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永耀[1](2020)在《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超大城市中大量现代无特色建筑和贪洋求怪式建筑盛行,原本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被建设性破坏,城市风貌亟待修复。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基本都进行了城市风貌引导的尝试,风貌专项规划与风貌导则编制等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城市风貌的引导效果较为不错,但是针对城市风貌引导体系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本文将“城市风貌基因”这一概念引入城市风貌引导,以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风貌解析为风格和特征,以此为纲领引导城市风貌。旨在总结探索更具实施性、创新性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为今后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提供新的思路。在总结国内外引导城市风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风貌基因”概念,针对我国超大城市风貌与引导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宏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结构基因表达,在叠加分析自然基因要素、历史基因要素、人工基因要素基础上,引导城市形成核心突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风貌结构。中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分区基因表达,从地域性基因、时代性基因、复杂性基因、生态性基因、中心性基因角度入手,进行城市风貌的特色分区,划分特色鲜明、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为方便单元层次城市风貌引导,最终将各类分区整合形成为历史街区型、历史街区外围型、特殊价值型、一般背景城区型四类城市风貌分区。微观层面,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重点关注风貌引导的可实施性,关注城市风貌的核心要素,将单元风貌基因与城市设计导则的设计要素联系起来,从文化区位、中心性、生态性三个区位基因角度对现有导则进行补充,从风格四性基因(地域性、复杂性、时代性、合生性)及特征三类基因(群空间特征、建筑细部特征、小景观特征)对现有导则进行延伸,编制单元风貌导则,避免与现有导则要素重复,针对不同单元,按照不同方向引导单元风貌基因选择性表达,以此形成提纲挈领、角力平衡的单元风貌。最后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与引导问题,运用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引导天津中心城区形成“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独特城市风貌结构,“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特色风貌特色分区,特别在单元风貌引导上,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的不同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引导城市风貌,寻求城市风貌的延续,最终使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从内到外极具可识别性。
李小龙[2](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婉欣[4](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粪池数量日益增多。针对城市化粪池位置分散、监管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等特点,并结合济南市城管局城肥一处构建全市化粪池实时监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的系统设计方案,构建监测设备、监控中心、运维终端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远程监控与运维服务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远程监控、事故预警、故障诊断等功能,对解决当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济南市市中、槐荫两区化粪池管理情况、外溢情况及居民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设计进行了整体架构,包括检测终端、数据处理平台、云端构架及监测、运维终端等。(2)对选择的试点区域进行设备点位布设,对化粪池硬件设备进行了设计开发,并首次提出将窄带物联网网络技术运用于化粪池液位监测,利用政务云服务平台实现大容量终端接入、大并发量物联网网关。(3)对化粪池监测中心服务器端功能构架进行了设计开发,包括实时状态监控、监测报警、远程运维、统计分析、报表功能等系统构架模块。通过历史大数据,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智能预测复杂环境下设备的异常状况。(4)对系统进行测试,实时分析连续和完整的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工作运行情况。通过实时监控,实时调度,作出最优化部署。对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
张建荣[5](2019)在《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结构与形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冲突是社会群体之间彼此相关或互动的形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随着旅游的快速增长,旅游地经历着剧烈变化,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缩影,为研究社会冲突提供了范本。宗教旅游地作为所占份额极大的旅游资源载体,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宗教旅游地冲突进行研究,是推进旅游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关键内容。为此,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旅游地五台山作为案例地,通过历时性跟踪和深度访谈,采用主客利益群体行动者导向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旅游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对负面态度的调查,识别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内容和多维冲突结构特征,进而围绕宗教性中介因素分析,探究冲突的形成机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体系化理论框架,丰富冲突理论在特定旅游地的应用,探索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独特性,为优化宗教旅游地开发管理提供参考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群体以景区工作人员、游客以及外来经营者为核心群体,僧尼喇嘛与本地居民为边缘群体,其中,外来旅游经营者是权力中最弱势的群体。寺庙虽然是游客游览的集中区域,也是主要的冲突空间,但是僧尼喇嘛与游客的冲突并不凸显。(2)环境冲突是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中最严重的冲突,其次是文化冲突和经济冲突,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相对较少。核心寺庙群成为冲突发生的主要场所,其中,寺庙秩序问题是构成环境冲突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僧尼喇嘛与游客的交往过程中,朝圣型游客感受到的文化冲突更明显。游客的态度与僧人的态度构成了情感冲突的主要内容。(3)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是以宗教场域为载体或围绕宗教场域而产生的。宗教秩序与游客的日常社会秩序存在反结构的冲突缝隙。发生在宗教场域的冲突主要是精神性冲突,其中,游客与僧侣喇嘛之间的冲突具有“低外显性——高内隐性”的特点。主客双方对宗教场域的关注集中于心理容量中,游客尤其关注僧人的形象与态度。角色距离中的尺度结构也主要表现为游客对宗教活动的不了解。(4)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形成脱离不了宗教神圣与旅游世俗、理性脱魅与价值信仰、结构与反结构场域的宏观框架,具体的形成还受多种因素影响。认知偏差和财产侵害在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是空间、权力和设施的因素。宗教仪式时间、宗教空间功能溢缺、宗教文化认知偏差(包括宗教文化信息错位和游客对宗教群体的偏见)都是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且,宗教旅游地的宗教权力特征增加了东道主和游客的相对剥夺情绪。总得来看,宗教氛围弱化了冲突度,宗教性在冲突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调适作用,宗教信仰程度越高的群体,对寺庙秩序越加敏感。(5)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有消极的效应,也有积极的效应,虽然宗教旅游地存在主客冲突,但冲突仍然围绕着进步、和谐、美好的主轴,形成了“群体-价值-介入要素-利益”的冲突链环,并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螺旋层体系。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基于行动主体双向视角,构建了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分析框架,归纳出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链环和冲突螺旋层,丰富了旅游冲突研究的相关内容。(2)理出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独特性,发现与民族社区的旅游冲突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宗教性介入的差异性。研究结论对旅游本真性理论和新宗教世俗化理论形成呼应,对愤怒指数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进行了拓展性思考。(3)根据PPGIS的方法思路,专门为此开发了EPPGIS填图工具软件平台,简化了调研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过程,是对研究工具的创新。与此同时,本研究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内容分析、对应分析、质性比较分析、词云分析、共现分析、空间密度分析、统计分析以及概念模型等,是多样化方法结合的探索,以求尽可能做出精细化的分析。但本研究对具体的理论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内容表述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作者认为对不同类型旅游地主客冲突的比较和对一个地方的历时性追踪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兰海军[6](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田冰[7](2015)在《基于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的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以X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连锁经济型酒店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已经证明了其经营模式的成功。连锁经济型酒店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飞速,作为连锁型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严重依赖于信息化管理,因而连锁经济型酒店的信息化管理就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下滑、国外酒店在国内的扩张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而提高竞争力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连锁经济型酒店解决困境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采用献研究、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对连锁经济型酒店信息化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分别涉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学和酒店运营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服务有助于连锁经济型酒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本文研究思路旨在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模式,把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当作提升当今连锁经济型酒店业追求的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适应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集团统一化管理、连锁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的要求,进行连锁经济型酒店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本文在分析了系统的开发背景以及国内外连锁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X公司为案例,结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和超常规发展提出的未来公司运营业务的新流程,详细描述了构造信息系统的过程和成功的实施应用过程。基于X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信息系统平台搭建的成功,以信息技术与连锁经济型酒店运营模式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平台搭建与业务应用的实现为重点研究,希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我国连锁经济型酒店更好更快的发展,并能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也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其它连锁经济型酒店及类似连锁企业科学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荐[8](2014)在《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是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规范饭店管理,实现饭店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按照星级饭店的标准要求所进行的考评和定级活动。目前,我国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仍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即申报星级的旅游饭店逐级递交申报材料;各级星评委按职能进行审查,并安排相应级别的星评员以明查或暗访的方式到现场进行检查,星评委再对检查的情况进行核定并提出评星结论。这种传统的申报评定方式存在程序繁琐、工作量繁重、工作效率低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本论文结合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对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进行探索性研究。笔者在采取文献研究法较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申报系统的研究及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并采取访谈研究法和需求调研法对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审的程序、指标体系以及饭店和星评委对系统的主要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系统规划阶段,笔者结合诺兰模型,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对该申报评定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并从时机、技术、经济、使用、政策法规等几个角度对系统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阶段,结合前期调研的成果,总结出该系统的主体需求,绘制出核心业务数据流程图,对数据字典进行定义,采用U/C矩阵对子系统进行划分并完成了数学建模。系统设计阶段,在对系统功能进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对各子系统主体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采取B/S系统开发模式,采用JSP技术编程,使用My SQL数据库,实现了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并对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测试和总结。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饭店星级的申报与评定,有效地简化了旅游饭店申报星级与评定的繁琐程序,极大地提高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工作效率,并且对推进旅游饭店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洪文艺[9](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刘飞龙[10](2010)在《岳阳XD酒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XD酒店作为湖南省岳阳市的早期四星级饭店之一,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发展,务必对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必须科学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来经营管理饭店,从而制定出适合该饭店现实需要的发展战略。本文全文共分为七章。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首先根据饭店行业的背景与XD酒店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该饭店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接下来分析了岳阳市的区域环境对XD酒店的影响,进而引入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分析模型,对该饭店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了XD酒店目前所面临的威胁程度为中高且存在增大趋势的结论。然后分析了该饭店的内部环境,包括其组织结构与管理状况、服务功能、市场营销能力、近几年的财务运行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状况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SWOT分析模式,对XD酒店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匹配。从实际出发,XD酒店应该采取与其自身相适宜的发展战略——“稳健的低成本创新战略”。最后阐述了岳阳XD酒店的战略实施方向。其中包括努力强化品牌意识以不断提高饭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地制宜地迅速改革饭店组织结构模式、迅速启动全面装修改造工程以切实提高饭店硬件水平、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着力培养优秀的饭店员工队伍、全面实施多渠道营销策略、进一步强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从而确保饭店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相关规划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超大城市 |
1.4.2 城市风貌 |
1.4.3 城市风貌基因 |
1.4.4 风貌导则 |
1.4.5 建筑风格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城市风貌理论研究 |
2.1.1 国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
2.1.3 国内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总结 |
2.2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国外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
2.2.2 国内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
2.2.3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总结 |
2.3 国内外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研究 |
2.3.1 国外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
2.3.2 国内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
2.3.3 国内外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经验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与引导体系构架 |
3.1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形成及问题 |
3.1.1 我国超大城市的风貌形成 |
3.1.2 我国超大城市城市风貌特点 |
3.1.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 |
3.2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
3.2.1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历程 |
3.2.2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
3.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的组织方法 |
3.3.1 多部门联动 |
3.3.2 多专业协调 |
3.4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技术路线 |
3.4.1 宏观——城市风貌结构基因引导 |
3.4.2 中观——城市风貌分区基因引导 |
3.4.3 微观——单元风貌基因引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形成与问题 |
4.1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的历史形成 |
4.1.1 中国传统城市风貌的形成 |
4.1.2 西方近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
4.1.3 现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现状调研 |
4.2.1 问卷调查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
4.2.4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调研总结 |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问题 |
4.3.1 风貌结构有待强化 |
4.3.2 城市部分区域特色同质化 |
4.3.3 城市特色风貌要素保护不力 |
4.4 天津中心城区现有城市风貌引导及问题 |
4.4.1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 |
4.4.2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问题 |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未来的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 |
5.1 “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城市风貌结构 |
5.1.1 风貌圈层基因引导 |
5.1.2 风貌节点基因引导 |
5.1.3 风貌环带基因引导 |
5.1.4 天津市中心城区风貌结构生成 |
5.2 “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 |
5.2.1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域性基因引导 |
5.2.2 天津市中心城区时代性基因引导 |
5.2.3 天津市中心城区复杂性基因引导 |
5.2.4 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态性基因引导 |
5.2.5 天津市中心城区中心性基因引导 |
5.2.6 天津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区的整合 |
5.3 “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 |
5.3.1 单元风貌导则 |
5.3.2 历史街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
5.3.3 历史街区外围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
5.3.4 特殊价值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
5.3.5 一般背景城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2)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旅游标准化研究 |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
2.3.1 历史机遇 |
2.3.2 概念阐释 |
2.3.3 建设路线分析 |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
3.2.1 初级萌芽阶段 |
3.2.2 发展完善阶段 |
3.2.3 逐渐成熟阶段 |
3.2.4 小结 |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
(1)发展优势 |
(2)劣势分析 |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
3.3.3 存在问题 |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总体思路 |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
4.2.1 构建方法 |
4.2.2 构建基本原则 |
(1)目标要明确 |
(2)要全面成套 |
(3)层次要适当 |
(4)要划分清楚 |
4.3 框架结构 |
4.3.1 总体构成 |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
(3) 旅游目的地XG203 |
(4) 品牌建设XG204 |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
(1) 国际化设施GJ401 |
(2) 国际化服务GJ402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明细表 |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基于物联网的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2 化粪池概述 |
1.2.1 化粪池的构造及功能 |
1.2.2 国内外化粪池技术现状 |
1.3 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现状与需求分析 |
2.1 济南市化粪池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调研分析 |
2.1.1 济南市化粪池现状调查 |
2.1.2 济南市化粪池存在的问题 |
2.2 化粪池外溢热线投诉情况 |
2.3 低洼、易外溢化粪池情况统计 |
2.4 引起化粪池异常外溢的原因分析 |
2.5 点位选取布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 |
3.1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整体构架 |
3.1.1 整体构架 |
3.1.2 化粪池液位检测远程监控功能及实现 |
3.2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终端 |
3.3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接口 |
3.4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程序代码构架 |
3.4.1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表示层 |
3.4.2 BLL(Business Logical Layer)业务逻辑层 |
3.4.3 DAL(Data Access Layer)数据访问层 |
3.4.4 Common类库 |
3.4.5 Entity类库 |
3.5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5.1 信息模型设计 |
3.5.2 数据库设计流程 |
3.5.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5.4 逻辑结构设计 |
3.5.5 物理结构设计 |
3.5.6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
3.5.7 数据安全 |
3.6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及技术方案 |
3.6.1 数据库 |
3.7 化粪池远程监控数据传输云平台构架 |
3.8 移动端APP |
3.8.1 APP UI设计 |
3.8.2 APP功能展示 |
3.9 网络配置 |
3.10 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硬件环境的搭建 |
3.11 软件环境搭建 |
3.11.1 安装IIS服务 |
3.11.2 部署SQL sever数据库 |
3.11.3 安装.NET FrameWork |
第四章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部署、测试、验证及应用 |
4.1 化粪池远程监控系统测试 |
4.1.1 单元测试 |
4.1.2 集成测试 |
4.1.3 系统测试 |
4.1.4 兼容性测试 |
4.1.5 性能测试 |
4.1.6 安全测试 |
4.2 软件维护 |
4.3 系统应用 |
4.4 监测数据分析 |
4.4.1 数据处理与显示 |
4.4.2 数据操作 |
4.4.3 数据特征分析 |
4.4.4 预警分析 |
4.5 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结构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冲突的普遍性与时代衍生性 |
1.1.2 旅游冲突事件不断并引起广泛关注 |
1.1.3 精神性的呼唤和旅游地的健康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2.1 厘清旅游冲突中的利益群体和群体关系 |
1.2.2 分析主客群体诉求并辨识冲突内容和差异 |
1.2.3 思考相关理论的适用性与延展性 |
1.2.4 探索冲突的形成机制以推动和谐发展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冲突理论在特定旅游地的应用 |
1.3.2 构建旅游地主客冲突的体系化分析框架 |
1.3.3 为优化宗教旅游地开发管理寻找参考路径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冲突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3 社会交换理论 |
2.1.4 相对剥夺理论 |
2.2 旅游地主客冲突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对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对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相关研究 |
2.2.3 旅游地主客冲突研究小结 |
2.3 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对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研究 |
2.3.2 国内对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的研究 |
2.3.3 宗教旅游地主客冲突研究的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区域旅游资源特征 |
3.1.2 区域社会概况 |
3.1.3 旅游服务和发展现状 |
3.2 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3.2.1 研究资料收集方法 |
3.2.2 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
3.3 研究样本描述 |
3.3.1 东道主的样本特征 |
3.3.2 游客的样本特征 |
3.4 研究中的学术伦理 |
第4章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内容 |
4.1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群体 |
4.1.1 多元化东道主的自我与他者 |
4.1.2 两极谱系游客的世俗与神圣 |
4.2 东道主感知的主客冲突内容 |
4.2.1 东道主感知到的困境 |
4.2.2 东道主感知到的主客冲突 |
4.2.3 多元东道主群体感知的冲突内容差异 |
4.3 游客感知的主客冲突内容 |
4.3.1 游客感知的主客冲突 |
4.3.2 不同游客群体感知的冲突内容差异 |
4.4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维度 |
4.4.1 东道主视角的主客冲突维度 |
4.4.2 游客视角的主客冲突维度 |
4.4.3 主客冲突维度整合 |
4.5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中的趋同与分野 |
4.5.1 东道主和游客共同的困境 |
4.5.2 主客群体内部的冲突内容共现 |
4.5.3 东道主和游客的诉求差异 |
4.5.4 多元群体的冲突维度对应差异 |
第5章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结构 |
5.1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场域反结构 |
5.1.1 双主体的反结构状态 |
5.1.2 多重场域反结构状态 |
5.2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内容结构 |
5.2.1 物质性与精神性结构 |
5.2.2 外显性与内隐性结构 |
5.2.3 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结构 |
5.2.4 直接性与间接性结构 |
5.2.5 共通性与差异性结构 |
5.3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时空结构 |
5.3.1 冲突的时间结构 |
5.3.2 冲突的空间结构 |
5.4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体系结构 |
5.4.1 容量溢损中的边际结构 |
5.4.2 角色距离中的尺度结构 |
5.4.3 秩序流变中的弹性结构 |
第6章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形成因素 |
6.1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形成的宏观框架 |
6.1.1 宗教神圣与旅游世俗 |
6.1.2 理性脱魅与价值信仰 |
6.1.3 结构与反结构的场域 |
6.2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形成的主要因素 |
6.2.1 时间羁绊 |
6.2.2 空间竞争 |
6.2.3 认知偏差 |
6.2.4 相对剥夺 |
6.2.5 财产损害 |
6.2.6 权力失衡 |
6.2.7 其他 |
6.3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形成因素的比较分析 |
6.3.1 东道主视角的主客冲突形成因素比较分析 |
6.3.2 游客视角的主客冲突形成因素比较分析 |
6.3.3 主客冲突的形成因素比较分析结果 |
6.4 宗教性在主客冲突形成中的调适 |
6.4.1 宗教氛围对冲突的弱化 |
6.4.2 宗教性对冲突形成的影响 |
第7章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体系与管控 |
7.1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效应与向度 |
7.1.1 主客冲突的双重效应 |
7.1.2 主客冲突的主轴向度 |
7.2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体系 |
7.2.1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链环 |
7.2.2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螺旋层 |
7.3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体系维护 |
7.3.1 冲突的区隔与整合 |
7.3.2 冲突的发展与应变 |
7.4 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的管控方式 |
7.4.1 注重调节客流 |
7.4.2 加强设施建设 |
7.4.3 发挥价值共创 |
7.4.4 深化环境管理 |
7.4.5 重视秩序形象 |
7.4.6 速推智能系统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的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以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理论基础 |
1.4.1 连锁经营 |
1.4.2 企业信息化 |
1.4.3 连锁经济型酒店信息化 |
第2章 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研究 |
2.1 连锁经济型酒店概述 |
2.1.1 经济型酒店 |
2.1.2 连锁经济型酒店 |
2.1.3 连锁经济型酒店特征 |
2.2 国外发展状况 |
2.3 国内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2.3.1 国内发展现状 |
2.3.2 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3章 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 |
3.1 优势S |
3.1.1 成本的优势 |
3.1.2 经营方式的优势 |
3.1.3 价格的优势 |
3.2 劣势W |
3.2.1 经营者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
3.2.2 市场定位不准与细分不明 |
3.2.3 信息化水平落后及资源效率低 |
3.3 机遇O |
3.3.1 连锁经济型酒店国内发展空间大 |
3.3.2 知名品牌化的形成 |
3.3.3 信息技术的应用 |
3.4 威胁T |
3.4.1 国外酒店集团的竞争 |
3.4.2 行业壁垒低 |
3.4.3 价格恶性战 |
3.4.4 市场不景气 |
3.5 发展战略选择 |
3.5.1 SO战略 |
3.5.2 WO战略 |
3.5.3 ST战略 |
3.5.4 WT战略 |
第4章 X公司的信息系统构造 |
4.1 X公司介绍及IT发展历程 |
4.1.1 X公司介绍 |
4.1.2 X公司IT发展情况 |
4.2 X公司的IT架构 |
4.2.1 X公司的IT目标 |
4.2.2 X公司的IT架构 |
4.3 核心运营平台的应用与搭建 |
4.3.1 核心运营平台设计 |
4.3.2 核心运营平台功能实现 |
4.4 内部管理平台的应用与搭建 |
4.4.1 内部管理平台设计 |
4.4.2 内部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
第5章 X公司的信息系统实施后的效果与评估 |
5.1 核心营运平台应用效果与评估 |
5.2 内部管理平台应用效果与评估 |
第6章 连锁经济型酒店的信息系统架构研究 |
6.1 IT架构概念 |
6.2 连锁经济型酒店功能需求分析 |
6.3 连锁经济型酒店IT架构 |
6.3.1 连锁经济型酒店IT基础技术架构 |
6.3.2 连锁经济型酒店软件架构 |
6.3.3 连锁经济型酒店系统安全架构 |
6.3.4 连锁经济型酒店 IT 管理流程 |
第7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
图列表 |
表列表 |
参考文献及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8)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系统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管理信息系统 |
2.1.2 网络申报系统 |
2.1.3 诺兰模型 |
2.1.4 系统规划方法 |
2.1.5 系统开发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相关研究情况 |
2.2.2 网络申报审批系统研究简述 |
2.2.3 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2.2.4 网络申报系统应用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工作现状 |
3.1.1 星级申报与评定流程 |
3.1.2 星级申报指标体系分析 |
3.2 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问题分析 |
3.3 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建设思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规划 |
4.1 规划背景 |
4.2 规划目标 |
4.3 规划任务 |
4.4 可行性研究 |
4.5 规划方法 |
4.6 关键技术方案 |
4.6.1 开发模式 |
4.6.2 开发平台 |
4.6.3 软硬件平台选择 |
4.7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分析 |
5.1 组织结构分析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2.1 系统功能需求 |
5.2.2 系统性能需求 |
5.2.3 用户需求 |
5.3 系统用例分析 |
5.4 数据流程分析 |
5.5 数据字典 |
5.6 数据建模和子系统划分 |
5.7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设计 |
6.1 系统功能设计 |
6.2 系统详细设计 |
6.2.1 系统总体结构 |
6.2.2 系统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
6.2.3 旅游饭店子系统设计 |
6.2.4 星评委子系统设计 |
6.2.5 星评员子系统设计 |
6.3 星级申报评分体系设计 |
6.3.1 必备项目评分体系设计 |
6.3.2 设施设备指标评分体系设计 |
6.3.3 运营质量指标评分体系设计 |
6.3.4 复核机制设计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实体联系图设计 |
6.4.2 数据表设计 |
6.5 安全保密设计 |
6.6 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实施与测试 |
7.1 实施目标 |
7.2 物理系统的实施 |
7.2.1 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
7.2.2 网络系统的实施 |
7.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7.4 系统测试 |
7.5 系统评价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
6.1.2 景德镇市概况 |
6.1.3 紫晶宾馆简介 |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
6.4.1 硬件途径 |
6.4.2 软件途径 |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几点建议 |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
(10)岳阳XD酒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战略与战略管理内涵 |
2.1.1 战略内涵 |
2.1.2 战略管理 |
2.2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
2.2.1 战略管理的设计学派 |
2.2.2 战略管理的结构学派 |
2.2.3 战略管理的能力学派 |
2.2.4 战略管理的资源学派 |
2.3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
2.3.1 企业战略规划 |
2.3.2 企业战略实施 |
2.4 饭店战略管理的基本现状 |
第3章 XD 酒店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科学技术环境 |
3.2 区域环境分析 |
3.2.1 区域经济环境对XD 酒店的影响 |
3.2.2 岳阳市饭店市场的供给状况及其对XD 酒店发展的影响 |
3.3 行业竞争的五力模型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5 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4章 XD 酒店内部环境分析 |
4.1 组织结构与管理分析 |
4.2 服务功能分析 |
4.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4 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分析 |
4.5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4.5.1 人才结构不合理 |
4.5.2 员工流动率过高 |
4.5.3 人力成本过高 |
4.6 信息系统管理状况分析 |
第5章 XD 酒店战略制定 |
5.1 SWOT 分析 |
5.1.1 机会分析 |
5.1.2 威胁分析 |
5.1.3 优势分析 |
5.1.4 劣势分析 |
5.2 制定发展战略 |
5.2.1 岳阳XD 酒店战略目标 |
5.2.2 与XD 酒店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
第6章 XD 酒店实施稳健的低成本创新战略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
6.1 努力强化品牌意识以不断提高XD 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6.2 因地制宜地迅速改革组织结构模式 |
6.3 迅速启动全面装修改造工作以切实提高饭店硬件水平 |
6.3.1 餐饮、休闲、娱乐的装修改造途径 |
6.3.2 前厅与客房装修改造的途径 |
6.4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着力培养优秀的员工队伍 |
6.4.1 实施职业经理人管理饭店 |
6.4.2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
6.4.3 切实完善饭店员工培训的有效机制 |
6.5 全面实施多渠道营销策略 |
6.5.1 进一步完善全员营销策略 |
6.5.2 不断提高诚信意识以强化饭店网络营销 |
6.5.3 强化跟踪服务以不断提高饭店顾客满意度 |
6.6 进一步强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 |
6.7 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四、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许永耀.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2]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物联网的化粪池远程监控、诊断与运维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婉欣. 山东大学, 2019(03)
- [5]五台山景区主客冲突结构与形成机制[D]. 张建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7]基于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的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以X公司为例[D]. 田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旅游饭店星级申报与评定系统研究[D]. 李荐.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岳阳XD酒店发展战略研究[D]. 刘飞龙. 湘潭大学, 2010(02)
标签:冲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