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大豆油脚中提取精制脂肪酸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饶华俊[1](2015)在《鳀鱼油皂脚中EPA和DHA分离富集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是海洋中最丰富的小型鱼类资源之一由于鲲鱼体内含有丰富的内源性酶类而极易自溶腐烂,主要用于制作鱼粉和提取鱼油等深加工。鲲鱼毛油中EPA和DHA的总含量高达20%以上,是制备精制鱼油的理想原料。鱼油皂脚是在鱼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产量占精制鱼油总产量的5~6%。鱼油皂脚中的总脂肪酸含量高达40~60%,特别是总脂肪酸中高含量的EPA和DHA,具有极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本文以鯷鱼油皂脚为原料,在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酸化工艺将皂脚中的皂转化成脂肪酸;再与乙醇进行酯化和转酯化反应得到脂肪酸乙酯;然后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脱色后的乙酯化鱼油进行EPA和DHA的富集;最后对得到的精制鱼油进行相关的品质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主要成分的测定表明,鱼油皂脚原料中水分、皂和中性油的含量分别为69.73%、5.12%、23.89%,在干基条件下中性油的含量达高到78.92%。在鲲鱼油皂脚的酸化工艺中以皂的转化率为考察指标,研究料液比、硫酸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个单因素对皂的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的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料液比3:7、硫酸用量4.18mL、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71℃。在此条件下,皂的转化率达到99.92%,油脂的提取率为25.27%。在高酸值粗鱼油的酯化工艺中以酯化率为考察指标,研究浓硫酸用量、无水乙醇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个单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对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浓硫酸用量为9mL、无水乙醇用量为90mL、反应温度为78℃、反应时间为3.0h,经三次验证实验得到油脂的实际酯化率为97.56%,回收率为83.80%。各因素对酯化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用量>硫酸用量。方差分析表明,浓硫酸用量、无水乙醇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油脂的酯化率的影响均非常显着。在采用分子蒸馏设备进行EPA和DHA的富集实验中,主要研究了蒸馏温度和蒸馏压力两个因素对富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蒸馏温度和蒸馏压力对富集效果均有显着的影响,在合适的温度下,温度越低,则重组分的回收率越高;此外,采用多级分子蒸馏既能获得高含量的EPA+DHA产品又能够提高回收率。本实验设计的五级分子蒸馏工艺可获得EPA+DHA总含量为60.50%的产品,回收率为62.79%。对得到的精制鱼油进行了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精制鱼油中含有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有6种,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1.26%、14.77%和62.29%。精制鱼油含有7种主体风味成分,分别是3,6-壬二烯醛、2,4-癸二烯醛、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丙烯醛、2-癸烯醛、4-庚烯醛,多种风味物质的共同作用使得精制鱼油呈微腥味。通过品质鉴定表明,精制鱼油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SC/T3502-2000规定的一级精制鱼油的标准。
刘菁[2](2014)在《芝麻油脚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每年芝麻油生产中,产生大量的芝麻油脚,其中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对于芝麻油脚中含量较高的油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芝麻油脚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而后选用了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来萃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将其用有机溶剂萃取出的油脂进行精炼达到要求,并对其的氧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1)芝麻油脚中的油脂含量为82.86%,水分含量为5.4%,磷脂含量0.7%,粗蛋白4.74%,初始酸值为3.56mgKOH/g,灰分含量为1.94%,芝麻素的含量3.26mg/g;芝麻油脚中的香气成分是一些短碳链杂环化合物,例如呋喃、吡嗪、吡咯和噻唑类等含氮化合物,这些含氮杂环化合物多是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的;芝麻油脚脱脂残渣颗粒处在2.500μm~32.00μm之间的含量达到68.88%,40.00μm~114.5μm之间的颗粒含量达到12.67%。芝麻油脚萃取出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2)利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油脂的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110W,超声时间10min,溶剂用量7mL/g。在这个条件下,芝麻油脚中油脂提取率达到87.78%。油脂脱酸的最佳工艺为:碱炼初温50oC,碱液浓度11°Bé,超量碱0.2%,碱炼时间是30min。在此条件下,做重复实验得出的油脂脱酸率为96.68%。经过脱酸与脱色,色泽接近国家二级标准,酸价达到一级标准,且水分含量大量减少,对于油脂的储存有重要的意义。(3)脱色之后的油脂香味组成成分依然是呋喃、吡嗪、吡咯类含氮的杂环化合物,这些成分占据了大部分的香气成分组成。脱色之后的脂肪酸与芝麻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脱色之后的油脂中含有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油脂精炼之后其氧化诱导时间缩短,其氧化酸败时间变为14h。(4)芝麻油脚可以用来制取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能源,有许多的优点。酯化反应采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在反应温度60oC,反应时间80min,甲醇用量100v/w%,催化剂用量0.8%的情况下,甲酯化率达到95.25%。
张晓娟,谭伶玉,唐丽华,贾长英[3](2013)在《国内大豆油脚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大豆油脚的产生、主要成分,概述了国内对大豆油脚的综合利用途径。以大豆油脚为原料,可以用于生产脂肪酸,制备复合肥、饲料、天然皂粉、生物柴油、表面活性剂、铸造胶粘剂和松香改性醇酸树脂,分离和提取系列大豆磷脂、中性油脂、VE及辅酶Q10等。并对其综合利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林利忠[4](2012)在《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精炼工艺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分析了脱臭馏出物的性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建立了脱臭馏出物中甾醇测定的方法;研究了物理脱酸与酶法酯化为基础的甾醇和生育酚分离提取技术;建立了甾醇精制工艺,评价了米糠甾醇调节血脂的作用。研究了米糠油精炼过程中,脱胶、脱酸、脱色、脱蜡、脱臭等工艺对米糠油脱臭馏出物的影响,发现米糠油精炼过程中,毛油的水分、酸度和过氧化值有较大幅度地下降,经过精炼工艺水分从1.12%下降到了0.05%,酸度从8.25%下降到了0.09%,过氧化值从8.54meq/kg下降到了0.26meq/kg,不皂化物的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大量浓缩到脱臭馏出物中,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生育酚的含量也没有明显降低。分析了脱臭馏出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其水分含量达到了0.8%,酸度高达49.35%,如果提取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必须除去其中的脂肪酸成分,并在预处理工序中要将水分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发现脱臭馏出物的脂肪酸组成与米糠油基本一致,在脂肪酸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的比例为20.32%,41.29%,和31.78%,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了75.26%,容易引发氧化反应,宜采用充惰性气体保存,证实脱臭馏出物的不皂化物含量23.03%,甾醇含量14.82%,生育酚含量1.42%,具有分离提取甾醇和生育酚的价值。研究了比色法测定脱臭馏出物的甾醇含量,确定了显色反应时间15分钟和测定波长630nm,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的甾醇测定方法,样品回收率91-10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采用该方法测定了米糠油、菜籽油、大豆油和玉米油四种脱臭馏出物的甾醇含量。建立了一种植物甾醇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先以石油醚为溶剂,将样品溶解,再使其硅烷化,最后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分析,色谱条件:氦载气流速0.5ml/min,检测器温度:320℃,FID空气流速280ml/min,FID氢气流速30ml/min,FID补充氮气流速-20ml/min。建立了脱臭馏出物物理脱酸、酶催化酯化、甘油酯转酯化、冷却结晶、分子蒸馏的甾醇和生育酚分离提取工艺,研究了脱臭馏出物的预处理技术,在105℃温度和100Pa真空度下,经过薄膜蒸发,米糠油脱臭馏出物水分含量从0.8%降到了0.05%,对影响脱臭馏出物分子蒸馏后酸值和生育酚回收率的四个因素进料速度、蒸馏温度、蒸馏压力和刮膜转速进行了单因素实验,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酸值的顺序是:压力、温度、转速和进料速度。通过极差分析获得了四个因素的最佳组合条件,在进料速度11ml/min,蒸馏温度145℃,蒸馏压力13Pa,刮膜转速300转/分时,生育酚回收率达到了82.52%,游离脂肪酸降低了76.01%。研究了脱臭馏出物的酶催化酯化工艺,经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反应条件为酶剂量0.0010g/g,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酯化率95%左右。研究了脱臭馏出物甘油酯的转酯化反应,在料液比10g/ml,转酯化温度70℃,酯化时间2h的条件下,甘油酯含量从18.65%下降到了0.58%。研究了脱臭馏出物酯化产物的冷却结晶工艺,比较了自然降温和冰箱降温方式及养晶温度对甾醇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得到了纯度为50%左右的甾醇样品。建立了脱臭馏出物的四次分子蒸馏工艺,第一、二次分子蒸馏条件为进料速度11ml/min,蒸馏温度105℃,蒸馏压力13Pa,刮膜转速300转/分;第三次分子蒸馏条件为进料速度11ml/min,蒸馏温度195℃,蒸馏压力13Pa,刮膜转速300转/分;第四次分子蒸馏条件为进料速度11ml/min,蒸馏温度135℃,蒸馏压力13Pa,刮膜转速300转/分。经过四次分子蒸馏,生育酚纯度52.35%,回收率78.45%。分析了甾醇精制过程中降温速度、液料比和养晶时间对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甾醇纯度和回收率分别达到了92.25%和86.68%,最佳精制条件为降温速度1.54℃/min,液料比10(ml/g),养晶时间9.40h。对比了自制甾醇和商品甾醇的外观、纯度、熔点和旋光度等物理指标,二者差异不大。研究了三种剂量米糠甾醇对大鼠高血脂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米糠甾醇能显着降低高血脂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动脉硬化指数,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显着影响。建立了高血脂症大鼠的建模方法,研究了米糠甾醇对高血脂症大鼠肝脏的影响,实验表明米糠甾醇能够显着降低大鼠的肝重和肝系数。RBS55低剂量组、RBS55高剂量组和RBS90组的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纯度为90%的米糠甾醇调节血脂效果优于纯度为55%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甾醇。
张晓娟,张莹,谭玲玉,唐丽华,贾长英[5](2012)在《破乳法处理大豆油脚回收中性油》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大豆油脚,有效回收其中的有用成分,采用破乳剂破乳和溶剂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同时回收中性油和粉末磷脂。用破乳剂回收油脚中的中性油,通过反相破乳的原理破坏油脂与磷脂形成的乳化体系,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是:选用Tween-60作为破乳剂,先将油脚在90℃下加热10min,在2000r/min下离心分离20min,分出油脚中的水。然后在75℃下破乳3次,破乳剂浓度0.08g/mL,第1次用量为2.2%,第2次和第3次为2.0%,中性油回收率可达到82.57%,回收的中性油达到大豆原油的指标。
李燕,刘军海[6](2011)在《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具有真空度高、操作温度低和物料受热时间短等独特优点,在天然产物分离与提纯方面有着重要应用。该文对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与纯化中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张晓娟,杨晓杰,沈阳,唐丽华[7](2010)在《离心-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文中提出为了有效利用大豆油脚,充分回收其中的有用成分,采用不经过高温加热浓缩过程直接对大豆油脚进行处理,离心破乳和溶剂萃取联合法同时回收其中的中性油和粉末磷脂。在油脚中不加任何化学溶剂的条件下,用离心法直接进行离心分离。离心条件是:在60℃水浴下预热10min,转速4000r/min,离心15min,离心2次可使中性油的回收率达到73.72%,且中性油质量可达到大豆原油指标。用离心所得的粗磷脂为原料,用丙酮作溶剂进行剪切萃取,其条件为:溶剂比1:5;剪切温度10℃,剪切时间1min,洗涤次数3次。粉末磷脂的回收率可达90.99%,所得的粉末磷脂可达到行业标准中的二级粉末磷脂的标准。
刘军海,李燕[8](2010)在《植物油脱臭馏出物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油脂脱臭馏出物是植物油精炼脱臭时副产品,含有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和纯化这些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植物油脱臭馏出物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张晓娟,陈旭,唐丽华,贾长英[9](2009)在《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提取中性油脂和磷脂》文中认为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大豆油脚,有效回收其中的有用成分,采用破乳剂破乳和溶剂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同时回收中性油和粉末磷脂。以Tween-60为破乳剂,破乳剂浓度0.10g/mL,在75℃下3次破乳处理,破乳剂用量分别为油脚量的2.2%、2.0%和2.0%,中性油回收率可达到82.57%,回收的中性油达到大豆原油的指标。选择丙酮作为萃取剂,剪切分离提取出粉末磷脂。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油脚与丙酮的比为1∶4,10℃的条件下萃取4次,每次剪切时间为1.5min,磷脂的回收率为93.77%。剪切萃取法分离提取粉末磷脂,不需经浓缩脱水制取浓缩磷脂再获取粉末磷脂,分离出的粉末磷脂性状、颜色较好,简化了大豆油脚的处理工艺过程。
谷明欣[10](2009)在《大豆卵磷脂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提出磷脂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主要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神经鞘磷脂(SM)、溶血卵磷脂(LPC)和磷脂酸(PA)。其中, PC作为一种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目前国内高纯度的PC产品尚依赖进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纯度PC的制备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大豆油脚中萃取并制备粉末磷脂,将粉末磷脂各组分分离,得到PC含量较高的产品。对以丙酮为溶剂,采用溶剂萃取工艺从大豆油脚中分离卵磷脂粗产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萃取时间为20min、萃取温度为40℃、萃取次数为2次、液固比为20:1(mL:g),所得产品中丙酮不溶物含量由大豆油脚原料中的14%提高至96%。采用Na2CO3的乙醇溶液和CaCl2溶液对大豆油脚进行萃取分离研究。将产物进一步用乙醇溶液萃取分离,薄层色谱分析发现用50%乙醇萃取分离后的不溶物组分中LPC和SM基本去除,说明此条件下分离效果较好,可有效去除杂质。以美国ADM公司粉末磷脂为原料,采用乙醇水溶液制备磷脂酰胆碱,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为35℃、乙醇体积分数95%、萃取时间30min、萃取次数2次和液固比为5: 1(mL : g),得到的产品中PC含量已经由原料的34%提高到52%以上。采用薄层层析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磷元素的含量,进而求得PC的质量百分含量。
二、从大豆油脚中提取精制脂肪酸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豆油脚中提取精制脂肪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鳀鱼油皂脚中EPA和DHA分离富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鳀鱼油皂脚简介 |
1.2 皂脚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
1.2.1 中性油的回收 |
1.2.2 脂肪酸的提取 |
1.2.3 生物柴油的制备 |
1.2.4 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
1.2.5 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
1.2.6 高能量饲料的应用 |
1.3 EPA和DHA的生理功效 |
1.3.1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
1.3.2 对癌症的防治 |
1.3.3 对糖尿病的防治 |
1.3.4 对炎症的防治 |
1.3.5 对大脑的作用 |
1.4 分子蒸馏技术简介 |
1.4.1 分子蒸馏的原理 |
1.4.2 分子平均自由程 |
1.4.3 分子蒸馏过程及特点 |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鳀鱼油皂脚酸化工艺的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鳀鱼油皂脚酸化工艺流程 |
2.2.2 皂脚主要成分和转化率的测定方法 |
2.2.3 单因素实验 |
2.2.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皂脚主要成分的测定 |
2.3.2 单因素实验 |
2.3.3 响应面优化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酸值粗鱼油乙酯化工艺的优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设备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乙酯化工艺流程 |
3.2.2 乙酯化反应方法 |
3.2.3 酯化程度的确定方法 |
3.2.4 脱色方法 |
3.2.5 酯化率的计算方法 |
3.2.6 酸值的测定方法 |
3.2.7 单因素实验 |
3.2.8 响应面优化实验 |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子蒸馏法富集EPA和DHA的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子蒸馏工艺流程 |
4.2.2 分子蒸馏方法 |
4.2.3 脂肪酸成分检测方法 |
4.2.4 实验设计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EPA和DHA的确定及其在原料中的含量 |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3.3 高效分子蒸馏工艺条件的确定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制鱼油的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设备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鱼油品质标准 |
5.2.2 检测方法 |
5.2.3 精制鱼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
5.2.4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及分析 |
5.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精制鱼油的脂肪酸分析结果 |
5.3.2 精制鱼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 |
5.3.3 精制鱼油品质评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芝麻油脚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芝麻及芝麻油加工现状 |
1.2 芝麻及芝麻油的营养成分及生理功能 |
1.2.1 芝麻籽中的抗氧化物质 |
1.2.2 芝麻皮中的抗氧化物质 |
1.2.3 芝麻油中的抗氧化物质 |
1.2.4 抗氧化物质的提取方法 |
1.2.5 芝麻籽及油中的抗氧化物质的活性功能 |
1.3 芝麻油脚概述 |
1.3.1 芝麻油脚的组成成分 |
1.3.2 芝麻油脚研究利用现状 |
1.4 芝麻油脚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芝麻油脚的组成成分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芝麻油脚基本成分的测定 |
2.3.2 芝麻油脚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3 芝麻油脚前处理 |
2.3.4 芝麻油脚香气成分测定 |
2.3.5 芝麻油脚脱脂残渣粒度测定 |
2.3.6 芝麻油脚油脂的脂肪酸分析 |
2.3.7 芝麻油脚油脂 Sn-2 位脂肪酸分析 |
2.3.8 芝麻油脚中芝麻素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芝麻油脚的组成成分含量 |
2.4.2 芝麻油脚中香气成分 |
2.4.3 芝麻油脚脱脂残渣粒度的测定 |
2.4.4 芝麻油脚中油脂的脂肪酸分析 |
2.4.5 芝麻油脚中油脂的 Sn-2 位脂肪酸分析 |
2.4.6 芝麻素的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芝麻油脚中油脂的提取与精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芝麻油理化指标测定 |
3.3.2 离心法提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3.3 加热盐析法提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3.4 有机溶剂萃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3.5 超声波辅助溶剂法萃取出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离心法提取芝麻油脚的油脂 |
3.4.2 加热盐析法提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4.3 有机溶剂萃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4.4 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芝麻油脚中的油脂 |
3.4.5 芝麻油脚萃取出的油脂脱酸研究 |
3.4.6 脱色油脂理化指标 |
3.4.7 脱色油脂的小分子物质分析 |
3.4.8 脱色油脂的气相色谱分析 |
3.4.9 脱色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芝麻油脚制取生物柴油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芝麻油脂甲酯化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0 酯交换催化剂的选择 |
4.4.1 反应温度对甲酯化过程酯化率的影响 |
4.4.2 反应时间对甲酯化过程酯化率的影响 |
4.4.3 甲醇用量对甲酯化过程酯化率的影响 |
4.4.4 催化剂用量对甲酯化过程酯化率的影响 |
4.4.5 甲酯化正交试验 |
4.4.6 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国内大豆油脚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脂肪酸[2~4] |
2 制取大豆磷脂系列产品[5~7] |
3 中性油脂回收[8~9] |
4 制取复合肥[10~11] |
5 制取饲料[12] |
6 制取皂粉[13~14] |
7 提取VE[15] |
8 提取辅酶Q10[16~17] |
9 生产生物柴油 |
1 0 其他利用途径 |
1 1 结束语 |
(4)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脱臭馏出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
1.1.1 游离机物甾醇 |
1.1.2 生育酚 |
1.1.3 脂肪酸甾醇酯 |
1.1.4 角鲨烯 |
1.2 脱臭馏出物中的其它化合物 |
1.2.1 碳氢化合物 |
1.2.2 醛和酮 |
1.2.3 杀虫剂 |
1.3 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
1.3.1 化学方法 |
1.3.2 酶方法 |
1.3.3 物理方法 |
1.4 论文的背景和研究内容 |
1.4.1 背景 |
1.4.2 研究的内容 |
2 精炼工艺对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米糠油精炼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
2.2.2 米糠油精炼过程中甾醇浓度的变化 |
2.2.3 米糠油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 |
2.2.4 米糠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浓度的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3 游离植物甾醇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脱臭馏出物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2 甾醇测定的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游离植物甾醇和生育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及讨论 |
4.2.1 脱臭馏出物的预处理技术 |
4.2.2 脱臭馏出物的分子蒸馏 |
4.2.3 脱臭馏出物的酶催化酯化 |
4.2.4 甘油酯转酯化 |
4.2.5 酯化产物的冷却结晶 |
4.2.6 脱臭馏出物的四次分子蒸馏 |
4.3 本章小结 |
5 游离植物甾醇精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及讨论 |
5.2.1 有机溶剂的选择 |
5.2.2 降温速度的影响 |
5.2.3 液料比的影响 |
5.2.4 养晶时间的影响 |
5.2.5 响应面优化实验 |
5.2.6 验证实验 |
5.2.7 甾醇的物理性质 |
5.3 本章小结 |
6 米糠甾醇调节血脂生物活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1.4 实验力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米糠甾醇预防大鼠高血脂症研究 |
6.2.2 米糠甾醇治疗大鼠高血脂症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破乳法处理大豆油脚回收中性油(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与试剂 |
1.2 试验原理 |
1.3 试验工艺路线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破乳剂的选择 |
2.2 破乳工艺条件的确定 |
2.3 破乳次数的确定 |
2.4 中性油的回收率及质量分析 |
3 结论 |
(6)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蒸馏技术原理与特点 |
2 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应用 |
2.1 提取芳香油 |
2.2 天然维生素提取 |
2.3 高碳脂肪醇提取 |
2.4 功能性脂肪酸提取 |
2.5 天然色素提取 |
2.6 烟叶茄尼醇提取 |
2.7 天然抗氧化剂提取 |
2.8 功能性脂质分离和提纯 |
(7)离心-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离心分离条件确定 |
2.2 离心次数的确定 |
2.3 中性油的回收率及质量分析 |
2.4 剪切萃取法分离提取粉末磷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2.4.1 丙酮用量的确定 |
2.4.2 剪切温度的确定 |
2.4.3 剪切时间的确定 |
2.4.4 洗涤次数的确定 |
2.4.5 粉末磷脂的回收率 |
2.4.6 粉末磷脂的分析 |
3 结论 |
(8)植物油脱臭馏出物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剂萃取和结晶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 |
3 酶催化反应 |
4 分子蒸馏 |
5 膜分离技术 |
6 柱色谱法 |
7 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 |
8 耦合法 |
9 络合法 |
1 0 结束语 |
(9)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提取中性油脂和磷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破乳条件的确定 |
2.2 破乳次数的确定 |
2.3 中性油的回收率及质量分析 |
2.4 剪切萃取法分离提取粉末磷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2.4.1 丙酮用量的影响 |
2.4.2 萃取次数的影响 |
2.4.3 剪切时间的影响 |
2.4.4 萃取温度的影响 |
2.4.5 粉末磷脂的回收率 |
2.4.6 粉末磷脂的分析 |
3 结论 |
(10)大豆卵磷脂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磷脂简介 |
1.2 磷脂的来源与含量 |
1.3 磷脂的理化性质 |
1.3.1 溶解性能 |
1.3.2 热稳定性 |
1.3.3 氧化性能 |
1.3.4 表面活性 |
1.3.5 水解性能 |
1.3.6 加成反应 |
1.4 磷脂的生理功能 |
1.5 商业大豆磷脂产品的分类 |
1.5.1 浓缩大豆磷脂 |
1.5.2 粉末大豆磷脂 |
1.5.3 改性磷脂 |
1.5.4 精制大豆磷脂 |
1.5.5 磷脂的其它分类 |
1.6 卵磷脂的应用 |
1.6.1 食品工业 |
1.6.2 医药工业 |
1.6.3 饲料工业 |
1.6.4 化妆品工业 |
1.6.5 涂料工业 |
1.6.6 农业 |
1.6.7 其它 |
1.7 卵磷脂的保存 |
1.8 国内外卵磷脂的开发现状 |
1.9 磷脂分析方法综述 |
1.9.1 TLC 法 |
1.9.2 二维TLC 法 |
1.9.3 HPLC 法 |
1.9.4 核磁共振法 |
第二章 磷脂的提取精制方法 |
2.1 溶剂萃取法 |
2.2 层析法 |
2.2.1 吸附柱层析法 |
2.2.2 离子交换柱层析 |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2.4 酶催化精制法 |
2.5 膜分离法 |
2.6 金属离子沉淀法 |
第三章 原料主要指标的测定 |
3.1 实验装置、仪器及药品 |
3.1.1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3.2 乙醚不溶物的测定 |
3.3 丙酮不溶物的测定 |
3.4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
3.5 酸值和酸度的测定 |
3.5.1 酸值的测定 |
3.5.2 酸度的测定 |
3.6 乙醇可溶物的测定 |
3.7 两种原料的主要指标测定结果 |
3.8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大豆油脚脱油研究 |
4.1 仪器及药品 |
4.1.1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4.2 丙酮脱油效果的研究 |
4.2.1 工艺流程图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条件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碳酸钠对大豆油脚脱油效果的研究 |
4.3.1 工艺流程图 |
4.3.2 溶液的准备 |
4.3.3 实验内容 |
4.3.4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乙醇萃取富集磷脂酰胆碱的研究 |
5.1 实验装置、仪器及药品 |
5.1.1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5.2 工艺流程图 |
5.3 实验方法 |
5.4 产品中PC 的定性分析 |
5.5 产品中PC 的定量分析 |
5.5.1 薄层层析过程 |
5.5.2 消化过程 |
5.5.3 滴定过程 |
5.5.4 分光光度法测定磷含量 |
5.5.5 磷含量与磷脂含量的转换 |
5.5.6 样品磷含量的求取 |
5.5.7 精密度与重复性实验 |
5.6 实验内容 |
5.6.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5.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大豆油脚中提取精制脂肪酸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鳀鱼油皂脚中EPA和DHA分离富集工艺的研究[D]. 饶华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2]芝麻油脚综合利用研究[D]. 刘菁.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3]国内大豆油脚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 张晓娟,谭伶玉,唐丽华,贾长英. 农业机械, 2013(17)
- [4]米糠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 林利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3)
- [5]破乳法处理大豆油脚回收中性油[J]. 张晓娟,张莹,谭玲玉,唐丽华,贾长英. 农业机械, 2012(21)
- [6]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应用进展[J]. 李燕,刘军海. 粮食与油脂, 2011(03)
- [7]离心-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J]. 张晓娟,杨晓杰,沈阳,唐丽华. 粮油加工, 2010(07)
- [8]植物油脱臭馏出物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 刘军海,李燕. 粮食与油脂, 2010(02)
- [9]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提取中性油脂和磷脂[J]. 张晓娟,陈旭,唐丽华,贾长英. 粮油加工, 2009(06)
- [10]大豆卵磷脂的分离纯化研究[D]. 谷明欣.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