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CIENCE IN CHINA (SCIENTIA SINICA)(论文文献综述)
杨德生,黄冠军,李勇,黄见良,王飞[1](2022)在《水稻氮高效栽培技术、品种改良和生理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氮肥施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提高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水稻栽培、生理与育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氮肥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总结了氮高效水稻品种尤其是绿色超级稻的氮高效相关农艺性状;综述了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尤其是氮素对叶片结构及光合生理的影响和近期发现的重要氮高效基因。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2](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陈学森,李秀根,毛志泉,王楠,张宗营,马锋旺,丛佩华,张玉刚,郭黄萍,王志刚,姜召涛,徐月华[3](2021)在《新种质创造支撑果品产业升级——红肉苹果和‘库尔勒香梨’种质资源利用以及‘红富士’芽变选种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种质资源评价挖掘和创新利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新疆是苹果等多种落叶果树起源演化中心,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笔者系统介绍了近几年来在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以及‘库尔勒香梨’资源评价挖掘和创新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红肉和红皮苹果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技术研发以及优质、耐贮、晚熟梨新品种创制,为苹果和梨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李祥权,丁洪坤,彭鹏,吴梅莲,钟楚红,柴雄,刘国威,彭丽[4](2021)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物源示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文中指出目前对塔中志留系物源的认识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2件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志留系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结晶成因,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早古生代460~490 Ma、新元古代760~1 000 Ma、古元古代1 600~2 200 Ma及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 400~2 600 Ma四个时期,其中新元古代760~1 000 Ma碎屑锆石年龄占绝对优势(56.8%),峰值~850 Ma.结合志留纪时期塔里木板块南北缘的板块动力学背景,通过盆内构造演化及地貌特征的分析以及和潜在源区锆石年龄的详细对比,确定塔中志留系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铁克里克隆起构造带.
唐华俊,辛晓平,李向林,闫玉春,李凌浩,王德利,周延林,王明玖,周道玮,崔国文[5](2020)在《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态恢复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文中指出草地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全球草地总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2%—25%[1]。草地不但是重要的牧草生产基地,每年提供25—30亿吨干物质,而且是最主要的陆地碳库,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650—810 PgC,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37%,其中90%以上储存在土壤中[2-5]。草地也是受人类干扰最剧烈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尤其是开垦和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草地生态系统大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是荒
曾庆高,王保弟,西洛郎杰,毛国正,刘海永,刘恭喜[6](2020)在《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西藏的缝合带一直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立足于西藏高原4条主要缝合带的物质组成、缝合结构以及形成时代等资料,根据时空结构分析认为古特提斯演化与转换构造有关,雅鲁藏布江洋盆扩张与羌塘-三江地区的印支运动具有耦合的时空变换关系;重点讨论了以班公湖-怒江带为中心的古-新特提斯转换扩张性质,构造体制上属左行走滑拉分,形成了西藏高原上颇具特色的与走滑拉分方向平行的伸展构造类型杂岩系,其重要意义不亚于高原周缘逆冲-拆离系构成的杂岩系和美国西部的盆-岭变质核杂岩;探讨了西藏东、西部地区不同地质结构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冈底斯岩浆弧拓展加宽受雅鲁藏布洋双重俯冲的制约.
刁现民[7](2019)在《禾谷类杂粮作物耐逆和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禾谷类杂粮作物谷子、高粱、黍稷等是旱作生态农业的主栽作物,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作物,在膳食结构多样化和人民健康保障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禾谷类杂粮多栽培在旱薄地、盐碱地和粮食主产区的边际田块,品种的耐逆性尤其重要。本文作为本期《中国农业科学》20篇禾谷类杂粮的抗旱耐盐和栽培耕作技术研究文章的导读,在对谷子高粱和黍稷进行概况介绍的基础上,展示了这些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比较了这些结果和国内外高度相关的同类文章在关键发现上的异同,以拓展读者的阅读视野,同时对谷子高粱黍稷的抗旱耐逆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8](2019)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月刊)》文中研究表明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定位:发表信息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中文文章,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领域的理论、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推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搭建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桥梁,促进与各学科、各行业的交叉融合.月刊,每月20日出版.栏目:评述、论文、快报、学术介绍检索: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李怀坤,Frank RETTENSOHN,Warren DHUFF[9](2019)在《天津蓟县铁岭组新剖面钾质斑脱岩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津蓟县西北的大喻山铁岭组剖面钾质斑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1439±14Ma)是约束"蓟县剖面"年代格架的重要锚点,但该剖面露头已遭到严重破坏。最近,笔者在蓟县东北、目前已禁止开采的大五尖采石场发现了铁岭组新剖面,并在其二段近底部再次确认多层钾质斑脱岩,测得其中两层LA-ICPMS锆石U-Pb年龄(1445±12Ma以及1442±10Ma);采自原大喻山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的样品,也获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1439±11Ma)。以上三个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与之前在原大喻山剖面及河北平泉刘家沟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所获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439±14Ma及1437±21 Ma)也完全可比。与此同时,本文对以上3个样品锆石还开展了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其结果显示,176Hf/177Hf值变化范围为0. 281703~0. 281880,εHf(t)=-6. 7~-0. 2,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200~2603Ma,高斯分布峰值为~2360Ma。这表明,铁岭组钾质斑脱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本研究为蓟县剖面乃至燕山地区铁岭组高精度年代约束及地层格架厘定等,提供了更多年代学佐证,进一步夯实了整个蓟县剖面作为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同时,对华北中元古界钾质斑脱岩夹层的锆石首次开展Lu-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这一特殊类型沉积岩的源岩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发现剖面也为未来继续围绕铁岭组的各项研究,提供了一处露头良好、年代框架扎实可靠、可长期观测的新平台。
刘建国,张妍,黄杏灵[10](2019)在《中国人文地理学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展望》文中指出以中国地理学界权威期刊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文献为样本,通过对文章数量、研究关键词、研究团队以及科研机构与地区分布的分析,总结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总体特征。发现: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发表的期刊文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问题和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包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计量分析方法、3S技术、模型等。随着学者们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研究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对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主要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1)未来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点发展方向应当集中于拓展全球化视野、加强理论创新;(2)注重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重点研究微观尺度空间发展的过程规律、类型与模式、动力机制;(3)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多元化,形成以地理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综合集成研究;(4)加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提升服务社会需求的决策支持能力等。
二、SCIENCE IN CHINA (SCIENTIA SINIC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IENCE IN CHINA (SCIENTIA SINICA)(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氮高效栽培技术、品种改良和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
1.1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 |
1.2 “三定”栽培技术 |
1.3 “三控”施肥技术 |
1.4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1.5 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 |
2 影响水稻NUE的其他农艺措施 |
2.1 灌溉方式 |
2.2 种植密度 |
3 水稻NUE的基因型差异和氮高效相关农艺性状 |
4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4.1 生理机制 |
4.2 分子机制 |
5 展 望 |
(2)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
2.4.2 直播栽培 |
2.4.3 再生稻栽培 |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
2.7 水稻优质栽培 |
2.8 水稻绿色栽培 |
2.9 水稻逆境栽培 |
2.9.1 温度胁迫 |
2.9.2 水分胁迫 |
2.9.3 O3胁迫 |
2.9.4 盐分胁迫 |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
(3)新种质创造支撑果品产业升级——红肉苹果和‘库尔勒香梨’种质资源利用以及‘红富士’芽变选种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红富士’及新疆红肉苹果资源评价挖掘及特色种质创新与应用 |
1.1红肉苹果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 |
1.1.1栽培苹果起源演化 |
1.1.2新疆野苹果生存现状及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
1.1.3杂种分离群体构建及高类黄酮苹果优异种质CSR6R6的创制 |
1.1.4发明了苹果优质高效育种技术 |
1.1.5利用CSR6R6创建了离体研究平台 |
1.1.6利用CSR6R6创新育成了红肉苹果新品种 |
1.2红皮苹果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
1.2.1以‘红富士’为主的品种结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 |
1.2.2发明了常规与分子技术相结合的苹果持续多代芽变选种技术 |
1.2.3提出了我国苹果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
1.3新品种配套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 |
1.3.1发明了苹果重茬障碍绿色防控技术 |
1.3.2发明了宽行高干栽培模式及早果丰产栽培技术 |
1.3.3果园生草地力培肥技术 |
1.3.4高类黄酮苹果酒加工技术 |
2新疆‘库尔勒香梨’挖掘利用及优质、耐贮、晚熟梨新品种创制 |
2.1主栽品种“晚熟而不优质”是中国梨产业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 |
2.2新疆‘库尔勒香梨’挖掘利用及优质、耐贮、晚熟梨新品种的创制 |
2.2.1‘山农酥’梨新品种的创制 |
2.2.2‘红香酥’梨新品种的创制 |
2.2.3‘玉露香’梨新品种的创制 |
2.3提出了我国梨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
(4)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物源示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岩石学特征 |
2 样品测试方法与结果 |
3 认识与讨论 |
3.1 锆石年龄与区域构造热事件 |
3.2 盆地古地理背景及源汇系统 |
3.2.1 早古生代洋盆闭合,隆升造山事件 |
3.2.2 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及古地貌特征 |
3.2.3 潜在源区锆石年龄对比 |
4 结论 |
(6)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可可西里-金沙江叠接带 |
1.1 构造-沉积建造 |
1.2 洋板块地质 |
1.3 缝合带走滑运动-转换断层 |
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对接带与羌塘-三江复合板块 |
2.1 缝合带时限数据 |
2.2 羌塘-三江复合板块时空结构分析 |
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3.1 缝合带内物质组成 |
3.2 班公湖-怒江洋盆形成演化分析 |
3.3 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关闭 |
4 雅鲁藏布江叠接带与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
4.1 雅鲁藏布江叠接带结构及物质组成 |
4.2 雅鲁藏布洋与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 |
4.3 雅鲁藏布双重俯冲与冈底斯弧盆系 |
5 结语 |
四、SCIENCE IN CHINA (SCIENTIA SINICA)(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氮高效栽培技术、品种改良和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杨德生,黄冠军,李勇,黄见良,王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3]新种质创造支撑果品产业升级——红肉苹果和‘库尔勒香梨’种质资源利用以及‘红富士’芽变选种案例分析[J]. 陈学森,李秀根,毛志泉,王楠,张宗营,马锋旺,丛佩华,张玉刚,郭黄萍,王志刚,姜召涛,徐月华. 果树学报, 2021(01)
- [4]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物源示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 李祥权,丁洪坤,彭鹏,吴梅莲,钟楚红,柴雄,刘国威,彭丽. 地球科学, 2021(08)
- [5]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态恢复的理论、技术与实践[J]. 唐华俊,辛晓平,李向林,闫玉春,李凌浩,王德利,周延林,王明玖,周道玮,崔国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3)
- [6]西藏的缝合带与特提斯演化[J]. 曾庆高,王保弟,西洛郎杰,毛国正,刘海永,刘恭喜. 地球科学, 2020(08)
- [7]禾谷类杂粮作物耐逆和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J]. 刁现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2)
- [8]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月刊)[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9(08)
- [9]天津蓟县铁岭组新剖面钾质斑脱岩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研究[J]. 郭文琳,苏文博,张健,李惠民,周红英,李怀坤,Frank RETTENSOHN,Warren DHUFF. 岩石学报, 2019(08)
- [10]中国人文地理学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展望[J]. 刘建国,张妍,黄杏灵. 地理科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