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散热器要讲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章[1](2019)在《基于高热流密度数据中心水冷的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支撑互联网产业的硬件设施随之空前的繁荣。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土地成本等原因,数据中心的建设朝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随之会带来严重的散热问题。高功耗电子器件密集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很大,如何提高数据中心的散热效率,解决散热问题,同时降低数据中心的散热能耗即降低PUE值是数据中心冷却研究的关键。由于数据中心机房温度恒定,且针对全国不同气候分区下全年很长时间室外温度低于室内环境温度的现状,学者们提出了自然冷却的理念,即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采用室外冷源取代传统的机械制冷以直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在满足机房内温度的前提下,消除机房局部热点及冷热气流掺混,尽可能的提高自然冷源的利用率,是当下数据中心冷却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消除热点,本文立足于从服务器层面解决散热问题。建立了数据中心最常用的刀片式服务器模型。用于服务器芯片冷却的翅片式散热器存在最优的翅高、翅厚与齿数的配比。芯片功率50W,风速9m/s下优化翅片式散热器结构,芯片温度从40.9℃降至39.2℃。冷水板散热芯片在水流量80mL/s下芯片温度为30.1℃,优于13m/s风速下的38.1℃。不变风速和水流量,芯片功率越高,风冷与水冷条件下的芯片温度差越大。通过服务器温度分布截面的分析,得出芯片采用水冷、以内存条为代表的其他低热流密度发热元件采用风冷的混合冷却散热方式在降低刀片式服务器热点温度,优化服务器内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了槽道式水冷散热器芯片散热的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芯片的温度与热流密度呈线性正比关系,散热器水流量及散热器进口水温是影响芯片温度的主要参数。水流量增大,散热器总热阻减小,但减小的趋势越来越缓,芯片的温度呈现相同的递减趋势。而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芯片的温度则随着进口水温的降低而减小,且变化速率保持不变。进口水温20℃,热流密度在3490W/cm2之间,水流量在0.30.6L/min变换时,芯片的温度在3055℃之间。热流密度68W/cm2,流量0.6L/min,进口水温在2030℃变化时,芯片温度在40.850.8℃。散热器内水的压降则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利用该芯片冷却方式构建混合冷却服务器物理模型,20℃环境温度下2160kW的服务器最高温度为29.6℃,且截面温度分布均匀。利用搭建的水冷空冷/混合冷却数据中心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芯片温度和热阻随流量及进口水温的变化与模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实验分析表明,芯片与水冷散热器间的接触热阻及散热器总热阻对散热效果影响很大。水冷散热实验的热流密度为4450.8W/cm2,进口水温19℃下,流量从0.40.43L/min,芯片的温度为50.758.7℃。进口水温在21.225℃时,芯片功率在50%,流量为0.444L/min下,芯片温度在40.453.8℃。机柜IT负载越高,PUE值越低。冷水机组制冷和冷却塔冷却模式下机柜最高测试IT负载分别在50%和60%,最低PUE值分别为2.25和1.56。因此,水冷散热在高热流密度器件的冷却具有良好的效果,更便于利用自然冷源,水冷与风冷混合冷却的散热模式在高热流密度数据中心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前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冷却方案。
付鹏[2](2020)在《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军队建设现代联勤保障全面展开,对军队建设现代营房提出更高的要求,官兵生活、作训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能源消耗日益凸显,已成为营区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权威部门数据显示,当前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其中,建材生产能耗为16.7%,建筑使用能耗为30%。在能源地位愈发重要的今天,国家十分重视建筑能耗,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立法强势推行。作为军队来讲,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借鉴地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节能技术开展节能设计,对于战斗力的提高、官兵住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营房的建设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非涉密营房是营区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能耗较大的一部分,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节能设计,包括营区规划布局、单体设计及细部构造节能设计,为军队官兵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是落实中央军委倡导建设现代营房和绿色建筑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一个重要的现实任务。本文以联勤保障部队非涉密营房为研究对象,结合寒地这一特殊的环境,以建筑节能设计为突破口,分析营房建筑能耗现状,明确设计目标和思路,寻求贯穿始终的设计策略,对今后寒地非涉密营房的节能设计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在资料汇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寒地、非涉密营房和建筑节能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通过对该类建筑的分类及特征解析进行研究,归纳并总结现存的主要问题;二是分析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主要从包含营区规划布局、能源专项规划、建筑选址策划的规划节能设计策略,包含功能空间布局、体型系数控制、围护表皮性能的建筑单体节能设计策略,包含技术筛选择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路线优化的细部构造节能设计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的阐述;三是采用实例研究方法,以驻齐齐哈尔市某部队医院办公楼节能设计为例,阐述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节能设计策略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多项技术的协同作用,强化和扩大节能措施带来的节能效应,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创造处健康、舒适、高效的非涉密营房环境,并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唤起建筑设计者和广大官兵对于非涉密营房建筑的节能意识,在保障功能空间的基础上,优化建筑的节能性,促进其绿色发展,以求今后为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王周忠,雷胜利,李保[3](2017)在《高温高湿环境对工程机械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700mm,夏季气温可达41℃、湿度可达95%左右。工程机械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容易发生性能下降、锈蚀变质、电路短路等问题,导致故障频发,甚至影响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深入分析高温、高湿环境对工程机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为我国南方地区工程机械施工作业提供有益参考。
姜立军[4](2016)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中央军委[201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营房,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促进正规化建设。基于此背景,现代化营区建设将面临一场全新改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念,深入探讨现代化营区建设,形成新理论体系。从规划、设计、配套、安全、信息、生态等多方面研究现代化营区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国防建设大局、推动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总结我军前三代营区的建造背景、特色和不足,阐述了建设现代化营区的必然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证;(2)系统研究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军事变革给营区带来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体系化、特色化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我军现代化营区的理论框架;(3)在深入研究现代化营区规模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营区”概念,阐释了大营区规划、实施方略和内容控制,分析研究了大营区规划的目标和策略,确定了我军大营区建设的性质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营区建设的理论体系;(4)从营区功能、可持续性、技术体系、后勤保障为切入点阐述了营区建设集成化,实现了营区功能集中、生态优化,设施设备集成共享,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以信息化和军营集成化建设为依据,结合某营区的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军营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营区建设应遵循正规化、系统化、特色化,并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创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三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功能要素的整合原则。
黄绪甜[5](2016)在《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在室内设计中,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的应用。论文首先以研究背景与意义为出发点,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界定了课题的内容与范围,并对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陈述。其次通过对广义上的建筑设备、机械美学、高技派等方面知识的阐述与研究,为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备的内涵、内容、关系等进行了讨论。再次围绕如何实现建筑设备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为重点,以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系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建筑设备进行优化展开了深入剖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课题加以论述。最后,对整篇文章做出结语,得出了建筑设备与室内设计融合的方法以及原则,并对设备生产厂家、室内设计有了新的展望。
黄绪甜[6](2016)在《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在室内设计中,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的应用。论文首先以研究背景与意义为出发点,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界定了课题的内容与范围,并对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陈述。其次通过对广义上的建筑设备、机械美学、高技派等方面知识的阐述与研究,为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备的内涵、内容、关系等进行了讨论。再次围绕如何实现建筑设备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为重点,以建筑设备应用于室内设计系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建筑设备进行优化展开了深入剖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课题加以论述。最后,对整篇文章做出结语,得出了建筑设备与室内设计融合的方法以及原则,并对设备生产厂家、室内设计有了新的展望。
黄磊[7](2013)在《基于FPGA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广泛的应用到工业以及日常的生活当中,电力电子器件已经取代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等成为最主要的谐波源,致使大量谐波和无功电流出现在电网中,所以如何治理谐波及无功补偿已经成为电能质量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谐波产生的原因、危害,阐述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说明有源滤波器能够达到良好的滤波及补偿效果。总结介绍了几种有源滤波器的结构、谐波检测方法和控制方法。在三相三线制平衡负载系统下,对ip-iq检测法与仅需要源电流法进行理论分析与结构对比,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有源滤波器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说明本文所采用的仅需要电源电流有源滤波器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证明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在控制系统中引入神经网络控制,证明在抑制谐波和无功补偿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文中给出了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的容量、电容电压、输出电感的计算公式,通过对直流侧电容、交流侧电感对电源电流检测法有源滤波器主电路影响的分析,确定电容、电感等主要参数。根据工程中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模块损耗的计算方法算出所选IGBT的损耗,通过开关量损耗选择一种合适的散热器。应用Ansys软件对所设计的散热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选散热器符合要求。搭建实验电路,测量散热片实际温度与仿真结果相比,两者的一致性好,验证了仿真实验的合理性。完成FPGA逻辑设计流程,在Modelsim环境中对A/D控制及数据储存模块,PI算法模块,过零检测模块,滞环比较模块,PWM脉冲生成及死区保护模块进行仿真,得到仿真图形,经过QuartusII综合布局布线后,通过仿真说明FPGA编译流程的正确性。最后,在理论和仿真的基础上,将编译成功的程序下载到FPGA中,通过采集到的波形表明采用FPGA实现电源电流检测有源滤波器的控制方式是可行的。
索晓丹[8](2012)在《关于建筑暖通设计施工中常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建筑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建筑群落相配套设施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暖通设计施工工程作为重要的一环与业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在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的前提下,以高质量、精工艺、低成本、促环保的原则下有效的施工,这是作为一个暖通施工者必备的职责要义。以多年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建筑暖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一点讨论。
曾德进[9](2012)在《浅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一些基本特点,分析了混凝土产生的温度裂缝的原因,从多方面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小霞,崔宗超[10](2011)在《电子元器件的布局工艺》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子电路的组装过程中,各电子元器件的布局要讲究布局工艺。分析了电子元器件布局的原则,元器件的排列及要求,以及典型电路元器件的布局方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使电路美观、整齐,减少干扰信号对系统的影响。
二、选择散热器要讲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散热器要讲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热流密度数据中心水冷的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据中心简介 |
1.1.2 数据中心市场规模 |
1.2 数据中心冷却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房级冷却 |
1.3.2 机柜、服务器级冷却 |
1.3.3 组件级(芯片级)冷却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刀片式服务器不同冷却方式的模拟分析 |
2.1 刀片式服务器物理模型 |
2.2 刀片式服务器冷却性能分析 |
2.2.1 风冷服务器 |
2.2.2 水冷服务器 |
2.2.3 混合冷却服务器 |
2.2.4 性能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热流密度混合冷却服务器模拟 |
3.1 COMSOL软件简介 |
3.2 基于槽道式散热器水冷CPU的混合冷却服务器模拟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的划分 |
3.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中心水冷机柜实验系统搭建 |
4.1 实验设备及系统流程 |
4.2 混合冷却服务器 |
4.3 实验系统设备介绍 |
4.3.1 循环水泵 |
4.3.2 储水箱 |
4.3.3 质量流量计 |
4.3.4 板式换热器 |
4.3.5 循环式液体冷却装置 |
4.3.6 冷却塔 |
4.3.7 数据采集系统 |
4.3.8 数字功率分析仪 |
4.4 实验方案及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中心水冷服务器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多个CPU单元水冷散热的热阻分析 |
5.2 散热性能分析 |
5.2.1 进口水温的影响 |
5.2.2 流量的影响 |
5.3 PUE分析 |
5.3.1 冷水机组冷却 |
5.3.2 冷却塔冷却(自然冷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联勤保障的军事理念更新 |
1.1.2 军民融合的军地关系变革 |
1.1.3 营房建设的技术升级需求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1 建设保障战力的舒适营房 |
1.2.2 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营房 |
1.2.3 建设信息互联的智慧营房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1 军事价值 |
1.3.2 社会意义 |
1.3.3 经济效益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第2章 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特质解析 |
2.1 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与民用建筑节能现状对比分析 |
2.1.1 节能意识不强 |
2.1.2 节能设计技术系统性不强 |
2.1.3 节能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 |
2.2 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的特殊要求 |
2.2.1 营房建设的军事保障优先原则 |
2.2.2 与涉密营房建筑的节能关联性 |
2.2.3 小远散建筑节能设计约束条件 |
2.2.4 寒地气候加大节能设计的难度 |
2.3 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营区总体布局节能专项缺位 |
2.3.2 建筑单体节能优化空间较大 |
2.3.3 节能技术集成的适用性偏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
3.1 营区规划与建筑选址优化策略 |
3.1.1 营区规划系统整合 |
3.1.2 能源专项规划统筹 |
3.1.3 建筑选址因地制宜 |
3.2 建筑单体与建筑部品优化策略 |
3.2.1 功能空间布局优化 |
3.2.2 体型系数控制优化 |
3.2.3 围护表皮性能优化 |
3.3 节能技术与产品集成优化策略 |
3.3.1 适用技术筛选择优 |
3.3.2 新技术的系统集成 |
3.3.3 设计技术路线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驻齐齐哈尔地区某部队营房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及设计理念 |
4.1.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4.1.2 设计理念 |
4.2 节能设计策略与手法 |
4.2.1 总体布局节能设计 |
4.2.2 单体节能设计 |
4.2.3 运营管理节能设计 |
4.3 节能效果实测与评估 |
4.3.1 项目节能评估 |
4.3.2 工程示范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1.4.1 相关概念解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论文创新点 |
1.4.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军营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
2.1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沿革 |
2.1.1 简易式的一代营房 |
2.1.2 山、散、洞式二代营房 |
2.1.3 制式化的三代营房 |
2.2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制约 |
2.2.1 营区规划建设体系非组织性 |
2.2.2 功能分配不合理 |
2.2.3 基础设施陈旧 |
2.2.4 军营特色建设缺失 |
2.3 我军新时期营区建设的指向性 |
2.3.1 新营区建设的宏观指向 |
2.3.2 新营区建设的中观指向 |
2.3.3 新营区建设微观指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论建构 |
3.1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 |
3.1.1 正规化的背景 |
3.1.2 正规化的目标 |
3.1.3 正规化的途径 |
3.2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体系化 |
3.2.1 探索理论 |
3.2.2 整体规划 |
3.2.3 统筹建设 |
3.3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特色化 |
3.3.1 集中指挥的机关式营区 |
3.3.2 平战结合的部队式营区 |
3.3.3 信息保障的基地式营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规划的系统化 |
4.1 大营区规划体系地提出 |
4.1.1 大营区规划的释义 |
4.1.2 大营区规划的原则 |
4.1.3 大营区规划的特色 |
4.2 大营区规划的实施方略 |
4.2.1 适宜性规划 |
4.2.2 以人为本的规划 |
4.2.3 前瞻性规划 |
4.3 大营区规划的内容控制 |
4.3.1 营区的规划结构布局 |
4.3.2 营区功能的分区组织 |
4.3.3 营区的构成关系协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集成化 |
5.1 营区功能的集成化 |
5.1.1 营区整体功能的集成 |
5.1.2 营区建筑功能的集成 |
5.1.3 营区训练功能的集成 |
5.2 营区可持续的集成化 |
5.2.1 生态军营——建设低碳环保新营房 |
5.2.2 文化军营——培养官兵的“飒爽气魄” |
5.2.3 宜人军营——营造宜人舒适的营区空间 |
5.3 营区技术体系的集成化 |
5.3.1 营区指挥系统网络化 |
5.3.2 营区检测系统智能化 |
5.4 营区后勤保障的集成化 |
5.4.1 营区后勤的生活保障 |
5.4.2 营区后勤的应急保障 |
5.4.3 营区后勤的社会保障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某营区集成化建设实践 |
6.1 建设理念 |
6.1.1 体现“三集原则” |
6.1.2 突出“军事中心” |
6.1.3 体现“以人为本” |
6.2 构建合理分区 |
6.2.1 综合办公区 |
6.2.2 公寓生活区 |
6.2.3 文体场馆区 |
6.2.4 技术保障区 |
6.2.5 军事训练区 |
6.2.6 生活服务区 |
6.3 综合技术保障 |
6.3.1 集约式军营管网 |
6.3.2 生态式军营技术 |
6.3.3 信息化后勤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室内设计有影响的设备研究 |
二顶棚对室内装饰的影响 |
三建筑遮阳设备 |
(6)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建筑设备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
2.2 室内中的建筑设备 |
2.2.1 通风设备 |
2.2.2 供暖设备 |
2.2.3 空调设备 |
2.2.4 电梯设备 |
2.2.5 建筑遮阳设备 |
2.3 机械美学 |
2.3.1 机械美学溯源 |
2.3.2 机械美学思想 |
2.3.3 高技派的启示 |
2.4 建筑设备与室内设计的结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室内设计有影响的设备研究 |
3.1 暖通空调设备 |
3.2 散热器设备 |
3.3 室内外管线的敷设与室内设计的结合 |
3.4 顶棚对室内装饰的影响 |
3.4.1 顶棚的构造 |
3.4.2 悬吊顶棚的构造 |
3.4.3 悬吊式顶棚的类型 |
3.5 建筑遮阳设备 |
3.5.1 遮阳分类 |
3.5.2 内遮阳 |
3.6 电梯设备 |
3.6.1 垂直电梯的类型 |
3.6.2 垂直电梯的装饰手法 |
3.6.3 自动扶梯 |
3.6.4 自动扶梯类型 |
3.6.5 观光电梯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设计中建筑设备的装饰处理 |
4.1设备应用于室内顶部的设计 |
4.1.1 天花设计 |
4.1.2 风口与天花界面的协调处理 |
4.2 设备与室内墙面、地面的融合 |
4.2.1 管道设备与墙面装饰的结合 |
4.2.2 暖通设备与地面设计的结合 |
4.3 设备装置与室内设计结合的案例 |
4.3.1.如恩设计的创意工作室 |
4.3.2 蓬皮杜艺术中心 |
4.3.3 奥利弗第工厂 |
4.3.4 豪兰斯农场的通风塔 |
4.3.5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室内建筑设备与装饰艺术结合的设计方法 |
(1)功能性原则 |
(2)艺术性原则 |
5.2 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
(1)室内设计师需考虑各专业的设计要求,统一规划 |
(2)设备工程设计师需要考虑装饰的艺术效果 |
(3)与设备厂家联合创造设计新的设备产品 |
5.3 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FPGA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电力有源滤波器的原理、结构及分类 |
1.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结构 |
1.2.2 串联型有源滤波器 |
1.2.3 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 |
1.2.4 串联、并联混合型电力有源滤波器 |
1.2.5 谐波检测方法 |
1.2.6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算法 |
1.3 有源滤波器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FPGA 技术在有源滤波器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源电流检测法的原理及 PI 控制算法的研究 |
2.1 ip-iq检测法 |
2.2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原理及结构 |
2.2.1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原理 |
2.2.2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结构 |
2.3 神经网络 PI 控制器 |
2.3.1 神经网络 PI 控制器结构 |
2.3.2 神经网络 PI 控制器原理 |
2.3.3 权值学习规则 |
2.4 基于 Matlab/Simulink 对电源侧电流检测法的仿真 |
2.4.1 APF 补偿前仿真分析 |
2.4.2 ip-iq法 APF 仿真分析 |
2.4.3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仿真分析 |
2.4.4 电源侧电流检测神经网络 PI 控制器法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有源电力滤波器硬件设计 |
3.1 主电路参数设计 |
3.1.1 有源电力滤波器容量的计算 |
3.1.2 输出电感的选取 |
3.1.3 直流侧电容电压的确定 |
3.1.4 直流侧电容的确定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流检测及调理电路 |
3.2.2 直流侧电容电压检测电路 |
3.2.3 过零比较电路 |
3.3 散热器的设计及实验验证 |
3.3.1 散热器损耗计算 |
3.3.2 模型建立及仿真 |
3.3.3 实验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源侧电流检测法的 FPGA 设计及仿真 |
4.1 算法实现的功能模块划分 |
4.2 A/D 采样和控制 |
4.3 PI 算法及实现电流延时模块 |
4.4 过零检测模块 |
4.5 滞环比较模块 |
4.6 PWM 和“死区”保护模块 |
4.7 电流检测法系统整体实现 |
4.8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关于建筑暖通设计施工中常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暖通设计施工的基本要求 |
1.1 认真翻阅图纸 |
1.2 引进设备工程师参与施工 |
1.3 建筑采暖入户的设计要求 |
2 建筑暖通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
2.1 暖通材料问题 |
2.2 工程质量问题 |
2.3 粉刷管道、散热器的防锈漆、油漆问题 |
3 建筑暖通系统设计施工中具体的管理问题 |
4 总结 |
(9)浅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2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
3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
3.1 拌制与输送 |
3.2 浇筑与捣固 |
3.3 表面处理与养护 |
3.4 后浇带的设置 |
4 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0)电子元器件的布局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布局的原则 |
1.1 应保证电路性能指标的实现 |
1.2 应有利于布线 |
1.3 应满足结构工艺要求 |
1.4 应有利于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修 |
2 元器件的排列方法及要求 |
2.1 按电路组成顺序成直线排列的方法 |
2.2 按电路性能及特点的排列 |
2.3 按元件的特点及特殊要求合理安排 |
2.4 从结构工艺上考虑元器件的排列方法 |
3 典型电路元器件的布局 |
3.1 电源变压器的安装 |
1) 在选择或设计电源变压器时, 功率储备不宜过大。 |
2) 电源变压器应尽量远离低频电路的输入级。 |
3) 为了防止变压器漏磁通的影响, 可以将变压器屏蔽起来。 |
3.2 稳压电源 |
3.3 低频放大器 |
3.4 中频放大器 |
3.5 高频放大器 |
4 结束语 |
四、选择散热器要讲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热流密度数据中心水冷的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D]. 刘章.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2]联勤保障部队寒地非涉密营房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 付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高温高湿环境对工程机械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 王周忠,雷胜利,李保.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17(03)
- [4]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D]. 姜立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5]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J]. 黄绪甜. 设计, 2016(02)
- [6]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 黄绪甜.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7)
- [7]基于FPGA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D]. 黄磊.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 [8]关于建筑暖通设计施工中常见问题研究[J]. 索晓丹.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2(07)
- [9]浅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 曾德进.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2(07)
- [10]电子元器件的布局工艺[J]. 赵小霞,崔宗超. 数字通信,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