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论文文献综述)
吕相宜[1](2020)在《企业恢复上市过程中的债转股应用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产能过剩,我国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经济的持续低迷迫使多数企业总体债务规模与负债比率增长加大,很多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陷入了财务困境,有的甚至被股票交易所终止交易,成为退市企业,其中处于我国经济中坚力量和产业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也在所难免。为解燃眉之急和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债转股政策再次被提上日程。基于90年代政策性债转股实施的成功经验,国家在2016年10月又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政策并出台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等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目的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不良资产率,在预防金融风险的同时保障相关利益方与债权人的权益,也使得那些严重资不抵债但仍具发展潜力或拥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能够走出困境,恢复原有活力。本文基于对现有债转股实施问题的研究,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纵观其退市、破产重整以及重新上市的全过程,在分析企业债务问题成因的同时,提出其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本文阐述了长航油运债转股方案及实施过程,着重分析了其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债转股方案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实施债转股方案在有效化解长航油运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缓解并改善了企业短期债务困境及经营环境,帮助企业恢复上市。并通过对长航油运企业价值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债转股实施对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及长期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后续债转股企业在债转股方案实施方面提供些许参考。企业在严重资不抵债但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债转股使企业转危为安,既保全债权人利益,又可化解自身债务危机。但债转股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选择时应考虑其适用性。
李江渝[2](2014)在《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趋于频繁。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的地位无可取代,它为退休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金,让他们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老有所依。我国养老保险转轨成本的显性化、人口结构老化等因素,将会引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养老保险体系内赡养率持续增加,最终可能导致基金赤字运行。论文主要从基金收入和支出相对平衡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中社会统筹部分的发展问题。通过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计算,预测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在未来年份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提出参考意见。首先,阐述了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相关基础性理论。通过对三个主要的养老保障的经济理论分析,解释了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介绍了几种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对它们从特点和优劣势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比较了国际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基金情况。其次,介绍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着重于我国现行的和过去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比较分析。阐明了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从人口、经济和政策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因素。再次,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给定的条件,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型,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设置。依据模型预测出的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演化结果,分析和总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的发展趋势,根据临界年份判断制度内财务可持续性。最后,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消化转轨成本、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征缴率、改革工资制度、提高退休年龄和提升基金的增值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针对我国在未来年份可能面临的收不抵支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丽[3](2010)在《苏丹投资法律制度探析》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达到增强本国资本,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制定投资法律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一,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制定外资法以吸引外资。因此投资法律作为投资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在所有投资环境中首先被投资者考虑的。苏丹在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限制外资的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丹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合作。为改善其国内投资环境,给外来投资者越来越优惠的条件,制定和修订引进外国投资的规章和具体措施,在投资法方面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投资法体系。苏丹对外资政策的明显改变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利用外资的高潮。苏丹是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也是我国对非洲投资最多的国家。在世界“投资非洲热”的影响下,我国对非洲投资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对非洲投资法的研究还不多,且不系统、不深入。本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收集了苏丹的《鼓励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系统的介绍了苏丹投资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苏丹投资立法和相关措施的价值,从而系统、全面的了解苏丹投资法律环境。并通过对苏丹的投资法内容的分析,研究苏丹的投资法律环境;最后分析苏丹投资法对中国在苏丹投资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对苏丹投资如何抓住机遇及规避风险的建议。我国应抓住苏丹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机遇,保持现有的投资优势,加大在苏丹能源领域的投资规模,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在工业领域的投资,推动我国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的转移。我国还应抓住苏丹投资政策的转变的先机,加大对苏丹实施投资多元化战略,从而有效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梯度大转移。
曾颖[4](2008)在《基层银行国际收支代申报制度引发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基层银行国际收支代申报制在新的外汇形势下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明勋[5](2006)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内地企业开始选择到海外证券市场直接挂牌上市融资。由于国内股票市场起步较晚,而且存在股权分置、法制建设落后等等根本性缺陷,国内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功能严重不足。通过海外上市可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并且海外成熟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有利于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内地企业接连不断的海外上市浪潮为实证研究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绩效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本文对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最终在公司经营业绩、公司市场价值方面实际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除导论和结论外,本文可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章)为文献篇。国外理论界虽然对海外上市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期,但是开始对海外上市与公司治理进行研究却是近十余年的事。本章对国外关于海外上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海外上市促进公司治理的绑定理论及其经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然后,分析了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对公司治理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三章)为现状篇。本章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在世界主要交易所上市情况(企业数量、集资额、市值)进行了评述和分析,认为,如果大量企业到海外上市的势头继续恶化下去,而国内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融资功能不能得到加强,中国资本市场有“拉美化”的危险。文中还专门论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遭遇的诉讼风险等,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从筹资成本、市场承受能力、商业收益以及企业选择自我绑定还是逃避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1)从直接融资成本(印刷费、佣金、上市费用等等)来看,内地上市要低于海外上市:如果考虑到上市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隐性成本等),则在内地上市比海外要大得多。(2)由于内地证券市场规模不大,而且制度不健全,内地证券市场比海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对大量集资的承受能力较弱,这是促使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3)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有利于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手动与海外市场的规则实施“绑定”,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这也是内地氽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L市的重要动因之一。。 筇三部分理论篇,包括第四章和第.it章。海外上市促进公司治理的原因在于证券市场埘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第四章争门就证券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论述。证券市场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约束j-市公刊行为,促进L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这些机制主要订证芬市场列}-市公司治理的姚lJ!lJ约束、证券订了场对上市公词治理的监督作用、融资机制、价侪fJ啡0、摔制权市场、饥构投资哲和债权人参与治胖机制、甚至包括作为证券市场(环境)组成部分的经理人市场、媒体报道等等一系列促进公司治理的机制。 第五章以证券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基础,讨论因证券市场环境差异,使得海外上市企业受到上市地证券市场的治理机制的作用。证券市场的差异表现为证券市场各种治理机制所起作用大小的不同(这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以及因证券市场所处的法制环境不同而对投资者保护的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通过融资机制、股票价格波动机制、控制权机制、机构投资者参与机制以及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等等对海外上市公司治理产生不同的促进作用;投资者保护的差异通过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引)来使企业为满足上市要求而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还通过上市地法律体制和执行机制“绑定”上市公司,使之遵循上市地公司治理的各种法律要求和习惯。 第四部分实证篇,又分为两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是对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检验。首先对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内地与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进行比较,来探寻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所受到的外部制度约束。在此基础上,直接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与仅在内地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进行比较,来检验香港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从而衡量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文中用了12项公司治理指标,分别归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层面,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两类上市公司治理指标的比较发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上市公司(含H股A股上市公司)在外部治理指标上要优于内地上市;而在内部治理指标中,比内地上市公司还要差一点。前者可能是由于海外上市所致,后者可能在于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即国有大股东在公司内部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第七章作为对第六章结论的进一步延伸,在对海外上市所产生的治理效应与公司经营业绩、公司价值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对两类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价值、公司经营业绩的回归,检验海外上市对公司治理的绩效的影响。从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来看,虽然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但由于内地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很低,导致其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紧密。在含H股A股公司中,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公司价值,但严格的外部约束(如海外上市导致的绑定结果)使得公司信息披露更为健全,公司股票受投资者炒作的空间较小,公司价值与公司基本面更为一致。因此,海外上市有使公司价值向公司实际价值回归的趋势。 从公司治理水平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回归来看,含H股A股公司内部治理的改善和外部治理(市场声誉)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但是,内地上市公司无论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影响均为负。因此,内地上市公司治理未能通过提高公司决策水平或通过维护所有股东权益改善公司经营业绩。但如果到海外上市,迫于外部市场的压力,公司治理对经营业绩产生积极作用。这说明海外上市通过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最后,第八章结论篇,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郭爱民[6](2004)在《国际收支的银行代申报利弊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的现状及利弊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郭爱民[7](2004)在《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文中指出 银行代申报现状及存在的原因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规定,涉外收支交易主体在其外汇资金通过银行跨境流动时,必须向外汇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填报各类申报单。但目前有涉外收支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需要进行自主申报的
二、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恢复上市过程中的债转股应用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文献回顾 |
2.1 债转股动因 |
2.2 债转股实施效果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债转股概念 |
3.2 理论基础 |
3.2.1 代理成本理论 |
3.2.2 财务分析法 |
3.2.3 企业价值估值理论 |
3.2.4 预算软约束理论 |
4 长航油运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长航油运背景介绍 |
4.1.1 长航油运公司概况 |
4.1.2 长航油运退市及重整过程 |
4.1.3 长航油运恢复上市过程 |
4.2 长航油运债务问题分析 |
4.2.1 债务问题表现 |
4.2.2 债务问题成因 |
4.3 长航油运债转股必要性分析 |
4.4 债转股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
4.4.1 债转股方案介绍 |
4.4.2 债转股定价策略分析 |
4.4.3 股权结构分析 |
5 长航油运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5.1 财务指标分析 |
5.1.1 偿债能力指标 |
5.1.2 盈利能力指标 |
5.1.3 营运及未来成长能力指标 |
5.1.4 财务风险指标分析 |
5.1.5 财务指标综合分析 |
5.2 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
5.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5.2.2 企业利润预测 |
5.2.3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与启示 |
6.2.1 对长航油运的建议 |
6.2.2 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性经济理论和筹资模式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性经济理论 |
2.2.1 生命周期假说 |
2.2.2 交叠世代模型 |
2.2.3 工业制度理论 |
2.3 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比较 |
2.3.1 现收现付制 |
2.3.2 完全积累制 |
2.3.3 部分积累制 |
2.4 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
2.4.1 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
2.4.2 养老保险基金发展比较 |
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基金概况 |
3.1 我国现行和过去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
3.1.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
3.1.2 我国现行和过去的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比较 |
3.2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概况 |
3.2.1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 |
3.2.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3.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口因素 |
3.3.2 经济因素 |
3.3.3 政策因素 |
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 |
4.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4.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模型 |
4.2.1 符号设定 |
4.2.2 年度收入估计 |
4.2.3 年度支出估计 |
4.2.4 年度统筹基金缺口 |
4.3 模型参数设置 |
4.4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4.4.1 模型预测结果 |
4.4.2 模型结论分析 |
5 维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
5.1 逐步消化转轨成本 |
5.2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征缴率 |
5.3 改革工资制度 |
5.4 提高退休年龄,控制提早退休 |
5.5 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苏丹投资法律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理论目标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苏丹投资法概述 |
2.1 苏丹投资法的历史发展 |
2.2 苏丹投资法律的结构体系与价值取向 |
2.2.1 苏丹投资法律结构体系 |
2.2.2 苏丹投资法律价值取向 |
2.3 苏丹投资法律的渊源 |
2.3.1 苏丹投资法的国内法渊源 |
2.3.2 苏丹投资法的国际法渊源 |
第3章 苏丹投资法的主要内容 |
3.1 贸易投资管理机构和职能 |
3.2 投资鼓励制度 |
3.2.1 投资开放领域 |
3.2.2 优惠和保障政策 |
3.2.3 投资规则及程序 |
3.3 设立外国投资企业的法律规定 |
3.3.1 外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
3.3.2 外资企业的形式 |
3.3.3 外资企业的出资方式 |
3.4 苏丹利用外资的配套法律制度 |
3.4.1 进出口法律制度 |
3.4.2 税收法律制度 |
3.4.3 外汇管理制度 |
3.4.4 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
3.5 投资争端解决规定 |
3.6 苏丹投资法律制度评价 |
第4章 苏丹投资法对中国在苏丹投资的影响 |
4.1 我国在苏丹投资发展现状 |
4.2 我国对苏丹进行投资的原因 |
4.3 苏丹投资法环境下的我国的发展机遇 |
4.4 我国企业应如何规避苏丹投资风险 |
4.4.1 苏丹的投资风险 |
4.4.2 我国企业规避投资风险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4)基层银行国际收支代申报制度引发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银行代申报制度引发的新问题 |
1、银行反客为主, 交易主体的主动申报意识逐渐弱化。 |
2、银行集解付权和申报权为一身, 为其违规操作提供了渠道。 |
3、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统一战线, 大大增加了外管局对涉外收入业务监管的难度。 |
二、对策及建议 |
1、完善相关的外汇管理法规, 对银行的代申报行为范围进行限定。 |
2、推广网上申报。 |
3、改进现场核查办法, 加强对企业的核查力度。 |
4、将对私涉外收支的申报情况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库。 |
5、完善对银行代申报的考核办法。 |
(5)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简要回顾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之处 |
1.8 本文不足与有待研究之处 |
2 海外上市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
2.1 公司治理概述 |
2.1.1 公司治理渊源 |
2.1.2 公司治理概念 |
2.1.3 公司治理内涵 |
2.1.4 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公司价值 |
2.2 跨国上市理论研究脉络 |
2.2.1 跨国上市的财务收益 |
2.2.2 跨国上市的商业收益 |
2.2.3 跨国上市的治理效应 |
2.3 绑定理论的发展及其经验研究 |
2.3.1 绑定假说的提出与绑定理论的发展 |
2.3.2 绑定理论的经验证据 |
2.4 跨国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的简要评论 |
2.4.1 西方跨国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的总体评价 |
2.4.2 西方跨国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的其它贡献 |
2.4.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拓展研究的范畴 |
2.5 中国开展海外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的意义 |
2.5.1 海外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
2.5.2 跨国上市与公司治理研究在中国具有的实践价值 |
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情况 |
3.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史和发展态势 |
3.1.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程 |
3.1.3 大量企业海外上市与中国资本市场拉美化趋势 |
3.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 |
3.2.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地区分布 |
3.2.2 双重上市或多重上市公司 |
3.2.3 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遭遇的问题 |
3.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动因分析 |
3.3.1 筹资成本说 |
3.3.2 承受能力说 |
3.3.3 商业效应说 |
3.3.4 绑定说与逃避说 |
3.4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作用初步分析与研究设计 |
3.4.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作用初步分析 |
3.4.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作用的研究设计 |
4 证券市场促进公司治理的机制分析 |
4.1 证券市场效率与公司治理 |
4.1.1 证券市场有效性 |
4.1.2 证券市场有效性与公司治理 |
4.2 证券市场促进公司治理的机制 |
4.2.1 证券市场促进公司治理的规则约束机制 |
4.2.2 证券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
4.2.3 证券市场融资机制对上市公司治理的激励作用 |
4.2.4 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
4.2.5 证券市场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
4.2.6 机构投资者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
4.2.7 债权银行对上市公司治理监督作用 |
4.2.8 经理人激励约束促进公司治理的机制 |
4.2.9 媒体报道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
5 证券市场差异对海外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
5.1 公司治理模式差异与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 |
5.1.1 由融资决定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
5.1.2 转型期中国企业融资与公司治理模式演变 |
5.1.3 海外融资、治理模式差异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
5.2 投资者保护与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
5.2.1 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关系 |
5.2.2 投资者保护与中国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 |
6 海外上市对中国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现状 |
6.1.1 中国内地企业香港上市历年情况 |
6.1.2 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
6.1.3 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
6.2 香港和内地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比较 |
6.2.1 两地法律渊源比较 |
6.2.2 香港和中国内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之比较 |
6.3 含H股A股公司与内地A股公司治理水平实证比较 |
6.3.1 公司治理水平的衡量方法 |
6.3.2 海外上市影响中国公司治理的衡量 |
6.3.3 含H股A股公司与A股公司治理水平实证比较 |
7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绩效实证研究 |
7.1 海外上市促进公司治理的绩效分析 |
7.1.1 海外上市公司治理效应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考察 |
7.1.2 海外上市公司治理效应与公司价值关系考察 |
7.2 海外上市促进公司治理的绩效实证研究 |
7.2.1 变量选择 |
7.2.2 公司治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7.2.3 主成分回归模型构建 |
7.2.4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7.2.5 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公司经营业绩关系实证研究 |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主要研究结论 |
8.2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国际收支的银行代申报利弊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银行代申报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 |
二 、银行代申报的不利之处 |
1、与现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原则相违背。 |
2、不利于交易主体申报意识的提高。 |
3、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容易造成部分项目数据失真。 |
4、银行代申报与外汇业务量的增长实际不相适应。 |
三、银行代申报的有利之处 |
1、可以保证申报数据在五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 |
2、可以保证部分申报项目的准确填报。 |
3、银行申报人员业务熟练, 与申报主体相比能够较好的完成申报任务。 |
四、对国际收支申报工作的政策建议 |
四、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恢复上市过程中的债转股应用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长航油运为例[D]. 吕相宜.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2]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 李江渝. 重庆理工大学, 2014(02)
- [3]苏丹投资法律制度探析[D]. 李丽. 湘潭大学, 2010(05)
- [4]基层银行国际收支代申报制度引发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J]. 曾颖. 现代经济信息, 2008(12)
- [5]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D]. 赵明勋. 复旦大学, 2006(02)
- [6]国际收支的银行代申报利弊谈[J]. 郭爱民.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4(01)
- [7]国际收支银行代申报利弊谈[J]. 郭爱民.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