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生花[1](2021)在《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紫星[2](2021)在《基于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文化自觉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芳[3](2021)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长期处于“改而不进”的现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之际,如何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是亟需探索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课题中,需要转变以往乡村学校“等、靠、要”的外源式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基于此,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本研究从文化认同、主体参与、地方资源、课堂创新四个方面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涵、特征、机制、实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具体而言,其一,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质追寻方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关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激发教学主体动力形成教学内驱力以及强调激活现有教学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的特征。同时,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还有着激励、凝聚、服务、反馈等功能;其二,对B镇三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改进现状进行考察,以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探索,理清其结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内在机理及其保障条件;其四,探讨了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相关实践策略,即从文化着力、主体先行、资源保障、课堂创新等方面出发探讨相关的实践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张江华[4](2021)在《初中历史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以河北赞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国家三级课程目标日趋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越来越一体化,多样化。在国家课程的宏观标准下,越来越多的地方课程资源逐渐被研究并开发出来,不仅符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也及时补充了国家课程的不足。而地方乡土史作为初中历史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乡土资源是学生身边的资源,也是学生容易接受的资源。赞皇县的历史悠久,为历史教师运用乡土史教学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为初中历史教学增添了活力,也有利于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乡土史教学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来建构课程内容,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多途径地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乡的热情,并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乡土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乡土史教学的实用性。全国各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纷纷编写乡土历史教材。但由于地区的差异性,乡土历史教材编写情况并不平衡。有的省市已经编写出了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并且已经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而偏远地区的赞皇县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开发出适合本地中学生使用的乡土历史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重点研究如何编写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适合中学生使用的乡土历史教材,并尝试编写适用于赞皇地区中学历史教学的乡土历史教材——《赞皇荣耀》。期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组织人员编写适用于赞皇县的乡土历史教材,来更好的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张继尤[5](2021)在《《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从建校至今,为吉林省各专业队和国家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但是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改善不佳,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目标等问题。本文旨在针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兴趣不浓厚,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通过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通过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希望达到竞技体育的育人目标,改善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爱国情怀,树立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念和竞技精神。第一部分,通过对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调研。主要调查了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现状和学生运动员学习现状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学校、学生运动员现状和理论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依据。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教材目录与课程纲要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学校现状和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课程实施将采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活动课的形式进行,调动起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程可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三部分,展示了校本课程的案例设计。设计的时候结合具体情况和教学理论,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设计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历史思维、体育精神、爱国情怀。《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这门校本课程主要针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聚焦中专体育学校的教育情况,坚持学生为主体,更侧重于对学生运动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培养学生运动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运动员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运动员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运动员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有责任意识的公民和优秀的运动员。
张誉馨[6](2021)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以泥咕咕为例》文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河南泥咕咕民间玩具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尝试验证与探索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进入中学美术学科教学的成效,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中学美术教育资源,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显示,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校本课程开发初具规模,但根据本土特色创编校本课程开发仍有较大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明的体验、保护和传承,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以郑州市金水区某学校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试图把河南黑底彩绘民间玩具泥咕咕传统艺术引进课堂,高效的利用本地区美术资源,是对湘美版美术教材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河南本土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和发展。笔者对“非遗文化”进课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客观的运用表格论证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以及现阶段对于“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现状。针对泥咕咕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需求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验证了“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对于“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案;针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情进行行动研究。最后针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规划。通过对“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平时的授课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淡薄,接触很少。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性意识几乎没有,虽笔者所在区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最先践行者,但仍然多以课本上的必修课程为主,学生学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学校没有过多的心思放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上面来。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专业性有待提高,每个教师擅长的领域不同,因此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不能很好的得到普及。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及其必要的,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普及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也为学校今后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实践依据和建议。
赵一兰[7](2021)在《乡土环境教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以推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为目标,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环境教育的结合。分别介绍生物校本课程与乡土资源,明确两者结合的必要性,阐述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渗透乡土资源的原则与基本类型,最后则总结树立乡土资源理念开发校本课程、选择符合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与生物学科对应三点建议,以期开发独具特色的生物校本课程,为高中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动力。
张洪彬[8](2020)在《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实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中学教育需要做相应的改进:在课程上,课程的开发力度和开发渠道上要更多更广;在教学中,需要从教书转向育人,尽量用真实的情境教育学生。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对课程开发的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扩展,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自然博物馆是进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其内收藏着大量地理相关的标本,包含着多种形象直观的地理情境。但现实中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却很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以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对重庆市的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OECD开发程序的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模式,并提出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最后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实践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目前,重庆市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开发水平不高、教师开发动力不足、城乡间认知差异大等问题,但部分已开发的课程实施效果较好,学生兴趣大、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认可度也较高。(2)教师是影响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因素。教师态度、经验、精力和时间及开发能力都会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甚至影响能否开发课程。(3)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应考虑四大开发原则。一、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自然博物馆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开发校本课程;二、主体性原则,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开发主体;三、整体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三级课程的整体性,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四、开放合作原则,开发时需坚持学校与大学或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课程教学专家、自然类博物馆内的管理人员三方合作。(4)基于OECD程序的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模式包括七个步骤:开发小组组建、资源调查、学情分析、目标拟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评价与修订。(5)促进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高效开发有六大策略。一、深挖博物馆课程资源;二、多种课程实施方式结合,增设互动型活动;三、定期开展博物馆馆员课程论知识培训;四、出台促进开发校本课程的鼓励政策;五、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博物馆吸引力;六、加强馆校合作,提高开发效率。总之,利用自然博物馆进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对建设适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具有重要价值,且能提高学校利用社会课程资源的效率和质量。
李学伟[9](2020)在《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新课程理念持续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而红色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也愈发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其在教育方面有着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临沂市是全国着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够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其合理开发并应用到本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以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能力培养为媒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创新临沂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红色精神、开发地域性红色乡土课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进行分析,剖析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对红色乡土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临沂地区红色乡土资源分布的范围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其次,对于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从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教师教学的意义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并利用现有资料设计沂蒙精神红色主题研学两日游学活动及具体的红色文化教学应用案例,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苏旭津[10](2020)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应用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土资源在教学中有着促进教学转变,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其运用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在乡土资源丰富的地区,乡土资源走入课程教学,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运用关系着乡土资源教学价值的有效发挥。这既是对教师开发乡土资源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将乡土资源链接教学的专业素养考查。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梳理乡土资源运用的有关文献,了解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及其分类,理清运用乡土资源的前提条件;对乡土资源的运用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了解乡土资源的教学作用,理解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刘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刘老师的访谈资料和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主要从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初衷、刘老师对乡土资源的选取、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途径、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困惑与排解、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效果五个方面,深入了解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教学实践。其中,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素养三个方面展示了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初衷;从乡土资源的来源、运用原则与分类三个方面描述了刘老师如何选取乡土资源;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途径;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对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困惑与排解进行描述与分析;从刘老师的个人成长、团队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三个角度呈现了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效果。根据对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实践的讨论与分析,从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选取过程、运用途径以及乡土资源运用问题的处理四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在实践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结合课程资源和史料选择的原则,对乡土资源进行选择和分类;乡土资源的运用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主题讲座三种;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应对乡土资源的运用问题。通过对乡土资源运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探讨运用乡土资源的相关启示:重视乡土资源对学生、教师和教学本身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尊重乡土资源独特性和历史实证精神,遵循运用乡土资源的原则;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提高乡土资源开发的能力;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拓宽乡土资源的运用渠道。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体追寻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内涵 |
1.关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
2.激发教学主体内生动力,形塑多元协同育人合力 |
3.激活现有优质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品质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特征 |
1.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 |
2.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 |
3.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 |
4.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 |
5.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功能 |
1.激励功能 |
2.凝聚功能 |
3.服务功能 |
4.反馈功能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考察 |
(一)确立考察对象 |
(二)设计考察方法 |
(三)分析考察结果 |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困境 |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困境的原因分析 |
(四)形成考察结论 |
1.建构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必要性 |
2.实施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可行性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 |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
1.主体参与: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联纽带 |
2.文化认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精神动力 |
3.地方资源: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 |
4.课堂创新: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重要利器 |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在逻辑 |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机理 |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过程 |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保障条件 |
1.制度保障 |
2.人力保障 |
3.物质保障 |
四、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实践策略 |
(一)文化着力:培育乡土文化认同,形塑文化精神共同体 |
1.强化集体乡土文化记忆,培育多方社会责任意识 |
2.加强相关主体利益保障,实现乡土文化共建共享 |
3.营造乡土文化建设氛围,重塑乡土情感共生联结 |
(二)主体先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
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增强组织激励 |
2.以实践反思为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
(三)资源保障:提升优质资源内生能力,增强课程特色与品质 |
1.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活动课程 |
2.深度融合乡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课程开发团队 |
3.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
(四)课堂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优质特色课堂 |
1.注重课堂情境体验,创造生命课堂 |
2.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创生和谐课堂 |
3.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初中历史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以河北赞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基于乡土教材的教育功能 |
(三)赞皇历史悠久,拥有充足的乡土资源 |
二、赞皇县乡土历史教材研究的现状 |
(一)国外关于乡土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乡土教材开发的研究 |
三、赞皇县乡土历史教材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编写赞皇乡土历史教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一、编写赞皇乡土历史教材的可能性 |
(一)赞皇县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 |
(二)赞皇县乡土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
二、编写赞皇乡土历史教材的必要性 |
(一)适应初中生的发展的要求 |
(二) “三级课程理论”的支持 |
第二章 赞皇县乡土教材编写过程 |
一、赞皇县乡土教材编写前的调查 |
二、制定乡土教材选材标准 |
(一)注重思想性 |
(二)保证科学性 |
(三)突出独特的地方性 |
(四)符合教学实用性 |
三、赞皇县乡土教材的编写实施步骤 |
(一)查阅赞皇相关历史文献 |
(二)调查访问历史遗迹 |
(三)搜集赞皇民间历史故事与传说 |
(四)制定编写计划 |
(五)借助校刊连载发表 |
第三章 赞皇初中乡土历史教材编写设计 |
一、编写说明 |
二、第一课追溯赞皇的历史长河——古代文化遗址 |
三、第二课赞皇“回车村”的秦汉故事 |
四、第三课赞皇最早的“李氏家族” |
五、第四课赞皇璀璨的隋唐文化 |
六、第五课金、宋时期的赞皇 |
七、第六课赞皇境内的古长城和明末义军 |
八、第七课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斗争的赞皇人民 |
九、第八课赞皇的传奇战士“薛振英” |
十、第九课上甘岭战役中的赞皇英雄 |
十一、第十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赞皇人物 |
十二、第十一课蓬勃发展中的赞皇 |
赞皇大事记 |
第四章 赞皇县乡土历史教材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一、赞皇县乡土历史教材的应用方式 |
(一)在课内或课外活动中合理使用乡土教材 |
(二)在国家统编教材讲授中渗透乡土教材的课程资源 |
(三)整合赞皇县乡土教材中与国家统编中国史教材相联系的内容 |
二、编写乡土历史教材后的建议 |
三、展望未来乡土历史教材开发使用还需继续提升 |
(一)乡土教材不能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接纳 |
(二)乡土教材在学校与教师队伍中普及率不高 |
(三)大部分贫困山区缺少乡土教材和专业教师 |
(四)乡土教材与义务教育教材关联性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与理论依据 |
(一)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现状与学生运动员学习现状 |
(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概述 |
(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
二、《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
(一)课程设计理念 |
(二)课程简介 |
(三)课程标准 |
(四)课程内容 |
(五)课程实施方法 |
(六)课程评价 |
(七)教材目录 |
(八)课程纲要 |
三、《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案例设计 |
(一)常规课案例设计 |
(二)活动课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访谈记录(选取) |
后记 |
(6)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以泥咕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泥咕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非遗文化“泥咕咕”彩绘泥塑概述 |
第二节 “非遗文化”在不同教材中的占比分析调查 |
第三节 泥咕咕彩绘泥塑校本课程的必要意义 |
第二章 以泥咕咕为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
第一节 实施理念 |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第三节 课程组织 |
第四节 课程实施 |
第五节 评价方案 |
第三章 以泥咕咕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建设反思及修订规划 |
第一节 问题反思 |
第二节 实践规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调査(知识与技能) |
附录二:关于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调查(过程与方法) |
附录三: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怎样看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附录四:家长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怎样看待的?(家长篇) |
附录五: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施阶段性访谈内容 |
致谢 |
(7)乡土环境教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校本课程与乡土环境教育 |
二、乡土环境教育与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 |
(一)基本原则 |
1. 乡土资源选择的开放性原则。 |
2. 校本课程设计的特殊性原则。 |
3. 校本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原则。 |
(二)校本课程内容形式 |
1. 课程内容补充类型。 |
2. 课程内容拓展类型。 |
3. 课程内容创编类型。 |
三、基于乡土环境教育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建议 |
(一)树立乡土资源理念开发校本课程 |
(二)选择符合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乡土资源 |
(三)乡土资源与生物学科对应 |
四、结语 |
(8)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
3.1 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水平不高 |
3.2 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发目的,并取得较好课程效果 |
3.3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利用率高于其他类型博物馆 |
3.4 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认可度高,但认知水平区域差异大 |
3.5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动力不足 |
3.6 学校对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程度较低 |
第4章 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教师因素 |
4.2 安全因素 |
4.3 学校因素 |
4.4 学生及家长因素 |
4.5 博物馆因素 |
4.6 课程因素 |
第5章 基于OECD程序的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5.1 OECD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
5.2 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
5.3 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第6章 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
6.1 深挖博物馆课程资源 |
6.2 增设互动型活动,多种课程实施方式结合 |
6.3 定期开展博物馆馆员课程论知识培训 |
6.4 出台促进开发校本课程的鼓励政策 |
6.5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博物馆吸引力 |
6.6 加强馆校合作,提高开发效率 |
第7章 重庆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
7.1 组建开发小组 |
7.2 调查课程资源 |
7.3 分析学情 |
7.4 拟订目标 |
7.5 组织课程 |
7.6 实施课程 |
7.7 评价课程 |
7.8 反思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红色资源方面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红色乡土资源概述 |
一、红色乡土资源基本概念 |
二、临沂市现有红色乡土资源的总体状况 |
(一)物质类红色资源 |
(二)非物质类红色资源 |
第二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 |
(一)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二、对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意义 |
(一)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二)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
(三)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能力 |
三、对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一)有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办学特色 |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
四、对于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 |
第三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学生问卷情况 |
二、教师访谈情况 |
三、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于本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二)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 |
(三)学校及相关部门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 |
(四)学校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
第四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
一、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地域性原则 |
(二)适用性原则 |
(三)实践性原则 |
(四)思想性原则 |
二、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开展红色历史课堂 |
(二)进行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
(三)开发红色校本课程 |
(四)举办临沂市红色校园文化节 |
第五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
三、归纳总结,情感提升 |
四、课后探究作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临沂市各县区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表 |
附录B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10)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应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四)文献综述 |
1.乡土资源的开发原则与分类 |
2.乡土资源的实践应用 |
3.乡土资源的教学作用 |
一、研究案例选取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案例选取 |
1.研究场域的确定 |
2.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三)资料搜集与整理 |
(四)研究效度与伦理 |
1.研究效度 |
2.研究的伦理道德 |
二、研究案例展示与分析 |
(一)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初衷 |
1.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
2.开展多样活动,提高历史实践能力 |
3.理性客观感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
(二)刘老师对乡土资源的选取 |
1.乡土资源的来源 |
2.乡土资源的运用原则 |
3.乡土资源的分类 |
(三)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途径 |
1.教学实践 |
2.课题研究 |
(四)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困惑与排解 |
(五)刘老师运用乡土资源的效果 |
1.推动刘老师的个人成长 |
2.提高团队教师教学素养 |
3.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1.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
2.乡土资源的选取过程 |
3.乡土资源的运用途径 |
4.乡土资源运用问题的处理 |
(二)研究启示 |
1.重视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
2.遵循运用乡土资源的原则 |
3.提高开发乡土资源的能力 |
4.拓宽运用乡土资源的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实物资料目录 |
致谢 |
四、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D]. 张生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文化自觉个案研究[D]. 吴紫星.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初中历史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以河北赞皇为例[D]. 张江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 张继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以泥咕咕为例[D]. 张誉馨. 扬州大学, 2021(09)
- [7]乡土环境教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 赵一兰. 家长, 2021(09)
- [8]自然博物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D]. 张洪彬. 西南大学, 2020(05)
- [9]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李学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10]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应用的个案研究[D]. 苏旭津.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