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科学贡献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科学贡献

一、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科学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朱安远[1](2020)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文中指出诺贝尔奖得主莅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周活动是其终身荣耀和应尽义务,非特殊情况均悉数欣然前往出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大主要活动内容是发表诺贝尔演讲、光临诺奖颁奖典礼并受奖、出席诺贝尔晚宴或做晚宴致辞。在斯德哥尔摩或奥斯陆(仅限诺和奖得主)发表诺贝尔演讲是所有诺奖得主需要履行的唯一义务(非强制性)。文章详细阐明了诺经奖得主发表诺贝尔演讲的基本信息,论述了诺经奖得主出席颁奖典礼和诺贝尔晚宴或做晚宴致辞的相关情况,论及了诺和奖的有关问题。

张慧(Helena H Zhang)[2](2020)在《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测评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无法相互替代。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是一种质性判断,属于定性评价,理应通过同行评议来进行,但在同行评议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评审人员主观因素和人际因素影响、评审过程缺乏客观有效性且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同行评议的进一步发展。对学术论文的数量评价则属于定量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引文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实践则为科研评估工作。定量化的研究可以摆脱定性评价中人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量化测度的选择以至过度依赖甚或滥用,且部分造成了学术工作中不端行为的产生。为打破科研评价中片面、过度、扭曲依赖SCI相关指标的局面,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20年2月20日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此文件的发布积极推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并结合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尝试综合考虑学术论文质与量的测评,基本研究思路为在预先保证学术论文品质的前提下,选取优质论文数据集对其量化特征以及学科间差异进行探究。出于此目的,本文将研究聚焦于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论文集上,优质论文包含两部分,分别为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关键论文和关键论文集,关键论文用于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挖掘及学科适用性的探讨,关键论文集则用于更大范围优质论文集上计量特征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比较。研究所涉及学科包括诺贝尔奖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和经济学。本文最具特色研究为方法论部分构建的优质论文中的两种特殊计量模式——“天鹅群”模式和“伴随睡美人”模式,并在不同优质论文数据集中对这两个模式进行了实证探索,主要结论为:(1)“天鹅群”模式在诺贝尔奖四个学科优质论文中均可适用,且所占比例最低在30%左右,在关键论文中整体占比要高于关键论文集。同“睡美人”模型,“天鹅群”模式也是聚焦于人类科学历史上重要发现的计量模式的研究,且存在比例远高于“睡美人”;(2)依据“天鹅群”指数可将“天鹅群”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在各学科关键论文集中,“类型2”的“天鹅群”实例占比最多,其次为“类型3”,在各学科关键论文中的此结果略有差异;(3)在诺贝尔奖四个学科中,“伴随睡美人”模式在经济学和物理学中出现比例较高,化学和生物医学中则相对很低,且“伴随睡美人”实例中存在“获奖者聚集”现象。(4)区别于单纯定量挖掘“睡美人”文献的研究,“伴随睡美人”模式可作为一种综合论文质与量测评的挖掘“睡美人”文献的方法加以应用;(5)随优质论文数据集扩大,其论文品质有所下降,即关键论文集论文品质不如关键论文优质。研究结果表明,在降低论文品质之后“天鹅群”模式和“伴随睡美人”模式比例也有所下降。本文研究为综合论文质与量测评研究的初步探索,且研究思路有别于已有相关研究的思路,希望本文内容的探索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启发,本文挖掘的优质论文计量特征可为未来定量化评价论文品质的相关研究及科研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周文,郑继承[3](2020)在《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三位发展经济学家因为对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所做的突出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三位发展经济学家贫困理论的随机试验对照中并没有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样本,这不仅反映出发展经济学贫困理论的片面性,也映射出我国经济学贫困理论在世界舞台的失语。立足于新时代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学理论正肩负着突围与重构的新时代历史使命。

任恒[4](2019)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公共事物的治理难题,自古以来既已困扰着人类社会。传统集体行动理论预言,除非借助政府管制或产权私有的解决方案,否则理性个体将由于无法改变相应的制度安排,致使集体合作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之中。有鉴于上述政策方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灵问题,美国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基于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主要以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资源为研究对象,专注于考察不同制度安排将如何增进或阻碍个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并从中发现人类社群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奥斯特罗姆还针对制度安排影响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绩效的内在机制予以细致阐述,将影响个体选择的内外部变量纳入综合分析范畴,继而扬弃了政府管制与产权私有的传统解决方案,并另辟蹊径地提出资源占用者自主治理的“第三条道路”,构建出一套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及超越集体行动困境开辟出全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奥斯特罗姆有关资源占用者们可借助自主组织开展自主治理活动的理论主张,凝练为自主组织的自主治理思想。概言之,本文以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界有关公共事物治理、集体行动问题与社会制度分析的系列成果,对所涉人物观点进行综合梳理与对比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依据奥斯特罗姆逾五十载的学术生涯中有关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探索历程,对她关于人类社群能够借助自主组织进行自主治理的丰富思想予以细致研究,旨在完整地呈现奥氏学术思想中的核心内容、结构要素及其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本文遵循生成背景、应用场域、构建逻辑、分析特色与价值审视的研究进路,尝试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剖析工作,力图把握奥氏该项研究的衍生脉络、逻辑结构与理论贡献等关键内容,以积累个体之间展开自主合作与治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公共资源的治理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借鉴。

纪哲[5](2019)在《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扶贫”》文中认为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结果出炉。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迪弗洛(Esther Duflo)和哈佛大学教授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研究贡献。作为诺奖中最年轻的奖项,经济学奖自1969年开始颁发,截至目前已经颁发了51次,共计84人获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地位与物

宫春子,许海燕[6](2019)在《数说“诺贝尔奖”那些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奖,是1895年以诺贝尔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为基金创立,并于1901年首次颁发的奖项。诺贝尔奖,是为了奖励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有突出贡献者。诺贝尔奖,在全球各界颁奖领域中被公认是最高最重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晚于诺贝尔其

刘登森[7](2018)在《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2013)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因其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范式运用于政治公共领域,发展了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论与宪法基础,从而填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白而荣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布坎南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公共选择理论和宪法经济学的奠立人和主要代表,其研究视野及论域十分宏阔,思想敏锐深邃,作为着述等身的学术巨匠,他的思想贡献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社会科学,对于人的经济学上的抽象——经济人假设构成了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布坎南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研究,突出特点即是把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即“理性人”)作为分析集体或非市场决策的理论起点,他认为政经孑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并不成立,人的本质须统一于“经济人”——一种透过利益与代价的棱镜检视自身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者。由此,布坎南将“经济人”作为自己理论的逻辑前提,或可理解为其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经济人”思想亦是后人剖解其学术脉络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内尚无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作全方位、经纬式、立体化系统解读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这一题目,力求在具象化探微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来龙去脉、成败得失和现实启示,透视一代学坛巨擘的致思理路和研究范式,启迪经济与政治的交叉耦合研究,进一步丰富“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作一研究尝试。本文在对已有国内外文献精心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学科交叉研究法、辩证分析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结合研究法并辅之以图形对比和诠释说明的方法,主要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机制、“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等进行了解构研究。同时虑及经济学为“致用之学”,理论研究亦应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视角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与现实镜鉴作了关联讨论。本文探究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第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既有的“经济人”思想体系,也与目前学界相较于制度研究更为关注对于“人”的研究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第二,将选题集中于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为理解布坎南研涉领域广博、学科跨度较大、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复杂理论体系的堂奥提供了一个解析的主线、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第三,通过解读、细品“经济人”的分析手法,深入领略布坎南分析政治及制度问题的独特方法论视角,以及经济学思维在分析政治领域微观基础上的特殊运用和创造。第四,通过对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扬弃性解读,中肯公允地看待其利与弊、得与失,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性认知。第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客观分析布坎南“经济人”思想与40年来泛滥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的关联以及“经济人”思想的合理内核之于我国当代的借鉴意义。第六,由于以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当代政治就规范意义而言具有积极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树立政经一盘棋的理念,启发更多受众关注、研究经济与政治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以及彼此深刻影响,贡献更多的理论求索成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布坎南将政治舞台拟化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引介经济人假设这一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研究,刻画了“政治人”肖像,并使“经济人”成为联结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整合研究之津梁,进而把传统理论窠臼中被隔离的政治学与经济学“两张皮”合二为一,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贡献,亦能对当今世界以及我国某些政治经济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同时也应看到,在“布学东渐”的当下,布坎南本人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典型代表,其学术思想的要旨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制寻找注脚,譬如服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务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对包括布坎南“经济人”思想在内的西方学说做到批判性撷取和鉴借。

朱安远[8](2018)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文中提出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且长期雄霸全球,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大学中拥有最多的世界级一流大师。美国各高校功能边界最为清晰分明,竞争机制最为良好有序,倡导学术自由理念并贯彻始终,治学严谨严格,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寡是国际上公认的评判一所大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高校中的翘楚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最顶尖的研究型高等学府之一,迄今哥伦比亚大学拥有的诺奖得主人数(98人,含笔者恢复补入的2人,与芝加哥大学的97人难分伯仲)仅次于哈佛大学(147人)和剑桥大学(102人),名列世界第三。厘清并从多视角阐述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联的诺奖得主概况并考据澄清了一些流传较广的诺学谬误。

冷继侃[9](2017)在《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其设立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然而数十年以来,奖项在诸多方面始终存在争论,例如,对奖项评选标准的争论;对获奖理论中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以及奖项中存在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能引起如此多的争论,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阐述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和解决的出路。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研究很多,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争论的概述并不全面,且缺乏系统性,例如,仅仅针对评选标准争论的概述,仅仅关于评选结果争论的概述等。对于奖项争论的实质分析得并不准确,有的认为是标准的缺失,有的则认为是受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直面争论的实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因此,在解决争论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奖项的争论。本文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奖项争论主要归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体系争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因素之间的争论,进而分析得出: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围绕着经济学自身学科性质的一场争论。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或人文性,这一问题贯穿于整个经济思想发展史。因此,要彻底解决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争论,就必须回到经济学哲学,乃至于整个科学哲学的高度。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一门哲学学科,这其中包含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即经济学哲学。本文就是从科学哲学尤其是从经济学哲学出发,论述了经济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经济学是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解决提出了自已的想法。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存在争论,主要是因为仅仅看到了经济学的一面,要么看到了其科学性一面,要么看到了其人文性一面,而没有看到经济学是科学和人文的统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包含着价值判断,无法像“硬科学”——自然科学一样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所以,如果从经济学本性——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本性来看,就能深刻地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及其解决的出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学的本性,以经济学哲学深刻地揭示出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及其解决的出路。

丘艳娟,谭培文[10](2017)在《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量分析的张力与限制》文中指出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从获奖成果上看,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授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迄今为止,近一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面有突出贡献,对数量经济的发展张力依然是积极鼓励的。但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西方经济学只是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不是经济学的全部。在西方经济危机之际,西方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遇到挫折,西方主流经济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量分析的张力与限制,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二、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科学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科学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诺经奖颁奖概况
2 诺经奖得主参与诺贝尔周活动情况概览
3 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两地诺奖颁奖的差异及其他
4 双料诺奖得主参与诺贝尔周活动简况
5 自查自纠、补充完善及其他
6 结束语

(2)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学术论文质与量之不同测评研究
    2.1 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研究
    2.2 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研究
    2.3 综合学术论文质与量测评的研究
第3章 方法论
    3.1 优质论文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3.2 基础模型:“天鹅”模型
    3.3 特殊引文模式:从“天鹅”到“天鹅群”(Swan Group)
    3.4 伴随引文模式:“天鹅群”中的“伴随睡美人”(Associated-Sleeping-Beauty)
    3.5 研究数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质论文中“天鹅群”探索
    4.1 诺贝尔奖物理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4.2 诺贝尔奖化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4.3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4.4 诺贝尔奖经济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质论文中“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5.1 “睡美人”测度
    5.2 实证研究:关键论文中的“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学科比较:关键论文集中“天鹅群”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6.1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基础数据概况
    6.2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的“天鹅群”模式探索
    6.3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中“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7.2 本文小结与主要贡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论文提纲范文)

一、贫困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三)中国经济学界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
二、2019年经济学诺奖与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随机对照试验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存在的问题
三、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诺奖经济学的反思
    (一)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二)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思
四、减贫实践中的逆潮流与中国担当
    (一)减贫实践中逆潮流现象的初显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担当
五、中国贫困理论的创新与中国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一)中国贫困理论远远滞后于治贫实践
    (二)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失语与重构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详细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考察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考察
        (三)简要评析
    三、论文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贡献与研究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生成背景
    一、时代命题:奥斯特罗姆所处的社会环境
        (一)倡导自发秩序: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二)回归公共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三)理性官僚制的正当性反思
    二、理论积淀: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传统
        (一)来自政治学视角的分析
        (二)来自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三)来自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四)小结
    三、学术延承:自主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
        (三)合作博弈理论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应用场域
    一、运作对象:小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
        (一)物品类型与公共池塘资源
        (二)资源系统、资源单位及其占用者
    二、预设前提:行为假设与制度多样性
        (一)制度分析的行为假设: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结合
        (二)作为博弈规则的制度:一项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解
    三、场域困境: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
        (一)资源治理的三大模型
        (二)激励结构的四重缺陷
        (三)制度供给的二阶困境
第三章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构建逻辑
    一、从质疑到开创:思想生成的演进路径
        (一)质疑:非此即彼的政策方案
        (二)开创:另辟蹊径的治理路径
    二、从个体到系统:自主治理的分析脉络
        (一)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综合变量
        (二)集体行动情境自主治理的难题
        (三)公共资源长期存续的设计原则
        (四)集体行动制度层次的嵌套分析
    三、从IAD到 SES:自主治理的研究框架
        (一)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
        (二)诊断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
        (三)IAD与 SES框架的关联互动
    四、从信任到互惠:自主治理的核心要素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关键特征
        (二)奥斯特罗姆的借鉴及其超越
第四章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分析特色
    一、问题聚焦: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
        (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方法
        (二)发展与实证经验一致的理论
    二、研究进路:制度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
        (一)理性选择的制度分析途径
        (二)田野调查与实验研究并重
    三、分析视角:基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一)有关个体行为的决策分析
        (二)有限重复博弈理论的运用
第五章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价值审视
    一、奥斯特罗姆思想的学术史定位
        (一)公共治理谱系中的自主治理思想
        (二)自主治理:复合民主的微观基础
    二、自主治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传统集体行动理论的变革
        (二)当代制度分析视野的拓展
        (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善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奠基石
    三、自主治理思想的局限审视
        (一)适用性层面的局限
        (二)实操性层面的局限
结语 重视奥斯特罗姆的学术遗产
    一、摈弃万能药:诊断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二、警惕理论模型的隐喻化用法
    三、治理话语中积极公民的塑造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生平及学术研究历程
附录二 美国布鲁明顿学派的思想精义:多中心治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扶贫”(论文提纲范文)

“他们把实验方法引入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奖出现首对“获奖夫妻档”
■链接
    蒙代尔:最常来华并获永久居留权
    与中国研究机构、高校合作的诺奖得主
    来华讲座建言中国经济发展
    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们

(6)数说“诺贝尔奖”那些事(论文提纲范文)

|计数:诺贝尔经济学奖
|白描:诺贝尔经济学奖
|趣事:诺贝尔奖

(7)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内容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源起与运用
    2.1 “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亚当·斯密“经济人”的渊源地位
        2.1.2 威克塞尔的公共财政学
        2.1.3 意大利财政学派的现实主义理念
        2.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的经济分析法
        2.1.5 比尔德历史观中的经济决定论
    2.2 “经济人”在政治领域的拓展
        2.2.1 传统视阈的政治人性观点
        2.2.2 与凯恩斯主义的辩难:批判和超越
        2.2.3 政治领域“经济人”的本质特征
    2.3 小结
3 布坎南理论构造中的“经济人”思想观照
    3.1 元规则约束理论之宪法建构的“经济人”考量
        3.1.1 国家的“利维坦”模型
        3.1.2 压力集团的逐利性:一个难解的命题?
        3.1.3 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3.2 立宪重点之财政制度理论折射的“经济人”本性
        3.2.1 专款专用的税收制度规束“利维坦”的剥削欲
        3.2.2 统一税率抑止政府税制的歧视性
        3.2.3 财政竞争制度——以“鲶鱼效应”矫正公权的低效
        3.2.4 重塑的公正财政分配观排斥政治的僭越和主导
    3.3 小结
4 布坎南“经济人”的现实面相及其救济
    4.1 “经济人”特质的外化表现
        4.1.1 掌权者的权力寻租活动:腐败的温床
        4.1.2 官僚操纵“自己约束自己”的立法权力
        4.1.3 政府惯于制造财政幻觉
        4.1.4 国家以过度发债弥补赤字之壑
    4.2 救济机制的设计
        4.2.1 迈向宪法政治:规则约束之“领”
        4.2.2 实行普遍性原则——歧视性的克减
        4.2.3 回归古典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
        4.2.4 复兴亚当·斯密的预算平衡:避免对后代人的剥削
        4.2.5 改良与重建伦理道德之维
    4.3 小结
5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价值与缺陷
    5.1 正面的价值
        5.1.1 提供了经济与政治同质化解释的统一工具
        5.1.2 有利于克服对于“政治人”的盲从性认知
        5.1.3 为优化公权领域制度设计奠定了人性基础
    5.2 缺陷和不足
        5.2.1 消除了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互异性
        5.2.2 以片面抽象的自利性替换人的本质
        5.2.3 否定“经济人”为历史范畴的存在
    5.3 小结
6 布坎南“经济人”思想的实践检验和现实镜鉴
    6.1 “经济人”何以关联全球视野的新自由主义?
        6.1.1 新自由主义放大市场“经济人”利己主义效应
        6.1.2 市场视阈“经济人”的逐利性影响政治领域的价值观
    6.2 “经济人”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关联鉴借与思考
        6.2.1 对政治之癌——腐败具有合理的解释力
        6.2.2 压力集团命题的中国解
        6.2.3 规束“经济人”的宪法实施之保障:推进合宪性审查
        6.2.4 “重新创造市场”——发展第三部门的理论基础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

(9)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的问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2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表现
    2.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体系争论
        2.1.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源、设立及标准的争论
        2.1.2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
        2.1.3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重复性的争论
    2.2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因素争论
        2.2.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影响力的争论
        2.2.2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意识形态的争论
        2.2.3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西方化”的争论
3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实质
    3.1 经济学是科学的种种观点
    3.2 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种种观点
4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启发
    4.1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4.1.1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4.1.2 作为人文的经济学
    4.2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对争论的启发
        4.2.1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中经济学的科学性标准
        4.2.2 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中经济学的人文性标准
        4.2.3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量分析的张力与限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西方主流经济学
2 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数量分析的限制和不足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色彩
    2.2 经济学的美国色彩
    2.3 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色彩
3 正确认识数量分析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3.1 经济学研究要致力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3.2 经济学运用数量分析要恰当
    3.3 大数据使经济学研究不再“望数兴叹”

四、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科学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J]. 朱安远. 中国市场, 2020(31)
  • [2]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D]. 张慧(Helena H Zhang). 南京大学, 2020(09)
  • [3]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J]. 周文,郑继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04)
  •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D]. 任恒. 吉林大学, 2019(02)
  • [5]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扶贫”[J]. 纪哲. 齐鲁周刊, 2019(41)
  • [6]数说“诺贝尔奖”那些事[J]. 宫春子,许海燕. 中国统计, 2019(08)
  • [7]布坎南的“经济人”思想研究[D]. 刘登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J]. 朱安远. 科技风, 2018(16)
  • [9]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论的哲学思考[D]. 冷继侃.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10]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量分析的张力与限制[J]. 丘艳娟,谭培文. 理论月刊, 2017(06)

标签:;  ;  ;  ;  ;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科学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