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气炉蒸汽吹净系统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丁伟[1](2018)在《固定床间歇制气工艺控制系统的优化》文中提出本项目针对泽东公司“固定层间歇式煤气化炉”[1](以下简称造气炉)的固有缺陷,提出“间歇干扰”概念。在深入研究“间歇干扰”的基础上,提出和实施多项克服“间歇干扰”的措施,从而达到稳定和优化控制造气系统的目标。由于原有控制系统是德隆公司的“西门子S7-200系列”的控制系统,受到该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容量限制,无法存储10台造气炉的相关信息,所以新增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JX-300XP”控制系统[2],使其与德隆公司的控制系统同步并分工协作。中控系统负责采集各类数据和指标,并经过判断、处理和总结,然后把计算结果输出给德隆系统输出执行。首先,需要摸清楚造气炉内部参数,也就是“气化层高度”和“气化层温度”[3],这两大参数可以帮助操作人员了解炉子内部的生产情况。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无法通过仪表直接测量到,所以经过程序处理,最终得出了这两个参数。其次,针对“间歇干扰”问题,设计了3种方案:三大调厚方案、气化层高度补偿、气化层温度补偿。“三大调厚方案”的制定,使造气炉去疤除壳和增加气化层厚度的调节手段更加灵活,对气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帮助。“气化层高度补偿”方案的制定,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程序处理,模拟出造气炉内的“气化层高度”,并利用“下吹补偿”的办法将其控制在最佳位置。“气化层温度补偿”方案的制定,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程序处理,模拟出造气炉内的“气化层温度”。相比“气化层高度”而言,“气化层温度”受外界干扰的因素更多,所以处理办法也更加复杂,也就产生了“停开炉补偿”、“上加波动补偿”和“回净补偿”。上述三种方案,针对不同的生产情况,可以灵活选择。最后,在合成氨工艺中氢氮比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之一,其控制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的高低[4]。但是这一控制对象具有以纯滞后时间长、干扰因素多、积分特性强。基于上述特点,利用DCS系统检测到的“造气氢、变换氢、循环氢和循环甲烷”等参数,按照自适应控制的思想方法,针对生产过程中动态变化情况及时修正控制参数,最终达到稳定氢氮比的目的。[5]将信息技术深入固间工艺,改造固间工艺,克服固间工艺缺陷,提高固间工艺的制气效率,减低固间工艺的污染物排放,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提高效益的目的,是一项创新型的尝试。
念吉红[2](2016)在《改善发生炉低压蒸汽系统压力波动的措施》文中提出云峰分公司100kt/a合成氨造气装置,煤气炉使用蒸汽来源有外来蒸汽及自产蒸汽(废锅及夹套自产蒸汽),外来蒸汽包括过热蒸汽及饱和蒸汽。蒸汽混合成低压蒸汽供煤气炉使用,低压蒸汽压力波动大,分公司采取增加缓冲罐,改造蒸汽调节系统,减小蒸汽压力波动,技改后取得了好的效果。
何垚[3](2016)在《合成氨造气系统技术改造》文中研究说明氨是由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情况下合成制得,氢气和氮气都来源于原料气。原料气的制备主要从固体燃料(煤炭)、液体燃料(石油)、和气体燃料(天然气)中制取。我国目前能源状况是煤炭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匮乏,用石油和天然气制取合成氨的原料气成本太高,故绝大多数合成氨厂都是采用煤炭制气。采用煤炭制气又分为固定床间歇式制气、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三种方法。考虑到原料价格低、品种多、设备投资小、维护费用低的因素,目前使用固定床间歇式制气方法较多。固定床制气是以块煤或型煤为原料,以空气或富氧空气、蒸汽为汽化剂,在高温情况下煤炭中的碳与汽化剂反应制取半水煤气的过程。然而固定床间歇式制气能源利用率低、能耗较高、污染大。在生产中,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炉况波动大,气量、气质变化快、设备故障率多等特点给造气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造气工段的水、电、汽、煤消耗直接关系到液氨产品的成本。如何提高煤气炉的发气量,减少设备维护费用,减少台时影响,降低合成氨的原料煤耗,是很多氮肥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各厂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更换各种不同的设备,优化工艺管线,调整工艺参数,尽可能地节能降耗。结合泽东化工合成氨造气生产工艺,在工艺上,新增了富氧制气工艺,进行间歇式增氧气化,提升热量利用率,提升气质、气量;在设备方面,新增汽轮机拖动造气风机,利用变频控制炉条机和吹回风机电机,节约大量电能,优化吹风气回收系统的设备,更加节能环保;扩大吹风气回收总管和煤气管线管径,更换显热回收器,降低吹风气系统和煤气系统阻力等方面做了技术改进。效果良好,单炉发气量由原设计值6600Nm3/h,增加到7935Nm3/h,吨氨煤耗由1.555t煤/t氨降至1.400t煤/t氨,吨氨蒸汽消耗由3.36t蒸汽/t NH3下降至2.7 t蒸汽/t NH3,电耗也显着下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赵王斌,原保才,王学强,张超,梁明超[4](2015)在《对造气炉试烧煤芽炭的工艺探讨》文中提出对山西兰花科创田悦化肥分公司造气炉试烧煤芽炭的工艺调整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该公司为提高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而改烧价格低廉的煤芽炭来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性。
吴华英[5](2015)在《小氮肥厂造气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气工段的任务是:以煤球、水蒸气、空气为原料,在固定层煤气发生炉(造气炉)间歇气化制取半水煤气,然后送到气柜储存。造气是能耗最大的地方。本文从工艺技术和操作管理两方面来阐述造气节能降耗的方法和途径。
吴丹[6](2013)在《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模拟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0%以上,能源消费非常依赖煤炭,这种局面短期难以得到改变。煤气化作为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主要方式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固定床煤气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并且也具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本文以热分析法为基础,针对煤造气系统能源消耗大、节能空间广的现状,以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煤气计算法构建了造气系统数据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具体的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固体燃料气化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对造气炉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其影响因素。(2)根据不同的反应内容将造气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以物料守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各系统的物质能量系统数据模型,分析了各个系统内物料及能量的平衡状况。与企业实际数据相对比后,确定该模型可以用于模拟造气系统。(3)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物质能量系统分析软件”,为用户提供简便的计算分析平台,也为后续设计提供帮助。(4)通过大量数据计算总结重要参数对系统的影响规律,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和企业实情,提出了两种节能途径和三组优化设计方案。(5)针对已经提出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通过能量分析、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评估并确定其可行性。
吕玲[7](2013)在《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在合成氨生产中,造气车间承担着为氨(NH3)的合成提供N2和CO+H2(即半水煤气)的任务,它是整个合成氨企业的龙头,也是全企业能源消耗最大(约占60-70%)的生产环节。因此,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间歇式造气炉的改造及优化,改造是否成功,对企业的效益及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项目是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造项目,在文章对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研究了煤造气的技术原理、工业方法、工艺指标及当前煤造气中所采取的各种节能减耗的方法与措施,分析了间歇式造气炉生产半水煤气的操作特点及工艺流程,提出并确定了影响造气炉稳定的一些关键参数。本文分别从单炉控制和多炉协调控制上进行优化改造,在单炉优化控制中增加了关键过程参数的检测,并改变一些原有参数的测量与控制方法。重点对气化层温度进行了优化控制,通过这些改造使单炉更加稳定,从而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在车间级协调控制站中着重对氢氮比作了优化控制,并与单炉优化控制站相配合,保证了生产全流程的稳定与高效。通过将整个改造应用到工业现场,使造气炉更加稳定与节能,提高了煤气质量,并且提升了企业的效益。
王文毓[8](2012)在《煤气炉加煤机爆炸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文中研究指明1情况简介煤气炉加煤机爆炸多出现在加煤机投运2~3年后,常发生打开加煤机容桶人孔进行清堵、检查、检修后重新开车时或者长时间停炉后开车时。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磷分公司发生的第1次加煤机爆炸即在自动加煤机投运3年后,当时人孔炸飞5~6 m,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又多次发生加煤机爆炸事故,仅2005年8~12月就先后发生3炉(次)
彭春生[9](2011)在《尾气回收的增量测算与操作优化》文中指出针对煤气化装置工艺调整后出现的吹风气回收系统基础参数发生增量变化的问题,测算了吹风气尾气回收的增量;分析了负荷、空气量、烟气量、蒸发量、热焓的改变对生产操作的影响;提出了吹风气回收装置的经济运行思路和操作调整对策。
董五林[10](2011)在《造气工艺改造对产气量和煤气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造气工艺存在的问题,对原造气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分析了改造后的运行效果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煤气炉蒸汽吹净系统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气炉蒸汽吹净系统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床间歇制气工艺控制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固定层间歇式煤气化工艺的优缺点 |
1.2 国际国内煤气化的发展 |
1.3 造气炉优化控制的意义 |
1.4 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DCS技术简介 |
1.5 河北德隆机电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造气DCS系统简介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固定床间歇式煤制气工艺 |
2.1 煤棒制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
2.2 煤棒制气工艺流程 |
2.2.1 工艺流程简介 |
2.2.2 固定层间歇法制半水煤气各工艺循环的作用 |
2.2.3 煤气炉内的燃料层的组成及各层的作用 |
2.3 煤棒制气的其它工艺阶段 |
2.3.1 制惰流程 |
2.3.2 停炉下灰操作 |
第3章 固定床间歇制气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 |
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3 德隆系统与中控系统的连接方案的确定 |
第4章 单炉控制设计 |
4.1 方案设计 |
4.2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4.3 造气炉优化控制系统操作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 |
4.3.1 系统组态软件AdvanTrol-Pro介绍 |
4.3.2 操作界面设计 |
4.3.3 造气炉气化层增厚方案设计 |
4.3.4 造气炉气化层高度设计 |
4.3.5 造气炉气化层温度设计 |
第5章 氢氮比自动控制设计 |
5.1 现状分析 |
5.2 原有控制方案 |
5.3 技改方案及原理 |
5.4 操作界面及控制参数 |
5.4.1 氢氮比控制的核心部位 |
5.4.2 氢氮比控制的辅助参数 |
5.5 程序设计 |
5.6 控制效果的对比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改善发生炉低压蒸汽系统压力波动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概述 |
2 存在的问题 |
3 采取的措施 |
3.1 增加缓冲罐 |
3.2 改造蒸汽调节系统,减小蒸汽压力波动 |
3.2.1 调节阀调节滞后造成的压力波动问题 |
3.2.2 增加数显表(无纸记录仪)减少调节阀调节滞后时间 |
(3)合成氨造气系统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氨的重要用途 |
1.2 我国合成氨现状 |
1.3 未来合成氨工业的展望 |
第2章 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 |
2.1 固定床造气 |
2.1.1 型煤造气的原理 |
2.1.2 型煤造气的流程 |
2.1.3 型煤造气的设备 |
2.2 流化床造气 |
2.2.1 流化床造气的原理 |
2.2.2 流化床造气的流程 |
2.2.3 流化床造气的设备 |
2.3 气流床造气 |
2.3.1 气流床造气的原理 |
2.3.2 气流床造气的流程 |
2.3.3 气流床造气的设备 |
2.4 固定床与流化床、气流床造气的比较 |
2.4.1 常压固定床间歇式气化技术 |
2.4.2 常压固定床富氧连续气化技术 |
2.4.3 流化床造气的运行情况分析 |
2.4.4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工艺分析 |
第3章 固定床造气的技术改造 |
3.1 改造的目的 |
3.1.1 提升煤气炉的碳利用率 |
3.1.2 提升煤气炉的气化效率 |
3.1.3 提升蒸汽分解率,降低蒸汽消耗 |
3.1.4 节约煤耗、电耗 |
3.2 改造的方法 |
3.2.1 固定床增氧间歇气化 |
3.2.2 鼓风机的改造 |
3.2.3 炉箅的改造 |
3.2.4 吹风气系统改造 |
3.2.5 电机方面的改造 |
3.2.6 系统阻力方面的改造 |
3.3 改造后的综合效果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4)对造气炉试烧煤芽炭的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煤芽炭的特点 |
2对入炉煤芽炭的质量要求 |
3对煤气炉炉箅及防流板的要求 |
4循环时间的调整 |
5入炉风压及风量的选择 |
6入炉蒸汽用量、压力和温度的确定 |
7上、下行温度的控制 |
8炭层高度的控制 |
9炉条机转速的调整 |
10结语 |
(6)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模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固体燃料气化 |
1.2.1 以空气为气化剂 |
1.2.2 以水蒸气为气化剂 |
1.2.3 以空气和蒸汽同时为气化剂 |
1.3 固定床间歇式制气法 |
1.3.1 工艺原理 |
1.3.2 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固定床间歇式造气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
2.1 气化反应影响因素 |
2.1.1 煤的灰熔点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
2.1.2 炉温对制气过程的影响 |
2.1.3 蒸汽压力与流速对制气过程的影响 |
2.2 煤气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2.2.1 研究方法介绍 |
2.2.2 本文采用的煤气化研究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模拟 |
3.1 计算方法与步骤 |
3.2 研究对象介绍 |
3.2.1 基本情况 |
3.2.2 工艺流程 |
3.2.3 基础数据 |
3.3 空气吹风阶段的计算 |
3.3.1 物料平衡 |
3.3.2 能量平衡 |
3.4 蒸汽吹送阶段的计算 |
3.4.1 物料平衡 |
3.4.2 能量平衡 |
3.5 总过程计算 |
3.5.1 燃料使用分配 |
3.5.2 单位燃料的生产指标 |
3.5.3 误差计算 |
3.5.4 各部分热量所占比例 |
3.5.5 配气计算 |
3.6 吨氨生产指标与消耗定额 |
3.7 模拟软件的开发 |
3.7.1 软件的算法及功能 |
3.7.2 软件的界面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优化研究 |
4.1 蒸汽品质对造气系统的影响 |
4.2 系统边界内蒸汽物质能量平衡 |
4.2.1 系统边界 |
4.2.2 入煤气发生炉的过热蒸汽 |
4.2.3 三废流化混燃炉产蒸汽 |
4.2.4 夹套锅炉产蒸汽 |
4.3 锅炉热效率 |
4.4 优化方案 |
4.4.1 增设蒸汽减压阀自动控制系统,提高入造气炉蒸汽比焓 |
4.4.2 改造三废炉蒸汽过热器,提高出三废炉蒸汽比焓 |
4.5 能量分析 |
4.6 经济分析 |
4.7 环境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5.2 关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造气节能减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煤造气技术现状 |
2.1 煤气化的技术原理 |
2.2 煤气化技术的工业方法 |
2.2.1 固定床气化 |
2.2.2 流化床气化 |
2.2.3 气流床气化 |
2.3 间歇式煤气化技术的机理研究 |
2.4 工艺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的措施 |
3.1 原料和工艺的改造 |
3.1.1 原料的科学应用与加工 |
3.1.2 工艺流程的选择 |
3.1.3 设备的选型 |
3.1.4 缩短循环制气周期 |
3.1.5 富氧造气技术的应用 |
3.2 操作方案的优化 |
3.2.1 操作控制系统改造 |
3.2.2 炉况优化改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华昌造气炉节能减耗改造方案的研究 |
4.1 单炉控制方案 |
4.1.1 炉底温度的检测 |
4.1.2 炭层高度的检测及优化 |
4.1.3 灰层厚度的优化 |
4.1.4 入炉蒸汽流量控制 |
4.1.5 气化层温度控制 |
4.2 多炉协调控制方案 |
4.2.1 提高洗气塔、电除尘器效率 |
4.2.2 氢氮比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的实施 |
5.1 硬件 |
5.2 软件 |
5.2.1 控制程序 |
5.2.2 人机界面 |
5.3 系统功能 |
5.4 系统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煤气炉加煤机爆炸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情况简介 |
2 原因分析 |
3 预防措施 |
3.1 用下吹蒸汽置换加煤机容桶内的空气 |
(1) 方法及步骤 |
(2) 实施情况评述 |
3.2 配置蒸汽管道置换加煤机容桶内的空气 |
4 结语 |
(10)造气工艺改造对产气量和煤气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前造气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1.1 工艺流程 |
1) 吹风阶段 |
2) 蒸汽吹净 |
3) 上吹制气 |
4) 下吹制气 |
5) 二次上吹 |
6) 空气吹净 |
1.2 存在的问题 |
2 原工艺对造气产气量和煤气质量的影响 |
2.1 工艺设计不合理 |
2.2 造气炉高径比偏小 |
2.3 煤气总管未设置除尘器 |
2.4 蒸汽系统配置不合理 |
2.5 设备对造气的影响 |
3 改造实施方案 |
3.1 煤气系统与吹风气系统分开 |
1) 吹风阶段 |
2) 上吹制气 |
3) 下吹制气 |
3.2 增加造气炉高径比 |
3.3 在煤气总管上增加除尘器 |
3.4 增加2个缓冲罐 |
3.5 改变安装位置 |
3.6 改控制阀门为座板阀 |
4 改造后的运行效果及经济分析 |
4.1 运行效果 |
4.2 经济分析 |
1) 新增经济效益 |
2) 新增甲醇产量 |
5 结语 |
四、煤气炉蒸汽吹净系统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床间歇制气工艺控制系统的优化[D]. 丁伟.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1)
- [2]改善发生炉低压蒸汽系统压力波动的措施[J]. 念吉红. 山东化工, 2016(14)
- [3]合成氨造气系统技术改造[D]. 何垚.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 [4]对造气炉试烧煤芽炭的工艺探讨[J]. 赵王斌,原保才,王学强,张超,梁明超. 氮肥技术, 2015(04)
- [5]小氮肥厂造气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J]. 吴华英.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6]固定床间歇式造气系统模拟与优化研究[D]. 吴丹. 中南大学, 2013(05)
- [7]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D]. 吕玲. 武汉工程大学, 2013(03)
- [8]煤气炉加煤机爆炸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 王文毓. 化肥工业, 2012(03)
- [9]尾气回收的增量测算与操作优化[J]. 彭春生. 化肥设计, 2011(06)
- [10]造气工艺改造对产气量和煤气质量的影响[J]. 董五林. 山西化工,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