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燃式粉煤灰烧结砖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席江涛[1](2021)在《内燃型煤矸石烧结广场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刘芳池[2](2021)在《可渗透反应墙处理酸性煤矸石淋出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田怡然[3](2021)在《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的控污效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城市中的不透水性水泥路面面积逐渐增加,导致雨水无法及时下渗到地下。雨水径流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如,悬浮物(TSS)、氮磷营养物和重金属等物质会造成水体污染。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如透水性路面系统等,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雨水管理和城市道路建设。透水铺装作为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在降低径流总量,减少径流峰值流量,去除径流污染物等方面显示出优异的效果。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大量煤矸石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但煤矸石本身经过处理后具有吸附等良好性能,可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本研究将煤矸石经过煅烧等预处理后破碎筛分,之后作为填料填入透水铺装设施中替换传统填料,并作为骨料制备煤矸石基透水砖。依靠该种煅烧煤矸石对多种污染物良好的吸附性能,将透水铺装设施中下渗的径流雨水污染物进行去除,从而改善透水铺装设施的出水水质,进而改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研究表明:(1)煤矸石在900℃下煅烧6 h后,其对总磷(TP)的去除效果最佳,并且煤矸石经煅烧后可去除其中所含的硫化物、氯化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该种煅烧煤矸石的Al2O3和SiO2含量分别占质量比50.26%和33.50%,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6.66 m2/g),为污染物去除提供吸附位点。该种煅烧煤矸石对TP、Cu和Zn都有不同程度的吸附去除效果,饱和吸附量分别可以达到2.63 mg/g、0.39 mg/g和0.60 mg/g。(2)动态柱实验表明,砾石会浸出大量的Zn和Cu。煤矸石会浸出氨氮(NH4+-N)和总氮(TN),且浸出量与煤矸石的粒径有很大关系,粒径越小浸出量越多。河砂也会浸出少量的NH4+-N和TN。煅烧煤矸石对TP、Zn和Cu的去除效果相比其他填料有明显提高,但四种填料对化学需氧量(COD)、NH4+-N、TN和Cr的去除效果有待提高。对于煤矸石,小粒径煤矸石对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都比大粒径煤矸石好,但小粒径煤矸石同河砂一样会浸出大量Cr。综合来看,四种填料在动态情况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由高到低排列为:小粒径煤矸石>河砂>大粒径煤矸石>砾石。(3)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和传统铺装设施中COD、TN、TP和NH4+-N的浸出量可达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级标准,表明经预处理后的煤矸石作为透水铺装设施填料不会造成环境风险。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传统透水铺装设施和三种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中COD、TN、NH4+-N和Cr的去除率降低。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对TP的去除效果非常好,去除率均在93.02%以上。传统及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对Cu和Zn的去除率都很高,Cu的去除率均在83%以上,Zn的去除率均在75%以上,填有煤矸石的设施对Cu和Zn的去除效果相对传统设施更好。传统及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对Cr的去除效果基本相同,且去除率均较低,去除效果有待提高。煤矸石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包括物理截留、化学吸附和微生物降解。降雨重现期和降雨落干期的变化对四种透水铺装设施中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不明显。无论是0.5–5年的降雨重现期还是1–12天的降雨落干期,综合来看,透水铺装设施中砂层和砾石层均被相应粒径的煤矸石代替的设施(CG-SG)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4)将煤矸石破碎筛分成粒径为2–4 mm的颗粒,与米石和水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煤矸石基透水砖,相比传统透水砖并不会浸出更多的溶解态重金属Cu、Zn和Cr,所以煤矸石骨料的使用是安全的。煤矸石基透水砖对Cu和Zn的去除效果均高于传统的透水砖,随着煤矸石骨料掺加量增多,对Z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左右,对Cu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2%左右。主要是由于煤矸石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煤矸石基透水砖对Cr的去除效果与传统透水砖差别不明显,因为煤矸石对Cr的吸附能力有限,透水砖对Cr的去除率均很低,去除能力有待加强。本研究不仅从资源化的角度解决了固体废物再利用问题,并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为低影响开发设施提供了新思路,有效降低海绵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成本,具有显着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
李深圳[4](2021)在《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与抗高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砂石料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为减少大量非自燃煤矸石堆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以洗煤厂产出的非自燃煤矸石为原料,配制不同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0、30%、50%、70%、100%)、水灰比(0.35、0.4、0.45)、附加水量(75%、饱和面干)和骨料级配(5-25mm、5-20mm、10-25mm)的非自燃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研究其常温基本力学性能及抗高温性能。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检测并分析非自燃煤矸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基本物理性能,得到非自燃煤矸石的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和压碎值等物理性能指标。与普通碎石相比,非自燃煤矸石基本满足作为混凝土粗骨料的要求。(2)设计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配合比,重点研究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水灰比、附加水量和骨料级配对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坍落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最为明显;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坍落度因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小,取代率从100%到0坍落度共减少了约24%。通过研究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水灰比、附加用水量和骨料级配对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和水灰比的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总体上逐渐减小,当取代率超过50%时,以三项力学性能指标减小较为明显;附加水量和骨料级配对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有一定的影响,饱和面干可以有效提高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但对劈裂抗拉强度不利。(3)研究不同非自燃煤矸石取代率和水灰比的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在经历100℃、300℃和600℃高温后残余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试验发现:高温对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较大,残余抗压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普通混凝土残余抗压强度下降速率快于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但在300℃时,残余抗压强度有所升高。
梁巨理[5](2021)在《矸石基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与配比分析》文中认为
宋伟[6](2021)在《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是近20年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为了加快推进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有效遏制煤矿瓦斯事故,实现煤层气地面开发产业化、规模化,就必须制备一种适合煤层气井用陶粒压裂支撑剂。目前,利用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料制备陶粒支撑剂是陶粒支撑剂的研究热点之一,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不仅排放量大、污染严重,而且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较少、利用率较低,煤矸石制备陶粒支撑剂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虽然,煤矸石生料可以直接用来制备陶粒支撑剂,但由于其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埋藏在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的开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预煅烧煤矸石制备煤层气井用陶粒支撑剂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阳泉地区煤矸石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物理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从25℃升高到1500℃,煤矸石总失重为20.19%,煤矸石在517℃、1120℃、1333℃有明显的吸热现象,在1319.5℃出现明显的放热现象。结合煤矸石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XRD结果可知:煤矸石在25℃~385℃脱去吸附水,400℃~1200℃高岭石脱去结构水,1200℃~1500℃内有大量Al-Si尖晶石和莫来石生成。从煤矸石的显微结构分析可知,煤矸石在700℃、800℃结构较为疏松。(2)采用煤矸石、铝矾土为主要原料,钾长石为烧结助剂,制备了陶粒支撑剂,研究了煤矸石预煅烧温度和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煤矸石预煅烧温度为800℃时,陶粒支撑剂的性能最佳,52MPa闭合压力下破碎率为3.35%,42MPa闭合压力下破碎率为7.19%,体积密度1.34g/cm3,视密度2.6g/cm3,煤矸石在800℃煅烧后产生了大量的晶格缺陷,加强了扩散作用,促进了烧结。当煤矸石活性材料的添加量为20%wt.%,陶粒支撑剂的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1.36g/cm3,视密度2.6g/cm3,在42MPa闭合压力下,破碎率为3.66%,在52MPa闭合压力下,破碎率为7.97%,在该配比下,陶粒支撑剂的铝硅比和高温下的液相含量相适应,促进了莫来石鸟巢的形成,提高了陶粒支撑剂的抗破碎能力。(3)研究了烧结温度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三种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以铝矾土60wt.%、钾长石20wt.%、煤矸石活性材料20wt.%为原料烧结制备的陶粒支撑剂,不仅性能优异,而且烧结温度较低,未煅烧的煤矸石和铝矾土,其具有较大的晶格能和较稳定的结构状态,不利于烧结。
黄柳清[7](2020)在《梅州市城市污泥烧结制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逐年新增,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种城市管理趋势,“无废城市”的理念正在深入推广。目前,困扰梅州市固体废物管理的难题之一便是城市污泥的处置问题。为解决梅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去向问题,保障环境安全,并实现资源化利用,本文在对梅州市污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污泥处置技术进行研究,并选定污泥水泥窑协同焚烧和污泥烧结制砖两种工艺作为比选方案。经过对比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综合讨论,最终选定烧结制砖作为综合利用工艺。由于未经预处理的污泥存在含水率高、恶臭明显等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几种污泥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得出干化技术较为适合当地。对比国内常用的几种干化技术,发现高温干化技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高温条件下易产生粉尘,存在一定风险,因而,选取污泥低温干化技术作为预处理方案。低温干化技术的优点体现在:1、热能要求低,供热方式灵活便捷;2、全过程密闭运行,减少恶臭气体释放。3、干化过程安全可控,减少爆炸等安全隐患。该技术可以将污泥含水率从80%降到10%,且无需添加改性剂和调节剂,干化后的污泥热值高,适合用于城市污泥制砖配套方案。在预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方案选定后,本文开展了污泥烧结制砖试验。将梅州市城市污泥进行成分分析,得知污泥中Si O2和Al2O3含量较高,干化后与粉煤灰、粘土等原料混合后,可作为硅质材料替代部分粘土用于制备烧结砖。通过采用隧道窑干燥和低温干化两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配比试验,设计不同性状污泥配比下的污泥制砖试验和不同掺量低温干化污泥与粘土、粉煤灰等原料进行烧结制砖试验,得出不同参数下砖的抗压强度、干密度和塑性指数等性能变化。由试验结果得出:(1)城市污泥除含水率高外,其他各项性能基本符合制砖标准要求;(2)随着污泥掺入量的增大,砖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3)自然状态、干燥和经干燥-焙烧后的污泥生产出来的砖坯质量较接近普通烧结砖,但有开裂或表面不平现象;(4)低温干化后的污泥掺量低于15%时,污泥烧结砖的强度大于10MPa,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国家烧结普通砖标准要求。本方案还依托梅州市现有砖厂进行了污泥制砖工业化试验。工艺流程基本为:污泥低温干化预处理后,与粘土、粉煤灰等一同混合破碎搅拌,经陈化后再次搅拌并挤出成型,送入隧道窑炉内烘干,烘干温度为110~150℃。随后进行焙烧烧结制砖,温度控制在1000~1050℃。经调试总结,每生产一块砖的污泥(含水率≤40%)掺入量约为5%-15%。其中,污泥掺入比约为10-15%时烧结砖质量较为稳定。试验期间,为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对烟气中的各项主要污染物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能达标排放。预计采用本论文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在解决梅州市污泥处置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取得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田怡然,张晓然,刘俊峰,宋凯鸿,张紫阳,谭朝洪,李海燕[8](2020)在《煤矸石作为环境材料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煤矸石作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对大气、土壤等环境造成危害。但煤矸石具有一些环境友好型性能,经预处理后可被资源化再利用为环境友好型材料。综述了目前煤矸石用作环境材料的方式及各种方式的研究进展:煤矸石对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预处理之后可以作为一种廉价的吸附剂;煤矸石具有一定的强度,经热活化后强度更大,因此可用作建筑再生骨料生产透水砖、透水沥青等;煤矸石中还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酸含量,改善土壤土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建议:今后研究工作应倾向于对煤矸石预处理方式的改进,探索其对不同类型或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在实际生产中应丰富破碎筛分等处理方式,形成系统的制肥工艺并得以应用;在政策上应制定更加全面的相关标准。
王永刚[9](2020)在《固废在建材方面的资源化利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利用固废开发建材和生产建材原料,可以有效实现固废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于节能减排和将固废"变废为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建材方面的资源化利用。
田莉,于晓萌,秦津[10](2020)在《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煤矸石是我国存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煤矸石的大量堆放会造成占用土地资源、污染水土、破坏生态系统等问题,实现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总结了目前煤矸石在材料、建筑、能源、农业、工程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以便煤矸石资源更好的资源化利用。
二、自燃式粉煤灰烧结砖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燃式粉煤灰烧结砖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3)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的控污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煤矸石应用现状研究 |
1.2.2 透水铺装系统研发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煤矸石的预处理及其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煤矸石的预处理 |
2.3.2 煤矸石的表征 |
2.3.3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矸石基填料对径流典型污染物的动态去除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煤矸石基填料的污染物浸出情况研究 |
3.3.2 煤矸石基填料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3.3.3 煤矸石基填料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对典型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污染物浸出实验 |
4.3.2 降雨历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3 降雨重现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4 降雨落干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矸石基透水砖对径流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煤矸石基透水砖的重金属浸出情况研究 |
5.3.2 煤矸石基透水砖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项目资助 |
(4)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与抗高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
1.2.2 煤矸石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高温后性能的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非自燃煤矸石的理化性能研究 |
2.1 非自燃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析 |
2.1.1 非自燃煤矸石粉末试样的制备 |
2.1.2 化学成分 |
2.1.3 矿物组成 |
2.2 非自燃煤矸石的基本物理性能 |
2.2.1 颗粒级配 |
2.2.2 堆积密度 |
2.2.3 表观密度 |
2.2.4 吸水率 |
2.2.5 压碎值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3.1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3.2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生产工艺 |
3.2.1 搅拌工艺 |
3.2.2 振捣与养护 |
3.3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坍落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4.1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4.1.1 试验方案 |
4.1.2 抗压强度分析 |
4.1.3 立方体和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
4.2 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 |
4.2.1 试验方案 |
4.2.2 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
4.2.3 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
4.3 弹性模量 |
4.3.1 试验方案 |
4.3.2 弹性模量分析 |
4.3.3 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温后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5.1 质量损失 |
5.1.1 试验方案 |
5.1.2 高温后外观形貌 |
5.1.3 高温后质量损失率 |
5.2 高温后混凝土内部损伤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残余抗压强度 |
5.3.1 高温后试块破坏形态 |
5.3.2 高温后残余抗压强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陶粒压裂支撑剂 |
1.2.1 陶粒压裂支撑剂概述 |
1.2.2 陶粒压裂支撑剂的制备工艺 |
1.2.3 陶粒压裂支撑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煤矸石的应用研究 |
1.3.1 煤矸石简介 |
1.3.2 煤矸石的污染与危害 |
1.3.3 煤矸石的应用现状 |
1.3.4 煤矸石的预煅烧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煤矸石的预煅烧实验 |
2.1.1 煤矸石 |
2.1.2 煤矸石预煅烧实验仪器 |
2.1.3 煤矸石预煅烧实验方案设计 |
2.1.4 煤矸石预煅烧实验流程 |
2.2 陶粒支撑剂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制备陶粒流程 |
2.2.4 性能检测及表征 |
2.2.5 制备陶粒支撑剂实验方案设计 |
第三章 煤矸石的煅烧性能研究 |
3.1 煤矸石的理化性质 |
3.1.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 |
3.1.2 煤矸石的物相组成 |
3.1.3 煤矸石的形貌特征 |
3.1.4 煤矸石的综合热分析 |
3.2 煤矸石预煅烧 |
3.2.1 预煅烧温度对煤矸石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2 预煅烧温度对煤矸石物相变化的影响 |
3.2.3 预煅烧温度对煤矸石显微形貌的影响 |
3.2.4 预煅烧温度对煤矸石颜色转变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矸石活性材料制备陶粒支撑剂的研究 |
4.1 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性能影响研究 |
4.1.1 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破碎率的影响 |
4.1.2 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体积密度、视密度的影响 |
4.1.3 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
4.1.4 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显微结构的影响 |
4.2 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陶粒支撑剂性的能影响研究 |
4.2.1 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陶粒支撑剂破碎率的影响 |
4.2.2 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陶粒支撑剂体积密度、视密度的影响 |
4.2.3 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陶粒支撑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4 煤矸石活性材料添加量对陶粒支撑剂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烧结温度对三种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
5.1 烧结温度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
5.1.1 物相分析 |
5.1.2 显微结构分析 |
5.1.3 密度分析 |
5.1.4 破碎率分析 |
5.2 三种陶粒支撑剂的对比 |
5.2.1 三种陶粒支撑剂破碎率对比 |
5.2.2 三种陶粒支撑剂体积密度、视密度对比 |
5.2.3 三种陶粒支撑剂物相分析 |
5.2.4 三种陶粒支撑剂显微形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梅州市城市污泥烧结制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 |
1.2.1 填埋法 |
1.2.2 焚烧处理 |
1.2.3 堆肥法 |
1.2.4 水体消纳(海洋倾倒) |
1.2.5 综合利用 |
1.3 国内外污泥处理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城市污泥综合利用的难点 |
1.5 研究意义、目的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梅州市污泥处置技术研究 |
2.1 梅州市污泥产生情况和处置现状 |
2.1.1 梅州市污泥产生情况 |
2.1.2 梅州市污泥产生量估算 |
2.1.3 梅州市污泥处置现状 |
2.2 污泥综合利用研究及工程技术进展 |
2.3 梅州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比选 |
2.3.1 水泥窑协同焚烧技术介绍 |
2.3.2 污泥烧结制砖技术介绍 |
2.3.3 技术指标讨论 |
2.3.4 经济指标讨论 |
2.4 综合利用工艺选定 |
第三章 污泥预处理工艺研究 |
3.1 城市污泥脱水工艺 |
3.2 污泥预处理方法比较 |
3.3 污泥干化技术研究 |
3.3.1 干化技术在污泥中的应用 |
3.3.2 低温干化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
3.4 成本分析及方案选定 |
第四章 污泥烧结制砖试验与结果 |
4.1 污泥成分分析 |
4.1.1 实验器材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分析结果 |
4.2 其他物料成分分析 |
4.2.1 粘土成分分析 |
4.2.2 粉煤灰组分分析 |
4.2.3 原煤性能分析 |
4.3 污泥预处理 |
4.4 试验过程 |
4.4.1 不同性状污泥配比 |
4.4.2 不同掺量污泥配比 |
4.5 结果讨论 |
第五章 污泥烧结制砖工业化试验 |
5.1 试验概况 |
5.2 设备清单 |
5.3 工艺流程 |
5.4 工业试验整体情况 |
5.5 主要废气产生与排放情况 |
5.6 污泥制砖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
5.6.1 社会经济效益 |
5.6.2 环境效益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煤矸石作为环境材料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矸石用于水处理吸附剂 |
1.1 煤矸石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 |
1.2 煤矸石对有机物的吸附 |
1.3 煤矸石对重金属的吸附 |
2 煤矸石用于加工环保建筑材料 |
2.1 煤矸石制透水砖 |
2.2 煤矸石制再生骨料 |
3 煤矸石用于土壤改良 |
3.1 煤矸石制肥料 |
3.2 煤矸石促进植物生长 |
4 结论 |
(9)固废在建材方面的资源化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结论 |
(10)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矸石在材料方面的利用 |
1.1 用于制备复合光催化剂 |
1.2 用于制取化工产品 |
1.2.1 制备塑料和橡胶等化工产品 |
1.2.2 制备铝系化工产品 |
1.2.3 制备硅系产品 |
1.2.4 制备分子筛 |
1.3 回收有用矿物 |
1.3.1 回收黄铁矿 |
1.3.2 回收煤炭 |
1.3.3 回收硅铝系合金 |
1.3.3. 1 回收硅铝铁合金 |
1.3.3. 2 回收硅铝钛合金 |
1.3.3. 3 回收硫精矿 |
2 煤矸石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2.1 用于制备混凝土骨料和陶瓷 |
2.2 用于制备水泥 |
2.2.1 用于制备水泥熟料 |
2.2.2 用于制备水泥混合材料 |
2.2.3 用于制备特种水泥 |
2.3 用于制备砖等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用材料 |
3 煤矸石在能源方面的利用 |
4 煤矸石在农业方面的利用 |
4.1 改良土壤 |
4.2 复垦土地 |
4.3 制备育苗基质和培养基 |
4.4 制备肥料 |
4.4.1 制备有机肥 |
4.4.2 制备微生物肥料 |
5 煤矸石在工程方面的利用 |
5.1 回填 |
5.2 作为路基材料 |
6 煤矸石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
四、自燃式粉煤灰烧结砖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燃型煤矸石烧结广场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席江涛.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可渗透反应墙处理酸性煤矸石淋出废水的实验研究[D]. 刘芳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煤矸石基透水铺装设施的控污效能研究[D]. 田怡然.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与抗高温性能研究[D]. 李深圳. 河北大学, 2021(09)
- [5]矸石基喷射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与配比分析[D]. 梁巨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煤矸石预煅烧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研究[D]. 宋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7]梅州市城市污泥烧结制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黄柳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8]煤矸石作为环境材料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进展[J]. 田怡然,张晓然,刘俊峰,宋凯鸿,张紫阳,谭朝洪,李海燕. 科技导报, 2020(22)
- [9]固废在建材方面的资源化利用综述[J]. 王永刚. 广东化工, 2020(21)
- [10]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 田莉,于晓萌,秦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