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伟,胡凌燕[1](2020)在《大学教师爱的智慧:内涵、结构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师爱的智慧是教师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爱"的经验与实践而习得的一种"爱"的综合心理素质、文化品性、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倾向。主要包括爱的认知、爱的情感、爱的意向,以及在遵守爱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过程中所形成的爱的思想和境界。建构大学教师爱的智慧,为完善情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推动其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高教师发展能力,更深入地开发教师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高质量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
剡自勉[2](2020)在《规训与惩罚:高校师范生师爱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师范生是即将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师范生进行"师爱"教育,即对其师爱思想、情感、行为提前进行规范与警戒即"规训与惩罚"教育。规训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规训、制度规训与社会舆论规训,规训方式为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与检查;惩罚教育按程度不同分为国家惩罚、学校惩罚与社会舆论惩罚。"规训与惩罚"教育旨在让师范生明确:师爱的核心是责任。在师爱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公务员,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其他民众等第三方是监督者。教师廉洁从教、学生积极配合、第三方不忘监督,师爱才能正常传递。否则,师爱就可能转化成"私爱"、偏爱甚至私恨。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存在相互监督关系,故师爱的传递是在"全景敞视"状态下进行的。
宋淋淋[3](2019)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古有荀子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即所谓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青年的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占据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阵的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出青年化趋势,青年教师日益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学者们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及建设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表现总体上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肯定,但是仍有少数青年教师师德失范,成为影响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害群之马”。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章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研究的提出基于师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的问题导向及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梳理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于师德建设内涵、现状及原因、加强路径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和理论探讨,包括第二、三章。第二章从厘清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指导,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师德思想、陶行知的近代师德思想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国以来各届党的领导人为代表的师德理论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三章:从时代内涵、时代意义及时代要求进行理论探讨。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概念界定,区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一般内涵和时代内涵;基于高校青年教师之于青年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影响,阐明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结合习近平师德思想,概括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要求。第三部分:现状、原因探析及路径思考,包括第四、五章。本文基于五项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主流是好的,但少数青年教师师德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从社会大环境、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及教师自身因素探讨其原因。第五章,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校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三点路径思考。
钱彩秀[4](2018)在《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研究》文中指出仁爱美德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品质,其养成不仅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而且关乎着教师自身幸福与学生幸福实现的可能。本文着眼于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研究,主要涉及四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概述,该部分从教师仁爱美德的内涵、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及其价值意义三方面出发,它们是理解教师仁爱美德的基础内容。首先,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阐述,深刻理解教师仁爱品质的三层含义:第一,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信任并欣赏学生。第二,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以及善待学生的错误。第三,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其次,把握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自律性、特殊性、平等性。最后,论述教师仁爱美德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价值意义。比如,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养成学生正确的仁爱观,促进人格完善;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第二部分是从伦理学的两大视角“善”与“幸福”来看教师仁爱美德的合道德性:第一,基于内外善的道德诉求。从内在善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从外在善来看,教师仁爱美德是培育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现实诉求。第二,幸福论道德依据。从利己性角度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实现教师自身幸福的前提;就利他性即教师对学生的利益而言,教师仁爱美德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条件。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畸形表现、危害探讨及原因分析。首先,通过价值分析法揭示目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畸形之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师爱的有差等性、逃避责任的放纵之爱以及分数动机下的功利性仁爱;并进一步探讨这种畸形仁爱观产生的危害,分别体现在促使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易产生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阻碍教师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最后,立足于实践分析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教育理念的唯功利化取向、招生环境的唯分数取向、教育评价的重结果性取向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针对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培养路径。该部分主要以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根本,并结合学校和社会对教师仁爱美德培养所起的外在作用。首先,立足于教师根本,提升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主要包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仁爱行为实践。其次,着眼于学校层面,加强师德教育建设。从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中小学教师关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建立较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和奖惩制。最后,致力于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包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及形成正当的社会道德风气。
孟静[5](2018)在《关于师爱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师爱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身怀有的一种深挚情感,包括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具有无私性、职业性、全面性、教育性、稳定性与持久性等特征。师爱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关心与尊重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赏识与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
沈娟[6](2018)在《师爱样貌研究:问题与可能》文中认为教育是一项需要关爱的事业,师爱常常被视为教师从教的首要条件。但在现实教育场景中,教师辛苦付出的许多关爱行为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回应,甚至遭遇反抗。只有对实践中的师爱样貌进行考察,分析当前师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可能性,才有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关爱,并让学生在师爱的沃土中成长为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本研究对S市A中学的10名教师和8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借助开放式问卷向30名学生收集了和主题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以此来考察实践中师爱样貌的复杂性,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可能。本研究认为师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感。本文参照弗洛姆和诺丁斯等学者对关爱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对师爱内涵的讨论,并结合本研究实证资料中所显露的问题,建构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1)师爱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2)尊重学生是师爱之过程的必然要求;(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公平地分配关爱资源。依据收集到的观察与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师爱实践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为了学生好”的师爱滑向了弗洛姆批判的“占有式关爱”,表现出占有倾向,造成了对学生发展潜能的阻碍;(2)教师将关爱理解为单方面严格管控学生,缺少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使得教师的关爱行为常常演变为控制行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和独立,表现出霸道倾向;(3)面向学生群体,教师忽视师爱作为职业爱的公平性要求,呈现出偏狭的师爱样貌。为改进上述问题,应从专业伦理的立场理解师爱的内涵,做到:(1)重视学生当下的感受和真实的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与潜能,让师爱变得更具生产性;(2)在规范学生和适度尊重学生自由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尊重成为师爱的根基;(3)克服人际偏见,认可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被关爱。
张泽鼎[7](2017)在《师爱对藏区学生发展的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中学艺术教学中的师爱实践为例》文中认为"师爱"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的爱,其本质是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直接体现为教师的事业心、道德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并产生"以爱育爱"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与根基,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笔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从事了三十二年的艺术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师爱"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激励、感化和引导作用,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向爱的方向发展。
郑欢,钱飞,陈宁[8](2016)在《师爱基本理论再审思》文中研究说明与其他人类之爱的形态一样,师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式的积极情感,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教师乐于与学生交往、真诚关心爱护学生、主动为学生发展投入的积极情感。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的人性爱转化、升华为师爱的关键机制。师爱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善,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蔺晓康[9](2014)在《“大爱无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育本真的“师爱”情怀的呼唤之声已经越来越强烈。“师爱”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班主任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一系列难题的必要前提。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观察法,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通过整理霍懋征老师的相关文献,观看霍懋征老师的视频报告、阅读霍懋征老师的课堂实录以及霍懋征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对霍懋征老师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并用案例来充实和佐证理论,对其中一些经典案例做出深入思考与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班级管理观四方面对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其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进行解析。接着,以霍懋征老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他人和对大自然的爱为切入点,对霍懋征老师“大爱无疆”的教育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征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充分体现霍懋征老师虔诚的教育信仰和对生命的深切关怀。然后,对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寻踪,挖掘其思想资源,并从人格特质、生活阅历和工作履历几个方面对霍懋征老师教育思想的形成因素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分析霍懋征老师“大爱无疆”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师的价值引领,同时,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对霍懋征老师教育思想中的时代局限性进行反思,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霍懋征老师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同时为一线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理念和全新的视角,并为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范式和模版。
崔霞丽[10](2014)在《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师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给予和奉献。师爱在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聋生由于听觉残疾,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比普通学生要差,在生活中往往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尤其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关爱和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关心爱护聋生,尊重聋生的人格,了解聋生的特点,找到适合聋生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聋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国内虽然对师爱有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是描述性和论述性的,并且尚未有人研究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其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聋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感受的师爱进行考察,并结合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感两个因素,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特教教师师德建设提供实证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对聋生的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的结果发现:(1)自编的《聋生感受的师爱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教育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研究的测量工具。(2)聋生感受的师爱分为五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关心>理解>负责>信任>尊重。(3)不同性别聋生感受的师爱及学习效能感存在显着差异,都是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聋生在成就动机、期望动机上有显着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其他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两性之间无显着差异。(4)不同年级聋生感受的师爱及学习效能感存在显着差异,都是小学和高中聋生得分高于初中聋生;不同年级聋生在成就动机、任务动机、奖励动机、期望动机以及学习动机总分存在显着差异,小学和高中聋生得分高于初中聋生。在避惩动机、归属动机、从众动机上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5)不同听力障碍程度的聋生感受的师爱及其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都存在显着差异,都是轻度听力障碍的聋生得分显着高于中度和重度的聋生。(6)与教师不同关系的聋生感受的师爱及其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存在显着差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与教师关系亲密者>融洽者>疏远者>冷漠者。(7)不同学习成绩的聋生感受的师爱及其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都存在显着差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绩优秀者>成绩良好者>成绩一般者>成绩差者。(8)不同地区聋生在师爱五个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在理解维度上中部聋生得分最高,西部聋生得分最低,而在关心、尊重、信任、负责四个维度以及师爱总分上沿海聋生最高,西部聋生得分最低;不同地区聋生在从众动机上无显着差异,在其他六个动机维度及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奖励动机、期望动机、归属动机以及学习动机总分上,沿海聋生得分最高,西部聋生得分最低,在任务动机、避惩动机上中部聋生最高,西部聋生得分最低。不同地区的聋生的学习效能感存在显着的差异,沿海聋生得分最高,西部聋生最低。(9)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动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聋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10)聋生的学习动机在感受的师爱和学习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教师爱的智慧:内涵、结构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教师爱的智慧的内涵 |
二、大学教师爱的智慧的结构 |
(一)关于爱的认知智慧 |
(二)关于爱的情感智慧 |
(三)关于爱的意向智慧 |
(四)关于爱的品德智慧 |
(五)关于爱的思想智慧 |
(六)关于爱的境界智慧 |
(七)关于爱的行为倾向智慧 |
三、大学教师爱的智慧的启示 |
(一)完善情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发展 |
(二)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高教师发展能力 |
(三)促进情感与认知高质量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
(2)规训与惩罚:高校师范生师爱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爱规训 |
(一)理论规训:师爱的来源与性质 |
(二)制度规训:新时期个体教师的“师爱”规范 |
(三)社会舆论规训 |
(四)学校纪律规训 |
二、师爱规训方式 |
(一)层级监督 |
(二)规范化裁决 |
(三)检查 |
三、惩罚:对师爱失范的高强度规训 |
(一)国家惩罚 |
(二)学校惩罚 |
(三)社会惩罚 |
四、师爱必须在“全景敞视”下健康运行 |
(一)理解、接受来自社会、国家、家庭委托的爱,并转化为教师自己对教育的爱即师爱 |
(二)公正地、足额地将社会、国家、家庭委托 |
(三)学生在第三方即社会、国家、家庭的监督下接受师爱,并转化为学习 |
五、结语 |
(3)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师德内涵的研究 |
1.3.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原因的研究 |
1.3.3 高校师德建设理路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
2.1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资源 |
2.1.1 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师德思想 |
2.1.2 陶行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师德思想 |
2.2 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理论指导 |
2.2.1 马克思关于师德的论述 |
2.2.2 毛泽东关于师德的论述 |
2.2.3 邓小平关于师德的论述 |
2.2.4 江泽民关于师德的论述 |
2.2.5 胡锦涛关于师德的论述 |
2.2.6 习近平关于师德的论述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
3.1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
3.1.1 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 |
3.1.2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内涵 |
3.1.3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特征 |
3.2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
3.2.1 时代呼唤和现实的需要 |
3.2.2 加强以德治国和弘扬社会公德的要求 |
3.2.3 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
3.3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
3.3.1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目标的新要求 |
3.3.2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内容的新要求 |
3.3.3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的新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
4.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现状 |
4.1.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总体表现 |
4.1.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凸显问题的原因探析 |
4.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 |
4.2.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缺乏系统性设计 |
4.2.3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思考 |
5.1 以党的领导为重点 |
5.1.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5.1.2 坚持强化师德师能 |
5.1.3 坚持融入中心工作 |
5.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 |
5.2.1 加强习近平师德思想教育,坚定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 |
5.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教师的政治信念 |
5.2.3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 |
5.3 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 |
5.3.1 加强高校师德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人文环境 |
5.3.2 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打造严格管理的体制机制环境 |
5.3.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青年教师工作环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4)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现实意义的呼唤 |
(二)理论探索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规范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一般概述 |
一、教师仁爱美德的概述 |
(一)教师美德概念的理解 |
(二)教师仁爱美德的内涵 |
二、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 |
(一)教师仁爱美德的自律性 |
(二)教师仁爱美德的特殊性 |
(三)教师仁爱美德的平等性 |
三、教师仁爱美德的价值意义 |
(一)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
(四)养成学生正确的仁爱观,促进人格完善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道德依据 |
一、基于内外善的道德诉求 |
(一)内在善:教师仁爱美德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
(二)外在善:教师仁爱美德是培育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现实诉求 |
二、幸福论道德依据 |
(一)利己性:教师仁爱美德是实现教师自身幸福的前提 |
(二)利他性:教师仁爱美德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条件 |
第四章 当代中小学教师仁爱的畸形表现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仁爱的畸形表现 |
(一)师爱的有差等性 |
(二)逃避责任的放纵之爱 |
(三)分数动机下的功利性仁爱 |
二、畸形之爱的危害探讨 |
(一)促使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 |
(二)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易产生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 |
(三)阻碍教师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
三、畸形之爱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理念的唯功利化取向 |
(二)招生环境的唯分数取向 |
(三)教育评价的重结果取向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培养途径 |
一、立足于教师根本,提升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 |
(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意识 |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修养 |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仁爱行为实践 |
二、着眼于学校层面,加强师德教育建设 |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内容 |
(二)增强中小学教师关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建立较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和奖惩制 |
三、致力于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
(二)形成正当的社会道德风气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关于师爱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爱的内涵 |
二、师爱的特征 |
(一) 师爱的无私性 |
(二) 师爱的职业性 |
(三) 师爱的全面性 |
(四) 师爱的教育性 |
(五) 师爱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
三、师爱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 关心与尊重学生 |
(二) 理解与宽容学生 |
(三) 赏识与公正对待学生 |
(四) 严格要求学生 |
(6)师爱样貌研究:问题与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教育中的师爱现状:得不到学生认可的师爱盛行 |
(二) 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关爱者 |
二、文献综述 |
(一) 师爱的相关研究 |
(二) 相关理论中对“关爱”的理解 |
(三) 研究述评与研究意义 |
三、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一) 师爱之目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
(二) 师爱之过程:尊重学生作为必然要求 |
(三) 师爱之对象: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爱之目的:占有与激发 |
一、占有倾向的师爱 |
(一) 关心“出路”,却阻断了出路 |
(二) 关心成绩,难顾学生 |
二、激发学生潜能的师爱 |
(一) 关心学生心目中的“好生活” |
(二)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
三、小结 |
第三章 师爱之过程:霸道与尊重 |
一、霸道倾向的师爱 |
(一) 管住学生才算“关爱” |
(二) 追求“无死角的关爱” |
(三) 严控式的关爱,走向责骂 |
二、以尊重为前提的师爱 |
(一) 适度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 |
(二) 给予学生自由时空 |
(三) “有纪律”地关爱 |
三、小结 |
第四章 师爱之对象:偏狭与公平 |
一、缺乏公平的师爱 |
(一) 关爱‘可爱’的学生 |
(二) 关爱难及“边缘生” |
二、让每位学生感受关爱 |
(一)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重要人物” |
(二) 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关爱能力的基础保障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师爱对藏区学生发展的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中学艺术教学中的师爱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师爱”的解读 |
二、“师爱”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一)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
(二) 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
(三) “师爱”的引导作用 |
三、总结 |
(8)师爱基本理论再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式的积极情感 |
二、师爱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善 |
三、对教师使命与责任的自觉意识是师爱生成的关键机制 |
(9)“大爱无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霍懋征老师的教育理念解析 |
(一) 教育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1. 爱是教育的根本,以“爱”育人 |
2.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了解的前提,平等是尊重的前提 |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 |
4.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整体发展” |
(二) 学生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1.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因材施教 |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3. “孩子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 |
4.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三) 教学观:“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
1. 注重课堂质量,培养学习兴趣 |
2. 生活中学语文,提高实践能力 |
3. 立足自主发展,倡导创新教育 |
4. 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 |
(四) 班级管理观:“有爱无类”,育在心灵 |
1. 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
2. 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 |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4. “赏识人人,人人成功” |
二、 霍懋征老师“大爱无疆”教育思想的具体表征 |
(一) 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 |
1. 矢志不渝—对小学教育的爱 |
2. 开拓创新—对语文教学的爱 |
3. 无私奉献—对广大教师的爱 |
4. 一生钟情—对祖国、人民的爱 |
(二) 对学生真诚的爱 |
1. 长善救失—对内向学生的爱 |
2. 春风化雨—对“淘气”学生的爱 |
3. 水滴石穿—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爱 |
4. 爱生如子—对家庭困难学生的爱 |
5. 循循善诱—对班干部的爱 |
(三) 对他人豁达的爱 |
1. 以德报怨—对“仇人”的爱 |
2. 与人为善—对身边所有人的爱 |
(四) 对大自然质朴的爱 |
三、 霍懋征老师“大爱无疆”教育思想寻踪 |
(一) 思想资源 |
(二) 人格特质 |
1. 坚定的理想 |
2. 广博的爱心 |
3. 执着的精神 |
(三) 生活阅历 |
1. 家乡文化习俗 |
2. 母亲爱的滋润 |
3. 学校美好时光 |
(四) 工作履历 |
1. 学习过程 |
2. 实践探索 |
3. 自我反思与提升 |
四、 对霍懋征老师“大爱无疆”教育思想的省思 |
(一) 追随:霍懋征老师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价值引领 |
1. 霍懋征老师有的,“我们”有吗? |
2. 追随霍懋征老师的足迹,“我们”继续前行 |
(二) 扬弃:对霍懋征老师教育思想中时代局限性的反思 |
1. 对霍懋征老师班级管理思想中阶级意识的反思 |
2. 对霍懋征老师班级管理实践中“爱的边界”问题的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理论依据 |
2. 研究综述 |
2.1 师爱的研究综述 |
2.2 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
2.3 学习效能感研究综述 |
2.4 已有的研究不足和本研究的创新 |
3. 研究构想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方法 |
4. 《聋生感受的师爱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维度的构想 |
4.2 问卷施测 |
4.3 题项的筛选与分析 |
4.4 信效度分析 |
5. 聋生感受的师爱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工具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6. 聋生学习动机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被试的选取 |
6.3 研究工具 |
6.4 数据处理 |
6.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7. 聋生学习效能感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被试的选取 |
7.3 研究工具 |
7.4 数据处理 |
7.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8. 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其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的关系 |
8.1 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8.2 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动机的回归分析 |
8.3 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8.4 聋生感受的师爱和学习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8.5 聋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8.6 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检验 |
9. 总讨论 |
9.1 问卷的编制 |
9.2 聋生感受的师爱现状 |
9.3 聋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
9.4 聋生学习效能感的现状 |
9.5 聋生感受的师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 |
9.6 教育建议 |
9.7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
10.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论“师爱”的特征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教师爱的智慧:内涵、结构及启示[J]. 李建伟,胡凌燕.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02)
- [2]规训与惩罚:高校师范生师爱教育研究[J]. 剡自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3]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 宋淋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研究[D]. 钱彩秀.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关于师爱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 孟静.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 [6]师爱样貌研究:问题与可能[D]. 沈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师爱对藏区学生发展的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中学艺术教学中的师爱实践为例[J]. 张泽鼎. 考试周刊, 2017(58)
- [8]师爱基本理论再审思[J]. 郑欢,钱飞,陈宁.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0)
- [9]“大爱无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D]. 蔺晓康. 渤海大学, 2014(09)
- [10]聋生感受的师爱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D]. 崔霞丽. 西南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