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博[1](2021)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及行为方式的改变,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全球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而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从而对全球人口的心血管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是CHD中的重要类型,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研究表明,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效应,且对UA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其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采用RIPC对UA患者进行干预研究,并选用EECP做对照,以探讨RIPC对UA患者的生物学效应。目的研究RIPC对UA患者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确诊为UA并收入院的5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RIPC组和对照组;选择血压、血浆一氧化氮(NO)、血浆TNF-α、心绞痛症状积分为观察指标;两组均在CHD标准药物治疗维持情况下,分别采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和EECP治疗仪进行相应的RIPC训练或EECP治疗。其中RIPC组以压力强度200mm Hg,加压5min、放气5min为一个循环,5个循环为1次,共44min;对照组以压力强度225-339mm Hg,共30min;每天2次,共持续10天。操作前及操作结束后10min内测定患者的血压(每次操作均需测定)、抽取上肢静脉血(仅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操作抽取),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估心绞痛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RIPC和EECP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1.RIPC组及对照组操作前SBP分别为131.82±11.88 mm Hg、134.87±12.15 mm Hg,操作后分别为125.63±9.50 mm Hg、120.03±10.52 mm Hg;操作前DBP分别为93.44±5.88mm Hg、95.47±6.56mm Hg,操作后DBP分别为90.85±4.42 mm Hg、91.90±5.19mm Hg;操作后对比SBP值,RIPC组较高(P<0.05);而操作后DBP水平较操作前均无明显变化;对血压水平组内对比时,试验后SBP值较试验前均下降(P<0.05)。2.血浆NO:操作前RIPC组及对照组血浆NO水平分别为45.85±11.98μmol/L、44.27±7.52μmol/L,操作后分别为:55.40±6.83μmol/L、59.31±7.29μmol/L,两组血浆NO水平较操作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RIPC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3.血浆TNF-α:操作前RIPC组及对照组血浆TNF-α水平分别为22.87±2.91pg/ml、22.98±2.92pg/ml,操作后分别为:17.82±1.91pg/ml、16.63±2.8pg/ml,两组血浆TNF-α浓度比操作前均下降(P<0.05),RIPC组下降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4.心绞痛症状积分:操作前RIPC组及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分别为13.57±2.27、13.25±1.63,操作后分别为:9.43±2.23、7.26±3.34,两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水平较操作前均下降(P<0.05),RIPC组下降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5.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当使用天数大于18天时,RIPC的使用成本更低。结论1.RIPC可降低UA患者收缩压(SBP);2.RIPC可增加UA患者血浆NO水平;3.RIPC可降低UA患者血浆TNF-α浓度;4.RIPC可降低UA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5.RIPC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
邢小卫[2](2020)在《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这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首当其冲成为最为凶险、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类。虽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在不断上升。再灌注治疗是STEMI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向缺血区域提供及时有效的能量,从而减少梗死范围、维持心脏收缩功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次灌注后会导致额外的心肌损伤,如心肌顿抑、心律失常、无复流、心肌坏死等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 已成为影响再灌注治疗效果和STEMI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MIRI的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干预的方法如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和远程缺血预适应,药物干预方法包括腺苷、心房钠肽、环孢素A、极化液、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虽然许多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证实上述治疗措施有效,但转化成临床试验的结局确是令人失望的。单一的心脏保护策略对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不佳,联合多种保护策略或者协同多靶点治疗却很有希望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MIRI的分子机制,为我们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靶点提供依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凋亡,细胞调亡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虽然冉灌注过程给缺血心肌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能量,但同时也为细胞凋亡提供了能量。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在凋亡的执行阶段起主要作用,凋亡是多种Caspase共同完成的,Caspase-3被认为是各种凋亡刺激因子促进凋亡过程中的终末剪切酶,有研究表明Caspsase-3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结合靶mRNA的3’ UTR区从而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RNA在各种细胞功能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和分化以及肿瘤发生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系统方面,miRNA与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心肌重塑、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等各种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miRNA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有快速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在血清当中相对稳定存在,因此循环miRNA有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判断预后甚至治疗。目前miRNA研究颇多,一些研究表明miRNA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仍不成熟。miR-26a-5p作为新近发现的一种miRNA,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如有研究显示经过miR-26a-5p抑制剂转染的冠心病小鼠模型,分离出的内皮细胞生存力明显下降而凋亡率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表明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引起的无复流和心肌坏死。鉴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冠脉微循环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推测miR-26a-5p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体外、体内模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利用生物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探索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miR-26a-5p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和机制,从而为更好的解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奠定实验基础。第一章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目的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阐明,而关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第一章研究的目的是明确miR-26a-5p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6a-5p的过表达或抑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O数据库中搜索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2.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取2日龄的C57BL/6乳鼠,消毒后开胸取心脏,分离出左心室后剪碎并胰酶消化,应用差速贴壁离心方法纯化心肌细胞,加入DMEM培养基,在37℃培养箱中培养。3.细胞转染:miR-26a-5p模拟物、miR-26a-5p抑制剂及相应对照物利用Lipofectamine█ RNAiMAX Reagent转染至原代心肌细胞中。4.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心肌细胞培养液置换为不含血清、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放置在37℃含5%C02、95%N2的低氧培养箱中缺氧培养4小时,之后置换上含糖、FBS的DMEM培养基并放置在37℃含95%空气和5%C0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心肌细胞2小时,自此,缺氧/复氧(H/R)模型成功建立。5.细胞实验分组5.1实验一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5.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6.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孔中加入MTT、二甲基亚砜后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7.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实验中心肌细胞凋亡率。8.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iR-26a-5p含量。9.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1.GEO网站为https://www.ncbi.nlm.nih.gov/geo/,识别出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生物芯片数据,与正常组织对比,做差异分析。发现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明显(P=0.0004)。2.流式细胞学技术来检测H/R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12.65%,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0.71%,差异明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3)。3.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3)。4.转染miR-26a-5pmimic后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 miR-26a-5pinhibitor 后心肌细胞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001)。MT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增加了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miR-26a-5p表达受抑制后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P<0.01)。5.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miR-26a-5p mimic组的细胞凋亡率为7.54%,mimic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0.86%,差异明显;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miR-26a-5p inhibitor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89%,inhibitor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3.25%,差异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26a-5p在缺氧/复氧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下降;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2.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模型中,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通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生、进展的新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第二章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它通过结合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降解靶基因或抑制其翻译。miRNA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特点,研究miRNA的靶基因功能较为复杂,近些年随着TargetScan、miRBase等大型miRNA分析数据库的发展,方便了科学家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我们在第一章的研究结果表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中表达下调,且过表达miR-26a-5p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章目的是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研究miR-26a-5p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机制并进一步验证。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http://www.targetscan.org/vert72)。2.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26a-5p与PTEN的3’UTR是否存在互补结合关系。我们构建PTEN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双萤光报告载体pMIR-REPORTTM-PTEN-WT和pMIR-REPORTTM-PTEN-Mut,分别与 miR-26a-5p 模拟物(miR-26a-5pmimcs)以及阴性对照共同转染心肌细胞,观察各组萤光素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验证PTEN是否是miR-26a-5p的靶基因。3.细胞培养、转染miRNA以及模拟缺氧/复氧模型(H/R):同第一章。4.细胞实验分组:4.1实验一分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1.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26a-5p mimics 组。2.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NA control 组。3.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26a-5p mimics 组。4.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NA control 组4.2实验二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4.3 实验三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5.qRT-PCR技术检测PTEN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EN/PI3K/AKT蛋白表达量,方法类同第一章。结果1.Targetscan 预测 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2.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野生型PTEN-3’UTR和miR-26a-5pmimics的萤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P=0.0003);而共转染突变型PTEN-3’ UTR和miR-26a-5p mimics组与对照组相比萤光素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9999)。结果表明miR-26a-5p可直接与PTEN的3’ UTR作用。3.qRT-PCR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基因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8)。Western Blot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4.通过心肌细胞转染,分别构建过表达miR-26a-5p组、敲低miR-26a-5p组以及相应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相反的,敲低miR-26a-5p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P<0.001)。结论及意义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2.过表达miR-26a-5p可以通过与PTEN的3’UTR结合而负性调控PTEN蛋白表达,PTEN受抑制后反向激活PI3K/AKT通路,达到抗心肌细胞凋亡目的,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通过研究miR-26a-5p具体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第三章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目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发现H/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增高,miR-26a-5p在H/R组心肌细胞中表达下降,过表达miR-26a-5p减轻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发现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miR-26a-5p通过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这一章中,在小鼠体内心脏实验中,我们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会有相同的影响。方法1.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C57BL/6小鼠麻醉后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后连接动物呼吸机,小鼠四肢通过电极连接到心电图仪。碘伏消毒胸前区后,第三和第四肋间行开胸手术。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离左心耳下缘1-2mm处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结扎,发现明显的ST段抬高时表示结扎成功,阻断血流后30分钟,缝合线被释放,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在假手术组中,缝线只穿过小鼠的心脏,不进行结扎。2.小鼠心肌转染:构建腺相关病毒AAV9-miRNA载体,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AAV9-miRNA-26a-5p或AAV9-control构建转染模型。3.动物实验分组3.1实验一分组:1.假手术组(Shamgroup);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group)。3.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I/R 组;2.miR-26a-5pmimic+I/R组;3.inhibitor control+I/R 组;4.miR-26a-5p inhibitor+I/R 组。4.TTC-Evans blue双染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5.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动物实验中各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6.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iR-26a-5p、PTEN含量。7.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cleaved caspase-3、PTEN、PI3K、AKT 的表达。结果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I/R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P=0.0058)。流式细胞学技术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R组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40.24%,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8.83%,差异明显。Wesetern Blot检测显示I/R组小鼠心肌cleaved 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5)。2.q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3.q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转染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miR-26a-5p mimic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miR-26a-5p inhibitor 小鼠心肌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发现过表达miR-26a-5p显着减少了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受抑制miR-26a-5p组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4.qRT-PCR检测发现I/R组小鼠心肌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8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R组心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小鼠I/R损伤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反的,抑制miR-26a-5p组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相比,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升高,缺血再灌注组织中miR-26a-5p的表达明显下降;miR-26a-5p的过表达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增加心肌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缺血再灌注组织中PTEN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miR-26a-5p 可以通过 PTEN/PI3K/AKT 通路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体内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作用和机制,为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
王书凡[3](2020)在《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金丝桃苷(Hyperoside,Hyp)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与心肌组织PKC(Protein kinase C)/mitoKATP(mitochondrial ATP channel)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1.在体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IRI)、金丝桃苷组(Hyp,50 mg/kg)、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 mg/kg+2.5 mg/kg)、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mg/kg+8 mg/kg)、Hyp+mitoKATP阻断剂5-HD组(50 mg/kg+10 mg/kg)、PKCα抑制剂BisI组(2.5 mg/kg)、PKCε抑制剂CHE组(8 mg/kg)、mitoKATP抑制剂5-HD组(10 mg/kg)。除Sham、MIRI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灌胃外,Hyp组及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均给予Hyp 50 mg/kg,灌胃10天。于第10天灌胃结束后,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及各单用抑制组于术前1 h腹腔注射上述各相应抑制剂。采用BL-420生物机能采集系统记录仪记录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2 h的大鼠心电图;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以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采用HE、TTC及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运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Western blot,WB)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Caspase-3、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离体实验:体外细胞培养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正常组(Normal)、缺氧复氧组(Model)、Hyp组(50μmol/L)、Hyp+PKCα阻断剂BisI组(50μmol/L+1μmol/L)、Hyp+PKCε阻断剂CHE组(50μmol/L+4μmol/L)、Hyp+mitoKATP抑制剂GB组(50μmol/L+3 nmol/L)、PKCα抑制剂BisI组(1μmol/L)、PKCε抑制剂CHE组(4μmol/L)、mitoKATP抑制剂格列本脲(GB)组(3 nmol/L)。运用ELISA法检测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ATP和MDA含量及SOD和CK-MB活性。采用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法分别观察Hyp及PKCα、PKCε、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H9c2心肌细胞中Nrf2、Caspase-3、PKC?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yp及PKC/mitoKATP信号通路阻断剂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Ca2+浓度的变化。结果:1.在体实验:(1)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ST明显抬高(P<0.01),肉眼可见结扎区心室壁呈灰白色,再灌注后ST段逐渐回落,表明造模成功。(2)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与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IRI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和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和CK-MB活性下降,SOD活性及ATP含量上调(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前壁可见大面积白色区域,嗜酸性变明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充血,淡染;TUNEL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TTC染色结果显示,MIRI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大。而用药后,与MIRI组比较,Hyp组及Hyp联合各阻断剂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均明显好转,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与Hyp组比较,Hyp联合各阻断剂组病理损伤仍较明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Sham组,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IRI组,Hyp组大鼠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的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调(P<0.01)。2、离体实验:(5)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Hyp可显着降低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升高SOD活性及ATP含量(P<0.01)。相比于Hyp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及CK-MB活性显着降低,SOD活性及ATP含量明显升高(P<0.01)。(6)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Kir6.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中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Hyp组相比,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Kir6.2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下调(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上调(P<0.01)。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Nrf2、PKCε及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7)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Model组,Hyp组H9c2心肌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与Hyp组比较,Hyp联用各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均显着提高(P<0.05,P<0.01);相比于各相应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P<0.01)。(8)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Normal组,Model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1);相比于Model组,Hyp组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Hyp组,Hyp联用各阻断剂组H9c2心肌细胞的Ca2+荧光强度明显上升(P<0.05)。相比于各相应单用抑制剂组,Hyp联用各抑制剂组H9c2心肌细胞Ca2+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Hyp具有改善MIRI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大鼠心肌组织PKC/mitoKATP信号通路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能一方面是直接激活PKCα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是通过激活PKCε,继而开放mitoKATP通道,调节多种心肌细胞及其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清除氧自由基,维持线粒体功能,恢复能量代谢,抑制Ca2+流向胞内,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改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周桐[4](2020)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测定双参通脉颗粒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后的大鼠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变化,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验证双参通脉颗粒治疗此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作用,并为临床推广此类中医药疗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制备院内中药制剂双参通脉颗粒。将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十只大鼠。其中西药组予合心爽,中药组予不同剂量的双参通脉颗粒,每日1次进行药物灌胃,其余两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两周。之后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大鼠进行造模手术,其中对照组只做开胸手术不做结扎手术,从而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从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清,分别按照VCAM-1及IL-1β的试剂盒要求,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指标含量,并用HE染色法制作心肌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1.VCAM-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VCAM-1水平下降(P<0.05);2.IL-1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IL-1β水平下降(P<0.05);3.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模型组大鼠细胞核肿胀变圆,心肌间质水肿,组织间隙增宽。中药组大鼠胞核未见明显肿胀,间质水肿减轻,心肌细胞排列较为致密整齐。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含量明显升高;2.双参通脉颗粒能够降低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的水平,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3.双参通脉颗粒能保护心肌组织及细胞的结构,可能的机制是由于降低了大鼠VCAM-1及IL-1β水平。
秦伟彬[5](2019)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药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结合前列地尔组(GQZ组)、瓜蒌薤白半夏汤组(GLZ组)、前列地尔组(QLZ组)。三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营养心肌、抑制心肌重塑等常规治疗,GQ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并于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实20g、薤白10g、半夏10g、茯苓10g、丹参15g、党参15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炙甘草10g,剂型均为免煎颗粒),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QL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GLZ组患者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分别记录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疗效观察指标有心脏功能、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中医证候评定、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后TIMI帧计数、心肌灌注评价、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心肌微循环状态评估指标。最后汇总资料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终止试验1例,试验脱落2例,最终纳入完成试验者共计87例,分别为GQZ组29例、QLZ组28例、GLZ组30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术后三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3±3.68VS 55.03±4.48 VS 56.29±5.07)%,P<0.05,而GLZ组与QLZ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48,P=0.91);术后3个月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三组研究对象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七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除了QLZ组在心悸方面(P=0.06),其它各组在胸闷方面、胸痛、心悸、身体困重感、舌苔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电图ST段回落方面,GQZ组术后ST段回落明显较好,ST段回落>70%的患者较其它两组多(P=0.048),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心肌灌注评价,GQZ组术后的MBG分级达到MBG 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比QLZ组、GLZ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7),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心脏标志物方面,三组患者cTnI、CK-MB达到峰值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在cTnI、CK-MB达到峰值时间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 VS P=0.21),且从各组患者cTnI水平变化趋势来看,GQZ组患者在到达峰值后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其它两组;TIMI血流分级评估,GQZ组术后的TIMI3级获得率比其它两组高(P=0.048),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TFC评估,GQZ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且GLZ组疗效同样优于QLZ组;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于改善痰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有显着疗效。
李秋朋[6](2019)在《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最为紧急和危重,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AC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如何改善ACS患者的预后一直是心脏内科医生不断探索的方向。目前ACS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迅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冠脉血流。但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生开通血管后未能恢复冠脉3级血流,无法缓解甚至加重心肌缺血。研究表明,有5%50%的患者PCI术中可能出现冠脉无复流及慢血流(no-reflow/slow flow,NR/SF)。尼可地尔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类硝酸酯和ATP敏感性钾通道(adenosine triphosphate sensitive potassium,KATP)开放剂双重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已被围术期静脉使用以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但是,静脉使用尼可地尔对ACS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对于ACS患者,静脉使用尼可地尔(4-12mg)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515%)、全身血管阻力(827%)及左心室舒张末压(818%)。尼可地尔对血压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静脉使用滴速的不同也容易引起血压的反复波动。另外,作为扩血管药物,静脉使用过程中约30%的患者会发生头痛的副作用。故本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对于ACS患者,采用更为简单、快捷、经济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方法,即术前顿服大剂量尼可地尔是否可以预防或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以及其和静脉使用尼可地尔的效果比较。研究目的探究ACS患者PCI术前给予大剂量尼可地尔片剂顿服是否可预防或减少PCI术中NR/SF的发生;与围术期静脉使用尼可地尔对比,是否可以达到相似的或者更优效果;以及辅以术后常规剂量尼可地尔持续使用是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内科监护室(cardiology intensivecare unit,CCU)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A组),术前静脉使用尼可地尔12mg(B组)及术前口服尼可地尔20mg(C组)。3组均给予积极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B组及C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二天加用尼可地尔5mg,3次/日,口服6个月,平均随访半年。观察3组患者PCI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grading,TFG)及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croponin I,cTnI)峰值水平,随访三组患者PCI术后1月、3月及6月的心功能,观察三组患者半年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TFG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术后cTFC较A组明显下降[18.07±1.609 vs.14.44±1.424 vs.14.40±1.714,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和C组术后NR/SF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30.0%vs.17.3%vs.20.0%,P<0.05],B组和C组之间NR/SF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和C组CK-MB、cTnI峰值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CK-MB:(75.2±29.071)ng/ml vs.(63.40±17.1435)ng/ml vs.(57.07±20.712)ng/ml,P<0.05][cTnI:(28.50±9.515)ng/ml vs.(16.28±6.571)ng/ml vs.(15.92±4.764)ng/ml,P<0.05],B组和C组之间CK-MB、cTnI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月B组和C组LVEF均较对照增加[(50±10)%vs.(56±9)%vs.(57±7)%,P<0.05],LVEDV较对照组下降[(113±23)ml vs.(105±21)ml vs.(105±25)ml,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半年B组和C组MACEs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32.4%vs.10.5%vs.10.5%,P<0.05],B组和C组因慢性心力衰竭的入院率较A组降低[13.5%vs.5.2%vs.5.2%,P<0.05],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ACS患者PCI术前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可明显降低NR/SF的发生率,术后辅以常规剂量持续使用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MACEs事件的发生。
李武[7](2019)在《“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按法文献回顾研究,从古代理论论述、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探索来分析按之则热气至的基本内涵。《黄帝内经》中基于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确立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框架,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隋唐时期结合再次积累的临床实践对理论升华,宋金元时期将理论机制进一步深挖,明清时期理论和临床实践快速发展。此理论从实践中产生,经历了数次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提升,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推拿理论。现在推拿的临床工作者结合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继续用于临床实践,将行气、活血、温经、散寒、补虚为主的作用应用到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推拿的科研工作者,基于按法的临床效果,从人体生理、病理及细胞分子机制各个方面探索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对按法操作记载,按法力量的大小、操作方向和作用方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手指温度是按法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拇指外形和质地也是与按法作用效果有关。设计一个符合中医特色的按法刺激器,除了力学原理之外,必须要充分认识人操作手法的特性。我们在设计时,既分析了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也充分考虑按法所包含的人体因素。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主要涉及到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的控制,以及作用方式的选择。人操作按法的特性主要有拇指的外形和质地,以及指腹的温度。目的:1.探索指按法力度和拇指温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2.观察指按法的不同力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操作总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规律;3.观察不同指按法参数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的最佳参数组合;4.观察指按法的不同操作方式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热效应最佳操作方式。方法:1.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分别以拇指指腹直接按压(温度+压力)、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拇指带隔热套按压(压力)其左侧心俞穴,观察按压前后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拇指温度和力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验证古人提出按法操作“爪苦手毒”的科学性;2.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以指按法按压其左侧心俞穴,分别以不同力度(极轻度、轻度、中度、重度、超重度)、不同停留时间(2s、4 s、6 s、8 s、10 s)、不同总按压时间(2.5min、5 min、7.5 min、10 min、15 min)按压,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与按法热效应的量效关系;3.正交试验筛选按法热效应最佳参数:参考前部分实验及文献选定按法参数,即力量(1.5kg、2.0Kg、2.5Kg)、频率(7.5次/分、10.0次/分、15.0次/分)、操作时间(2.5min、5min、7.5min),然后按照L9(34)正交表规定的试验顺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其左侧心俞穴,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效应最佳的参数组合;4.17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分别以有节奏的按压(第2.3部分最佳参数)、持续按压(第2.3部分最佳的力度和总按压时间,停留时间为1min),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气至”效应最佳的按法刺激方式。结果:1.拇指指腹直接按压后温度升高2.33℃,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升高1.94,拇指指腹隔热按压后温度升高1.47℃;2.不同力度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88±0.64、2.05±0.68、2.25±0.59、2.35±0.61、2.32±0.69,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11±0.11、0.03±0.14、0.59±0.58、1.38±0.70、2.09±0.98;不同按压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94±0.37、2.33±0.29、2.49±0.31、2.51±0.39、2.41±0.55,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53±0.49、0.33±0.30、0.52±0.33、0.55±0.38、0.76±0.36;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2.21±0.48、2.37±0.46、2.26±0.51、2.33±0.57、2.47±0.47;3.在力量、操作时间和频率三个因素中,不同力量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32.843,P<0.05)且力量2.5kg对其影响最显着;不同操作时间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54.102,P<0.05)且操作时间7.5min对其影响最显着;频率对温差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81,P>0.05);4.节律性按压对温差的影响优于持续性按法(P<0.05),但持续时间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拇指压力和拇指温度对热效应均有影响,两者组合的热效应最佳;2.(1)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中度力度温度升高2.25℃,接近平稳,但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增长;(2)随着按压时间的延长,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7.5 min时温度升高了2.49℃,接近平稳;(3)不同停留时间对局部温度的影响差异不大;3.对温差影响较大的按法参数为力量与操作时间。最佳热效应参数组合为力量2.5kg,操作时间7.5分钟,频率10次/分;4.节律性按压的局部热效应优于持续性按压。目的:1.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心肌损伤的影响;2.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和HSP70含量的影响;3.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RISK通路相关激酶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0min后再恢复供血3h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心俞穴为干预手段,以按压大杼穴为对照,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在实验前给予造模处理,假手术组只做开胸,不结扎冠脉,模型成功后分别给予D、E两组按压心俞穴和大杼操作方法。结扎前、结扎后10min和再灌注2h分别做心电图观察ST抬高情况;结扎前、再灌注3h后分别心脏采血检测血清CK-MB、c Tn I含量;再灌注3h后处死,一部分兔取心脏标本做HE染色和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免疫组化,另一部分兔取左前降支结扎下方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做腺苷含量,以及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心电ST段在结扎后均抬高,再灌注后均回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有血清c Tn I升高,模型组升高幅度最大;三组均有血清CK-MB升高,模型组升高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缺血心肌组织腺苷含量均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HSP70表达均增加,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组增高幅度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均能提高免疫组化和WB蛋白检测的p-PI3K/PI3K、p-Akt/Akt、p-ERK/ERK比值,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提高的更加明显,其中按压心俞组对免疫组化的p-Akt/Akt比值提高更大,按压大杼对蛋白WB检测的p-ERK/ERK比值提高更大。结论:1.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2.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产生HSP70蛋白发挥心肌保护效应;3.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通过诱发内源性触发物质腺苷来激发RISK通路发挥心肌保护效应。
庞志华[8](2018)在《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PPCI术中冠脉血流以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和硝酸甘油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STEMI并且接受急诊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尼可地尔治疗组和硝酸甘油治疗组,比较此二者患者在冠脉支架置入后的即刻发生慢复流/无血流的比例、心肌酶学改变情况、心脏功能保留情况、血清学炎症相关指标的改变,和血管舒张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变,以及不良心血管相关的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尼可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下提示的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开通时间分布未见无明显差异。(2)尼可地尔组的PCI术中发生慢复流/无复流的患者比例明显小于硝酸甘油组(6.7%vs.26.7%,P<0.01)。(3)PCI后6h、18h、24h尼可地尔组的TNT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降低(1.4000±0.590 vs.4.1750±0.500,P=0.03;2.9700±0.915 vs.8.8750±1.180,P=0.001;1.7800±0.847 vs.3.9500±0.677,P=0.008)ng/ml。(4)PCI前与PCI后6h、24h尼可地尔组的CK-MB水平与硝酸甘油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h的CK-MB水平尼可地尔组较硝酸甘油组明显降低(339.8±60.1 vs.548.10±90.3,P=0.006)U/L。(5)术后3个月尼可地尔组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60.90±5.64 vs.48.95±3.99,P=0.042)%。(6)术后3个月尼可地尔组患者的hs-CRP、TNF-α明显低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3.990±0.750 vs.5.525±0.712,P=0.023;13.27±0.615 vs.17.75±0.75,P=0.023)。(7)术后3个月应用尼可地尔患者的ET-1水平显着低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而NO水平和FMD显着高于硝酸甘油组(77.6±10.51 vs.86.7±9.21,71.6±10.51 vs.65.8±10.51,12.9±2.41 vs.11.5±1.81,P<0.05)。(8)PCI后应用尼可地尔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比例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相比未见明显异常(P=0.321),应用尼可地尔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以及发生休克的比例,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相比,都有明显的降低(P=0.011,0.046)。结论:(1)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降低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2)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降低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Blush分级<2级情况。(3)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降低术后6h、18h、24hTNT水平及术后18hCK-MB水平,减少心肌细胞损伤。(4)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更多的保留术后3月的LVEF,保留心脏功能。(5)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降低炎症反应,术后3月的应用尼可地尔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相比于PCI术前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明显的降低。(6)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可以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明显升高术后3月的血管舒张功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尼可地尔组ET-1水平显着低于硝酸甘油组,而NO水平和FMD显着高于硝酸甘油组。(7)急诊PCI术中支架置入前冠脉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较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比例,以及休克的发生率。
曹邦明[9](2018)在《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给人类造成沉重的健康与经济负担,迅速地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罪犯血管”(culprit vessel),是限制梗死范围(infarction size,IS)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缺血心肌再灌注可能导致额外的心肌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2003年,Zhao等提出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 C)概念,可挽救心肌,然而,最大的DANAMI-3-i POST试验和最新荟萃分析结果阴性。1993年Przyklenk最早提出远隔缺血适应概念(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RIC可以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再灌注实施前(远隔缺血时适应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RIPer C)、再灌注实施后(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实施。然而,Verouhis等人最近临床研究,使用多达7个下肢RIPost C周期,至少有一个周期在再灌注前开始,未能减少前壁STEMI梗死范围。RIPOST-MI研究RIPer C与IPost C联合没有进一步减少梗死面积。LIPSIA CONDITIONING研究,院内RIPer C与IPost C联合干预,RIPer C+IPost C提高心肌挽救指数。鉴于近年临床研究IPost C阴性报道,我们将目光转向RIC,尤其是RIPer C与RIPost C联合。魏盟等使用在体大鼠心肌梗死模型RIPer C和RIPost C组合未能进一步提供保护,该实验RIPer C与RIPost C时间紧密连接在一起,RIPer C与RIPost C时间间隔为零,类似于一种循环次数加强的远隔缺血适应过程,过度适应“hyperconditioning”可能是有害的。RIPer C与RIPost C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才符合临床,因此,需要探索RIPer C间隔一定时间再实施与RIPost C的联合,观察是否比一种RIC获益。细胞自噬在心肌IRI中起关键作用,魏超研究大鼠IR模型,活化的自噬在心肌缺血后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韩志华研究,在正常小鼠而非糖尿病(DM)小鼠,RIPost C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减轻IRI。然而,心肌IRI中RIPer C涉及到自噬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质衍生因子-1α(Stromal derived factor 1α,SDF-1α)、一氧化氮(NO)可能是缺血后适应保护性体液因子,RIPer C如何影响STEMI患者SDF-1α、NO表达尚无研究。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寻求证明:⑴RIPer C与RIPost C联合应用能否减轻IRI,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RIPer C与RIPost C联合是否优于一种RIC?⑵RIPer C如果有心脏保护作用,RIPer C诱导的心脏保护是否与自噬有关?⑶SDF-1α、NO是RIPer C对STEMI患者保护机制之一吗?第一部分远隔缺血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目的: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估远隔缺血时适应(RIPer C)与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 C)组合是否产生协同效应。RIPer C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是否涉及自噬?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8组。1:假手术组(Sham组)。2: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Model组),心肌缺血40分钟,再灌注3小时。3:远程缺血时适应组(RIPer C)。4:远程缺血后适应组(RIPost C)。5:U1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两组间隔0分钟。6:U2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两组间隔5分钟。7:U3组-远程缺血时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 C)两组间隔10分钟。8:3MA组-3MA+远程缺血时适应(RIPer C)。RIC方案为-对左侧股动脉用微血管夹阻断血流5分钟,松开五分钟,重复三个循环。检测再灌注3小时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和自噬活性改变,Real-time PCR法检测Beclin-1、LC3、P62、Bcl2、Bax、Caspase 3六个基因相对含量在兔心肌中表达水平。喂养四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 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通过斑点追踪应变评估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PS),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各组兔体重无差异(P>0.05)。七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后均有心电图II导联ST段弓背抬高,松开结扎线后10分钟ST段均回落,ST段回落无组间差异(P>0.05)2.血清肌钙蛋白I,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c Tn I均升高(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c Tn I均减少(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之间c Tn I无统计学差异。3-MA+RPer C组c Tn I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升高。3.RIC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Sham组TTC染色无梗死。心肌梗死面积(IS/LV),IR组33.72±9.96%,RIPer C组21.37±11.11%,RIPost C组24.75±6.50%,U1组20.75±6.63%,U2组24.00±9.31%,U3组19.58±7.23%,3-MA+RPer C组38.86±8.66(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梗死面积均减少(P<0.05),3-MA+RPer C组心肌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RIPer C、RIPost C、U1、U2、U3组之间,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4.RIC对左室功能的效应各组GLPS结果(负值):Sham组21.5125±2.7378,IR组10.4667±1.5338,RIPer C组10.6222±3.9493;RIPost C组11.1444±3.2269,U1组13.9889±2.4882,U2组13.5667±3.1008,U3组12.6667±2.0304,3-MA+RPer C组12.2444±2.5274(P<0.05)。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GLPS绝对值均减小(P<0.05);与IR组比较,U1、U2组GLPS绝对值增大,RIPer C、RIPost C、U3、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EF结果:Sham组63.5000±4.3753,IR组44.5556±3.5746,RIPer C组49.1111±7.3220;RIPost C组49.7778±4.2361,U1组50.3333±2.9580,U2组53.1111±5.1343,U3组49.6667±4.0927,3-MA+RPer C组48.6667±3.6742。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EF值均减小(P<0.05);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组EF值均增大(P<0.05),IR组与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FS结果: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组FS值均增大(P<0.05),IR组与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LVEDd结果: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LVIDs结果: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2、3-MA+RPer C组LVIDs值增加(P<0.05);与IR组比较,U3组LVIDs值增大(P<0.05)。5.Real-time PCR法检测Beclin-1、LC3、P62、Bcl2、Bax、Caspase 3六个基因相对含量。LC3 m RNA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升高(P<0.05),IR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R组比较,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升高,(P<0.05)。与3-MA+RPer C组比,RIPer C、RIPost C、U1、U2、U3均高(P<0.05)。Beclin-1 m RNA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升高(P<0.05),IR、3-MA+RPer 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升高(P<0.05),3-MA+RPer 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62 m RNA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降低(P<0.05);与IR组相比,RIPost C、U1、U2、U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Bax与Sham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U3组均增大(P<0.05);IR、3-MA+RPer 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pase3 m RNA与Sham组相比,IR、RIPer C、RIPost C、U1、U2、U3、3-MA+RPer C组均增大(P<0.05);与IR组相比,RIPer C、RIPost C、U1、U2、3-MA+RPer C组均减小(P<0.05),U3无统计学差异(p>0.05)。RIPer C、RIPost C、U1、U2、U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自噬小体结果在IR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可见水肿,线粒体膜完整,自噬小体数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多,每1000μm2中的自噬小体数为39.67±4.93;在RIPer C组有多个双层膜包裹着发生皱缩的线粒体的吞噬小体,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为90.67±12.06;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中,线粒体可见水肿,自噬小体数与RIPer C组一样,均明显增加,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分别为106.7±16.26、94±17.09、106.3±26.5、97.67±7.02,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RIPer C组、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与IR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3MA组,线粒体部分肿胀,线粒体嵴清晰可见,膜完整,自噬小体数较少,每1000μm2中自噬小体数为57±7,与RIPer C组、RIPost C组、U1组、U2组、U3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IPer C、RIPost C处理均减少梗死范围,减轻IRI,但RIPer C和RIPost C组合未能提供进一步的保护,不产生协同效应。2.RIPer C诱导了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活化的自噬在远隔缺血时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第二部分远隔缺血时适应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时适应(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RIPer C)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确诊STEMI并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患者共78人。随机分为远隔缺血时适应组(PPCI+RIPer C组:n=40)和对照组(PPCI组:n=38),两组均接受PPCI。远隔缺血时适应组在球囊扩张前针对左下肢行RIPer C。术前和术后0.5、8、24、48、72小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血清基质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alpha,SDF-1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术后第7天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功能。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入院时生命体征、缺血时间、冠脉病变情况、造影剂用量、植入支架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远隔缺血时适应组相较对照组术后CK-MB峰值明显减低(334.13±42.87ng/ml VS 387.21±64.12 ng/ml,P<0.01)。远隔缺血时适应组CK-MB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728.36[365.63-931.98],对照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817.00[683.30-1126.00],远隔缺血时适应组较对照组CK-MB曲线下面积明显减低(P=0.02)。3.两组应用各时间点血清SDF-1α浓度绘制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远隔缺血时适应组中位数为421.800[304.200-619.000],对照组为357.000[258.600-479.800],远隔缺血时适应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44)。4.两组应用各时间点血清NO浓度绘制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远隔缺血时适应组中位数为5.726[3.924-13.173],对照组中位数为4.836[3.297-6.142],远隔缺血时适应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35)。5.两组术后心脏超声评估LVEF,PPCI+RIPer C组及PPCI组患者术后LVEF分别为51.56±6.57%,49.50±6.38%,(P=0.164),两组无显着差异。结论:针对左下肢行RIPer C可以降低STEMI患者心肌酶评估的梗死面积,升高术后血清一氧化氮(NO)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SDF-1a)水平。SDF-1a和NO可能参与RIPer C的心脏保护。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论:RIPer C和RIPost C组合不产生协同效应,RIPer C诱导了自噬,活化的自噬在远隔缺血时适应中对心肌起保护作用。升高的SDF-1a和NO可能参与RIPer C对STEMI患者的保护。
项洁,吴鑫,陆晓,励建安[10](2017)在《心肌远隔缺血预适应通过SDF-1α/CXCR4途径保护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2)假手术组(Sham,n=6);(3)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I/R组,n=6);(4)SDF-1α/CXCR4阻断剂AMD3100+I/R组,(n=6);(5)AMD3100+RIPC+I/R组,(n=6)。ELISA检测外周血中SDF-1α;TTC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及RIPC+I/R组都可促进外周血中SDF-1α的释放,且后者的作用更显着(P<0.05);RIPC+I/R及AMD3100+RIPC+I/R组可以不同程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AMD3100+RIPC+I/R组与RIPC+I/R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及细胞凋亡率均有所增加(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SDF-1α/CXCR4信号通路对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程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第二章 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第三章 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全文 |
(3)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实验内容 |
2.1 体内实验 |
2.2 体外实验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中医病理产物在冠心病中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痰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
1.2 中医“瘀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
1.3 痰瘀型胸痹的现代研究 |
2、中医对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
3、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治疗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基于循证医学对“化瘀祛痰”类中药改善胸痹PCI术后微循环的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文献检索结果 |
4.3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 |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试验方法 |
1.6 观察项目 |
1.7 统计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3.1 立法思想 |
3.2 组方解析 |
3.3 前列地尔在改善微循环的研究 |
3.4 “瓜蒌-薤白”与前列地尔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
3.5 心肌微循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痰瘀”相关性 |
3.6 “化瘀祛痰”在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
3.7 心肌微循环的评估 |
4、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痰瘀型胸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
附表2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心肌微循环障碍诊疗新进展概述 |
1、发生机制 |
2、主要评估方法 |
2.1 冠脉造影 |
2.2 血管内多普勒超声技术 |
2.3 微循环阻力指数 |
2.4 心脏磁共振显像 |
2.5 心脏核磁灌注成像 |
3、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改善方法 |
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3.2 中医药治疗 |
3.3 其他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背景介绍 |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 |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
2.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 NR/SF的临床认识、发病机制及目前的处理方法 |
3.1 NR/SF的临床认识 |
3.2 NR/SF的发病机制 |
3.3 NR/SF目前的处理方法 |
4 尼可地尔 |
4.1 尼可地尔的药代动力学 |
4.2 尼可地尔的药理作用 |
4.3 尼可地尔的临床研究 |
5 讨论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具体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相关定义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2 三组患者介入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
3.3 PCI术后TFG |
3.4 PCI术后c TFC |
3.5 PCI术后NR/SF的发生情况 |
3.6 三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
3.7 三组患者CK-MB及 c Tn I峰值水平 |
3.8 三组患者术后1 月、3 月及半年的心脏超声检查 |
3.9 术后半年的MACEs事件 |
3.10 随访丢失率 |
4 讨论 |
4.1 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源流和应用探析 |
1. 古代医家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探讨及贡献 |
1.1 先秦两汉时期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奠定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基础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 |
1.3 隋唐时期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和实践得到规范发展 |
1.4 宋金元时期再次全面总结内经以来的按法理论 |
1.5 明清时期是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 |
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应用 |
2.1“按之热气至”能温经散寒,可治疗寒邪导致的经脉促急、经筋拘挛.. 6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
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
2.3“按之热气至”能行气活血,可治疗经脉闭阻、气滞血瘀的痛疼 |
2.4“按之热气至”能舒筋活络,可治疗急慢性损伤导致的筋伤 |
2.5“按之热气至”能调和气血,可治疗脏腑气血不和的病症 |
2.6“按之热气至”能通经络止痛,可治疗经络不通的各型疼痛 |
3.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验研究 |
4. 讨论 |
4.1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在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中逐步形成 |
4.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践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12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
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
第二部分 指按法操作要素分析及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
1. 指按法操作要素探索 |
1.1 力量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是指按法操作首要考虑的因素 |
1.2 手指温度是指按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
1.3 按摩头模拟手指外形和质地是保留指按法特色的重要途径 |
1.4 指按法操作的力和时间参数收集及分析 |
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
2.1 如何实现按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的控制 |
2.2 按摩头如何模拟人拇指的温度 |
2.3 如何保证按摩头拥有人拇指的外形和质地感 |
3. 讨论 |
3.1 研发中医按法刺激器必须要符合中医理论要求和特色 |
3.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 |
3.3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有助于推拿学科发展 |
第三部分 指按法操作参数与热效应之间的规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对象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1.1 分组 |
1.2.1.2 各组操作方法 |
1.2.1.3 观察指标 |
1.2.1.4 实验步骤 |
1.2.1.5 技术路线 |
1.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2.1 分组 |
1.2.2.2 各组操作方法 |
1.2.2.3 观察指标 |
1.2.2.4 实验步骤 |
1.2.2.5 技术路线 |
1.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 |
1.2.3.1 分组 |
1.2.3.2 各组操作方法 |
1.2.3.3 观察指标 |
1.2.3.4 实验步骤 |
1.2.3.5 技术路线 |
1.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4.1 分组 |
1.2.4.2 各组操作方法 |
1.2.4.3 观察指标 |
1.2.4.4 实验步骤 |
1.2.4.5 技术路线 |
1.2.5 实验环境及技术控制 |
1.2.6 测量部位及检测方法 |
1.2.7 统计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2.1 不同力度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2 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3 不同总操作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4 不同总时间和力度按压后即刻和 15min心俞穴温度变化情况 |
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结果 |
2.3.1 按法L_9(3~4)正交试验结果 |
2.3.2 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主效应方差分析结果 |
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4.1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不同时间点的局部热效应比较 |
2.4.2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热效应持续时间的比较 |
3.讨论 |
3.1 按压力量和拇指温度是指按法产生热效应的重要因素 |
3.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不同 |
3.3 指按法最佳压力、时间、频率组合参数 |
3.4 节律性按压是指按法热效应的最佳刺激方式 |
第四部分 按压心俞对MIRI模型兔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中医按法刺激器、兔子按摩台 |
1.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4 主要器械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模型制作 |
1.2.2.1 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方法 |
1.2.2.2 造模评价 |
1.2.3 干预方法 |
1.2.3.1 腧穴选择与定位 |
1.2.3.2 按压操作方法 |
1.2.4 实验步骤 |
1.2.5 实验技术路线 |
1.2.6 检测指标 |
1.2.6.1 心肌组织形态检测 |
1.2.6.2 心肌损伤的指标 |
1.2.6.3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 |
1.2.6.4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1.2.6.5 心肌细胞保护蛋白HSP70 检测 |
1.2.6.6 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检测 |
1.2.6.7 心电图检测 |
1.2.7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兔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 |
2.2 各组兔心肌损伤指标血清含量情况 |
2.3 各组兔心肌组织病理学情况 |
2.4 各组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情况 |
2.5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1 PI3K及P-PI3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2 Akt及p-Akt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3 ERK及p-ER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6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7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W-B检测情况 |
2.7.1 PI3K及p-PI3K蛋白的表达情况 |
2.7.2 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
2.7.3 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 |
2.8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W-B检测情况 |
3. 讨论 |
3.1 按压心俞穴和大杼穴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 |
3.2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可通过增加HSP70 表达来保护缺血心肌 |
3.3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能激活RISK通路发挥缺血后适应效应 |
3.4 心俞和大杼穴按压均可产生“热气至”效应 |
第五部分 全文讨论 |
1. 按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规范推拿操作和解释推拿治病的科学性 |
2. “按之则热气至”是中医传统理论对按法作用机制的阐述 |
3. 现代医学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的认识 |
3.1 按法在体表操作产生的作用效果属于机械性刺激 |
3.2 现代医学对按法刺激后局效应的认识 |
3.3“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包含按法的局部效应和远端效应 |
3.4“按之则热气至”效应对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效应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医按法刺激器附图 |
附录B 热效应红外检测图 |
附录C 各组心电图图 |
附录D 各组免疫组化图 |
附录E 各组Western-Blot蛋白 |
附录F 正文第四部分实验过程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学习及获奖情况 |
发表论文 |
主持和参与科研 |
交流学习 |
获奖情况 |
(8)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PPCI术中冠脉血流以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病史采集和数据收集 |
1.1.3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测量 |
1.1.4 围手术期用药 |
1.1.5 术中应用尼可地尔/硝酸甘油方法 |
1.1.6 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 |
1.1.7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
1.1.8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1.2.2 两组患者术中慢血流发生率比较 |
1.2.3 两组患者术后Blush分级比较 |
1.2.4 两组患者心肌酶学改变情况比较 |
1.2.5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LVEF比较 |
1.2.6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炎症和血管舒张功能指标比较 |
1.2.7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尼可地尔的药理学机制 |
1.3.2 尼可地尔的远期抗心绞痛作用 |
1.3.3 尼可地尔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
1.3.4 本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尼可地尔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远隔缺血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远隔缺血时适应(RIPertC)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心肌远隔缺血预适应通过SDF-1α/CXCR4途径保护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和耗材: |
1.2 研究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制备: |
1.2.2骨骼肌可控性缺血模型制作[9]: |
1.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4 实验流程图: |
1.2.5 外周血中SDF-1α的测定: |
1.2.6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 |
1.2.7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1.2.8 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成功构建兔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模型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 15] |
2.2 AMD3100不影响外周血SDF-lα的表达 |
2.3 AMD抑制R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3 讨论 |
四、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 王恩博.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D]. 邢小卫. 山东大学, 2020(08)
- [3]金丝桃苷通过激活PKC/mitoKATP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书凡.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D]. 周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D]. 秦伟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口服大剂量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评价[D]. 李秋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D]. 李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8]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PPCI术中冠脉血流以及预后的影响[D]. 庞志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9]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曹邦明.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心肌远隔缺血预适应通过SDF-1α/CXCR4途径保护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J]. 项洁,吴鑫,陆晓,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