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韦璐莹,卢清华,甘昌鑫,谢冬梅,张荣臻[1](2021)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患者按开放式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原则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汤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及PTA改善效果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及PTA改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2.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优于西医综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王建[2](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解大威[3](2021)在《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回顾性的分析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缺点,为临床医师在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1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作两组:PTCD组(3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PTCD(LC+LCBDE+PTCD);ENBD组(3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LC+LCBDE+ENBD)。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 果]1.术前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术前肝功能的比较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术后资料存在可比性。2.术中资料PTCD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5±27min,ENBD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09±45min,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ENBD组短。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资料两组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病例的住院费用比较中,PTC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26188±3395元,ENB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31224±3997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NBD组。两组的并发症相关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胆漏、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胆管炎、术后胰腺炎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LC+LCBDE+ENBD一期缝合与LC+LCBDE+PTCD一期缝合均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式,联合外引流有利于预防LCBDE术后胆漏的发生。2.“三镜联合”鼻胆管引流适用于术前胆管未扩张的患者,此方法既可保护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的完整,术中行鼻胆管造影还有利于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的可能性。3.LCBDE一期缝合联合PTCD管引流适用于术前存在胆道梗阻伴胆管扩张且已留置PTCD管的患者,相比鼻胆管引流而言,其手术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张晟铭[4](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陆思远[5](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6](2020)在《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学和泰医学对黄疸病的认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黄疸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强泰国与中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通过对中医、泰医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了黄疸病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认为中医和泰医在医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自于中、泰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但在对黄疸病诊治的认识和方法方面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泰医在诊断学上有唯物性的一面,在整体观和恒动观的运用上相似于中医,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异。中医学与泰医学在发展中对自身和佛教的关系处理不同,泰医与宗教或者巫术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它们存在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缺少合理性,可将之视作泰医学的一大特色。两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在文化上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中医、泰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交流沟通甚至融合,但是在知识的攫取和追溯方面,泰医主要是将佛教的诸多理论融于医学,最终构建成当前的泰医理论,而中医主要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体系。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宏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医学认知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在表达和内容的呈现上也有着本质区别。在文献数据挖掘处理方面,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与收集,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典》第5版已出版的泰医药着作中的相关信息,选择泰医各种古籍、医论、泰医经书、泰医本科规范教育教材等书籍。以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主库,对1999年至2019年来中医、泰医治疗黄疸的文献进行分析,在检索的时候主要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筛选文献,并对需要的文章进行全文下载;搜索顺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搜索“黄疸”一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以Excel表格呈现数据,采用Excel表格集中管理最终的搜索结果,倘若数据正确无误,便刘其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三个标准进行分类,一是按照证型分类,二是按照治疗原则分类,三是按照方药与剂量的配伍方式分类。结果在1999年至2019年范围内,搜索出42篇与中医黄疸治疗有关的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其在临床中的辨证分型有3122例,通过统计其证型,得到证型19种,使用频数居最多的黄疸证型为肝胆湿热证(20/22.67%),常用的治法分别为清热利湿(31/35.23%)、利胆退黄(10/1.36%)、活血化瘀(8/9.09%)。常用的方剂为茵陈蒿汤加减(18/33.33%),茵陈五苓散(3/3.54%)、龙胆泻肝汤加减(1/1.85%)、消毒利黄汤(1/1.85%)、栀子大黄汤加减(1/1.85%)。涉及710味中药,有44味中药使用的频次在四次以上,有10味中药使用的频率达2.5%,使用频次最多是茵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其次是具有补虚功效的中药,使用频率排在第三位的中药是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使用频率排在第四位的中药是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药物归经频率分别是心(36/14.88%)、肝(65/26.86%)、脾(54/22.31%)、胃(52/21.49%)、肾(33/13.64%)。在泰医文献的数据挖掘方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为检索字,检索有关黄疸病的文献27篇(使用频次84次)。收集治疗黄疸病的泰药57味,使用频数最多是假荜拔和肉豆蔻(8/6.35%),泰药的性味以热、辣、涩、苦为主。泰医药物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频繁项集及支持度是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疏果胡椒、假荜拔,肉豆载、假荜拔,肉豆蔻、假荜拔,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放在传统医学的对比上,研究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本文针对黄疸病的诊治,对比泰医与中医的治疗方法,总结中、泰医学治疗特色和异同。不仅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资料,还有助于提升传统医学的研究水平,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一点经验。
宗亚力,陈勇,徐如龙[7](2020)在《1例肝硬化腹水及黄疸的诊治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有幸师承中医肝病泰斗关幼波的弟子陈勇教授,现将1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8年诊治经过,根据中医主要治法调整,按3个不同阶段(腹水合并黄疸、腹水消退后残留黄疸、残留黄疸合并瘙痒),分一诊、二诊、三诊进行介绍,旨在归纳肝硬化腹水及残留黄疸的诊治,分析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34岁,钢铁厂工人。因发现HBsAg阳性20年,乏力1年,再发并腹胀、尿黄1周于2011年3月21日入院。入院诊断: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脾功能
周显华,尚天菊,金晓慧,宋晓蓉,晏友君,尚亚楠,赵波[8](2019)在《自拟退黄方治疗肝病残留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自拟退黄方治疗肝病残留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肝病残留黄疸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自拟退黄方,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总体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退黄方配合常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肝病残留黄疸的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陈慧君[9](2019)在《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64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既往西医治疗情况、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指标等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根据八纲辨证诊断标准,对患者症状及体征进行单一证候分析,并将单一证候进行组合,归纳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复合证候特点。进一步分析单一证候之间肝功能指标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1.共观察病例64例,其中男40例(62.50%),女24例(37.50%),男女比例约1.67:1。中位年龄64岁,平均年龄65.83±8.63岁。肝细胞性黄疸11例,梗阻性黄疸34例,肝细胞性黄疸合并梗阻性黄疸19例。2.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既往未接受西医系统治疗20例(31.25%),既往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44例(68.75%)。其中接受化学治疗24例(54.55%),手术治疗21例(47.73%),放射治疗9例(20.45%),靶向治疗9例(20.45%),胆道引流或胆管支架7例(15.91%),内分泌治疗3例(6.82%),射频消融3例(6.82%),生物治疗2例(4.55%)。3.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常见中医症状按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纳差,倦怠乏力,小便黄,腹痛,寐差,脘腹胀满,小便短少,恶心,呕吐,胁肋疼痛;常见体征按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身目黄染,腹部膨隆,肢体浮肿,舌质红,舌质暗红,形体消瘦,苔薄黄,苔白腻等。4.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八纲辨证中医证候分析,单一证候:表证0例(0.00%),里证64例(100.00%);寒证14例(21.89%),热证11例(17.19%),无明显寒热39例(60.94%),寒热证并见0例(0.00%);虚证31例(48.45%),实证8例(12.50%),虚实证并见25例(39.06%)。复合证候:按频数有大到小依次为虚实夹杂证25例(39.06%),虚寒证14例(21.89%),里虚证9例(14.06%),虚热证8例(12.50%),里实证5例(7.81%),实热证3例(4.69%)。5.ALP在寒、热两纲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TBIL、DBIL、IBIL、TBA、GGT、ALT及AST在寒、热两纲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LP在热证与寒证、无明显寒热证候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寒证与无明显寒热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虚、实两纲证候之间肝功能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运用八纲辨证对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进行辨证时,寒、热、虚、实四纲为其主要辨证纲领。2.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偏于虚证,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临床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兼顾,并根据疾病寒热属性,施以温阳、清热等治法。3.碱性磷酸酶与热证存在一定相关性。
王斌[10](2019)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术前留置PTCD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并术中经PTCD管行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检查与单纯留置PTCD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基础上,术中经PTCD行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检查能否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微创治疗效果。[方法]按照严格纳入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肝胆胰外科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入院时存在急性胆管炎或严重梗阻性黄疸,需行胆道减压引流,无PTCD穿刺禁忌症,均于入院后1-3天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穿刺引流术,术前保持PTCD引流通畅,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并术中胆总管一期缝合。根据术中是否行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在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基础上经PTCD管行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检查,对照组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收集各组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胆总管内径、入院时急性胆管炎情况、术前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手术情况资料:手术情况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指标(术后并发胆管炎、胆漏、结石残留、胆道狭窄、总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使用SPSS 21.0软件包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证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126例,年龄20-69岁,男46例,女80例,实验组64例,对照组62例。手术成功126例,无中转开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无再次腹腔探查病例。实验组患者术中胆道造影未发现结石残留病例,术后复查亦未发现结石残留或胆道狭窄病例,术后无胆漏病例,仅4例合并胆管炎。对照组患者术后复查结石残留3例,胆漏7例,术后合并胆管炎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胆道狭窄及胆管炎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胆漏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炎或严重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PTCD穿刺引流,有利于感染控制和肝功能恢复,并且术中可行免T管缝合,术后肝功能恢复快。2、术中经PTCD管行胆道造影检查可及时发现残留结石,降低术后因残留结石再次手术或内镜取石的风险,同时在预防因缝合技术导致的术后胆道狭窄方面有积极意义。3、术中经PTCD管行注水试验,可及时验证高胆道压力下是否有胆漏的发生,检验缝合质量,可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
二、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检测方法 |
1.7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PTA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 |
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5 仪器与试剂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1 治疗方法 |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1 基线资料 |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
2.2.3 肝功能指标 |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
2.2.5 术后随访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5.1 随访结果 |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黄疸病的中医研究 |
1. 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 |
1.1 病名之源 |
1.2 分类 |
1.3 黄疸病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对黄疸病的治疗 |
2.1 内科治疗的论述 |
2.2 外治法 |
2.3 针灸 |
第二章 黄疸病的泰医研究 |
1 泰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
1.1 泰医的病因病机 |
1.2 泰医诊断方法 |
1.3 治疗原则 |
1.4 用药理论 |
2 泰医对黄疸的认识 |
2.1 泰医对黄疸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辨证分析 |
2.3 泰医对黄痕病的治疗 |
3 病案举例 |
第三章 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 |
1. 黄疸的病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析 |
4. 治则治法 |
5. 中、泰医学有关黄疸文献的数据挖掘 |
5.1 中医的用药 |
5.2 泰医的用药 |
5.3 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1 研究中的不足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1例肝硬化腹水及黄疸的诊治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中医临床诊治思维过程 |
3 中医诊疗体会 |
(8)自拟退黄方治疗肝病残留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
3 讨论 |
(9)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黄疸病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临床观察[J]. 韦璐莹,卢清华,甘昌鑫,谢冬梅,张荣臻.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解大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D].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1例肝硬化腹水及黄疸的诊治思考[J]. 宗亚力,陈勇,徐如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01)
- [8]自拟退黄方治疗肝病残留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 周显华,尚天菊,金晓慧,宋晓蓉,晏友君,尚亚楠,赵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5)
- [9]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D]. 陈慧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及注水试验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D]. 王斌.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