同造岩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斜长石"粗晶"和黑云母展开电子探针(EMPA)、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原位Sr同位素分析,来探讨含高An斜长石的成因,示踪不同岩浆房端员的属性,约束岩浆演化过程并建立多级岩浆房模型。过马营复式岩体的岩性分为偏铝质花岗岩类和过铝质花岗闪长岩类,两类岩性中均存在An值呈突变的筛状结构斜长石,即高An(72~85)区与低An(20~55)区在同一颗粒中并存,其对应主、微量元素也存在截然变化。与低An区相比,高An区具有高Fe、Mg,高Ba的特征。高钙区斜长石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An80-85),和第2类高钙区斜长石(An72-78)。第1类高钙区比第2类高钙斜长石区具有更高的Ca、Al、Fe、Mg、Ba含量。本研究中斜长石晶体存在核高An-边低An与核低An-幔高An-边低An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带结构,表明其各自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高An区与低An区之间An值跳跃式的变化与对应主、微量元素Fe、Mg、Sr、Ba含量特征均指示斜长石成分差异并非晶内扩散、动力学作用以及物理条件的变化造成的,更可能形成于开放的岩浆系统。本文认为斜长石粗晶为再循环晶,其内部的高An区形成于深部富H2O玄武质岩浆,低An区形成于浅部酸性岩浆房(偏铝质与过铝质)。两种不同高钙区斜长石及其对应的主、微量元素差异指示它们很可能结晶于两批次不同的玄武质岩浆,其中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的母岩浆相对更富Fe、Mg、Ba。两种玄武质岩浆携带高An斜长石沿岩浆通道向上运移,上升过程熔蚀先前结晶的高An斜长石,将其带入浅部酸性岩浆房后与内部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发生混合。混合之后的岩浆沿高An斜长石残晶边部继续结晶生长,同时高温玄武质岩浆的注入导致浅部岩浆房已结晶的低An斜长石被熔蚀形成筛状结构,随后玄武质岩浆、混合后岩浆依次沿其边部继续生长。我们认为两批次的玄武质岩浆体积较小并未对浅部酸性岩浆房成分造成大的影响。
刘学龙,杨志明,卢映祥,梅社华,张娜,朱俊,陈建航,刘思晗,李振焕[3](2021)在《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中甸地区位于西南三江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Cu-Mo多金属复合叠加成矿带。本文采用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对区内晚白垩世铜厂沟、休瓦促、热林成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开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史演化模拟,揭示了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及热史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变化于52±2~96±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变化于15±1~48±3 Ma,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心年龄与池年龄在误差范围也基本一致。通过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揭示出云南中甸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第一阶段(96~60 Ma),主要为岩浆侵位后快速降温的热史演化阶段;第二阶段(52~39 Ma),为缓慢的降温作用过程;第三阶段(16~15 Ma),揭示了受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经历了快速降温的地质演化过程。综合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典型成矿斑岩体具有相似的隆升过程和剥蚀历史,并获得了剥蚀量与剥蚀速率的定量计算结果,为区内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李海,李永军,徐学义,杨高学,王祚鹏,徐倩,王龙江[4](2021)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碱性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其时代归属及形成的构造背景争议已久。本文通过对双井子一带该组火山岩下部玄武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一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35.1±9.3 Ma,时代为早石炭世。年代学成果综合分析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为连续发育于早—晚石炭世的穿时地层。玄武岩样品SiO2含量46.49%~52.19%,富碱(Na2O+K2O=4.07%~8.55%),高钾(K2O/Na2O=0.35~1.31)和高A12O3(15.62%~17.97%),里特曼指数σ>3.3,斑晶和基质中含有碱性矿物,为典型的碱性玄武岩。样品具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3.08~5.25,弱Eu异常(δEu=0.90~1.06),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判别图解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在深部岩浆房中发生了矿物结晶分异作用,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陆壳物质混染。碱性玄武岩兼具板内玄武岩、后碰撞和岛弧火山岩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其形成与卡拉麦里洋盆闭合之后的板内岩浆活动有关,是俯冲碰撞造山期后伸展背景下的产物。表明早石炭世准噶尔地块东北缘已经进入由碰撞挤压到伸展拉张的构造转换期。
刘祥,詹琼窑,朱弟成,王青,谢锦程,张亮亮[5](2021)在《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物源及构造抬升: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文中指出碎屑锆石年代学不但能够限定地层沉积开始的最大时限,还能为示踪沉积物源区提供关键信息。中国西南部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广泛出露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其物源区和可能存在的同期抬升与剥蚀历史并未得到很好约束。本文获得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雅江地区上三叠统四套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侏倭组、新都桥组、两河口组和雅江组) 5件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最年轻锆石年龄指示侏倭组从~229Ma后开始沉积,新都桥组则从~223Ma后开始沉积。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图显示四套地层都具有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5~398Ma)和中二叠世-晚三叠世(271~225Ma)的年龄峰。除两河口组外的其他三套地层还具有较强的古元古代(1.90~1.86Ga)和新元古代(872~712Ma的年龄峰。锆石Hf同位素显示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小于300Ma的锆石颗粒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义敦岩浆弧。本文物源区示踪结果表明,华南板块和义敦地体可能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地层的主要物源区。晚三叠世由于周缘地体的强烈汇聚,松潘-甘孜褶皱带在小于~18Myr的时间内经历了快速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剥蚀产生的碎屑物质被搬运至四川盆地的西缘再沉积。
曾志刚,张玉祥,陈祖兴,李晓辉,齐海燕,王晓媛,陈帅,殷学博[6](2021)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硫化物与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对冲绳海槽热液区附近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对马努斯海盆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的热液柱及海水进行了测量,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透视冲绳海槽深部岩浆房及岩浆演化过程和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方面获新进展,揭示了俯冲蛇纹岩对琉球构造带南部岩浆活动的影响,论证了熔体包裹体对弧后盆地岩浆演化的指示,获得了冲绳海槽玄武质岩浆来源新证据,揭示了弧后盆地与洋中脊硫化物和玄武岩中铁、铜、锌的来源及其同位素在硫化物形成和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分馏情况,明确了热液柱的物理、化学空间结构与物质组成特征,以及热液柱的扩散受深度和底流流速的影响,且热液柱扩散过程中溶解铁浓度异常比溶解锰的维持时间更长。未来,发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和挥发份测试技术,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下热液活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将有助于海底热液系统及其成矿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代俊峰,李增华,许德如,邓腾,赵磊,张鑫,王水龙,张健,孔令涛,尚培[7](2021)在《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关键金属是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包括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以及稀贵金属。煤及其燃烧后的飞灰中能够富集关键金属元素,含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的矿床类型,有望成为未来关键金属的主要来源。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指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含煤盆地中富集关键金属且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开发利用的煤层、夹矸和围岩。本文通过对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金属元素来源和赋存状态、富集机制以及成矿规律进行系统论述,认为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有宇宙成因、陆源碎屑成因、火山碎屑成因、热液成因、外部流体渗滤成因以及叠加复合成因6种类型, SEM-EDS和BSE技术结合ICP-MS、ICP-AES和EMPA是煤中关键金属元素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总结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研究趋势,提出岩浆活动与煤中关键金属元素富集的关系、煤中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的影响因素、合适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开发和选冶技术创新等研究方向。文章强调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潜在的工业经济价值,加强我国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的科学研究和综合利用,不仅能为关键金属矿产的成矿理论研究、找矿突破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
李建康,李鹏,严清高,刘强,熊欣[8](2021)在《中国花岗伟晶岩的研究历程及发展态势》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稀有金属资源大国,产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国内外学者对这些花岗伟晶岩的研究较大地促进了世界伟晶岩理论的发展。在世界伟晶岩研究历程中,虽然有学者认为伟晶岩形成于热液交代作用,但从较早的Jahns-Burnham模型,到后来的London提出的岩浆非平衡结晶模型和Thomas提出的岩浆液态分离模型,都强调了岩浆分异作用对于伟晶岩形成的重要性。我国花岗伟晶岩研究继承于苏联科学家的伟晶岩理论,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对阿尔泰、川西等地区典型花岗伟晶岩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基于云母和长石的花岗伟晶岩分类方案;发展出变质分异型、超变质分异型和重熔岩浆分异型等伟晶岩成因模型;建立了指示高分异伟晶岩熔体-流体演化的矿物标型特征;通过对伟晶岩中富晶体包裹体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我国典型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较高温压条件的特点;同位素定年和示踪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对我国伟晶岩时空分布和物质来源的认识程度。在今后,我国应该重视矿物学、成矿流体、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重视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综合绿色开发利用,揭示典型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创新伟晶岩成岩成矿理论,实现我国稀有金属资源找矿行动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进步。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周恳恳,熊国庆,姚雪婷[9](2021)在《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文中认为为尝试利用锆石来初步探索地球内部铀、钍的丰度,通过搜集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U—Th—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3件超基性岩、52件基性岩、46件中性岩、90件酸性岩,共计191件样品,6979个(铀含量数据3552个,钍含量数据3427个)锆石定年数据。数据分析指示铀和钍在同一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含量均相差悬殊,可在不同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富集或亏损,不具有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到中性岩再到酸性岩总体增加的趋势。在所有样品锆石铀、钍平均值2倍以上的45件高富集样品中的34件呈现"局部长期"分布的特征,表现为:10件在451.0~422.1 Ma期间的以OIB型基性、中基性岩为主的样品约29 Ma时间集中产出在南秦岭大巴山地区,岩浆多来自由HIMU,EMII和EMI三个富集地幔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的复杂地幔区;24件在495.9~413.6 Ma期间的以I型、S—I型酸性岩为主的样品约82 Ma时间集中产出于北秦岭商丹(商南—丹凤)地区,岩浆可来自地幔、壳幔混合和地壳源区。结合华南金属铀(0价)的发现等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分析认为,加里东期大巴山和商丹地区可能分别存在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地核中大量铀、钍沿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上升致使地幔和地壳局部熔体中铀、钍长期富集,其超高含量可能被熔体中锆石结晶部分记录,这一元素迁移过程可能是两区域产出高锆石铀、钍含量样品和商丹地区生成铀矿的主要原因。支持铀、钍可在地核和地幔柱富集的认识。
吴昌志,贾力,雷如雄,陈博洋,丰志杰,凤永刚,智俊,白世恒[10](2021)在《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铷是重要的"关键金属"矿产资源,是未来各国资源争夺的焦点。虽然我国铷矿资源总量丰富,但主要为低品位难以加工利用的花岗岩型铷矿床,而以铁锂云母、锂云母和铯沸石等作为矿石矿物的高品位易加工花岗伟晶岩型铷矿床非常有限。因此,富铷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形成过程、元素分异机制以及铷在不同矿物相中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是铷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工作的关键。本文在对花岗(伟晶)岩铷矿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简介中亚造山带东、西段典型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等稀有金属矿床的主要特征和时空分布,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最重要的天河石花岗岩和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域,其西段大量发育三叠纪天河石花岗岩,而东段大量发育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天河石花岗岩。两者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分别与古亚洲洋向古特提斯洋构造域,以及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巨大转折相对应,铷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巨大,值得开展深入的年代学、岩石学和矿床成因研究。
二、深部流体携带金属进入地壳的地质调查和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部流体携带金属进入地壳的地质调查和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2)西秦岭三叠纪酸性侵入岩中高An值斜长石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
2 测试方法 |
2.1 电子探针(矿物原位主量元素)分析 |
2.2 矿物微量元素含量分布面扫 |
2.3 矿物原位Sr同位素 |
3 数据分析结果 |
3.1 斜长石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 |
3.1.1 主量元素 |
3.1.2 微量元素 |
3.1.3 Sr同位素 |
3.2 黑云母 |
4 讨论 |
4.1 含高An斜长石成因探讨及对岩浆过程的反演 |
4.1.1 晶体内部扩散与动力学作用 |
4.1.2 岩浆系统的开放性 |
4.1.3 斜长石成因与岩浆过程 |
4.1.4 岩浆源区特征 |
4.2 多级岩浆房系统 |
5 结论 |
(3)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
2.1 样品采集 |
2.2 测试方法 |
2.3 测试结果 |
2.3.1 锆石裂变径迹结果 |
2.3.2 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 |
3 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成矿岩体的热史演化 |
4.2 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剥蚀作用 |
4.3 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4.4 矿床变化与保存规律 |
5 结论 |
(4)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碱性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巴塔玛依内山组岩石组合特征 |
2.1 火山岩喷发特征 |
2.2 岩相特征 |
3 测试方法 |
4 结果 |
4.1 锆石U-Pb测年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5 讨论 |
5.1 地层年代 |
5.2 岩石成因 |
5.3 构造环境 |
6 结论 |
(5)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物源及构造抬升: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
2 分析方法 |
2.1 锆石U-Pb年龄分析方法 |
2.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3 数据结果 |
3.1 锆石U-Pb年龄 |
3.2 锆石Hf同位素 |
4 讨论 |
4.1 地层沉积时限 |
4.2 物源区分析 |
4.3 隆升与剥蚀历史 |
5 结论 |
(7)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概念 |
2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
2.1 煤型稀有金属矿床 |
2.1.1 煤型锂矿床 |
2.1.2 煤型铍矿床 |
2.1.3 煤型铌?钽矿床 |
2.2 煤型稀土金属矿床 |
2.2.1 矿床特征 |
2.2.2 煤中稀土金属的赋存状态 |
2.3 煤型稀散金属矿床 |
2.3.1 煤型锗矿床 |
2.3.2 煤型镓矿床 |
2.3.3 煤型硒矿床 |
2.4 煤型稀贵金属矿床 |
2.4.1 矿床地质特征 |
2.4.2 煤中稀贵金属的赋存状态 |
3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 |
4 中国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研究趋势 |
5.1 研究方法进展 |
5.2 研究方向 |
5.3 研究意义 |
6 结论 |
(8)中国花岗伟晶岩的研究历程及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花岗伟晶岩成因理论的研究历程 |
(1)19世纪初始阶段。 |
(2)20世纪二战前的发展期。 |
(3)二战后伟晶岩研究的高峰期。 |
(4)Jahns-Burnham模型期。 |
(5)London不平衡结晶模型与Thomas岩浆不混溶模型期。 |
2 中国花岗伟晶岩研究历程 |
(1)第一阶段(1935~1960年):中苏合作研究期。 |
(2)第二阶段(1960~2000年):国内伟晶岩理论发展期。 |
(3)第三阶段(2000~2010年):伟晶岩研究低谷期。 |
(4)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关键金属研究高潮期。 |
3 中国花岗伟晶岩的主要成果 |
3.1 花岗伟晶岩分类 |
3.2 花岗伟晶岩成因模型 |
3.3 伟晶岩矿物学研究 |
3.4 伟晶岩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3.5 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时代和物质来源 |
4 今后我国花岗伟晶岩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
4.1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矿物学和成矿流体研究 |
4.2 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
4.3 成矿模型和成矿规律研究 |
(9)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数据搜集与处理 |
3 岩浆岩样品锆石中铀、钍含量特点 |
4 高锆石铀、钍含量(高富集)样品特点 |
5 讨论 |
5.1 高富集样品局部长期分布原因探讨 |
5.1.1 南秦岭大巴山长期产出高富集样品的原因分析 |
5.1.2 北秦岭商丹(商南—丹凤)长期产出高富集样品的原因分析 |
5.2 样品锆石Th/U变化的原因探讨 |
5.3 铀、钍在地球深部富集的指示意义探讨 |
5.3.1 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启示 |
5.3.2 对地震成因研究的启示 |
6 结论 |
(10)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床的主要研究进展 |
1.1 花岗(伟晶)岩中Rb的赋存状态 |
1.2 花岗岩型铷矿床的岩相分带与元素分异机制 |
1.3 富铷花岗伟晶岩的成因类型 |
2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与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1 中亚造山带西段典型天河石花岗(伟晶)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1.1 南乌拉尔Il'menskie天河石伟晶岩型铷矿 |
2.1.2 中天山东段国宝山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
2.1.3 中天山东段白石头泉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
2.2 中亚造山带东段典型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2.1 外贝加尔Orlovka天河石花岗岩型Ta-Li-Rb矿床 |
2.2.2 大兴安岭南段石灰窑天河石花岗岩型Rb-Nb-Ta矿床 |
2.2.3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Sn-Li-Rb多金属矿床 |
3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 |
3.1 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 |
3.2 中亚造山带西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
3.3 中亚造山带东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
4 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的研究展望 |
4.1 成岩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 |
4.2 岩浆演化与流体分异过程 |
4.3 富矿体的形成过程与找矿方向 |
5 结语 |
四、深部流体携带金属进入地壳的地质调查和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机制研究[J]. 范佳,郭虎,赖勇,吕鑫.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6)
- [2]西秦岭三叠纪酸性侵入岩中高An值斜长石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宁亚格,李小伟,胡俊强,莫宣学,孙雨沁,张国坤,谢元惠,汪方跃. 岩石学报, 2021(11)
- [3]云南中甸地区晚白垩世斑岩型Mo-Cu矿床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J]. 刘学龙,杨志明,卢映祥,梅社华,张娜,朱俊,陈建航,刘思晗,李振焕. 地质学报, 2021(11)
- [4]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碱性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李海,李永军,徐学义,杨高学,王祚鹏,徐倩,王龙江. 地质学报, 2021(11)
- [5]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物源及构造抬升: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J]. 刘祥,詹琼窑,朱弟成,王青,谢锦程,张亮亮. 岩石学报, 2021(11)
- [6]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J]. 曾志刚,张玉祥,陈祖兴,李晓辉,齐海燕,王晓媛,陈帅,殷学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05)
- [7]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J]. 代俊峰,李增华,许德如,邓腾,赵磊,张鑫,王水龙,张健,孔令涛,尚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5)
- [8]中国花岗伟晶岩的研究历程及发展态势[J]. 李建康,李鹏,严清高,刘强,熊欣. 地质学报, 2021(10)
- [9]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J].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周恳恳,熊国庆,姚雪婷. 地质论评, 2021(05)
- [10]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J]. 吴昌志,贾力,雷如雄,陈博洋,丰志杰,凤永刚,智俊,白世恒. 岩石学报,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