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资源管理的若干原则

草原资源管理的若干原则

一、草地资源管理的几项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傅利平,扎拉加,索端智,孙兆辉[1](2020)在《国内草原生态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草原生态是近年来国内社会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愈加丰富。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1992-2018年共4083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作者之间合作较多,团队合作的网络已见雏形,机构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合作,但是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和学科范围之内,区域跨度较大的机构和不同学科之间合作较少;草原生态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结在气候变化与草原生态、草地遥感等六个方面;相关研究的主题和内容都在不断地扩展,研究主题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草原生态系统特性、合理载畜量、适应性管理等复杂性研究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热点。

陆娜娜,熊康宁,杭红涛,池永宽,陈磊[2](2019)在《我国草地畜牧业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草地畜牧业是我国牧区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门,关系到我国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对生态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在草地资源丰富及畜产品市场广阔的背景下,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本文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评价等4个方面对近些年我国在草地畜牧业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及草地畜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草地畜牧业的理论、技术、应用及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伟[3](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李先东[4](2019)在《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草畜双承包”,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草场流转显着区别于农地流转,后者是解决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问题,而前者是改善草场的生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草场流转?生态改善?生态减贫。即,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最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本研究以生态贫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丰富了草场流转的内涵,进而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首先,在客观分析上,从收入视角比较不同草场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影响的差异。其次,从生态视角,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草场流转对提高牧民收入、改善草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路径。最后,在主观分析上,从牧民感知视角,用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表征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有助于全面反映牧民对草场流转效应的主观感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427份有效样本中,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有120份,未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为307份,分别占总样本比重的28%和72%,表明调研样本的草场流转参与率略低于全国耕地30%的流转水平。具体而言,参与草场转出的样本为50份,参与草场转入的样本为70份,表明牧民转入草场的意愿更加强烈。(2)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分别从游牧变迁、社会分化以及社会保障、社会信任等维度,采用Logit模型探讨牧民草场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从流转意愿看,游牧方式变迁、游牧互助变迁以及牧业收入比重、牧业劳动力比重对草场转出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从生态保护视角看,社会保险感知、社会照顾感知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牧民参与延长圈养的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制度信任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延长圈养的意愿表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人际信任对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对延长圈养的影响不显着。(3)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按照是否转出草场、是否转入草场的流转类型分类,采用PSM模型比较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比较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总收入,草场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显着于草场转入的影响;草场流转对提高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具有显着差异,草场流转有拉大牧民收入差距的趋势。(4)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生态视角,探析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调节效应。研究显示:草场流转能够显着提高牧民收入;草场压力完全中介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正向影响;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负向调节效应被遮掩。进一步探讨实证结果与机理分析的矛盾发现,牧民草场流转大多基于亲缘、地缘或政策引导等渠道。牧民碍于亲情或法律意识薄弱,对于生态退化的草场很难从使用者获得赔偿。同时,政府有效监督的缺失,又导致违约成本下降,造成草场退化仍能增加收入的现象。(5)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牧民对草场生态环境以及家庭收入的感知评价数据,采用OLS回归和Ordered logit模型比较草场转出、草场转入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草场转出仅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感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草场转入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感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生态改善效应的感知程度更明显。牧民通过转入草场、扩大放牧草场,实现机械生产力或劳动力禀赋与草场规模的有效匹配,对增加收入、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借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经验,从稳定牧民收入和保护草场生态两个方面,强调草场流转要兼顾生态安全,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改革的思路,有效衔接草场流转与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即,在不改变草场所有权、草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草场准市场化的流转,以期完善草场资源管理,保障牧民草场流转后生计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郭孝,李黎,王成章,朱伟然,景德广,梁亚爽,张国启[5](2019)在《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区划的研究》文中提出以2018年河南省草地清查结果为基础,依据河南气候、地形地貌、草地类型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特点,对河南省天然草地进行区划,为河南省天然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提供依据。按照简单明了和容易实际操作的原则,依据气候、地形和地貌的明显分界线进行划区,使同一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和草地类型尽可能保持一致,草地区的命名方法为:地形地貌+草地类。根据区划原则,河南省天然草地可分为4个类,30个型,5个草地资源区,分别为:豫北山地暖性灌草丛以及低地草甸区,豫西山地暖性灌草丛、低地草甸类和山地草甸区,平原农区低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区,淮南山地热性灌草丛和低地草甸区;黄河滩区低地草甸和暖性灌草丛区。河南天然草地区划结果有利于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植被条件进行改良、利用和保护,有利于发挥天然草地的多样化功能,挖掘其巨大的生产潜力,能把宝贵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发展河南省以草牧业为核心的多种经济发展。

陈海喜[6](2019)在《贵州省山区草地资源空间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全文通过“3S”技术获取全省草地数据,并将草地数据与地貌、坡度、坡向、降水、温度、岩性、土壤等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探讨草地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分布状况,为草地的规范管理提供直接参考。同时通过合理选取适合贵州情况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对全省草地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为全省草地生态负债表编制提供参考,并就各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全省共有草地11526.92km2,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6.54%,平均图斑面积小、破碎度大,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西北部、东南部。境内草地类以灌草型为主,占总草地面积的56.54%。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坡向对草地分布影响相对较小,各坡向上草地面积分布相对均匀,其余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分布影响较大,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草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第三,全省草地总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为359.35×108元,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畜产品价值>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价值>废弃物降解价值>营养物质循环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草产品价值,其中以提供草产品及支持畜牧业生产的直接经济价值才50.30×108元,而其所创造的间接生态价值达309.05×108元,占总服务价值的86.01%,是草地直接经济价值的6.14倍,表明全省草地生态系统除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外,还具备更大的生态维护价值。从各草地类角度分析,全省草地类单位面积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山地草甸类>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人工草地。第四,各地理环境因子对单位面积草地生态服务价值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地貌>土壤类型>坡度>温度>降水>土层厚度>坡向>岩性。

孙特生,胡晓慧[7](2018)在《基于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文中指出草地适应性管理是有效解决我国"三牧"(牧业、牧区和牧民)问题的重要路径。论文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采用系统(分层)抽样、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开展农牧户调查,建立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及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牧户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基于评估结果,提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表明:1)农牧民过度依赖天然草地放牧,普遍缺乏发展型生计,其生计资本水平低、生计转换能力弱、生计脆弱性高;2)农牧户间同质性较大,5项生计资本间属性分异明显,缺乏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研究区农牧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低的主要原因;3)推进牧民生计多样化,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牧区草产业,优化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时空配置,有助于增强草地畜牧业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恢复力/弹性力。因此,加快培育新型职业牧民,加快发展现代草牧业,加快建设良好的农牧民组织,加强草地科学放牧管理,成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的迫切任务。

任继周,胥刚,李向林,林慧龙,唐增[8](2016)在《中国草业科学的发展轨迹与展望》文中提出草业科学,即草地农业科学,属农学的一个分支.中国草地农业走过漫长的道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具有现代草业的雏形.它参照欧洲、北美和俄罗斯的学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的草业科学体系.中国草业科学由3个板块构成,即3类因子群(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和社会因子群)、3个界面(植物-地境界面、草地-家畜界面和草畜-市场界面)和4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草业科学的多维结构护持其健康运转.近30年来,随着中国食物结构中谷物性食品比重逐渐下降,动物性食品迅速增加,对饲用作物需求压力增大,草地农业的营养体生产远比耕地农业籽实生产的效益高,而且远比耕地农业更有利于生态健康,它势将逐步取代传统耕地农业而成为中国农业的主流,从而使中国农业走出困境.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空前的支持,中国现代草业科学将迎来从未有过的机遇并将快速成长.目前有些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并为世界瞩目.

徐敏云[9](2014)在《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草畜平衡问题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草畜平衡的理论依据、计算参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载畜量和草畜平衡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和实践上的困境。指出以平衡理论为基础的草畜平衡,对主要由降水驱动的干旱、半干旱草地并不具有指导意义。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异大,根据平均生产力和家畜平均采食量核算的草畜平衡无法做到动态平衡;"季节畜牧业"、"关键场"等理论在解决草畜时空相悖上也充满挑战。家畜单位、存栏数量、合适放牧率等主要估算参数的争议,还不能为草畜平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探索草畜适应性动态管理,协调草地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应是中国草畜平衡未来的研究重点。

康万杰[10](2014)在《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草畜平衡研究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严重。作为地球的“皮肤”和“衣被”,草地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与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喀斯特典型分布的贵州省黔南州为研究区,依托卫星遥感解译技术、野外训练场及样方建设对研究区进行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草畜平衡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参考《全国草地分类系统》,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和非监督分类法对黔南州草地资源进行了分类解译,草地类型解译精度为95.82%,面积解译精度为91.65%;(2)通过回归分析,构建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估算了研究区草地生物量,进而分析计算得出草地资源适宜载畜量,结合实际载畜量情况,对黔南州草畜平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长顺、瓮安、独山3个县超载最为严重;惠水、贵定、罗甸、福泉4个县次之;平塘、三都、都匀、荔波、龙里5个县草地资源有盈余。黔南州整体上超载情况较轻;(3)从研究区超载现状出发,对未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定位,认为超载县市应通过补助减少牲畜、牧民转产等措施减少载畜量,并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立足点出发,加大人工草地建植规模,一方面缓解草地资源退化的压力,另一方面能使畜牧业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草地资源有盈余的县市,可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改良牧草和牲畜品种,从经济效益化出发,保证草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还要减少人为干扰,使得处于低覆盖度、低生物量的植物群落得以休养生息,植被慢慢向顶级演替变化,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草地资源管理的几项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地资源管理的几项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草原生态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与学科分类
    (二)作者、机构及合作网络
    (三)草原生态研究主题分析
        1.气候变化与草原生态
        2.草地遥感
        3.载畜量与草畜平衡
        4.放牧与围封
        5.草地畜牧业
        6.草原管理制度
    (四)草原生态研究特征及趋势
四、结论与展望

(2)我国草地畜牧业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草地畜牧业理论研究现状
    1.1 草地畜牧业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
    1.3 人工草地建植的机理与机制
2 我国草地畜牧业技术研究现状
    2.1 人工草地建植
    2.2 退化草地修复
    2.3 3S技术在草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3 我国草地畜牧业典型性示范
    3.1 南方草地畜牧业试验区
    3.2 北方草原牧区的家庭牧场
4 我国草地畜牧业评价
    4.1 云贵高原草地畜牧生产系统的优化与原系统的对比监测评价
    4.2 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3草地畜牧业的定量评价
5 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草地动态监测和信息化数据缺乏,有待于建立完善的草地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
    5.2 利用生物科学技术,提高牧草育种水平
    5.3 草产品加工粗放、落后,草产品质量低,促进草产品加工技术研发
    5.4 草畜平衡问题依然是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要重点发展草畜平衡技术

(3)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4)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流转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1.1.2 草场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举措
        1.1.3 草场流转是生态减贫的新途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草场流转
        1.3.2 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因素
        1.3.3 牧民草场流转与生态减贫效应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草场流转的内涵
        2.1.2 家庭收入的内涵及外延
        2.1.3 生态减贫效应的内涵及外延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生态贫困理论
        2.2.3 路径依赖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理分析
        2.3.1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3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4 理论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牧民草场流转的背景、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草场流转的背景
        3.1.1 土地(草地)制度变迁中的草场流转
        3.1.2 畜牧生产成本推动下的草场流转
        3.1.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下的草场流转
        3.1.4 非营利性的草场流转
    3.2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及中国草地资源分布
        3.2.1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
        3.2.2 主要草地资源分布
    3.3 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3.3.1 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3.3.2 牧民草场流转认知情况分析
        3.3.3 流转草场特征与价格
    3.4 牧民草场流转的现实问题
        3.4.1 草场流转信息渠道单一、参与水平较低
        3.4.2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改善感知水平较低
        3.4.3 草场流转拉大牧民收入差距
        3.4.4 草场流转的双重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游牧变迁、社会分化对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
        4.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2.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 社会保障、社会信任对参与草场流转保护草场生态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3.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 牧户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机理分析
        5.2.1 草场转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2 草场转出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3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的影响分析
    5.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5.3.1 研究框架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1 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4.2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制分析
        6.2.1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6.2.2 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影响的生态中介效应分析
    6.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6.3.1 研究框架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1 草场流转的生态特征分析
        6.4.2 生态视角下生态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6.4.3 生态减贫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机理与研究框架
        7.2.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效应感知评价机理分析
        7.2.2 研究框架设计
    7.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4.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感知
        7.4.2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实证分析
        7.4.3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影响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8.1 引言
    8.2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与农民生计保障
        8.2.1 传统转包、互换形式
        8.2.2 股份合作与土地换保障模式
        8.2.3 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模式
        8.2.4 经验比较分析
    8.3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生计保障
        8.3.1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计保障
        8.3.2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态保护
    8.4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流转机制框架构想
        8.4.1 生计、生态与草场市场化流转的保障机制
        8.4.2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尝试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土地(草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趋于稳定
        9.1.2 草场流转关乎牧民生计转型,流转决策存在差异
        9.1.3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收入效应影响显着
        9.1.4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生态效应影响滞后
        9.1.5 牧民不同流转类型的生态减贫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
    9.2 政策建议
        9.2.1 健全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弘扬牧区优良传统文化
        9.2.2 提高生态补偿力度,优化牧民创业环境
        9.2.3 健全流转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9.2.4 流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严防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9.2.5 规范政府政策实施管理,提高农牧民制度信任
        9.2.6 创新畜牧经营方式,探索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的衔接机制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区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天然草地的特点
2 制定区划原则与命名
    2.1 制定草地资源区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2.1.1 分区的一致性
        2.1.2 分区的综合性
        2.1.3 分区的连续性
    2.2 河南草地资源区划的命名
3 河南省各草地资源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豫北山地暖性灌草丛以及低地草甸区
    3.2 豫西山地暖性灌草丛、低地草甸类和山地草甸区
    3.3 平原农区低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区
    3.4 淮南山地热性灌草丛和低地草甸区
    3.5 黄河滩区低地草甸和暖性灌草丛区
4 河南省草地资源的保护与改良
    4.1 豫北山地暖性灌草丛以及低地草甸区
        4.1.1 保护天然草场
        4.1.2 因地制宜种植优良牧草
        4.1.3 加强对天然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1.4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建立特色养殖基地
        4.1.5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4.2 豫西山地暖性灌草丛、低地草甸类和山地草甸区
        4.2.1 合理保护和开发草地
        4.2.2 严禁人为破坏草地植被
        4.2.3 因地制宜种植优良牧草
        4.2.4 加大对当地优良牧草的风土驯化与利用
        4.2.5 加强对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4.2.6 利用豫西伏牛山浅山丘陵优势, 探索牛羊养殖的新模式
        4.2.5草林结合、草田轮作, 草畜配套, 发展可持续草牧业
    4.3 平原农区低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区
        4.3.1 大力进行人工种草
        4.3.2 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
        4.3.3 发展“互联网+”草业资源开发系统
        4.3.4 加强草田轮作发展农区草牧业
        4.3.5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4.3.6 通过“草牧业+”模式, 加强对平原农区草地的综合开发
    4.4 淮南山地热性灌草丛和低地草甸区
        4.4.1 加大种植和开发优质饲草的力度
        4.4.2建立生态肉牛养殖基地
        4.4.3 建立母牛繁育基地
        4.4.4 建立特色肉羊生产基地
    4.5 黄河滩低地草甸和暖性灌草丛区
        4.5.1 建立优质牧草产业带
        4.5.2引草入田
        4.5.3 加大优质饲草料生产供应, 推进优质奶源基地建设
        4.5.4 积极推进滩区肉牛和肉羊业的发展
        4.5.5 依法规范和利用滩区的草地资源
        4.5.6 拓展饲草产业的功能
        4.5.7 加强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发展滩区现代草牧业

(6)贵州省山区草地资源空间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2.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分类
        1.2.4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1.3.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畜牧业发展概况
    2.2 数据获取
        2.2.1 草地数据获取
        2.2.2 其他数据收集
第三章 草地基本状况分析
    3.1 草地面积分布
    3.2 草地地类分析
    3.3 草地盖度分析
    3.4 草地生物量分析
    3.5 各县份草地牲畜负载率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草地空间格局分析
    4.1 地貌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2 坡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3 坡向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4 降水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5 温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6 岩性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7 土壤类型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8 土层厚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4.9 小结
第五章 草地资源评价估算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草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5.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筛选的方法
        5.1.4 价值核算体系的筛选
    5.2 直接经济价值分析
        5.2.1 草产品价值分析
        5.2.2 畜牧产品价值估算
        5.2.3 全省草地总经济价值分析
    5.3 间接生态价值分析
        5.3.1 涵养水源价值估算
        5.3.2 土壤保持价值估算
        5.3.3 固碳释氧价值估算
        5.3.4 净化空气价值估算
        5.3.5 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
        5.3.6 废弃物降解价值估算
        5.3.7 废弃物降解价值估算
    5.4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评价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草地生态价值的地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分析
    6.1 不同地理环境下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状况
        6.1.1 地貌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6.1.2 坡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3 坡向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4 降水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5 温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6 岩性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7 土壤类型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1.8 土层厚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6.2 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价值空间异质的影响分析
        6.2.1 信息熵理论
        6.2.2 熵权计算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
        2.2.2 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
3 农牧户生计资本分析
    3.1 生计资本状况
        3.1.1 自然资本
        3.1.2 人力资本
        3.1.3 物质资本
        3.1.4 金融资本
        3.1.5 社会资本
    3.2 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
4 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策略
    4.1 推进牧民生计多样化, 减轻草地放牧压力
    4.2 转变牧业生产方式, 改变草地放牧依赖
    4.3 发展牧区草产业, 实现草地生态置换
    4.4 加强系统耦合, 统筹“三牧”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8)中国草业科学的发展轨迹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地农业和草业科学的机遇
2 草原科学—草业科学的序曲
3 中国草原科学的建立
    3.1 现代草原科学的渊源
    3.2 中国草原科学的形成
4 中国草业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4.1 草业科学发生的社会背景
    4.2 草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
    4.3 草地农业的多维结构
5 草业科学目前面临的挑战
    5.1 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不足
    5.2 草地资源被破坏
    5.3 草原管理认知有待完善
6 中国草业科学的成就与展望
7 结束语

(9)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草畜平衡理论基础上的困境
    1.1 草畜平衡与平衡生态系统理论
    1.2 草畜平衡是静态平衡
    1.3“季节畜牧业”、“关键场”与草畜时空相悖
    1.4 生态载畜量与经济载畜量
    1.5 产量载畜量和营养载畜量
2 草畜平衡主要估算参数上的争议
    2.1 草地产量
    2.2 草地利用率
    2.3 存栏家畜头数
    2.4 家畜单位
    2.5 标准干草
3 草畜平衡研究与实践展望
    3.1 完善草畜平衡理论基础
        3.1.1 草畜适应性管理制度
        3.1.2 动态平衡
        3.1.3 草畜平衡核算方法
    3.2 草畜平衡应协调草地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
        3.2.1 注重“人-草”平衡, 保障牧民生活
        3.2.2 协调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
    3.3 草畜平衡的关键在于草地政策变革

(10)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草畜平衡研究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植被指数的基础理论
        1.3.1 植被指数光谱特征分析
        1.3.2 影响植被指数的因素
        1.3.3 常见的几种植被指数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基础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
        2.2.2 遥感训练场与样方监测数据
3 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
    3.1 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分类体系
    3.2 草地资源分类解译标志
    3.3 草地资源类型解译结果及精度验证
        3.3.1 解译结果
        3.3.2 精度验证
4 喀斯特山区草地生物量遥感估算
    4.1 草地生物量估算模型
        4.1.1 ALOS 影像植被指数提取
        4.1.2 地面样方生物量获取
        4.1.3 模型建立
        4.1.4 模型验证
    4.2 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5 喀斯特山区草畜平衡分析
    5.1 基本概念
        5.1.1 载畜量
        5.1.2 载畜量单位选择
        5.1.3 草畜平衡
    5.2 黔南州草地载畜力分析
    5.3 黔南州草畜平衡分析
    5.4 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5.4.1 草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5.4.2 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件

四、草地资源管理的几项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草原生态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傅利平,扎拉加,索端智,孙兆辉.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2)
  • [2]我国草地畜牧业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陆娜娜,熊康宁,杭红涛,池永宽,陈磊. 中国饲料, 2019(23)
  • [3]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D]. 李先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区划的研究[J]. 郭孝,李黎,王成章,朱伟然,景德广,梁亚爽,张国启. 草地学报, 2019(03)
  • [6]贵州省山区草地资源空间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D]. 陈海喜.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7]基于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J]. 孙特生,胡晓慧.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5)
  • [8]中国草业科学的发展轨迹与展望[J]. 任继周,胥刚,李向林,林慧龙,唐增. 科学通报, 2016(02)
  • [9]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J]. 徐敏云. 草业学报, 2014(05)
  • [10]喀斯特山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草畜平衡研究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D]. 康万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草原资源管理的若干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