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健辉[1](2019)在《裂隙岩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山川丘陵分布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山区的开发和利用正在不断加深。大量边坡工程的建设以及大量滑坡灾害的发生,使得人们对于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边坡失稳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其中降雨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裂隙岩体边坡中,主要由结构面控制边坡的渗流和破坏。随机分布的结构面的特性决定了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本文基于统计岩体力学理论,从各向异性的角度推导了全空间分布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岩体边坡的浸润线方程。采用SMRM岩体工程参数计算系统和基于不平衡推力法原理开发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计算分析裂隙岩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及其成因,表明各渗透特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都与岩体中结构面的性质和分布有关。其中裂隙岩体渗流的各向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性。(2)在统计岩体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全空间分布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隙宽变化分析了围压条件下边坡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介绍了基于上述理论开发的渗透系数计算程序,并研究了与结构面相关的各参数对全空间分布渗透系数的影响。(3)利用各向异性渗透系数分析雨水在裂隙岩质边坡中的渗流,表明降雨入渗时起作用的为入渗方向上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渗流时起作用的为水力坡度方向上的渗透系数,两者在数值和作用机理上存在差异。并对地下水动力学中的经典浸润线方程进行修正,使其适用于计算裂隙岩质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地下水位。(4)对比多种刚体极限平衡法,发现不平衡推力法基本符合裂隙岩体边坡研究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不平衡推力法的两种算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需求综合使用。(5)结合裂隙岩体边坡的浸润线方程,基于不平衡推力法采用C#语言编写了降雨作用下裂隙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程序,并对其开发思路、核心功能以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6)以山口岩大坝附近一处岩质边坡为例,验证裂隙岩体边坡浸润线方程的可靠性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的有效性。以绍兴老鹰山露天矿山边坡为例,根据实测结构面数据和地质勘查资料,利用自编程序进行矿山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此外进一步研究了与降雨相关或受降雨影响的各参数对岩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钟佩文[2](2017)在《降雨入渗对黄土开挖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在黄土分布广泛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大量的建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黄土开挖边坡,如何避免滑坡的发生成了当前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持续的强降雨等恶劣的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大了滑坡发生的概率。本文以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边坡稳定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开挖边坡的滑坡形成机理。工程区夏季持续的强降雨天气导致边坡在坡顶、平台、坡脚处汇集积水。针对这一现象,重点研究了持续强降雨引起的积水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在室内模拟土体垂直方向一维降雨积水入渗过程,观测分析了土体含水率的变化以及湿润锋运移的特征。通过室内剪切试验,研究了含水率变化对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根据降雨积水入渗试验得到的不同时刻土体饱和区分布情况,结合饱和区土体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具体数值,采用FLAC3D岩土工程数值计算软件计算分析了持续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潜在滑动面的变化情况。最后针对开挖边坡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通过计算不同坡型与坡比下坡体的安全系数研究了边坡开挖方式的优化。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体垂直方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积水入渗条件下,浅层土体中湿润锋运移速度较快,随着深度的增加湿润锋运移速度逐渐减缓;当湿润锋到达时,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均呈现先陡升再趋于平缓上升的变化;入渗持续一定时间后,某一深度土体的含水率基本保持不变,饱和度可达80%。(2)对比分析强度折减法的三种失稳判据可得:数值计算不收敛判据的求解过程高效,简便快捷;特征部位位移突变判据的求解过程繁琐,但该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精确度较高;塑性区贯通判据求解过程能直观反映剪切带发展过程,但该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精确度不高。三种判据各有优势,但结合三种判据共同进行安全系数的计算能全面掌握边坡稳定性。(3)降雨入渗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显着降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边坡土体中的饱和区域增大,土体局部的剪切变形增大。局部发生的塑性变形逐步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坡体会产生位移突变以及剪切应变增量突变进而形成贯通的剪切带,从而导致滑坡。因此,黄土边坡应设置排水措施,避免降雨入渗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4)通过计算开挖边坡在自然状态时不同坡型与坡比下的安全系数,证实了在坡体中间增设平台能够提升边坡的安全系数,增大边坡的稳定性。在边坡顶点和坡脚位置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平台宽度的增加,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情况。因此建议工程实际中合理增设平台,控制平台宽度。
吴泉澳[3](2017)在《库水位升降条件下水电站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报废的漫长生命周期中,库水位涨落被认为是引发库岸边坡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成规模的库岸滑坡对库区和下游的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研究库水位涨落诱发边坡失稳的机理及其数值计算分析,能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依据。因此,本文以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库坝左岸为例,使用ANSYS软件的自动划分离散网格功能,对边坡几何和地质模型进行了全尺寸三维的数值建模,模型导入到FLAC3D软件,利用FLAC3D自带的Fish脚本语言建立渗流本构准则,在充分考虑该边坡在库水位迅速涨落等极端情况下,从有效应力角度,进行了库水位变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模拟研究,并探讨了安全评价机制,该研究成果对坡面排水和库水调控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本论文从两方面研究了蓄水水位变动对库岸边坡的影响:1、库水位迅速升降后边坡地下水位变化的“滞后效应”。分别计算了水位上升、渗流平衡和水位下降等不同阶段边坡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1)在库水位停止上升到渗流平衡的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在库水位停止下降到渗流平衡的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增大。(2)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在库水位迅速下降阶段,边坡的安全系数最低,当水位下降至1640米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小于1.3,边坡容易在地震等其他扰动下发生滑坡破坏。(3)通过改善边坡的排水状况,消除地下水位变化的“滞后效应”,能够提高边坡在库水位迅速下降阶段的安全系数;通过控制库水位下降的速率和幅度,能够减小库水位升降引起的渗流力,消除其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2、水对边坡岩体的弱化作用,包括短期内水对断层等软弱结构面的弱化作用和长期的库水涨落对边坡“消落区”岩体的弱化作用。通过计算峰值水位时,边坡在断层和“消落区”取不同软化系数时的安全系数,建立了安全评价机制,总结如下:(1)f5、f8断层的软化对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左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小。(2)随着“消落区”岩体软化系数的减小,边坡的安全系数也逐渐减小;随着“消落区”范围的扩大,边坡的安全系数降低明显。(3)控制库水位升降的幅度,减小“消落区”的范围,能够有效降低“消落区”岩体的劣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刘鑫[4](2016)在《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塔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境内,是怒江中下游干流河段规划方案中的第一库、第一级。设计大坝坝顶高程1928m,最大坝高318m,拟采用混凝土双曲拱坝型。电站正常蓄水位1925m,坝前壅水高度约235m。巨大的水头差在水库蓄水运行后泄洪期间将产生强烈的雾化条件,将导致水垫塘边坡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明显改变,那么水垫塘边坡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如果水垫塘边坡发生失稳,将会对松塔水电站的正常运行以及坝下游都会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很有必要对水垫塘边坡的失稳模式以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在了解水垫塘边坡地质-岩体力学环境条件和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的基础上,借助FLAC3D数值分析模拟软件计算研究区边坡塑性区、应力场变化情况;借助渗流场模拟软件MODFLOW分析研究区在不同工况下的地下渗流场的变化;借助极限平衡法软件Slide求解水垫塘边坡在自然及雾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利用以上几种数值工具,分析研究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在分析求解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变形破坏现象包括陡倾裂隙密集带、陡倾张开裂隙、中缓裂隙密集带。以陡倾结构面与中缓倾结构面的相互组合为基础,总体表现为阶梯形滑移-拉裂变形破坏模式。(2)在借助FLAC3D数值软件分析边坡应力-应变场特征时,选取现场调查发现的典型变形破坏迹象添加到基本模型当中,充当软弱结构面的角色。得出应力场波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软弱结构面当中,而计算结果揭示的塑性区的变化也验证了此前得出的阶梯形失稳模式。(3)水垫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关键在于水库泄洪雾化的影响,为了得到水垫塘边坡在雾化条件下的渗流场特征,利用三维渗流数值模拟软件MODFLOW模拟研究渗流场。分析结果得出,几种蓄水位条件下,水库蓄水位越高,地下水位抬升越大;以及雾化、暴雨、天然三种工况的结果当中,雾化工况地下水位抬升最大,其次为暴雨工况。渗流场的变化,影响了整个边坡的稳定性。(4)在选用Slide求解边坡稳定性时,选取水垫塘边坡S5、S6剖面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表明水垫塘自然边坡在地震或雾化工况下,会产生失稳破坏。而其他几种工况,边坡都处于安全状态。(5)本文论题的重点是研究区水垫塘边坡的失稳模式,在结合上述的几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已有变形破坏迹象的基础上,分析预测水垫塘边坡在雾化条件下的失稳模式依然是阶梯形组合形式的滑移-拉裂型失稳模式。
赵偲聪[5](2014)在《土质边坡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工程边坡的高度越来越大,坡度也越来越陡,由于边坡失稳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工程边坡失稳致灾问题也备受关注。离心模型试验不仅是岩土工程领域重要的试验手段之一,也是各类物理模型试验中相似性最好的试验方法。离心模型试验技术通过离心加速度模拟重力场,以实现对土木工程相关工况的模拟。本文以非饱和黏性土工程边坡为研究对象,以土工离心试验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非饱和黏性土工程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失稳机理。1.对降雨入渗基本理论和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机理进行分析。2.自主研发新型离心模型降雨试验系统,包括高压涡流雾化离心喷淋系统、离心光纤光栅综合测试系统、离心场下数据测量采集系统等,对试验系统进行有效性验证、率定、组集。为开展边坡降雨试验提供了新的试验手段和研究途径。3.根据相似原理进行了边坡离心降雨试验相似参数的推导,开展了相关材料的比选和测试,形成了边坡离心降雨模型试验的选材、筑模、监测元件选型及布设、试验加载及监测的一整套综合试验流程,为今后边坡降雨离心试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技术。4.开展了10组不同条件下的工程土质边坡离心降雨模型试验,主要考虑不同的降雨条件、支挡形式、坡度情况、地层变化等,得出了降雨过程中坡体位移、含水率、孔隙水压力、支挡结构受力的演化特征及典型的坡体破坏模式。5.试验分析表明:短时间暴雨工况下边坡的滑动面深度较浅,一般在坡面以下4m以内,而长时间小雨工况下边坡的滑面可达到坡面以下6-10m;相对于普通边坡,含软弱夹层边坡在降雨中易呈现多层滑动面。6.支挡结构的施加可有效减小边坡变形,提供抗滑力,提高边坡稳定性,降低边坡失稳的风险。同时应注意到,支挡结构的施加减小了雨水在坡体中的渗流速度,增加了边坡的持水能力,使得浅层滑坡风险转移至深层滑动。
沈银斌,朱大勇,蒋泽锋,姚华彦[6](2013)在《降雨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文中认为降雨入渗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升高与基质吸力的降低引起边坡稳定性的下降,是导致边坡滑塌的主要诱导因素。利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孔隙水压力场,基于Fr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对边坡临界滑动场进行改进,提出可以考虑降雨过程的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方便、快速地计算出边坡局部、整体安全系数和相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历程。将该法用于一个典型均质边坡和一个非均质边坡在降雨过程中的稳定性计算,分析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和非饱和强度参数取值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界滑动场方法能搜索任意形状最危险滑面,计算的安全系数合理。
沈银斌,朱大勇,蒋泽锋,姚华彦[7](2013)在《降雨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文中提出降雨入渗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升高与基质吸力的降低引起边坡稳定性的下降,是导致边坡滑塌的主要诱导因素。利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孔隙水压力场,基于Fr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对边坡临界滑动场进行改进,提出可以考虑降雨过程的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方便、快速地计算出边坡局部、整体安全系数和相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历程。将该法用于一个典型均质边坡和一个非均质边坡在降雨过程中的稳定性计算,分析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和非饱和强度参数取值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界滑动场方法能搜索任意形状最危险滑面,计算的安全系数合理。
康圣雨[8](2012)在《泄洪雾化雨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文中指出泄洪雾化对边坡的稳定性有影响不可忽视,根据非饱和渗流计算基本原理,利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典型剖面的渗流场特征,分析了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边坡加固工程建议。
杨启贵,林学锋,郭志华[9](2010)在《极端冰雪灾害对边坡工程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极端冰雪灾害对边坡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根据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理论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考虑不同融雪入渗补给强度和入渗时间等5种工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融雪入渗补给时,边坡的滑动模式和潜在滑动面基本不变,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融雪入渗过程呈下降趋势,且前12 h安全系数降幅最大;融雪入渗补给强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坡体表面停止入渗补给后,上部岩体富集水会继续下渗,若入渗强度较大,安全系数仍缓慢降低;若入渗强度较小,安全系数会缓慢上升;最危险工况一般在融雪入渗48 h左右发生。
王世梅,田东方[10](2009)在《雾雨作用下大岩淌滑坡非饱和渗流场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泄洪雾雨对滑坡渗流场的影响涉及到雾雨强度的确定、雾雨产生坡面径流及坡体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文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了水布垭大岩淌滑坡的雾雨强度;通过试验确定了滑坡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利用坡面径流-非饱和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在雾雨作用下滑坡体内渗流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雾雨作用下大岩淌滑坡的稳定性预测提供了渗流场条件,研究方法为雾雨或降雨作用下滑坡的非饱和渗流场数值模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二、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裂隙岩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的研究 |
1.2.2 地表渗流影响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裂隙岩体渗流分析 |
2.1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点 |
2.2 裂隙岩体渗流的参数计算 |
2.2.1 单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 |
2.2.2 含多组结构面岩体的渗透张量 |
2.2.3 渗透性椭球理论 |
2.3 裂隙岩体边坡应力场对渗流的影响 |
2.3.1 裂隙岩体边坡渗透性变化规律 |
2.3.2 围压条件下隙宽变化规律 |
2.4 SMRM程序介绍 |
2.5 结构面几何参数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规律 |
2.5.1 结构面组相交角度对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
2.5.2 结构面组密度对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
2.5.3 结构面组隙宽对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
2.5.4 结构面组半径对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降雨作用下裂隙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
3.1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
3.2 裂隙岩质边坡的浸润线方程 |
3.3 裂隙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3.3.1 岩质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方法介绍 |
3.3.2 不平衡推力法原理 |
3.3.3 程序开发及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案例验证及应用分析 |
4.1 工程案例验证 |
4.1.1 工程概述及地质概况 |
4.1.2 实测浸润线对近似解析解的验证分析 |
4.1.3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验证 |
4.2 工程案例应用 |
4.2.1 工程概述及地质概况 |
4.2.2 研究边坡现状及初步分析 |
4.2.3 基于程序计算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4.3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降雨入渗对黄土开挖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分析研究进展 |
1.3.2 降雨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
1.3.3 积水入渗试验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地调查及采样 |
2.1 工程概况 |
2.1.1 示范区地貌与工程地质 |
2.1.2 水文与气象 |
2.1.3 土壤与植被 |
2.2 治沟造地工程中边坡的类型 |
2.3 现场试验以及采样 |
2.3.1 现场试验 |
2.3.2 现场采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土样基础物理力学试验 |
3.1 试验土样基础物理性质指标试验 |
3.2 试验土样力学性质指标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雨积水垂向一维入渗室内模拟试验 |
4.1 模型土样的制备 |
4.1.1 制样前准备工作 |
4.1.2 制样过程 |
4.2 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
4.2.1 数据采集系统 |
4.2.2 图像采集系统 |
4.3 试验过程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运移规律 |
4.4.2 同一深度土体含水率变化特征 |
4.4.3 不同深度土体饱和经历时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LAC3D的强度折减法边坡失稳判据对比分析 |
5.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
5.1.1 FLAC3D原理 |
5.1.2 FLAC3D的数学模型 |
5.1.3 FLAC3D本构关系 |
5.1.4 FLAC3D程序的主要特点 |
5.2 强度折减法边坡失稳判据对比分析 |
5.2.1 强度折减法 |
5.2.2 强度折减法三种失稳判据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及边坡优化设计研究 |
6.1 降雨引起的积水入渗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6.1.1 土壤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6.1.2 积水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6.2 天然状态下边坡优化设计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库水位升降条件下水电站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渗流数值理论的研究 |
1.2.2 库水位变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 |
1.2.3 岩体劣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FLAC3D软件的渗流稳定性分析 |
2.1 FLAC3D中的强度折减法 |
2.2 FLAC3D流固耦合分析 |
2.2.1 渗流模拟方法 |
2.2.2 流固耦合分析的流程 |
2.2.3 渗流模式的选择 |
2.3 模型验证 |
2.3.1 FLAC3D软件计算边坡定常渗流时的安全系数 |
2.3.2 孔压瞬时响应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库水位升降不同阶段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研究方案 |
3.3 计算模型 |
3.4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5.1 库水位处于上升阶段 |
3.5.2 库水位处于稳定阶段 |
3.5.3 库水位处于下降阶段 |
3.6 本章小结 |
4 结构面岩体弱化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数值计算中的岩体弱化处理方法 |
4.2 断层软化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消落区”岩体劣化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消落区”在 1800-1880 米时边坡的安全系数 |
5.2 “消落区”在 1640-1880 米时边坡的安全系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工程概况及研究意义 |
1.2 雾化边坡的研究现状 |
1.2.1 雾化研究现状 |
1.2.2 渗流场研究现状 |
1.2.3 雾化边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
1.2.4 雾化边坡稳定性评价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垫塘边坡地质-岩体力学环境条件 |
2.1 边坡组成及形态特征 |
2.1.1 边坡组成 |
2.1.2 边坡形态特征 |
2.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2.2.1 断层与岩脉发育特征 |
2.2.2 裂隙发育特征 |
2.3 边坡卸荷风化条件 |
2.3.1 边坡卸荷特征 |
2.3.2 边坡风化蚀变特征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边坡岩体力学特性 |
2.5.1 岩体力学特性 |
2.5.2 结构面力学特性 |
第3章 水垫塘自然边坡的失稳模式 |
3.1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及失稳模式 |
3.1.1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 |
3.1.2 自然边坡失稳模式 |
3.2 基于FLAC~(3D)的水垫塘边坡应力-应变场分析 |
3.3.1 S5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3.3.2 S6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3.3.3 FLAC~(3D)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章 水垫塘边坡雾化条件下的失稳模式 |
4.1 水垫塘边坡渗流场模拟 |
4.1.1 地下水运动三维数学模型原理 |
4.1.2 渗流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4.2 水垫塘边坡渗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4.2.1 初始渗流模型及校验 |
4.2.2 天然+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4.2.2.1 天然+死水位1860m的渗流场 |
4.2.2.2 天然+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4.2.3 暴雨+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4.2.3.1 暴雨+死水位1860m的渗流场 |
4.2.3.2 暴雨+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4.2.4 雾化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4.2.4.1 雾化雨+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4.2.4.2 雾化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
4.3 从已有变形破坏现象来分析预测雾化条件下边坡失稳模式 |
4.4 从模拟结果分析雾化条件下边坡失稳模式 |
第5章 水垫塘自然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
5.1 水垫塘自然边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
5.2 水垫塘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
5.2.1 S5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5.2.2 S6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5.2.3 水垫塘左岸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5.2.4 水垫塘右岸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5.3 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土质边坡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边坡降雨试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降雨入渗诱发边坡失稳机理的研究 |
2.1 边坡降雨入渗模式分析 |
2.2 土中水的形态及土水驱动势 |
2.2.1 土中水的形态 |
2.2.2 土中流体驱动势 |
2.3 非饱和土应力状态 |
2.3.1 基质吸力 |
2.3.2 有效应力 |
2.3.3 应力状态变量 |
2.4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
2.4.1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理 |
2.4.2 非饱和土渗流基本方程 |
2.4.3 定解条件 |
2.5 边坡降雨入渗过程 |
2.6 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机理分析 |
2.6.1 降雨导致边坡土体的吸力降低 |
2.6.2 降雨导致边坡土体软化 |
2.6.3 降雨补给地下水 |
2.6.4 降雨对边坡坡面冲蚀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系统设计 |
3.1 目前国内外现有降雨模型试验系统 |
3.2 新型离心模型降雨器设计研究 |
3.2.1 涡流雾化喷头的工作原理 |
3.2.2 新型离心模型降雨器的组成 |
3.2.3 新型离心模型降雨器的有效性验证 |
3.2.4 新型离心模型降雨器的率定 |
3.3 新型离心光纤光栅综合测试系统设计研究 |
3.3.1 新型离心光纤光栅测试元件设计 |
3.3.2 新型离心光纤光栅综合测试系统组集 |
3.4 新型离心场数据测量及采集系统设计研究 |
3.4.1 含水量监测系统 |
3.4.2 孔隙水压监测系统 |
3.5 新型边坡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系统组集 |
第4章 非饱和黏性土质工程边坡降雨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4.1 离心模型试验意义及原理 |
4.2 离心机技术参数简介 |
4.3 模型材料相似关系 |
4.4 模型试验相关技术问题探讨 |
4.4.1 边界效应 |
4.4.2 粒径效应 |
4.4.3 误差分析 |
4.5 模型相似材料配制 |
4.5.1 岩土体相似材料配制 |
4.5.2 支挡结构相似材料配制 |
4.6 试验方案拟定 |
4.6.1 相似率的确定 |
4.6.2 降雨工况选定 |
4.6.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4.6.4 试验元件布置图和边坡模型施工图 |
4.7 离心试验模型制作流程 |
4.8 试验步骤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降雨离心试验现象综述 |
5.2 边坡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5.2.1 降雨条件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5.2.2 坡度条件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5.2.3 软弱夹层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5.3 含水率变化响应对比分析 |
5.3.1 降雨条件对边坡含水率的影响 |
5.3.2 坡度条件对边坡含水率的影响 |
5.3.3 软弱夹层对边坡含水率的影响 |
5.4 孔隙水压力响应对比分析 |
5.4.1 降雨条件对边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5.4.2 坡度条件对边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5.4.3 软弱夹层对边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5.5 边坡支挡结构受力对比分析 |
5.5.1 降雨条件对边坡支挡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 |
5.5.2 坡度条件对边坡支挡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 |
5.5.3 软弱夹层对边坡支挡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8)泄洪雾化雨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文地质条件 |
2 泄洪雾化问题 |
3 雾化降雨条件下边坡渗流分析 |
3.1 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基本原理 |
3.2 计算范围 |
3.3 计算工况及结果 |
4 边坡稳定性计算 |
(1) 滑动模式 |
(2) 计算参数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 边坡加固建议方案 |
(9)极端冰雪灾害对边坡工程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流分析方法 |
1.1 确定冰雪边界 |
1.2 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理论 |
(1) 初始条件: |
(2) 边界条件: |
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
3 工程算例 |
3.1 计算条件 |
3.2 结果分析 |
可以看出: |
4 结 论 |
四、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裂隙岩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D]. 范健辉. 绍兴文理学院, 2019(07)
- [2]降雨入渗对黄土开挖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钟佩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3]库水位升降条件下水电站边坡稳定性研究[D]. 吴泉澳.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4]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研究[D]. 刘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5]土质边坡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 赵偲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0)
- [6]降雨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A]. 沈银斌,朱大勇,蒋泽锋,姚华彦. 《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 2013(总第226期)
- [7]降雨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J]. 沈银斌,朱大勇,蒋泽锋,姚华彦. 岩土力学, 2013(S1)
- [8]泄洪雾化雨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J]. 康圣雨. 价值工程, 2012(36)
- [9]极端冰雪灾害对边坡工程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J]. 杨启贵,林学锋,郭志华. 人民长江, 2010(24)
- [10]雾雨作用下大岩淌滑坡非饱和渗流场数值模拟[J]. 王世梅,田东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