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宁[1](2021)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AP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84例,依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152例(糖尿病组),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232例(非糖尿病组)。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是否伴有高脂血症、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血糖、血钙、血脂[TC、TG、HDL-C、LDL-C、LP(a)]、ALT、AST、GGT、TBIL、DBIL、IBIL、AMY、LPS、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等临床资料,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胰腺炎、是否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伴有局部并发症等资料。2.对合并糖尿病组与不合并糖尿病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ALT、AST、GGT、TBIL、DBIL、IBIL、AMY、LPS、TG、TC、HDL-C、LDL-C、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等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复发性、是否为SAP、是否合并局部并发症等资料的差异。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几率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两组胆囊结石比较,非糖尿病组合并胆囊结石的几率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Glu、TC、TG、FIB、LDL-C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a、LP(a)水平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两组入院第1天CRP大于200 mg/L、SAP患者数、是否合并全身及局部并发症比较,糖尿病组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胆道疾病、Ca、TC、LDL-C、TG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将P<0.1的自变量纳入,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出合并胆道疾病、TC均是影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更易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2.合并胆道疾病、Ca、TC、LDL-C、TG与糖尿病组患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且合并胆道疾病、TC均是导致糖尿病组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青青[2](2020)在《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养元通络针灸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总结分析其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期间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42例,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上(包括糖尿病健康宣教、正确饮食、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养元通络针灸法进行干预,选取百会、气海、命门、腰阳关、中脘、关元、双侧足三里、阳陵泉、胃俞、肝俞、三阴交、肾俞、脾俞、太冲进行针刺,刺深度0.5-1.0寸,采用常规进针手法后,留针时间为30 min,每隔10 min进行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提插的幅度为0.3-0.5cm,频率为60-90次/min之间,提插捻转幅度和频率均采用均衡的手法;针刺同时对脾俞、肾俞进行艾灸,每个部位艾灸时间为15min。每天治疗1次,疗程2周。对照组予以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口服,每次10mg,1天3次,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标准试餐加钡条X线摄片方法检测胃排空率,胃电图记录胃窦部的胃电节律、频率、振幅,检测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运用SPSS22.0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空腹血糖水平、病程长短、中医症候积分、胃排空率、胃电图指标、胃肠激素水平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性指标比较:(1)中医症候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腹胀痛、饱胀感、嘈杂、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9例,6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6例有效,总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胃排空率比较:2组的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在提高胃排空率提高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胃电节律、振幅、频率比较:2组的胃电节律、振幅、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胃肠激素水平比较:2组治疗后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抑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降低(P<0.05),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粪便常规、心电图等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养元通络针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胃排空率,调节胃电节律,增加胃电频率和胃电振幅,提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浓度,降低生长抑素的水平。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电节律、调整胃肠激素水平相关,且安全性能高,无明显副反应,应用前景广泛。
王彩平,段顺元,刘玮[3](2017)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发生的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指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可能与患者存在胆囊排空障碍、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胰管阻塞、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本文对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杜绍山,孙树申[4](2015)在《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异常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合并内脏神经病变42例(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38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各组空腹和餐后2 h胆囊容积、胆囊排空率,采用放免法检测空腹和餐后30 min血浆胆囊收缩素(CKK)和胰多肽(PP)。结果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空腹及餐后2 h胆囊容积均大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胆囊排空率为53.7%±9.5%,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的76.79%±9.7%和对照组的78.6%±10.1%(P均<0.05)。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空腹及餐后30 min血浆CCK和PP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糖尿管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降低,支配胆囊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血浆CCK和PP水平下降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卢丽君,严祥,马苏美[5](2015)在《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其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T2DM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与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超声测定胆囊体积、胆囊排空功能及胆囊动脉血流。结果 T2DM组较NC组空腹胆囊体积(FV)及脂餐后胆囊体积(RV)增大,胆囊排空率(EF)减低(P<0.01);胆囊动脉阻力指数(RI)升高[(0.61±0.06)vs(0.70±0.08)](P<0.01),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降低[(8.72±1.43)vs(6.05±1.89)cm/s](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动脉RI与HbA1c、LDL-C呈正相关(r=0.827,0.820,P<0.01)。结论T2DM患者胆囊排空功能降低与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
曹文芳,马苏美,吕子平[6](2015)在《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DM)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临床应用及DM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胆囊排空功能(GBEF)改变间关系。方法收集23例D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容积探头三维超声采集各组胆囊最大斜径图像并储存,用定量测量QLAB软件处理,计算胆囊容积及排空率。结果 DM1组胆囊排空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D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M2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胆囊排空率减低相关性较强指标依次为Hcy、HbA1c、FBG。结论 DM伴hHcy易患胆囊排空障碍,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方便、准确检测出,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曹文芳[7](2015)在《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胆囊排空功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在对II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胆囊排空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并初步探讨II型糖尿病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浓度增高与胆囊排空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3例T2D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将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13例T2DM合并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浓度组(DM1组)和10例T2DM不合并Hcy高浓度组(DM2组)。利用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采集各组空腹及试餐后各时点的胆囊最大斜径图像并储存,用定量测量QLAB软件处理计算出各组各时点胆囊三维容积,进而得出各组各时点胆囊排空率,同时抽取空腹血,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胆囊排空率减低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结果:DM1组胆囊排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及D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M2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M1组的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及DM2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均升高,DM1组及DM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均减低,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DM1组与DM2组比较,DM1组的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都升高于DM2组,HDL-C减少,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胆囊排空率减低相关性较强的指标,依次为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一空腹血糖。结论:1.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用于Ⅱ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检出,具有无创无辐射、动态观察、易被接受、方便准确的优势;2.Ⅱ型糖尿病者尤其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易患胆囊排空障碍,血中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胆囊排空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3.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无消化系统不适症状但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行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对临床早期发现患者胆囊排空障碍,进而改善胆囊排空功能提供影像学依据。
涂征艳[8](2015)在《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莫沙必利在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所收治的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且对其治疗前后各个阶段的胆囊体积、胆囊最大收缩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在空腹状态及脂餐后30 min、60 min、90 min的胆囊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30 min、60 min、90 min的胆囊最大收缩率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者予以莫沙必利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显着,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胆囊排空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向旭,朱海杭[9](2013)在《糖尿病并发胆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糖尿病并发胆结石的发病率呈较快增长趋势,其发病机制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糖尿病并发胆结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与糖尿病所致胆囊排空障碍、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紊乱、胃肠运动障碍、脂肪代谢紊乱、胆汁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此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卢丽君[10](2011)在《超声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超声技术探讨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超声测定24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AN组)、16例不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NAN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空腹胆囊体积、脂餐后胆囊的排空功能及胆囊动脉血流;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空腹及脂餐后血浆CCK浓度。结果:AN组较NAN组及正常组空腹胆囊体积明显增大(22.71±6.67 vs 14.39±5.10,15.49±4.66,P均<0.01),餐后各时点胆囊体积也显着增大(P<0.01),各时点胆囊排空率明显减低(P<0.01);AN组胆囊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较NAN组及正常组明显升高(0.74±0.07vs 0.65±0.05,0.61±0.06,P均<0.01),而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较NAN组及正常组明显降低(5.62±1.19 vs 8.31±1.86,8.72±1.43,P均<0.01);胆囊动脉RI与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着相关(r=0.648,0.822,P<0.05)。AN组及NAN组空腹及脂餐后血浆CCK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空腹:21.47±4.01,24.40±2.56 vs 29.18±1.38,P均<0.01;脂餐后:42.13±3.09,47.47±2.67 vs 51.13±3.02,P均<0.01),且AN组CCK浓度减低更为显着(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明显减低,且与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及血浆CCK浓度减低有关;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其胆囊动脉阻力指数(RI)和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较NAN组及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糖尿病胆囊动脉血管病变也是影响胆囊排空功能的重要原因。
二、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胰腺炎后继发糖尿病 |
2.1.1 T3cDM的流行病学 |
2.1.2 发病机制 |
2.1.3 临床特点 |
2.1.4 治疗 |
2.2 糖尿病后继发胰腺炎 |
2.2.1 糖尿病并发AP的流行病学 |
2.2.2 糖尿病并发AP的发病机制 |
2.2.3 临床特点 |
2.2.4 治疗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合并T2DM的AP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与对照组的比较 |
4.2 合并2 型糖尿病组合并症及其与对照组的比较 |
4.3 合并2 型糖尿病组临床特征及其与对照组的比较 |
4.4 合并2 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病情严重程度 |
4.5 合并T2DM的 AP患者发生SAP的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基础治疗 |
2.3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4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临床观察技术路线 |
5 结果 |
5.1 一般情况比较 |
5.2 安全性比较 |
5.3 疗效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DGMD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DGMD的认识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及治疗 |
3 选穴依据及各穴位治疗作用 |
3.1 选穴依据 |
3.2 各穴位治疗作用 |
4 各观察指标的临床意义 |
4.1 中医症候 |
4.2 胃排空率 |
4.3 胃电图指标 |
4.4 胃肠激素 |
4.5 安全性指标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中医症候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胃排空率分析 |
5.4 胃电图指标分析 |
5.5 胃肠激素水平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
附录三 :典型病例胃电图报告 |
附录四 :发表论文情况和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胆囊排空障碍与其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2 2型糖尿病患者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与其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4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管阻塞与其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5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与其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6小结 |
(4)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异常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其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二、两组胆囊排空功能及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
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I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6)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仪器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7)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胆囊排空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Ⅱ型糖尿病患者DAN与胆囊疾病 |
1.3 Hcy与Ⅱ型糖尿病患者DAN |
1.4 胆囊排空功能的检测方法 |
1.4.1 X-线胆囊照摄术 |
1.4.2 同位素闪烁扫描胆囊成像技术 |
1.4.3 超声技术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与仪器 |
2.1.1 实验对象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化指标采集 |
2.2.2 超声检查 |
2.2.3 QLAB软件应用 |
2.2.4 胆囊排空率计算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可比性 |
3.2 DM1组、DM2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
3.3 DM1组与DM2组生化指标比较 |
3.4 胆囊排空率 |
3.5 胆囊排空功能减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维超声检测胆囊排空功能的应用 |
4.2 Ⅱ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DAN |
4.3 Ⅱ型糖尿病患者DAN与胆囊排空功能 |
4.4 Ⅱ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胆囊排空功能 |
4.5 Ⅱ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胆囊结石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 般资料 |
1.2 方 法 |
1.3 检 测 |
1.4 统 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糖尿病并发胆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合并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 |
2 糖尿病并发胆结石患者的发病机制 |
2.1 胆囊排空障碍 |
2.2 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 |
2.3 胃肠激素紊乱 |
2.4 胃肠运动障碍 |
2.5 Cajal间质细胞减少 |
2.6 脂肪代谢障碍 |
2.7 胆汁成分改变 |
2.8 胆汁细菌感染 |
2.9 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
2.1 0 瘦素与糖尿病及胆结石 |
3 结论与展望 |
(10)超声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立题依据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常用实验药品 |
1.3 常用器械 |
2 实验方法 |
2.1 胆囊排空功能测定 |
2.2 胆囊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 |
2.3 血糖及血脂测定 |
2.4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
2.5 血清空腹胰岛素测定 |
2.6 血清CCK测定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胆囊排空功能比较 |
2 胆囊动脉血流参数 |
3 胆囊动脉RI与HbAlc及IR关系 |
4 血浆CCK水平 |
讨论 |
1 糖尿病患者胆囊收缩运动功能研究 |
2 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机理 |
2.1 糖尿病迷走神经病变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
2.2 糖尿病胆囊壁微血管病变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
2.3 血浆CCK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
3 研究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糖尿病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 |
2 胆囊运动障碍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
3 糖尿病患者胆囊运动功能研究 |
4 胆囊运动功能的调节 |
4.1 神经调节 |
4.2 体液调节 |
5 糖尿病患者胆囊运动障碍的可能机制 |
5.1 迷走神经病变与胆囊运动障碍 |
5.2 CCK及CCK-A受体与胆囊运动障碍 |
5.3 胆囊壁微血管病变及平滑肌细胞改变与胆囊运动障碍 |
5.4 体液因素与胆囊运动障碍 |
6 糖尿病患者胆囊运动障碍的诊断 |
6.1 超声波检查 |
6.2 核素显像 |
6.3 其他方法 |
7 糖尿病患者胆囊运动障碍的治疗 |
7.1 红霉素 |
7.2 西沙必利 |
7.3 其他药物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1 英中文对照索引 |
四、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的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黄佳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青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彩平,段顺元,刘玮. 当代医药论丛, 2017(22)
- [4]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异常及其机制探讨[J]. 杜绍山,孙树申. 山东医药, 2015(44)
- [5]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与其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 卢丽君,严祥,马苏美.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09)
- [6]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J]. 曹文芳,马苏美,吕子平.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08)
- [7]三维超声评价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胆囊排空功能[D]. 曹文芳. 兰州大学, 2015(01)
- [8]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胆囊排空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 涂征艳. 糖尿病新世界, 2015(01)
- [9]糖尿病并发胆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向旭,朱海杭.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3(06)
- [10]超声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卢丽君. 兰州大学, 2011(05)
标签:糖尿病论文; 急性胰腺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超声成像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