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教育观念 上课教得轻松(论文文献综述)
Goita Yacouba(高亚)[1](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腾[3](202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分析即在尊重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教材的各个部分从而把握教材整体的过程。教材处理即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把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教材分析与处理是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端。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体育教师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方面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在体育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的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仍然发现在体育教材分析与处理方面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按照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方向对教材进行分析与处理的程度不够,对教材特性把握不足导致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式不合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分析与处理教材的方式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深化体育教材分析与处理,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部分小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分析与处理是重要的并且是有必要的。相较于重要性,师生对必要性的认识更好。2.在教材分析方面⑴大部分教师在对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长效价值进行分析时更侧重于对健身价值的分析。⑵教师针对不同特点教材进行分析时,分析的侧重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何种特点的教材,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分析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教材的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教师针对自主习得性教材,侧重于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分析;针对模仿习得性教材,侧重于对学生运动基础的分析;针对对抗习得性,侧重于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坚毅品质的分析。⑶大部分教师能准确分析教材的重点。教师能通过教材、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情等多种形式确定教材的重点。⑷大部分教师能对教材是否适切学生进行分析。相较于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分析仍需进一步提升。3.在教材处理方面⑴大部分教师能遵循简化性、有趣性、有效性原则处理教材。教师遵循有趣性原则处理教材程度较深,但是在简化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处理程度上仍需进一步深入。⑵大部分教师能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完整法、分解法和游戏法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更侧重于以游戏导入课堂的形式使用游戏法且比赛是小学体育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游戏。⑶无论针对何种特点的教材,教师采用频率最高的都是传统的先教后练的方式,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4.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积极反馈等方面。总体而言,教师分析与处理教材的效果较好,教师对自身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较为认可。
易惠媚[4](2021)在《粤语脱口秀节目《粤知一二》的话语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以碎片化形式风靡中国,《粤知一二》趁着这股风潮迎合时代的习惯,抓住机会获得众多受众的欢迎。作为语言类的脱口秀节目,它的内容是如何通过语言被表述出来,被社会建构吸收的,值得研究。话语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多个学科。它已应用于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并用于研究话语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理论以及传播学和修辞学等相关知识,探讨《粤知一二》节目的话语特征和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脱口秀与话语分析的现状,界定了脱口秀的概念,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先决条件。然后从文本分析、话语呈现、话语价值三个方面对《粤知一二》进行了研究。在文本方面,《粤知一二》话题类型有四个:生活日常、两性情感、娱乐话题、广府话题;修辞策略分为语言修辞与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归纳出静态语言的两大特色,即押韵与类比的多处妙用。视觉修辞中肢体语言丰富魅力,字幕话语补充说明,景别话语转变强调情绪;节目风格幽默有趣,且地方色彩和口语色彩鲜明。在话语呈现方面,《粤知一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话语定向为受众,以受众为中心开展节目;第二,话语互文利用引用解构粤语流行元素、戏仿调侃经典作品,在搞笑中达到传播效果。最后在话语价值方面,分析与探究了节目话语表达出来的亚文化多方价值:第一,吐槽文化的草根阶级的话语介入,彰显反抗精神;第二,粤语方言文化身份建构,实现小众文化的价值需求;第三,亚文化满足社会群体情感需求,折射主流价值,深化节目意义。总而言之,通过对《粤知一二》的细致研究,从语言的使用到话语主题的表达,节目都是在运用幽默轻松的形式包裹正能量的意义,给当下的娱乐化的社会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参考。
高志花[5](2021)在《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生对教育实习指导需求调查研究 ——以L市A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成为一名幼师的先决条件是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实习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教育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也是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的巨大跨越,一名实习生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所能呈现的教学艺术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教育实习的质量,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育实习中指导老师对特定实习学生的指导质量。虽说如此,但当下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所需却不甚了解,关于实习指导方面的问题需改善且尚待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以L市A高校合作的三所实习基地公办幼儿园的本科在园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实习学生对实习指导的需求状况,本论文包含四部分。绪论部分将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设计分析五点进行论述。调查了A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指导现状以及实习生自身的需要。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实习生期望实习指导时间集中且频繁,实习指导活动类型全面且均衡,对于实际教学活动的指导要延伸内涵,实习指导方式应该更注重多样性,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更加灵活;为了进一步解决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所需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制定符合实习生专业成长需求的指导内容、规范实习指导的方式,满足实习生实践能力增长需求、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机制,满足实习生对指导老师的需求。创设符合实习生心理需求人文、制度环境。
卢瑶[6](2021)在《蒙氏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氏教育理念多年来经久不衰,其理论精华也逐渐被挖掘到其他领域引经据典。如今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教学活动”的热点话题攀升,为此提升蒙氏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势在必行。然而在调研初期,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对于研究“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一主题上,幼儿园所占比例远低于其他学段,且针对单独的幼儿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为数不多,具体到不同性质园所的研究更寥寥无几,为此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蒙氏教育理念、蒙氏数学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现状的看法,并依据蒙氏感官教育理论与数学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将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做为本次课题的理论基础之一,于当前蒙氏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合理优化以促进数学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实验研究法进行调查与分析。依据半结构式观察记录表与自编《蒙氏园数学教学活动的评判指标》,围绕M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现状、教具使用同教学环境创设现状及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阐述。根据访谈提纲对M蒙氏园领导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其开展现状提出改进畅想,如教师在撰写蒙氏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时要把握好“教育目的”的详略程度、在“操作过程”中体现规范协调性以及“活动反思”实现未雨绸缪的价值;在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丰富“预备活动”形式、协调好“教师示范工作”的速度过快过慢的问题等,并根据所提畅想进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实验选取《数字与筹码》案例作为活动内容,凭借实验结果验证所提畅想的科学合理性,最后结合蒙氏园开展的实际情况,从较为宏观角度针对蒙氏园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主要围绕加强蒙氏教育理念与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整合、增加内外部支持以助于教育环境的创设、通过“外援”、“内研”与“自省”的方式注重教育者蒙氏理念素养与其他教育元素的培养,最后为确保数学教学活动质量得以保障,需要园内园外“双管齐下”,通过建立检核机制和多方献策的方式严抓教育成效。望本研究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蒙氏教育事业贡献微薄教育价值。
贾佳[7](2021)在《城镇初中合唱社团组建与训练的实践探索 ——以汝州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一,农村教育资源薄弱,其二,学校层面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不够全面。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时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城镇作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城镇的教育发展能够直观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合唱教学作为美育课程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丰富中小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新课标实施以来,城镇各个中小学音乐课程陆续开展,教学质量逐渐提高,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从整体上来看,城镇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城镇初中合唱社团的组建训练,以河南省汝州市民办学校汝州外国语学校为研究对象。民办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硬件设施齐全,学生在校时间充足等优势,是缓解城镇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但因学校高层对合唱教育重视不一、师资配备不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均衡等原因导致合唱教学在城镇教育发展中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文章运用实践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城镇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在学校组建合唱社团,以点带面,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城镇初中合唱教育的普遍问题以及研究对策,解决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气息不足、变声期、节奏感等问题,并对推进城镇合唱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缩小与城市教育之间差距,以期为其他学校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狄慧瑶[8](2021)在《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叙事研究 ——以M大学两位毕业生为例》文中提出“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它反映了教师对于个人教育实践和职业生涯价值意义的判断,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等。对于教师而言,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才能为之不懈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师是一种新兴的、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社会文化身份,教师高度的身份认同有助于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内在观念的深度改变,解决教师认同危机,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国际汉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本文采用叙事的研究方法,通过多轮深入访谈,对两名国际汉语教师成长经历进行叙事,从职业、专业、个人、环境四个维度揭示其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质量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和研究设计;第二章和第三章是Y、Z两位国际汉语教师故事探究,通过叙事的方式,揭示其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第四章是影响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原因;第五章是对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具有个性化特点,但影响其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具有共性的规律,包括个体层面、客观层面和社会层面。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教师个体要合理做好职业规划,养成积极主动心态,努力促进专业发展。培养院校应确定合理课程内容,加强专业教师引导,优化就业指导;任职院校应帮助新任教师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加强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激励与肯定。社会应提升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促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增强其自信心与信念感。
何庆[9](2021)在《压力管理作为跨文化能力 ——在德中国留学生应对压力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学生是何如应对留学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因素造成的压力感。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和质性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是如何应对跨文化相关的压力因素的?为了回答这一核心研究问题,本文还涉及三个主要的子问题,即: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来源有哪些?为了感知和应对压力因素,中国留学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或者采取的策略有哪些?中国留学生可以给以后想去德国留学的同学提出哪些建议,帮助他们更高效、更顺利地应对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从这些研究问题出发,结合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作者首先依据现有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和压力研究的成果,制定了访谈大纲。根据受访者们在德国获取的学位等级的不同,本研究一共邀请了八位中国留学生进行访谈。作者根据拟定好的采访大纲进行提问,从而明确受访者们在留学过程中是如何感知和管理压力的。根据访谈获得的实验数据以及通过质性内容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如下的回答:1)基于McGrath提出的“五维压力来源模型”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学习层面,其次是对个人角色和任务的感知。第三个重要的压力来源是社交层面,接下来是个人性格和物理环境层面的压力来源。·学习层面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中德文化和教育系统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因为较高的学术要求和对自身的期待。除此之外,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个人的竞争力导致个人未来发展规划也会让中国留学生们产生压力感。·个人感知方面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受访者们在中国建立起的自我认知由于中德文化差异和其他因素产生了改变。个人能够多快地适应现状并且重塑自己的自我认知决定着他们能够多好地应对压力。·社交层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是人身安全和人际关系。个体是否能够在异文化环境中感觉到安全,以及个人和同学、老师、房东等人的相处是否愉快,与压力管理息息相关。·个性特点也会对个体对于压力的感知以及他们采取的压力管理的策略有影响。受访者们认为,他们对自己要较高的要求以及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一个不敏感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压力的频率。·物理环境因素对受访者们造成的压力很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物理环境因素比如天气等因素不会让他们产生压力感。2)受访者们认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是一种心理不适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于外界或内在因素产生,可以通过体重增加、语速增快、脱发、失眠等生理现象表现出来。3)受访者们进行压力管理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逃避、认知层面的自律和行为层面的交流。虽然逃避看上去比较消极,但是受访者们能暂时脱离压力源的影响,短暂的休息有助于他们继续解决问题。认知层面的自律指的是受访者们能够通过自我反思,从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肯定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行为层面和家人、同学、朋友等人的交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举措。跨文化语境中的压力管理能力涉及到诸多具体的能力,比如正确地感知导致压力的因素,在压力情境中自身情绪的调节以及个人行为的优化等。能够准确感知文化相关的压力因素,并且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压力管理,充分地展示了个体跨文化适应和管理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德国留学,他们必须适应诸多文化差异。应对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压力管理丰富了跨文化能力这个概念本身,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跨文化能力的丰富内涵。中国学生应当关注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压力问题,从积极乐观的视角出发管理压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尹璐[10](2020)在《“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伊拉斯谟被誉为16世纪教育史上最为伟大的人。伊拉斯谟所提出的儿童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的影响力远超他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力。因此,教育思想,尤其是儿童教育思想也成为认识伊拉斯谟真正价值的重要视角之一。本研究力图拓展伊拉斯谟儿童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探寻其经典文本字里行间所承载思想信息的显与微,找寻伊拉斯谟思想在欧洲教育思想史,乃至欧洲社会变迁中的应有地位与价值,并找寻可资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借鉴之处。本文第一章探讨教育观念之生发。本文将在整个人文主义教育的视域下透视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哲学与观念,探索其人文主义儿童教育的特质。从其时代的宗教、社会思想背景叙说伊拉斯谟一生的主要经历,偏重于对其学术和教育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那些人生经历。随后,从共时与历时维度,探讨了古典教育思想与时代思潮对伊拉斯谟教育观的成形,了解构成他思想观念的古代传统或思想脉络的基础。第二章主要从人性、宗教、美德、政治与社会等方面探讨伊拉斯谟对儿童教育目的论的深度思考。伊拉斯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予以重塑,凸显出伊拉斯谟对人的重视,对人的可教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的身心和谐统一的重视,进而探讨了伊拉斯谟的宗教人的终极目标,以及他对美德的追求、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本章中,笔者探讨了伊拉斯谟重新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系统阐释了其试图以儿童教育为手段实现人类进步、社会改造的宏伟理想。第三章探讨伊拉斯谟基于儿童性别的教育内容论。首先,针对伊拉斯谟儿童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精英阶层的男童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伊拉斯谟儿童教育,尤其是男童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知识上以语言和文学训练为主轴的文雅教育和重视外在举止行为的礼仪教育等。尤其是他以礼仪教育为核心,提出了“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的儿童礼仪教育,对后世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欧洲人文明化和礼仪规范的标准化。此外,本章还就伊拉斯谟在性别教育方面针对女孩的一些划时代教育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揭示出其女孩教育的实质和价值。第四章探讨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方法论。本章具体总结分析了伊拉斯谟主要阐述的数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早教与循序教育,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团体竞争、奖惩等,以此了解其儿童教育精神。第五章探讨伊拉斯谟所倡导的儿童教育环境论。这是一个特殊专题式探究,也是伊拉斯谟儿童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个主题。本章分别从伊拉斯谟揭示出的教育活动中的几个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身边人:父母、教师、同伴等主要角色入手,展示几者之间相对的关系与责任,并将人的活动带入到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观念中。天性与教养共同雕琢儿童的“成形”。对照中古时代的教育方法,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整体教学状况,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开启了那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契机。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上课教得轻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变教育观念 上课教得轻松(论文提纲范文)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体育课教材概念研究 |
2.1.2 教材分析概念研究 |
2.1.3 教材处理概念研究 |
2.2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原则研究 |
2.3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 |
2.4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策略研究 |
2.5 教材分析与处理存在的误区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认识 |
4.1.1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必要性的认识 |
4.2 教材分析研究 |
4.2.1 对教材价值的分析 |
4.2.2 对教材特点的分析 |
4.2.3 对教材重点的分析 |
4.2.4 对学生适切性的分析 |
4.3 教材处理研究 |
4.3.1 教材处理原则 |
4.3.2 教材处理方法 |
4.3.3 教材处理策略 |
4.4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效果研究 |
4.4.1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分析 |
4.4.2 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分析 |
4.4.3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 |
4.4.4 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
4.4.5 对学生积极反馈的分析 |
4.4.6 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满意程度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 |
5.1.2 在教材分析方面 |
5.1.3 在教材处理方面 |
5.1.4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 |
5.2 建议 |
5.2.1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 |
5.2.2 在教材分析方面 |
5.2.3 在教材处理方面 |
5.2.4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件2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
附录3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学生问卷) |
附录4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
(4)粤语脱口秀节目《粤知一二》的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粤知一二》节目的文本话语 |
第一节 话题 |
一、生活日常 |
二、两性情感 |
三、娱乐话题 |
四、广府话题 |
第二节 修辞 |
一、语言修辞 |
二、视觉修辞 |
第三节 风格 |
一、吐槽幽默有趣 |
二、地方色彩和口语色彩鲜明 |
第二章 《粤知一二》节目的话语呈现 |
第一节 话语定向 |
一、话题有意选择,增强受众粘性 |
二、叙述结构线性发展,易于受众理解 |
三、弹幕话语交互,加强受众参与感 |
第二节 话语互文 |
一、引用 |
二、戏仿 |
第三章 《粤知一二》节目的话语价值 |
第一节 吐槽价值倾向与宣泄 |
一、吐槽价值的话语权倾向 |
二、吐槽行为的冒犯宣泄 |
第二节 粤语文化价值认同需求 |
一、新媒体下粤语的处境 |
二、粤语文化价值认同建构 |
第三节 亚文化的价值特征 |
一、凝集群体情感需求 |
二、折射主流文化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粤知一二》1000期节目题材分类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生对教育实习指导需求调查研究 ——以L市A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是提高实习生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
(二)目前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忽视了实习生的实习指导需求 |
(三)研究本科实习生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需求的现实意义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实习指导主体的研究 |
(二)实习指导价值的研究 |
(三)实习指导内容的研究 |
(四)实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教育实习 |
(二)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 |
(三)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需求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
一、A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基本情况 |
(一)本科实习生的性别分布 |
(二)本科实习生所在实习园所分布 |
(三)本科实习生所在的班级分布 |
二、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需求分析 |
(一)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时间需求分析 |
(二)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内容需求分析 |
(三)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方法需求分析 |
(四)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时机需求分析 |
(五)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策略需求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本科实习生期望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时间集中且频繁 |
(二)本科实习生期望幼儿园实习指导类型全面且均衡 |
(三)本科实习生期望教学活动指导深入且有力 |
(四)本科实习生期望实习指导方式多样且灵活 |
二、建议 |
(一)制定符合实习生专业成长需求的实习指导内容 |
(二)规范实习指导方式,满足实习生实践能力增长需求 |
(三)根据实习生的指导需求,建立指导教师管理机制 |
(四)积极创设符合实习生心理需求的人文、制度环境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本科实习生教育实习指导需求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A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6)蒙氏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蒙氏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
(二)蒙氏教育理念在推广实践中遭遇瓶颈 |
(三)加强蒙氏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应用,利于提升幼儿教学活动质量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蒙氏教育理念的研究 |
(二)关于蒙氏数学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M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关于蒙氏园数学教学活动调查流程的介绍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中有关蒙氏园数学教学活动评判指标的确定 |
二、M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 |
(一)M园数学活动设计现状 |
(二)M园数学活动实施现状 |
(三)M园教具使用及教学环境建设现状 |
(四)M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
三、M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之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问题小结 |
(二)归因分析 |
第二章 基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优化 |
一、《数字与筹码》原始案例及问题分析 |
(一)原始案例 |
(二)问题分析 |
二、优化原则及理论基础 |
(一)优化改进的理论基础 |
(二)优化原则 |
三、《数字与筹码》改进案例的呈现 |
四、改进畅想的提出并运用于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一)改进畅想的提出 |
(二)M园优化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基于蒙氏教育理念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
一、加强蒙氏教育理念与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整合 |
(一)加强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整合 |
(二)加强教育要素间的整合 |
二、创设有利于蒙氏教育理念下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 |
(一)内部支持:加强引导与投入 |
(二)外部支持: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合作支持 |
三、加强教师蒙氏理念素养与多元素养的培养 |
(一)外“援”:专家指导,去误区 |
(二)内“研”:园本教研,共提升 |
(三)自“省”:反思出效,促成长 |
四、落实园内外配合,严抓教育成效 |
(一)园内把关,建检核机制 |
(二)园外献策,护高效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城镇初中合唱社团组建与训练的实践探索 ——以汝州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城镇初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一、城镇现状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二)城镇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
二、汝州外国语初中部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一)汝州外国语学校现状分析 |
(二)汝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
(三)汝州外国语学校艺术教育现状 |
第三章 合唱社团的组建 |
一、合唱社团成员的选拔 |
(一)音乐素养调查 |
(二)音乐素养考核 |
二、合唱社团的规模构建 |
(一)科学合理的人数范围 |
(二)声部的配置与规划 |
第四章 合唱社团的训练 |
一、合唱社团训练的基本内容 |
(一)充分的热身活动 |
(二)学生气息不足的训练 |
(三)学生变声期声音训练 |
(四)培养学生节奏感训练 |
(五)声部配合训练 |
二、合唱社团选曲范畴 |
(一)演唱流行风格的合唱作品 |
(二)根据比赛、演出选择作品 |
(三)感受、欣赏优秀合唱作品 |
三、合唱社团的实践探索 |
第五章 城镇初中合唱教育事业发展策略 |
一、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 |
二、加强学校音乐课程体系建设 |
三、成果展示,获取家长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叙事研究 ——以M大学两位毕业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动态 |
一、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
二、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
三、伦理道德 |
四、研究工具与研究资料 |
五、教师身份认同维度 |
第二章 Y老师的故事 |
第一节 走进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Y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形成过程 |
一、职业身份认同 |
二、专业身份认同 |
三、个人身份认同 |
四、环境身份认同 |
五、小结 |
第三章 Z老师的故事 |
第一节 走进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Z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形成过程 |
一、职业身份认同 |
二、专业身份认同 |
三、个人身份认同 |
四、环境身份认同 |
五、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 |
第一节 个体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一、个人性格 |
二、成长经历 |
三、专业背景 |
四、个人实践性知识 |
第二节 客观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一、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特点 |
二、国际汉语教师发展前景 |
第三节 社会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一、教学对象的反馈 |
二、组织支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对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教师个体层面 |
一、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 |
二、养成积极主动的心态 |
三、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
第二节 学校层面 |
一、国际汉语教师培养院校 |
二、国际汉语教师任职学校 |
第三节 社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压力管理作为跨文化能力 ——在德中国留学生应对压力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学术研究空间的发现: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 |
(二)现实的考量:个人学术兴趣与职业关注 |
二、文献综述 |
(一)学界对伊拉斯谟着述的整理与翻译 |
(二)学界的相关学术研究动态与成果评介 |
三、概念界定 |
(一)儿童的含义 |
(二)文雅教育与礼仪教育的内涵 |
(三)儿童教育观的解读 |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与框架安排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教育观念之生发 |
一、社会性之源:欧洲时代脉搏的泵压 |
(一)社会冲击与新需求 |
(二)思想知识的变革 |
二、个性化起点:伊拉斯谟的人生行路与儿童教育情怀的共鸣 |
(一)私生子身份的困扰 |
(二)儿童时代的教育与体悟 |
(三)成年际遇与儿童教育理想的开启 |
(四)“伊拉斯谟精神”与人生理想的崩灭 |
三、历时与共时性之基石: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之学养渊源 |
(一)历时性之基:古典时代的教育智慧 |
(二)共时性之基:同时代人思想的共鸣 |
第二章 成为至善完人:一体多面的教育目的论 |
一、“认识你自己”:人性的重塑 |
(一)人的可教性: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
(二)人的地位: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
(三)人性之善与“无定”论: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
二、灵魂之美:新的“宗教人”之求 |
(一)身体与灵魂的相应性:宗教人的目的 |
(二)培养有教养的灵魂:柏拉图灵魂观念之维的拓展 |
(三)宗教虔诚与古代知识之用 |
三、宗教人的目的具象化:美德之求 |
(一)君主美德镜鉴的特殊性 |
(二)宗教与道德教育的并轨 |
四、人的担当:政治与社会秩序之求 |
(一)儿童的社会责任教育 |
(二)作为社会舵手的君主责任教育 |
第三章 基于性别区隔的教育内容与性别教育祛“魅”的开启 |
一、教育之基:精英男童教育 |
(一)献给贵族:儿童教育的阶级性之维 |
(二)献给男童:儿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全民性超越 |
二、以文习德:文雅教育 |
(一)文雅教育的核心:语言文法的习得 |
(二)文雅教育的第一步:语音习得 |
(三)文雅教育的进阶段:文字习得与书写训练 |
(四)文雅教育的深度拓展:经典作品的阅读 |
(五)文雅教育的实践:演讲与写作 |
三、以外促内,知行合一:行为——礼仪教育 |
(一)社会区分的标识:行为-礼仪教育的阶级性 |
(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身体教育的向度 |
(三)行为-礼仪教育的功用和异化 |
四、因教育而智慧:划时代的女孩教育 |
(一)女孩教育的六大处方 |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女孩教育的旨趣 |
(三)教育机会平等:女孩教育的价值 |
第四章 中庸而和缓的儿童渐进教育范式 |
一、早教习得与循序教育 |
(一)早教与儿童心灵塑形 |
(二)循序教育与儿童教育自觉 |
二、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 |
(一)游戏教学法 |
(二)辩证的“快乐教育” |
三、实用的知识-活动习得体系 |
(一)作品整理与分类 |
(二)善用记忆力与记笔记 |
(三)模仿、效法与自觉练习 |
四、善用奖惩与反对体罚 |
(一)奖惩手段的辩证使用 |
(二)体罚教育批判与慈爱教育 |
五、尊重个性与团体竞争 |
(一)因材施教:儿童中心主义 |
(二)团体竞争:儿童内在高贵灵魂的释放 |
第五章 身边人原则:基于父母、教师重要性的教育环境论 |
一、成为父母:儿童成长需求的第一环境 |
(一)不良家庭照顾:父母角色的分化与校正 |
(二)儿童教育的首任责任人:母亲的职责 |
(三)优生优育与榜样的力量:父亲的职责 |
二、成为良师:儿童成长需求的第二环境 |
(一)仅次于国王:教师的社会地位论 |
(二)高贵之师:教师职业资格要求 |
(三)慈父:师生关系模式的基调与批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四、转变教育观念 上课教得轻松(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粤语脱口秀节目《粤知一二》的话语研究[D]. 易惠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5]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生对教育实习指导需求调查研究 ——以L市A高校为例[D]. 高志花.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蒙氏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优化研究[D]. 卢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7]城镇初中合唱社团组建与训练的实践探索 ——以汝州外国语学校为例[D]. 贾佳.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8]国际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叙事研究 ——以M大学两位毕业生为例[D]. 狄慧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9]压力管理作为跨文化能力 ——在德中国留学生应对压力因素的实证研究[D]. 何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10]“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D]. 尹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