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骨滑车发育不全的MR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郑雷,李迎春,都基权,任刚,朱玲玲,孙百胜,焦健[1](2022)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性别、年龄、解剖参数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lateral patellar dislocation, LPD)患者性别、年龄、髌股关节解剖参数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21-07在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就诊的115例经临床证实为急性LPD患者的MRI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分为青少年(<18岁)、成人(≥18岁)]、髌股关节解剖参数[髌骨位置、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 TT-TG)间距、股骨滑车类型]与急性LPD后髌骨、股骨外侧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LPD后,髌骨、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6.1%、27.0%。男性、女性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8.7%、37.7%,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4.8%、21.7%,两组比较,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5,P=0.027)。成人组、青少年组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7.1%、37.9%,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6.7%、1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χ2=4.156,P=0.042)。TT-TG间距正常、TT-TG间距过大者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2.6%、32.4%,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2.1%、16.2%,两组比较,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3,P=0.043)。股骨滑车发育正常、股骨滑车重度发育不良者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8.7%、28.6%,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9.1%、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69,P=0.007;χ2=6.034,P=0.014)。髌骨位置正常、髌骨高位者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8.4%、43.4%,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0.6%、2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P=0.593;χ2=0.93,P=0.335)。结论急性LPD后,成人、股骨滑车发育正常者更易于发生髌骨和股骨外侧髁的关节软骨损伤,男性、TT-TG间距正常者更易于发生髌骨关节软骨损伤。
周元博[2](2021)在《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性的影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胫骨结节-滑车沟(TT-TG)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到2019年8月膝关节的CT图像,纳入154例患者,男性80例,女性74例,年龄范围是18-55岁。根据评估滑车不良的Dejour分型法,分为滑车发育不良组(Dejour A型、B型、C型、D型)和正常组(沟角≤145°),并在影像分析系统上测量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和股骨滑车形态学指标(滑车的沟角、滑车外侧倾斜角、内外侧滑车高度、中心滑车高度、滑车深度、滑车面不对称性)。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来比较滑车发育不良组与正常组的TT-TG距离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TT-TG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的相关性。结果:滑车不良组比正常组有更大的TT-TG距离(P<0.001),TT-TG距离与大部分滑车形态学指标存在相关性:滑车沟角(r=0.487,P<0.001)、外侧倾斜角(r=-0.286,P<0.001)、内侧滑车高度(r=-0.174,P=0.031)、滑车深度(r=-0.299,P<0.001)、滑车面不对称性(r=-0.301,P<0.001)、Dejour分型(r=0.496,P<0.001),而与外侧滑车高度(r=0.001,P=0.993)、中心滑车高度(r=0.102,P=0.210)没有发现相关性。结果表明TT-TG距离增大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存在相关性,支持了髌股关节应力刺激会影响股骨滑车发育的假说,为临床上治疗儿童髌股关节不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论:本研究表明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增大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存在相关性,支持了髌股关节的应力刺激会影响股骨滑车发育的假说,为临床上治疗儿童髌股关节不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周元博,黄文亮,王晋东[3](2021)在《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是导致髌股关节不稳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滑车发育的形态是先天基因决定的还是与后天髌股关节间的应力刺激有关,目前尚没有定论,因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的大小会影响髌股关节内外侧的压力,所以通过分析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是否存在相关性,来验证滑车发育形态是否与后天髌骨应力的刺激有关。目的:探索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至8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患者的膝关节CT图像,纳入154例患者,其中男80例,女74例,年龄18-55岁。根据评估滑车不良的Dejour分型法,分为滑车发育不良组(Dejour A型、B型、C型、D型)和正常组(沟角≤145°),并在影像分析系统上测量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和股骨滑车形态学指标(滑车的沟角、滑车外侧倾斜角、内外侧滑车高度、中心滑车高度、滑车深度、滑车面不对称性)。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滑车发育不良组与正常组的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滑车不良组比正常组有更大的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P <0.001),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大部分滑车形态学指标存在相关性:滑车沟角(r=0.487,P <0.001)、外侧倾斜角(r=-0.286,P <0.001)、内侧滑车高度(r=-0.174,P=0.031)、滑车深度(r=-0.299,P <0.001)、滑车面不对称性(r=-0.301,P <0.001)、Dejour分型(r=0.496,P <0.001),而与外侧滑车高度(r=0.001,P=0.993)、中心滑车高度(r=0.102,P=0.210)没有发现相关性。结果表明,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增大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存在相关性,支持了髌股关节应力刺激会影响股骨滑车发育的假说,为临床治疗儿童髌股关节不稳提供了理论依据。
牛竞辉[4](2021)在《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目的: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不良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而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同样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但是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仍未见研究报道。下肢扭转包括有股骨扭转和胫骨扭转,而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和胫骨扭转角分别为衡量上述二者的常用指标。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的改变,旨在探讨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0只一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后肢(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30膝),未施行任何手术操作。于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及兔子成熟时(手术后5个月时)对兔子后肢行CT扫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SPSS 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于髌骨外侧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前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大白兔成熟后,股骨颈一般在股骨后髁冠状面之后,呈股骨后倾。于手术后5个月,实验组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5.50±6.13°)较对照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10.90±4.74°)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胫骨扭转角(7.17±7.25°)和对照组胫骨扭转角(4.47±6.34°)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144)。小结:幼年新西兰大白兔髌骨脱位后可以导致股骨后倾的改变。所以早期髌骨脱位可能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此发现丰富了髌骨脱位的病理学,为髌骨脱位和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带来了新的思考。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影响目的:髌骨脱位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常见疾病。髌骨脱位的病人时常伴随着髌股关节发育不良,同时动物实验证实了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引起髌股关节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了。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通过增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分泌,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因此,BMP-2、RunX-2及ALP的表达与成骨水平密切相关。然而,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是否存在成骨水平改变,而此改变是否与滑车发育有关,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幼年新西兰大白兔制做髌骨脱位模型,观察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形态及其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RunX-2及ALP表达的变化,以探讨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分子机制。方法:本项研究选用30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为左后膝(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为右后膝(30膝)未行任何手术。于手术后2周、6周和10周各处死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取双侧股骨远端行Micro-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Micro-CT),观察并测量滑车沟角度和滑车沟深度,及选定区域内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的ALP、BMP-2、RunX-2的表达水平。取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2及RunX-2的表达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行绘图及数据处理,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Micro-CT下观察及测量: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后6和10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股骨滑车深度明显较小、而股骨滑车沟角明显较大(P<0.05),同时实验组目标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BV/TV、Tb.N和Tb.Th明显减低,而Tb.Sp则显着增高(P<0.05)。髌骨外脱位手术后2周,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qRT-PCR检测:髌骨外侧脱位术后2和6周,实验组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ALP及RunX-2的光密度值(MOD值)均显着较其对照组低(P<0.05),BMP-2、RunX-2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在脱位术后10周时,BMP-2、ALP和RunX-2的MOD值,BMP-2和RunX-2 mRNA转录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成骨水平较低,与成骨相关的BMP-2、RunX-2及AL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有关。这些可能与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相关。第三部分髌骨脱位的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且早期复位脱位的髌骨可改善股骨滑车发育。而临床上已验证早期髌骨复位治疗可有效改善发育不良的股骨滑车形态。但髌骨形态发育是否同样获得改善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本研究纳入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的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测量其髌骨形态指标,并与无髌骨不稳的对侧膝关节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后髌骨形态发育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因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行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或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的儿童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9.9岁(7岁~12岁)。观察组为手术侧膝关节(22膝)、对照组为对侧无髌骨不稳症状的膝关节(22膝)。应用Kujala评分对手术前及手术后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患者髌骨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双侧膝关节CT检查,对双侧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髌骨Wiberg角、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股骨滑车沟角和股骨滑车沟-胫骨结节间距进行测量,并计算髌骨Wiberg指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将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8.0±3.3个月。在手术后的随访过程中,所有病人在体格检查中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阴性,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阳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在观察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及滑车沟角较其手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对比对照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和髌骨Wiberg角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74±0.06)较其对照组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0.64±0.04)明显增高(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67±0.05)与其对照组髌骨Wiberg指数(0.65±0.0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观察组中,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比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明显减小(P<0.05);而在对照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与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在骨骺未闭合且患有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中,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有效治疗后,其髌骨形态发育可获得明显的改善。并且其股骨滑车沟角明显减小,有益于维持其髌股关节正常对合关系的稳定性。第四部分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v.s.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目的:内侧髌股韧带重建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主要方法,重建韧带固定方法很多,但依然具有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和花费大的缺点。我们发明了一种髌骨内侧钻取半隧道,外侧打结的固定方法。此法保证了一定腱骨接触面积,髌骨骨量丢失不大,且髌骨侧没有内置物。本研究描述了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法。对应用此种方法行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和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价两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方法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育性髌骨脱位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T组)和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T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行单根肌腱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F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行两根肌腱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于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均采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髌骨稳定性进行评价。于手术前及术后采用膝关节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于术后36个月,行Crosby-Insall评级,并对患者主观感受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36个月行膝关节CT检查,并测量髌骨倾斜角和髌股适合角以评估髌骨和股骨滑车的位置关系。除此之外,记录手术后随访过程中,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膝关节感染和关节僵硬等病例。应用SPSS 21.0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术后观察指标与其术前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学处理的T组38位患者(38膝)和F组38位患者(38膝),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36个月。手术前患者的性别比例、手术时的年龄、患膝的左右侧比例等一般资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为阴性。组内比较:T组和F组于术后1个月及术后36个月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及髌骨倾斜角较其术前均明显变小(P<0.05),并且术后36个月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手术前显着提高(P<0.05)。患者主观感受调查问卷显示T组92%患者和F组97%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组间比较:手术后36个月时,F组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和髌骨倾斜角均较T组明显减小(P<0.05),并且F组Kujala评分及Crosby-Insall评级优秀率均较T组显着提高(P<0.05)。同时,T组有30位(79%)患者和F组有37(97%)位患者认为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T组中的28(74%)位患者及F组中36(95%)位患者认为自己可以恢复到术前运动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所有患者均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也未发现髌骨骨折或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小结:采用髌骨半隧道的固定方式,应用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及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于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都是安全的手术技术,同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式,获得了比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方式更好的临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或许是髌股韧带重建更好的手术方式。结论:幼兔早期髌骨脱位后可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并且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与其软骨下骨组织成骨水平降低有关。临床上,对复发性髌骨脱位儿童早期行软组织矫正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髌骨乃至股骨滑车的形态发育;这些研究显示早期髌骨脱位及治疗对下肢生长发育的影响,提示我们髌骨脱位是一种发育性疾病。目前针对髌骨脱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通过对行该术式的发育性髌骨脱位病人临床随访,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较单根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或许是更好的手术方式。
蔡明[5](2020)在《TT-TG/TT-TE对髌骨不稳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建立有限元模型测量》文中提出目的: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水平)距离(TT-TG距离)一直作为髌骨不稳重要的诊断标准,现在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诊断髌骨不稳的金标准。然而它是一个绝对值,采用这个绝对值作为诊断标准,统一量化所有患者,不能排除患者膝关节大小的个体差异,也无法做到个体化诊断及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讨论一种新的诊断标准:TT-TG/TT-TE比值(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之间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来代替TT-TG距离,将绝对数改为相对数作为诊断标准,可以提供个体化诊断标准,排除个体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TT-TG/TT-TE对髌骨不稳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至2018年的34例髌骨不稳患者及40例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所有患者进行膝关节MRI检查。将MRI数据导入E-3D数字医疗建模与设计系统Setup V16.15软件,建立模型。选择出现股骨滑车完整软骨面的第一张MRI横断面,标记股骨滑车沟最低点(A点),然后该点向股骨后髁切线(BC)做垂线(AD)。选择第二张MRI横断面,其中可见髌腱完整附着于胫骨结节的层面,作髌腱内外附着点连线的中垂线,相交于胫骨结节前缘(E点)。前后两张图像测量标志重叠,E点到垂线AD的距离,EO即为TT-TG距离。因为O点与E点处于同一水平面,Z轴的坐标值一样,找到上述A点和E点,软件中利用A点与E点Z轴的坐标值相减即可得出AO垂直距离(即TT-TE距离)。TT-TG距离与TT-TE距离的比值为TT-TG/TT-TE。比较两组TT-TG距离,TT-TE距离和TT-TG/TT-TE比值之间的差异。结果:髌骨不稳组TT-TG距离为16.92±4.41mm,TT-TG/TT-TE为0.30±0.04,髌骨稳定组TT-TG距离为10.23±3.14mm,TT-TG/TT-TE为0.18±0.03,两组TT-TG距离和TT-TG/TT-TE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不稳组和髌骨稳定组的TT-TE距离分别为56.95±5.93mm和55.57±6.46mm,两组TT-TE距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T-TG/TT-TE比值构成勾股三角形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并且与髌股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更加密切。因此,采用TT-TG/TT-TE比值比TT-TG距离,更加能反应髌股关节的功能特点,而且更加具有生物力学的意义及诊断价值。2、利用TT-TG/TT-TE比值这个相对数取代TT-TG距离这个绝对值来诊断髌骨不稳,可以排除患者膝关节大小的个体差异,是一种个体化的诊断标准。3、将TT-TG/TT-TE相对值作为诊断标准,有助于评估每个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行胫骨结节内移术,有利于采取个体化治疗。4、医院核磁设备(全数字PHILIPS 3.0T超导MRI)无法测量TT-TG/TT-TE比值,引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可以完成测量计算。该软件在数据测量及处理分析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处于数字医疗的领先水平并获得骨科研究的广泛应用。本次实验得出的研究结果为今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应用有限元软件的研究方法也符合未来骨科数字医疗的发展趋势。
卢江枫[6](2020)在《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髌骨切除对幼年新西兰白兔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目的:滑车发育不良是髌骨不稳疾病中常见的解剖形态异常。髌骨的稳定与股骨滑车沟的几何形态密切相关。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新西兰幼兔髌骨切除术后的软骨下骨滑车沟及软骨滑车沟角度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为一月龄新西兰白兔48只。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两组:髌骨切除组(n=24)接受髌骨切除术,而对照组(n=24)只切开缝合皮肤,不切除髌骨。术后3个月及6个月作为测量时间点,分别处死一半动物。股骨远端进行切片后HE染色,测量参数包括术后3月及6月的软骨下骨滑车沟及软骨滑车沟。此外包括滑车沟上的最深处,内、外侧关节面中点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结果:术后3个月,对扫描后的切片进行软件测量,髌骨切除组软骨滑车沟角度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51.9°±2.4°及144.2°±1.5°,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的软骨下骨滑车沟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之间的软骨滑车沟及软骨下骨滑车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然而组内的两种滑车沟没有统计学差异。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髌骨切除术后导致滑车沟扁平,可能是由于异常的机械应力导致软骨发生改变,继而软骨下骨滑车沟发生改变而引起。异常机械应力是滑车沟形态发育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基于三维模型的滑车发育不良形态学分析研究目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是髌股关节不稳的重要影响因素。Dejour分型在X线及MRI的一致性较差。此研究的目的是对滑车发育不良的纯侧位股骨3D模型进行评估分型。方法:将收集的2017年至2019年髌骨不稳病例96例(49人,34女,15男)髋膝踝三关节CT进行收集与分析。根据3D模型的纯侧位及CT图像,由资深外科医师进行分型。交叉点的位置及滑车外侧髁的形态(外侧髁突起或上滑车突起)作为分型的标准。结果:所有的滑车发育不良被分为四型。1型(7.3%):交叉点位于滑车近端区,无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2型(19.8%):交叉点位于滑车近端区,有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3型(13.5%):交叉点位于滑车远端区,无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4型(59.4%):交叉点位于滑车远端区,有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结论:在髌骨不稳的患者中,滑车发育不良的表现差异较大,但可归纳总结为4种分型。根据3D模型的纯侧位,这种分型可为临床使用滑车沟成形术治疗滑车发育不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第三部分内侧撑开截骨与外侧闭合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对髌股关节的影响目的:比较外侧闭合截骨术与内侧撑开截骨术治疗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包括79例在2002年至2008年接受胫骨高位截骨的患者。术前、术后X线和CT用于评估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胫股角、胫股内外侧关节间隙。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系统评估关节炎的术前和术后程度。术前和术后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86.1个月。接受内侧截骨的患者,内侧胫股关节间隙有所增加。这反映内侧间室压力下降,AKS评分及LKS评分增加。内侧截骨的病人胫骨后倾角增大,外侧截骨术的胫骨后倾角减小。结论:内侧截骨术与外侧截骨术对于膝关节的功能改善相似。然而,内侧撑开截骨更容易导致髌骨低位及髌股关节炎;外侧闭合截骨更容易导致外侧间室关节炎。
纪丙军[7](2020)在《前交叉韧带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膝关节韧带损伤类型,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多见于对抗性剧烈的竞技体育,如篮球或足球运动,较强的外力冲击或自身旋转力使膝关节过度外旋、外翻,使ACL受力负荷瞬间增大而导致撕裂损伤。ACL撕裂后,其防止胫骨相对于股骨前移的牵拉力消失,胫骨容易发生半脱位,导致膝关节不稳定,极易造成半月板、关节软骨继发性损伤,加速了膝关节退行性变速度,严重影响到膝关节功能发挥。国内外文献鲜见到关于膝关节ACL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报道。笔者通过对7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ACL撕裂病例的术前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10例ACL正常志愿者的膝关节MRI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ACL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相关性,为降低ACL撕裂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ACL撕裂患者及ACL正常志愿者的股骨滑车解剖形态进行MRI测量与评价,分析膝关节ACL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相关性,以提高对ACL撕裂高危因素的认识,增强相应解剖形态人群ACL损伤防范意识。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膝关节MRI检查且关节镜下证实ACL撕裂的7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1844岁,平均年龄(32.7±11.3)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时间与就诊时间间隔为2小时2个月,中位时间为19天,MRI检查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时间间隔为324天,中位时间为7天。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发病,其中右膝关节39例,左膝关节34例。同时选取110例同时间段内年龄、性别匹配且ACL无撕裂正常志愿者的膝关节MRI资料(仅膝关节少量关节腔积液者可纳入研究范围)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1843岁,平均年龄(31.4±12.2)岁;均为单侧膝关节,右膝关节58例,左膝关节52例。排除标准: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手术史、严重骨关节炎以及严重股骨和/或胫骨骨折患者、年龄大于45岁小于14岁的患者均排除在研究之外。2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WERY MR750W 3.0T超导型MR扫描仪。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膝关节略屈曲10°15°,足尖外旋10°15°,将膝关节置于8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内,髌骨下缘与线圈中央位置重合并用沙袋充分固定。扫描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者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TR 600750 ms,TE 12 ms)、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TR 2300 ms,TE 90 ms)、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2550ms,TE 32ms),扫描层厚均为3 mm,间距为0.3 mm,视野180 mm× 180 mm,矩阵为320×256。扫描层面以包全膝关节为准,矢状面定位线垂直于股骨髁后缘连线、胫骨平台关节面,冠状面定位线平行于股骨髁后缘连线垂直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横轴面定位线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所有MRI图像资料均由2位具有8年以上磁共振阅片经验的骨关节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共同阅片,意见相左时协商解决差异并达成一致意见。在膝关节横轴面PD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分析评价73例ACL撕裂患者和110例ACL正常志愿者的股骨滑车解剖形态,在连续扫描图像上选择近心端首层显示完整滑车软骨层面的图像进行测量股骨滑车沟深度、股骨滑车沟角及股骨滑车内外侧面比例(见图1),并根据DEJOUR分型,对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进行分型,分为A型(浅的滑车槽)、B型(平或凸的滑车)、C型(发育不全的内侧面)、D型(悬崖形的滑车)(见图3A-3D),并将A型视为轻度滑车发育不良,B、C、D型视为重度滑车发育不良。结果73例ACL撕裂者与110例ACL正常志愿者膝关节横轴面PD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股骨滑车槽、滑车内侧面、滑车外侧面,并对股骨滑车沟深度、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内外侧面比例进行测量评估,分别为(0.357±0.125)cm、153.6°±10.1°、0.550±0.152 和(0.427±0.097)mm、144.2°±9.6°、0.548±0.1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股骨滑车沟深度、股骨滑车沟角差异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股骨滑车沟深度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股骨滑车沟角显着大于对照组,两组间股骨滑车内外侧面比例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50)。研究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型中A型占19.2%(14/73)、B 型 5.5%(4/73)、C 型 2.7%(2/73)、D 型 1.4%(1/73),对照组中 A 型占3.6%(4/110)、B 型0.9%(1/110)、C型 1.8%(2/110)、D 型0(0/110);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轻度滑车发育不良(A型)及严重滑车发育不良(B型、C型和D型)发生率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间比较,轻度滑车发育不良发生率与严重滑车发育不良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207,P=0.649)。结论横轴面PD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股骨滑车的解剖形态并进行准确评估股骨滑车沟角增大、股骨滑车沟深度减小,增加ACL损伤风险;股骨滑车内外侧面比例差异对ACL损伤无显着影响;股骨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型4型均为ACL损伤的风险因素,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是ACL撕裂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
戴益科[8](2020)在《髌骨不稳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伴有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患者的胫股关节形态的变化目的:伴有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往往会伴随膝关节解剖形态发生改变。本次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研究伴有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患者的胫股关节解剖形态的变化。第二个目的是探讨伴有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患者股骨前倾与股骨髁形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至2019年于我院进行手术的90位有着髌骨不稳伴滑车发育不良的膝关节(实验组)以及55例髌股关节发育良好的膝关节(对照组)进行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股骨远端旋转角以及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测量以及比较,采用t检验对变量的统计显着性进行评价。另外,采用双前髁、双后髁、双髁、前外侧髁、前内侧髁参照解剖通髁轴的比值,测量远端股骨髁长度的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股骨前倾与股骨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胫骨平台外侧后倾角(5.23±2.65)较对照组(6.98±2.89)更小(p<0.01),而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区别(p>0.05);实验组的膝关节(6.73±1.91)相对于对照组(4.03±1.33)有着更大的股骨远端外旋角(p<0.01);实验组的股骨前倾角(27.53±10.22)较对照组(12.22±5.39)更大(p<0.01)。第二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骨前倾角与股骨远端髁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股骨前倾角和双前髁比率(r=0.355,p<0.05)、前外侧髁和外侧髁比率((r=0.309,p<0.05)正相关。而股骨颈轴线-通髁线夹角(PFA-AEA角)也和双前髁比率(r=0.319,p<0.01)、前外侧髁和外侧髁比率(r=0.261,p<0.05)正相关。此外,双前髁比率和双后髁比率负相关(r=-0.324,p<0.05)。结论:伴有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较滑车正常患者更为平坦,而胫骨内侧平台则无明显区别,其股骨前倾角及股骨远端外旋角更大。另外,较大的股骨前倾与更突出的前外侧髁以及更短的后外侧髁明显相关。股骨前、后髁的畸形更倾向于联合畸形,而非孤立存在。这些发育畸形需要引起外科医生的注意。第二部分生长期兔子髌骨脱位导致滑车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改变目的:滑车发育不良是最常见的下肢畸形之一。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生长期兔子髌骨脱位之后股骨滑车局部形态、表面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变化。方法:48只一个月大的兔子的96个膝关节被分为实验组(左膝)和对照组(右膝)。实验组进行髌骨内侧支持带松解和外侧支持带紧缩缝合的外侧髌骨脱位手术,对照组未行任何治疗,在术后4周、8周、12周、24周时间点分别收集股骨远端组织。通过大体观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来研究滑车局部形态及表面软骨的解剖结构。使用Mricro-CT测量滑车内外侧髁以及滑车沟的高度、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内外侧关节面倾斜角,并测量滑车软骨下骨的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及骨密度,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然后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TRPV4、collagen II和MMP-13在软骨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髌骨脱位后4周可以发现滑车软骨下骨骨丢失并伴随软骨下骨中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表面软骨并无明显变化。髌骨脱位后8周开始出现滑车发育不良表现并且伴有滑车表面软骨的轻微退行性改变,之后这种表现逐渐加重,直到髌骨脱位后24周,滑车发育不良表现明显,滑车变浅和变宽,滑车沟高度和滑车沟角变大,滑车软骨下骨表现为骨质疏松,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都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大。滑车表面软骨出现软骨破裂、缺损等关节炎表现,同时滑车表面软骨中TRPV4和collagen II的表达逐渐降低以及MMP-13的表达逐渐增高。结论:本次研究证实了生长期期兔子髌骨脱位可以导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并伴有软骨下骨的异常骨丢失。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髌骨脱位会引起滑车表面软骨早期发生退行性改变并且随着时间逐渐加重,伴随着异常减少的TRPV4和Collagen II以及增加的MMP-13。第三部分髌股关节置换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患者主观疗效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目的:髌股关节置换是治疗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关节置换术后评估结果的方法往往侧重于外科医生的客观评估结果,而忽略了患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可能造成患者与外科医生术后评估重点的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髌股关节置换的短期患者主观评估结果,并确定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髌股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患者主观评估的结果方法包括OKS和Kujala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评估人口统计学因素(性别、年龄、BMI、吸烟、阿片类药物使用、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因素(伴随手术)、影像学因素(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度、PFOA程度)等因素对疗效改善程度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6例髌股关节置换,平均随访37±7个月。平均手术年龄61.1±7.7岁。所有患者术后主观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p<0.001)。无滑车发育不良者OKS改善较少(p=0.038)。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越长(≥1年),OKS和Kujala评分的平均改善程度越大(p=0.011,p=0.000)。髌骨高位患者(CDI≥1.3)的OKS和Kujala评分改善程度较差(p=0.000,p=0.002)。结论:髌股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具有良好的患者主观评估结果。另外,本次研究确定了导致患者术后主观评估结果改善程度较低的三个危险因素:CDI≥1.3的高位髌骨,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年,术前未伴有滑车发育不良。
蔡国锋[9](2019)在《伸膝装置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生物力学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使用数字散斑技术及压敏纸技术探讨伸膝装置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情况。运用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和逆向工程技术虚拟建立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研究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后复发性髌骨脱位模型上的髌股关节应力分布特点。探讨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症。对比研究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前后患侧膝关节运动学变化。[方法]使用昆明医科大学自愿遗体捐赠的8具(共16膝)新鲜冰冻尸体,其中6具(12膝)制作成复发性髌骨脱位模型,随机分为三组:伸膝装置近端重排术组(A组)、伸膝装置远端重排术组(B组)及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组(C组);另取2具(4膝)新鲜冰冻尸体作为正常膝组(D组),在股四头肌腱上施加70N的轴向拉力(A、C组尚在移位后的股内侧肌斜头上施加7N的轴向拉力),分别于膝关节被动屈曲至各典型角度时使用压敏纸测量髌股关节压强;在上述加力方式的基础上,在髌骨中点施加20N外向脱位力量,使用数字散斑技术测量膝关节被动屈曲至各典型角度时髌骨外向水平位移。之后按第一部分标准选取男、女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各1具(共4膝),按照第一部分操作方法,分别在造模前、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手术后将膝关节被动屈曲至各典型角度进行层厚为1.0mm的MRI及CT连续图像资料为基础数据,顺序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软件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BAQUS软件中将已建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后处理,通过定义材料,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计算并分析正常膝关节、手术后复发性髌骨脱位模型上的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时髌骨关节面的应力云图。临床部分,先收集2016年1月-2018年8月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并采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84例资料。将术前相关评分数据与临床12月时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之后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髌骨脱位并行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患者共32例(32膝)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32例正常人膝关节运动学数据。记录术前和术后12月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组患侧膝关节运动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术后12月患膝与正常人膝关节运动时6个自由度活动范围及步数、步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膝关节被动屈曲至各典型角度(0°,30°,60°,90°,120°)时髌股关节的压强A、B两组间及C、D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与C、D组及B组与C、D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膝关节被动屈曲至各典型角度(0°,30°,60°,90°,120°)时髌骨的外向水平位移A、B两组间及C、D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性(p>0.05),但A组与C、D组及B组与C、D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基于正常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的CT、磁共振图像资料,成功构建了包括内侧髌股韧带及简化后的髌骨外侧支持带在内的完整膝关节三维几何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模型。(4)三维有限元模型得到的上述数据与实体生物力学测得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月Lysholm评分较术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2个月Kujula评分较术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Insall疗效评定标准:获优57例,良10例,可9例,差8例,优良率为79.8%。(5)术后12月患者的最大伸膝角度较术前减小(P<0.05)、平均步数减小(p<0.05)、平均步长变长(p<0.05)。(6)术后12月患者在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上与术前及正常人无统计学差(p>0.05)。(7)术后12月患者的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及步数、步长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结论](1)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组髌股关节压强最小并最接近于正常髌股关节压强。(2)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组髌骨外向水平位移为最小并最接近于正常值。(3)正常、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手术后复发性髌骨脱位模型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准确地量化膝关节生物力学发生的变化情况。与实体生物力学测试所得结果一致,证实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4)采用膝装置联合重排方法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5)该手术更适合于18岁以下患者,高位髌骨及股骨外侧滑车发育异常对术后12月疗效无影响。(6)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获得满意的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7)膝关节运动学分析可更加客观的评估膝关节手术前后动态情况,对临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董振跃[10](2019)在《量化评估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 ——滑车角》文中指出目的:用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滑车角(Trochlea Angle)来量化评估股骨滑车畸形,并为髌骨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实验组136例伴有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膝(95名患者)和年龄、性别与实验组匹配的对照组120例膝关节(70名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及影像资料分别进行收集和回顾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于仰卧位行CT扫描。计算并比较后髁线与滑车线形成的锐角——滑车角。统计显着性阈值设为p<0.05。结果:滑车角的平均值在实验组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1),且两组内部及两组之间均无性别差异。Dejour分级的滑车发育不良的分布为A型34例,B型31例,C型40例,D型31例。除A型和B型二者之间的比较结果外,其他任何2种类型的滑车发育不良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髌骨不稳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滑车角的测定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滑车角与过度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级:B型,C型和D型)呈正相关。此评价指标可以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帮助评估和治疗滑车发育不良。
二、股骨滑车发育不全的MR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滑车发育不全的MR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性别、年龄、解剖参数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MRI检查方法 |
1.3 MRI图像评估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性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从病因到手术治疗: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髌骨应力刺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方法 |
1.4.1 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的测量 |
1.4.2 股骨滑车形态的测量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3 讨论Discussion |
(4)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改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髌骨脱位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 V.S.四束 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髌股关节的生长发育及髌骨脱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TT-TG/TT-TE对髌骨不稳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建立有限元模型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髌骨不稳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髌骨切除对幼年新西兰白兔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三维模型的滑车发育不良形态学分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内侧撑开截骨与外侧闭合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对髌股关节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儿童髌骨不稳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滑车成形术治疗髌骨不稳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前交叉韧带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叉钿带撕裂机制及其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髌骨不稳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合并滑车发育不良的髌骨不稳患者的胫股关节形态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长期兔子髌骨脱位导致滑车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改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髌股关节置换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患者主观疗效及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第二代髌股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回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伸膝装置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生物力学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数字散斑与压敏纸技术用于复发性髌骨脱位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后的生物力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发性髌骨脱位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术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回归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四部分 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藤股关节不稳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髌股关节稳定机制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量化评估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 ——滑车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滑车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股骨滑车发育不全的MR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性别、年龄、解剖参数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性[J]. 郑雷,李迎春,都基权,任刚,朱玲玲,孙百胜,焦健. 武警医学, 2022(02)
- [2]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性的影像学分析[D]. 周元博.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与股骨滑车发育形态相关的影像学分析[J]. 周元博,黄文亮,王晋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7)
- [4]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D]. 牛竞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TT-TG/TT-TE对髌骨不稳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建立有限元模型测量[D]. 蔡明.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D]. 卢江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前交叉韧带撕裂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相关性[D]. 纪丙军. 山东大学, 2020(02)
- [8]髌骨不稳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D]. 戴益科.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伸膝装置重排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生物力学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D]. 蔡国锋.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10]量化评估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 ——滑车角[D]. 董振跃.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症状论文; 股骨头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关节软骨论文; 膝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