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息肉的微创外科治疗(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京山,朱星屹[1](2021)在《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内镜保胆手术已成为胆囊切除术以外的另一种有价值的手术方式。该指南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对"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做出了更新,对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术后随访及预防再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提高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内镜保胆手术规范、健康发展。
何海涛[2](2021)在《肠道菌群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变均是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而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囊胆固醇息肉又是上述疾病的主要类型。目前对于胆固醇结石和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两者的形成机制是否有相关性也颇有争议。但据先前研究证实这两种疾病在发生、发展中存在某些共同机制。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菌群研究的深入,有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然而目前尚无肠道菌群与胆囊息肉形成的独立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健康人群、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全面描绘;通过对三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分析来探讨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和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发病具有相关性;明确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之间是否具有某些相似特征或显着区别,从而为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后续研究做补充、铺垫,同时也为我们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普通外科住院行胆囊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息肉患者共35人,其中胆囊胆固醇结石组29人,胆囊胆固醇息肉组6人。健康对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共2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符合纳排标准。入组后分别收集疾病组入院后术前清晨第一次粪便,健康组清晨第一次粪便样本并于30分钟内在-80℃超低温冰箱冻存。然后统一对样本进行DNA提取、16S r RNA V3+V4区扩增,最后利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分库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1.所有62例样本均有细菌DNA检出。2.所有样本共获得2819414个高质量tags、其中健康组共获得1245171个tags,胆固醇结石组共获得1246729个tags,胆固醇息肉组共获得283432个tags。根据97%的序列相似性,经比对数据库后共鉴定出695个细菌OTUs,其中健康组鉴定出589个OTUs、胆囊胆固醇结石组鉴定出621个OTUs、胆囊胆固醇息肉组鉴定出394个OTUs。3.三组样本alpha多样性指数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基于非加权Unifrac距离的组间Beta多样性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9);PLS-DA分析中三组样本分别聚成三类,表明三组样本间菌群结构具有差异。4.在门水平上,三组样本前四种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胆固醇结石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胆固醇息肉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健康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5.在属水平上,三组样本前五种优势菌属均为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普拉梭菌属、沙门氏菌属、埃希氏菌属。胆固醇结石组的埃希氏菌属相对丰度最高;胆固醇息肉组的普雷沃菌属、沙门氏菌属相对丰度最高。6.在LEfSe分析中胆固醇息肉组的疣微菌从门水平到科水平(包括艾克曼菌属)均显着增高。结论:本研究首次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同时对健康者、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患者这三组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展示了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本研究发现三组人群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而β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发现三组人群虽然在门水平、属水平上优势菌群一致,但两两之间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有差异。相较于健康组,胆囊胆固醇结石组和胆固醇息肉组均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胆囊胆固醇息肉组患者疣微菌门(包括艾克曼菌属)从门水平到属水平相对丰度均显着增高,可能作为诊断胆囊胆固醇息肉的生物标记物。
李旺勇[3](2021)在《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制虚拟助手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ILC)在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心得体会,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6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资料,全部患者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其中30例采用自制虚拟助手TUSILC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四孔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等临床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或?2检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均无额外加孔或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疗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7.06±14.12)min长于对照组的(33.33±9.46)min,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12.73±5.99)m L少于对照组的(17.90±7.68)m L(P<0.05)。两组术后恢复疗效: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d)和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1.23±0.50)d和(2.60±0.81)d,均少于对照组的(1.57±0.56)d和(3.26±1.06)d(P均<0.05)。患者主观评分:观察组的患者对腹部切口满意度及术后1d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47±0.57)分、(4.40±0.81)分,优于对照组的(3.60±0.62)分、(4.97±0.66)分(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d的NRS疼痛评分为(3.16±0.87)分和(3.36±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目前开展较为成熟的四孔法LC,新型改进的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患者恢复、切口满意度调查、减轻疼痛等方面体现着其独有的优势,自制虚拟助手设计巧妙,使用简单,操作灵活。内置入式牵引装置为单孔腹腔镜术中牵引暴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节省了人力,为胆囊疾病治疗的术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其目前只适用于相对简单情况的胆囊切除,对于复杂情况下尤其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时的胆囊切除仍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是否选择单孔手术还要术者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来决定,预计手术难度大时,建议尽早加孔或中转开腹。
杨佳[4](2021)在《良性胆囊疾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是否腹腔引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良性胆囊疾病患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是否使用腹腔引流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开展了一项Meta分析,通过合并相关研究数据来探讨良性胆囊疾病患者行LC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BM)、万方(Wanfang Data)、知网(CNKI)、维普(VIP)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1年1月18日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良性胆囊疾病患者LC术后有无放置腹腔引流的RCTs。该系统评价的报告是根据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规范进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计算,当I2值≤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而当I2值>50%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6篇RCTs,共包括4260名参与者(其中腹腔引流组2200名,非腹腔引流206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腹腔内液体的发生率[RR=1.05,95%CI(0.81,1.36),P=0.72]和术后死亡率[RR=0.44,95%CI(0.04,4.72),P=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放置腹腔引流未能降低恶心或/和呕吐的总体发生率[RR=1.16,95%CI(0.95,1.42),P=0.15]和肩部疼痛的发生率[RR=0.88,95%CI(0.68,1.14),P=0.34]。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结果显示腹腔引流组具有更高的疼痛评分[MD=1.14,95%CI(0.78,1.51),P<0.001]。但是我们发现术后放置腹腔引流会显着延长手术时间[MD=6.62,95%CI(3.02,10.22),P=0.003]和术后住院时间[MD=0.64,95%CI(0.27,1.00),P=0.006]。此外,伤口感染与术后放置腹腔引流无关[RR=1.65,95%CI(1.01,2.71),P=0.05]。结论:在择期行LC的良性胆囊疾病患者中,术后腹腔引流的放置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显着受益,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LC术后常规腹腔引流的放置是不必要的。但是,鉴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对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
李明月[5](2021)在《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胆石症是胆道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在胆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形成结石的疾病。由于其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胆石症的治疗方面,由于非手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故多采用手术治疗。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中,单纯行LC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常需结合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技术,是目前众多外科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法。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案中,ERCP联合LC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等特点,有较高的联合应用价值,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策略。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无疑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诱导局部炎症、损伤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等,而这些影响对后续施行的LC是否会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究ERCP对LC的影响,从而为不同个体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提高治疗效益提供全面系统的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术前ERCP是否增加LC手术难度、是否增加LC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是否影响胆道系统的菌群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价在治疗胆石症中ERCP对LC的影响。为临床在使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石症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实验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疾病诊断和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8.11-2020.11行LC的胆石症患者共计279例。根据患者实际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ERCP+LC,96例)和对照组(单纯LC,183例)。在96例观察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有45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在183例对照组中,根据患者胆囊术后病理,排除11例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得出对照组172例,其中无急性胆囊炎的患者93例;79例患者有急性胆囊炎。1.在51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的观察组患者中和9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无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A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2.在45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观察组患者中和79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及BMI、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B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在清醒镇痛下接受ERCP,根据患者ERCP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全麻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所有患者中,若行LC时胆囊周围粘连致密,解剖胆囊三角困难,不能明确胆总管位置和周围组织关系时,则行腹腔镜下胆囊次全切除代替中转开腹,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记录指标:1.手术持续时间;2.术中出血量;3.粘连程度;4.炎症程度;5.技术难度;6.胆囊次全切除率;7.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8.胆汁细菌培养。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所有分析中,当P<0.05表示差异显着,在统计学上视为有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麻醉意外及术中副损伤。在A组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的对比中,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施行ERCP会增加胆囊周围的粘连程度、炎症程度,从而增加后续LC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难度;而在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方面对比后,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几方面无显着差异。在B组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后,所有项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合并胆道急性感染的患者中,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无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会通过诱发局部炎症增加LC的手术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需要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以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2.在有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大多数情况下在解除胆道梗阻减轻炎症方面相对于诱导局部炎症方面作用更强,所以通常不会增加后续LC的手术难度。
王海方[6](2021)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转开腹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生中转开腹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中转开腹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实现中转开腹风险的量化,为临床医师工作决策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了沧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523例行LC联合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总管直径、胆囊壁厚度、胆囊增大、胆总管结石数量、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等观察指标。根据是否中转开腹分为腹腔镜组452例,中转开腹组71例。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中转开腹的相对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以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通过RStudio(1.3.1056)软件建立预测LC联合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转开腹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腹部手术史(c2=3.930,P=0.047)、白细胞>10’109/L(c2=7.298,P=0.007)、中性粒细胞比率>70%(c2=4.267,P=0.039)、总胆红素>17.1umol/L(c2=18.444,P<0.001)、ALP>150U/L(c2=3.877,P=0.049)、胆总管直径>12mm(c2=8.918,P=0.003)、胆囊壁厚度>4mm(c2=9.084,P=0.003)、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c2=9.424,P=0.00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LC联合LCBDE发生中转开腹的相对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10’109/L(OR=2.027,P=0.025)、中性粒细胞比率>70%(OR=2.069,P=0.023)、总胆红素>17.1umol/L(OR=2.880,P<0.001)、胆总管直径>12mm(OR=1.844,P=0.023)、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OR=2.505,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LC联合LCBDE发生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列线图预测模型,随后采用Bootstrap1000次重复抽样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校正曲线发现预测模型一致性良好,C-index为0.715(95%CI:0.650~0.78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50~0.780),说明预测模型准确性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LC联合LCBDE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及总胆红素因素成功建立了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手术发生中转开腹能力良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和制定个体治疗策略提供了可靠客观的理论依据。
韩旭[7](2021)在《探究保胆取息术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息肉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保胆取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有无明显变化,探究保胆取息术后胆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息肉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保胆取息术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情况以及息肉复发情况。对比术前术后胆囊收缩功能有无明显变化。并根据其复发情况将50例患者分为复发组(6例)与未复发组(4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术前彩超报告的息肉特征、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病理类型、术后行低脂饮食和服用熊去氧胆酸情况及各自时间、以及是否有疾病家族史等指标的差异情况。结果:保胆取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对比术前无明显变化。保胆术后未服用熊去氧胆酸、有胆囊息肉家族史是保胆取息术后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胆囊收缩率为52.22±15.10(%),术后胆囊收缩率为49.40±16.39(%)。结果t=1.428,P=0.16>0.05。术后未服用熊去氧胆酸的患者,其术后息肉复发风险是术后服用过熊去氧胆酸患者的16.129倍。有胆囊息肉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其术后息肉复发风险是没有家族史患者的19.225倍。结论:(1)保胆取息术治疗胆囊息肉能较好地保留胆囊的收缩功能。(2)术后未服用熊去氧胆酸、以及存在胆囊息肉家族史是保胆取息术后息肉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东阳,杨凌志,杨剑,孙红,杨婧,于云宝,刘国升,彭心宇[8](2020)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术式对比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CBM及维普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始建日期至2019年6月,检索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oscopic gallbladder-preserving surgery,L-CGPS)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息肉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腹泻、胆漏的发生率,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共计999例胆囊息肉患者;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胆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对部分患者具有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同的疗效,且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张秦[9](2019)在《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差异,探讨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选择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及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胆囊结石住院行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NOTES保胆取石)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普通外科同期确诊为胆囊结石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NOTES组与LC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d)、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d)、手术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来研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的优缺点。结果:NOTES组术中出血量为4.67±0.68 ml,少于LC组术中出血量9.00±0.91 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排气时间1.50±0.14 d长于LC组1.03±0.03 d,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50.0%(15/30),LC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40.0%(12/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10±0.35 d,明显长于LC组1.32±0.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手术时间为3.77土0.22 h,LC组手术时间为1.23±0.08 h,NOTES组与LC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住院时间7.50±0.30 d长于LC组3.47±0.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术后出现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3/30),LC组术后出现2例手术相关并发症(2/3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经直肠或经胃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保留了胆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具备术中出血量少、不需要放置引流管、切口感染风险小、体表无疤痕的优点,更符合微创外科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第二部分医用胶和传统金属钛夹闭合胆囊切口效果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医用胶用于胆囊切口闭合的可行性,以期改进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中胆囊切口的闭合方法,避免金属器械体内残留。方法:取新鲜离体猪胆囊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胆囊底体交界部切开直径10-15mm全层切口,实验组涂抹医用胶闭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钛夹闭合切口,分别记录每组闭合胆囊切口的操作时间。操作完成后注入胆汁检测是否渗液,确定无液体渗漏后接压力检测装置测量胆囊爆裂压力,并观察测压过程中胆囊的气体泄漏部位。比较两组闭合方法的操作时间、液体渗漏性、爆裂压力。结果:医用胶组胆囊容量为68.80±3.59 ml,胆囊切口长度为13.70±0.47 mm;金属钛夹组胆囊容量为66.00±4.43 ml,胆囊切口长度为14.50±0.62 mm,两组胆囊容量、胆囊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胶组切口闭合操作时间为4.30±0.37 min,短于金属钛夹组13.40±0.76 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胆汁渗漏,金属钛夹组胆囊的平均爆裂压46.40±5.58 mmHg,高于医用胶组51.00±4.11 mmHg,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只胆囊漏气部位为胆囊颈部,其中医用胶组2只,金属钛夹组1只,余17只胆囊均为切口闭合处最先漏气。结论:1、医用胶涂抹后可迅速闭合胆囊全层缺损,并具有一定强度的爆裂压力,能够提供胆囊切口愈合所需要的张力,防止术后胆漏发生;2、医用胶粘合胆囊切口方便、快捷,不会造成腹腔内异物存留,有望成为闭合胆囊切口的新方法。
王萌[10](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外科疾患,位列消化道畸形第3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幽门环肌增生、肥厚,致使幽门管腔狭窄、延长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如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患儿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不增、随着时间延长甚至体重减轻、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黄疸、甚至死亡等多种并发症。幽门环肌切开术(Pyloromyotomy,PRT)是治疗CHPS的标准术式,有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Open Pyloromyotomy,OP)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aparoscopic Pyloromyotomy,LP)。近年来,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腹腔镜技术治疗CHPS为小儿外科医师和患儿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就LP与OP两种术式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目的对比LP与OP治疗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CHP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限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取得58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n=33)和腹腔镜组(n=25),两组均行PRT,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进行评分。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幽门肌厚度、幽门管长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评分比较: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手术瘢痕进行评分,腹腔镜组瘢痕评分明显优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治疗CHPS疗效确切,安全,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留院时间短、外观美观等优势。
二、胆囊息肉的微创外科治疗(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息肉的微创外科治疗(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保胆手术概述 |
1.1 内镜保胆手术的命名 |
1.2 内镜保胆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
1.3 内镜保胆手术的分类及评价 |
1.3.1 M-CGPS |
1.3.2 La-CGPS |
1.3.3 L-CGPS |
1.4 内镜保胆手术的设备 |
1.4.1 基本设备 |
1.4.2 其他设备 |
2 内镜保胆手术治疗流程 |
2.1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前准备 |
2.1.1 术前准备及用药 |
2.1.2 术前全身检查 |
2.1.3 胆道系统检查 |
2.1.4 胆囊功能评价 |
2.2 内镜保胆手术的适应证 |
2.2.1 胆囊结石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
2.2.2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 |
2.2.3 胆囊息肉 |
2.2.4 胆囊结石(息肉)合并局限型胆囊腺肌症 |
2.3 内镜保胆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
2.3.1 胆囊结石伴急性、亚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炎性水肿且保守治疗有效者 |
2.3.2 胆囊造瘘或穿刺引流后残余胆囊结石(息肉) |
2.3.3 合并节段型腺肌症 |
2.3.4 合并RASS |
2.4 内镜保胆手术的禁忌证 |
2.5 内镜保胆手术的操作原则 |
2.5.1 保胆三原则 |
2.5.2 其他操作注意事项 |
2.6 内镜保胆手术的并发症 |
2.6.1 一般手术并发症 |
2.6.2 胆漏 |
2.6.3 结石残留 |
2.6.4 胆囊内出血 |
2.6.5浆膜下穿孔 |
2.7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后处理及预防再发 |
2.7.1 术后饮食 |
2.7.2 胆酸类药物 |
2.7.3 中药 |
2.8 内镜保胆手术的随访和信息记录 |
2.8.1 术前术中的信息记录 |
2.8.2 术后随访 |
2.9 胆囊结石再发 |
3 附件 |
3.1 胆囊胆固醇沉积分度 |
3.2 罗-阿窦结石分度 |
3.3 胆囊腺肌症分型 |
3.4 胆囊管通畅标准 |
3.5 胆胰汇合部疾病 |
(2)肠道菌群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存关系 |
2 肠道菌群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
3 胆囊结石形成的细菌学机制 |
3.1 细菌感染所致炎症过程 |
3.2 细菌感染后的产物 |
3.3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 |
4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 |
5 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的代谢和修饰 |
5.1 胆汁酸的合成和肠肝循环 |
5.2 胆汁盐水解酶 |
5.3 7α-脱羟基菌 |
5.4 肠道菌群在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 )和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Gpbar1/TGR5)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6 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间接促进胆囊结石形成 |
7 肠道菌群和胆囊胆固醇息肉 |
7.1 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相关性 |
7.2 肠道菌群和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关系 |
8 小结和展望 |
实验 |
1 对象与材料 |
1.1 样本(病例)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2.1 疾病组(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者)纳入标准 |
1.2.2 健康组纳入标准 |
1.2.3 所有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1.3 基本资料采集 |
1.4 医学伦理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DNA提取 |
2.3 16S rDNA V3-V4 区扩增 |
2.3.1 引物序列 |
2.3.2 扩增反应体系 |
2.4 产物纯化及建库 |
2.5 文库质量检测 |
2.6 上机测序 |
2.7 生物信息分析 |
2.7.1 数据过滤 |
2.7.2 Tags连接 |
2.7.3 聚类结果统计 |
2.7.4 OTU注释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HiSeq测序结果 |
3.2.1 OTU聚类 |
3.2.2 三组样本韦恩图(Venn diagram)和花瓣图分析 |
3.3 三组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3.1 Alpha多样性分析 |
3.3.1.1 物种稀释曲线和物种累积曲线 |
3.3.1.2 丰度等级曲线 |
3.3.1.3 Alpha多样性组间差异分析 |
3.3.2 Beta多样性分析 |
3.3.2.1 PCoA分析 |
3.3.2.2 Beta多样性组间差异分析 |
3.3.2.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 |
3.4 三组样本物种组成比较分析 |
3.4.1 门水平上所有样本及组间菌群组成比较分析 |
3.4.2 属水平上所有样本及组间菌群组成比较分析 |
3.5 LEfSe分析 |
4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 |
附录B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良性胆囊疾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是否腹腔引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文献检索 |
1.1 检索策略 |
1.2 检索词 |
2.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4.主要结局及次要结局指标 |
5.亚组分析 |
6.统计学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 |
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3.Meta分析结果 |
3.1 腹腔内液体 |
3.2 伤口感染 |
3.3 恶心或/和呕吐 |
3.4 术后24 小时疼痛 |
3.5 术后死亡率 |
3.6 肩部疼痛 |
3.7 手术时间 |
3.8 术后住院时间 |
4.发表偏倚评估 |
5.亚组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治疗进展及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的利弊评价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转开腹列线图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探究保胆取息术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息肉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手术与随访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保胆取息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术式对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短期疗效指标定义 |
1.2.1 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2.3 短期疗效指标 |
1.3 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质量评价 |
2.3 检索结果 |
2.3.1 手术时间 |
2.3.2 术中出血量 |
2.3.3 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 |
2.3.4 住院时间 |
2.3.5 术后恶心、呕吐 |
2.3.6 术后腹泻 |
2.3.7 术后胆漏 |
3 讨论 |
(9)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3 器械设备 |
2.2.4 手术方法 |
2.2.5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2.6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治疗效果比较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医用胶和传统金属钛夹闭合胆囊切口效果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3 实验模型的建立 |
3.2.4 观察指标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胆囊容量和切口大小 |
3.3.2 操作时间 |
3.3.3 液体渗漏 |
3.3.4 爆裂压力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胆囊息肉的微创外科治疗(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J]. 刘京山,朱星屹.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8)
- [2]肠道菌群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相关性研究[D]. 何海涛. 西安医学院, 2021
- [3]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D]. 李旺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良性胆囊疾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是否腹腔引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杨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D]. 李明月.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转开腹列线图模型的建立[D]. 王海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探究保胆取息术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息肉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 韩旭.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术式对比的Meta分析[J]. 朱东阳,杨凌志,杨剑,孙红,杨婧,于云宝,刘国升,彭心宇. 农垦医学, 2020(06)
- [9]经自然腔道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效果与应用探讨[D]. 张秦. 厦门大学, 2019(01)
- [10]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D]. 王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腹腔镜论文; 胆固醇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固醇息肉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