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陶威[1](2021)在《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喹诺酮(Quinolones,QNs)药物因药效好,价格低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但其致病菌耐药性和某些QNs的潜在致癌性引起广泛关注。由于QN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量通常很低,需要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来测定,因此本研究以青鱼、泥鳅和南美白对虾为实验素材,建立了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中七种QNs药物分别是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氧氟沙星(Ofloxacin,OFL)、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洛美沙星(Lomefloxacin,LOM)、沙拉沙星(Sarafloxacin,SAR)、和培氟沙星(Pefloxacin,PEF)的多残留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为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水产食品中QNs类药物残留测定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的方法,采样检测了某市养殖水产品中七种QNs药物残留状况,并分析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提取溶剂的比较,净化条件的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中七种QNs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方法。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组织用1%甲酸-乙腈超声提取后,经Oasis(?)Prime HLB小柱净化,采用UPLC-MS/MS测定,七种QNs均采用内标法定量。0.1%甲酸水和纯甲醇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监测。结果表明,7种QNs药物在青鱼、泥鳅和南美白对虾中1.0μg/kg至100 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98。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培氟沙星在空白样品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5MRL、1.0MRL和2.0MRL时,空白青鱼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95.96%~104.72%、95.57%~105.08%、92.71%~99.56%、99.56%~105.31%、97.29%~100.14%、94.61%~103.05%、96.39%~102.7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4.91~6.28、4.13~5.29、1.76~5.82、2.41~3.92、2.33~4.57、1.02~2.16、3.17~5.67,日内 RSD 分别为 2.19~6.54、2.05~4.64、0.95~4.44、3.35~6.04、0.68~3.81、2.85~5.23、3.24~6.06,日间 RSD 分别为 4.28~7.54、2.05~4.64、0.95~4.44、3.35~6.04、0.68~3.81、2.85~5.23、3.24~6.06,检测限(LOD)分别为 0.34、0.32、0.03、0.11、0.01、0.02、0.06,定量限(LOQ)分别为 0.87、0.56、0.05、0.50、0.04、0.05、0.10;空白泥鳅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92.35%~105.03%、92.51%~109.38%、92.31%~104.36%、96.61%~104.36%、99.86%~103.78%、98.25%~103.37%、94.36%~106.0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3.14~3.43、3.21~4.63、2.16~5.21、1.54~3.65、0.91~3.76、2.06~4.34、1.18~6.17,日内RSD分别为4.09~6.37、4.44~6.75、3.18~5.24、1.84~4.49、2.68~6.94、3.70~5.46、1.85~4.46,日间 RSD 分别为 6.83~7.88、6.29~7.30、4.62~7.27、3.29~6.19、3.47~8.27、5.21~6.98、2.48~6.59,检测限(LOD)分别为 0.39、0.30、0.03、0.15、0.02、0.01、0.05,定量限(LOQ)分别为0.94、0.50、0.06、0.53、0.05、0.05、0.10;空白南美白对虾样品中七种QNs的回收率分别为 98.02%~103.07%、96.11%~104.39%、92.31%~99.78%、97.35%~106.76%、99.32%~105.03%、96.05%~102.09%、98.35%~106.7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1.46~3.91、2.37~4.31、1.95~4.66、2.95~5.00、1.79~3.89、1.48~3.42、2.90~5.09,日内 RSD 分别为 3.04~5.08、3.27~4.56、1.96~7.05、4.61~7.73、3.97~6.00、0.29~5.29、3.74~8.29,日间 RSD 分别为 2.90~7.49、3.60~5.14、2.96~8.14、4.85~7.81、4.85~5.29、1.45~5.34、3.42~8.06,检测限(LOD)分别为 0.45、0.34、0.03、0.16、0.02、0.02、0.07,定量限(LOQ)分别为 1.02、0.67、0.08、0.62、0.05、0.06、0.12。该检测方法相关性好,回收率高,能够满足青鱼、泥鳅、南美白对虾肌肉中7种QNs同时确证检测,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培氟沙星残留同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2、采样检测了某市养殖水产品中7种QNs药物残留情况。随机抽取养殖水产品218批次样品,采用第一章建立的检测方法对218批次样品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7种QNs进行检测,同位素内标定量,得到218批次样品中7种QNs药物残留量。218批次样品中7种QNs检出率为0~68.2%,残留量范围为0~350.0μg/kg。按水产类别看,海水鱼(16批次)检出率为25.0%,淡水鱼(118批次)检出率为26.3%,淡水虾(26批次)未检出,海水虾(57批次)检出率3.5%,淡水蟹(1批次)未检出,鱼类是检出率较高的水产类别。按检出药物看,恩诺沙星检出率为17.4%,检出范围2.06~350.0 μg/kg,环丙沙星检出率为4.1%,检出含量范围2.65~12.0μg/kg,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和诺氟沙星均未检出。以儿童、青壮年、中老年三类人群做了食用该市水产品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儿童最大摄入量与ADI比值为21.9%,青壮年最大摄入量占与ADI比值为10.7%,中老年最大摄入量与ADI比值为9.73%,目前尚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摄入水平。3、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对检出率较高的养殖品种泥鳅提供用药指导和休药时间。在(20±2)℃水温下,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为目标化合物,拌料给药的方式,分析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肌肉组织中残留量和消除规律。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回收率在86.58%~92.36%之间,RSD在2.48~3.53之间,环丙沙星的回收率在108.92%~114.45%之间,RSD在2.17~4.55之间。方法有较高的回收率和重复性。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在泥鳅肌肉(带皮)组织中均按照一级动力学过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51天和5.49天。根据代谢消除模型,泥鳅体内的恩诺沙星第16天残留量为102.14 μg/kg,第17天残留量为83.76 μg/kg,第27天残留量为11.52 μg/kg,第28天残留量为9.44 μg/kg;泥鳅体内的环丙沙星第14天残留量为108.13μg/kg,第15天残留量为94.47 μg/kg,第31天残留量为10.87 μg/kg,第32天残留量为9.50 μg/kg。根据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肌肉组织中MRL不超过100 μg/kg,得出恩诺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17天,环丙沙星休药期不低于15天。韩国是其泥鳅主要进口国,其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药物的MRL要求不超过10μg/kg,得出恩诺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28天,环丙沙星理论休药期不低于32天。综上所述,出口泥鳅建议合理的休药期应不低于32天。
张小磊,齐庆超,梁少民[2](2020)在《规模化泥鳅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依托河南省沿黄地区2013-2018年有关统计数据,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规模化养殖对泥鳅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租赁和生产投入类成本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明显降低,但人工投入成本却在不断升高;整体而言,现阶段泥鳅养殖总投入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有所降低,但并未随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持续下降。规模化养殖能够提升泥鳅的产量和产值,并能显着缩短泥鳅的养殖周期;综合考虑泥鳅养殖的成本投入与产出后认为,中等规模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且就泥鳅养殖户自身而言,中等规模养殖亦能使其获得更高的综合收益。因此,养殖户在进行泥鳅养殖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以获取更高收益。
董家莲[3](2019)在《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鳅蛋白质含量为21%,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暖脾胃、袪湿、壮阳、补气利尿、强精补血的作用,营养价值丰富、药用功效显着,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常见水产产品。因此,随着目前医学领域对泥鳅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的深入研究和肯定,泥鳅越来越受消费者所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销路不断拓广,养殖量也日益扩大,这也直接促进了泥鳅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要点,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泥鳅养殖业主(户)有一定帮助。
李清梅,张玉兰[4](2019)在《泥鳅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分析》文中认为就泥鳅的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养殖户以技术方面的启发。
蔡新华,王妹,朱涛,靳坤[5](2017)在《台湾泥鳅引进与生态高效养殖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大启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台湾泥鳅新品种。通过台湾泥鳅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采用水生植物和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保护了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台湾泥鳅的成功引进与养殖,极大地优化了任城区的养殖结构,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稳
王小军[6](2016)在《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影响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主要敌害生物。然而,有关敌害生物对泥鳅的捕食效应的研究却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通过建立捕食效应模型为鳅苗培育中对豆娘幼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等杀虫剂以及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除试验,为有效防控豆娘幼虫提供技术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1)豆娘幼虫对泥鳅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a′、日最大捕食量1/Th随幼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豆娘幼虫大小规格不同对捕食泥鳅幼体产生显着差异,体长为16.3±0.2mm、13.1±0.3mm、9.8±0.2mm和5.8±0.3mm的四种豆娘幼虫对3日龄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349、0.5724、0.2002、0.0432和27.39、18.99、9.49、3.14尾;(3)随着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个体之间相互干扰,致使单个豆娘幼虫寻找猎物的时间减少,种内竞争条件下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0.2361E0.1403 P-(28)′;(4)随着泥鳅幼体和豆娘幼虫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作用率E下降,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种间相互干扰反应模型为Na=(?)。2、高效氯氟氰菊脂和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杀除效果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开展了高效氯氟氰菊脂和敌百虫两种常用渔药对豆娘幼虫的急性毒性试验并建立相应死亡率—药物质量浓度对数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豆娘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敌百虫的敏感程度,两种药物在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为6.44ug/L、5.31ug/L、4.57 ug/L和0.81mg/L、0.65mg/L、0.56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89ug/L、0.11 mg/L。进一步开展了两种常用渔药对5日龄和25日龄泥鳅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在泥鳅苗种培育池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豆娘幼虫的致死率≤5.8%,不宜作为豆娘幼虫的杀除药物;而敌百虫对豆娘幼虫具有明显的杀除效果,致死率可达89.6%以上,可作为杀除豆娘幼虫的常规药放心使用。3、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效果研究发现,豆娘幼虫具有趋光习性且利用油膜可导致窒息死亡,鉴于此,利用油膜窒息原理设计了豆娘幼虫的诱杀装置,并开展了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试验。结果表明:该诱杀装置具有简易、高效、经济、实用、安全等优势;装置在水中的设置深度和水草的设置均对诱杀豆娘幼虫存在影响,将装置设置在入水深30-40cm处并植入水草能最大限度提升该装置对豆娘幼虫的诱杀性能;该装置对豆娘幼虫有明显的杀除效果,12h诱杀致死率约为20%-30%,而对泥鳅幼体无致死作用。因此,本研究诱杀装置可作为泥鳅苗种培育池中杀除豆娘幼虫的主要技术手段加以推广。
袁向阳[7](2016)在《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以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鱼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幼虾为研究对象,采用种间捕食效应和竞食效应的研究方法,在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系统地开展了稻田生境下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效应和泥鳅幼鱼与日本沼虾幼虾间竞食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华鳖[(416.67±14.21)g]对泥鳅幼鱼的主要捕食时段集中于00:00—4:00;而中华鳖[(416.67±14.21)g]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活动时段为18:00-06:00,其中,主要时间段集中于00:00至04:00,约占日总捕食量的80%。(2)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A[(37.53±7.72)mm]、B[(63.13±12.95)mm]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13ind/d和9.06ind/d;中华鳖对A、B肛长组泥鳅幼鱼的种内干扰反应可用相应的方程拟合,并为泥鳅和中华鳖的初始放养数量提供理论依据。(3)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中华鳖表现出对B[(27.77±0.07)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当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为60尾/m2和90尾/m2时,则中华鳖表现出对A[(18.40±0.04)mm]规格日本沼虾更具捕食选择倾向;中华鳖对日本沼虾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中华鳖对A、B和C[(38.90±0.07)mm]组日本沼虾日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9ind、75ind和70ind。(4)日本沼虾与泥鳅间存在极为明显的竞食效应,此效应对实验动物的摄食具强烈的干扰作用。等比数量组合中,虽均以泥鳅[(46.77±0.12)mm]率先进入采食区,并占据数量优势;非等比组合中,随着日本沼虾[A(27.78±0.07)mm、B(38.90±0.07)mm]投放数量增大,日本沼虾成为优势群,但二者最终可以形成共处局面。
郭闯,魏仲高,张敏,盖建军,陈光芸,王明宝,陈焕根[8](2015)在《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蟹池水体的利用率以及饲料转化率、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方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养殖基地开展了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结果]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推荐苗种放养模式为:放养160只/kg的扣蟹21 000只/hm2,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78 000尾/hm2(300 kg/hm2)。[结论]与河蟹单养模式相比,蟹池主养泥鳅养殖模式饲料系数大幅度下降,可以明显提高蟹池的综合生产能力、生态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是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徐如卫,杨福生,李倩,刘士力,俞奇力,王雨辰,胡廷尖[9](2014)在《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对泥鳅采用养殖池水处理系统的固液分离器、回水池和生物过滤一整套技术,探讨适合泥鳅生长发育的条件因子及管控。试验采用同一批270尾/kg,规格均匀,无明显病伤鳅种。结果显示:经循环水养殖60d,1#池和2#池的泥鳅个体平均规格分别由每尾3.704g增至16.667g和17.857g,各增长3.50倍和3.82倍,日均各增0.217g和0.228g,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1.2%和87.9%,饵料系数分别为1.51和1.63。试验说明泥鳅是一种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品种。
徐如卫,杨福生,吴翩,李倩,俞奇力,刘士力,王雨辰,胡廷尖[10](2014)在《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文中认为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循环水的设施配置、水源的前置处理、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规格、加强循环水的日常管理等。
二、泥鳅高效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鳅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
1.1.1 恩诺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2 环丙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理作用 |
1.1.3 氧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4 诺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5 洛美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6 沙拉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1.7 培氟沙星的理化特性和药物作用 |
1.2 喹诺酮药物特点 |
1.3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3.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1.3.3 液相色谱法(HPCL/UPLC) |
1.3.4 质谱法(MS)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UPLC-MS/MS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
2.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2.1.6 色谱和质谱条件 |
2.1.7 检测方法的考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母离子与定性、定量离子的确定 |
2.2.2 样品的确证 |
2.2.3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决定系数 |
2.2.4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
2.2.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讨论 |
2.3.1 UPLC-MS/MS检测参数的优化 |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市养殖水产品中七种QNs药物残留调查和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主要溶剂的配置 |
3.1.4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
3.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3.1.6 色谱和质谱条件 |
3.1.7 药物膳食摄入安全性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标准曲线和回收率 |
3.2.2 218批次水产品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3.1 其他地区水产品中喹诺酮药物残留现状 |
3.3.2 膳食摄入安全性评价 |
3.3.3 控制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4.1.2 实验主要仪器 |
4.1.3 主要溶剂的配置 |
4.1.4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
4.1.5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4.1.6 液相与质谱的条件 |
4.1.7 消除常数和半衰期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标准曲线、回收率和离子色谱图 |
4.2.2 残留代谢规律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规模化泥鳅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分析方法 |
1.3 数据基础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规模下泥鳅养殖成本分析 |
2.2 不同规模下泥鳅养殖产出分析 |
2.3 不同规模下泥鳅养殖收益分析 |
3 结论 |
(3)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养殖要求 |
2 池塘清理 |
3 泥鳅品种选择 |
4 科学放养 |
5 施肥投料 |
6 日常管理 |
7 病害防治 |
8 结束语 |
(4)泥鳅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养殖成鳅的水域环境条件 |
2 养殖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
3 养殖厂的日常养殖管理 |
3.1 日常管理注意事项 |
3.2 饲料投喂管理 |
3.3 养殖水质的日常管理 |
4 泥鳅的常见病害治理 |
4.1 气泡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 |
4.2 水霉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 |
4.3 车轮虫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 |
5 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
6 结语 |
(5)台湾泥鳅引进与生态高效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池塘建设工程 |
2. 清塘 |
3. 苗种放养 |
4. 饲养管理 |
5. 日常管理 |
6. 水生植物水质调控技术 |
7. 池塘水体微生态制剂调控技术 |
8. 泥鳅养殖池塘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
二、试验结果 |
1. 产量与规格 |
2. 经济效益 |
三、分析与讨论 |
(6)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概况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人工繁育概况 |
2 豆娘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
3 捕食作用 |
3.1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
3.2 捕食者的捕食对策 |
3.3 捕食反应 |
4 敌害生物对水产养殖苗种业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豆娘幼虫对真泥鳅幼体的捕食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功能反应 |
2.2 豆娘幼虫自身大小规格对泥鳅幼体的功能反应 |
2.3 豆娘幼虫种内相互干扰的功能反应 |
2.4 豆娘幼虫与泥鳅幼体相互干扰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杀除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豆娘幼虫的中毒反应 |
2.2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存活影响 |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泥鳅幼体的毒性影响 |
3 讨论 |
3.1 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对豆娘幼虫的毒性效应特征 |
3.2 两种药物对豆娘幼虫的致毒效果及其质量安全浓度评价 |
3.3 两种药品在防治豆娘幼虫方面的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自制诱杀装置对豆娘幼虫的杀灭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豆娘幼虫的窒息反应 |
2.2 诱杀装置的优化 |
2.3 诱杀装置杀灭豆娘幼虫的可行性 |
3 讨论 |
3.1 自制诱杀装置的设计 |
3.2 诱杀装置杀灭豆娘幼虫的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7)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稻田养殖基本原理及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 |
1.1.1 稻田养殖基本原理 |
1.1.2 种间相互理论 |
1.2 国内外有关稻田种养技术现状概述 |
1.2.1 稻田养殖中华鳖技术 |
1.2.2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
1.2.3 稻田养殖日本沼虾技术 |
1.2.4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
1.2.5 稻田养殖克氏原鳌虾技术 |
1.2.6 稻田养殖黄鳝技术 |
1.2.7 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 |
1.3 动物种间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
1.3.1 捕食效应 |
1.3.2 竞争关系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
论文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效应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鳖 |
2.1.2 实验鳅 |
2.1.3 实验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选择性实验 |
2.2.2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功能反应实验 |
2.2.3 中华鳖自身数量对泥鳅幼鱼捕食作用的影响实验 |
2.2.4 中华鳖捕食泥鳅幼鱼的种间相互干扰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特征 |
2.4.2 中华鳖对泥鳅幼鱼的捕食选择性 |
2.4.3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功能反应 |
2.4.4 中华鳖自身数量对泥鳅幼鱼捕食作用的影响 |
2.4.5 中华鳖捕食泥鳅的种间相互干扰反应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效应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中华鳖 |
3.1.2 日本沼虾幼虾 |
3.1.3 实验条件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实验 |
3.2.2 中华鳖捕食日本沼虾幼虾的功能反应实验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特征 |
3.4.2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 |
3.4.3 中华鳖捕食日本沼虾幼虾的功能反应 |
3.5 讨论 |
3.5.1 中华鳖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捕食选择性 |
3.5.2 中华鳖与日本沼虾间捕食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
第四章 泥鳅幼鱼与日本沼虾幼虾间的竞食效应 |
4.1 实验材料 |
4.1.1 日本沼虾幼虾 |
4.1.2 泥鳅幼鱼 |
4.1.3 实验条件 |
4.2 实验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特征 |
4.4.2 对照组中实验动物在投饲区内出现数量的时序变化 |
4.4.3 A规格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效应实验 |
4.4.4 B规格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效应实验 |
4.5 讨论 |
4.5.1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的竞食特征 |
4.5.2 日本沼虾与泥鳅间竞食效应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在稻田养殖中的应用价值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9)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鳅种来源与放养 |
1.2养殖系统 |
1.2.1 养殖池 |
1.2.2 水处理系统 |
1.3 日常管理 |
1.3.1 水位巡查 |
1.3.2 溶氧检测 |
1.3.3 合理投饵 |
1.3.4 病害预防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结果 |
2.1.1 生长速度 |
2.1.2 存活率 |
2.1.3 饵料系数 |
2.2 讨论 |
2.2.1 泥鳅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适应性 |
2.2.2 泥鳅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长性能 |
2.2.3 泥鳅循环水养殖的放养密度 |
2.2.4 泥鳅循环水养殖的管理要点 |
3 小结 |
(10)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配置是确保高效生产的必要条件 |
2 前置准备是减轻系统负荷的重要环节 |
3 合理放养是获取养殖高产的基本前提 |
4 日常管理是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 |
四、泥鳅高效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品中七种喹诺酮药物残留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陶威. 扬州大学, 2021(09)
- [2]规模化泥鳅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J]. 张小磊,齐庆超,梁少民. 河北渔业, 2020(01)
- [3]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J]. 董家莲.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22)
- [4]泥鳅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分析[J]. 李清梅,张玉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11)
- [5]台湾泥鳅引进与生态高效养殖试验[J]. 蔡新华,王妹,朱涛,靳坤. 科学养鱼, 2017(02)
- [6]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对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幼体的捕食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7]稻田生境下三种经济适养动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 袁向阳.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8]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J]. 郭闯,魏仲高,张敏,盖建军,陈光芸,王明宝,陈焕根.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 [9]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试验[J]. 徐如卫,杨福生,李倩,刘士力,俞奇力,王雨辰,胡廷尖. 河北渔业, 2014(03)
- [10]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的技术要点[J]. 徐如卫,杨福生,吴翩,李倩,俞奇力,刘士力,王雨辰,胡廷尖. 安徽农学通报, 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