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物多样性调查

河南省生物多样性调查

一、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王西平,甄娜,张刚,郭玉娟,李喆,任洪涛[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区试点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河南省南太行地区试点工程为例,探索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践。地区区位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表明,南太行地区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许多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堪忧。以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为依据,按照"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明确了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一山一渠两流域"的总体布局与绩效目标,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7个工程治理区,根据不同功能区和治理区分别提出修复方案和工程治理措施。工程试点方案实施1年多,各项绩效目标完成进度较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

田姗[2](2020)在《大别山区近20年人类足迹变化对白冠长尾雉空间分布的影响》文中指出人类足迹(Human footprint)是指人类发展对景观格局或植被结构及组成造成的物理变化,是引起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过去20年里,我国人类足迹增长迅速,一些地区的人类足迹正逐步向濒危物种的分布区渗透。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我国中部一些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物种。目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物种,但是近年来其野生种群数量仍然呈下降趋势,且现存分布区内人类足迹增长迅速。因此,研究人类足迹对其种群和栖息地带来的影响,对于科学制定保护管理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人类足迹变化对白冠长尾雉空间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以其现存分布区的东部区域——大别山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在近20年实地监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和CA-Markov分析法,分析了大别山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LULC)变化;然后借助模型分析了白冠长尾雉近20年的适宜栖息地变化趋势,阐明2001-2002年至2018-2019年期间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对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同时评估了其适宜栖息地破碎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分析了人类足迹近20年变化对白冠长尾雉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人类足迹背景下,大别山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种群动态及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人类足迹变化情况,旨在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及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主要结果如下:(1)耕地和林地是大别山区近20年来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约占总面积的88%。2000-2015年,大别山区的人类设施面积增加比率超过64%;耕地和草地面积大幅度下降,耕地、林地、水域则不同程度地向裸地转变。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结果表明,大别山区人类设施的面积将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且其增加区域较为分散,这可能将进一步加剧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破碎化。(2)2001-2019年间,大别山区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剧,且适宜分布区变得更加狭长,适宜分布区的平均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即向大别山最高峰方向移动。(3)人类足迹遍布大别山区。大别山区任一位置的10 km范围内均存在道路及建筑用地。2001-2002年95%的土地在1.28 km内存在道路,在4.27 km内存在建筑用地,而2018-2019年上述数值变为0.75 km和0.96 km。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8-2019年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受与建筑物距离的显着影响,随距离建筑物越近,白冠长尾雉出现的概率越低。大别山区建筑用地密集程度加剧,增加了白冠长尾雉生存的潜在威胁。此外,白冠长尾雉种群个体多分布于距离风电塔12 km范围内。虽然大部分白冠长尾雉及风电塔分布于海拔100-900 m范围内,但白冠长尾雉在海拔100-500 m范围内更多,而海拔500-900 m范围内风电塔更多。(4)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道路长度和建筑用地面积在2018-2019年比2001-2002年均呈现增长趋势。2001-2002年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与农田、铁路及国道的距离,而2018-2019年则主要为海拔和与风电塔的距离。同时,2018-2019年间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在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且相较于核心区和缓冲区,实验区内适宜栖息地比例更高。这些结果表明,大别山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受到人类足迹的渗透,平衡好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挑战;同时,在未来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工作中,亟需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了解,以期在充分考虑物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刘正威[3](2020)在《郑州市公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郑州市公园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公园的乔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获取的时效性较强的正射影像,沿着每个公园正南正北方向设置50*50m的网格对公园区域布设684个调查样方,基本摸清了郑州城市公园绿地乔木的现状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城市公园乔木多样性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对研究区域内乔木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以及各多样性指数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郑州市公园绿地样方内共有乔木树种131种(品种),隶属于49科87属,其中常绿树种33种,落叶树种98种,乡土树种98种,非乡土树种33种。主要由蔷薇科(Rosaceae)、木犀科(Oleaceae)、豆科(Leguminos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松科(Pinaceae)、榆科(Ulmaceae)等北方常见的科属组成。目前郑州市公园乔木平均胸径为17.76cm,公园乔木胸径主要集中在10-15cm,还有较大的生长空间。研究的10个公园中,种植密度最高的为绿谷公园,为0.075,种植密度最低的为人民公园,仅为0.017。2、郑州市公园绿地中各生境乔木树种丰富,不同生境之间物种丰富度存在一定差异,整体表现为:林地(WL)>路边(RS)>广场边缘(SE)>园路与公园边缘之间(R-PB)>园路与建筑之间(R-B)>园路与水体之间(R-W)>公园边缘(PB)>园路与广场之间(R-S)。从空间格局来讲,林地和路边是样方数量最多的生境类型,其容纳的物种数也最多,分别为100种和83种。蔷薇科(Rosaceae)的乔木树种在公园各生境条件下均高于其他科,木犀科(Oleaceae)、松科(Pin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柏科(Cupressaceae)、豆科(Leguminosae)的乔木树种在各生境中均有分布。园路与公园边缘之间(R-PB)乔木种植密度最高,为0.054,广场边缘(SE)种植密度最低,为0.018。3、所调查的10个公园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0,其中最高值为10.40,最低值为2.8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11,其中最高值为3.61,最低值为2.23;Simpson指数均值为0.94,其中最高值为0.96,最低值为0.87;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1,其中最高值为0.9,最低值为0.62。8个不同生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20,路边(RS)指数值最高为3.65,园路与广场之间(R-S)指数值最低为2.39;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3,园路与建筑之间(R-B)最高为0.95园路与广场之间(R-S)最低为0.89;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均值为0.69,园路与建筑之间(R-B)最高为0.86,园路与广场之间(R-S)最低为0.48。在所有生境中林地(WL)和路边(RS)的多样性相对较高,园路与广场之间(R-S)各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低。4、通过对各公园的多样性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公园的建设时间推移,郑州市公园乔木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时间梯度减小的趋势最为明显,R2为0.6569;随着城市梯度由内向外逐渐增加,各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递减的趋势,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城市梯度的关系最为密切,R2为0.7501;由综合公园、街头绿地、专类公园、郊野公园公园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递减趋势;随着公园面积的增加,公园内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数值均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5、提出丰富公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建议:(1)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增强人们物种多样性保护意识。(2)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植物资源,丰富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本土乔木物种多样性的作用。(3)积极引入外来乔木树种,丰富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同时还能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4)优化公园植物配置。在公园植物配置过程中,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缺点,从丰富城市植物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得到极大改善。(5)建设有一定规模和分布面积的公园绿地,为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保障。

李婧楠[4](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黄河湾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位于河南桃花峪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两岸滩地为河南黄河滩区,是河南贫困人口聚集地,国家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河南黄河滩区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均处于重要地位,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注。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研究黄河滩区郊野公园建设,能够有效增进滩区民生福祉。因此本文聚焦于河南黄河滩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在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上的应用,提出适合于河南黄河滩区的郊野公园规划步骤,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导郊野公园特色景观风貌下景观要素规划的规划方法。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河南黄河滩区上位政策与发展趋势,着眼于协调滩区人居发展与黄河生态保护的矛盾,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优化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的必要性。其次通过文献查阅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与郊野公园理论研究,总结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原则与景观风貌特色,并采用当量因子法,筛选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评价指标,建立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进而完善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方法。而后对国内外建设实践项目进行分析借鉴,在河南长垣市黄河湾郊野公园规划项目中对前期理论进行实践应用。实践项目经过前期研究发现场地问题,提出规划目标与策略,并基于场地特色与人群需求筛选郊野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具体评价因子,根据各因子评价指标指导公园景观要素规划,规划成果为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提供方向。

程璐[5](2020)在《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最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使得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鸟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城市化扩张侵占了大量的林地、农田、水域,导致城市水鸟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恶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先后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水鸟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正是大势所趋。城市湿地是城市中水域和陆地相连接的区域,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境,这些不同的栖息地生境类型为城市中生活的水鸟提供了多样的、必不可少的觅食、繁衍等栖息环境。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角度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不仅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更是通过城市湿地来保护水鸟栖息地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了城市湿地公园及水鸟栖息地相关概念,总结了行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鸟类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水鸟栖息地与公园面积、水体、植物等自然因素和惊飞距离、环境噪音等人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从项目概况、面临挑战、规划策略及特色、规划设计分析等四个方面对宁波生态走廊、上海张家浜公园、陕西渭柳湿地公园、山东微山湖湿地公园、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整体规划等六个有借鉴价值的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之后,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水鸟栖息地规划设计策略以及城市湿地公园功能规划设计策略,尝试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将从生境营造、植物、控制人为干扰、水系设计等方面归纳出的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运用于实践,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

范思敏[6](2020)在《基于SWMM的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孟州生态园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建设过程中涌现诸多城市问题,包括城市雨洪问题。而城市公园雨洪管理建设能促进城市雨洪问题的解决,符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向,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提高和生态问题的改善,使城市公园的雨洪管理建设成为风景园林新的研究方向。城市公园通过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园,有利于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文章首先梳理了雨洪管理相关理论以及低影响开发建设相关技术措施,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公园雨洪管理成果。为更科学地解决城市公园雨洪问题,研究应用了SWMM水文模拟软件,实现对公园雨水径流的定量分析,从而辅助城市公园的雨洪管理设计。文章厘清了SWMM模拟软件的运行原理,探索了软件模拟公园雨水径流的参数设置,梳理了SWMM软件模拟公园水文状况的构建流程。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通过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缓解城市公园雨洪问题的优秀案例,整理优秀案例的规划理念,以及雨洪管理的具体实现途径。本文以孟州生态园为例,根据孟州市雨水径流控制要求,合理布局各项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实现公园的雨洪管理建设要求。公园规划设计时,亦注重遵守各项公园设计规范,以及孟州地域文化的挖掘,以期构建景观风貌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生态效益显着的公园。并运用SWMM水文模型验证设计海绵体系后,孟州生态园雨水径流的改善程度以及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情况,可视化地评估孟州生态园雨洪管理建设效益,进而完善公园雨洪管理体系。

刘天可,肖军仓[7](2020)在《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河南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研究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物多样性的情况,本文采用NPP法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估分级。结果表明,一般重要区域总面积为23 730.63 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64.91%,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区域总面积为10 958.83 km2,占比29.98%,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毗邻的山区等区域;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1 868.24 km2,占比5.1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区的自然保护区。

徐帅博[8](2020)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作为生态系统内部综合、稳定的一类生物群体,其对环境较为敏感,是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气候的南北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系统敏感区域。为了解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选取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区内中小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沿南、北两坡在海拔900-1700 m之间分别设置8个样地,共16个样地,于春、秋两季分别取样。把获取的土样放入烘虫漏斗中连续光照24 h,分离出中小型土壤动物,并对其分类、鉴定。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变化规律,并使用冗余分析法揭示主要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宝天曼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南北过渡带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构建过渡带土壤生物信息库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相关结论如下:(1)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52类、13063只,甲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等节?科为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的65.31%;革螨亚目、长角?科、圆?科、驼?科、棘?科以及蚁科等12个类群为研究区常见类群,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的27.31%;研究区内稀有类群共捕获37个,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的7.38%。(2)水平方向上,南坡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中小型土壤动物49类、6305只,北坡共分离得到44类、6758只,个体总数为南坡<北坡,类群总数为南坡>北坡;关于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类群总数均为秋季>春季。垂直方向上,南、北坡个体、类群数量均呈现出“表聚性”特征,不同土层个体、类群总数分布依次为:O层>A层>B层>C层;春、秋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及类群同样呈现出“表聚性”分布特征,并且秋季的“表聚性”强度高于春季。(3)研究区南坡丰富度指数(M)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W”型分布特征,北坡大致呈“M”型分布特征;南坡多样性指数(H’)在中间海拔梯度(1150 m,1250 m,1350 m)较高,北坡多样性指数(H’)在两端海拔梯度(1050m,1150 m,1450 m,1550 m)较高;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坡向、海拔梯度对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均匀度指数(E)和优势度指数(C)影响不显着(P>0.05)。针对季节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宝天曼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M)和多样性指数(H’)的春、秋季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均匀度指数(E)以及优势度指数(C)的春、秋季差异不显着(P>0.05)。(4)宝天曼南、北两个坡向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中,同一坡向上8个样地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达到了中等以上相似水平。其中南坡中小型土壤动物Sorensen相似性指数介于0.70-0.89;北坡各样地Sorensen相似性指数介于0.78-0.91。对比南、北两坡发现,北坡8个样地的群落均达到极相似水平,南坡8个样地的群落相似度小于北坡。季节动态研究发现,宝天曼春、秋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Sorensen相似性指数全部达到中等以上相似水平,但春季相似性指数的变化幅度(0.68-0.95)大于秋季(0.70-0.89)。整体来看,各样地海拔间隔越大,样地内中小型土壤动物相似度也就越低。(5)将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宝天曼春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含水率、p H值和有机质显着相关;土壤含水率、容重、p H值、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与秋季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显着相关,是研究区秋季群落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刘天可[9](2020)在《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文中指出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中所提出的一项创新性的概念,目的在于保护我国生态功能重点区域、敏感区域以及脆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遥感(Remote Sensing,RS)的手段,利用遥感、气象、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出符合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定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根据河南省黄河流域的位置特征,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采取水量平衡方法、通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方法、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将评价后的结果分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中的极重要区划为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红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红线面积为4044.30 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11.06%。(2)根据河南省黄河流域所存在生态问题,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根据水土流失方程,选取降雨侵蚀力、地形因子、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等4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并对其分级。分级结果将河南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敏感和一般敏感2个等级,没有极敏感区域。敏感区域总面积为18331.74km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50.14%;一般敏感区域总面积为18225.97 km 2,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49.86%。(3)根据相关区划、保护地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结合遥感影像,将河南省黄河流域8类禁止开发区进行空间叠加,去除重叠部分后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禁止开发红线区,禁止开发红线区面积约为3612.28km2,约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9.88%。(4)通过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得到的极重要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进行叠加,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结果。剔除基本农田和细小斑块后得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470.95km2,约占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的14.96%。(5)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在不同分区的情况,将红线分别与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进行评价。根据统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的三个省辖市分别为洛阳市、三门峡市和济源市,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分别为46.83%、28.34%和8.40%。安阳市、新乡市、濮阳市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小。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林地面积约为3551.84km2,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64.92%,其中有林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58.32%。其次是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耕地,面积分比为1060.25 km2、681.19 km2、135.52 km2、38.45km2,分别占流域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19.38%、12.45%、2.48%、0.70%。(6)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范围、面积以及河南省黄河流域基本情况,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

胡登奎[10](2020)在《基于GIS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性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例》文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亦代表着人类的福祉。丹江口水库作为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通过对丹江口水库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对于推动该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基于利用RS和ArcGIS技术处理多时段、多平台的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提取1987年、1996年、2007年、2017年丹江口市与淅川县的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解译方式获取四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丹江口市与淅川县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的动态度、程度指数、转移矩阵、信息熵,进而探究的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同时根据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构建非城镇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城镇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养分循环、净化环境、娱乐文化等服务类型的价值进行估算,进而对19872017年丹江口市与淅川县服务价值的动态演变进行评估与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贡献度与相关性分析了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7-2017年,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三个时段平均转移比例为28.31%,林地、城镇面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草地、耕地面积处于持续减少状态,水域面积演变趋势为增加—减小—增加,而其他用地面积演变趋势为增加—减少—增加;从地形方面来看,土地主要分布在0-600m高程范围和0-25°坡度范围,面积占比超过85%,同时坡向范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除平面外,其余8个方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0%13%。(2)通过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19872017年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在各生态服务系统中,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占主要来源,而在各服务类型中水文调节占主要优势;同时在不同高程、坡度梯度下,服务类型与服务系统的服务价值随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不同坡向梯度中,各服务类型与服务系统的服务价值除平面方向较大以外,其余八个方向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差不大。(3)通过分析计算生态系统与其服务价值的相关性与变差贡献率,发现研究区内各生态系统与区域生态服务总价值密切相关,林地、草地、农田、城镇、水域生态系统与区域服务总价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不同地物类型在不同时段内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存在着差异,其中水域、林地、草地系统对其服务价值的影响最大,而农田、城镇、其他系统对其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小。

二、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区试点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特征
    1.1 研究区概况
    1.2 区域特征
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2.2 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需求迫切
    2.3 重要生态系统受损退化严重
    2.4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2.5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
3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思路与目标
    3.1 总体思路
    3.2 绩效目标
4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4.1 总体布局
    4.2 生态功能分区
    4.3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分区
    4.4 主要工程布局
        4.4.1 矿山环境治理
        4.4.2 水生态环境治理
        4.4.3 生态系统保护
        4.4.4 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
        4.4.5 科技创新工程
5 方案特色与实施效果
    5.1 方案特色
    5.2 实施效果
6 结语

(2)大别山区近20年人类足迹变化对白冠长尾雉空间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类足迹研究进展
        1.2.2 物种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1.2.3 鸡形目鸟类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1.4.1 科学问题
        1.4.2 创新点
2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研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研究对象
3 基于CA-Markov模型对大别山区LULC变化的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景观植被数据来源
        3.2.2 景观变化分析及预测
        3.2.3 模型精度评价
    3.3 研究结果
        3.3.1 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
        3.3.2 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
        3.3.3 精度评价
        3.3.4 变化预测
    3.4 讨论
        3.4.1 LULC变化
        3.4.2 保护管理启示
        3.4.3 存在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别山区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采集
        4.2.2 适宜栖息地变化评估
        4.2.3 适宜栖息地方向分布与平均中心
        4.2.4 适宜栖息地破碎化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模型评估效果和适宜栖息地分布
        4.3.2 栖息地破碎化
    4.4 讨论
        4.4.1 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
        4.4.2 栖息地破碎化
    4.5 本章小结
5 白冠长尾雉种群分布对人类足迹的反应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人类足迹欧氏距离分析
        5.2.2 白冠长尾雉对人类足迹的时空响应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人类足迹类型欧氏距离分析
        5.3.2 白冠长尾雉对人类足迹的时空响应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成效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
        6.2.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类足迹分析
        6.2.3 适宜栖息地分布评估
        6.2.4 GAP分析及功能区划有效性评估
        6.2.5 数据分析
    6.3 研究结果
        6.3.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
        6.3.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类足迹变化
        6.3.3 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变化
    6.4 讨论
        6.4.1 种群密度变化
        6.4.2 适宜栖息地的变化
        6.4.3 功能区划与对白冠长尾雉的保护成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大别山区人类设施面积增长迅速,耕地和草地面积大幅下降
        7.1.2 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化加剧
        7.1.3 人类足迹增长导致其与白冠长尾雉适宜分布区距离越来越近
        7.1.4 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下降
    7.2 研究展望
        7.2.1 展望
        7.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郑州市公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
        1.1.2 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1.3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2.2 城市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1.2.3 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研究
        1.2.4 公园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城市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候条件
        2.1.4 地形地貌与土壤
        2.1.5 植被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整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郑州市公园绿地乔木分析
    3.1 公园乔木物种组成分析
        3.1.1 公园乔木科属种组成分析
        3.1.2 公园乔木重要值分析
        3.1.3 不同公园乔木树种特征分析
    3.2 公园乔木结构分析
        3.2.1 公园乔木冠层覆盖度分析
        3.2.2 公园乔木径阶特征分析
        3.2.3 公园乔木密度
    3.3 不同生境下乔木分析
        3.3.1 各生境物种组成特征
        3.3.2 各生境乔木密度特征
        3.3.3 各生境乔木径阶分布特征
        3.3.4 各生境物种多样性特征
    3.4 不同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3.4.1 Margalef物种丰富度分析
        3.4.2 Shannon-Wiener多样性分析
        3.4.3 Simpson生态优势度分析
        3.4.4 Pielou均匀度分析
第四章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梯度特征研究
    4.1 城市梯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 公园类型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 公园面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4 公园建设年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章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保护评价与对策
    5.1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特征评价
        5.1.1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组成特征
        5.1.2 郑州市公园乔木结构特征
        5.1.3 不同生境下乔木物种特征
        5.1.4 不同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特征
    5.2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5.3 郑州市公园乔木物种多样性保护策略
        5.3.1 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
        5.3.2 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植物资源
        5.3.3 积极引入外来乔木树种
        5.3.4 优化公园植物配置
        5.3.5 建设有一定规模和分布面积的公园绿地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1 公园植物调查表
附表2 植物名录

(4)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黄河湾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治理:黄河水工程治理模式的转变
        1.1.2 政策指导: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1.1.3 民生发展:黄河滩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4 学科融合:人居环境优化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系统研究法
        1.4.4 个案研究法
        1.4.5 实践操作法
    1.5 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研究及综述
    2.1 郊野公园
        2.1.1 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2 我国郊野公园发展方向
    2.2 生态系统服务
        2.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2.2 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与评价方法
        2.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
3.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3.1 河南黄河滩区研究
        3.1.1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3.1.2 地理特征
        3.1.3 文化特征
        3.1.4 小结
    3.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应用
        3.2.1 郊野公园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3.2.2 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景观风貌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3.3 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
        3.3.1 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原则
        3.3.2 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方法
4.相关案例研究
    4.1 比利时赫鲁特斯海恩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设计内容
        4.1.3 借鉴意义
    4.2 上海松南郊野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内容
        4.2.3 借鉴意义
    4.3 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内容
        4.3.3 借鉴意义
    4.4 新加坡裕廊湖畔花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设计内容
        4.4.3 借鉴意义
    4.5 英国Haysden郊野公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设计内容
        4.5.3 借鉴意义
    4.6 香港仔郊野公园
        4.6.1 项目简介
        4.6.2 设计内容
        4.6.3 借鉴意义
5.黄河湾郊野公园规划方案
    5.1 背景解读
        5.1.1 区位概况
        5.1.2 自然与文化条件分析
        5.1.3 形势政策
        5.1.4 上位规划
        5.1.5 场地概况
    5.2 规划构思
        5.2.1 规划依据
        5.2.2 规划定位
        5.2.3 功能需求分析
        5.2.4 规划目标
        5.2.5 规划策略
    5.3 规划布局
        5.3.1 规划特色
        5.3.2 总体布局
    5.4 分区规划与节点设计
        5.4.1 景观分区
        5.4.2 分区景点规划与设计
    5.5 景观要素规划
        5.5.1 农田林网景观
        5.5.2 水网林地景观
        5.5.3 文化景观
    5.6 专项规划
        5.6.1 道路交通规划
        5.6.2 竖向规划
        5.6.3 植物规划
        5.6.4 建筑规划
        5.6.5 夜景照明规划
        5.6.6 服务设施规划
        5.6.7 解说系统规划
    5.7 用地平衡表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水鸟栖息地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城市湿地公园
        2.1.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2.1.2. 城市湿地公园特征
    2.2. 水鸟栖息地
        2.2.1. 鸟类
        2.2.2. 水鸟
        2.2.3. 水鸟栖息地
    2.3.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3.1. 行为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3. 鸟类生态学理论
        2.3.4.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水鸟栖息地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3.1. 不同生态类群水鸟生态习性
    3.2. 自然因素相关性
        3.2.1. 公园面积相关性
        3.2.2. 水体相关性
        3.2.3. 植物相关性
    3.3. 人为因素适应性
        3.3.1. 惊飞距离
        3.3.2. 环境噪音
    3.4. 本章小结
4.相关案例分析
    4.1. 宁波生态走廊
        4.1.1. 项目简介
        4.1.2. 借鉴意义
    4.2. 上海张家浜公园
        4.2.1. 项目简介
        4.2.2. 借鉴意义
    4.3. 陕西渭柳湿地公园
        4.3.1. 项目简介
        4.3.2. 借鉴意义
    4.4. 山东微山湖湿地公园
        4.4.1. 项目简介
        4.4.2. 借鉴意义
    4.5.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4.5.1. 项目简介
        4.5.2. 借鉴意义
    4.6. 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整体规划
        4.6.1. 项目简介
        4.6.2. 借鉴意义
    4.7. 本章小结
5.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5.1. 规划设计原则
    5.2. 水鸟栖息地规划设计策略
        5.2.1. 不同水鸟对栖息地生境的需求
        5.2.2. 生境营造
        5.2.3. 种植设计
        5.2.4. 水系设计
        5.2.5. 引鸟设施
    5.3. 城市湿地公园功能规划设计策略
        5.3.1. 划定功能分区
        5.3.2. 园路设计
        5.3.3. 科普教育设施设计
        5.3.4. 观鸟设施设计
        5.3.5. 服务设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6.1. 项目解读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域概况
        6.1.3. 上位规划
        6.1.4. 场地分析
    6.2. 规划愿景
        6.2.1. 规划思路
        6.2.2. 规划依据和原则
        6.2.3. 规划定位和目标
        6.2.4. 规划策略
    6.3. 总体规划设计
        6.3.1. 规划结构
        6.3.2. 规划总平面图
        6.3.3. 规划总鸟瞰图
    6.4. 分段规划设计
        6.4.1. 自然生态段
        6.4.2. 城市活力段
    6.5. 专项设计
        6.5.1. 水鸟栖息地设计
        6.5.2. 竖向设计
        6.5.3. 水系设计
        6.5.4. 道路设计
        6.5.5. 种植设计
        6.5.6. 服务设施设计
    6.6. 经济技术指标
7.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基于SWMM的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孟州生态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问题
        1.1.2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引领
        1.1.3 城市公园绿地成为雨洪管理的首要载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相关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雨洪管理
        2.1.2 swmm模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2.1 国内外雨洪管理发展概况
        2.2.2 国内外雨洪管理模型研究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研究
    3.1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原则
        3.1.1 生态优先原则
        3.1.2 安全防范原则
        3.1.3 因地制宜原则
        3.1.4 统筹建设原则
    3.2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目标和指标
        3.2.1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
        3.2.2 雨水径流峰值削减
        3.2.3 雨水水质保护
        3.2.4 雨水资源化利用
    3.3 公园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
        3.3.1 下沉式绿地
        3.3.2 雨水花园
        3.3.3 透水铺装
        3.3.4 绿色屋顶
        3.3.5 植草沟
        3.3.6 旱溪
        3.3.7 雨水沟
        3.3.8 植被缓冲带
        3.3.9 雨水湿地
        3.3.10 生态树池
        3.3.11 雨水塘
        3.3.12 多功能调蓄池
    3.4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设计策略
        3.4.1 尊重场地条件,因地制宜管理雨洪
        3.4.2 系统布局设施,完善雨洪处理模式
        3.4.3 丰富设施形式,加强设施景观效益
        3.4.4 加强雨水净化,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3.5 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雨洪管理构建途径
        3.5.1 综合公园雨洪管理构建途径
        3.5.2 专类公园雨洪管理构建途径
        3.5.3 社区公园雨洪管理构建途径
        3.5.4 游园雨洪管理构建途径
    3.6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流程
        3.6.1 现状调研评估
        3.6.2 制定雨水管理控制目标和指标
        3.6.3 城市公园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的选择与布局
        3.6.4 城市公园雨洪管理效益评估与提升
    3.7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SWMM雨水模型构建研究
    4.1 SWMM模型功能简介
    4.2 SWMM模型原理
        4.2.1 水文过程模型
        4.2.2 水质过程子模型
    4.3 SWMM模型特点
    4.4 SWMM模型构建
        4.4.1 SWMM建模数据处理与分析
        4.4.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模拟
        4.4.3 SWMM模型构建流程
    4.5 SWMM模型在城市公园雨洪管理中的应用
        4.5.1 分析公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前的水文状况
        4.5.2 指导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5.3 反馈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相关国内外案例研究
    5.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策略
        5.1.3 总结与启示
    5.2 加拿大多伦多Corktown公园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策略
        5.2.3 总结与启示
    5.3 深圳香蜜公园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策略
        5.3.3 总结与启示
    5.4 金华燕尾洲公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策略
        5.4.3 总结与启示
    5.5 长沙巴溪洲景观规划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策略
        5.5.3 总结与启示
    5.6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孟州生态园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基地概况
        6.1.3 城市资源解读
        6.1.4 上位规划
    6.2 现状分析
        6.2.1 基地可达性分析
        6.2.2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6.2.3 水系河道分析
        6.2.4 地形分析
        6.2.5 植被分析
        6.2.6 市民需求分析
    6.3 设计构思
        6.3.1 设计原则
        6.3.2 设计定位
        6.3.3 设计策略
    6.4 总体设计
        6.4.1 总平面图
        6.4.2 总鸟瞰图
        6.4.3 规划结构
    6.5 分区设计
        6.5.1 滨湖景观区
        6.5.2 活力探险区
        6.5.3 自然科普教育区
        6.5.4 城市活力区
        6.5.5 运动健身区
        6.5.6 雨水净化展示区
        6.5.7 都市田园风情区
        6.5.8 文化感知体验区
        6.5.9 生态净化展示区
        6.5.10 阳光草坪区
        6.5.11 密林休闲区
    6.6 雨洪管理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排水分析
        6.6.3 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
        6.6.4 雨水管网设计
        6.6.5 低影响开发设施详细设计
        6.6.6 海绵设施规模设计
    6.7 SWMM模拟分析
        6.7.1 研究区域概化
        6.7.2 模型参数设定
        6.7.3 降雨数据模拟
        6.7.4 短历时模拟结果
        6.7.5 长历时模拟结果
        6.7.6 模拟结论
    6.8 其他专项规划
        6.8.1 道路设计
        6.8.2 植物设计
        6.8.3 驳岸设计
        6.8.4 灯光照明设计
        6.8.5 服务设施设计
        6.8.6 标识系统设计
        6.8.7 园区游憩活动策划
        6.8.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7)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河南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基础数据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空间分级
    3.2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分析
    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分析
4 结论

(8)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2.2 宝天曼保护区研究进展
        1.2.3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类型
        2.1.4 生物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品采集和分离、鉴定
        2.2.3 土壤环境调查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3.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和季节动态
        3.1.1 南坡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
        3.1.2 北坡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
        3.1.3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3.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
        3.2.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分布特征
        3.2.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分布的季节动态
    3.3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
        3.3.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3.3.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季节动态
    3.4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和季节动态
        3.4.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α多样性特征
        3.4.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α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3.5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特征和季节动态
        3.5.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特征
        3.5.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的季节动态
4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4.1 春季中小型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4.2 秋季中小型土壤动物主要类群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5 讨论
    5.1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特征
    5.2 宝天曼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河流水系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河南省黄河流域河道特点
    2.5 河南省黄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2.6 数据来源
3.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指标
    3.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则
    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3.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
        3.2.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
        3.2.3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估
        3.2.4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估
    3.3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3.4 禁止开发区域
4 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指标分析
    4.1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分级标准
        4.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分级
        4.1.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分级
    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
        4.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析
        4.2.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析
        4.2.3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析
        4.2.4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分析
        4.2.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分析
    4.3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5.1 禁止开发区域红线划定
        5.1.1 自然保护区
        5.1.2 森林公园
        5.1.3 风景名胜区
        5.1.4 地质公园
        5.1.5 湿地公园
        5.1.6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5.1.7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5.1.8 国家一级公益林
        5.1.9 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
    5.2 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5.3 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分析
        5.3.1 基于行政区划的生态保护红线分析
        5.3.2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保护红线分析
    5.4 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性分析
    5.5 生态保护红线效益性分析
    5.6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
        5.6.1 加强生态建设,实行分类管控
        5.6.2 建立协调机制
        5.6.3 强化动态监管
        5.6.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GIS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性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2.4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2.1.2 研究区界定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
        2.2.1 水文特征
        2.2.2 气候特征
        2.2.3 地形地貌
        2.2.4 地质构造
        2.2.5 土壤植被
        2.2.6 自然资源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
        2.3.1 人口
        2.3.2 经济发展状况
    2.4 小结
3 研究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3.1 遥感影像
        3.1.1 遥感影像获取
        3.1.2 遥感影像处理
        3.1.3 遥感影像分类
        3.1.4 影像分类结果
    3.2 DEM数据
        3.2.1 DEM数据获取
        3.2.2 DEM数据处理
        3.2.3 数据处理结果
    3.3 统计数据
    3.4 小结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4.1 土地利用面积分析
        4.1.1 土地利用面积
        4.1.2 地形特征
        4.1.3 土地利用面积分析
    4.2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4.2.1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4.2.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4.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生态系统服务内涵界定
    5.2 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估算
        5.2.1 非城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
        5.2.2 城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
        5.2.3 单位生态系统服务当量价值估算
        5.2.4 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系数
    5.3 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
    5.4 小结
6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演变
    6.1 基于水源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分析
        6.1.1 各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6.1.2 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趋势
    6.2 基于地形不同服务功能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6.2.1 不同高程梯度下
        6.2.2 不同坡度梯度下
        6.2.3 不同坡向梯度下
    6.3 基于地形不同土地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6.3.1 不同高程梯度下
        6.3.2 不同坡度梯度下
        6.3.3 不同坡向梯度下
    6.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6.4.2 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6.5 小结
7 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7.1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
        7.1.1 相关性分析概念
        7.1.2 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相关性
    7.2 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
        7.2.1 变差贡献率分析方法
        7.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情况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区试点工程为例[J]. 陈阳,王西平,甄娜,张刚,郭玉娟,李喆,任洪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1(04)
  • [2]大别山区近20年人类足迹变化对白冠长尾雉空间分布的影响[D]. 田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郑州市公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刘正威.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河南黄河滩区郊野公园规划研究 ——以黄河湾郊野公园为例[D]. 李婧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水鸟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市贾鲁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程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SWMM的城市公园雨洪管理规划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孟州生态园为例[D]. 范思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河南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J]. 刘天可,肖军仓. 河南科技, 2020(16)
  • [8]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徐帅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9]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D]. 刘天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基于GIS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性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例[D]. 胡登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河南省生物多样性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