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梁耀康[1](2020)在《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监狱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监狱管理工作实践中,罪犯矛盾是监狱各种监管安全事故的直接诱因,是监狱监管安全风险隐患的主要来源。因此,罪犯矛盾化解工作是其重要职责和义务。当前罪犯矛盾化解工作严峻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如果这些矛盾不认真分析和及时处理,轻则引起监管安全事故,重则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有必要对监狱罪犯矛盾化解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及时化解各类罪犯矛盾,确保新时代监狱绝对安全稳定,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以监狱罪犯矛盾化解为研究对象,总结概括关于罪犯矛盾化解问题研究的背景,分析选择这一课题在学术理论上的研究意义和管理工作中的研究意义。接着从国外研究成果、国内关于监狱罪犯管理、关于罪犯矛盾化解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分析等几个模块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总结梳理罪犯矛盾的分类,以广东省X监狱为例,分析罪犯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梳理其利用五大改造手段化解罪犯矛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并进行探索深入分析在罪犯矛盾化解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后,探索提出罪犯矛盾化解的方略建议。广东省X监狱地处X市东江小岛上,是全省定点关押外国籍罪犯、收押港澳台地区及重刑罪犯的大型监狱。监狱按照“五个坚持”、“四个尊重”的教育改造原则,积极为为社会输出合格守法公民,至今连续25年实现监管安全稳定。当然,监狱在罪犯矛盾化解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经验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对策方略进一步做好罪犯矛盾化解工作,以确保监狱监管安全持续稳定。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施懿[3](2017)在《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W监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深入推进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是监狱机关融入社会治理精细化大格局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刑罚执行效能的现实要求,是厚植监狱内部管理领先优势的必然要求,为新时期监狱工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刑事政策的不断调整,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要在充分认知当下监狱管理状况、现代监狱管理要求和精细化管理要旨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培育适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精选可行的精细化管理路径,改革旧有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变革。本文对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索,以期对提升监狱管理效益提供一些借鉴。
崔璐[4](2012)在《“首要标准”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云南省S女子监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监狱管理的职能也随着发生改革和调整。因此,对罪犯的教育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监狱职能的转变与健全,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试图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新时期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教育改造功能,克服传统意义上监狱一味对经济的控制,展开监狱和社会各方面配合,全面的开展工作,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在新形势下,教育和改造罪犯需要脱离传统模式,发现新突破点,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监狱新情况,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促使教育改造工作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本文结合云南省某监狱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分析了监狱管理的现状,并综合参照各种文献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着眼于“首要标准”,探讨监狱和社会对罪犯的共同管理渠道。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从我国罪犯教育改造的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为切入点,分析了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如何推进监狱管理水平,对监狱在罪犯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新思路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邹志坚[5](2011)在《实施五大行动 推进三项重点》文中提出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司法行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从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手,整合职能资源和工作载体,组织实施了人民调解"和谐使者"、法律援助"温暖民心"、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光明之路"、法制宣传"与法同
黄润成[6](2010)在《关于警察训练工作创新实践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在公安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立足于强素质、促和谐、保稳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实战,
董开军,王公义,韩秀桃,刘武俊,郭春涛,吴玲,种若静,庄春英,任永安,王宇珊,张鹏飞[7](2006)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笔谈》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行政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最近,司法部研究室专门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天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会。全室研究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收效颇丰。因版面所限,现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以专题笔谈的形式整理如下:
杨伟[8](2005)在《浅谈心理疏导手法在个别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文中提出一、心理疏导方法在个别教育中的运用综合起来,心理疏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冷处理法。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应对外向型性格的劳教人员,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的劳教人员比较容易出现阶段性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失衡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上不良现象不满,或对现行管理行为不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2.因学习和劳动失利而引起的心理失衡。3.人际关系不融洽而引起的心理失衡。4.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失衡。
易春秋[9](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浙江省十里坪劳教所[10](2003)在《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文中认为 浙江省十里坪劳教所现有民警、职工540人,收容劳教人员3500余名,是全省最大的劳教所。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有力地推进了队伍建设和劳教工作的全面进步。1997年被司法部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并荣立集体一等功,还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多次被评为省政法系统、省司法行政系统、省劳教系统的先进集体,有12人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先进个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二、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论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监狱 |
2.1.2 监狱安全 |
2.1.3 罪犯矛盾 |
2.1.4 罪犯矛盾的分类 |
2.1.5 狱政管理 |
2.1.6 罪犯改造 |
2.2 基础理论 |
2.2.1 罪犯改造心理学 |
2.2.2 狱政管理的效益理念 |
2.2.3 绩效管理 |
3 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现状 |
3.1 广东省X监狱总体情况介绍 |
3.2 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产生的原因 |
3.2.1 产生自我矛盾的原因 |
3.2.2 产生囚囚矛盾的原因 |
3.2.3 产生警囚矛盾的原因 |
3.2.4 产生亲情矛盾的原因 |
3.2.5 产生制度矛盾的原因 |
3.3 广东省X监狱利用五大改造手段化解罪犯矛盾的实践及其成效 |
3.3.1 政治改造塑新魂,提高思想认同,有效防范矛盾 |
3.3.2 监管改造树新人,提高规范养成,有效应对矛盾 |
3.3.3 教育改造授新知,提高知识涵养,有效缓解矛盾 |
3.3.4 文化改造促新生,提高自身修养,有效化解矛盾 |
3.3.5 劳动改造引新路,提高谋生技能,有效抵御矛盾 |
4 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广东省X监狱在罪犯矛盾化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度建设滞后 |
4.1.2 罪犯对新政策规定不够熟悉 |
4.1.3 部分警察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 |
4.1.4 基础设施不完善 |
4.2 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个人性因素分析 |
4.2.2 社会性因素分析 |
4.2.3 管理性因素分析 |
4.2.4 机制性因素分析 |
5 罪犯矛盾化解的方略建议 |
5.1 完善罪犯矛盾化解工作机制 |
5.1.1 建立矛盾调解员 |
5.1.2 加强罪犯日常教育引导 |
5.1.3 主动介入干预 |
5.1.4 开展亲情和社会帮教 |
5.1.5 畅通罪犯合法权益救济渠道 |
5.1.6 加强警察业务能力建设 |
5.2 进一步加大对罪犯的政策解读力度 |
5.3 进一步提升警察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 |
5.4 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和管理手段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W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二)国内研究成果 |
(三)国内外研究分析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四)经验总结法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可能存在的困难 |
第一章 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概述 |
一、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
(一)监狱的发展演进 |
(二)传统监狱与现代监狱 |
(三)精细化管理 |
(四)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 |
二、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一)框架标准化 |
(二)手段专业化 |
(三)过程系统化 |
(四)方式法治化 |
(五)资源集成化 |
三、推进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动因 |
(一)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是融入社会治理精细化大格局的客观要求 |
(二)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监狱机关刑罚执行效能的现实要求 |
(三)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是厚植监狱内部管理领先优势的必然要求 |
四、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支撑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以江苏省W监狱为例 |
一、W监狱推行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背景 |
(—)严峻的监管安全形势需要 |
(二)严格的执法责任追究诉求 |
(三)激烈的企业竞争生存需求 |
(四)全新的监狱设施效能要求 |
二、W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
(—)初步建立起精细化管理理念 |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
(三)出台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
三、W监狱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
(一)安全防控能力不断提高 |
(二)教育改造成效日益显现 |
(三)执法工作质量持续加强 |
(四)监狱企业职能逐步优化 |
(五)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
四、W监狱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启示 |
(一)精在谋划 |
(二)细在过程 |
(三)贵在常态 |
第三章 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意识有偏差 |
(二)制度不严谨 |
(三)执行不到位 |
(四)激励缺力度 |
(五)共治有限度 |
二、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外部环境压力大 |
(二)内部管理瓶颈多 |
第四章 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
一、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分析 |
(一)整体谋划的全局视野 |
(二)统筹推进的平衡观念 |
(三)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 |
(四)全面争先的价值方向 |
二、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基础 |
(二)严密制度流程,提升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精细维度 |
(三)严格制度执行,突出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主责主业 |
(四)加大激励力度,提供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队伍保障 |
(五)坚持齐抓共管,建立现代监狱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首要标准”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云南省S女子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通过研究学习,探讨如何尽快转变观念 |
2、探讨调整教育改造方法 |
(三)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3、观察法 |
(四) 本文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人力资本理论 |
(五)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
(六) 我国监狱制度的发展情况 |
1、国内监狱制度发展现状 |
2、国内监狱改造方式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二、建国后我国对罪犯教育改造目标的变迁 |
(一) “三个为了”方针的提出(1951年-1966年) |
1、“三个为了”方针提出的背景 |
2、“三个为了”方针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
3、“三个为了”方针的不足 |
(二) 改革开放前监狱工作指导方针的调整 |
1、“两个结合”方针的提出(1966年-1976年) |
2、酝酿新方针阶段(1976年-1981年) |
3、“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方针的提出(1981年-1994年) |
(三)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方针的提出(1995-1998) |
1、“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方针产生的历史背景 |
2、“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方针的主要涵义 |
3、“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的不足 |
三、新时期下“首要标准”提出的意义 |
(一) 新时期“首要标准”的提出 |
1、“首要标准”提出的背景 |
2、“首要标准”的具体内涵 |
(二) “首要标准”的理论创新点 |
1、“首要标准”是具有中国特色矫治思想的时代化创新 |
2、打开监狱工作者视线,开拓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 |
3、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建立健全监狱与社会“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社会各界多角度的参与管理监狱事务 |
4、“首要标准”是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体现 |
(三) “首要标准”提出的实践创新点 |
1、重新定位监狱工作者的职责范围 |
2、监狱管理和执行政策时更具有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
3、“首要标准”是对监管工作实绩的考量 |
四、“首要标准”指导下罪犯改造现状 |
(一) “首要标准”在云南省监狱落实的具体情况 |
1、更新观念,切实提高了监管人员的思想认识 |
2、改进方法,确实提高了改造质量 |
3、整合资源,提高改造社会化程度 |
4、在“首要标准”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
(二) “首要标准”在云南省S女子监狱的落实情况 |
1、采用方法 |
2、落实效果 |
五、“首要标准”落实过程中的障碍因素 |
(一) 影响“首要标准”发展中监狱自身存在的障碍 |
1、监狱管理的封闭性影响罪犯回归开放性社会 |
2、监狱内部教育方式方法滞后 |
3、监狱执法人员教育改造认识不到位 |
4、监狱内部教育改造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
5、监管工作与教育改造工作缺乏统一性 |
6、监狱保障经费不足 |
(二) 影响“首要标准”发展的社会因素 |
1、社会认知度较低 |
2、社会责任感不强 |
六、新时期下运用“首要标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思考 |
(一) 持续强化落实“首要标准”的理念 |
(二) 进一步加强监狱警察队伍建设,提高警察队伍素质 |
1、增配教育改造警力的编配 |
2、建立健全警察心理疏导机制 |
3、健全和完善监狱警察队伍教育培训机制 |
(三) 拓宽思路,落实好刑释人员再就业问题 |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
2、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安置渠道,保证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生活出路 |
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管理 |
(四) 扩大社会参与罪犯矫正的范围与层面 |
(五) 多元化拓宽教育改造工作路径 |
1、对服刑人员做到精神感动 |
2、对服刑人员做到真情打动 |
3、对服刑人员做到亲情牵动 |
4、对服刑人员做到社会互动 |
(六) 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 |
(七) 创新方式方法,综合发挥教育、管理和劳动的改造作用 |
1、以“启发自觉思考”为重点创新教育改造方式 |
2、以“培养自控意识”为重点创新管理改造方式 |
3、以“教育为中心”创新劳动改造方式 |
(八) 探索建立开放式处遇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实施五大行动 推进三项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组织实施人民调解“和谐使者”大行动, 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
(一) 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网络 |
(二) 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能力 |
(三) 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成效 |
二、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组织实施法律援助“温暖民心”大行动, 切实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
(一) 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
(二) 不断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 |
(三) 不断彰显政府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效果 |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光明之路”大行动, 加强社会特殊人群管理 |
(一)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
(二)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衔接 |
(三) 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落实 |
四、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 组织实施法制宣传“与法同行、服务发展”大行动, 大力推进法治宜昌建设 |
(一) 围绕服务发展开展法制宣传 |
(二) 加快推进法治宜昌建设步伐 |
(三) “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通过全省检查验收 |
五、突出管理与服务重点, 组织实施司法行政“岗位练兵、阳光执法”大行动,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执业 |
(一) 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执法管理 |
(二) 提高劳教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
(三) 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
六、司法行政部门发挥职能服务大局的几点体会 |
(6)关于警察训练工作创新实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年来警察训练工作的创新实践 |
(一) 公安部党委高度重视, 为警察训练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 推动制度创新, 构建了警察训练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
(四) 推动训练方法创新, 提升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
(五) 推动训练基础的建设创新, 为训练工作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二、开展警察训练工作的几点体会 |
(一) 警察训练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二) 警察训练必须实战牵引、贴近实际 |
(三) 警察训练必须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
(四) 警察训练必须信息主导、跨越发展 |
(五) 警察训练必须全警联动、齐抓共管 |
三、警察训练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
(9)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时事政策教育 |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
二、调整中的波折 |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小结 |
结语 |
一、历史评价 |
二、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1个根本 |
第一,强化教育、打牢基础,让广大警察在灌输教育中固本培源,为政治建警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
第二,明确职责、完善格局,实现队伍建设工作由“单打一”到齐抓共管的转变,为政治建警提供人才保证。 |
第三,面向基层、构建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为政治建警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
二、落实两手抓 |
三、突出3个重点 |
第一,坚持“教”“管。结合,深入开展教育整顿活动。 |
第二,坚持标本兼治,构建监督机制。 |
第三,坚持从优待警政策,实施民心工程。 |
四、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X监狱罪犯矛盾化解问题研究[D]. 梁耀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6)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现代监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W监狱为例[D]. 施懿. 苏州大学, 2017(06)
- [4]“首要标准”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云南省S女子监狱为例[D]. 崔璐. 云南大学, 2012(05)
- [5]实施五大行动 推进三项重点[J]. 邹志坚. 中国司法, 2011(02)
- [6]关于警察训练工作创新实践的思考[J]. 黄润成. 公安教育, 2010(10)
-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笔谈[J]. 董开军,王公义,韩秀桃,刘武俊,郭春涛,吴玲,种若静,庄春英,任永安,王宇珊,张鹏飞. 中国司法, 2006(07)
- [8]浅谈心理疏导手法在个别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 杨伟.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5(12)
- [9]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10]关于抓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J]. 浙江省十里坪劳教所. 中国司法,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