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外贸企业招聘成功:员工持股增效

国有外贸企业招聘成功:员工持股增效

一、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Bengang Group;[1](2019)在《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文中研究表明一、企业基本情况本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本钢、本钢集团,其前身是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本溪钢铁公司)始建于1905年,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企业,本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共和国功勋企业"。本钢地处辽宁省本溪市,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着名的"人参铁"产地,以钢铁产业为基础,金融投资、贸易物流、装备制造、工业服

王永[2](2011)在《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三十年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国有企业在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对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和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锋作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成功的。因此,立足转型背景深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不仅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国外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望。德鲁克先生曾经对赵曙明教授说:“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管理实践总是领先于理论。要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的特征一定要从实践入手。我当年为了学习日本管理经验,也曾多次到日本考察。”这段评价说明:只有深入中国的企业,探寻并研究其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系统论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根据我国经济转型和国企管理创新发展变化的特点,通过引入体制背景、国企改革政策、市场因素和国际化竞争等多个研究变量,立足转型背景针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构建多阶段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研究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特征与动力机制,以及转型时期企管理创新的发展变化特征。本文研究中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选取的研究资料是能够体现不同时代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类型和创新案例。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头调查法,对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活动史实进行了近全景式的考证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按照本文设计的研究技术路线分别采用演绎推理逻辑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从静态分析的视角重点深度研究了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特征与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分析法从管理创新动因,管理创新目的,管理创新指导思想,管理创新内容等四个方面分别研究了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发展演进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活动一直具有显着的时代背景特征,宏观经济体制、国企改革政策、市场竟争状况,国企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等变量因素既是形成国企管理创新时代特征的决定因素,也是决定国企管理创新属性和推动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阶段论,指出在长达三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依次经历过: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1981~1991年),市场化管理创新(1992~2001年)和管理创新深化(2002年以后)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与转型不同时期的区划在起止时间上大体一致。通过研究,本文揭出并论述了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形成机理。从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形成机理的共性点看,外部环境因素集和创新主体个性因素集是决定管理创新目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在外部环境因素和国企个性因素集中占居主导影响力的因素如:经济体制国企改革国企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等构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域选择的必要条件,而国企现有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国企发展愿景等则是将这种可能选择转变为现实选择的必不可少的另一必要条件,这两者共同构成管理创新目的选择的两个重要的必要条件。由于影响管理创新的因素集的多元性和易变性,以及国企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这就决定了同一时期不同创新主体管理创新目的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状态特征,以及转形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创新目的集组成元素动态发展特征。国企管理创新动因、目的和创新内容之间一直是高度相关,从转型长周期看,从单一的一元线性对应关系发展为多元非线性对应关系是三者之间关系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在三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存在一条从动因→目的→内容正向作用回路,在创新主体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创新企业会沿着正向作用回路以递减收敛的形成最终确定管理创新目的和内容,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管理创新行为。国企管理创新指导思想也是本文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研究中本文引入经济转型和市场因素两个重要变量,并分析这两个变量与国企管理创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企管理创新发展史实的研究,总结、提炼出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指导思想形成机理,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特征。指出一个成功实施管理创新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拥有正确、先进创新指导思想的企业,与时俱进,果断更新或适度超前更新创新指导思想是确保企业取得管理创新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管理创新内容是国企管理创新发展水平和状态特征的具体体现,经济转型程中将经营、资本经营纳入管理创新领域是国企管理创新上两次大的飞跃和发展,同时也是国企管理创新属性演变的主要标志。经济体制转型的渐次深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是促成这一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在国有股控股的前提下减持国有股,深度变革国企管理体制,以顾客为中心重构管理流程,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促进技术进步等是国企管理创新应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按照上述的研究框架,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得出创新动力机制是特定转型阶段国企管理创新系统的产物,国企管理创新系统特征决定了动力机制和运作方式。自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先后拥有过三种属性特征迥异的动力机制,它们分别是:政府主导型动力机制,准强制型动力机制,环境力量驱动型动力机制,政府作用力量的渐次递减,企业外部环境力量的加速递增并最终取代了政府作用成为推动国企管理创新的第一动力,是动力机制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进入转型深化期以后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动力机制,自组织、自我驱动和合力作用是新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基本运作特征。此外,国企自我激励与驱动力量也一直呈递增发趋势,并且最终在动力机制中占居基础地位和发挥基础作用。国企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是这一特征主要原因。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国企管理创新行为特征也相应出现有规则的变化,从政策响应性管理创新到自觉主动性创新再到自主主动性管理创新,是国企管理创新行为特征演进的基本特征。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是管理创新的主体,而动力机制则是管理创新能够持续深入的重要保障。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和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是今后国家引导和推动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政策作用点。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的创新实践活动,对此,本文得出的国企管理创新基本运作要领如下: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管理创新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其次,科学地诊断出管理创新的节点是取得管理创新成功的关键;再此,企业经营者的发起与强有力的组织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持续深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最后,创建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科学设计管理创新组织体系是开展管理创新,和提高管理创新成效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与保障。鉴于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基本确立,因此,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将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研究和开展管理创新发挥一定的有益帮助和指导作用。

叶勤良[3](2005)在《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苏南模式制度发展历史的剖析,研究政府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作用。政府是制度最大的供给者,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会考虑社会效益和社会稳定。政府通过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和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以制度平衡社会各方,在市场化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农村经济革命性变革导致政府治理危机的局面。围绕这一核心线索,本文的研究步骤如下: 首先,导论部分,在清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自己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核心线索,即从苏南模式发展历史上的两次制度变迁为分析依据,揭示地方地府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不同的制度变迁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证社会治理稳定,印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关系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假设,然后再围绕这一理论假设,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架构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次,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廓清本论文在研究分析时所需要运用的概念,“制度及制度变迁”、“苏南模式”、“政府行为”是本论文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关键词,在研究苏南模式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时,对这三个词的有关概念进行阐述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给予政治学诠释,更是便于论文的研究与阐述。 再次,以政府行为为线索,通过历史、比较、实证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基层政府在农村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即政府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出于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组织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混合运用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目的是为了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化过程中,确保社会治理的稳定;同时,通过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和无锡县的实例分析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这种作用愈益明显而不可缺少。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论文的第二到第四章。 论文的最后一章,分析研究政府、社会、市场与制度的关系。政府的目的是发展,社会要发展,市场也要发展,而发展的支撑框架是有效且相对较优的制度安排。构建平衡协调的制度框架,是现实社会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的制度安排以及对制度变迁方式的运用,保证经济革命性变革的同时政权治理基础的稳定。国家市场化过程中,以政府为主的这种制度安排,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显着特色,是行之有效的,本论文将这样的政府概称之为“发展型政府”。 正是由于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所以,苏南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特别是从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苏南模式,在

肖丕楚[4](2005)在《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存量资产,尤其是重化工业、原材料制造业和采掘业内的传统优势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它们曾经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优势并没有建立起来,表现为制度残缺、流程缓慢、组织机械、经营困难,缺乏自生能力,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包袱。而且,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传统体制的弊端和痕迹在国有大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和集中,改革的难度也更大。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果这部分庞大的存量资产不能够得到有效盘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就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 传统优势企业是指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指标进行评价,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运行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消耗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包含国有控股企业)。从时间上看,它主要指建成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批骨干企业;从投资主体来看,它主要是由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兴办和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从组织机构和形式来看,大多数依旧采用传统的科层制、官僚制等刚性的大型组织结构;从行业分布来看,它包括冶金、石化、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从空间分布来看,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成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微观基础和载体。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传统优势企业,可通过时间判断标准、产权主体标准、企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分布标准四个标准进行界定。 中国落后地区工业化路径的选择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崛起,需要用一种全

吴加志[5](2005)在《农业院校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回顾了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和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阐述了校办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而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在校办产业中全面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对校办产业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校办产业与学校的关系、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独特优势。校办产业是在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科技革命潮流涌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历经了萌芽、启动、发展和扩张等数十年的发展阶段。校办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校办产业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济效益不高。研究了农业院校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说明了农业院校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产业体制是农业院校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建立完善的产业运行机制则是农业院校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充分条件。同时以产权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农业院校产业的产权问题,在产权制度方面提出了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条件;在权责方面分析了学校(出资者)、校办产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利和责任。针对部分农业院校校办产业注册资本金严重不实的问题,提出学校作为出资者应该必须保证出资到位,并对校办产业依法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主要管理者等的权利。管理上学校与校办产业之间事企不分、权责不明,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总体现状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论文在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中,就产权制度问题、责权明确问题、科学管理问题以及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对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定位、潜力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石建兴[6](2004)在《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一个财政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存在于各种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因此,国有企业治理是不同社会性质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中国,国有企业与财政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治理方略本身构成一个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从国有企业治理方略入手,可能是深化财政学一系列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路径。本论文没有能够为国有企业治理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只是采用问题导向式的分析方法,即围绕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中最突出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探讨。本论文主要涉及国有企业治理的国际比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等方面。这五个方面内容难以用统一的分类标准进行排列,因此,本论文采用按照问题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第一章为导言,是本论文的立论基础。本章对国有企业和公司治理等论题进行了严格界定,对企业治理理论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与综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 第二章是展开问题导向式考察的开始。本章介绍了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四种模式和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企业治理案例,概括出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治理国有企业的七条成功经验。 第三章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行政型治理到市场型治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进行了考察,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市场型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和思路。 第四章主要探讨国有企业的经理激励机制。本章从有关经理激励的一般理论分析着手,对国有企业的经理报酬制度设计、股票期权制度设计、声誉激励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分别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第五章在分析公司制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与一般私人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指出了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若干对策。 第六章围绕内部人控制问题,对其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造成危害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国有企业的一般防范措施和特殊防范措施。

柯惠棋[7](2004)在《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文中研究指明 二00三年工作回顾一年来,集团公司以中共十六大精神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为指导,坚定不移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部

袁伟飚[8](2002)在《试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项改革》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失。加入WTO前期,流失的主要人才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IT界人才和外语人才和外贸人才。加入WTO中期,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将会成为入境跨国公司猎取的对象。同时一些着名高校的优质的新生的人力资源也将面临多种选择。国有企业要想吸引优质的人力资源就业,就要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入手,其工作原则和要求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的方案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透明度;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办法,务求实效;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认真听取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作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用人和分配制度。尽快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首先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1、调整企业组织机构。2、取消企业行政级别。3、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4、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评。 其次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1、保障企业用工自主权。2、规范劳动合同制度。3、优化劳动组织结构。4、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5、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6、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7、健全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第三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2、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3、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办法。4、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5、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6、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7、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这样的国有企业才能面对入世后的挑战临危不惧,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许兴国[9](2002)在《航空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50年代,初创时期的我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学习苏联的管理,建立起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企业管理,保证了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的顺利过渡,打下了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中央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航空企业普遍面对军品萎缩,大量资源闲置,销售收入大幅度减少等问题,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航空企业的改革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迫在眉捷。 本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充分收集并分析了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国企改革的经验,深入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回顾了我国航空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并以成发集团为典型案例,对其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深层次的矛盾以及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本文根据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结合成发集团的企业改革启示,借鉴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经验,针对当前航空企业存在的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低等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航空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薜言[10](2002)在《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文中研究指明股份制改革是当前国有外贸企业改制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经营权放开、配额的逐年削减直至取消,加上原有旧体制带来的制约,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狭窄。严峻的态势告示:加快专业外贸公司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迅速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从东方国际集团的“海鸥”、“华达”、“东松”和“利泰”四家三级公司的业务实践来看,实行职工特股制不啻是国有外贸企业增强职工群体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成功改制招术,它缓解了企业减员增效与稳定情绪的矛盾以及传统思维与不断创新的矛盾。

二、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主要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发展阶段:
    (二)第二个发展阶段:
    (三)第三个发展阶段:
三、主要发展成就
四、主要发展特点和经验
五、企业未来发展展望

(2)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本文研究目的
        1.2.2 本文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本文结构安排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管理创新内涵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我国经济转型的内涵、特点
        2.1.1 我国经济转型的内涵
        2.1.2 我国经济转型的特点
    2.2 管理与国有企业的发展
        2.2.1 管理内涵、本质与作用
        2.2.2 管理与国有企业的发展
    2.3 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2.3.1 创新的涵义
        2.3.2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2.4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与非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差异性和相同点
        2.4.1 管理创新态度的差异性
        2.4.2 价值取向不同
        2.4.3 管理创新行为特征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2.5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2.5.1 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5.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6.1 国外研究现状
        2.6.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历程与分析
    3.1 转型早期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
        3.1.1 管理创新的历史背景
        3.1.2 体制内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3.1.3 体制内管理创新的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3.2 转型中期市场化管理创新
        3.2.1 市场化管理创新的历史背景
        3.2.2 市场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3.2.3 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的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3.3 转型深化期管理创新的深化
        3.3.1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历史背景
        3.3.2 代表性管理创新类型一:战略管理创新
        3.3.3 代表性管理创新类型二:国有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创新
        3.3.4 代表性管理创新类型三: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建设创新
        3.3.5 代表性管理创新类型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创新
第4章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4.1 转型早期国企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4.1.1 国企管理创新的目的特征
        4.1.2 国企管理创新动因特征
        4.1.3 国企管理创新内容特征
        4.1.4 国企管理创新特征研究成果汇总表
    4.2 转型中期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4.2.1 国企市场化管理创新动因特征
        4.2.2 国企市场化管理创新目的特征
        4.2.3 国企市场化管理创新内容特征
    4.3 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4.3.1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动因特征
        4.3.2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目的特征
        4.3.3 2002年至今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内容的发展变化特征
    4.4 国企管理创新动因、目的、内容相关性计量分析
        4.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3 研究结论
    4.5 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演进趋势与发展特点
        4.5.1 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的演进趋势
        4.5.2 国企管理创新目的演进特点
    4.6 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内容的演进趋势与发展特点
        4.6.1 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渐次迈进是管理创新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4.6.2 管理创新的区域具有渐近式空间扩张趋势
    4.7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创新点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第5章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5.1 转型早期政府主导型动力机制
        5.1.1 推动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合力作用分析
        5.1.2 政府主导型动力机制结构分析
        5.1.3 政府主导型动力机制作用路径
    5.2 转型中期准强制型动力机制
        5.2.1 动力机制的生成机理
        5.2.2 准强制型动力机制结构解析
        5.2.3 准强制型动力机制传导路径
    5.3 转型深化期环境力量驱动型动力机制
        5.3.1 环境力量驱动型动力机制的形成机理
        5.3.2 环境力量驱动型动力机制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5.3.3 环境力量驱动型动力机制的工作原理与运行特点
    5.4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演进的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
    5.5 转型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演进趋势与变化特点
        5.5.1 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组成结构的演进趋势与变化特点
        5.5.2 管理创新动力机制运行方式的演进特点与变化规律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基本结论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理论假设
    三、论文的结构与理论工具
第一章 苏南模式:含义与分析概念
    第一节 制度,制度变迁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体
    第三节 苏南模式与乡镇企业、基层政府
    第四节 政府行政与经济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从引导到强制:两次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社会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的步伐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第一次制度变迁,产业制度变迁
    第四节 第二次制度变迁,产权制度变迁
    第五节 关于苏南模式的政治意义
    小结
第三章 从无为到有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与社会
    第一节 模式形成的独特性
    第二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特点比较
    第三节 温州模式相对于苏南模式的趋同倾向
    小结
第四章 政府有效管理:制度变迁与社会稳定发展
    第一节 趋利求稳的经济管理政策
    第二节 稳定、发展并重的“政策装置”
    第三节 内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强化
    第四节 反哺农业机制的形成
    第五节 力求稳定的产权制度改革
    小结
第五章 制度供给创造平衡:政府、市场与社会
    第一节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混合运用
    第二节 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必然倾向
    第三节 协调的制度体系框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第一手资料
    二、主要参考着作
    三、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4)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3.2 案例分析与行业分析相结合
        1.3.3 系统分析方法
        1.3.4 集成分析法
    1.4 基本假设
        1.4.1 产业演进路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完全一致性假设
        1.4.2 企业能力重于企业资源的假设
        1.4.3 企业契约本质论假设
        1.4.4 企业资产专用性与通用性假设
        1.4.5 企业五维变量的集成假设
    1.5 框架结构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传统优势企业: 界定、演进与分化
    2.1 传统优势企业: 定义与特征
    2.2 传统优势企业的类型
    2.3 传统优势企业的生成与演进路径
        2.3.1 传统优势企业的生成阶段
        2.3.2 传统优势企业成长阶段
        2.3.3 传统优势企业扩张阶段
        2.3.4 传统优势企业稳步发展阶段
        2.3.5 传统优势企业的调整阶段
    2.4 传统优势企业的地位评价
        2.4.1 传统优势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物质载体
        2.4.2 传统优势企业是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的提供主体
        2.4.3 传统优势企业是落后地区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
    2.5 传统优势企业的分化
        2.5.1 地区间分化
        2.5.2 行业间分化
        2.5.3 行业内分化
3 企业转型: 理论、现实与拓展
    3.1 产业经济学的分析与解释
        3.1.1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
        3.1.2 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战略
    3.2 组织理论与组织学的研究成果
        3.2.1 组织理论简单的历史回顾
        3.2.2 组织衰退及其治理
    3.3 企业再造: 转型的流程视角
        3.3.1 企业再造的定义
        3.3.2 企业再造的背景和动因
        3.3.3 企业再造理论的适用对象
        3.3.4 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再造的核心
        3.3.5 流程再造的三个层面
        3.3.6 从再造到企业X再造
    3.4 企业转型: 基于集成的视角
        3.4.1 企业转型的定义
        3.4.2 企业转型——公司大变革
        3.4.3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 一种拓展
4 复兴之路: 诱因、目标与路径
    4.1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诱因分析
        4.1.1 经济全球化与外部推动
        4.1.2 经济转轨: 运行模式的转变
        4.1.3 科学技术: 企业转型的物质载体
        4.1.4 产业环境: 产业衰退与资源枯竭
        4.1.5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与市场秩序
        4.1.6 企业自身: 改制的不彻底性
    4.2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目标定位
        4.2.1 整体目标——目标的阶段性与统一性
        4.2.2 地位目标——由传统的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企业法人
        4.2.3 目标分解——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基本内容
    4.3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4.3.1 传统优势企业路径依赖与设计
        4.3.2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动力学分析
5 制度约束与体制转型
    5.1 产权多元化的假设与思路
        5.1.1 一股独大与产权多元化
        5.1.2 产权多元化的现状和困难
        5.1.3 多元化产权制度的设计
    5.2 债权约束与主银行制度
        5.2.1 预算软约束的创新性解释
        5.2.2 主银行制度与相机治理
        5.2.3 重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3 人力资本产权与契约重构
        5.3.1 人力资本置换: 资产置换的拓展
        5.3.2 信息甄别: 人力资本置换的前提
        5.3.3 要素重整: 人力资本置换的核心
        5.3.4 契约锁定: 人力资本置换的强化
    5.4 再造传统优势企业创新机制
        5.4.1 传统优势企业面临双重陷阱的原因解释
        5.4.2 再造传统优势企业创新机制的现实选择
6 功能约束与流程再造
    6.1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定位分析
        6.1.1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的复合性
        6.1.2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的冲突性
        6.1.3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分解的三大命题
    6.2 传统优势企业主辅业分离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关于主辅业资产的重新解释
        6.2.3 主辅业分离的步骤和路径
        6.2.4 主辅业分离的操作模式
        6.2.5 主辅业分离的案例剖析
    6.3 传统优势企业流程再造
        6.3.1 业务流程再造的模式创新
        6.3.2 业务流程再造案例解析——以杭钢集团为例
7 “大企业病”与组织转型
    7.1 “大企业病”: 产生与预防
        7.1.1 大企业病产生的机理分析
        7.1.2 大企业病的典型症状剖析
        7.1.3 大企业病: 治疗与克服
    7.2 “大企业病”: 组织视角的审视
        7.2.1 企业冗员较多,运作效率低下
        7.2.2 沟通链条过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7.2.3 过细的部门分工割裂企业流程
        7.2.4 组织整体上缺乏顾客导向的思想
        7.2.5 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7.3 组织裂变与空间扩张
        7.3.1 组织裂变: 定义和特征
        7.3.2 组织裂变: 动力与阻力
        7.3.3 组织裂变: 物质基础与条件
        7.3.4 组织裂变: 方法和模式
        7.3.5 组织裂变与空间再造
    7.4 组织演进的趋势与流程型组织
        7.4.1 组织演进与变革的趋势分析
        7.4.2 从传统组织到流程型组织
8 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
    8.1 产业转型与多元化路径选择
        8.1.1 产业转型的壁垒分析
        8.1.2 产业转型的适用对象
        8.1.3 产业转型的方式选择
        8.1.4 产业转型与多元化序列
        8.1.5 产业转型的风险防范
    8.2 产业深化与产业升级
    8.3 产业分解与企业共生
        8.3.1 共生理论研究成果简单回顾
        8.3.2 共生模式选择
        8.3.3 共生机制及其传导: 数学模型解释
9 成本分担与政府援助
    9.1 改革成本分担问题
    9.2 政府援助问题
        9.2.1 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援助政策
        9.2.2 以印度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援助
        9.2.3 我国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政策选择
10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农业院校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校办产业概念
    2.2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校办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3.1 校办产业诞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3.2 校办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校办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校办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4.2 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及现状
    4.3 校办产业的管理现状
第五章 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
    5.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
    5.2 建立校办产业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
    5.3 校办产业责权明确问题
    5.4 校办产业科学管理问题
    5.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选择
第六章 校办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6.1 发展校办产业的市场定位
    6.2 挖掘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发展潜力
    6.3 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一个财政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论题界定
    第二节 公司治理理论文献:回顾与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体系结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有企业治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政府监管模式
    第二节 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典型案例
    第三节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治理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节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改革目标和思路:建立市场型公司治理
第四章 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
    第一节 经理激励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二节 国有企业经理报酬制度设计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设计
    第四节 国有企业经理的声誉激励
    第五节 结语:着重从财政角度的进一步思考
    案例 德国大众公司动态报酬体系
第五章 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缺陷
    第三节 建立国有企业新型监督约束机制的对策思考
    案例 万家乐的经营失败及其制度原因分析
第六章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危害
    第四节 防止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措施
    案例 许继集团的所有权安排与内部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8)试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项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综述
第一章 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定义、原则和目标
    2.1 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定义
    2.2 深化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
    2.3 深化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
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3.1.1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现状
        3.1.2 针对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现状采取的措施
        3.1.2.1 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调整企业组织机构
        3.1.2.2 取消企业干部行政级别,打破文凭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
        3.1.2.3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考评
    3.2 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
        3.2.1 劳动用工市场现状
        3.2.2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原则
        3.2.2.1 保障企业用工自主权
        3.2.2.2 规范劳动合同制度
        3.2.2.3 优化劳动组织结构
        3.2.2.4 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
        3.2.2.5 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
        3.2.2.6 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3.2.2.7 健全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3.2.3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具体措施
    3.3 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3.3.1 分配制度的现状
        3.3.2 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
        3.3.2.1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
        3.3.2.2 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3.3.2.3 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办法
        3.3.2.4 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3.3.2.5 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
        3.3.2.6 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
        3.3.2.7 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
        3.3.3 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3.3.4 经营者年薪制和员工持股制的探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航空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框架
    §2.1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2.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与实践
    §3.1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过程
    §3.2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变化
    §3.3 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比较
    §3.4 美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3.5 日本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章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
    §4.1 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
    §4.2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4.3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就与不足
第五章 航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研究
    §5.1 航空企业改革的历程
    §5.2 成发集团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案例研究
    §5.3 成发集团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效与启示
第六章 航空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研究
    §6.1 改革航空企业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
    §6.2 完善航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6.3 促进政企分开
    §6.4 继续加强航空企业管理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让社会充满敬意的优秀企业[J]. Bengang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9(02)
  • [2]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 王永. 江苏大学, 2011(06)
  • [3]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以苏南模式为研究对象[D]. 叶勤良. 复旦大学, 2005(07)
  • [4]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D]. 肖丕楚. 四川大学, 2005(03)
  • [5]农业院校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D]. 吴加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6]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一个财政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石建兴. 厦门大学, 2004(04)
  • [7]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 柯惠棋. 广东蚕业, 2004(01)
  • [8]试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项改革[D]. 袁伟飚. 武汉科技大学, 2002(01)
  • [9]航空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D]. 许兴国. 西北工业大学, 2002(01)
  • [10]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成功招术:职工持股增效益[J]. 薜言. 国际市场, 2002(01)

标签:;  ;  ;  ;  ;  

国有外贸企业招聘成功:员工持股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