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一、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大为[1](2018)在《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苹果树腐烂病是我国苹果产区发生普遍的一种病害,该病害是由valsa mali引起的。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毁园。目前,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其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引起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采用生物防治以及开发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成为当下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热点。本试验以前期室内先筛选出一株对苹果树腐烂病有较好防效的生防放线菌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耐药菌株的微波诱变选育和生防制剂研制,并对其生防制剂防效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测定。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放线菌ZZ-9菌株进行不同时间的微波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微波辐照15-60 s条件下,获得4株耐70μg/mL甲基硫菌灵的突变菌株ZZ-9A、ZZ-9B、ZZ-9C和ZZ-9D。通过对4株突变菌株进行抑菌率和传代稳定性测定,筛选出一株抑菌率较好且传代稳定的突变菌株ZZ-9B。菌株ZZ-9B与70μg/m L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测定表明,当菌株ZZ-9B与甲基硫菌灵配比为8:2时,在离体枝条上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协同防效为89.42%,明显高于突变菌株和甲基硫菌灵单独使用时的防效。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紫外保护剂、渗透剂和载体在不同浓度下对放线菌ZZ-9菌株生长及其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助剂筛选结果表明:ZZ-9生防制剂各助剂分别为1%吐温-80、1.5%硫酸链霉素、1.5%木质素磺酸钠、0.1%三氧硅烷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显着高于对照。同时,利用响应面法对ZZ-9生防制剂的最佳助剂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助剂浓度为:60 m L活菌发酵液中分别加入594μL吐温-80、912 mg硫酸链霉素、894 mg木质素磺酸钠及66μL三氧硅烷在此条件下,ZZ-9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6.51%。载体筛选结果表明,2.0%的黄原胶使ZZ-9制剂呈稠黏液,附着性强,为最佳载体。3.对ZZ-9涂抹剂进行防效评价及质量标准检测,结果表明,ZZ-9涂抹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89.54%;在离体枝条保护作用试验中,ZZ-9涂抹剂处理后,病疤平均面积为101.72 mm2,显着低于对照,防效为83.61%;在离体枝条治疗作用试验中,ZZ-9涂抹剂处理后,病疤平均面积为154.77 mm2,显着低于对照,与甲硫·萘乙酸相差52.30 mm2;治疗效果为73.13%。ZZ-9涂抹剂呈黑褐色粘稠状液体,流动性差,成膜性好,且厚度适中,在苹果枝条或树干上有较好的附着性,pH为5.65;有效活菌数为12.12×107cfu/mL;在(50±2)℃、(-4±2)℃以及紫外灯照射条加下,其活菌数与抑菌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正常条件差异不大;随着时间的增长,ZZ-9涂抹剂的杂菌数基本保持稳定,均低于1.30×106cfu/m L,且其在120 d,仍能保持较好防效。

张志军,崔承彬,李长伟[2](2010)在《微波诱变在药源微生物菌株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微波诱变是一种较新兴非电离电磁辐射物理诱变育种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农作物、植物以及微生物育种研究中,并在药源微生物产能提高以及拓展活性菌株新资源相关研究中展露出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本文结合本课题组新近研究进展,综述了微波的生物效应与诱变机制、诱变实验方法与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微波诱变技术在药源微生物菌株选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等,并对微生物微波诱变育种研究现状、优势和不足以及应用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吴婕[3](2010)在《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文中提出多拉菌素产生菌能产生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杀虫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试验通过对多拉菌素产生菌ATCC37菌株进行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诱变和基因组重排育种,获得了一株产量有显着提高的菌株F5-78。对原始菌株进行分离复壮,获得一株遗传性能较为稳定的出发菌株ATCC37-6(效价30ug/ml),再经一系列诱变获得菌株N159(效价82ug/ml)和ATCC37-12(长势良好但效价很低),并通过硫酸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抗性平板筛选,得到S159(Str+Gen-)和G159(Str-Gen+)两个菌株。以S159 (Str+Gen-)、G159 (Str-Gen++)、ATCC37-12和ATCC37为亲本进行了基因组重排育种研究。通过连续五轮基因重排,筛选获得高产菌株F5-78(效价105.3ug/ml),其发酵效价较原始菌株N159提高了28.4%,且经过连续五次传代,结果显示该菌株稳定性良好。对该菌株进行了发酵培养基优化,发现碳源以玉米淀粉、氮源以豆粕粉和酵母粉为佳。研究了温度、装量、移种量和种龄等因素对多拉菌素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温度为28℃,种龄42h,前体20%的环己甲酸用量为250ul/30ml,瓶装量30ml,发酵11天时多拉菌素的产量最高。

苟丽霞[4](2009)在《瑞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瑞拉菌素(zuelacmycin)是本实验室从秦岭山区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一株放线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农用抗生素。该菌株属于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前期研究表明瑞拉菌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其发酵活性产物含量太少,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应用。为了提高其发酵液的生物活性和有效成分含量,本试验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是以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RL-2(Streptomyces venezuelaevar. qinlingensis RL-2)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氯化锂及紫外线加氯化锂的复合诱变方式对其进行诱变选育;二是对高产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进行研究;三是对瑞拉菌素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诱变法对RL-2菌株处理后,共挑出354株突变菌株。通过对354株突变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复合诱变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育种手段,在复合诱变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为45s和氯化锂浓度为0.4%的情况下,获得一株瑞拉菌素的高产突变菌株UVL-108且连续传接7代其遗传特性较稳定。生测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UVL-108对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稻瘟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白菜软腐病菌等细菌的抗菌活性相比出发菌株均有显着提高。其中,UVL-108发酵液对上述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0、2.06、2.49、2.55和3.03倍,其中对瘟病菌的抑菌活性挺高最大。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相对效价分别提高了68%和36.4%;采用活体组织法,测定了出发菌株和突变株UVL-108对油菜菌核的防效,结果表明突变株UVL-108的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出发菌株,发酵原液在稀释10倍的浓度下,其相对防效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1.2%。(2)对高产菌株UVL-108发酵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液体培养基组成为淀粉1%,黄豆饼粉1.5%,葡萄糖1.5%,碳酸钙0.25%,磷酸氢二钾0.05%;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7.5,接种量6%,发酵时间为为72h-96h,培养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150r/min。(3)本论文对UVL-108的活性产物抑菌机理作了初步研究,以稻瘟病菌为指示菌,结果表明其活性产物能强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引起病原菌菌丝生长畸形,菌丝扭曲或膨大、分枝增多等。

周义彬[5](2009)在《农抗9512-3高产菌株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农抗9512-3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抗生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试验对9512-3生产菌株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诱变并建立了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因组重排技术,展开了对农抗9512-3的高产菌种育种工作。通过对原始菌株进行分离复壮,获得一株遗传性能较为稳定的出发菌株Dor-90(效价204.9ug/ml),经过一系列诱变获得菌株UL-33(高产菌株,效价313.2ug/ml)和D7(长势良好但效价很低),并通过硫酸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抗性平板筛选,得到了Y34(Str+Gen-)菌株和Z18(Str-Gen+)菌株。以UL-33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探索,试验结果显示菌株UL-33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有30 ml含0.5%甘氨酸的YEME培养基,孢子悬液接种,28℃,200r/min培养42h;3000r/min收集菌丝体,并用浓度为10.3%蔗糖溶液清洗2次;在溶菌酶浓度为3mg/ml的P缓冲液悬浮菌丝体,30℃下酶解60min,原生质体制备完成。原生质体在PEG1000浓度为40%时,融合率最高。以Y34(Str+Gen-)、Z18(Str-Gen+)、D7(长势良好但效价很低)和AA732(实验室原始保存菌株)为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排育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重排的深入,重组群体中高产菌株的出现频率增加。通过连续五轮基因重排,融合效率可达42.1%(趋于稳定)并筛选获得高产菌株F5-41(效价478.5ug/ml),其发酵效价较原始菌株UL-33提高了52.8%,且经过连续五次传代,结果显示该菌株稳定性良好。

李芹[6](2009)在《高产抗真菌抗生素Ustilago esculenta菌株的选育》文中认为传统食用担子菌Ustilago eseulenta菌株可代谢产生一种对部分人体病原真菌、部分植物病原真菌等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抗真菌抗生素。该抗生素具有安全、稳定、抗菌谱广等特点,为开发和生产新型农用抗真菌抗生素提供了可能。自茭白分离38株菌株。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了33株菌株为U. esculenta菌株。以Aspergilles niger sp.为拮抗菌,琼脂块法测定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到抑菌活性较强的分离菌株UEZC。为筛选高产抗真菌抗生素菌株,以UEZC作为出发菌株,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以拮抗菌对峙法初筛,琼脂块法、管碟法复筛,筛选到较高产抗真菌抗生素突变株MUE-4,其抑菌活性较UEZC菌株提高了近1倍,遗传稳定性良好。经ITS1-5.8S rDNA-ITS2基因序列分析,高产突变株MUE-4较其出发菌株UEZC在ITS1-5.8S rDNA-ITS2区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异。采用响应面(RSA)法对诱变选育得到的高产菌株MUE-4进行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在所获得的最优发酵条件下,抑菌活性较优化前提高了46%,较诱变出发菌株UEZC提高了194%。

凌成金[7](2008)在《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是实验室自行分离得到的一株极暗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ulvissimus),其产物对卤虫和家蚕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并对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华丽曲霉(Aspergillus ornatus)、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linis)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以该菌株为诱变出发菌株,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初筛指示菌,以卤虫为复筛指示虫,对该菌株进行了诱变育种;利用卤虫活性追踪法,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活性物质的部分理化性质,并对其分离纯化路线进行了探讨。研究的结果如下:1.由出发菌株0#(杀虫的半致死时间为26.4 min),依次进行紫外线诱变、60Co诱变、微波诱变,每步筛选出的高产菌株用于下一步诱变处理。紫外线诱变获得菌株101#(半致死时间22.6 min),60Co诱变获得菌株202#(半致死时间21.3 min),微波诱变获得菌株310#(半致死时间19.2 min)。三种诱变方法中,紫外线诱变的诱变贡献率最高,达到52.78%,其次微波诱变,60Co诱变最小,仅到18.06%。2.对310#菌株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得出最优培养基组合为:可溶性淀粉1.6%,葡萄糖0.3%,酵母粉0.4%,K2HPO4 0.1%,NaC1 0.1%,MgSO4·7H2O 0.1%,FeSO4 0.001%;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4d,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7.4,摇床转速为150 r/min,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70mL/250mL,种龄为48h。在优化的条件下,310#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从原来的半致死时间为19.2min减少为13.9min,缩短了5.3min。3.对抗生素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该物质是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经高温灭菌处理仍保持较高的活性),在pH6.0-10.0比较稳定,抗紫外线分解较好,分子量<3000Da,极性较强的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4.分离纯化路线的探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的条件:调节样品pH6.0-7.0,吸附流速为2.0mL/min;上样量按树脂/样品=15%进行;用0.2%的NaCl溶液洗脱,洗脱速度为0.5mL/min。凝胶过滤层析的条件:上样量为胶床体积的2%,蒸馏水洗脱,洗脱速度为0.25mL/min。5.经全波长扫描,确定抗生素的检测波长为290nm;经质谱分析,确定活性物质的分子量为1081。

高芬[8](2008)在《抗真菌农用抗生素KA08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近年来烟草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eis)Keissler),筛选获得了多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拮抗链霉菌,并对具有优良特性的拮抗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发酵条件优化、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抑菌防病机理及温室盆栽防效和安全性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极富研究和应用价值,且性质显着不同于多氧霉素的广谱农用抗生素KA08,对解决生产上有效防治链格孢属真菌病害的生防制剂品种单一、病原菌对多氧霉素的耐药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从采自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的36份土样中分离到371株链霉菌。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标,利用活体对峙拮抗、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和离体叶片防效试验相结合的多重筛选法,得到4株抑菌效果明显、抑菌谱较广且效果稳定的拮抗链霉菌:菌株182-2、163、88和127。拮抗菌发酵液理化性质测定表明:4菌株对温度、紫外线、自然光、酸碱的耐受性,发酵液的耐贮性和菌株的遗传特性虽有差异,但均较为稳定。其中菌株182-2显示出了良好的抑菌防病效果和优良的稳定性,有开发应用价值。2、采用经典分类和分子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182-2和菌株163进行了分类鉴定,明确了两菌株的分类地位,菌株182-2为链霉菌属可可链霉菌辽宁变种(Streptomyces cacaoi var.liaoningensis),属灰褐类群;菌株163为链霉菌属细黄链霉菌辽宁变种(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var.liaoningensis),属粉红孢类群,并首次报道了细黄链霉菌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拮抗作用。3、通过培养基优化设计,获得了菌株182-2的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KA08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可溶性淀粉100g,花生饼粉24.0 g,酵母粉2.0 g,NH4NO4 2.0 g,CaCO32.7g,NaCl 2.7 g,水1000ml,pH7.2。抗生素KA08摇床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制备种子液的菌种种龄为斜面培养5d,接种量4.5%(种子液浓度108cfu/ml),初始pH7.0,装液量40ml/三角瓶(250ml),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5d。对代谢过程中菌体浓度、可溶性糖、pH变化的检测结果表明:抗生素KA08来自能量代谢所用的基质,但其形成是在与初级代谢分开的次级代谢中。同时,抗生素产生和菌丝体生长有各自的最适pH,应分别加以严格控制才能优化发酵过程。4、通过捷克Doskochilova 8溶剂系统及pH纸层析证明:抗生素KA08为一类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含有多个活性组分;Betina溶媒系统纸层析证明:KA08极性大,极易溶于水,且随溶剂极性的减小,溶解度降低。分析纸电泳试验中各组分的移动距离和方向,可知抗生素KA08含有多个强碱或弱碱性活性组分,属于链霉素型或放线菌素型。根据上述性质,在活性追踪下,采用草酸酸化、丙酮沉淀、活性炭吸附、大孔树脂富集、离子交换柱层析和Pharmadex LH20柱层析精制,以及二次薄层层析分离,对抗生素KA08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一个抗菌活性较高的组分Ha,四个活性较弱的组分a、c、d和Be。经HPLC纯度检测,组分Ha纯度较低,其两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分别为62.90%和17.53%;组分a、c、d和Be的纯度分别为97.53%、98.79%、97.64%和96.06%,达到了结构测定的标准。紫外和红外谱图分析表明:组分a、c、d为氨基糖苷类物质,组分Be则更接近于核苷类物质的特点。官能团反应显示:组分Be和d含有醛基和不饱和键;组分a含有氨基酸、肽类或蛋白质结构;组分c含有不饱和键,及肽类或蛋白质结构。液质联用测定表明:组分c是分子量为269.0的小分子物质。总体分析:抗生素KA08不同于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可可链霉菌阿索变种产生的多氧霉素。5、抑菌防病机理研究表明:抗生素KA08能显着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对菌丝和孢子萌发后的芽管有明显致畸作用。抗生试验表明:KA08对赤星病菌主要起抑菌作用,杀菌作用很弱或基本无杀菌效果。抑菌机理研究发现:该物质能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同时,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含量显着降低,菌丝内和培养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证明其作用位点在病菌细胞膜上。它还可显着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的含量,但不能通过产生几丁质酶对菌丝细胞壁中的几丁质产生影响。抗生素KA08处理能诱导烟草防御酶系中POD、PPO、PAL、SOD、CAT活性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产生PR蛋白。同时,KA08处理还可以诱导抗病信号通路中NPR1和PR1基因的表达,且PR1基因的表达有持效性,推测其可能启动了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但ERF1基因的表达未被检测到。6、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证明:采用保护性处理时,抗生素KA08溶液(2.0mg/ml)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效为60.63%,同时,对具有伤口的叶片有轻微损害。安全性测定表明:KA08有较好的体内运转能力。当浓度≥2.0mg/ml,通过根部吸收时,KA08对烟草3~4叶期幼苗有轻微致萎作用;浓度<2.0mg/ml时表现安全。当浓度≥2.0mg/ml,KA08叶面喷施对成株期植株没有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总之,抗生素KA08是一种具有优良特性的农用抗生素,它的开发和应用符合现代植物保护的生防理念,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淑媛[9](2008)在《青霉TS67的诱变选育及抗真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真菌TS67是从渤海海域分离获得的一株青霉菌株,该菌株能产生抗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抗菌谱较广。本文针对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这两种植物病原真菌对青霉TS67从高产菌株的选育,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及类型分析,抗真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1)为了提高青霉TS67的抗真菌活性,对其分生孢子进行物理和化学诱变处理,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管碟法,获得3株高产且传代稳定性较好的突变菌株Z10,W8,UD3,其抑菌活性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41.9%,45.6%,31.3%。(2)初步探讨了青霉TS67菌株发酵活性产物对玉蜀黍平脐蠕孢菌和大豆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用50%发酵液处理120h后,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7.78%,70.30%,孢子产生抑制率分别达58.8%,73.5%;50%发酵液处理孢子12h,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78.3%,62.0%。电镜实验表明:经抗菌活性物质处理后的菌丝呈现菌体表面瘤状畸形、菌丝生长顶端不规则膨胀、菌丝体内部发生原生质浓缩等现象,初步推测该抗菌活性物质能够作用于病原真菌细胞壁。理化性质及分离提取实验证实青霉TS67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属于蛋白类物质。(3)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青霉TS67发酵液中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活力,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的比活力分别为2.2 U/mg 13.1 U/mg。同时对β-葡聚糖酶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弱酸,60℃条件下较稳定,酶反应的最适pH5.0,最适反应温度55℃,金属离子K+,Mg2+,Ca2+,Al3+,Mn2+,Fe2+,Fe3+,Zn2+对该酶有的激活作用,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该酶的分子量约为62KDa。

谢莉[10](2008)在《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文中指出梨黑斑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气传真菌病害,它的有效防治已经成为鸭梨生产和贮存中有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分离筛选梨黑斑病菌拮抗放线菌株,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其生产性能,并对突变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及生防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开发高效防治梨黑斑病的生防制剂奠定工作基础。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果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72株放线菌。通过抑菌圈筛选,得到6株对梨链格孢菌(Alternaria kikuchiana)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而对这6株菌进行果实活体筛选,其中B105菌株代谢物抑菌效果最好,28℃下的抑菌率为67.4%。抑菌谱实验表明它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梨黑星病菌(Venturia pirina)、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B105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在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B105菌株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u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以上。利用紫外线、微波和化学试剂NTG三种理化因子对菌株B10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发现NTG诱变效果最好,在其浓度为1mg/mL时获得了高产突变株N2,它的发酵液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2.2%,在果实上的抑菌效果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9.2%,并且遗传性能稳定。对突变株N2所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此物质可耐受高温,具有较宽的pH活性范围,同时对光照稳定,耐贮存;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等方法初步确认其抗菌物质为一种碱性水溶性抗生素。生防测试结果表明N2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能够显着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在果实及叶片上对梨黑斑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85.7%和82.3%,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500倍稀释液的防效。

二、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进展
        1.1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分布与危害
        1.2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循环
        1.3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2 放线菌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2.1 放线菌作用机制
        2.2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3 微生物诱变选育技术概述
        3.1 物理诱变
        3.2 化学诱变
        3.3 生物诱变
        3.4 复合诱变
    4 放线菌生防制剂的研究现状
        4.1 放线菌代谢产物制剂
        4.2 放线菌活菌制剂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放线菌ZZ-9耐药菌株的微波诱变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基硫菌灵对出发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
        2.2 微波诱变剂量的测定
        2.3 耐药菌株的筛选
        2.4 耐药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测定
        2.5 耐药性菌株与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离体枝条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2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2.3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渗透剂的筛选
        2.4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防腐剂的筛选
        2.5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载体的筛选
        2.6 ZZ-9生防制剂最佳助剂条件响应面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放线菌ZZ-9涂抹剂防效评价及质量标准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ZZ-9涂抹剂防效评价
        2.2 放线菌ZZ-9涂抹剂质量标准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2)微波诱变在药源微生物菌株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的生物效应与诱变机制
2 微波诱变实验与影响诱变效果的主要因素
    2.1 诱变实验的一般操作程序
        2.1.1 单孢子悬液或菌悬液的制备
        2.1.2 微波辐照
        2.1.3 突变株分离
        2.1.4 目标突变株的筛选
    2.2 影响诱变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2.2.1 孢子类型
        2.2.2 微波辐照功率
        2.2.3 微波辐照时间
        2.2.4 微波热效应的消除
3 微波诱变技术在药源微生物菌株选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1 单一微波诱变
        3.1.1 提高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产能
        3.1.2 提高药源抗生素产生菌的产能
        3.1.3 提高免疫抑制剂产生菌的产能
        3.1.4 提高其他活性产物产生菌的产能
    3.2 复合诱变
        3.2.1 微波结合紫外
        3.2.2 微波结合激光
        3.2.3 微波结合超声
        3.2.4 微波诱变结合化学诱变
    3.3 微波诱变结合抗性筛选
    3.4 微波诱变在拓展药源活性菌株资源方面的应用研究
4 讨论与展望

(3)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农药
    1.2 农用杀虫抗生素
        1.2.1 阿维菌素(Avermectin)
        1.2.2 伊维菌素(Ivermectin)
        1.2.3 多拉菌素(Doramectin)
        1.2.3.1 多拉菌素的理化性质
        1.2.3.2 多拉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2.3.3 多拉菌素的抗寄生虫机制
        1.2.3.4 多拉菌素的抗药性
        1.2.3.5 多拉菌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研究
        1.2.3.6 多拉菌素动力学研究
        1.2.3.7 多拉菌素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1.2.3.8 多拉菌素产生菌的发酵工艺
    1.3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
        1.4.1 筛选新的农用抗生素品种
        1.4.2 选育高产菌株
        1.4.3 优化发酵过程
        1.4.4 改造农用抗生素的结构
    1.5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1.6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6.1 传统诱变育种技术
        1.6.2 诱变新方法
        1.6.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7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
        1.7.1 随机筛选法
        1.7.2 平板菌落预筛
    1.8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2.1 斜面培养基
        2.1.2.2 种子培养基
        2.1.2.3 液体发酵培养基
        2.1.2.4 菌丝体培养基(YEME)
        2.1.2.5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
        2.1.3 试剂
        2.1.3.1 标准品
        2.1.3.2 P缓冲液
        2.1.3.3 溶菌酶溶液
        2.1.3.4 Tris-HCL缓冲液
        2.1.3.5 磷酸缓冲液
        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4.1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药品和试剂
        2.1.4.2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1.1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
        2.2.1.2 种子培养条件
        2.2.1.3 发酵培养条件
        2.2.1.4 原生质体制备培养条件
        2.2.1.5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条件
        2.2.2 分析方法
        2.2.2.1 HPLC法
        2.2.2.2 正突变率的计算
        2.2.3 诱变处理方法
        2.2.3.1 斜面菌种制备
        2.2.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2.2.3.3 发酵后处理
    2.3 高产菌株的选育
        2.3.1 出发菌株的确定
        2.3.2 出发菌株的复壮
        2.3.3 紫外诱变处理
        2.3.4 DES诱变处理
        2.3.5 紫外线-DES复合诱变
        2.3.6 NTG诱变育种
        2.3.7 抗性菌株选育
        2.3.8 稳定性试验
    2.4 原生质体的制备、计数、再生和融合
        2.4.1 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2.4.2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
        2.4.3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2.4.4 融合率的计算方法
    2.5 基因组重排
        2.5.1 第一轮原生质体融合
        2.5.2 杂合再生子代菌丝体的培养
        2.5.3 第二轮--第五轮原生质体融合
    2.6 多拉菌素产生菌发酵工艺研究
        2.6.1 多拉菌素发酵流程
        2.6.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6.3 发酵条件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HPLC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出发菌株的选择
    3.3 出发菌株的复壮
    3.4 高产菌株的选育结果
        3.4.1 紫外诱变处理
        3.4.1.1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
        3.4.1.2 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
        3.4.2 DES诱变菌株的筛选
        3.4.2.1 DES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
        3.4.2.2 DES诱变菌株的筛选
        3.4.3 紫外-DES复合诱变
        3.4.3.1 紫外—DES复合诱变菌株273
        3.4.3.2 紫外—DES诱变菌株的筛选
        3.4.4 亚硝基胍(NTG)诱变选育
    3.5 抗性菌株筛选
        3.5.1 链霉素(Streptomycin)抗性菌株选育
        3.5.2 庆大霉素(Gentamicin)抗性菌株选育
        3.5.3 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6 基因组重排
        3.6.1 出发菌株的选择
        3.6.2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3.6.3 四亲本重组高产菌株的选育
        3.6.4 传代稳定性试验
    3.7 诱变和筛选流程图
    3.8 发酵工艺优化
        3.8.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8.2 发酵温度的确定
        3.8.3 装量实验结果
        3.8.4 种龄和接种量的影响
        3.8.5 添加前体的量对多拉菌素产量的影响
        3.8.6 培养时间对多拉菌素产量的影响
        3.8.7 培养条件的优化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瑞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1.1.1 农用抗生素的定义
        1.1.2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1.2 农用抗生素研究趋势
        1.2.1 筛选新的农用抗生素品种
        1.2.2 选育高产菌株
        1.2.3 优化发酵过程
        1.2.4 改造农用抗生素的结构
    1.3 菌种选育的方法
        1.3.1 自然选育
        1.3.2 诱变育种
        1.3.3 杂交育种
        1.3.4 基因工程育种
    1.4 抗生素产生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1.4.1 碳源的影响
        1.4.2 氮源的影响
        1.4.3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1.4.4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1.4.5 pH 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1.4.6 种龄及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1.5 论文设计思路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瑞拉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2.2.2 紫外线诱变
        2.2.3 氯化锂诱变
        2.2.4 紫外线和氯化锂的复合诱变
        2.2.5 突变菌株的初筛
        2.2.6 摇瓶发酵复筛
        2.2.7 高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2.2.8 致死率、正负突变率的计算
        2.2.9 筛选菌株和出发菌株抗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测定比较
        2.2.10 筛选菌株和出发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活体组织试验
        2.2.11 高产突变株UVL-108 与出发菌株RL-2 培养特征的对比考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紫外线的诱变效应
        2.3.2 氯化锂的诱变效应
        2.3.3 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结果
        2.3.4 高产菌株的复筛
        2.3.5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2.3.6 UVL-108 和出发菌株抗不同病原真菌活性比较
        2.3.7 UVL-108 和出发菌株抗细菌活性比较
        2.3.8 UVL-108 菌株和出发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活体组织抑制作用比较
        2.3.9 高产突变株UVL-108 与出发菌株RL-2 培养特征的对比考察结果
        2.3.10 不同诱变方法效果的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碳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3.2.2 氮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3.2.3 无机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3.2.4 正交分析
        3.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突变株UVL-108 抑菌机理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突变株UVL-108 活性产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突变株UVL-108 对番茄灰霉菌丝团的影响
        4.2.3 突变株UVL-108 对病原菌菌丝的作用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5)农抗9512-3高产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农药
    1.2 农用杀虫抗生素
        1.2.1 阿维菌素(Avermectin)
        1.2.2 伊维菌素(Ivermectin)
        1.2.3 多拉菌素(Doramectin)
        1.2.4 塞拉菌素(Selamectin)
        1.2.5 埃普利诺菌素(Eprinomectin)
        1.2.6 莫西菌素(Moxidectin)
    1.3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
        1.4.1 筛选新的农用抗生案品种
        1.4.2 选育高产菌株
        1.4.3 优化发酵过程
        1.4.4 改造农用抗生素的结构
    1.5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1.5.1 提高生产力
        1.5.2 合成新的抗生素产品
        1.5.3 减少杂质,提高抗生素纯度
        1.5.4 改进菌株发酵工艺特性
        1.5.5 用于研究推测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5.6 诱变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
    1.6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6.1 传统的诱变育种技术
        1.6.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6.3 重组 DNA技术改良抗生素产生菌
    1.7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
        1.7.1 随机筛选法
        1.7.2 平板菌落预筛
        1.7.2.1 根据形态筛选突变株
        1.7.2.2 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突变株
        1.7.2.3 耐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1.7.2.4 耐自身产物及其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1.7.2.5 耐分解阻遏物突变株的筛选
        1.7.2.6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1.8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2.1 斜面培养基
        2.1.2.2 改良高氏培养基
        2.1.2.3 种子培养基
        2.1.2.4 液体发酵培养基
        2.1.2.5 固体发酵培养基
        2.1.2.6 菌丝体培养基(YEME)
        2.1.2.7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
        2.1.3 试剂
        2.1.3.1 标准品
        2.1.3.2 微量元素液
        2.1.3.3 P缓冲液
        2.1.3.4 溶菌酶溶液
        2.1.3.5 Tris-HCL缓冲液
        2.1.3.6 展开剂溶液
        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4.1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药品和试剂
        2.1.4.2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1.1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
        2.2.1.2 种子培养条件
        2.2.1.3 发酵培养条件
        2.2.1.4 原生质体制备培养条件
        2.2.1.5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条件
        2.2.2 分析方法
        2.2.2.1 初筛(菌块-TLC法)
        2.2.2.2 复筛(HPLC法)
        2.2.2.3 菌丝体干重(DCW)的测定
        2.2.2.4 正突变率的计算
        2.2.3 诱变处理方法
        2.2.3.1 斜面菌种制备
        2.2.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2.2.3.3 发酵后处理
    2.3 高产菌株的选育
        2.3.1 出发菌株的复壮
        2.3.2 紫外诱变处理
        2.3.3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诱变
        2.3.4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
        2.3.5 抗性菌株选育
        2.3.6 稳定性试验
    2.4 原生质体的制备、计数、再生和融合
        2.4.1 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2.4.2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
        2.4.3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2.4.4 融合率的计算方法
    2.5 基因组重排
        2.5.1 第一轮原生质体融合
        2.5.2 杂合再生子代菌丝体的培养
        2.5.3 第二轮一第五轮原生质体融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抗9512-3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 HPLC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1.2 菌块-薄层层析法(TLC法)
    3.2 出发菌株的选择
    3.3 高产菌株的选育结果
        3.3.1 紫外诱变处理
        3.3.1.1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
        3.3.1.2 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
        3.3.2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筛选
        3.3.2.1 加入前体时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
        3.3.2.2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诱变菌株的筛选
        3.3.3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
        3.3.3.1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对 UV-Q9菌株的影响
        3.3.3.2 紫外线-氯化锂诱变菌株的筛选
    3.4 抗性菌株筛选
        3.4.1 链霉素(Streptomycin)抗性菌株选育
        3.4.2 庆大霉素(Gentamicin)抗性菌株选育
        3.4.3 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5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3.5.1 菌丝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2 甘氨酸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3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4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5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6 PEG相对分子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3.5.7 PEG1000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3.5.8 原生质体保存的时间对再生的影响
    3.6 基因组重排
        3.6.1 出发菌株的选择
        3.6.2 融合轮数与融合效率的关系
        3.6.3 四亲本重组高产菌株的选育
        3.6.4 传代稳定性试验
    3.7 诱变和筛选流程图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产抗真菌抗生素Ustilago esculenta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农药概述
    1.2 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1.2.1 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用抗生素研究的现存问题
        1.2.3 农用抗生素研究展望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Ustilago esculenta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2 分离菌株的培养特性
        2.2.3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ITS序列分子系统学分析
        2.2.4 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
    2.3 小结
第三章 高产抗真菌抗生素Ustilago esculenta菌株的诱变育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0)Co-γ射线诱变剂量与UEZC菌株致死率的关系
        3.2.2 高产抗真菌抗生素菌株的筛选
        3.2.3 发酵培养时间对菌株MUE-4发酵代谢合成抗真菌抗生素合成的影响
        3.2.4 出发菌株UEZC与菌株MUE-4 ITS序列比较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高产菌株MUE-4的发酵工艺条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MUE-4液体发酵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4.2.2 菌株MUE-4发酵代谢合成抗真菌抗生素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
        4.2.3 最佳条件的验证性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7)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用抗生素概述
        1.1.1 农用抗生素的分类
        1.1.2.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1.1.3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1.4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的研究状况
        1.1.5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
    1.2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1.2.1 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抗生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的应用情况
    1.3 抗生素提取与精制方法
        1.3.1 溶媒萃取法
        1.3.2 吸附法
        1.3.3 离子交换法
        1.3.4 沉淀法
    1.4 本文的立题背景、意义、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意义
        1.4.2 立题依据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诱变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链霉素的抑制浓度试验
        2.2.2 UV对菌株GX-29的诱变效应
        2.2.3 ~(60)C_0对菌株101~#的诱变效应
        2.2.4 微波对菌株202~#的诱变效应
        2.2.5 不同诱变方法的效果评价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杀虫抗生素高产菌株310~#的发酵优化组合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2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杀虫抗生素的初步分离提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虫抗生素理化性质实验
        4.2.2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4.2.3 凝胶过滤层析
        4.2.4 抗生素检测波长的选择
        4.2.5 抗生素的质谱解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8)抗真菌农用抗生素KA08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 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史和概况
    2 几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广的抗真菌农用抗生素
    3 农用抗生素的定义和特点
    4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5 农用抗生素的筛选和获得
    6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的选育
    7 农用抗生素的分离纯化
    8 抗生素的结构分析
    9 农用抗生素的结构改造
    10 抗真菌农用抗生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二章 烟草赤星病拮抗链霉菌的分离与多重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链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拮抗链霉菌的筛选与获得
    3 小结
第三章 拮抗链霉菌发酵液抑菌效果及理化性质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2.2 发酵液理化性质的测定
    3 小结
第四章 拮抗链霉菌的鉴定
    第一节 形态学分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形态观察
        2.2 培养特征观察
        2.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
        2.4 菌种鉴定
        3 小结
    第二节 分子分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2 拮抗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抗生素KA08发酵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主要营养成分的筛选
        2.2 均匀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
        2.3 发酵条件对抗生素产量的影响
        2.4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3 小结
第六章 抗生素KA08的初步提取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的初步提取及活性测定
        2.2 抗生素类型的鉴别
    3 小结
第七章 抗生素KA08的分离纯化及类型分析
    第一节 抗生素KA08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KA08的初步提取
        2.2 溶媒萃取法提取抗生素KA08
        2.3 活性炭吸附法提取抗生素KA08
        2.4 大孔树脂吸附法富集抗生素KA08
        2.5 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抗生素KA08
        2.6 薄层层析法分离纯化抗生素KA08
        2.7 Pharmadex LH20柱层析法精制各组分
        2.8 分离物纯度的测定
        3 小结
    第二节 抗生素KA08各组分类型的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官能团反应试验
        2.2 各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
        2.3 各组分的红外吸收光谱
        2.4 液质联用测定组分C的分子量
        3 小结
第八章 抗生素KA08防病机理研究
    第一节 抗生素KA08对病原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KA08的抑菌效果和特性
        2.2 抗生素KA08对赤星病菌的作用方式
        2.3 抗生素KA08对赤星病菌的作用机理
        3 小结
    第二节 抗生素KA08诱导烟草防卫反应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KA08对烟草防御酶系的影响
        2.2 抗生素KA08对烟草病程相关蛋白的诱导作用
        3 小结
    第三节 抗生素KA08诱导烟草抗病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总RNA的提取
        2.2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
        3 小结
第九章 抗生素KA08的温室防效试验及安全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182-2发酵液的温室盆栽防病效果
        2.2 抗生素KA08的温室盆栽防病效果
        2.3 抗生素KA08对烟草幼苗的影响
        2.4 抗生素KA08对烟草成株期植株的影响
    3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拮抗链霉菌的分离与多重筛选
    2 拮抗链霉菌发酵液抑菌效果和理化性质测定
    3 拮抗链霉菌的分类鉴定
    4 抗生素KA08发酵条件的优化
    5 抗生素KA08的初步提取及鉴定
    6 抗生素KA08的分离纯化及类型分析
    7 抗生素KA08的防病机理研究
    8 抗生素KA08的温室防效试验及安全性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9)青霉TS67的诱变选育及抗真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1.1 农用抗生素开发的意义
        1.2 农用抗生素发展历史
        1.3 开发农用抗生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诱变在产抗生素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2.1 提高产量
        2.2 减少杂质,提高纯度
        2.3 改进发酵工艺
        2.4 产生新抗生素
    3 抗真菌抗生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3.1 作用于病原真菌细胞壁
        3.1.1 作用于几丁质合成酶影响几丁质的合成
        3.1.2 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3.1.3 作用于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
        3.2 作用于菌体细胞膜
        3.2.1 作用于麦角甾醇(ergosterol)
        3.2.2 鞘磷脂类
        3.2.3 真菌胞浆膜H~+-ATP酶和膜离子通道
        3.3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系统
        3.3.1 作用于核糖体
        3.3.2 抑制真菌蛋白质延长因子
        3.4 作用于核酸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3.5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
        3.5.1 抑制线粒体ATP合成酶
        3.5.2 抑制电子传递链
        3.5.3 阻碍糖代谢
    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霉TS67的诱变育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实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青霉TS67的诱变处理
        1.2.2 初筛
        1.2.3 复筛
        1.2.4 传代稳定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青霉TS67的诱变选育
        2.1.1 紫外线诱变
        2.1.2 微波诱变
        2.1.3 亚硝酸及其复合诱变
        2.1.4 DES及其复合诱变
        2.1.5 传代稳定性实验
        2.1.6 不同诱变方案诱变效果的比较
    3 结论
第三章 青霉TS67抗菌作用机理及抗菌物质的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青霉TS67发酵液的抑真菌作用
        1.2.2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1.2.3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粗分离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2.1.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1.2 对孢子产生的抑制作用
        2.1.3 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1.4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2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2.2.1 酸碱稳定性
        2.2.2 热稳定性
        2.2.3 光照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4 有机溶剂对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影响
        2.2.5 双水相萃取稳定性
        2.2.6 发酵液贮藏稳定性
        2.3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粗分离
        2.3.1 透析
        2.3.2 葡聚糖SephadexG-75柱层析
    3 结论
第四章 青霉TS67胞外蛋白酶及其酶学特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及培养基
        1.1.2 主要设备和药品
        1.2 实验方法
        1.2.1 TS67胞外几丁质酶活的测定
        1.2.2 TS67胞外β-葡聚糖酶酶活的测定
        1.2.3 β-葡聚糖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1 TS67胞外几丁质酶活的测定
        2.2 TS67胞外β-葡聚糖酶活的测定
        2.3 β-葡聚糖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2.3.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
        2.3.2 最适pH值及酸碱稳定性
        2.3.3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2.3.4 酶的比活力的测定
        2.3.5 β-葡聚糖酶蛋白分子量测定
    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10)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梨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现状
        1.1.1 梨黑斑病发生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1.2 梨黑斑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
        1.1.3 梨黑斑病的防治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1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应用概况
        1.2.2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2.3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
    1.3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及菌种选育
        1.3.1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研究
        1.3.2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
        1.3.3 高产菌株的筛选模型
2 梨黑斑病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
    2.1 材料
        2.1.1 培养基
        2.1.2 病原菌
    2.2 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2.3 抑菌谱测定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3.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3.3 抑菌谱
    2.4 小结
3 拮抗菌的鉴定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形态特征
        3.2.2 培养特征
        3.2.3 生理生化特性
        3.2.4 16S rDNA 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形态特征
        3.3.2 培养特征
        3.3.3 生理生化特征
        3.3.4 16S rDNA 序列分析
    3.4 小结
4 B105 菌株的诱变育种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菌悬液的制备
        4.2.2 紫外线诱变
        4.2.3 微波诱变
        4.2.4 亚硝基胍(NTG)诱变
        4.2.5 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
        4.2.6 遗传稳定性测试
        4.2.7 各种诱变剂诱变效果评价
        4.2.8 突变株的抑菌谱测定
    4.3 结果
        4.3.1 紫外线的诱变筛选结果
        4.3.2 微波的诱变筛选结果
        4.3.3 NTG 的诱变筛选结果
        4.3.4 高产突变菌株的活体筛选
        4.3.5 遗传稳定性测试结果
        4.3.6 各种诱变剂诱变效果评价
        4.3.7 突变株的抑菌谱
    4.4 小结
5 突变株的抗菌物质研究及生防效果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药品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5.2.2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测试
        5.2.3 抗菌物质类型的鉴别
        5.2.4 突变株发酵液的生防效果
    5.3 结果
        5.3.1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
        5.3.2 抗菌物质类型的鉴别
        5.3.3 突变株发酵液的生防效果
    5.4 小结
讨论
    1 关于土壤放线菌分离和拮抗菌筛选的讨论
    2 关于菌种鉴定的讨论
    3 关于菌种选育的讨论
    4 关于生防效果的讨论
    5 N2菌株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D]. 陈大为.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2]微波诱变在药源微生物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 张志军,崔承彬,李长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0(06)
  • [3]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D]. 吴婕.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4]瑞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 苟丽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5]农抗9512-3高产菌株的选育[D]. 周义彬.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高产抗真菌抗生素Ustilago esculenta菌株的选育[D]. 李芹. 贵州大学, 2009(S1)
  • [7]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D]. 凌成金. 广西大学, 2008(01)
  • [8]抗真菌农用抗生素KA08的研究[D]. 高芬.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9]青霉TS67的诱变选育及抗真菌作用机理研究[D]. 王淑媛. 天津商业大学, 2008(12)
  • [10]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D]. 谢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