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1](2022)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在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二类动物传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患病可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给全世界鸡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无特效治疗药物,大部分治疗是针对病鸡的临床症状进行的,效果一般,因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主要以疫苗接种为核心的防控措施,加以鸡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下减少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造成的损失。本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现状提出建议,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以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林志娴[2](2021)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抗体参考品的研究及S蛋白表达与单抗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雏鸡死亡,肉鸡饲料报酬低,产蛋鸡产蛋下降。由于其病原易于突变、并可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该病防控难度加大。国内目前还没有IBV抗原抗体标准参考品,有关S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还不深入。该病主要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防控,但由于疫苗交叉保护性差导致该病在免疫鸡群中仍时有发生。本研究通过扩增IBV经典毒株IBV-M41株以及当下流行毒株IBV-CK/CH/2014/FJ14株的尿囊液作为备用抗原,将病毒接种14日龄雏鸡制备多抗血清作为备用抗体。上述制备的抗原抗体通过一系列标定后研制了IBV抗原抗体参考品。同时,通过真核载体表达系统表达了 IBV-CK/CH/2014/FJ14株的S蛋白,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获得3株单克隆抗体,以期为该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相应的生物材料。1.鸡传染性支管炎病毒抗原抗体参考品的制备本研究通过SPF鸡胚尿囊腔接种IBV-M41株和IBV-CK/CH/2014/FJ14株扩增病毒。对收集的尿囊液通过接种鸡胚、气管环和细胞等进行定值,结果显示IBV-M41株和 IBV-CK/CH/2014/FJ14 株 EID50 值为 105.8EID50/mL。IBV-M4 1 株 TOC-ID50 值为105.25TOC-ID50/mL,TCID50 值为 104.5TCID50/mL。IBV-CK/CH/2014/FJ14 株病毒 TOC-ID50值为105.5TOC-ID50/mL,TCID50值为104.75TCID50/mL。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抗原不含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小鹅瘟病毒(Gooseparvoviruses,GP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等外源病毒。所制备的样品经无菌检验和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分析备用抗原的物理性状、装量差异、均一性、稳定性、长期保存性等结果均良好,因此制备的抗原可以作为IBV抗原标准参考品。使用制备的IBV-M41株、IBV-CK/CH/2014/FJ14株病毒分别免疫14日龄SPF鸡,之后每间隔7天加强免疫一次,并检测抗体效价,直至第三次免疫28天后采集血清,进行抗体相关特性定值。结果:IBV-M41株多抗血清经测定,间接免疫荧光(IFA)效价为1:800,中和效价为1:172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效价为1:1600,血凝抑制(HI)效价为1:27。IBV-CK/CH/2014/FJ14株多抗血清经测定,IFA效价为1:800,中和效价为1:1488,ELISA效价为1:1600。进一步特异性鉴定表明该批次获得的多抗血清未检测到REV、MDV、ALV、AIV等禽类传染病病毒的抗体。分装冻干后进行无菌检测和支原体检测表明该抗体血清中细菌、霉菌和支原体均为阴性。经分析多抗血清的物理性状、装量差异、均一性、稳定性、长期保存性等结果均良好,即制备的抗体血清可作为IBV抗体标准参考品。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本研究首先通过PCR扩增IBV-CK/CH/2014/FJ14株病毒S基因胞外域,并克隆到pFast-Bac-HTA载体中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鉴定后转座到大肠杆菌DH1OBacTM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杆粒rBacmid-FJ14-S,再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到Sf9细胞中,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FJ14-S。IFA鉴定表明重组病毒能与IBV阳性鸡血清反应,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在140 kDa附近有一条目的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证明IBVS蛋白胞外域获得成功表达。与此同时,将构建好的pCAGGS-FJ14SI-IgGFc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293T细胞中,通过IFA鉴定证明,融合蛋白能与IBV阳性鸡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Proten G纯化柱纯化,获得纯化融合蛋白FJ14Sl-IgGFc,SDSA-PAGE、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纯化蛋白大小符合预期,SI融合蛋白得以正确表达。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本研究用超速离心浓缩的IBV-CK/CH/2014/FJ14尿囊液病毒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每七天免疫一次,三免7天后对小鼠进行尾静脉采血,使用研究内容二获得的转染pCAGGS-FJ14S1-IgGFc载体的293T细胞测定效价,其IFA效价为1:800。通过细胞融合,借助研究内容二构建得到的pCAGGS-FJ14S1-IgGFc载体转染293T细胞进行IFA筛选。最终获得三株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Mab-IBV-S1-1H9,Mab-IBV-S1-5D3,Mab-IBV-S 1-5G11。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三株单抗均能与纯化的重组蛋白FJ14S1-IgGFc良好反应。

盛洁[3](2021)在《表达IBV纤突蛋白的ILT重组病毒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对全球家禽养殖业危害严重,是目前养禽业面临的最重要疫病之一。有必要基于IBV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针对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毒株类型研制新型疫苗。纤突(Spike,S)蛋白是IBV病毒粒子表面重要的糖蛋白,在病毒入侵以及受体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纤突蛋白在成熟过程中进一步裂解为S1亚基和S2亚基,其中S1亚基含有病毒主要的中和表位,是IBV重要的免疫原基因,往往将其作为IBV型特异性疫苗设计的主要靶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引起的影响家禽生产的另一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散发,但近年来国内鸡群频繁暴发ILT,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弱毒疫苗作为防控该病的有效手段,引起养禽业界的重视。ILTV和IBV作为两种重要呼吸道病毒,由于两者对宿主的感染部位和免疫机理相似,研制联合疫苗成为同时防控这两种疫病的迫切需求,ILTV具备作为疫苗载体表达其他病原保护性抗原的潜质。鉴于此,基于ILT弱毒株来构建表达IB重要免疫原基因的重组ILT基因工程载体联合疫苗便成为同时防控IB和ILT两种疫病的最优选择。本研究以ILTV弱毒株CK/CH/LHLJ/120305株为亲本毒株,将其US9基因缺失并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盒(EGFP)后获得的ILTV突变体ILTV-ΔUS9-G株作为中间病毒,采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将ILTV-ΔUS9-G株病毒的EGFP基因分别替换为IBV GI-19(QX)型强毒株CK/CH/LDL/091022株的S基因和S1基因,获得表达IBV S蛋白的重组病毒ILTV-ΔUS9-S株及表达IBV S1蛋白的重组病毒ILTV-ΔUS9-S1株。两株重组病毒插入的外源基因S基因和S1基因不影响其体外复制能力,且ILTV-ΔUS9-S1株较亲本弱毒CK/CH/LHLJ/120305株复制滴度更高。两株重组病毒在LMH(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鸡肝癌细胞系)上连续传代15代,并以本研究制备的抗IBV 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重组病毒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IBV S蛋白和S1蛋白分别在两株重组病毒中能稳定表达,但表达量较低。两株重组病毒接种SPF鸡后,无不良临床反应,说明重组病毒对鸡是安全的。为评价两株重组病毒对ILTV强毒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鸡的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 d两株重组病毒即能诱导鸡只产生高水平的血清抗体,其中ILTV-ΔUS9-S1株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从ILTV WG株攻毒后的临床表现来看,两株重组病毒免疫组鸡只不表现呼吸道症状,喉头、气管中的病毒载量远低于对照组鸡只,且ILTV-ΔUS9-S株免疫组鸡只的咽拭子攻毒后8 d不再排毒,ILTV-ΔUS9-S1株免疫组攻毒后12 d不再排毒,显示两株重组病毒均能提供针对ILTV强毒株的完全保护。对于重组病毒针对IBV CK/CH/LDL/091022强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s Ig A及IFN-γ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两株重组病毒仅能诱导部分鸡只产生有限的特异性粘膜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对免疫后鸡只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显示免疫后两个免疫组仅有部分鸡血清抗体转阳。两株重组病毒免疫组与对照组在IBV强毒攻毒后5 d时气管和肾脏内均可检测到病毒,各组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但攻毒后8 d重组病毒ILTV-ΔUS9-S株及ILTV-ΔUS9-S1株免疫组的咽拭子排毒率分别为50%,60%;攻毒后12 d分别为10%,0;相对于对照组在攻毒后8 d和12 d排毒率为80%和20%而言,两株重组病毒免疫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免疫鸡呼吸道内病毒的清除,但总体而言所激发的免疫保护作用较弱。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分别表达GI-19(QX)型IBV S蛋白和S1蛋白基因的重组ILTV,ILTV-ΔUS9-S株及ILTV-ΔUS9-S1株,两株重组病毒都能对ILTV强毒株攻击提供完全保护,也能够激发针对IBV GI-19(QX)型强毒株S1蛋白的免疫反应,但并不能提供针对IBV强毒的完全免疫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外源免疫原基因的表达水平,提升ILTV作为重组基因工程载体的潜在价值。

周琦[4](2020)在《河北部分地区IBV分离株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对养禽业的效益产生严重影响。IBV的基因组易发生变异和重组,导致其基因型和血清型众多,且交叉保护力弱,对养鸡业造成严重打击。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基因型都可能出现较大差别,及时了解本地流行毒株情况,对于该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临床样本的检测,围绕IBV的同源性及变异分析,展开了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河北部分地区IBV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收集河北部分地区的疑似IB样本进行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对14份阳性样本的S1基因与N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有6株毒株与LX4株更为接近,约占到阳性样本的43%,同时分离到的14个毒株之间的S1基因相似性在69.799.8%。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4个分离毒株的N基因之间的相似性为91.599.8%。2.IBV 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了HB-ZD1909株S1基因和N基因,并成功构建了其重组质粒pGEX-6P-1-S1和pGEX-6P-1-N,通过IPTG诱导,获得了原核表达的S1蛋白和N蛋白。因S1蛋白纯化效果不理想,故选用可溶性表达且纯化效果好的的N蛋白作为后续实验的基础。3.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原核表达并纯化的N蛋白,成功建立了IBV N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经过一系列摸索和条件优化,该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0.5μg/mL,最适合的包被条件为4℃包被过夜,阴阳性临界值确定为0.0996,最佳封闭液条件为5%脱脂乳封闭2 h,血清稀释倍数为1:100,最佳血清作用时间30 min,最佳二抗作用时间为60 min,底物作用时间为10min。重复性及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获得的N蛋白可以替代IBV病毒来检测抗体,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快速诊断和免疫监测IBV的重要手段。

李新伟[5](2020)在《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导致的传染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阶段鸡只均易感,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被认为是目前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IBV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较差,这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带来了困难。本研究为了解新疆某养禽公司历年的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情况,根据抗体水平和以前使用的免疫程序为经验制定出三种不同的免疫方案,并进行抗体监测,从而分析出一套较优的免疫程序。对选出的免疫程序进行改进,根据免疫后ELISA监测数据及部分生产性能与原有程序进行对比,得出更适合于本地区的免疫程序,为新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的调整提供依据。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方法:(1)择新疆地区某规模化公司3个麻黄鸡种鸡场(命名为种鸡场一、二、三)和4个黄麻羽商品鸡场(命名为商品鸡场一、二、三、四)。调查试验鸡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情况,并利用IBV的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其2016-2018年间的抗体消长规律。(2)根据其免疫情况、鸡群稳定情况和ELISA的检测数据针对IBV的免疫设计出A方案:7日龄和50日龄使用新易支(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株+QXL87株);B方案:1日龄和7日龄和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进行免疫在50日龄用新易支加强一次,C方案:7日龄和50日龄分别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H120株)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H52株)三种不同的免疫程序,(3)在新疆呼图壁和昌吉地区各选择一个种鸡场和一个商品鸡场对免疫程序产生的抗体情况做检测。最后对其程序进行改进后(1日龄和7日龄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进行免疫,在45日龄用新易支加强一次)根据ELISA数据和部分生产性能与原有的程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更优的免疫程序。结果:(1)受调查的三个种鸡场的抗体阳性率均随着年龄的上升逐步趋向于100%,离散度逐步下降,抗体水平较整齐。阳性率分别在20周龄或26周龄后基本达到100%,同时离散度逐渐降低。但种鸡场三2019年以前的抗体滴度较大。商品鸡场一、二和四在26日龄的时候抗体的阳性率普遍较低,离散度较低。但50日龄和70日龄的阳性率在100%,同时离散度较低。商品鸡场三的整体抗体滴度较大,离散度偏高。(2)B方案产生抗体的整体情况相比其他二种疫苗方案较稳定,但B方案在中50日龄阳性率未能到100%。离散度也略高。A方案产生抗体的整体情况相比优于C方案,但在种鸡场的圈舍显示其在50日龄的离散程度较大,同时所有圈舍存在抗体滴度大于15000的情况。C方案检测的数据提示,该方案的免疫程序效果较差,离散度较高,同时抗体滴度较高,提示该方案存在保护力弱等问题。(3)改进后的免疫程序与原有的做对比发现,改进后的只有在25日龄产生的抗体阳性率未达到100%,但50日龄时离散度较高,同时抗体滴度值在13500以下。相比而言,原有的免疫方案抗体离散度偏高,25日龄时抗体阳性率不到85%,抗体滴度值较大,50日龄和70日龄时存在滴度在16000以上和17000以上的现象。在生产性能上使用改进后免疫程序圈舍的生产数据明显优于原有免疫程序免疫的圈舍。改进后的免疫程序比原有免疫程序的产蛋率平均高3.48%;产蛋畸形率平均低0.68%;碎蛋率平均低0.42%,但软蛋率上都比较低。综上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IBV野毒感染的风险会逐步降低,同时种鸡场三在2019年前和商品鸡场三可能存在野毒的感染或已经存在感染过野毒的情况。再根据新的免疫程序和疫苗株的选择可以得出在该地区应优先挑选使用与用QXL87株和M41株的疫苗株进行免疫,同时在1日龄7日龄和50日龄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和新易支进行免疫的程序是较优的免疫程序。最后表明调整后的免疫程序具能够提供好的生产性能,更适合于实验地区。

王露[6](2020)在《2018-2019年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及4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V基因组极易发生变异,导致基因型、血清型、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多样化,不同基因型或血清型的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效果不理想,生产上免疫失败时有发生,给养禽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IBV流行毒株的变异情况并筛选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毒株作为地方疫苗候选株,对IB防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之前课题组完成了至2017年的广西IBV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4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对2018-2019年的广西IBV分离株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对此4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具体如下。一、2018-2019年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应用鸡胚接种和RT-PCR技术对2018-2019年间广西疑似病鸡进行IB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及相似性、进化树、重组、高变区、糖基化位点和S蛋白裂解位点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到19个IBV分离株,此19株IBV的S1基因ORF为1611-1629 bp,编码537-543个氨基酸;分离株之间S1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66.2%-99.9%,分离株与疫苗株4/91、H120、QXL87、LDT3-A、LX4的S1基因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65.9%-78.9%、65.6%-83.2%、67.7%-96.0%、66.2%-99.1%、78.0%-99.1%。进化树分析表明,19株IBV分属于5个基因型:LX4型为优势基因型,占42.10%(8/19),LDT3-A型占26.31%(5/19),TaiwanⅡ型占15.78%(3/19),TaiwanⅠ型占10.52%(2/19),4/91型占5.26%(1/19)。重组分析表明,19株IBV中有5株出现基因重组,其中GX-NN190716、GX-NN190923、GX-NN191006和GX-GG190815四株重组株的主亲本均为GX-YL161022(QXⅡ型)株,次亲本均为CK/CH/LSC/99I株;GX-NN191213的主亲本为GX-GL(Taiwan型)株,次亲本为CK/CH/LSC/99I株。高变区分析结果表明,19株IBV三个高变区均发生了大量氨基酸的替换、插入和缺失。糖基化位点分析表明,19株IBV分别有9-18个N-糖基化位点;GX-YL191121株有2个O-糖基化位点,其余18株均无O-糖基化位点;S蛋白裂解位点分析表明,12株为RRFRR,6株为HRRRR,1株为HRRKR。二、4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研究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已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的4株代表性广西IBV变异株GX-NN160421、GX-QZ170728、GX-QZ171023和GX-NN130048进行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试验。将330只5日龄三黄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GX-NN160421组、GX-QZ170728组、GX-QZ171023组、GX-NN130048组、H120组和PBS组。GX-QZ171023组80只,其余各组50只。5日龄首免,19日龄(首免后两周)加强免疫。33日龄(加强免疫后两周)进行交叉攻毒。攻毒后5天宰杀部分试验组鸡,观察组饲养至47日龄(攻毒后14天)。以免疫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及中和抗体水平、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攻毒鸡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气管、肾脏、肺脏的病毒载量、咽拭子和肛拭子排毒情况作为判断交叉免疫保护力的指标。IBV特异性抗体及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GX-NN130048株灭活油乳剂疫苗能诱导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应答;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检测结果表明,GX-NN130048株免疫后能引起鸡只出现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表明,各组平均病毒载量为:GX-NN160421组(27)GX-QZ170728组(27)GX-NN130048组(27)H120组(27)PBS组;发病率、死亡率统计结果表明GX-NN130048株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好;观察组咽拭子、肛拭子排毒量检测结果表明,各免疫观察组排毒至5dpi,非免疫观察组排毒至7dpi,且各免疫观察组鸡的咽拭子、肛拭子排毒量均远低于非免疫观察组,与非免疫观察组差异极显着(P(27)0.01)。综合各检测指标,分离株GX-NN130048能诱导较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且攻毒保护效果较好,可作为研制本地区IBV疫苗的候选毒株。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广西地区IBV流行的基因型有LX4型、LDT3-A型、Taiwan型和4/91型,其中优势基因型是LX4型;分离株GX-NN130048免疫原性较好,可作为研制本地区IBV疫苗的候选毒株。

王申锋[7](2020)在《“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当前替代饲料中抗生素添加的一个重要方向。“固元颗粒”原方出自《新药转正标准》,由黄芪和生晒参芦头配方而成,其功效是益气固本。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成本偏高,很难在养殖业中推广。但是,人用中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附属提取物,以及在非贵重药材中提取到的一些有效成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开发兽医临床用药的潜力。为此,我们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GSLS)代替“固元颗粒”配方中的黄芪和生晒参芦头,大幅降低成本,配伍组方,制成可溶性颗粒,称为兽用“固元颗粒”,用于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和疫苗免疫效果。本论文研究该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并评估其对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适添加量。检测该制剂对免疫抑制条件下鸡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揭示其对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并在蛋鸡鸡群进行应用试验,为预防禽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方法。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优化并确定了“固元颗粒”的制剂工艺。通过制剂成型工艺预实验、辅料选择、润湿剂筛选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最佳成型工艺。配方为:APS 110 g、GSLS100 g、蔗糖590 g和糊精200 g。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原材料混合均匀,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粒,60℃烘干,整粒。所得颗粒易成型,颗粒完整,细粉较少。3个试验批次所得颗粒质量一致,该工艺稳定可行。2.建立了“固元颗粒”中人参皂苷Rg1、Re、R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证实,RSD<2%,测定三批“固元颗粒”,每1 g颗粒中Rg1+Re+Rd总量均在30 mg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作为对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内容记入质量标准。3.“固元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鸡按推荐量的1、3、5、10倍(0.05、0.15、0.25和0.5 g/kg体重)剂量混饮,连续7 d,停药后继续饲养2周。记录鸡行为、体重的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结果均未见异常,表明该制剂对鸡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不同剂量的“固元颗粒”均可有效提高蛋鸡的抗体效价水平、红细胞花环率和生产性能指标,其中50 mg/kg为最适应用剂量。“固元颗粒”对注射新城疫(ND)疫苗的鸡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使用50mg/kg该颗粒对鸡进行免疫调节试验,测定脏器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证实用药2-3周后其体内NDV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鸡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对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的免疫抑制鸡使用“固元颗粒”后,可使其免疫抑制现象得到显着缓解(P<0.05)。另外,在疫苗免疫后7、14和21d,上述4个给药处理组的脾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显着高于CTX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亦有免疫调节作用。“固元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给药15 d后,免疫抑制小鼠IL-2和IFN-γ含量接近正常小鼠水平,其中“固元颗粒”中剂量组(50 mg/kg)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各剂量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CTX组相比较极显着提升(P<0.01)。4.“固元颗粒”促进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分离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固元颗粒”(终浓度200、100、50、25、0μg/mL,阳性对照为浓度100μg/mL的APS)分别培养16 h、24h、32 h、48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TLR4、MyD88、TRAF-6、TRIF、IRF3、IFN-βmRNA表达量。收集培养24 h的淋巴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cGMP、cAMP、NO、iNOS和Ca2+的含量。结果显示,“固元颗粒”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两条信号通路,还可降低鸡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cAMP的含量,提高cGMP、Ca2+、NO和i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蛋鸡的免疫功能。5.“固元颗粒”在鸡群中应用可促进疫苗免疫效果。随机选择2栋鸡舍,分为“固元颗粒”+疫苗免疫组和单独疫苗免疫组,各3100只鸡,按剂量50 mg/kg体重饮水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疫苗对照组相比,“固元颗粒”试验组的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显着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7和0.8个百分点,表明“固元颗粒”在大群临床试验中,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养殖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固元颗粒”稳定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证实制剂安全有效。初步证实该颗粒制剂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和TRIF通路,降低cAMP含量,提高cGMP、Ca2+、NO、iNOS含量,从而调节鸡的免疫应答。“固元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蛋鸡的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沈元朝[8](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disease,IB)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疾病临床上一般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还可导致蛋鸡的产蛋数量与质量下降,部分毒株还会导致肾脏、肠道等组织的损伤。目前,IBV在世界上众多国家与地区流行,在国内,该病毒主要的流行株为肾型,M41血清型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中选用的IBVJS株与M41型的S1基因同源性达到了 99.2%,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亲缘关系。因此,选用IBV JS毒株建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人工感染模型将为国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感染模型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选用IBVJS为攻毒毒株,10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动物,随机平均分为7组,分别为气管高、中、低剂量组、胸肌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喉头气管接种和胸肌注射两种攻毒途径,以浓度106EID50/mL,通过0.2 mL/只、0.1 mL/只、0.05 mL/只3个攻毒剂量进行人工模型的建立。攻毒后144h内,早晚各一次对各组试验鸡的精神、采食、饮水、粪便、呼吸等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病死率,对死亡鸡剖检观察病变。并于攻毒后120 h各组鸡泄殖腔棉拭子进行IBV的PCR测定。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鸡在精神、采食、饮水、运动、呼吸和排泄等方面均正常;感染模型组雏鸡于攻毒24 h后陆续出现体温上升症状,攻毒72 h后相继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羽毛松乱、伸颈张口呼吸并伴有啰音、喉头有黏液、白色或水样拉稀等IB典型临床症状;病死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黄褐色栓塞物,部分雏鸡出现肾脏肿胀等典型病变;其中0.2 mL/只喉头气管接种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20%,且PCR检测IBV 阳性率最高,为感染动物的最佳感染模型。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取15日龄SPF雏鸡70只平均随机分为攻毒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依据上述结果,采用106EID50/mL,0.2mL/只喉头气管攻毒。于攻毒后24 h起,在全面观察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各组每48 h扑杀7只雏鸡,进行病理学、脏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各组织内病毒含量、血清生化及炎性因子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鸡在攻毒后24 h至264 h内均有体温升高,典型临床症状和喉头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等典型病变于攻毒72 h后开始逐渐出现。其中喉头气管环出血最早出现于攻毒72 h后,而气管黏液栓塞物在攻毒120 h最为明显;其他脏器组织病变如肝、肾、肺、脾、十二指肠等在72 h后随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充血、出血、细胞变性及坏死等渐进性病变,且与各组织内的IBV含量、IL-1、IL-6、iNOS、IFN-α、IFN-γ等因子的mRNA表达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人工感染模型,并对模型从病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中兽医学辩证分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为研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中兽药奠定了基础。

董志华[9](2019)在《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广西养禽业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基因组十分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国家或地区IBV流行株的基因组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阐明广西IBV分子致病变异机制和致病机理,有效控制该病,促进广西养禽业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广西IBV流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致病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并对获取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该四株IBV变异株进行SPF鸡和樱桃谷肉鸭的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旨在为本地区IB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BV变异株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别对四株样品进行RNA提取、反转录、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7477 bp、27751 bp、27674 bp和27663 bp;(2)四株IBV基因组结构均符合经典的结构:5’-UTR-Pol-S-3a-3b-E-M-5a-5b-N-UTR-3’。第二,对获得的四株IB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全基因组序列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相似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重组分析、S1蛋白裂解位点分析、糖基化位点分析和RNA茎环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主要在基因组核苷酸2928~3428位、20490~20930位、21330~21550位、24180~24740位和27370~27440位存在明显的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GX-N160421株在高度保守的N基因505~507bp处连续缺失3个碱基(aa:S),为本地区首次发现的N基因连续缺失毒株。(2)GX-NN130048株与GX-YL9、YX1010和DY07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5.0%以上;GX-NN160421株与CKCHHB2016和GX-NN09032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6.4%以上;GX-QZ170728、GX-QZ171023株和YX10株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5.2%和95.3%。(3)GX-NN130048、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主要与YX10和DY07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60421株主要与GX-NN09032和CK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S1基因均属于4/91-type,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基因分别属于New-type和CK/CH/LSC/991-type。(4)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是来源于疫苗株4/91和LX4型野毒株的重组株,GX-NN13004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20444和26981~27477,GX-QZ17072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19046和26821~27674。(5)S1基因型为4/91-type的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的S1蛋白裂解位点为RRSRR,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蛋白裂解位点分别为HRRKR和RRFRR。(6)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 GX-QZ171023株S1基因N-糖基化位点分别为18、10、17和16个,N基因均为1个。(7)以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为模板预测出3个RNA茎环结构,主要与4/91、M41、CQ04-1、SAIBK和SC021202株存在突变位点;以基因组ORF1b融合区为模板预测出2个茎环结构,主要与BJ和California株存在突变位点;其中茎环结构I是主要的核苷酸突变位点。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和ORF1b融合区茎环结构可能对于基因重组具有重要作用,IB的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第三,为进一步了解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致病性,本课题进行了G 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对SPF鸡以及鸭源GX-QZ170728株对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试验。将SPF鸡随机分为4组攻毒组和对照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7日龄所有攻毒组的动物分别点眼滴鼻1×106 EID50的病毒液,对照组采用等量PBS替代。攻毒后每日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时剖检死亡鸡,记录发病率和死亡率。采集0、1、7、11、14和21 dpi血清进行IBV特异抗体的检测;采集1、3、5、7、11、14和21 dpi气管、肺脏和肾脏制作组织切片及观察病理学变化,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气管、肾脏和肛拭子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攻毒24 h以后,攻毒鸡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体重下降、喘气、气管啰音和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剖检鸡出现气管粘液和出血、肾肿大苍白和花斑肾等病变。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无异常变化。(2)四株IBV攻毒鸡发病率为53.33%~100%,死亡率为2.22%~28.89%,GX-QZ171023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鸭源GX-QZ170728株攻毒的樱桃谷肉鸭死亡率为0%。(3)0~21 dpi时攻毒组鸡的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1 dpi时抗体滴度均大于试剂盒阳性判定值;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抗体水平一直较低且无变化。(4)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四株病毒均导致气管黏膜结构混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肺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肺淤血和肺房受压萎缩。GX-QZ171023组肾小管大量坏死、个别肾小球细胞坏死、萎缩,GX-NN130048组肾脏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余两组攻毒鸡肾脏无异常变化;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病理切片无异常变化。(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1 dpi时4组攻毒组鸡气管、肾脏和肛拭子均可检测到IBV;GX-NN130048组和GX-NN160421组气管病毒载量明显高于肾脏病毒载量;GX-QZ170728组和GX-QZ171023组肾脏病毒载量明显高于气管病毒载量。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均未检测到IBV。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IBV仍然不断变异,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分离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课题丰富了 IBV以及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库,为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广西乃至全国IB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海生[10](2019)在《超滤系统制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I抗原及其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血凝抑制(HI)试验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适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快速诊断。目前,我国尚无质量可靠的商品化IBV HI抗原,只能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抗原。据多项研究表明可以将IBV浓缩后,用PLCI处理得到血凝抗原(HA),浓缩方法多以差速离心法为主,但是超速离心机价格昂贵,不利于大众化生产。本研究拟通过IBV超滤系统和差速离心法制备HI抗原,并筛选合适的PLCI或魏氏梭菌浓度来处理抗原,以期得到合适的制备方法,使其可以在普通实验室制备,为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首先通过比较100kd、300kd孔径超滤管浓缩抗原,用PLCI或魏氏梭菌进行血凝处理,并与差速离心法制备的IBV HI抗原和荷兰GD抗原比较,以选出最适的IBV HI处理方法,并将其冻干保存;再通过超滤系统制备中试IBV HI抗原,与荷兰GD抗原比较,分析其特异性、灵敏性和符合率;最后通过超滤系统制备IBV HI抗原,与IDEXX-IBV试剂盒进行同批临床血清样品检测,并比较符合率。结果显示,IBV经100kd、300kd浓缩抗原和差速法浓缩抗原,加入1mL/mL PLCI+魏氏梭菌混合液、3U/mL PLCI处理的抗原,其HA效价均为1:512;经1‰甲醛灭活,冻干后保存,保存期4℃为8个月,-20℃为12个月;中试3批经100kd膜包浓缩和1批经300kd中空纤维柱浓缩100倍的IBV,经血凝性处理,灵敏性、特异性与荷兰GD公司生产的商品抗原无差异,其符合率为96%;其与IDEXX-IBV试剂盒进行同批临床血清样品检测,符合率达95.3%。综上可见,超滤系统浓缩制备HI抗原方法简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与荷兰GD抗原和IDEXX-IBV试剂盒检测结果符合率高,适合鸡场监测和IB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控制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建议
6 结语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抗体参考品的研究及S蛋白表达与单抗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4. 病原学
    5. 致病机理
    6. 诊断
    7. 防控
    8. 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9.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介绍
    10. 单克隆抗体研究现状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抗体参考品的制备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IBV抗原参考品的制备
        2.2 IBV抗体参考品的制备
    3. 结果
        3.1 IBV抗原标定结果
        3.2.IBV血清抗体标定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研究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与鉴定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设计PCR引物
        2.2 PCR扩增IBV-S基因
        2.3 构建和鉴定重组质粒pGEM-T-FJ14-S
        2.4 构建和鉴定重组质粒pFastBacHTA-FJ14-S
        2.5 构建和鉴定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
        2.6 制备重组杆状病毒rBac-FJ14-S
        2.7 重组载体pCAGGS-FJ14S1-IgGFc的鉴定
    3. 结果
        3.1 目的基因的扩增结果
        3.2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酶切鉴定结果
        3.3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3.4 PCR鉴定重组杆粒
        3.5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3.6 WB验证S蛋白的表达
        3.7 IFA鉴定重组载体pCAGGS- FJ14S1-IgGFc表达结果
        3.8 SDS-PAGE鉴定纯化重组蛋白FJ14S1-IgGFc结果
        3.9 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FJ14S1-IgGFc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研究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
        1.1生物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免疫原的制备
        2.2 动物的免疫
        2.3 单抗筛选方法的构建
        2.4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2.5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筛选
        2.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和建株
        2.7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3. 结果
        3.1 小鼠血清效价
        3.2 单克隆抗体细胞建株
        3.3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3.4 WB分析
        3.5 单抗特异性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表达IBV纤突蛋白的ILT重组病毒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特征
        1.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生物学特性
        1.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概述
        1.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进展
    1.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及其作为疫苗载体的应用
        1.2.1 疱疹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优点
        1.2.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流行病学
        1.2.3 疱疹病毒的US9 基因
        1.2.4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表达IBV纤突蛋白的ILT重组病毒的构建
    2.1 材料
        2.1.1 细胞、病毒与鸡胚
        2.1.2 质粒与菌株
        2.1.3 酶及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5 引物
    2.2 方法
        2.2.1 转移质粒的构建
        2.2.2 重组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2.2.3 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研究
    2.3 结果
        2.3.1 转移质粒p ILTΔUS9-S、p ILTΔUS9-S1 的构建
        2.3.2 重组病毒ILTV-ΔUS9-S株、ILTV-ΔUS9-S1 株的构建及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IBV S1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
        3.1.1 细胞、病毒及实验动物
        3.1.2 质粒与菌株
        3.1.3 酶及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5 引物
    3.2 方法
        3.2.1 重组蛋白的构建
        3.2.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3.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检测
    3.3 结果
        3.3.1 IBV CK/CH/LDL/091022 毒株S1 蛋白的真核表达
        3.3.2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及单克隆抗体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表达IBV纤突蛋白的ILT重组病毒的免疫效果评价
    4.1 材料
        4.1.1 细胞、病毒、鸡与鸡胚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引物
    4.2 方法
        4.2.1 重组病毒对ILTV WG株的免疫保护评价
        4.2.2 重组病毒对IBV CK/CH/LDL/091022 分离株的免疫保护评价
    4.3 结果
        4.3.1 重组病毒ILTV-ΔUS9-S株、ILTV-ΔUS9-S1 株对ILTV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
        4.3.2 重组病毒ILTV-ΔUS9-S株、ILTV-ΔUS9-S1 株对IBV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河北部分地区IBV分离株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IBV概述
        1.1.1 IBV病原学简介
        1.1.2 IBV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特性
        1.1.3 IBV分型
    1.2 IBV流行病学
        1.2.1 IBV的流行与传播
        1.2.2 IBV主要临床分型
        1.2.3 IBV的防控
    1.3 IBV疫苗研究进展
        1.3.1 IBV灭活疫苗
        1.3.2 IBV弱毒疫苗
        1.3.3 IBV基因工程苗
        1.3.4 活病毒载体疫苗
    1.4 IB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RT-PCR检测
        1.4.2 ELISA检测
        1.4.3 胶体金试纸条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河北部分地区IBV分离鉴定与基因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其它生物材料和试剂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料来源
        2.2.2 引物设计
        2.2.3 病毒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2.2.4 基因扩增
        2.2.5 鸡胚接毒
        2.2.6 RT-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2.7 纯化回收产物的连接
        2.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 重组质粒的转化、鉴定及序列测定
    2.3 结果
        2.3.1 临床样本PCR鉴定
        2.3.2 鸡胚病变
        2.3.3 扩增结果
        2.3.4 T载体构建
        2.3.5 构建进化树
        2.3.6 同源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和N蛋白的原核表达
    3.1 材料
        3.1.1 病毒、载体及基因工程菌
        3.1.2 主要生化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原核蛋白的克隆与鉴定
        3.2.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重组质粒的表达及纯化
    3.3 结果
        3.3.1 基因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3.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 重组质粒的表达及鉴定
        3.3.4 原核蛋白的纯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IBV N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的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4.2.2 阴阳临界值的确定
        4.2.3 确定抗原最佳包被条件
        4.2.4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
        4.2.5 确定最佳封闭时间
        4.2.6 确定血清孵育时间
        4.2.7 确定二抗孵育时间
        4.2.8 确定底物作用时间
        4.2.9 特异性试验
        4.2.10 重复性试验
        4.2.11 敏感性试验
        4.2.12 临床样本检验
    4.3 结果
        4.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4.3.2 阴阳临界值的确定
        4.3.3 确定抗原最佳包被条件
        4.3.4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
        4.3.5 确定最佳封闭时间
        4.3.6 确定血清孵育时间
        4.3.7 确定二抗孵育时间
        4.3.8 确定底物作用时间
        4.3.9 特异性试验
        4.3.10 重复性试验
        4.3.11 敏感性试验
        4.3.12 临床样本检验
    4.4 讨论
        4.4.1 N蛋白的选择
        4.4.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各项条件的优化
        4.4.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特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病毒的基因组及主要蛋白
        1.2 病毒的理化特征
        1.3 病毒的培养特性
    2 IBV流行病学
        2.1 IBV的国内流行现状
        2.2 IBV的国外流行现状
    3 IBV的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3.1 肾型
        3.2 呼吸型
        3.3 腺胃型
        3.4 其他型
    4 IBV的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
        4.2 血清型诊断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5 IBV的防治
        5.1 IBV的预防
        5.2 IBV的治疗
    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新疆某规模化养殖公司肉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疫苗免疫情况及发病情况
        2.2 抗体检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种鸡场的调查结果分析
        3.2 商品场的调查结果分析
    实验二 IBV不同毒株疫苗免疫抗体的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A方案检测结果
        2.2 B方案检测结果
        2.3 C方案检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实验三 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的改进和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IBV抗体检测结果
        2.2 鸡群的生产性能调查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3.2 生产性能对比结果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2018-2019年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及4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研究概况
        1.1.1 IBV的生物学分类
        1.1.2 IBV的生物学特性
        1.1.3 IBV基因组结构
        1.1.4 IBV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1.2 IBV的流行情况
        1.2.1 IBV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1.2.2 IBV在世界各国的流行情况
        1.2.3 IBV广泛流行的原因
    1.3 IBV的基因分型研究概况
        1.3.1 IBV的基因分型的方法
        1.3.2 IBV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1.4 IBV的基因分型和血清分型相关性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IBV的免疫原性研究概况
        1.5.1 国内研究概况
        1.5.2 国外研究概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2018-2019年广西地区IBV的分离鉴定和S1基因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和试验仪器
        2.1.2 引物
        2.1.3 试验鸡胚
        2.1.4 病料来源
    2.2 方法
        2.2.1 病毒增殖
        2.2.2 病毒RNA的提取
        2.2.3 RT-PCR扩增
        2.2.4 RT-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2.5 纯化产物的连接
        2.2.6 重组质粒的转化、鉴定及序列测定
        2.2.7 序列的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2.3.2 各分离株序列测定结果
        2.3.3 相似性分析结果
        2.3.4 进化树分析结果
        2.3.5 重组分析结果
        2.3.6 高变区分析结果
        2.3.7 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
        2.3.8 S蛋白质裂解位点分析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4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试验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及试验仪器
        3.1.2 毒株来源
        3.1.3 试验鸡和鸡胚
    3.2 方法
        3.2.1 毒株增殖
        3.2.2 各毒株TOC-ID50的测定
        3.2.3 灭活油乳剂疫苗(OEV)的制备
        3.2.4 动物免疫和攻毒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各毒株TOC-ID50的测定结果
        3.3.2 免疫后鸡血清中IgG抗体水平
        3.3.3 免疫后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3.3.4 免疫后鸡外周血中特异性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
        3.3.5 攻毒后5天各组鸡气管、肾脏、肺脏的病毒载量
        3.3.6 各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
        3.3.7 各观察组鸡只攻毒后的排毒情况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1.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概述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
        1.4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1.5 人参、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药对TOLL样受体和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2.1 先天性免疫
        2.2 ToLL样受体
        2.3 中药对TLRs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2.4 中药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固元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固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元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元颗粒”对蛋鸡TLR4 信号通路及胞内分子的调节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元颗粒”在蛋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1.1 IBV病原学
        1.2 IBV流行病学
        1.3 IB的临床分型
        1.4 IB诊断方法
        1.5 防治措施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建立与病症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病毒复壮
        1.4 人工造模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
        1.5 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造模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结果
        2.2 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结果
        2.3 模型病症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血清生化结果
        2.6 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炎性因子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讨论
        3.2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切片结果讨论
        3.3 血清生化结果讨论
        3.4 组织中炎性因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9)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概论
        1.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类和形态
        1.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理化和生物特性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国外流行情况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国内流行情况
        1.2.4 IBV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1.3.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呼吸器官的致病性
        1.3.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生殖器官的致病性
        1.3.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泌尿器官的致病性
        1.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其他组织器官的致病性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
        1.4.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1.4.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与生物学功能
        1.4.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与生物学功能
        1.4.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编码区与生物学功能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
        1.5.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分析的研究进展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1.5.3 糖基化位点与蛋白裂解位点的理论基础
        1.5.4 基因重组研究与RNA茎环结构研究
        1.5.5 蛋白质立体结构研究与分子遗传变异研究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1 材料
        2.1.1 IBV分离株背景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选择及合成
        2.2.2 病毒的增殖及纯化
        2.2.3 病毒RNA的抽提及cDNA的合成
        2.2.4 S1、E、M和N结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2.2.5 高通量测序IBV全基因组序列
        2.2.6 一代测序与高通量测序的对比分析
    2.3 结果
        2.3.1 病毒的纯化
        2.3.2 IBV S1、E、M和N结构基因序列
        2.3.3 IBV全基因组序列
        2.3.4 一代测序与高通量测序的对比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3.2 方法
        3.2.1 全基因组序列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
        3.2.2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析
        3.2.3 全基因组序列及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2.4 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
        3.2.5 S1蛋白裂解位点分析
        3.2.6 糖基化位点分析
        3.2.7 RNA茎环结构预测
    3.3 结果
        3.3.1 全基因组序列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结果
        3.3.2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
        3.3.3 全基因组序列及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3.4 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结果
        3.3.5 S1蛋白裂解分析结果
        3.3.6 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
        3.3.7 RNA茎环结构预测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致病性试验
    4.1 材料
        4.1.1 试验用SPF鸡胚、SPF鸡及樱桃谷肉鸭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4.2.2 SPF鸡及樱桃谷肉鸭分组与攻毒
        4.2.3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4.2.4 试验动物外周血血清抗体水平的检测
        4.2.5 试验动物组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4.2.6 试验动物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检测
    4.3 结果
        4.3.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结果
        4.3.2 临床症状与剖检症状
        4.3.3 试验动物外周血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4.3.4 试验动物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4.3.5 试验动物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0)超滤系统制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I抗原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
    2.1 鸡胚及试验动物
    2.2 基础菌毒种
    2.3 抗体、血清
    2.4 试验仪器及设备
    2.5 试验试剂、耗材
    2.6 试验所用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3 方法
    3.1 实验室研制方法
    3.2 中试试验方法
    3.3 临床应用比较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室研制结果
    4.2 中试试验结果
    4.3 临床应用比较
5 讨论
    5.1 实验室研制
    5.2 中试试验
    5.3 临床应用比较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控制措施[J]. 刘勇. 兽医导刊, 2022(03)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抗体参考品的研究及S蛋白表达与单抗制备[D]. 林志娴. 扬州大学, 2021(02)
  • [3]表达IBV纤突蛋白的ILT重组病毒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盛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河北部分地区IBV分离株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D]. 周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 [5]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D]. 李新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2018-2019年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及4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免疫原性研究[D]. 王露. 广西大学, 2020
  • [7]“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D]. 王申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8]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D]. 沈元朝. 扬州大学, 2019(02)
  • [9]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 董志华. 广西大学, 2019(01)
  • [10]超滤系统制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I抗原及其初步应用[D]. 李海生. 北京农学院, 2019(08)

标签:;  ;  ;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