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赎回阴影笼罩开放式基金

净赎回阴影笼罩开放式基金

一、净赎回阴影逼近开放式基金(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21)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文中提出政治变化、恐怖主义、军事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特殊事件,或是气候变化、贸易摩擦升级和国际原油市场失衡等共性问题为全球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2020年开始在全球蔓延的疫情是当前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缓慢不稳固复苏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具有差异与不确定性,至少在当下或者短期之内无法预测,甚至长期也未必出现明朗化的趋势,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持续显现;同时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空前一体化,各种金融资产组成了一个复杂、巨大的金融市场网络,紧密且复杂的联系使股票市场处于多变的时变交互关系中,风险隔离变得愈加困难,对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带来严峻的挑战,负面冲击或尾部风险事件易加速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甚至引发整个市场的全面坍塌与系统性金融危机。防风险一直是我国金融治理的重心和政策领域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系统性风险关系到国家金融治理现代化与金融安全,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我国已多次在重要会议或者报告中明确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明确目标与根本要求,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一直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地从自主开放走向了高水平开放,资本市场已经不再独善其身,内外部严峻的环境使“不确定性”逐渐处于高位,对不确定性冲击的防范也是对风险的一种防范,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在与全球金融市场加速融合,作为不确定性与外部极端风险重要的传播渠道,股票市场可能会承受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外部冲击,不断重新校准风险因素甚至重置风险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我国正在走向从投资者角度出发的资本市场改革逻辑,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投资者群体中自然人投资者比例较高,其行为特征可能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机构投资者也并不一定是风险的稳定器,投资者行为中的情绪因素可能是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升级的成因之一,也是风险蔓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又可能使投资者异质预期或信念加剧,或者二者共同产生风险的叠加效应,故投资者情绪也是本文选取的重要风险成因。所以本文以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风险的积聚、释放、爆发、关联、传染、溢出的过程为核心特征,主要依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研究:学术界已经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有着丰富的研究,通过回顾和梳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文献发现迄今为止涵盖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与演变机理的研究暂且不多。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系统性风险的成因更加复杂,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既可能是风险的来源,又可能是风险本身,也是本文选择的背景和冲击变量,投资者情绪之于金融市场本身亦是一种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立足和扎根于中国本土特色资本市场研究二者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理论、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理论部分(第3章)详细阐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和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三者以及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传统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者情绪、适应性市场假说、均值回归理论与市场有效周期理论,围绕着系统性风险的系统性、关联性、负外部性等特征从市场的时点无效、股价的均值回归、周期内回归于有效和投资者情绪角度基于区制转换的思想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内在逻辑与演化过程,使用滤波方法试图找寻我国股票市场均值回归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异变,并验证了系统性风险积聚与释放周期的不确定性,从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角度解释了风险的制度成因,而且外生、重大、极端、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冲击作为导火索易缩短风险释放的过程、加速风险的爆发。理论部分还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分析了以投资者情绪为中心、以价格泡沫的积聚与释放为过程的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路径,诠释了投资者情绪特征与股价泡沫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基于区制转换视阈揭示了风险本身是一个连续变量,既有潜伏、累积的阶段也有转换为现实的过程,最终或者达到临界值以泡沫破灭的形式突然集中爆发、扩散、传染,或是以资产价格软着陆的形式缓慢的释放与化解,所以风险释放的速度和时间非常重要,需及时应对投资者情绪引起的风险状态转换;分析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超发可能引起的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输入性风险以及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与全球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可能带来的冲击,考虑到在后文的实证过程中将要进行对比,理论部分还分析了对全球股票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后续的计量模型的选择与实证研究检验过程和本章的理论基础是一一对应的。本文第4、5、6章的实证部分安排分别基于区制转换、动态相关、波动溢出与时变冲击的思想,按照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与区制转换效应(国内层面)、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输入性风险(国际层面)、再到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全球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双重冲击(国际层面)的思路进行研究,分别从估值泡沫风险(第4章)、动态相关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第5章)、时变流动性风险(第6章)四个维度诠释了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和释放、溢出或者传染、系统性和关联性特征。具体地,首先,第4章使用SADF和GSADF模型检验了我国股指是否存在泡沫,通过对比之后采用GSADF模型的统计检验结果识别出样本区间内我国股价的历次泡沫,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功效,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经历的典型现实进行分析,从时间序列数据生成过程的角度和股价泡沫生成、膨胀、破裂的过程代表系统性风险积聚、释放、实现和爆发的过程,以此说明风险本身是一个连续变量,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提取出股价泡沫序列构建了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指数,应用滤波方法检验系统性风险是否具有积聚与释放的周期,结果证明了系统性风险积聚与释放不断循环上演,但是周期长短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同时分解出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构建MS(M)-VAR(p)模型实证研究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非线性影响机制与区制转换效应,并根据区制属性、典型区制断点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实证结果。研究发现可以总结为(1)由投资者情绪引起的价格的持续性上涨进而形成的泡沫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膨胀的特征,投资者的情绪是放大市场风险的因素之一;(2)股价泡沫对投资者情绪的驱动程度大于投资者情绪对股价泡沫的驱动程度,股价泡沫的变化对非理性情绪的影响力度与驱动程度大于对理性情绪;(3)非理性情绪对股价泡沫的影响力度和驱动程度大于理性情绪;(4)非理性情绪是投资者面临泡沫的变化时付诸于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非理性情绪对股价泡沫膨胀的推波助澜和催化作用有限;(5)投资者情绪与股价泡沫的联动效应并不必然导致系统性风险,“高”区制发出了风险预警信号,随着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局面,单一的投资者情绪因素已不构成巨大的冲击。本章验证了系统性风险积聚、释放与爆发的特征,为如何有效化解风险、预期管理和金融稳定沟通提供了政策思路。其次,第5章基于动态相关、边际风险溢出、加总风险溢出、风险贡献度、系统重要性金融市场五个维度构建了输入性风险的实证研究框架,应用TGARCH模型监测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态势,使用DCC-GARCH-模型测度了全球金融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动态相关性,通过△Co Va R模型捕捉了不同时段和时点全球金融市场输入性风险的边际和加总风险溢出效应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市场输入的风险来源具有多重性、突变性与承担性的特征,风险爆发与传递具有时变性、交互性、系统性的特征,关键风险点处与极端冲击下跨市场联动性大幅增强、风险溢出效应显着增加;在时变联动性大小、风险溢出强度、溢出方向与系统重要性金融市场方面,五种类型的金融市场排序均不相同,解释和印证了外部输入型风险冲击的非线性变化与动态传染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和提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弱稳定性。本章验证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或者溢出性特征。再次,第6章在理论部分(第3章)分析的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时间发展态势与趋势波动特征基础上,刻画出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可能的影响机制与冲击路径,进一步通过SV-TVP-VAR模型基于时间分布、阶段差异、特殊时点识别三重视角实证检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冲击效应,选取四个典型时点和不同提前时期施加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具有显着的时变特征和明显的随机波动特征,不同时期的冲击效果不同,主要呈现出负面的冲击特征,且近年来这种冲击效应未弱化,与外部不确定性重大事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投资者情绪在短期均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上升,中期影响正向且微弱,但是不具有长期持久性;由于较好的政策沟通,长期来看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全球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收敛于零,但是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并未收敛。本章一方面印证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而言全球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短暂而且微弱,另一方面从基于防范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视角验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特征。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论相应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中央银行等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等市场主体,都是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从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完善央行金融稳定沟通、前瞻性指引等预期管理机制;从严密防范外部输入性风险的角度出发,我国还需加强对资本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角度,提高市场的有效性、缩短市场回归到有效的周期,建立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从资本市场整体视角出发,我国还需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建设、转型和改革、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最终目的是降低风险的积聚程度、放慢风险的释放速度、延长风险释放的时间,有效化解系统性风险,提前阻止其实现,使资产价格“软着陆”。

金正轩[2](2020)在《基于开户行为和投资者注意力视角的投资者情绪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郝飞飞[3](2020)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文中认为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媒介,是中央银行为达成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信贷控制、窗口指导等常规政策工具无法满足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流动性支持工具、紧急注资国有化、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负利率、前瞻性指引、逆转操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在流动性补充、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差异化的有效性。据此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常规政策工具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主要包括此前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创新,旨在应对“零利率”约束下限的货币传导问题并推动金融中介的信贷释放。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工具匹配,流动性支持、零利率、量化宽松及结构性资产购买计划等都是两个货币当局的共同工具选择,在流动性危机应对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履行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都较好地发挥了创新政策工具的作用。但在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则呈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同样实施了重大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与创新,正逐步走向一个“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体系,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主导到便利工具主导,多样化的便利工具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察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等环节的政策传导有效性。在以变量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结构性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考察中,便利工具的规模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传导中发挥了差异化的功能。整体而言,便利工具更多是价格型政策工具,这对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转向带来实质性的支撑,即便利工具在货币市场的传导,特别是价格传导上基本是有效的,当然不同便利工具的量和价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化。但是,在信贷市场传导中,在考虑表外信用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后,SHIBOR市场利率变化在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考虑2016年后的金融监管强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后,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有所显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表现较为凸显,但房地产投资对市场利率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等都不甚敏感。在便利工具成为货币发行主导力量后,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绩效有所弱化,数量型政策框架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型或是一个重大趋势,但是,存在中间目标工具空缺、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中央银行职能多样化等制约,未来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创新型政策工具匹配仍然任重道远。在走向“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框架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有效缓释多目标工具匹配性和部分工具有效性的矛盾性。

李张珍[4](2016)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也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核心金融部门,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网络金融业务运行的基本经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拥有了一批既熟悉金融、也懂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存储了大量体系内的“大数据”,同时还拥有资金、客户等优势,注定不会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下的看客。但是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创新研究相对滞后。一是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的单独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两者结合的研究极少;二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三是研究以定性评述为主,缺乏定量指标体系和理论实证;四是对策建议不够系统,往往缺乏对风险的考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促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模式、人才管理模式以及风险管控模式等的转型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文献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在第一章中对已有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讨论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以及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提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对已有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接着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核心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经济学、平台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等。第三章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的外部机制、内部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是在交易成本、金融中介、金融深化等理论基础上,以信用为前提、以信息为核心、以技术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的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产业融合。随后通过实证分析,从技术角度讨论技术对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的作用,认为促进金融以及其他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政府因当尊崇公共设施投入优先。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第四章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原因、影响的基本途径、影响过程以及影响结果来闸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采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源创新水平以及创新风险控制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基础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其创新能力的指标。同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区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和商业银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创新不管是在当期还是滞后一期,都对商业银行创新具有显着的影响。第五章利用态势分析法,从宏观视角分析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挑战。从渠道创新、产品创新、资产创新、风控创新四个角度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进行梳理,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对第五章的内容进行深化。选取了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中信银行“薪金煲”、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以及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四个案例,分析商业银行在渠道、产品、资产以及风控上的创新经验和启示。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第七章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风控创新六个方面,给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策略和路径。在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创新的法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混业风险、长尾风险等尤为突出,第八章通过对我国监管现状的分析以及美国、欧盟、日本等监管经验的总结,提出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构筑监管协调机制、构建统计监测平台、强化信息技术风险防范以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牟岚[5](2014)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在很多行业都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自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交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迅猛发展。2008年中欧货物贸易额高达4255.8亿美元,是1975年的185倍,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首要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对华投资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欧盟对华投资规模为49.9亿美元,是1986年的28.6倍,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地。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1.9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2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2%。可见,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能够促进中欧双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流动,对拉动中国与欧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中欧经贸关系在经过多年持续、稳健的发展后,在2009年末遭遇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10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并在短期内扩散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塞浦路斯,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不仅令欧元区重债国的经济发展岌岌可危,而且干扰了欧元区甚至欧盟整体的正常经济秩序,欧盟大部分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和失业率上升等现象。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中欧经贸关系?中欧经贸关系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并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为理论综述。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本文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欧经贸关系分成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入世”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入世”后、欧债危机发生前的发展阶段,以及欧债危机发生后的发展阶段。这一章主要回顾了前三个阶段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情况,并对每阶段中国与欧共体主要成员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经贸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第4章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原因和影响。这一章首先按欧债危机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爆发期、扩散期、深化期和缓和期,并就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了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本章还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欧盟经济而言,欧债危机一方面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为欧盟审视自身的制度缺陷提供了机会,具有两面性;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欧债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局势,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风险。第5章深入分析了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贸易。文中分析了中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情况,得出欧债危机后中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的结论;探讨了欧债危机背景下影响中欧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从长期看,中欧贸易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贸易的发展。第6章重点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问题。文中描述了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认为欧债危机削弱了欧盟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并通过贸易途径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最后,本章在投资规模、地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展望了欧盟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第7章是对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分析研究。文中介绍了中国对欧盟及五个重要投资目标国的投资现状。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流量有所波动,但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比重却持续上升。在投资结构上,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区域以英国、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典为主,投资的行业结构更加分散,而且各行业的投资规模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本章还以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并展望了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发展趋势。第8章是对前7章的总结,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对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现有文献中虽然有不少关于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但大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本文尝试对中欧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研究,并尽可能分析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力争对中欧经贸关系进行全方位研究;二是现有文献对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危机如何影响中欧贸易规模,但缺乏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本文则全面剖析了影响中欧贸易规模的因素,并对欧债危机下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三是现有文献缺少对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投资研究,本文试图从投资国的角度,论述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投资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欧盟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虽然对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研究方法上,文章没有利用计量模型对中欧贸易或投资进行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笔者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欧债危机发生至今仅有四年的时间,而对中欧贸易及投资的影响因素却很多,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难度非常大。(2)在研究内容上,文章尚有不完善之处。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对中欧双方投资现状的研究尚不全面,如中国对欧盟投资的企业性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因笔者无法搜集到准确数据,而成为文章的缺憾。此外,文章缺少对中欧贸易和中欧相互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也需要笔者今后再进行尝试和探索。

朱景锋[6](2013)在《次新基金建仓分化风格迥异》文中提出截至今日,已经有超过40家基金公司公布基金三季报,那些在5月份到7月份之间成立的次新偏股基金建仓情况也随之曝光。 季报显示,12只首度公布季报的次新偏股基金无论是建仓速度还是建仓品种都呈现出极大分化,凸显出当前成长股和价值股表现几近分裂的市场上基金分歧越?

冼学深[7](2013)在《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股市危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频繁出现,它所带来的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成本是异常巨大的,加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对股市危机的预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切入,通过筛选程序选定了上证基金指数、新增基金开户数、上证指数、上证指数成交量和上证A股市盈率为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使用主成分方法构建投资者情绪。使用单变量Logit模型对沪市在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之间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危机的发生概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情绪高涨时触发股市危机的概率大约是情绪低落时发生股市危机概率的7倍,是预测股市危机的显着预测因子,并且通过了深圳市场的稳定性检验。选出文献中常用的金融危机预警变量,同样使用单变量Logit方法,选出对我国股市危机具有预测作用的宏观变量。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的引入能够提高以常用宏观变量为主的预警模型对股市危机的预测准确度。通过KLR信号分析和阈值遍历方法计算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模型的最佳信号阈值,并统计得本文模型的噪音-信号比率为0.022,信号总体正确率为93.7%,并且样本外测试稳定。说明本文设计的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对股市危机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最后,本文尝试构建混频投资者情绪和周度投资者情绪并对其预警能力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混频情绪比同频情绪的信息量更大、预警能力更强;周度情绪对股市危机具有显着的中短期预警能力。实证结果为今后构建多时标、多频度的综合性预警系统提供了可行性证明。

徐丽梅[8](2007)在《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继续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同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及其六个配套法规正式实施,进一步表明我国的基金业面临着良好的、快速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基金的发展壮大,对其投资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稳健投资,作为追求稳定回报和回避市场风险的一种投资风格,越来越受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重视和采纳。稳健投资,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和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特殊要求,必将成为今后主导市场的一种有效的投资模式。 然而对于稳健投资,虽然多有提起,但一直局限于回避风险的表层概念上。在证券投资领域,虽然稳健投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同,但至今还只是停留在理念的阶段,没有形成其丰富的研究体系。因此本文尝试性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概述了投资基金和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然后在“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因素,构建了“稳健因子”,在综合考虑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三方面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下,探索了稳健型投资模式的构建,并利用股市数据作了实证分析。论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分析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难点和创新。 第2章概述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有关概念和理论以及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阐述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的理论设计,包括激进性投资和稳健性投资的对比研究、稳健投资的适用条件、稳健投资的理论构建等内容。 第3章是有关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内容。对目前基金投资的风险衡量方法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分析了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管理程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健投资模式下市场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技术:即通过资产配置分散风险、通过长期投资降低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和多种途径转移风险。 第4章分析了基金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因为流动性是稳健投资模式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的涵义、形成机制、流动性的度量指标等内容;接着分析建立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最后提出了目前资本市场形势下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和针对这些特征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第5章探讨了长期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首先分析了短期资产组合与长期资产组合的不同;接着通过VAR模型和单一风险资产和常数实际利率的案例分析了股票在何种条件下对于长期投资者是一种安全资产;再者分析了连续时间的资产配置问题;最后分析了长期投资者与波动性风险套利问题。 第6章从股票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稳健原则”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着重的内容、评价行业投资价值的数量化方法——“本构分析”法、“稳健型股票池”构建与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最后对稳健型股票池的构建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7章论述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分析了开放式基金投资管理过程应遵循的步骤;以及对稳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引进以流动性为基础的稳健因子、构建的三维投资组合模型,其收益、风险以及变异系数指标大多优于以受益和风险为基础的二维组合,更优于市场指数组合。 第8章是总结和展望。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对“稳健投资”进行了界定。“稳健”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在经济领域通常是指抵御消极事件的能力。在金融投资领域,“稳健”投资是指在保持资产组合良好流动性的前提下,将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同时谋取一定收益的投资模式。流动性、风险和收益构成稳健投资涵义里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长期投资是稳健投资的充分条件,稳健投资通常被风险厌恶者所需求。 因此,从涵义上界定,稳健投资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保持资产良好的流动性; 2) 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 通过投资获取一定收益,至少应高于中长期存款利息收入; 4) 尽可能使投资品种多样化; 5) 尽可能长期投资。 (2)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稳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具有以下特征:开放式基金所处的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投资工具相对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从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高于成熟市场;我国的投资者缺乏科学的投资理念,管理者缺乏稳定性。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1)进行流动性评估,合理配置资产;2)建立赎回预测机制,加强预算管理;3)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负债经营;4)赎回限制与费率设计;5)完善市场功能,进行金融创新;6)优化投资者结构,加强对持有人的管理。 (3) 通过“多重优势选择法”,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稳健型股票池”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够选出“稳健溢价”大于0的股票,而且可以按照稳健溢价的值的大小选择有较大投资价值的股票。 (4) 引进以流动性为基础的稳健因子、构建的三维投资组合模型是成功的,其收益、风险以及变异系数指标大多优于以“收益—风险”为基础的二维组合,更优于市场指数组合。三维的投资组合可以综合考虑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三方面的因素,使组合更稳健,也更能够有效地回避风险。因此综合流动性来考虑一个组合构建,适用于稳健投资的要求,尤其适用于对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开放式基金。 本论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和贡献包括: (1) 对投资组合理论、风格投资、长期投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动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从多个角度综合论述了证券投资组合的内容和体系; (2) 在分析“稳健投资”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对“稳健投资”进行了界定,并提出“稳健投资”的概念和框架,以及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 (3) 在论述“股票池”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定性和定量以及多元统计方法构建“稳健型股票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4) 对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向艳[9](2005)在《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和2004年,我国股票市场业绩屡屡败北,基金业绩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就是在基金业绩明显优于大盘业绩的情况下,我国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基金业绩上涨,投资者赎回增加。鉴于国外基金投资者在业绩上涨时会继续持有基金,此现象是我国金融市场独有的现象,作者深入研究此赎回异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传统金融——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金融——前景理论两个方面引出了影响投资者赎回行为的因素。随后利用我国的基金数据通过多元回归的实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赎回率与基金业绩正相关。投资者之所以赎回业绩上涨的基金是出于其损失厌恶的心态。鉴于我国股市好景不长的先验性经验,他们认为我国基金市场业绩必然也难以持续所以急于赎回基金以保有即得利益。从而出现了基金市场的“处置效应”。(2) 赎回率与基金分红负相关。基金分红金额的增加之所以会抑制投资者赎回是因为投资者将分红和业绩带来的资本利得放入不同的心理帐户,其中分红为保值型帐户,投资者不但认为分红是额外的收益而且是优秀基金业绩将维持的外在表现。(3) 赎回率与投资者情绪正相关。投资者情绪是影响我国投资者赎回行为的主要因素。证明了人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其赎回行为,人并不是理性的。(4) 相对于债券型基金,投资者偏好持有股票型基金。因为我国存在投资者赎回业绩优异的基金的现象,这也反映出我国债券型基金业绩优于股票型基金。 本文不仅采用了业绩来研究赎回行为,还引入了投资者情绪来分析赎回行为,并首次将情绪指标量化运用到实证中进行研究。另外作者还利用期望理论对这一异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盛军锋[10](2004)在《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投资开放式基金成为我国投资者最热衷的选择之一,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如火如茶。开放式基金繁荣的表面掩盖不了其发展的内部矛盾,研究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十分必要。 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是在特定背景和环境中进行的,开放式基金与相关制度相互协调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 多元制度理论对开放式基金制度及其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表明,开放式基金的制度变迁具有“共时关联”与“历时关联”的特征,开放式基金与相关制度之间存在“动态演化机制”。开放式基金的出现是旧的投资方式的共有信念系统向新的投资方式的共有信念系统变迁的结果;开放式基金是在市场失灵条件下金融中介衍生的结果,作为中介,开放式基金与市场不但存在竞争关系,二者还是“共生”的。具有多元投资行为特征的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具有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开放式基金对证券市场并不一定发挥稳定性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具有条件性。 美国开放式基金之所以发达,主要原因在于开放式基金具有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如成熟的金融市场、充足的投资资金供给、完善的法律体系等;采用沪、深证券市场特定指数与基金指数收益率,及特定时期内所有开放式基金的周收益率等指标,对我国开放式基金与证券市场的协调性的实证分析发现,二者协调性程度总体上不理想;在明确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市场过程性质的前提下,通过促进证券市场的成熟、提高市场效率、完善法律、拓宽基金资金供应渠道、完善基金治理结构、规范私募基金发展等配套措施,优化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市场环境,才能不断促进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净赎回阴影逼近开放式基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赎回阴影逼近开放式基金(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审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2 主要内容
    1.3 模型选择、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模型选择与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与边际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1.1 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2.1.2 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2.1.3 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传染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3 投资者情绪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系统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与分析
    3.1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3.1.1 概念的界定
        3.1.2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分析
    3.2 投资者情绪
        3.2.1 概念的界定
        3.2.2 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
        3.2.3 投资者情绪驱动下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过程
    3.3 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
        3.3.1 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3.3.2 测度的思想、方法与指标
        3.3.3 特征与影响
        3.3.4 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理论解释
    3.4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
        3.4.1 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驱动机制
        3.4.2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绎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与区制转换效应
    4.1 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与分解
    4.2 时间序列维度下的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分析
    4.3 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状态识别
    4.4 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的构建
    4.5 MS(M)-VAR(P)模型构建
    4.6 实证结果分析:区制属性、区制断点与脉冲响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的输入性风险
    5.1 全球金融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输入性风险
        5.1.1 重大、极端、突发事件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
        5.1.2 全球金融市场输入性风险:来源、联动与溢出
    5.2 方法选择与DCC-GARCH模型、COVAR与△COVAR模型构建
    5.3 实证研究过程
        5.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性统计
        5.3.2 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及比较
        5.3.3 动态相关、时变联动、边际风险溢出效应与加总风险溢出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双重冲击效应
    6.1 SV-TVP-VAR模型构建
    6.2 实证研究过程
        6.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性统计
        6.2.2 等时点脉冲响应分析
        6.2.3 等间隔脉冲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与拓展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的预期管理机制
        7.2.2 建立、加强和完善针对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7.2.3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效监管有机结合防范外部冲击
        7.2.4 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与改革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工具:基于文献的梳理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一、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内涵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关联
        四、政策规则与操作框架匹配
        五、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工具体系
        一、MMT内涵及发展
        二、MMT的政策框架及运行机制
        三、MMT及其工具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类别、功能与局限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功能与局限
        一、存款准备金
        二、再贴现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
        二、量化宽松
        三、前瞻性指引
        四、负利率
        五、扭曲操作
        六、货币互换
    第三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内涵与运作机制
        二、主要特点和不足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与有效性提升
        二、多样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有效性的提升
        三、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再认识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多元化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第一节 危机爆发与常规政策应对
        一、次贷问题演变为次贷危机
        二、危机早期的常规货币工具运用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与流动性支持工具创新
        一、次贷危机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二、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创新与运用
        三、小结:流动性创新工具的有效性
    第三节 危机应对、国有化与量化宽松
        一、系统重要性机构救助:担保、注资与国有化
        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提供与资产负债表修复
        三、小结: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的有效性
    第四节 新型政策工具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一、非常规工具取得较大成功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第五节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启
第五章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欧元区的分析
    第一节 欧央行传统政策框架
        一、欧元区传统货币政策框架
        二、物价稳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下的货币工具应用
        一、系统性危机下的经济表现
        二、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三、金融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一、希腊引爆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利率目标与结构性货币工具运用
        三、债务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四节 通货紧缩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一、负利率政策
        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三、资产购买计划
        四、欧元区前瞻性指引
        五、通货紧缩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六、不确定的未来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
第六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传导及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分析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政策意图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验证的两个环节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描述
        三、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初步探索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中的理论设计
        二、市场利率、融资溢价与政策传导:违背理论
        三、分阶段后的传导机制:结果改善
        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考察:特殊的变化
    第五节 简单结论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升: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型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基本历程
        一、国家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过渡阶段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阶段
        三、中央银行制度调整完善期
    第二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中间目标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一、信贷调控、广义货币与经济增长
        二、广义货币与物价稳定
        三、汇率改革、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
    第三节 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难题
        一、职能定位:价格型政策难以全面替代数量型政策
        二、中间目标:价格型核心工具的空缺
        三、传导机制的考察:缺乏基础利率
        四、职能权衡: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完善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一、构建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二、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三、重点推进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型
        四、着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理论
        二、金融创新的内涵及动因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影响
        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相关研究的计量分析
        六、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及内容
        三、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与新演绎
        一、网络经济学三大定律及其缺陷
        二、平台经济学和双(多)边市场理论的借鉴
        三、长尾理论与互联网金融“屌丝”经济学的启示
        四、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影响
        五、金融中介理论及其创新
        六、交易成本理论及其运用
        七、金融深化理论及其意义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
        一、支付方式创新
        二、资源配置方式创新
        三、销售渠道创新
        四、风控方式创新
        五、金融机构创新
        六、权力契约创新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生机制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的外部机制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的内部机制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技术推动
        一、互联网金融的“大智移云”
        二、互联网技术推动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证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判断
        一、政策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二、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形成的宏观原因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形成的微观原因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基本途径
        一、金融理念的影响途径
        二、金融功能的影响途径
        三、金融盈利的影响途径
        四、金融风险的影响途径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影响过程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和变量说明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思想和数学原理
        三、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各省区的商业银行创新指数
        四、计量模型构建和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的竞争关系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的竞合关系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的互补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创新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下的银行金融创新演进
    第二节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的SWOT分析——宏观视角
        一、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优势
        三、商业银行所处的劣势
        四、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五、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
        六、结论
    第三节 从渠道创新看商业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问题
        一、互联网企业金融渠道创新的主要模式
        二、商业银行渠道创新的现状、国际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四节 从产品创新看商业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模式
        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国际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五节 从资产创新看商业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问题
        一、互联网企业金融轻资产创新模式
        二、商业银行轻资产模式的现状、国际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六节 商业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风控创新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控模式创新
        二、商业银行风控模式创新的现状、国际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案例剖析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渠道创新的案例剖析
        一、商业银行渠道创新案例剖析——民生银行直销银行
        二、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对商业银行渠道创新的借鉴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案例剖析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案例剖析——“薪金煲”
        二、“薪金煲”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借鉴分析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资产创新的案例剖析
        一、商业银行资产创新的具体案例剖析
        二、“小企业e家”对商业银行资产创新的借鉴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风控创新的案例剖析
        一、商业银行风控创新的具体案例剖析
        二、平安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风控创新的借鉴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策略与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策略定位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的原则和框架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原则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总体框架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策略
        一、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策略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策略
        三、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策略
        四、商业银行的渠道创新策略
        五、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策略
        六、商业银行的风控创新策略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路径
        一、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路径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路径
        三、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路径
        四、商业银行的渠道创新路径
        五、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路径
        六、商业银行的风控创新路径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风险与监管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所面临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二、信息技术风险
        三、混业风险
        四、长尾风险
        五、其他问题及风险
    第二节 商业银行涉及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监管现状
        一、对P2P网贷监管现状
        二、对网络银行(直销银行)监管现状
        三、对互联网支付监管现状
        四、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现状
        五、对网络理财的监管现状
    第三节 国外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经验
        一、美国
        二、欧盟
        三、日本
        四、国外核心监管理念总结
    第四节 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的监管建议
        一、构建相关监管法律体系
        二、构筑监管协调机制
        三、构建统计监测平台
        四、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五节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欧债危机成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新新贸易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西方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3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3.1 改革开放前的中欧经贸关系
        3.1.1 1949-1959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1.2 1960-1978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2 中国“入世”前的中欧经贸关系
        3.2.1 1979-1990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2.2 1991-2001年的中欧经贸关系
    3.3 中国“入世”后的中欧经贸关系
        3.3.1 中欧贸易的发展特点
        3.3.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
        3.3.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
        3.3.4 中国与欧盟部分主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程、原因与影响
    4.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
        4.1.1 欧债危机的爆发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
        4.1.2 欧债危机的扩散阶段(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
        4.1.3 欧债危机的深化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4.1.4 欧债危机的缓和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
    4.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4.2.1 欧债危机的内因
        4.2.2 欧债危机的外因
    4.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4.3.1 对欧盟经济的影响
        4.3.2 对欧盟对外关系的影响
        4.3.3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5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贸易
    5.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货物贸易情况
        5.1.1 贸易规模
        5.1.2 贸易差额
        5.1.3 对外贸易商品种类
        5.1.4 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情况
    5.2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服务贸易情况
        5.2.1 贸易规模与贸易差额
        5.2.2 贸易结构
        5.2.3 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情况
    5.3 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分析
        5.3.1 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竞争力指标分析
        5.3.2 中国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利益分析
    5.4 欧债危机背景下影响中欧贸易的主要因素
        5.4.1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5.4.2 影响中欧贸易的其他因素
    5.5 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
6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
    6.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1.1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规模
        6.1.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
        6.1.3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
        6.1.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6.1.5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
    6.2 欧盟主要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状况
        6.2.1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2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3 英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2.4 荷兰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6.3 欧债危机对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6.3.1 欧债危机削弱了欧盟对外投资的能力
        6.3.2 欧债危机通过中欧贸易影响欧盟对华投资
    6.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6.4.1 投资规模
        6.4.2 投资地域
        6.4.3 投资产业
7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
    7.1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情况
        7.1.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地位
        7.1.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
        7.1.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7.1.4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方式
    7.2 中国对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投资状况
        7.2.1 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
        7.2.2 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
        7.2.3 中国对法国的直接投资
        7.2.4 中国对卢森堡的直接投资
    7.3 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FDI的促进与抑制因素
        7.3.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促进因素
        7.3.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抑制因素
    7.4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7.4.1 投资规模将扩大
        7.4.2 跨国并购项目数将进一步增加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中国政府的对策
        8.2.2 中国企业的对策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预警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2.2 投资者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股市危机预警系统设计与变量构建
    3.1 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原理与方法
        3.1.1 KLR 信号分析模型
        3.1.2 Logit 模型介绍
    3.2 预警体制设计
    3.3 预警指标选取与构建
        3.3.1 宏观经济因素
        3.3.2 股票市场因素(投资者情绪)
    3.4 预警模型因变量的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
    4.2 单一指标的预警能力实证检验
        4.2.1 宏观经济变量的检验
        4.2.2 投资者情绪的检验
        4.2.3 投资者情绪预警能力的稳定性检验
    4.3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预警系统实证检验
        4.3.1 常用宏观变量的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4.3.2 引入投资者情绪的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4.3.3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预警系统的 KLR 信号分析
    4.4 样本外测试
    4.5 基于混频情绪的尝试
        4.5.1 周度投资者情绪的构建
        4.5.2 月度混频情绪的构建
        4.5.3 引入混频情绪的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4.5.4 基于混频情绪的预警系统的 KLR 信号分析
    4.6 基于周度情绪的尝试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在本研究方向的现状
        1.2.1.1 西方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回顾
        1.2.1.2 风格投资的研究
        1.2.1.3 长期投资的研究
        1.2.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动态
        1.2.2.1 引入交易成本和流动性的投资组合理论
        1.2.2.2 基于VaR的投资组合理论
        1.2.2.3 行为资产投资组合理论
        1.2.2.4 长期投资的资产组合理论
    1.3 基本范畴界定
        1.3.1 开放式基金
        1.3.2 风险与投资风险
        1.3.3 流动性及其风险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难点和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及稳健投资界定
    2.1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2.1.1 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发展及优势与局限
        2.1.1.1 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2.1.1.2 证券投资基金的优势与局限
        2.1.2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对比
        2.1.3 开放式基金将是基金业主流
        2.1.4 我国证券基金业的发展及现状
        2.1.5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的理论设计
        2.2.1 目前对“稳健”投资的理解和运用
        2.2.2 激进性投资和稳健性投资的对比研究
        2.2.3 稳健投资的适用条件
        2.2.4 “稳健”投资的理论设计
        2.2.5 稳健投资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
    3.1 投资基金的风险概念和类型
        3.1.1 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3.1.2 开放式基金风险的形成
        3.1.3 开放式基金风险的类型
    3.2 基金投资的风险衡量与评价
        3.2.1 方差模型
        3.2.2 半方差模型
        3.2.3 系数法
        3.2.4 VaR模型
        3.2.4.1 VaR模型的含义和基本原理
        3.2.4.2 VaR模型的计算方法
        3.2.4.3 对投资基金VaR模型的检测
        3.2.4.4 VaR的优缺点
    3.3 风险管理与稳健投资
        3.3.1 风险管理的含义
        3.3.2 市场风险的管理程序
        3.3.3 稳健投资下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与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金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
    4.1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及市场背景
        4.1.1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4.1.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
        4.1.3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市场背景
    4.2 流动性的度量指标
    4.3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4.4 投资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4.4.1 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征
        4.4.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4.5 小结
第5章 基金长期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
    5.1 短期资产组合与长期资产组合的分析
        5.1.1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资产组合不同
        5.1.2 均方差分析
        5.1.3 长期资产组合选择的要素
    5.2 长期资产组合选择与稳健投资
        5.2.1 VAR模型
        5.2.2 单一风险资产和常数实际利率的案例
        5.2.2.1 均值回归的模型化
        5.2.2.2 模型求解
    5.3 连续时间的资产配置问题
        5.3.1 动态规划法—贝尔曼最优原则
        5.3.2 鞅方法
        5.3.2.1 连续时间的SDF
        5.3.2.2 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
        5.3.2.3 求解最优投资财富
        5.3.2.4 求解最优消费与资产组合选择
    5.4 长期投资者与波动性风险套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稳健型股票池构建——理论与实证分析
    6.1 宏观经济分析
        6.1.1 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6.1.2 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6.2 行业评价与选择
        6.2.1 “本构分析”的基本框架
        6.2.2 行业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6.2.3 指标度量方法的确定
    6.3 “稳健型股票池”的构建与应用
        6.3.1 股票池构建的原则
        6.3.2 “股票池”的构建
        6.3.3 “股票池”构建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组合与稳健风格投资实证分析
    7.1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7.2 投资管理过程
        7.2.1 构建证券组合的意义和特点
        7.2.2 证券组合投资的目标要求
        7.2.3 投资组合构建步骤
        7.2.4 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
    7.3 投资组合构建—稳健投资的实证分析
        7.3.1 样本的选取
        7.3.2 参数的定义
        7.3.3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7.3.4 实证结果分析及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和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9)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状况
    2.1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基本情况
        2.1.1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2 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的特征
    2.2 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
        2.2.1 赎回和赎回风险
        2.2.2 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的政策规定
        2.2.3 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
第三章 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理论解释
    3.1 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传统解释
        3.1.1 委托代理矛盾对开放式基金赎回的解释
        3.1.2 业绩对开放式基金赎回的解释
    3.2 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行为金融解释
        3.2.1 期望理论对赎回异象的解释
        3.2.2 噪音交易者理论对赎回异象的解释
        3.2.3 心理账户理论对赎回异象的解释
        3.2.4 投资者情绪理论对赎回异象的解释
第四章 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样本数据
    4.3 统计分析
    4.4 实证结论与解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结论
        5.1.2 建议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4年开放式基金全年净值回报率
附录2 2003年开放式基金全年净值回报率和净赎回比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与插图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基本概念的界定
        0.2.1 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与封闭身基金
        0.2.2 协调发展
    0.3 相关文献述评
        0.3.1 国外文献述评
        0.3.2 国内文献述评
    0.4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目的
        0.4.3 研究重点
        0.4.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0.5 本文主要创新
1 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制度、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
    1.1 基金的制度剖析
        1.1.1 多元制度映射下的开放式基金
        1.1.2 结论
    1.2 开放式基金的制度创新分析
        1.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创新分析与开放式基金发展
        1.2.2 博弈论框架下的开放式基金制度创新分析
        1.2.3 比较制度下的开放式基金
        1.2.4 开放式基金多元制度及制度创新理论分析的启示性结论
    1.3 制度变迁、制度关联、主观博弈模型与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
2 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的协调:联系机制与稳定性影响
    2.1 开放式基金的市场性质与金融功能:市场失灵、风险分散与金融中介
        2.1.1 市场失灵与金融中介
        2.1.2 金融系统类型与市场、中介的分工
        2.1.3 中介机构存在的原因:一个框架性的讨论
        2.1.4 关于开放式基金的性质界定及政策寓意
    2.2 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
        2.2.1 专家理财、更小的代理风险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2.2.2 收益最大化、流动性约束
        2.2.3 长期性持有和价值投资策略
        2.2.4 投资组合、风险分散投资特征与市场制约
        2.2.5 机构投资程序、理念的连续性
    2.3 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性分析
        2.3.1 开放式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机制
        2.3.2 开放式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3.3 开放式基金对股票市场稳定性作用发挥的制约条件:简单的理论模型
    2.4 小结
3 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制度协调:经验借鉴
    3.1 美国开放式基金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3.1.1 历史演变
        3.1.2 开放式基金现状:资产规模
    3.2 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关系研究
        3.2.1 家庭(居民)资产与开放式基金
        3.2.2 开放式基金与退休市场的关系
        3.2.3 开放式基金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研究
    3.3 美国开放式基金发展中的金融制度协调性条件
        3.3.1 基金投资资金来源的充足保证
        3.3.2 投资对象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成熟度高
        3.3.3 基金监管法规的健全
    3.4 小结
4 开放式基金与金融市场的制度协调:中国的实证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处理
        4.1.1 研究样本的初步选取
        4.1.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1.3 变量定义
        4.1.4 有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与对照分析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有关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
        4.2.2 相关变量的回归与检验
        4.2.3 相关变量回归与检验的模型的经济意义
    4.3 研究结论
5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背景、现状与基础
    5.1 中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背景
        5.1.1 体制改革
        5.1.2 中国开放式基金推出中的行为主体特征和动力分析
    5.2 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现状
        5.2.1 规模
        5.2.2 基金品种结构、费率
        5.2.3 制度、政策和组织
    5.3 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各种条件分析
        5.3.1 投资理念和投资者结构
        5.3.2 组织制度体系和法律约束机制
        5.3.3 金融市场状况
        5.3.4 私募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制度环境
        5.3.5 养老基金“入市”与开放式基金的发展
        5.3.6 保险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发展
    5.4 小结
6 中国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实现途径与政策启示
    6.1 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6.1.1 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的市场性质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6.1.3 政府失灵与政府作用的理论边界
    6.2 开放式基金协调发展实现途径的制度设计框架
        6.2.1 促进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成熟与完善
        6.2.2 完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入市以及与开放式基金制度对接的条件
        6.2.3 促进开放基金相关中介机构的发育
        6.2.4 开放式基金品种创新:ETF的推行
        6.2.5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组织形式选择与结构治理的完善
        6.2.6 开放式基金人力资产的培育及政策
    6.3 小结
7 本文主要结论、研究局限及改进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净赎回阴影逼近开放式基金(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D]. 李洋. 吉林大学, 2021
  • [2]基于开户行为和投资者注意力视角的投资者情绪驱动因素研究[D]. 金正轩.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D]. 郝飞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D]. 李张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5]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研究[D]. 牟岚.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6]次新基金建仓分化风格迥异[N]. 朱景锋. 证券时报, 2013
  • [7]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股市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 冼学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8]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稳健投资管理研究[D]. 徐丽梅. 同济大学, 2007(02)
  • [9]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研究[D]. 向艳. 中南大学, 2005(06)
  • [10]开放式基金的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盛军锋. 暨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净赎回阴影笼罩开放式基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