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应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1](2016)在《化瘀软肝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化瘀软肝汤对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验证其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根据中医以及西医的诊断标准,选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符合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气虚血瘀证)患者34例,均服用化瘀软肝汤,治疗时间为12周,治疗后观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凝血功能,肝脏超生及HBV-DNA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明显改善,(除胁下积块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治疗前后胸胁积块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的意义(P<0.05)。2.治疗后患者的ALT、AST、TBIL、ALB水平较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3.治疗后PⅢNP.LN.H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的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后Ⅳ-COL,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4.治疗前后PT、APTT、PT-%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比较治疗前后FIB,差异有显着性的意义(P<0.05)。5.治疗后经肝脏超生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长度均有改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6.治疗后HBV-DNA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的意义(P<0.01)。结论:化瘀软肝汤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脏功能、凝血功能、肝脏彩超,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及病毒载量。
熊文婧[2](2016)在《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以及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尝试将网状Meta分析(NMA)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领域,采用NMA对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估并排序,为中成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试验注册:本研究方案发表于PROSPERO试验注册库(注册号CRD42016032641)。2.文献检索:系统检索了建库日期截至2015年8月31日前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文论文数据库中未发表的文献,对文章发表类型不加限制。3.纳入标准:纳入文献计量研究中文献数量前十位治疗慢性乙肝的国家医保药物中成药(即: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护肝片/胶囊、大黄(?)虫丸、双虎清肝颗粒、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滴丸、苦黄注射液、乙肝清热解毒胶囊/片、肝苏颗粒)治疗CHB的随机对照试验。4.资料提取和分析: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试验的质量,根据《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5.1.0》(第八章)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及标准对纳入试验的质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RevMan 5.3软件、WinBUGS 1.4.3软件及R 3.2.5软件gemtc、netmeta程序包等对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和探索性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采用包含95%可信区间(CI)的比值比(OR)分析二分类结局,采用包含95%可信区间(CI)的均值差(MD)整合直接及间接比较证据,通过R软件gemtc程序包探索纳入研究的同质性,采用节点差分法探索其一致性。通过R软件gemtc程序包可对mtc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并计算各中成药疗法干预疗效排序概率。结果共检索到5,11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共计纳入58项随机对照试验,6,236名受试者;其中包括2篇三臂RCT,1篇四臂RCT,所有试验均在中国实施,没有试验报告曾进行样本量计算。所有试验皆使用国内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无试验采用WHO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等CHB国际诊断标准,仅5项试验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纳入干预措施包括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护肝片/胶囊、大黄(?)虫丸、双虎清肝颗粒、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滴丸、苦黄注射液、乙肝清热解毒胶囊/片、肝苏颗粒等10种国家医保目录中成药;对照组干预措施包括常规西医治疗、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及当飞利肝宁胶囊、消症益肝片、复方益肝灵片、护肝宁片、益肝灵片等中成药对照,没有试验采用安慰剂对照。结局报告: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生命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等结局。25项研究报告了TBIL水平,33项研究报告了ALT水平,28项研究报告了AST水平,11项研究报告了ALB水平,4项研究报告了γ-GT水平,3项研究报告了A/G水平,3项研究报告了TBIL复常率,5项研究报告了ALT复常率,3项研究报告了AST复常率,29项研究报告了HA水平,26项试验报告了LN水平,26项试验报告了PCⅢ水平,26项试验报告了Ⅳ-C水平,3项研究报告了HBV-DNA载量,17项试验报告了HBV-DNA阴转率,16项试验报告了HBeAg阴转率,7项研究报告了HBsAg阴转率,2项试验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1项试验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方法学质量:虽所有试验皆提及“随机分组”,但仅有7项试验提及随机数字表分组,但未提供随机实施细节以判断随机是否正确地实施。没有试验说明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及分配隐藏的具体方法。仅1项研究提及采用“单盲”,但施盲对象及施盲情况不详。1项研究未说明不完整结局报告原因,1项研究报告无脱落失访,仅1项试验报告研究脱落失访数目及原因,没有研究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分析)。13项试验研究设计中提及的结局指标报告不全,且所有纳入研究均未获及提前发表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此外,没有研究报告采用样本量估算,6项研究未报告基线是否可比。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中成药分别对照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干扰素及常规西医治疗对CHB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病毒标志物指标方面均有一定疗效。由于其它结局指标研究数量不足,共线性不佳,无法构建证据网络,故仅对ALT水平结局采用网状Meta分析,并构建证据网络图。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虽亮甲菌素相对常规治疗MD:-101.30 [-147.23.06,-55.37]对照常规治疗在纳入研究中对CHB患者ALT水平改善排序最佳(70.55%),但因纳入研究数量仅有1项,研究结果无法确证。苦黄注射液相对常规治疗MD:-54.60[-85.72,-23.48]在国家医保目录各种中成药干预中对慢性乙型肝炎ALT水平疗效排序更高(27.21%);在国家医保目录各种中成药干预中对慢性乙型肝炎ALT水平疗效排序更高(27.21%);肝苏颗粒对照常规治疗其次MD:-44.54 [-67.48,-21.60],但大黄蛰虫丸MD:22.59[0.18,40.99]及复方丹参片/滴丸MD:10.11[-4.74,24.97]相对常规治疗对CHB患者ALT水平疗效较差。西药拉米夫定对照常规治疗MD:-54.54[-85.86,-23.22],及苦参碱对照MD:-37.04[-72.77,-1.31]亦对ALT水平有极佳疗效。各对照类型I2值<75%,模型异质性可接受。一致性检验中直接比较同间接比较证据存在一定差异,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良事件:仅2项研究提及用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共21项研究报告非严重不良事件,其中6项研究提及受试者血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心电图或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无异常,5项研究未报告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多数研究报告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呼吸道感染、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纳差、上腹部隐痛、腹胀、腹泻、血压增高、皮疹或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治疗组及对照组发生率最高的均为流感样症状(38.1%,69.0%)。结论虽纳入医保中成药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病毒标志物水平有一定的疗效,且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中成药中苦黄注射液对有效率提升疗效排序更高,但由于纳入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对照类型差异较大,结局指标报告不完善,中成药治疗CHB的阳性结果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的结论。
庄灿皇[3](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林珈好[4](2014)在《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与甘草次酸复方脂质体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以不同极性的中药多组分药物为研究对象,以丹参酮IIA(TSN)、丹酚酸B(SalB)以及甘草次酸(GA)复方脂质体(GTS-lip)的包封率、表观形态、Zeta电位、粒径及其分布等质量评价参数为指标,探索三组分同时被包封于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考察本给药系统构建的合理性。2、以GTS-lip体外释药行为及细胞药效、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为研究内容,考察丹参-甘草不同极性组分复方脂质体配方的合理性,并为探讨构建评价该脂质体方法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共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GTS-lip处方前研究。建立TSN、Sal B、GA同时测定HPLC方法,并对方法学进行验证;考察水溶性药物Sal B在不同pH条件下的油水分配系数;恒温震荡法测定2个脂溶性药物TSN和GA在PBS (pH=6.8)缓冲液、0.2%吐温、0.5%吐温、0.2%SDS、0.5%SDS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建立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的包封率测定方法,考察葡聚糖凝胶过滤法、低速离心法测定GTS-lip中2个脂溶性成分包封率的最优条件,以回收率为指标考察2种方法的准确性;考察高速离心法、高速离心-超滤法对水溶性成分SalB包封率的测定,对最优方法进行优化和验证。第二部分,GTS-lip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分两步优化GTS-lip工艺,首先制备2个脂溶性成分的复方脂质体GT-lip,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筛选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逆向薄膜分散法3种制备方法;以TSN、GA包封率为双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包括磷脂类型、SPC与CH比例、SPC与TSN比例、SPC与GA比例、水合温度、探头超声功率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筛选最优工艺。进一步,在GT-lip的基础上,以三种药物包封率、粒径为指标筛选Sal B最佳载入方法,并逐一对缓冲液pH、孵育时间、孵育温度、SPC与Sal B比例、SPC与GA比例等影响其载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同时研究丹酚酸B的载入对丹参酮ⅡA、甘草次酸包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以Sal B和TSN包封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法筛选Sal B最优载入工艺,并进一步考察脂质体的冻干工艺;两步制备过程中,均对脂质体外观、粒径、电位等进行监测。最终分别采用反透析法和透析法考察脂质体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体外释药情况并进行相关方程拟合。第三部分,GTS-lip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考察GTS-lip对肝纤维化发病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抑制作用。以HSC增殖抑制率为指标,考察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点GTS-lip的细胞药效,并与TSN、GA、Sal B物理混合溶液组比较,电镜监控细胞形态。第四部分,GTS-lip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研究。建立小鼠血浆及心、肝、脾、肺、肾、脑各组织匀浆的前处理方法和Sal B.TSN.GA同时测定的UPLC-PDA检测方法,并对各方法学进行验证;小鼠尾静脉给药,于0.083、0.17、0.33、0.5、0.75、1、1.5、2、4、6h取血和各脏器,测定相应药物浓度,采用WinNonlin5.2药代动力学软件对各时间点血浆及各组织中三个药物的浓度进行处理,分别计算药动学参数,绘制三个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各组织分布条形图,并与普通混合溶液组对应药物进行对比,考察药物载入脂质体后药动学参数的变化及在血液及各组织中分布行为的改变。进一步,以肝脏相对摄取率Re和峰浓度之比Ce为指标,评价脂质体中三个药物的肝靶向性。结果:第一部分,建立同时测定Sal B.TSN.GA的HPLC方法,结果表明:Sal B在60~600μg·mL-1高浓度范围、8~120pg·mL-1低浓度范围,TSN在16~400μg·mL-1高浓度范围、0.4~30μg·mL-1低浓度范围,GA在30~600μg·mL-1高浓度范围、0.4~30μg·mL-1低浓度范围,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证明该方法准确、灵敏。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Sal B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随pH降低有增大的趋势,pH=3.32时,Sal B体现一定的亲脂性。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TSN和GA在PBS中溶解度均较低,属于难溶性药物。加入一定量表面活性剂后,溶解度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0.5%SDS对二者增溶效果较明显。脂溶性药物包封率方法考察结果发现葡聚糖凝胶G-50(M)对脂质体有一定吸附,不适合GT-Lip包封率的测定,采用2000 r·min-1,离心5 min的低速离心法能使GT-Lip脂质体与游离药物有效分离,水溶性药物包封率测定选用高速离心.超滤法,该方法准确、方便、快捷。第二部分,第一步GT-lip处方和工艺优化部分最终选用天然大豆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薄膜分散法为制备方法,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方为SPC-CH质量比为6:1,SPC-TSN物质的量之比为30:1,SPC-GA物质的量之比为24:1。第二步将Sal B载入GT-lip选用主动载药法,Box-Behnken优化得到理论最优处方为:甘草次酸与磷脂质量比=0.08,丹酚酸B与磷脂质量比=0.12,缓冲液pH=3.3,最终制备得GTS-lip中Sal B.TSN.GA包封率分别为96.03+0.28%,80.63±0.91%,88.56±0.17%,粒径n=191.3±6.31 nm, Zata=11.6±0.35 mv,总体载药量为(13.48±0.69)%。冻干条件筛选结果显示选用9%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GTS一lip的冻干保护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该冻干条件下脂质体复溶后分布均匀、粒度圆整,包封率较冻干前变化不大。体外释药结果表明GTS—lip中三个药物均体现出一定的缓释效果,且均符合Hixon-crowell方程模型。第三部分,体外细胞药效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GTS-lip具有明显的HSC增殖抑制作用,该作用在24h处与脂质体给药浓度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与Mix组相比,脂质体组C1和C2两个浓度组48h抑制作用较同组24h分别提升了2.3倍和1.9倍。而Mix组24h和48h抑制作用变化不大,提示该现象可能与GTS-lip的缓释作用有关。第四部分,血浆和各组织匀浆样品均采用乙酸乙酯2次萃取法结合UPLC-PDA检测,能准确提取各样品中三个药物,并在5min之内出峰,该方法准确、快捷、高效。静注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与溶液组相比,脂质体组中Sal B的AUC由20.37±1.58 μgh/mL增至636.06±27.73μg·h/mL,MRT由0.28±0.01 h延长至1.97±0.09 h,TSN的AUC也有一定程度增加;组织分布结果显示相比于混合溶液,脂质体中三个药物在体内各脏器组织的分布行为均有所改变,尤其在肝脏中的分布均有不同程度增加。Sal B总体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量大于Mix组,提示GTs-lip能有效增加Sal B的体内稳定性。GTs-lip组中TSN在肝、脾、脑组织中的分布均有较明显增加,以肝脏中分布量增加最为明显;肝脏组织分布曲线显示脂质体组各药物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混合溶液组,肝组织分布药动学参数显示Sal B、TSN、GA在肝组织中的AUC分别是普通溶液的2.11、9.07、2.59倍,Cmax分别是普通溶液的1.76、2.08、1.73倍,提示脂质体能够同时提高三种药物的肝靶向性。结论:本课题结合药物性质和疗效诉求,优选逆向薄膜分散法结合pH梯度法同时包载肝纤维化治疗药对丹参-甘草中不同极性的三个成分Sal B.TSN和GA,经过系统优化和验证,制备得到的复方脂质体工艺稳定、重现性好,三种药物包封率均达80%以上,粒径控制在100-200nm,实现了不同极性三组分共同包载于脂质体的工艺,且该工艺稳定可控。体外细胞药效研究表明GTS一lip能有效抑制人肝星状细胞增殖,且与混合溶液组相比呈现一定的缓释效果,该结果与其体外缓释释药特征结果呼应。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显示相比于混合溶液,脂质体中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三个药物在体内各脏器组织的分布行为有所改变,尤其在肝脏中的分布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提示脂质体能够同时提高三种药物的肝靶向性。为GTS-lip靶向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徐毅[5](2013)在《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全世界有20多亿人被感染,约3.5亿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是WHO公布的人类疾病死亡原因中第9位的疾病。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保肝、降酶、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根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键。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HBV,从而阻止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坏死。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抗病毒较为理想的药物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干扰素适应面窄,副作用明显,远期疗效不理想,价格昂贵。核苷类似物易于产生病毒变异等,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复方在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进而通过综合作用抑制病毒等方面显示了优越性。但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迄今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等方面的认识不统一,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以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临床表现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不相适应,难以准确反应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临床缺乏有效、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的要求。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索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机理,明确芪珠方药物组成特点,为临床寻找有效的治疗本病的中医药方法奠定基础。方法:芪珠方是由叶下珠、虎杖、丹参、黄芪,赤芍、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七味药组成,为保证疗效,最大限度的提出有效成分,本研究选择加热回流法进行提取,通过RP-HPLC对复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选择四种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样品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动物的基础上,中药高、中剂量组分别以16.20g/kg、9.72g/kg(芪珠方生药含量/大鼠体重)灌胃,每日1次,首次造模次日开始给药,连续8周直至动物处死前一天;秋水仙碱组(将秋水仙碱药片磨碎,制成水溶液,每1mL水中含0.1mg秋水仙碱)5.0mL/kg(秋水仙碱含量/大鼠体重)灌胃,每日11次,首次造模次日开始给药,连续8周直至动物处死前一天;模型组用等同于芪珠方大剂量组灌胃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肝组织内TNF-a,IL-4,IL-8,IL-10,TIMP-1,MMP-1,MMP-2,MMP-13表达水平,血清内TIMP-1,MMP-1, MMP-2,MMP-13表达。结果:不同溶剂提取的芪珠方(70%醇提进样为80μL,其余均为10μL),所得样品出峰数不同,水提及50%、70%、95%提取的复方在25min之前基本上没有出峰,实验过程中,通过加大进样量比较,70%醇提芪珠方出峰最多,且峰形大小和形状较好。肝纤维化模型动物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相对空白组明显增加,IL-10的表达则显着减少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IL-10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TNF-α, IL-4,IL-8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IL-10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芪珠方水提组IL-4, IL-8, TNF-α的表达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IL-10的表达高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治疗组的IL-4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治疗组IL-8的表达显着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芪珠方治疗组IL-10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治疗组TNF-α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模型组TIMP-1, MMP-2的表达相对高于正常组,MMP-1, MMP-13的表达相对低于正常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差异(P<0.01)。所有治疗组TIMP-1,MMP-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TIMP-1,MMP-2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芪珠方水提组TIMP-1, MMP-2的表达高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 MMP-1, MMP-13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4组治疗组的TIMP-1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大剂量组的MMP-1表达显着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醇提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水提中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1);4组治疗组MMP-2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复方大剂量组与醇提组大、中剂量3组有显着差异(P<0.01),水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珠方大剂量组MMP-13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模型组血清TIMP-1, MMP-2的表达相对高于正常组,MMP-1, MMP-13的表达相对低于正常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差异(P<0.01)。所有治疗组血清TIMP-1,MMP-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血清TIMP-1,MMP-2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芪珠方水提组中剂量组血清TIMP-1的表达高于同剂量醇提取中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提组MMP-1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醇提组(P<0.01);水提组MMP-2的表达高于同剂量醇提组(P<0.01);MMP-13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4组治疗组的TIMP-1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水提大、中剂量组和醇提中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1),醇提大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的MMP-1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4组治疗组MMP-2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复方大剂量组与醇提组大、中剂量3组有显着差异(P<0.01),水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珠方大剂量组MMP-13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结论:芪珠方醇提能够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及血清的TNF-a,IL-4,IL-8,IL-10,TIMP-1,MMP-1,MMP-2,MMP-13等发挥作用。
马红梅[6](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王剑锋[7](2013)在《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与意义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硬化必经的早期可逆阶段,及时干预,可以不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难以逆转。因此,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对预防慢性肝病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对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研究中显示出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报导一大批中药制剂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针对这些中药制剂的研究很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观察,缺少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深入地研究、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复方中药。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中,根据肝纤维化具有“肝郁脾虚络瘀”的病机特点,采用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患者120例,证实四逆散加味方能显着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结构,提示其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仍不清,目前国内外鲜见有报道对其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结合“肝主疏泄”理论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对四逆散加味、四逆散拆方配伍,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四逆散是疏肝理气的基础方,在临床中虽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但也有其不足,结合多年临床治病经验体会,发现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四逆散。本研究以肝主疏泄为理论依据,在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出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有确切疗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四逆散拆方及其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观察不同剂量的四逆散加味、四逆散配伍组方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探索四逆散加味及其配伍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在系统整理中医学对肝纤维化认识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四逆散加味方的组方配伍思想,为四逆散加味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血清生化、光镜观察及免疫印迹、RT-PCR、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观察了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的效用;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组织中TGFβ1信号通路、Rhoa信号通路的调控,为四逆散加味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论及意义本研究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指导,采用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得到如下结论:1.肝主疏泄理论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理论,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四逆散加味方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四逆散加味方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抗炎、降酶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GT、ALP活性有显着降低作用,且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A、Ⅲ型胶原的含量,体现了四逆散加味方“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软坚散结”功效和“肝主疏泄”理论的科学性。3.四逆散加味方能降低大鼠组肝组织中TGFβ1、TGFRmRNA和蛋白表达量、HA蛋白表达量,其机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TGF-β1产生及TGFR表达以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对TGFβ1信号通路产生调控作用,减少ECM的生成和HA的产生,而起到抗肝纤维化和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作用。4.四逆散加味方能下调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组肝组织中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且以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下调更为显着。证实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RhoA基因和蛋白表达,对RhoA/ROCK通路的产生调控作用,减少a-SMA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迁移,而起到保护肝细胞,进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娄莹莹[8](2013)在《基于浊毒理论的肝复健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大于降解,致使ECM在肝脏内过度沉积,它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也是慢性肝炎进一步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重要环节。肝纤维化是可被逆转的阶段,如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的发生,就可阻止严重后果的发生。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形成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各种细胞因子形成的复杂调节网络,不断影响着肝纤维化的形成和转归。从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角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将不断深化肝纤维化的治疗学研究。瘦素(leptin)与肝纤维化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瘦素受体结合后,激活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确切特效的抗纤维化药物与方法。中医药具有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肝络瘀滞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之一,并从浊毒论治肝纤维化,在此指导下确立肝复健方,取得显着疗效。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肝复健方具有明显的阻断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减轻肝纤维化及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本课题继续在腹腔注射猪血清复制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肝复健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肝纤四项、MMP-1、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b)、JAK2、STAT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瘦素调控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旨在对本方抗HF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的研究,为肝纤维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浊毒理论与肝纤维化目的:探讨浊毒理论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明确其在肝纤维化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观点与新方法。方法:通过温习、回顾、整理中医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浊毒理论,提出肝纤维化的新病机,系统总结了肝纤维化浊毒证证治规律。结果:提出了浊毒理论,明确了浊毒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致病特点。探讨了浊毒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总结出了肝纤维化浊毒证证治规律,从临床上验证了从浊毒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结论:浊毒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新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浊毒致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法方药的学科。浊毒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学和血清标志物的影响目的:观察肝复健方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学及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雄性,体重200±2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秋水仙碱组(Colchicine)、肝复健方低剂量组(GFJL group)、肝复健方中剂量组(GFJM group)、肝复健方高剂量组(GFJH group)六组,每组10只。每周二、周五上午8点,采用无菌未灭活的猪血清腹腔注射进行造模,连续8周。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日1次灌胃。GFJL组给予含生药1.4g/ml水煎剂灌胃;GFJM组给予含生药2.8g/ml水煎剂灌胃;GFJH组给予含生药4.2g/ml水煎剂灌胃(灌胃液体量为10ml/kg,1次/d);秋水仙碱组给予0.154mg/kg·d灌胃,均至12周末。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12周末采用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HA、LN、PCIII、CIV水平。留取大鼠肝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和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法(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大鼠食欲佳,进食量正常,皮毛光滑,体重逐渐增加。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不喜活动,进食较正常组少,皮毛杂乱、黯淡无光泽、尿黄,个别大鼠鼻有出血,体重增长变慢。秋水仙碱及中药治疗各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进食量尚可,被毛光泽,体重有所增加,无特殊异常状态出现。2肝脏大体观察正常组大鼠肝脏质地较软,表面光滑,略呈深红色,有光泽,无任何斑点、突起,边缘锐利。模型组大鼠肝脏质地硬,表面欠光滑,部分标本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颜色暗红,边缘钝。秋水仙碱及中药治疗组大鼠肝脏质较脆,表面较光滑,颜色基本正常,基本无斑点、突起等。3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正常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变性坏死,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部分肝细胞坏死,伴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个别动物可见假小叶形成。秋水仙碱组与中药治疗各组肝脏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肝小叶结构破坏减轻,肝脏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细胞水肿好转,变性情况明显改善,炎细胞浸润减少。肝复健方高剂量组肝脏结构改善最为明显。4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CⅢ、CIV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HA、LN、PCⅢ、CIV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2周末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HA、LN、PCⅢ、CIV水平下降(P<0.05)。肝复健方高剂量组血清HA、LN、PCⅢ、CIV水平显着性降低,优于秋水仙碱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0.05);秋水仙碱组、肝复健中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秋水仙碱组与肝复健方低剂量组比较,血清HA、LN、PCⅢ、CIV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复健方能够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显着降低大鼠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含量,促进ECM的降解,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病理组织结构,恢复肝细胞损伤,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第三部分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肝复健方对血清瘦素、肝组织瘦素及瘦素受体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瘦素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化浊解毒法抗肝纤维化的深层作用机制。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Leptin)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OB-Rb)的表达。结果:1肝复健方对大鼠血清Leptin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各药物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肝复健方各剂量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治疗组比较,肝复健方高剂量组血清瘦素水平显着性降低,优于秋水仙碱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0.05),秋水仙碱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低剂量组比较,血清瘦素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复健方对大鼠肝组织Leptin、OB-Rb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和肝复健方各剂量组Leptin、OB-Rb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肝复健方各剂量组Leptin、OB-RbmRNA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治疗组比较,肝复健方高剂量组Leptin、OB-RbmRNA表达显着性降低,优于秋水仙碱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0.05),秋水仙碱组与中剂量组比较Leptin、OB-RbmRNA的表达有下降趋势,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低剂量组比较,Leptin、OB-RbmRNA的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是内生浊毒的物质基础之一,肝复健方能够有效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瘦素及瘦素受体的表达,减少两者的结合,进而抑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第四部分肝复健方对大鼠肝组织MMP-1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肝复健方对HF大鼠肝脏MMP-1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肝复健方抗肝纤维化的深层作用机理。方法: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MM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和肝复健方各剂量组MMP-1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肝复健方各剂量组MMP-1mRNA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治疗组比较,肝复健方高剂量组MMP-1mRNA的表达显着性增强,优于秋水仙碱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0.05),秋水仙碱组与中剂量组比较MMP-1mRNA的表达有增强趋势,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低剂量组比较,MMP-1mRNA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复健方可以显着提高MMP-1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抑制HSC合成和分泌瘦素,促进MMP-1的表达,从而使细胞外基质降解,阻碍肝纤维化进程。第五部分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肝复健方对HF大鼠肝脏JAK2、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肝复健方抗肝纤维化的深层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estern blot检测HF大鼠肝组织JAK2、STAT3的表达。结果:1肝复健方对大鼠肝组织JAK2蛋白表达的影响(1)所有实验组大鼠肝组织中JAK2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肝复健方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相比JAK2的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3)肝复健方中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相比JAK2蛋白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肝复健方低剂量组相比JAK2蛋白的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肝复健方高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相比,JAK2蛋白的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4)肝复健方药不同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JAK2蛋白的表达量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复健方对大鼠肝组织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1)所有实验组大鼠肝组织中STAT3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肝复健方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相比STAT3的蛋白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3)肝复健方中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相比STAT3蛋白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肝复健方低剂量组相比STAT3蛋白的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肝复健方高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相比,STAT3蛋白的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4)肝复健方药不同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STAT3蛋白的表达量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复健方能够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JAK2、STAT3的表达,进而抑制HSC活化、增殖,降低胶原的表达和分泌,最终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瘦素调控的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是肝复健方抗肝纤维化的新的作用途径和作用靶点。
肖璐,王家莹,商洪才,牟玮,张莉[9](2012)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全面搜集有关黄芪注射液治疗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1标准,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1篇采用随机抽样法,2篇采用入院顺序随机分组,其他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纳入文献均未提及隐蔽分组及盲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后疗效明显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而由于黄芪注射液和非特异性疗法联用,与单用非特异性疗法比较的样本量较少,虽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疗效并不明确;黄芪注射液与安慰剂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报告了黄芪注射液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慌、轻微鼻塞、流涕、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CHB有一定效果,可使血清乙肝病毒(HBV)e抗原(HBeAg)和HBV-DNA转阴、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化,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不高,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研究的开展以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刘小云,刘世坤,王春江,肖晶,张浩晔,李佐军[10](2012)在《甘草酸单铵治疗肝纤维化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Meta分析甘草酸单铵对肝纤维化各项指标(HA、LN、IV-C)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VIP、ISI web of knowledge、CNKI、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1年8月,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在按照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后,对同质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排除与筛选,共纳入5篇文献,患者总数共498例,涉及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甘草酸单铵vs丹参,甘草酸单铵+丹参vs丹参,甘草酸单铵+复方丹参+鳖甲软肝片vs复方益肝灵,甘草酸单铵vs一般护肝或加用肝炎灵,所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设计实验,均没有描述分配隐藏的方法和盲法。结论甘草酸单铵对肝纤维化指标LN的疗效优于单用丹参,对HA、IV-C、PCIII的疗效优于一般护肝或加用肝炎灵,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甘草酸单铵+丹参对肝纤维化指标HA、IV-C、LN的疗效优于丹参,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甘草酸单铵+复方丹参+鳖甲软肝片对肝纤维化HA、LN、IV-C指标的疗效优于复方益肝灵,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二、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应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软肝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乙肝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1.3 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2.3 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
2.4 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中医疗效分析 |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4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5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
6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7 治疗前后肝脏彩超比较 |
8 治疗前后HBV-DNA比较 |
9 疾病综合疗效分析 |
讨论 |
1. 谢晶日教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学术思想 |
1.1 脾虚是发病根本 |
1.2 瘀血是病理关键 |
1.3 提出了扶正化瘀软坚的治疗大法 |
2. 化瘀软肝汤的组方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方解分析 |
2.3 单味药研究 |
3. 化瘀软肝汤的临床疗效评价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2)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情况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背景 |
2. 慢性乙型肝炎全球流行情况 |
3.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简介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西医治疗方法及其不足 |
5. 慢性乙肝的主要中医治疗方法 |
6. 中成药治疗慢乙肝的优势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网状Meta分析方法学研究及其在中医药评价中的应用 |
1. 背景 |
2. 网状Meta分析的定义及原理 |
3. 网状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4. 网状Meta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0. 试验方案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文献检索 |
3. 资料提取 |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
5.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研究概述 |
2. 方法学质量 |
3. 疗效评估 |
4. 不良事件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PROSPERO注册库试验注册方案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与甘草次酸复方脂质体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篇 丹参、甘草配伍治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第二篇 丹参酮ⅡA、丹酚酸B、甘草次酸及其抗肝纤维化研究概况 |
第三篇 肝靶向复方脂质体设计思路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篇 GTS-lip处方前研究 |
1 药物HPLC同时检测方法学考察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不同pH条件下Sal B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2.1 方法 |
2.2 结果 |
3 TSN与GA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测定 |
3.1 方法 |
3.2 结果 |
4 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建立 |
4.1 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5.1 油水分配系数 |
5.2 GA和TSN包封率测定方法 |
5.3 高速离心-超滤法测定Sal B包封率 |
5.4 超滤膜对药物的吸附 |
6 小结 |
第二篇 GTS-lip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 |
1 脂溶性药物丹参酮ⅡA、甘草次酸包载工艺优化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水溶性药物丹酚酸B包载工艺优化 |
2.1 方法 |
2.2 结果 |
3 Box-Behnken法优化GTS-lip处方 |
3.1 方法 |
3.2 结果 |
4 GTS-lip冻干工艺考察 |
4.1 方法 |
4.2 结果 |
5 GTS-lip药剂学性质研究 |
5.1 方法 |
5.2 结果 |
6 讨论 |
6.1 薄膜分散法包封脂溶性药物 |
6.2 Sal B的主动载药 |
6.3 Box-Behnken效应面优化法 |
6.4 脂质体冻干 |
7 小结 |
第三篇 GTS-lip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 |
1.3 细胞 |
1.4 试剂 |
2 方法 |
2.1 试剂与药液配制 |
2.2 HSC细胞复苏 |
2.3 给药 |
3 结果 |
3.1 GTS-Lip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HSC形态监测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篇 GTS-lip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研究 |
1 GTS-lip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GTS-lip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 样品前处理 |
3.3 GTS-lip中三种药物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 |
4 小结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图 |
(5)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认识理论研究 |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
1.1 辨证治疗 |
1.2 自拟方药 |
1.3 复方制剂 |
1.4 单药研究 |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西医药研究近况 |
2.1 肝脏保护药物 |
2.2 抗病毒药物 |
2.3 免疫调节药物 |
2.4 基因治疗 |
2.5 肝移植 |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析要 |
3.1 湿热疫毒入侵是主要病因 |
3.2 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 |
3.3 湿热瘀毒互结,肝脾受损 |
4. 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研究的背景或立项依据 |
参考文献 |
二、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研究 |
1. “芪珠方”防治病毒性肝炎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1 “芪珠方”中各味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1.2 “芪珠方”中各味药组分配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组分)的提取和化学成分比较 |
2.1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组分)的提取 |
2.2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化学成分预试及HPLC图谱分析比较 |
三、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药物 |
1.2 主要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资料统计 |
2. 结果 |
2.1 芪珠方对大鼠肝组织内TNF-a,IL-4,IL-8,IL-10表达影响 |
2.2 肝脏组织内TIMP-1,MMP-1,MMP-2,MMP-13表达情况 |
2.3 大鼠血清内TIMP-1,MMP-1,MMP-2,MMP-13表达 |
3. 讨论 |
3.1 TIMPs/MMPs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
3.2 白介素、肿瘤坏死因数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致谢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一) 肝纤维化与古代相关病名的区别与联系 |
(二)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
(一) 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研究 |
(二) 肝纤维化的治则治法研究 |
(三) 抗肝纤维化复方的实验研究 |
(四) 单味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三、从“肝主疏泄”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探讨 |
(一) 肝纤维化与肝主疏泄 |
(二) 肝失疏泄与四逆散 |
(三) 治疗肝纤维化对四逆散加味的原因分析 |
四、肝纤维化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
(一) 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基础,HSC成为抗纤维化研究的靶标 |
(二) 参与ECM合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将成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
五、四逆散加味组方配伍思想分析 |
(一) 四逆散病位、病机定位 |
(二) 四逆散组方配伍分析 |
(三) 四逆散拓展运用 |
(四) 四逆散加味组方分析 |
(五) 四逆散加味与肝纤维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四逆散加味干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实验二: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
实验三: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Rhoa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浊毒理论的肝复健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浊毒理论与肝纤维化 |
浊毒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
浊毒的致病特点 |
浊毒证的临床表现 |
肝纤维化浊毒证生物学基础研究 |
肝纤维化浊毒证证治规律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学和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 MMP-1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肝复健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瘦素与肝纤维化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
1.5 资料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概述 |
2.1.1 数据库检索结果 |
2.1.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有效性 |
2.3.1 总有效率 |
2.3.2 肝功能 |
2.3.3 抗病毒效应分析 |
2.3.4 症状与体征 |
2.4 安全性 |
2.5 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总结 |
3.2 研究的局限性 |
3.3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10)甘草酸单铵治疗肝纤维化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透明质酸 |
2.2.2 层粘连蛋白 |
2.2.3 IV型胶原 |
2.2.4 Ⅲ型前胶原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应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软肝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马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D]. 熊文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与甘草次酸复方脂质体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研究[D]. 林珈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8)
- [5]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徐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D]. 王剑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基于浊毒理论的肝复健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娄莹莹.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0)
- [9]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肖璐,王家莹,商洪才,牟玮,张莉. 中国执业药师, 2012(12)
- [10]甘草酸单铵治疗肝纤维化的meta分析[J]. 刘小云,刘世坤,王春江,肖晶,张浩晔,李佐军. 中南药学, 2012(03)
标签:秋水仙碱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丹参论文; 丹参滴丸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