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准备“西进”德国吗?(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静[1](2020)在《《丢失的信》(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是基于对美国作家吉莉安·康托尔的历史小说《丢失的信》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四章的内容进行英汉翻译实践所写就的翻译实践报告。《丢失的信》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发生在奥地利的一段动人故事。男主角克里斯托夫是一名邮票雕刻学徒,他一边暗地为抵抗组织伪造文件,一边试图在乱世之中拯救自己的爱人。翻译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名词、简洁却富有深意的对话以及生动形象的环境描写。因此,如何充分传达原作的信息内涵并还原原作的艺术效果是本次实践中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报告借助交际翻译理论,对译者解决翻译难题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报告对源文本的选择和翻译过程,即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修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用充分的案例阐述了所用的翻译技巧。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所在,译者在这一部分将典型案例分为了词汇与短语、句子、以及修辞三大层面,并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进行了具体分析。译者在词汇与短语层面采用了加注、具体化、词性转化和正说反译的技巧来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原文信息并使译文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在句子层面,译者采用增译的技巧来增加译文表现力,并通过分译和语序重组来保证译文流畅度;在修辞层面,译者则借助汉语中的对等表达来再现原作中的修辞美感。本翻译报告体现了交际翻译理论在历史小说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能够尽可能地生动再现原作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并试图使二战历史的相关内容能够被中国读者理解。
高中杭[2](2017)在《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宽严相济的政党制度为极右翼政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后“经济建设联合会”、“社会主义帝国党”和“德意志帝国党”这三个极右翼政党就在组织力量以及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立于1964年的德国民族民主党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极右翼政党,它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第四大政治力量,其党员总数达到2.8万名,并在全国11个联邦州议会中的7个拥有议席,从而实现了迅速崛起。但是随着它在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中的失利,德国民族民主党在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前期都在不断衰落,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有所攀升。两德的统一也没有明显地促进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以致于到1996年弗伊格特上台时,德国民族民主党已经陷入重重危机,面临解散。然而,就在他上任几年后,德国民族民主党迅速扭转了颓势并逐渐实现了再度崛起。这主要表现为党员人数的增加和选举方面一系列的成功:其党员总数从1996年的3500名很快上升到1998年的6000名,到2007年更是创下了 7200名的历史新高。随着组织力量的不断增强,再加上有效的地方政策以及宣传工作的进步等因素,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04年以9.2%的州议会选举历史第二高的得票率进入了萨克森州议会,这是1968年以来该党第一次进入联邦州一级的议会,也是其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此后,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进入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议会,在2009年再度进入萨克森州议会,这也是德国民族民主党自建党以来头一次连续在同一个州议会中拥有议席。在2005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中,德国民族民主党赢得了 1.6%的选票,创造了该党自1969年以来的新高。凭借州议会和联邦议会选举上的成功,德国民族民主党获得了大量的国家资金和竞选补贴,再加上捐款所得的增加,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财政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出于政党工作专业化的需要,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弗伊格特时期新建了大量功能性机构,如“民族民主教育中心”、“家乡及民族认同教育处”、“民族培训处”、“地区政治联合会”、“民族妇女社团”。因此,作为唯一拥有青年组织的极右翼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组织机构的完备程度在极右翼阵营中达到最高。此外,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它成功的团结起了分裂的极右翼力量,举办了大量达到其历史之最的游行示威等集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德国民族民主党进一步加强了极右翼阵营内部与德国人民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德意志党以及共和党的联合与选举方面的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条“民族阵线”。在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同时,德国人民联盟和共和党却相对衰落,因此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在德国极右翼阵营重新树立其领头羊的地位。在国际上,德国民族民主党也大力加强了与其它国家极右翼政党和组织的横向联合,并发展成为德国在国际极右翼阵营中的最高代表。弗伊格特时期的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在于其主要政治理念的转变。它质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合法性并对其发展的现状大肆批评,否定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公开号召推翻现行制度。对于议会民主它也从根本上持拒绝的态度,它反对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谋求建立一个非议会制的国家。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它始终坚持对德国边界和德国战争罪责问题的修正,竭力美化“第三帝国”并为其辩解,否定或低估它的罪行。此外,弗伊格特时期的德国民族民主党实行“新”反犹主义,把反犹与反美、反资本、反全球化相结合,从金融、经济等其它角度继续其旧有的反犹政策。随着政治理念的不断极端化,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思想内涵与纳粹越来越接近,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纳粹性质的“反制度的”政党,完全摆脱了之前“与制度相一致”的政党的形象。政治理念的转变和极端化成为其团结新纳粹、光头党分子等极右翼暴力组织、贯彻“为街头而战”和“为共同的意志而战”战略的思想基础。随着这些新鲜力量的加入,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数量和活动能力得以大幅提高,这为其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原因在于德国民族民主党基本政策主张的转变。随着两德统一后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欧盟的大规模东扩,德国的社会和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转轨和政治改制带来的双重压力更是产生了大量问题。但弗伊格特的前任德克特并没有把握好这样的历史契机,他在东部地区仍然坚持以历史修正主义为主导的政策,因而始终没有什么成效。弗伊格特则顺应时代发展,领导德国民族民主党实现了从德意志-民族主义向“民族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为此,德国民族民主党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再首先谋求维护中产阶级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而是突出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因而实行以反全球化、反欧盟、反对社会福利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政策。为了体现对“小人物”的关心,其政策主张中不乏平民主义的成分。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弗伊格特开始把排外斗争与社会问题相结合,采取“社会问题民族化”的方式推行以排外为核心的外国人政策。它把外国人在德国的存在看作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主张不加区别的抵制一切外国人。德国民族民主党这些迎合中下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人士的政策主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效果,它能够在2004年高票进入萨克森州议会就得益于当年德国国内反对社会福利削减的抗议浪潮。第三个原因在于“四个支柱战略”的实施,这也是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重新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借助组织上对极右翼阵营的全面开放,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人数和党员的活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这保证了“为街头而战”战略的实施,也奠定了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基础。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对内团结了极右翼阵营的各种力量,对外则扩大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影响力,各种音乐活动也成为吸引年轻选民的有效手段。“为头脑而战”战略促进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提高了其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再加上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大力吸收,为德国民族民主党实施“为议会而战”战略以及进入议会做好了干部方面的准备。“东进”政策使德国民族民主党首先在萨克森州具有了组织和人力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和竞选活动以及扎实细致的地方工作等因素,德国民族民主党成功地建立了一些支持率较高的“堡垒”地区并打造了关心地方事务的、负责任的“正常党派”的形象。在地方议会成功的基础上,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进军萨克森以及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议会,创造了其选举上的辉煌。此后,德国民族民主党依托“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对内成功团结起了国内极右翼阵营的各种力量。它们在选举以及集体活动方面互相支持,初步构建了一条极右翼的“民族阵线”。对外则通过积极的国际联合政策使自己发展成为德国极右翼阵营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随着自身的不断强大和德国人民联盟以及共和党的相对衰落,德国民族民主党已经成为德国极右翼阵营的“引力场”和“结晶点”。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吸引了德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面对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危害,德国社会各界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德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以及一些社会力量合力谋求将其取缔,为此德国国内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其实只能算是一种长期衰落之后的有限崛起,因为当今德国民族民主党无论从党员数量还是从议会选举的成绩来看都远远没有达到其早期的水平,而且由于过度重视东部,德国民族民主党有逐渐退化成“东部党”和“地区党”的风险。但是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它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视,人们必须做好与之长期斗争的准备。
王华[3](2005)在《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文中指出萨摩亚争端是近代晚期太平洋国际关系中的焦点事件,在19世纪末英、德、美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大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角度论述1871-1900年的萨摩亚问题。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由自由向垄断过渡,造成美、德、英对海外市场的强烈追求,三国在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展开殖民争夺,形成了长达30年的萨摩亚国际争端。该争端历经三个主要阶段:① 1871-1879年为萨摩亚争端的形成期,三国各自明确在群岛的殖民利益,并相继以条约形式固定化。② 1880-1889年为争端的发展期,列强逐渐由殖民合作转向争夺和对抗。三国间在萨摩亚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外交冲突,一度导致战争危机。柏林会议和《柏林总协定》使该危机暂时消弥。③ 1890-1900年为争端的高潮和解决期。根据《柏林总协定》建立起来的“共管”体制存在诸多致命缺陷,导致萨摩亚在1898年再次陷入政治混乱。而此时期列强外交政策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殖民利益的尖锐冲突导致三国在群岛再次陷入外交危机。1899年12月,萨摩亚被德、美瓜分,争端结束。萨摩亚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帝国主义形成时期三个主要列强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上的演变和国际政治形势的总体发展态势。萨摩亚问题中存在双重外交,除三大国间的平等外交之外,萨摩亚王国与列强间也同时存在不平等的殖民外交关系。所以萨摩亚争端的发展过程,也同时见证了萨摩亚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对殖民文化和反殖民主义的重视,也是本论文贯穿始终的一个特点。殖民文化不仅是列强对萨摩亚所抱有的心理和文化优越感,同时也已经渐渐渗透入萨摩亚人的精神和生活,这也是造成萨摩亚被顺利殖民地化的重要原因。文章由七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除介绍本题目的学术史和论文的学术构想外,还重点谈及作者对殖民扩张问题的一点理论思考。第一章是对1879年之前萨摩亚国际争端形成过程的概括。第二章论述1880-1884年列强在萨摩亚的外交协调和本地自治的最后时光。第三章详述1884-1889年列强为吞并群岛而爆发的外交争端和第一次萨摩亚危机。第四章涉及“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以及大国政策在90年代的大调整。第二次萨摩亚危机和争端的最终解决,是第五章叙述的中心。结语是对萨摩亚争端中大国政策、大国关系和论文观点的总结概括。
武心波[4](2004)在《“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m)定义日本“一元政治进程”的具体内容,将日本的“国家主义”作为一个高度一元化的动态的政治进程加以考察和分析,重在究明导致这一“政治进程”在岛国日本形成或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活动规律。 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和追溯的起点上不完全拘泥于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话语版本,而是从日本的历史源头开始挖掘,通过将这一政治进程纳入“历史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转换这一理论框架,用“大历史”的眼光对之进行梳理、甄别和考察,以找出隐藏在这一“政治进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一般规律或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重点,也即发生在当下日本岛上的“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给出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学理上的解释与说明。 日本“历史结构”的自我转换,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从历史上看,每当“二元结构”在外部强大力量的冲击下发生危机并出现解体时,日本总会习惯性地趋向“一元”,指向国家,即整个社会就像软体动物一样会习惯性地收缩到国家层面,寻求国家庇护以躲避风险,同时还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聚集全岛资源和力量来一致对外。而一旦外部危机被成功地化解后,日本又会自动地(有时是被迫)由一元状态(非常态)再度地以“某种方式”重返传统的二元分裂状态(常态),同时继续其发展。当危机再次降临时,日本又会自动地转换到一元状态。虽然每一次的转换在“条件”和“具体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在“结构”与“形态”上却显示出了一种惊人的形似性与重复性。这种在外压下造成的“二元结构”在解体后自动地向“一元结构”转换的自我调节方式,几乎已演变为日本社会化解外部危机进行自救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手段。 这一“结构转换”原理或规律似乎已演化成了岛国的一种固有的生存方式或模式。古代如此:在华夏文明的冲击下,“大化改新”是日本为摆脱国内外的困境,模仿隋唐大胆地走中央集权国家道路的一次尝试和体验,但这一以中央集权国家为基本内容的一元政治进程最终却因氏族政治的崛起而遭到失败,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原来分散的状态,并最终确立了以“幕/藩二元体制”为基本内容的“二元政治格局”。近代也是如此: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日本为摆脱国内外危机,再次从分散走向聚合,大胆地模仿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制,迈上了以天皇制国家为基本内容的一元政治进程,但这一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进程却因日本对外的疯狂侵略和扩张再次遭到惨败。这样战败后的日本被美国强行改造后,随着“国家主义”的销声匿迹,又习惯性地回到了分散状态,并最终形成了“政府/企业二元体制”。 二战的失败,导致了近代国家神话在日本人心中的幻灭,“国家主义”成了话语禁区,“国家”也因此成了“恶”的代名词和历史的罪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信誉和威望。人们不再对国家奉献忠诚,放弃了对国家的认同和追随,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念和热情。“脱国家主义”的情绪一时成为战后整个社会共同的总体政治意向和社会风潮。 但这一政治禁区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迅猛崛起,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发端于上世纪80 年代的日本“新国家主义”,在冷战结束后曾一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又经过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失去的 10 年”的一番折腾,这一进程开始发生深刻的“质变”,使得被禁锢已久的“国家主义”开始从最初的社会思潮,演化为一种强烈的岛国政治意志和倾向,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的全岛一致的政治选择,一种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如何解释这一政治现象?本文依据日本特有的“历史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转换原理,揭示了其内在的生成机制、运行路径和逻辑规则: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战后形 2<WP=4>成的以政府/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二元结构”模式发生了空前危机,处在被不断解构的危难之中,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渴望向“一元政治”回归的强烈冲动。尤其是随着企业这一命运共同体的“解体”,社会对新的一元目标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地由企业等地方性中间组织转向了国家,开始对国家提出新的要求,期望重建国家这一传统的共同体,渴望得到国家的保护,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回应危机。这样,日本社会便进入了旧的“二元结构”模式逐渐解体,开始缓慢地向重建和强化国家、向“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的历史转型期。 氏族政治原理将会在暗中深刻地制约着这一进程,因此天皇与“天皇制”是日本向“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时最有可能动用的一大传统政治资源。本文共分前言、目录、正文、中日文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其中前言部分概述了作者研究这一课题的几点感想和体会,以便审阅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与了解作者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正文的主要部分是由三篇六章组成,如同一首由三个声部组成的大型时代“变奏曲”一般。每一篇又都由两章组成,按照“一元”和“二元”的历史节拍发生“变奏”,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回合。各篇之间的关系又是层层递进的,时间上是由远而近(古代→近现代→当代),直逼当下的主题。在正文的首尾各安排了序章和结束语。序章主要是
罗纳德·哈伍德,曹轶[5](2004)在《钢琴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浩芬[6](2001)在《你准备“西进”德国吗?》文中指出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热潮中,德国以其优美的风景,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无学费高质量的教育,深深吸引了新一代的留学者。你是不是也正准备"西进"德国呢?你了解赴德留学的各种手续吗?你知道该怎样开始德意志的留学生活吗?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示。德国如何认定中国大学生的学历中德两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学制学位方面的差异。中国高校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德国高校学位目前只设硕士和博士两级,对中国学生的学历具体如何换算成德国高校的相应学历,目前没有统
赵淑芬[7](2000)在《中国轿车何时降下高昂的价格 ?——北京第6届国际汽车展览会有感》文中认为
汤柱国,唐小兰[8](1993)在《闯山男儿自豪雄——记四川省涪陵地区科技新秀 刘正宇》文中提出 川东有座金佛山金佛山是大娄山脉的主峰,背靠云贵高原,面向四川盆地,聚集着喜马拉雅山、四川盆地、大巴山、长江中下游4个植物区系的各类植物.一个天然的植物王国.1891年,德国植物学家罗斯·德夫登上了金佛山;他是第一个登上金佛山采集植物标本的人.他采走的上千种植物标本,现在被存进德国皇家博物馆.植物,人类生存的摇篮.论植物种类多少,除了亚马逊河原始森林,就当数地大物博的中国.国外许许多多的国家早有了自己完整的《植物志》,中国至今还没有为这一巨着的出版
二、你准备“西进”德国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准备“西进”德国吗?(论文提纲范文)
(1)《丢失的信》(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1 The Author Jillian Cantor |
1.1.2 The Novel The Lost Letter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
1.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Lost Letter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3.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The Lexical and Phrasal Level |
3.2.1 Annotation |
3.2.2 Specification |
3.2.3 Conversion |
3.2.4 Negation |
3.3 The Syntactic Level |
3.3.1 Amplification |
3.3.2 Division |
3.3.3 Restructuring |
3.4 The Rhetorical Level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2)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 |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结构 |
(一) 本文的重点、难点 |
(二)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联邦德国的政党制度与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第一节 联邦德国宽严相济的政党制度 |
一、“可争论的民主”赋予极右翼政党的权利 |
二、“防卫性民主”对极右主义发展的限制及制裁 |
第二节 联邦德国主要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弗伊格特上台前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六十年代的初创与迅速崛起 |
一、“德意志帝国党”与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组建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成立初期的政治理念 |
三、1965年至1968年选举的巨大成功 |
四、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 |
第二节 20世纪七十年代的衰退及崩溃 |
一、组织力量的急剧萎缩与党内分裂的加剧 |
二、从“保守”到“实际”的转变 |
三、选举持续失利导致的生存危机 |
第三节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巩固与缓慢上升 |
一、组织力量的恢复与壮大 |
二、议会选举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四节 20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德国民族民主党主张的极端化与危机的加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治理念 |
第一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政治体制的反对者 |
一、反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
二、反对议会民主制 |
三、质疑《基本法》的合法性 |
第二节 历史修正主义 |
一、坚持对德国边界和二战德国罪责问题的修正 |
二、美化“第三帝国” |
第三节 反犹主义 |
一、污蔑大屠杀纪念 |
二、质疑大屠杀被害犹太人的数量及被害方式 |
三、扩大“大屠杀”的使用范围 |
四、实行新反犹主义 |
第四节 种族主义和排外 |
一、“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理论的核心内容 |
二、“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的主要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策主张 |
第一节 对内政策主张 |
一、以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政策主张 |
二、全面排斥外国人的政策主张 |
三、关爱本国传统家庭及特殊家庭的家庭政策主张 |
四、严打犯罪的国内安全政策主张 |
五、追求全面教育的教育政策主张 |
六、以“生态法西斯主义”为核心的环保政策主张 |
第二节 对外政策主张 |
一、反帝、反普遍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主张 |
二、平等基础上联合的欧洲政策主张 |
三、谋求军事独立及加强的防卫政策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为街头而战”战略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对极右暴力组织态度的转变 |
二、“为街头而战”的造势策略 |
三、“为街头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二节 “为头脑而战”战略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政党工作专业化的努力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理论建设的重要进步 |
三、德国民族民主党对热点话题的利用 |
四、“夺取话语权战略” |
五、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网络建设 |
六、“为头脑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三节 “为议会而战”战略 |
一、实施“东进”政策 |
二、借助有力的宣传鼓动打造政党形象 |
三、开展扎实细致的地方工作 |
四、议会选举成功对于德国民族民主党发展的意义 |
五、“为议会而战”战略的成效及其局限性 |
第四节 “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 |
一、“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在国内的实施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国际联合 |
三、“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的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 |
第一节 弗伊格特上台初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节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全面发展 |
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
二、政党建设的专业化 |
三、选举上的进展 |
四、资金状况的改善 |
五、活动能力的增强 |
六、在极右翼阵营中地位的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激起的反应 |
第一节 德国社会对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反应 |
一、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引起的社会震动 |
二、社会各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抵制和斗争 |
第二节 德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围绕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进行的争论 |
一、赞同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二、反对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弗伊格特时期重新崛起的原因 |
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译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学术史与论文的学术构想 |
二、关于殖民扩张问题研究的一点理论思考 |
1. 近代殖民扩张的必然性与萨摩亚争端 |
2. 近代殖民扩张中的双重外交 |
3. 殖民文化与萨摩亚 |
第一章 “动乱的天堂”:1879年之前 |
第一节 殖民者的到来(1830-1870) |
一、欧洲人“发现”萨摩亚 |
二、伦敦传教协会与英国殖民的开端 |
三、汉堡戈德弗罗伊公司与德国利益的产生 |
四、捕鲸者、海军与美国利益的产生 |
第二节 各国殖民利益具体化与政府行为力的扩张(1871-1876) |
一、英属新西兰殖民地与萨摩亚 |
二、美国在萨摩亚战略利益的明确化 |
三、帝国利益的形成:萨摩亚面对新德国 |
第三节 碰撞与竞约(1876-1879) |
一、王位、土地和领事:动乱之源 |
二、竞相订约 |
第四节 《1879年自治市公约》:白人优越地位的确立 |
一、列强合作思想的出现 |
二、《1879年阿皮亚自治市公约》 |
三、国中之国:白人优势地位的确立 |
小结:最后的净土--新老殖民势力在萨摩亚相遇 |
第二章 虚假的“自治”与殖民协调:1880-1884年 |
第一节 尴尬的“自治”:萨摩亚政府的生存危机 |
一、塔拉沃乌政府与白人辅政的尝试 |
二、“莱卡瓦纳和平”:“自治”的最后时光 |
第二节 大国间的殖民协调 |
一、各国的政策立场 |
二、大国的外交协调与领事合作 |
第三节 新西兰的吞并叫嚣与德国的反应 |
一、新西兰的吞并图谋 |
二、德国态度的转变 |
第四节 《德国-萨摩亚协定》与和平“自治”的终结 |
一、《德国-萨摩亚协定》:“自治”的终结 |
二、“莱卡瓦纳和平”的结束 |
小结:自治的结束与殖民地时代的到来 |
第三章 帝国激情的碰撞:1884-1889年 |
第一节 俾斯麦与萨摩亚 |
一、俾斯麦转变殖民态度 |
二、俾斯麦的萨摩亚政策 |
第二节 贝亚德和萨摩亚 |
一、贝亚德接手萨摩亚事务和他的基本政策立场 |
二、贝亚德与萨摩亚(华盛顿会议之前) |
第三节 英德秘密谈判与华盛顿会议 |
一、英德秘密谈判 |
二、1887年华盛顿会议 |
第四节 大动乱 |
一、布兰岱斯、贝克尔与塔马塞斯政府 |
二、美国:单独的对抗 |
三、玛塔阿法的反抗 |
第五节 台风:阻止了战争? |
一、战争危机 |
二、台风 |
三、柏林会议 |
小结:“大陆政策”、“门罗主义”与萨摩亚问题 |
第四章 貌合神离的“共管”合作:1890-1898年 |
第一节 《柏林总协定》与“共管”体制的建立 |
一、《柏林总协定》 |
二、“共管”体制的建立 |
第二节 “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 |
一、“共管”体制的主要成就 |
二、“共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
第三节 调整中的大国政策 |
一、德国与早期“世界政策” |
二、“大政策”:美国走出美洲 |
三、难以为继的“均势”:“光辉孤立”的困境 |
小结:萨摩亚与变化中的大国关系 |
第五章 必然的决裂:1898-1900年 |
第一节 萨摩亚内战与联合特使团 |
一、王位争夺与萨摩亚内战的爆发 |
二、三国特使团的工作 |
第二节 英德谈判 |
一、瓜分建议的提出 |
二、1899年英德谈判 |
第三节 萨摩亚的瓜分 |
一、三国索赔仲裁协定的签订 |
二、最后瓜分条约的签订 |
三、瓜分之后 |
小结:“麻烦”的终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前言 |
序 |
一、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研究现状 |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三、 对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
四、 基本思路 |
第一篇 朝贡体系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失败 |
第一章 由“多元”走向“一元” |
第一节 多元社会:一个被遗忘了的孤岛上的落后民族 |
第二节 来自华夏文明的挑战与内外危机 |
第三节 大化改新与“一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
第二章 “一元”分裂,退回“二元” |
第一节 氏族政治的复辟与“一元格局”的解体 |
第二节 “幕/藩二元体制”的确立 |
第三节 置身于“东亚朝贡体系”中的日本 |
第二篇 主权国家体系下近代“国家主义”的形成与失败 |
第三章 “二元”解体,回归“一元” |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冲击与“幕/藩二元体制”的解体 |
第二节 明治维新与回归“一元政治” |
第三节 “天皇制”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
第四节 “绝对国家主义”的盛行与“第一次战败” |
第四章 “一元”瓦解,重返“二元” |
第一节 刺刀下的“国家再造”与“一元政治”的解体 |
第二节 “政府/企业二元体制”的形成 |
第三节 “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滥觞 |
第三篇 全球化背景下向“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回归的动因与表现 |
第五章 “二元”解体,逐渐回归“一元”?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
第二节 企业共同体危机 |
第三节 政府危机 |
第四节 向“新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回归 |
第六章 回归“一元政治”的诸“临床表现 |
第一节 “模型”与“视角”的确立 |
第二节 历史层面的纵向视角 |
第三节 制度层面的横向视角 |
第四节 精神层面的立体视角 |
第五节 “皇国史观”的传统视角 |
结束语 |
一、 理论创新 |
二、 研究前景展望 |
中文参考文献 |
日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5)钢琴师(论文提纲范文)
华沙 外景 日 |
华沙 波兰电台录音室 内景 日 |
波兰电台大厅 楼梯间 内景 日 |
什皮尔曼的住宅 斯里斯卡大街 内景 傍晚 |
斯普尔曼家饭厅 内景 夜 |
华沙 大街 外景 日 |
什皮尔曼的住宅 内景 日 |
药店 内景 日 |
通向天堂咖啡厅的小巷 外景 日 |
什皮尔曼家住宅 内景 日 |
华沙大街上 内景 日 |
什皮尔曼的住宅 内景 日 |
什皮尔曼家住宅 内景 日 |
通向犹太区的华沙街道 外景 日 |
犹太区, 什皮尔曼家新住宅 内景 日 |
犹太区的围墙 外景 日 |
什皮尔曼的住宅 内景 日 |
犹太区围墙 外景 傍晚 |
犹太区 商业街 外景 日 |
犹太区 克洛德纳大街的通道 外景 日 |
犹太区 什皮尔曼的住宅 内景 日 |
犹太区 卡普利咖啡厅 内景 日 |
犹太区 耶胡达家院子 外景 日 |
犹太区 耶胡达家住宅 内景 日 |
犹太区 街上 外景 傍晚 |
犹太区 墙内的半条街道 外景 傍晚 |
犹太区 什皮尔曼的住宅 内景 夜 |
犹太区 窗户的视野和什皮尔曼家 外景/内景 夜 |
犹太区 卡普里咖啡厅 内景 日 |
犹太区 卡普里咖啡厅 外景 日 |
犹太区 大街 外景 日 |
犹太区 政府大楼对面的广场 外景 日 |
犹太区 克洛德纳大街上的行人天桥 外景 日 |
犹太区 卡普里咖啡厅 傍晚 |
犹太区 卡普里咖啡厅 厨房 内景 夜 |
犹太区 克洛德纳大街上的天桥 外景 日 |
犹太区 舒尔茨工作室 内景 日 |
犹太区 舒尔茨工作室 主任办公室 内景 日 |
犹太区 舒尔茨工作室出口 外景 日 |
犹太区 克洛德纳大街上的天桥 外景 日 |
华沙 克洛德纳大街 外景 日 |
犹太区 仓库 内景 日 |
犹太区 仓库 宿舍的一角 内景 深夜 |
犹太区 仓库院子 外景 深夜 |
犹太区, 仓库, 宿舍的一角, 内景, 深夜 |
犹太区 乌姆施拉格广场入口 外景 日 |
犹太区 乌姆施拉格广场 外景 日 |
犹太区 货运站 外景 日 |
犹太区 荒凉的大街上 外景 日 |
犹太区 耶胡达家院子 外景 傍晚 |
犹太区 耶胡达家 内景 傍晚 |
犹太区 乌姆施拉格广场 外景 傍晚 |
卡普里咖啡厅 外景 傍晚 |
卡普里咖啡厅 内景 傍晚 |
卡普里咖啡厅 台子下面的躲藏处 内景 傍晚 |
走出犹太区的路 外景 日 |
犹太区外的大街 外景 日 |
塞拉那·布拉玛广场 外景 日 |
犹太区 出犹太区的大街 外景 日 |
翻建工程的工地 犹太区外 外景 日 |
犹太区外的工地 储藏室 内景 日 |
华沙 犹太区外的工地 外景 日 (雨) |
犹太区外的工地 外景 日 (雪) |
犹太区外的工地 储藏室 内景 日 |
四、你准备“西进”德国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丢失的信》(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周雅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2]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D]. 高中杭.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3]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 王华.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4)
- [4]“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一元政治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分析[D]. 武心波. 复旦大学, 2004(01)
- [5]钢琴师[J]. 罗纳德·哈伍德,曹轶. 世界电影, 2004(01)
- [6]你准备“西进”德国吗?[J]. 郭浩芬.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1(01)
- [7]中国轿车何时降下高昂的价格 ?——北京第6届国际汽车展览会有感[J]. 赵淑芬. 北京汽车, 2000(05)
- [8]闯山男儿自豪雄——记四川省涪陵地区科技新秀 刘正宇[J]. 汤柱国,唐小兰. 植物杂志, 1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