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演讲”考试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调查与演讲”考试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调研、演讲式”考试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源[1](2021)在《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文中指出

周晶晶[2](2018)在《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源自对学习成果认证研究的关注、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对社区学习成果认证实践的反思,旨在探讨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有没有需求,有怎样的需求以及需求形成和满足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进而为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与依据。在阐述研究缘起、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之后,论文的第三章应用访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从社区学员个体和总体两个角度,对“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有无需求”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首先呈现四位社区学员的个案,通过其鲜活的认证经历和真实的内心想法来揭示认证需求的源起所在、主要特点、心理表现和分析维度。随后,笔者在访谈研究基础上设计编制了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量表,用以测量发现认证需求的总体情况。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学员具有一定的认证需求,他们对学习成果认证持较为认同观点,对学习成果认证持较为支持态度,也有着一定的认证意向。第四章至第六章,共六小节,文章分别从认证目的、认证群体、认证条件、认证机构、认证内容、认证方法六个维度来呈现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进而回答“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有怎样的需求”这一问题。为了保证需求分析的全面性,研究通过文献、调查表、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收集、分析、呈现上述各维度的需求信息。文献研究提供了国内外学习成果认证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调查表法展现了社区学习成果认证的实际情况;访谈研究呈现了社区学员对认证各维度的主观期望和要求;问卷调查反映了各维度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认证需求的分析呈现将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实施提供依据和思路。“认证需求形成和满足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是本研究需要解答的第三个问题。关于问题分析及对策的思考,本文也从需求分析的六个维度展开,即从认证目的、认证群体、认证条件、认证机构、认证内容、认证方法,对认证需求形成和满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满足认证需求的对策与建议。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思考,对文章最初所提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进行一一总结和回答。最后,本文站在学分银行实践的角度,提出学分银行可从搭建交流桥梁、建立认证体系、创建公告窗口、构建服务平台和营造认证氛围五个方面来服务社区学习成果认证,使得本研究更具应用价值;从学习成果认证研究的角度,在认证需求探究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学员个体发展和社区教育发展,对未来社区学习成果认证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使得本研究更显研究意义。

高志[3](201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今中外存在多种考试模式,方式多样,各有利弊。考试模式不外乎学习进程中的效果考试,学习结束后的水平考试,就业升职的选拔考试和竞技比赛的实践能力考试等,考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以致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与所有考试具有共性,又与其他考试具有重要区别。高校思政课考试不仅考核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检验理论内化和价值观形成的程度,还要检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因此,要集古今中外的效果考试、资格考试和实践考试的精华于一体,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养成和转变。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体系虽然不断改革,产生了不少成果,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反映在考试方法上仍十分严重。根据思政课考试存在的问题,H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创建了“教-学双主动”模式,其考试环节的“3:3:4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手册》辅助考核的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H大学思政课考试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果改进“教-学双主动”的考试模式,增加时事评论内容和采用分组综合考试的方法,思政课考试效果将更加突出。分组综合考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利益共同体意识,培养良性竞争意识。分组综合考试有利于将考试小组变成学习型组织,使小组每一位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刘玮[4](2017)在《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研究》文中指出公务员录用考试开展二十年有余,公务员“凡进必考”的理念深入人心,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受到了社会认可,考试在选拔治国理政人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务员录用笔试是公务员考试录用测评体系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重要的测评功能、制度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公平、效率、科学、安全为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公务员录用笔试的发展,办考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考试法律制度与日益复杂严峻的考试形势不相适应,笔试出现发展瓶颈,例如,报名公平性不足、命题科学性有待加强、笔试安全风险大、阅卷及分数解释权威性不足等,严重影响了笔试功能的发挥。为了推进笔试发展,近年来,考试组织部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例如,全国同步招考、全国协作命题、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等,为笔试的发展提供了新办法、新思路。笔者审视目前体制机制、技术手段、考试内外环境等因素,积极寻求解决笔试发展瓶颈问题的突破口,提出笔试环节应集中资源办考,完善全国同步招考、推进全国协作命题、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办考;应创新考试模式,调整笔试轮次、创新测评方式、探索笔试内容、科学解释笔试成绩等;应推进依法治考,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考试法律顾问制度等,以期对公务员录用笔试发展提供参考。

曹春艳[5](2016)在《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杜威说过:“历史承载着过去,而过去就是现在的历史”。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实施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曾有在历次课程改革中出现,而对数学课程理论的研究不深,对数学课程发展历史研究的不足导致我们对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容易陷入循环当中。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数学课程发展,认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的数学家、教育家、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为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及这些想法之所以无法拥有璀璨未来的缘由,可以史为鉴,为解决制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分析思路。本研究的论题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该论题又被分解为两个子问题的研究:一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二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如何及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有怎样的启示?对于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则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民国时期颁布的学制、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为线索,把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系统地梳理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案例和文献研究剖析了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1912-1922),中学实行四年学制,也称为“四年中学时期”。这一时期修正了清末学制并改造了清末课程,编写了适应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需要的数学教科书,但尚未出现正式关于数学课程内容规定的文件,数学教学跟着教科书走,教学方法最初以注入法为主。第二个阶段(1923-1928),中学实行六年学制,颁布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纲要,也称为“课程纲要时期”。这一时期,受欧美,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初中数学流行混合教学,编写混合数学教科书;高中模仿美国综合中学制度,设置文、理分科,文科必修数学或自然科学中的一种,理科数学为必修。在教学上,各种西方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尤其是道尔顿制教学法在中学影响较大。第三个阶段(1929-1949),中学仍然实行六年学制,但颁布了正式课程标准,也称为“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中学数学课程日臻完善,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制定、修订及完善的过程。因此,又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1929-1931)。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初、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取消了中等教育文、理分科,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业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中学数学课程也相应作了一定的调整。(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1932-1935)。1932年,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汇集各方意见,对1929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颁布了初、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取消了学分制,高中取消了选修科目,加重了语文、算学、史地等科目的分量。(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36-1940)。1936年,教育部根据各地反映“教学总时数之过多”、“高中算学课程繁重殆”,对1932年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正。其中决定,高中从二年级开始,数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课程内容与原课程标准相同,乙组较原标准降低。(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41-1949)。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会议提出的“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了重行修正,减少教学时数,调整内容,初中取消了数学混合教学。1948年,教育部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社会之需要,对课程标准又一次进行修订,但由于新中国解放在即,没来得及实施,因此也将其归入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探索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对前一时期模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标准教育测验对教和学的诊断功能,提倡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校级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对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从数学课程目标、数学课程设置、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特点如下:(1)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经过30多年的修订和完善,基本形成了“学段目标”和“科目目标”相结合的中观目标结构体系;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描述也逐渐丰富化,由一开始仅关注数学课程的单一功能,到逐步重视数学课程对其他科目学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以及数学课程对学生理想、态度、习惯养成的重要功能;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社会本位”为主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为主的转变。(2)自1922年以来,中国数学课程设置中初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下降→增加→下降的历程,高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过程;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及安排逐步稳定化,课程设置中课时及比例仍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单元数量也由少增多;选择性在课程标准层面经历了“按性别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分层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的变化,在教科书层面经历了“无纲多本”到“一纲多本”的过程;编排方式在宏观上经历了“分科”→“混合”+“分科”→“分科”的变化,在微观上经历了编写方式及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的培养;教学法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过程;数学课程实施中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地区根据实际对数学教材组织和课程设置作出调整;教学评价方式也在尝试中改进,尤其是标准教育测验的兴起,曾一度促进了评价方式的发展,对诊断教师教和学生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学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1)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方面,目标的含义仍需厘清,不宜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相混淆;目标的表述宜兼顾宏观与微观,不宜太笼统或太抽象;目标的密度应适中,不宜太多或太少;目标的制定应适当设置弹性。(2)中学数学课程设置方面,内容的调整需要有依据,各科目的变化宜在实践中调整修正,不宜增加或删减太快;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好单一化与多样化的关系,适度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方面,“核心知识”的发展应随数学和时代变化而发展;选择性应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提倡教材编写风格的个性化与选择权的自主化。(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面,应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教学实验及师资水平等因素;应有借鉴地吸收优秀教学法经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应注重标准教育测验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诊断功能,以促进科学性教育评价的形成。基于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得出以下经验和反思:应处理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性与选择性、稳定与发展、综合化与分科化等几对重要关系;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易振龙[6](2016)在《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现有研究十分薄弱,存在加强研究的必要。本文以1978年至1992年间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总结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成功经验,同时分析其历史局限,为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镜鉴和启示。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分五章。绪论包含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等各项内容。第一章分析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首先阐述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的演变历程,然后简要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其在苏联的实践,紧接着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最后对西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简要阐述。这一章旨在从四个角度(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外部借鉴)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着重从现实需要和改革既有条件方面论述。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突显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随着拨乱反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改革的组织条件、理论准备和外部环境逐渐具备。总之,改革因现实需要而产生了内在动力,又因既有条件的促成而具备了改革的可能。第三章论述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组织路线的调整、干部选拔方针的确立以及思想理论的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干部选拔指导思想的革新;从离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顾问委员会三个角度分析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举措及实施过程;从推进干部年轻化、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加强干部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和实践。第四章分析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本章围绕“谁来选”、“选拔谁”、“如何选”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主体逐渐多元化,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个人、群众都成为干部选拔的主体。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发生改变,干部选拔对象出现精英转化趋势。多种干部选拔方式得以运用,干部选拔的具体操作流程更为规范,干部选拔的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第五章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行实效性评价,归纳了其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五大成就;其次,总结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形成的五项经验;最后,分析了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的不足并简要阐述了原因。结束语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精神,通过阐述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启示,对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作出若干思考。

郝天聪[7](2016)在《职业教育转换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考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世界水准。如今,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静态上看,随着一系列建设性文件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从动态上看,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壁垒森严,学习者仍然无法实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自由有效的职业教育转换,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问题仍然有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职业教育转换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围绕职业教育转换这一核心问题,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研究不再如大多数研究那样将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上,而是更加聚焦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问题。不可否认,职业教育转换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尚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职业教育转换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就成为必然之举。为此,在第一部分中,本研究对职业教育转换所涉及的逻辑起点、合法性、结构、要素、内在标准、外在媒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地探讨与总结。从本源上讲,职业教育转换问题终究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在第二部分中,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转换方式做出述评,并总结出我国职业教育转换困境的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在第三部分中,本研究对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三国的职业教育转换模式进行了分类与解读,比较了三国职业教育转换的异同之处,进而分析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转换道路,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回到研究的起点问题之上,在第四部分中,本研究从三个层面对职业教育转换的现实路径做出探讨。

邱雪梅[8](2015)在《我国民法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文中提出示范性高校在民法学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上体现了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它们的成功经验首先可以总结为重视民法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民法学课程优化。我国未来的民法学教学应吸取示范性高校的成功经验,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课程优化进行改革。

吝鑫娜[9](201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研究 ——基于冀鄂两地二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学生满意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宣传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测评体系,包括测量量表、问卷设计、测评指标和测评公式四个组成部分。其中,测量量表由基于学生视角的40个项目因素所构成;问卷设计采用利克特量表技术分为5个选项,涉及背景资料、测量量表评分和开放性问题共三个内容;测评指标和测评公式中的样本来源于冀鄂两地20所高校的实地调查,测评指标包括指标的由来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测评公式根据测评指标和指标权重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冀鄂两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总体均值为3.4167,趋向于一般满意的状态。在学生个体之间,基于不同的性别、生源地、政治而貌等差异,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满意度也不同。被调查的鄂冀两地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也有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调查现状中凸显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整体满意度不高、高校之间满意度差别很大以及任课教师“尊重和关心学生程度”满意度值最低。此外,还涉及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考试、课程价值、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现状反映的问题及成因,解决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加快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步伐为基础,以革新教学观念为前提,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根本,以强化课程管理作保障,共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

赵阳[10](2013)在《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考试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教学与考试法让学生带着特定任务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资源信息处理、知识和技能点把握和消化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从繁重、枯燥而效率低下的死记硬硬背中解脱出来,项目教学考试法是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调研、演讲式”考试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研、演讲式”考试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2)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学习成果认证备受关注
        二、成人社区学习蓬勃发展
        三、认证实践亟需破解困境
        四、认证需求研究迫在眉睫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需求和学习需求研究
        二、关于学习成果认证及其需求研究
    第三节 概念释义
        一、需求
        二、社区学习
        三、学习成果认证
        四、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第三章 认证需求:个案的解析与总体的测量
    第一节 个案呈现与需求内涵解析
        一、认证需求的个案呈现
        二、认证需求的内涵解析
    第二节 数据呈现与总体需求分析
        一、认证需求的量表编制
        二、认证需求的数据呈现
        三、认证需求的总体分析
第四章 认证需求:基于目的与群体的分析
    第一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目的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目的
        二、基于认证目的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目的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二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群体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群体
        二、基于认证群体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群体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五章 认证需求:基于条件与机构的分析
    第一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条件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条件
        二、基于认证条件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条件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二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机构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机构
        二、基于认证机构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机构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六章 认证需求:基于内容与方法的分析
    第一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内容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内容
        二、基于认证内容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内容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二节 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方法视角分析
        一、社区学习成果认证方法
        二、基于认证方法的认证需求分析
        三、问题与对策:基于认证方法的认证需求思考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关于有无认证需求的探讨
        二、关于有何认证需求的分析
        三、关于认证实施策略的思考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对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建议
        二、关于学习成果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今中外主要考试模式简介与比较
    2.1 考试的含义及考试分类
        2.1.1 考试概念和内涵
        2.1.2 考试功能及分类
    2.2 中外古今主要考试模式
        2.2.1 中国古代考试类型
        2.2.2 中国近代考试类型
        2.2.3 中国现代考试类型
        2.2.4 国外现代主要考试模式
    2.3 国内外考试模式之比较
        2.3.1 中国考试模式之利弊
        2.3.2 外国考试模式之利弊
    2.4 国内外考试模式之核心内涵
        2.4.1 学习进程中注重效果考试
        2.4.2 学习结束后注重水平考试
        2.4.3 考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以致用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考试的共性和特性
    3.1 高校考试的基本类型
        3.1.1 理工文科考试
        3.1.2 理论技能考试
        3.1.3 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
    3.2 思政课考试与其他考试的共性
    3.3 思政课考试与其他考试的区别
    3.4 思政课考试的主要方式方法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考核体系现状分析
    4.1 思政课考核体系改革现状
        4.1.1 思政课考试体系理论研究
        4.1.2 思政课考试体系改革实践
    4.2 思政课考试体系研究成果与不足
        4.2.1 思政课现有考试方法成果
        4.2.2 思政课现有考试方法不足
    4.3 思政课考试存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H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5.1 “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提出及其内容
    5.2 “教-学双主动”模式之“考”模式内涵
    5.3 “教-学双主动”模式之“考”模式评析
        5.3.1 H大学“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成果
        5.3.2 H大学“教-学双主动”模式的不足
第六章 优化思政课考核模式的探索
    6.1 思政课考试的功能
    6.2 完善思政课考核方式的初步设想
        6.2.1 改进思政课考试模式的主要目标
        6.2.2 改进思政课考试模式的体系构成
        6.2.3 改进思政课考试模式的方法探索
    6.3 优化思政课考试模式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1.1.1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1.1.2 公务员录用测评体系
        1.1.3 公务员录用笔试
    1.2 公务员录用笔试的功能
        1.2.1 笔试的测量功能——实现竞争择优
        1.2.2 笔试的制度功能——提高行政效能
        1.2.3 笔试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1.3 公务员录用笔试价值取向
        1.3.1 公平价值
        1.3.2 效率价值
        1.3.3 科学价值
        1.3.4 安全价值
    1.4 基本理论
        1.4.1 测量学基础理论
        1.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当前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概况及其问题
    2.1 公务员录用笔试概况
        2.1.1 笔试组织主体
        2.1.2 笔试实施流程
        2.1.3 笔试测评内容
        2.1.4 笔试制度体系
        2.1.5 笔试施测对象
    2.2 公务员录用笔试存在的问题
        2.2.1 报名公平性不足
        2.2.2 命题科学性有待加强
        2.2.3 笔试组织安全风险大
        2.2.4 阅卷误差尚待有效控制
    2.3 公务员录用笔试存在的问题之原因分析
        2.3.1 考试形势复杂严峻
        2.3.2 办考机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3.3 考试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第三章 当前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优化探索及建议
    3.1 集中资源办考
        3.1.1 完善全国同步招考
        3.1.2 推进全国协作命题
        3.1.3 建设联席会议机制
        3.1.4 发挥社会力量办考
    3.2 创新考试模式
        3.2.1 调整笔试轮次
        3.2.2 创新测评方式
        3.2.3 探索笔试内容
        3.2.4 科学解释成绩
    3.3 推进依法治考
        3.3.1 完善公务员录用笔试法律制度体系
        3.3.2 建立公务员录用笔试法律顾问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为完善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为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3. 为教材编写提供史料参考
        4. 为数学课程文化传承提供研究支持
    (二)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 民国时期
        2. 中学
        3. 课程
    (三) 研究问题的表述
二、文献述评
    (一) 文献搜集的基本思路
    (二) 收集到的文献及述评
        1. 民国官方的教育政策
        2. 民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3. 中学数学教科书
        4. 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小结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比较研究法
        4. 内容分析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论文结构
四、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民国初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因袭与改造(1912-1922)
        1. 民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二)民国中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借鉴与模仿(1923-1928)
        1. 民国中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重建
        2.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三)民国后期中学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良(1929-1949)
        1. 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29-1931)
        (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修订
        (2)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2. 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2-1935)
        (1)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完善
        (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3. 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6-1940)
        (1)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4. 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41-1949)
        (1)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六年一贯学制的试验
        (2)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五、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从课程设置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内容及安排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结构及比例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从课程内容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性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四)从课程实施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从教学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从教学法研究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从学生学习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从评价方式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5. 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六、经验与反思
    (一) 应处理好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几对重要关系
        1. 中学数学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
        2. 中学数学课程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关系
    (二) 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
        1.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
        2.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
    (三) 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层面,需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2.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层面,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
    (四) 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1. 应建构科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与评价机制
        2. 应完善评价制度,落实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六、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选官理念与实践
        (一) 中国古代重视官员选拔及德才标准的优良传统
        (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践历程
        (三) 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干部选拔理论及在苏联的实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干部选拔理论
        (二) 列宁的干部选拔理论
        (三) 苏联干部选拔制度及其实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的理论和实践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选拔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选拔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四节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 西方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条件
    第一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新的政治路线要靠新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二) 现有组织状况不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
        (三) 原有干部选拔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第二节 干部工作的拨乱反正
        (一) 平反冤假错案
        (二) 清理“三种人”
    第三节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思想条件逐渐具备
        (一)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思想及“两个凡是”的批判
        (二)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突破
        (三) 对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新认识
        (四)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外部参照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良好开局
    第一节 革新干部选拔指导思想
        (一) 组织路线: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基本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三) 时代标准:有改革开放实绩
        (四) 选拔途径:走群众路线和加强民主
        (五) 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
    第二节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一) 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二) 探索干部任期制和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三) 设置顾问委员会
    第三节 大力选拔中青年干部
        (一) 推进干部年轻化
        (二) 探索集体交接班制度
        (三) 加强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基本要素分析
    第一节 “谁来选”: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干部选拔主体多元化
        (二) 干部选拔主体分析
        (三) “官民”共选干部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选拔谁”: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
        (一) 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干部选拔的因素
        (二) 推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选拔
        (三)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客体的精英转化趋势
    第三节 “如何选”:规范干部选拔的方式和程序
        (一) 创新干部选拔方式
        (二) 完善干部选拔程序
        (三) 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评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成就和意义
        (一) 初步建立了一支“四化”干部队伍
        (二) 顺利实现了高层干部的新老交替
        (三) 提高了干部选拔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四) 促进了选人用人观念和执政理念的更新
        (五) 为深化选拔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 将时代需求与党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
        (二) 将核心领导层的强力推动和致力于顶层设计相结合
        (三) 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党的正确引导相结合
        (四) 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五) 将坚持干部选拔的基本原则与借鉴优秀管理经验相结合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一) “民选”和“官选”的相互关系尚未理顺
        (二) 干部选拔政策的执行具有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三) 尚未构建干部选拔的全新体系
结束语 有关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7)职业教育转换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经济变革背景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 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畅通无阻的内在需求
        (三) 终身学习理念下教育主体多样发展的根本诉求
    二、研究综述
        (一) 职业教育转换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二) 职业教育转换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职业教育转换方法和模式的相关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职业教育转换
        (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理论之基: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理论
    一、职业教育转换的逻辑起点与合法性审视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逻辑起点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合法性审视
    二、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化分析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基本要素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结构化分析
    三、职业教育转换的内在标准与外在媒介解读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内在标准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外在媒介
第三部分 现实藩篱:职业教育转换的现状分析
    一、现有职业教育转换方式述评
        (一) 统考统招
        (二) 单独招生
        (三) 免试入学
        (四) 学制贯通
        (五) 学分互认
        (六) 证书互换
    二、职业教育转换不畅的宏观表征
        (一) 断头局面下的艰难衔接
        (二) 双轨体制下的尴尬融通
        (三) 单向输出下的挣扎回炉
    三、职业教育转换不畅的微观表征
        (一) 职业教育转换的目的异化
        (二) 职业教育转换的机会有限
        (三) 职业教育转换的成本过高
        (四) 职业教育转换的效果不佳
        (五) 职业教育转换的机制匮乏
第四部分 他山之石:职业教育转换的经验借鉴
    一、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转换经验的分析框架
    二、典型国家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分类与解读
        (一) “螺旋式”:基于双元制的德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二) “一体式”:基于STC的美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三) “阶梯式”:基于AQF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转换模式
    三、典型国家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不同点
        (二)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的共同点
        (三) 三国职业教育转换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部分 理想图景:职业教育转换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开发中国特色资格框架
        (一)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二) 开发中国特色资格框架
    二、打造职业教育转换共同体,构建职业教育转换支撑大体系
        (一) 打造职业教育转换共同体
        (二) 构建职业教育转换支撑大体系
    三、创新职业教育转换运行机制,提供职业教育转换外在保障
        (一) 创新职业教育转换运行机制
        (二) 提供职业教育转换外在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研究 ——基于冀鄂两地二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学生满意度的定义
        1.2.2 关于学生满意度的测评体系
        1.2.3 关于学生满意度的差异性
        1.2.4 关于提升学生满意度的对策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测评体系
    2.1 测评量表、问卷设计与样本构成
        2.1.1 测量量表
        2.1.2 问卷设计
        2.1.3 样本构成
    2.2 测评指标
        2.2.1 测评指标的由来
        2.2.2 测评指标的权重
    2.3 测评公式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现状
    3.1 满意度的总体状况
        3.1.1 一级指标满意度现状
        3.1.2 二级指标满意度现状
    3.2 满意度差异性现状
        3.2.1 不同个体满意度差异现状
        3.2.2 鄂冀两地满意度差异现状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满意度总体现状中的问题分析
        4.1.1 一级指标满意度现状中的问题
        4.1.2 二级指标满意度现状中的问题
    4.2 满意度差异性现状中的问题分析
        4.2.1 不同个体满意度差异现状中的问题
        4.2.2 鄂冀两地满意度差异现状中的问题
第五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的对策
    5.1 基础:加快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步伐
        5.1.1 完善课程体系
        5.1.2 加强学科建设
    5.2 前提:革新教学观念
        5.2.1 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5.2.2 注重学生心理上认同
        5.2.3 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5.3 根本:优化教学过程
        5.3.1 教学内容要“三贴近”
        5.3.2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5.3.3 考试方式要革新
    5.4 保障:强化课程管理
        5.4.1 学校高度重视
        5.4.2 课程定位要明确
        5.4.3 加大投入力度
        5.4.4 严肃考试纪律
结语
附录:冀鄂地区40个测量指标满意度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考试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1. 项目
    2. 项目教学法
二、高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
三、项目考试法研究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调研、演讲式”考试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D]. 王文源. 山东大学, 2021
  • [2]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研究[D]. 周晶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建设研究[D]. 高志.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2)
  • [4]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研究[D]. 刘玮. 山西大学, 2017(03)
  • [5]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D]. 曹春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1)
  • [6]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D]. 易振龙. 武汉大学, 2016(06)
  • [7]职业教育转换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考量[D]. 郝天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我国民法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 邱雪梅. 高考(综合版), 2015(07)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研究 ——基于冀鄂两地二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D]. 吝鑫娜.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6)
  • [10]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考试法研究[J]. 赵阳. 山西青年, 2013(10)

标签:;  ;  ;  ;  ;  

“调查与演讲”考试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