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CFCs替代品代码命名(论文文献综述)
熊建平[1](2021)在《基于热门产品分析的跨境电商选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子涵[2](2021)在《阴离子改性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过量开采和使用传统化石能源所带来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人类社会的重视。因此,探索和开发新型高效的可持续能源迫在眉睫。在各种新兴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水电解所产生的能量密度高且环境友好的氢能被认为是化石燃料的潜在替代品。水的电解涉及两个基本的半反应:阴极上的氢气析出反应(HER)和阳极上的氧气析出反应(OER),但由于其涉及的多电子转移过程,使用电解水生产氢气需要依赖相应的电催化剂以克服反应过程中的能垒。虽然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典型的贵金属基HER电催化剂在酸性电解质中的催化性能是高效且稳定的,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稀有性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因此,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开发了多种地球含量丰富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然而,与贵金属相比,它们的催化活性仍未达到理想的目标。此外,它们中的大多数仅在酸性介质或碱性电解质中发挥其最佳活性,而理想的电催化剂需要在不同p H值环境下的HER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根据以上背景,本文以过渡金属磷化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离子改性为催化材料的改性方法,合成了两种阴离子改性的过渡金属磷化物电催化析氢材料,对其形貌、物相、电子结构以及催化机理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分析,对其电催化析氢反应活性进行了测试,具体内容如下:(1)以可控制的方式在CoP催化剂中引入缺陷并调节其电子结构以增强催化活性。首先,通过水热法得到Co2(OH)2CO3/CFC纳米片阵列,再先后在惰性气体中以NH4F和Na H2PO2作为氟源和磷源原位氟化和磷化得到F-CoP/CFC纳米片阵列。选择将氟混入磷化钴合金中是因其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在F-CoP/CFC中同时产生F阴离子掺杂和形成P空位的双重作用,使改性后的催化剂在中性环境下HER的催化活性提高了近15倍。X射线吸收近边缘结构(EXAFS)曲线拟合结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了CoP中双缺陷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双重缺陷策略有益于增加活性位点的暴露程度,调整表面润湿性以及优化CoP在HER过程中的电子配置。(2)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搅拌法原位自组装制备在氧化石墨烯上垂直生长的氧化硼镍,再将获得的前驱体在Ar/NH3混合气氛中以Na H2PO2作为磷源原位磷化得到与石墨烯复合的双零价非金属(N和B)掺杂的Ni2P纳米颗粒(N,B-Ni2P/G)。该催化剂可以在所有p H值下以高活性和稳定性充当氢析出的电催化剂,并且与纯相Ni2P或是单元素掺杂的样品对比,N,B-Ni2P/G在所有p H条件下达到电流密度为10 m A cm-2时都具有更低的过电势,同时经过稳定性测试表明该催化剂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对该催化剂的形貌、物相、化学组成成分等一系列表征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结果,我们发现双零价非金属元素的掺杂有利于增强催化剂的内在催化活性和电荷传输能力,同时催化剂表面能够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
郭津毓[3](2020)在《中国后发企业再创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起步晚是我国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因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后发企业,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劣势。然而,即便在这种劣势下,我国仍然有一批企业追赶甚至超越了各自的国际竞争者。传统的西方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性、难以被模仿和不可替代。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新兴市场企业并没有掌握更加独特、稀缺的资源,现有研究尚未对新兴市场后发企业创新追赶的微观机制进行深入的阐释。通过对一些中国领先企业进行访谈,发现这些企业的追赶历程大都经历了多代产品开发的过程,通过几代产品的开发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被称之为“再创能力”。本研究基于知识基础观的理论视角,围绕再创能力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中国后发企业的再创能力有哪些内涵;第二,再创能力应该如何测量;第三,再创能力的前因和其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第四,中国后发企业提升再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途径有哪些。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基于8家中国领先企业25位中高层研发部门管理者的访谈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编码,识别出了再创能力的三个维度,即“吐纳”、“传承”和“参验”,并对这三个维度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吐纳”指企业通过内外部的交流与沟通、互动与反馈,不断获取外部新知识的过程;“传承”指企业利用各种惯例和流程促进企业知识进行跨产品代际转移的行为;“参验”指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反思、质疑、试错、判断和验证,对知识进行更新的过程。其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再创能力的测量量表。并以212家中国企业为样本,检验了再创能力的构建效度以及预测效度。结果表明,在诸多可能的测量模型当中,反映型一阶、反映型二阶测量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指标,同时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再创能力的概念与渐进式创新能力、突破式创新能力、创造性模仿等概念有良好的区分度,为这一概念的有效性和新颖性提供了支持。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一概念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再次,基于案例和理论分析构建了再创能力的前因与后果模型。以204家IT业企业为样本,探索了半结构化的创新过程以及模块化产品设计对再创能力的影响,以及再创能力能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节奏进而影响持续创新绩效的机理,并对模型的中介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半结构化的创新过程以及模块化的产品设计能显着的提升企业再创能力,再创能力能通过正向影响产品开发节奏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绩效。同时,再创能力和产品开发节奏在半结构化和产品模块化与持续创新绩效间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再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提升创新的自由度,加强对创新的控制,使用模块化的产品开发策略、加强知识的吐纳、传承和参验、建立良好的产品开发节奏等,为企业培养再创能力,持续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决策参考和依据。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论贡献,首先,本研究通过再创能力的概念揭示了中国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微观机制,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领域的理论文献。同时本文对再创能力的概念化研究也是对复合基础观中“复合式能力”的进一步扩展,为本土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次,对再创能力的量表发展为基于再创能力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为后发企业创新追赶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最后,对再创能力的前因与后果研究在丰富后发企业追赶领域文献的同时,还为模块化研究领域以及新兴的产品上市策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杨哲[4](2020)在《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部门是世界前三大能源消耗部门之一,工业制造过程中消耗的20-50%的能量以废热的形式流失,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低温余热的排放量巨大,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的回收利用,就能提高能源利用的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针对工业应用,高温热泵是一种能将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的高效节能型技术,然而我国现有的高温热泵主要集中在60-90℃的温度区间,在实际运行中无法提供更高的制热输出温度,大大限制了其在诸多工业过程中的使用和推广。为弥补国内制冷热泵市场100℃以上冷凝出水的高温热泵的空白,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达到120℃制热的高温热泵系统,从高温工质筛选、高温热泵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计算、数学模型与系统仿真模拟三方面展开研究。在高温工质筛选部分,本文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和查询REFPROP的数据库实现了高温工质的理论循环计算,结果表明:R152a与R134a适合80℃以下的工况,R1234ze在80-100℃热工性能优异,当冷凝温度高于100℃时,R245fa是较为理想的高温工质,唯一不足是单位容积制热量偏低。在高温热泵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计算部分,本文针对高温热泵的运行特点,选择适合高温工质工作的压缩机与膨胀阀,并对换热器进行设计计算。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系统仿真部分,本文对压缩机采用效率法、冷凝器和蒸发器采用分区计算的方法建立了高温热泵四大件的稳态仿真数学模型。使用EES方程求解器,对于不同工况下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输入功率、性能系数COP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机组在120℃冷凝,45℃温升的工况下COP为4.32,制热量达到了201.1k W。并对过冷度和过热度变化对系统循环的影响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过冷度从2℃增加到10℃,系统制热量增加17.1%,压缩机的输入功率增加10.3%,COP值增加了8.9%;过热度从10℃减小到2℃,系统制热量增加14.7%,压缩机输入功率增加7.2%,COP值增加了11.5%。增大液体过冷度和减小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性能系数。
王海丽[5](2020)在《复合钻头的包井服务策略研究 ——以X公司为例》文中提出X公司是一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石油钻采装备——石油钻头。近几年,X公司研发生产的新产品复合钻头在复杂难钻地层的钻井中使用效果优异,市场前景大好。但接连出现几次故障,给客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市场拓展变得非常困难。本文运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对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现状、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找到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解决方案——包井服务,并确定了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的理想目标市场,制定了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的策略组合。本文首先研究了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动态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共性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分析X公司的营销现状、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然后构建复合钻头营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原始数据,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复合钻头营销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解决方案——包井服务。接下来构建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分析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细分市场吸引力权重系数。然后构建包井服务目标市场选择分析模型,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理想目标市场权重系数,确定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的理想目标市场。最后制定了包括产品策略、服务策略、促销策略和价格策略的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策略组合。石油钻头行业的营销策略鲜有人研究,本文为复合钻头制定的包井服务策略是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果,对石油钻头行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穆心恒[6](2019)在《《绿色智能建筑:引领先进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英语翻译在当今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目的论四原则为指导,并以绿色建筑文本为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归纳总结科技类文本的翻译方法,优化译文质量,为国内科技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报告截选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Nilesh Y.Jadhav教授撰写的《绿色智能建筑:引领先进技术》中的一部分作为源文本。以翻译实践为基础,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报告第一章介绍了任务背景、意义以及绿色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第二章为任务过程的介绍,包括寻求理论支撑、完成翻译任务、做好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第三章为案例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选取具体实例,在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忠诚原则的指导下,分别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对相关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作出分析。最后一章,笔者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此次翻译任务以及翻译报告的撰写,笔者增强了对科技英语的认识,同时丰富了国内绿色智能建筑文本的翻译研究。在文本分析中,本文创新性地在目的论三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第四个原则,从而更加全面地指导翻译实践。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今后科技英语翻译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以便更加客观地传递原文信息。
李子姮[7](2019)在《论价值创造原则在全球税收分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2008-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收入的减少(既包括经济形势不景气引起的税源萎缩,也包括因为更激进的国际税收筹划引起的税基被侵蚀),以及与之相比更恶劣的问题——跨国公司激进的税收筹划等带来的税收负担不公平(主要方式是利润转移),使得国际社会对双重不征税问题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甚至成为国际税收理论和实践领域最重要的话题。2013年,在20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受G20的委托开展了“应对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解析和行动计划”相关研究工作,这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税收改革项目。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并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进行全球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税务管理都提出新的挑战。数字经济模式下的各种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出现,也给税收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正如OECD所言,现行的国际税收规则体系已经跟不上跨境商务实践的变化,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无形资产活跃的领域。出于应对全球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各税收管辖区对国际税收征管协作的共识增加,国际税收合作空前加强。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注意到,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规则诉求正在转化为新的规则制定机制,而我国恰恰是这些新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本文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背景的认识,去思考价值创造与税收归属背离,以及如何运用价值创造原则去改善现有国际税收规则以及完善我国国内法的相关设定,促进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新一轮国际交往中取得应有的利益,支持全球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改善。本文所使用的价值创造概念,是指为了最终形成一项产品或服务,由发生生产活动到最终成为产品成功销售,为客户提供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所经历的全部创造价值的活动单元。这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组合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以链式模式呈现,随着生产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提供的辅助支撑作用增强,价值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链式模型,而是呈现出网状发展和环状发展的趋势,被创造出的价值在市场中的实现不再局限于最终产品,而是有可能在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随着副产品的出现不断产生。价值创造是否与税收的国际分配相符合,是否可以以价值创造为原则指导和改善国际税收分配,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终极问题。通过对一些实证数据的研究,本文发现: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或者说至少现行税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贸易制度等一系列国际经济交往依赖的传统规则存在容纳跨国公司实施人为利润转移的可能性。具体而言,美国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过人为配置全球资产布局调控全球整体税收负担的倾向,他们在美国每增加布局1%的长期资产,税前利润仅相应增加0.44%;在目前的企业内部资源全球配置现状下,美国跨国公司每将1%份额的销售收入核算在美国,则分配在美国的税前所得将增加其全球份额的0.89%左右,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过人为调整销售收入调控全球整体税收负担的倾向;海外税率对本土实际税率的影响与美国跨国公司将利润核算在美国的比例正相关,海外税率每导致本土税率变化1个百分点(于法定税率21%、35%而言),核算在本土的利润比例提高或降低1.21%,也就是说海外税率与本土税率的比较情况是富有弹性的,跨国公司会敏感的根据双边税率情况相机调整全球利润核算分配。在论述了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存在偏差可能性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如何选取一个新的原则指导国际税收分配。价值创造原则较好的保持了税收制度的公平和中性,也在继承和发展现行国际税收分配原则方面有很好的衔接性和过渡性,在经济数字化的条件下,“价值创造”原则与“属地”原则、“独立交易原则”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比属地原则的语义内涵更丰富,而“独立交易原则”有望在价值创造原则的指引下完成提升和改造。但也应该客观承认,价值创造原则的使用,目前还存在由理念转为实践的落地风险、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双重征税、可能对一国的国内税收体制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等执行风险。综合考虑利害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价值创造原则对主导或者辅助调整完善现行国际税收规则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都有较好的适应性。价值创造原则能够较好的解决税收归属与价值创造发生背离的问题,实现国际税收经济价值观层面的原则公平。价值创造在价值创造原则的指引下,一些传统国际税收概念要按照价值创造的理念进行更新;以转让定价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操作方法、技术手段应该运用价值创造理念引导改变;一些以往不被重视的地域优势等价值创造因素,会被重拾重视程度。在价值创造与国际税收规则的具体结合上,本文选取造成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不匹配的部分重要元素(PE、CFC等),以及国际税收规则中的核心——转让定价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论述。运用价值创造原则对更新国际税收术语中的失效概念有积极作用。经济数字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形态,要素和企业主体的流动性增强、数字经济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依赖度加强、网络效应对经济生活的互动性影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虚拟化,对国际税收规则体系中的很多专业术语都提出需要与时俱进的挑战。第一,互联网企业可以在形式上并不表现为MNE,但事实上他们却可以通过网络将服务送达世界各地,成为实际意义上的MNE。但是按照现行国际税收规则,PE概念的设定成为妨碍各国对外国互联网企业在本国开展经济活动征税的屏障,而消费者的购买力恰恰是这些国家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来源国理应获得国际税收分配权,达成属地意义上的公平。在认同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定量确认数字化服务于来源国之间的税收分配联结度。由此就需要创新一个数字化常设机构的概念,这一概念应该保持同现有国际税收规则一致,将数字化的问题在现有规则下得到解决,使得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所产生收益的所得税在来源国、东道国之间公平分配。应该从取消一些表述和增加一些表述两个方面共同施策,对现行PE概念予以完善。最主要是考虑取消OECD范本中关于“固定场所”以及“永久性场所”的相关表述,而将“显着经济存在”这一术语正式纳入税收协定范本的表述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修订国内法和国际法两条路径,促进常设机构概念重构的实现。第二,本文认为很多避税的方法都是通过建立海外公司实现的,这些海外公司很大程度上多数被建设为税收意义上的CFC,CFC实际上已经成为税基转移的地理支撑。在当下的国际经济交往中,互联网企业运用设置双重公司法人构架转移高移动性资产实现避税;制造业跨国公司通过向CFC转让无形资产侵蚀母国税基;CFC与混合金融工具管理错配结合,夸大“现金盒”风险承担实现税基转移;CFC与税收协定滥用结合,将资本利得转移至低税区。因此本文建议,丰富CFC控制类型的具体内涵,增加测试条件;不断改进CFC规则,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本文认为不适合在国际公法的路径上解决,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个居民国对国内法的完善。这种实现路径上的客观要求,决定了CFC规则如果希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更大的正向引导作用,各国就要让渡一部分税收主权,借鉴OECD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治理原则,寻求国内法规在国际上的相对统一。第三,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性质界定出现灰色地带,这直接导致人们无法确定一笔基于无形资产产生的收入到底该适用哪一条的国际税收协定条款。销售商品和服务、授予特许经营权具有截然不同的商业内涵。前者是指将法人所有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售卖给客户,使客户获得生活资料或服务、生产资料或过程服务的行为;后者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将自己的商标、产品经营权、商业秘密、专利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授予受许人使用并向受许人收取费用,受许人依托被授予的无形资产使用权开展经营活动的商业模式。本文认为,如果交易的实质是客户采购的目标是以数字化方式传递的产品,而非获取供商业性使用的版权,此时数字化产品或服务的国际间转让交易与实物贸易的商品交割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其所得优先考虑适用营业利润条款。如果客户采购数字化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进一步商业化利用该数字化产品的版权问题,则有关款项优先考虑适用特许权使用费条款。转让定价制度是近百年来国际税收制度体系当中最为重要,内容和方法最为健全的部分。在国际税收分配的实践当中,转让定价对解决税收侵蚀,将价值链上产生的全部税收比较公平合理的分配在各个税收管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原有转让定价制度的基础不断弱化,需要以价值创造原则为指引改良转让定价制度。第一,转让定价制度的存在基石受到挑战,单一企业的全球独立性进一步弱化。MNEs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实施者恰恰就说明了独立交易原则仅仅是大多跨过交易中的一种假设,合同安排的实质相关性难以考察。关联交易中的价值链分析、可比性分析都是基于MNE内部关联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各种文件条款,这实际上很可能与经济实质相去甚远。特别是以IP为交易标的的合同,对合同文本进行人为操纵的空间很大,基于此的分析可能更进一步扭曲了经济实质。一些成本中心类型的海外公司在IP的研发、提升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从未参与,也不承担IP投入市场后价值实现的风险,但根据MNE内部签署的各类文件,IP收益却被确认在这家海外公司,可比交易的缺失成为转让定价制度未来适用的最大挑战。跨国公司产品生产的个性化,以及客户需求的个性化,都使得可比交易变得更加难以寻找。在数字经济和无形资产领域,交易内容的虚拟化,也给可比交易的确定带来挑战。但本文也支持,目前尚未有迹象显示转让定价方法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独立交易原则的转让定价指南将更为清晰和加强,而运用价值创造的理念去改善这一长期实践检验过的方法,才是完善国际税收制度体系的最优选择。第二,为了使传统的转让定价制度焕发新的生命力,需要将价值创造的原则注入其中,对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改良。包括:将准确识别关联企业之间的商务和财务关系、交易条件以及相关经济特征作为可比性分析的首要环节;将准确界定交易安排的操作口径从“可比性因素”调整表述为“经济特征+可比性因素”;加强合同条款内容与实际执行合同的比较;特别是在无形资产交易领域,更加广泛的运用功能分析;在对经济实质分析的阶段引入价值链分析法等。第三,新的转让定价制度体系的建设,应该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在转让价格的确认上更多考虑区位优势因素。区位性特殊优势价值贡献的税收体现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由此,一些转让定价技术性的问题也应该被重视,如利润分割法在技术层面的不断完善。最后,本文对如何应用价值创造原则指导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税收新规则的制定,以及完善国内法相关制度提出建议。虽然我国是在价值创造地纳税的积极倡导者,但我国也同样面临着在国际社会中继续发声,促进价值创造原则运用的艰巨任务。同时,践行价值创造原则,我国的国内法修订之路也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BEPS所提出的一些最佳实践方面。本文提出了促进制定我国属地价值创造与税收利益分享相关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利用好国际交往的平台;二是注意税收主权的敏感性;三是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从如何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如何修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做好实际征管工作落实改革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建议我国积极参与、主导与价值创造相一致的国际税收新规则制定。识别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最佳时机,主导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相匹配。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税收理论体系和法规体系。第二,进一步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相关在制度设计。加强关联交易基础数据管理;加强价值链风险管理;加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转让定价管理;加强区位优势价值贡献转让定价管理以及进一步加强APA机制的应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对价值创造原则的坚持应该的是灵活的,在一些确实涉及我国公允税收诉求,价值创造原则又无法支撑的问题上,要积极寻找替代路径,适当放弃价值创造原则,如建立“安全港”等特殊适用制度等。第三,在一些问题突出领域,尽快实践BEPS最佳实践。如:在国内法制定上积极作为,系统完善我国关于CFC规则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无形资产收入属性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运用新市场财政学市场平台观,观察国际经济交往为什么不能使用单独行政规制的手段进行国际税收分配问题。论述了各税收管辖区的政府及其公共权力,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不再表现为管理、规制,而是竞争和协作。各税收管辖区政府所主张的税收分配权的实现,也要通过与传统市场主体——企业,一样在国际市场这个大平台上以全新的方式协商、合作,取得与其价值创造来源地相匹配的税收利益。说明了价值创造原则的合理性之一在于与市场机制的配合。第二,提出了国际税收分配意义上与价值创造相关因素指标。包括四类:资本和资源;技术;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或相关控制使用权利)。技术包括技术诀窍、专利等知识产权、网络平台及其控制的用户资源。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包括知识经验、管理者才能、技术劳动者熟练程度、劳动力。市场包括成本节约、市场溢价。第三,依据价值创造原则对国际税收分配的指导,针对当前关于“在价值创造地纳税”的理论原则性学术成果较多的现实,本文提出若干可以付诸实践的解决方案。如:将超常规利润价值创造来源地之间分配,如何修订落实区位优势在转让定价中的体现等。
陈慧芳[8](2019)在《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臭氧消耗潜能值及全球变暖潜能值均为零的氨制冷工质在制冷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液氨事故频繁发生,基于氨的毒性及燃烧爆炸危险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涉氨制冷企业工艺过程繁琐、复杂,并且企业数量庞大、规模不一,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异,如何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降低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给企业职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以涉氨制冷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出发,以期为我国涉氨制冷企业建设出一套有效、实用的风险管控体系。首先对涉氨制冷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风险分析结果及以往事故情况,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涉氨制冷风险管控体系,再运用德尔菲法及MATLAB软件对体系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武汉市某涉氨制冷工程实例展开企业综合风险评价,进而得到企业的整体生产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收集的资料及文献,对涉氨制冷企业相关知识进行理论学习,了解企业制冷工艺原理以及主要设备设施,然后从制冷剂氨物质、工艺、设备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涉氨制冷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总结涉氨制冷企业常用风险评价方法;(2)结合涉氨制冷企业风险分析结果及以往液氨生产安全事故情况,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并对体系各指标的内容进行介绍,分析其在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中的具体应用。该体系共包含三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为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准则层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风险分析与分级、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风险管理、应急救援及职业健康,要素层包括26个指标。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可为涉氨制冷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3)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大小进行计算,然后结合武汉市某涉氨制冷企业工程实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综合风险展开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处于良好这一等级,企业在“风险分级”、“隐患申报”、“隐患治理”、“调复岗人员的教育培训”、“风险管理信息化”、“职业病申报”及“职业危害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为了提高企业风险管控的总体水平,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有关负责人应针对现存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特别是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力度,时时关注各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涉氨制冷企业的风险管控中,既能综合分析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发现不足之处,同时也是制冷行业的又一次革新,对我国涉氨企业及其他行业的风险管控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雄亚[9](2018)在《美国低GWP值可燃制冷剂评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2016年10月,国际社会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围绕HFCs的削减达成了新的基加利修正案,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低GWP值替代品成为近年来行业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美国在低GWP值可燃制冷剂研究与评估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我国低GWP值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可燃制冷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为[10](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二、浅谈CFCs替代品代码命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CFCs替代品代码命名(论文提纲范文)
(2)阴离子改性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解水技术 |
1.2.1 电解水的历史 |
1.2.2 电解水的原理 |
1.2.2.1 电催化析氢过程的原理 |
1.2.2.2 电催化析氧过程的原理 |
1.3 过渡金属基催化剂电解水现状研究 |
1.3.1 过渡金属碳化物 |
1.3.2 过渡金属硫属元素化物(硫化物和硒化物) |
1.3.3 过渡金属磷化物 |
1.4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二章 氟表面改性的磷化钴纳米片阵列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材料合成方法 |
2.2.3.1 Co_2(OH)_2CO_3/CFC纳米片阵列的合成 |
2.2.3.2 CoF_2/CFC纳米片阵列的合成 |
2.2.3.3 F-CoP-Vp/CFC纳米片阵列的合成 |
2.2.4 F-CoP-Vp/CFC的表征方法 |
2.2.5 F-CoP-Vp/CF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6 F-CoP-Vp/CFC的 DFT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墨烯负载零价氮/硼掺杂磷化镍的制备及其中性析氢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材料合成方法 |
3.2.3.1 Ni-B纳米片/石墨烯层状异质结构的合成(Ni-B NS/G) |
3.2.3.2 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 |
3.2.3.3 石墨烯负载的N,B-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N,B-Ni_2P/G) |
3.2.3.4 石墨烯负载的B-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B-Ni_2P/G) |
3.2.3.5 B-Ni_2P的合成 |
3.2.3.6 N,B-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 |
3.2.4 N,B-Ni_2P/G的表征方法 |
3.2.5 N,B-Ni_2P/G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6 N,B-Ni_2P/G的DFT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中国后发企业再创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现状 |
1.3.2 多代产品创新研究现状 |
1.3.3 与再创能力相关的其他能力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多代产品的概念 |
2.1.2 再创能力的概念 |
2.1.3 再创能力与其他相关能力的对比 |
2.2 创新专属性理论 |
2.2.1 专属性的概念 |
2.2.2 专属性的类型 |
2.2.3 再生专属性的影响因素 |
2.3 知识基础观 |
2.3.1 知识基础观的提出 |
2.3.2 知识基础观的内涵 |
2.3.3 吸收能力理论 |
2.3.4 产品序列开发中的知识演化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后发企业再创能力的案例研究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分析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再创能力概念发展 |
3.3.1 吐纳 |
3.3.2 传承 |
3.3.3 参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创能力的量表发展和验证 |
4.1 测量量表开发流程 |
4.2 再创能力量表开发 |
4.2.1 量表题项开发 |
4.2.2 反映型指标和构成型指标 |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3.1 问卷发放 |
4.3.2 变量测量 |
4.4 量表验证 |
4.4.1 构建效度验证 |
4.4.2 预测效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再创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再创能力的前因:半结构化和模块化 |
5.1.2 再创能力的后果:产品开发节奏和持续创新绩效 |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2.1 半结构化和产品模块化对持续创新绩效的影响 |
5.2.2 再创能力的中介效应 |
5.2.3 再创能力通过产品开发节奏影响持续创新绩效的机理 |
5.2.4 再创能力和产品开发节奏的链式中介效应 |
5.3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5.3.1 问卷设计 |
5.3.2 变量测量 |
5.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4 数据分析 |
5.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3 假设检验 |
5.5 实证结果讨论 |
5.5.1 结果分析 |
5.5.2 理论贡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后发企业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 |
6.1 再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半结构化创新提升路径 |
6.1.1 创新的“自由度”的提升路径 |
6.1.2 创新“控制”的提升路径 |
6.2 再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模块化产品开发提升路径 |
6.2.1 模块化产品架构的形成 |
6.2.2 模块化产品开发过程 |
6.3 通过再创能力和良好的产品开发节奏提升创新绩效 |
6.3.1 通过再创能力提升创新绩效 |
6.3.2 通过良好的产品开发节奏提升创新绩效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再创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 企业能力与绩效调查问卷 |
附录3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MPLUS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1 能源现状 |
1.2.2 余热资源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温热泵国外研究现状 |
1.3.2 高温热泵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热泵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温工质的选择 |
2.1 制冷剂的发展与命名 |
2.2 高温工质选用原则 |
2.3 工质理论循环计算模型 |
2.3.1 使用MATLAB调用REFPROP软件 |
2.3.2 工质理论循环过程 |
2.3.3 循环过程计算方法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2.4.1 温度区间70-100℃的计算结果 |
2.4.2 温度区间90-120℃的计算结果 |
2.4.3 计算结果分析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温热泵系统设计计算与主要部件选型 |
3.1 压缩机选型 |
3.2 换热器计算 |
3.2.1 计算软件介绍 |
3.2.2 蒸发器设计 |
3.2.3 冷凝器设计 |
3.3 膨胀阀选型 |
3.4 热泵机组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热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数学模型建立的概述 |
4.2 压缩机模型 |
4.3 膨胀阀模型 |
4.4 换热器模型 |
4.4.1 冷凝器模型 |
4.4.2 蒸发器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算法设计及仿真结果分析 |
5.1 仿真软件介绍 |
5.2 仿真算法设计 |
5.3 模型验证 |
5.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
5.4.2 过冷度与过热度对热泵循环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复合钻头的包井服务策略研究 ——以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营销策略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X公司营销现状、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分析 |
2.1 X公司营销现状 |
2.2 X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3 X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
2.4 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面临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公司复合钻头营销解决方案 |
3.1 构建营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3.2 营销影响因素识别 |
3.3 营销策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选择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的目标市场 |
4.1 市场细分和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分析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策略 |
5.1 X公司市场营销理念、战略及实施包井服务策略的保障措施 |
5.2 X公司复合钻头包井服务策略组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复合钻头营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 B:X公司复合钻头细分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 C:IADC国际钻头磨损等级评价表 |
(6)《绿色智能建筑:引领先进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task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3 Literature review |
1.4 Features of EST: taken ST as examples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Task process |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 4 Summary |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
4.2 Limitations of the task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Translated Text《绿色智能建筑-引领先进技术》 |
Appendix 2: Source Text Green and Smart Buildings -Advanced Technology Options(Excerpts) |
作者简历 |
Acknowledgements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论价值创造原则在全球税收分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的创新与探索 |
四、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价值创造 |
二、价值链 |
三、经济全球化 |
四、转让定价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是否存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研究 |
一、认为存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观点 |
二、认为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可能并不存在的观点 |
第二节 关于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相关原则的研究 |
一、绝对地的与价值创造相一致 |
二、拟合地与价值创造相一致 |
第三节 关于属地税收与价值创造背离现象、模式和机理分析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现行国际税收具体规则与价值创造原则相违背研究 |
一、数字经济对价值创造原则应用的挑战 |
二、价值创造原则对转让定价政策目标和方法的调整 |
三、价值创造原则对反避税措施的改进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价值创造理论 |
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
三、经济增长理论对价值创造的解读 |
四、要素和效用价值创造学说 |
第二节 竞争理论、新市场财政学与全球价值链 |
一、国家竞争理论 |
二、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及其市场平台观 |
三、波特的普通价值链理论 |
四、全球价值链 |
第三节 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 |
一、税收公平 |
二、税收中性 |
三、税收公平与税收中性的关系 |
第四节 税收归属理论 |
一、税收管辖权的依据 |
二、税收管辖权的分类 |
第四章 关于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偏离现象存在的验证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以苹果公司为例 |
一、全球价值链布局 |
二、在全球价值链上插入的税务安排 |
第二节 关于国际税收归属与价值创造背离现象是否存在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参数选取 |
三、建立模型 |
四、参数估计 |
五、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应用价值创造原则指导全球税收分配 |
第一节 关于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指导原则的辨析 |
一、在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之间的选择 |
二、独立交易原则 |
三、价值创造原则与属地原则、独立交易原则的关系 |
四、应用“在价值创造地纳税”原则的风险 |
第二节 将价值创造做为改造现行国际税收规则的主要原则 |
一、将价值创造做为改造现行国际税收规则主要原则的原因 |
二、可作为国际税收分配意义上价值创造因素的指标 |
三、价值创造原则的应用方向 |
四、其他原则对价值创造原则的有益补充 |
第六章 运用价值创造原则更新国际税收术语中的失效概念 |
第一节 国际税收术语中有关概念的失效 |
一、经济数字化成为导致传统概念失效的主要原因 |
二、国际税收传统概念失效的表现 |
第二节 常设机构概念的地理性失效及相关政策完善建议 |
一、常设机构概念的地理性局限 |
二、重构常设机构概念使其符合与价值创造相一致 |
三、实现常设机构概念重构方法路径 |
第三节 税基转移的地理支撑——CFC及相关政策完善建议 |
一、规避现行CFC规则实现税基转移的表现 |
二、完善CFC管控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四节 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性质界定出现灰色地带 |
一、无形资产产生的收入难以界定税收协定适用条款 |
二、对无形资产收入适用条款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以价值创造原则为指引改良转让定价制度 |
第一节 转让定价制度完善的定位 |
一、转让定价制度的存在基石受到挑战 |
二、将转让定价制度的完善定位于改良 |
第二节 以价值创造原则为指引改良转让定价制度完善的安排 |
一、调整可比性分析的首要环节 |
二、完善确界定交易安排的分析步骤 |
三、加强合同条款内容与实际执行合同的比较 |
四、在无形资产交易领域更加广泛的运用功能分析 |
五、在对经济实质分析的阶段引入价值链分析法 |
第三节 在转让定价的确认上更多考虑区位优势因素 |
一、区位优势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
二、区位优势因素在转让定价的确认中被长期忽视 |
三、区位优势与价值创造的匹配 |
四、体现区位优势的转让定价方法 |
第八章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促进全球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协调的实践及相关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促进全球价值创造与税收分配协调的实践 |
一、转让定价相关规制措施 |
二、预约定价安排相关规制措施 |
三、资本弱化相关规制措施 |
四、一般反避税管理措施 |
第二节 政策建议——立足于我国国际经济交往需求 |
一、基本原则 |
二、相关政策建议 |
附录:缩略词表 |
参考书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液氨事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化工企业风险管控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分析 |
2.1 氨制冷工艺介绍 |
2.1.1 氨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 |
2.1.2 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
2.2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识别 |
2.2.1 氨物质的风险 |
2.2.2 工艺风险 |
2.2.3 设备风险 |
2.2.4 管理风险 |
2.3 风险评价 |
2.3.1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
2.3.2 评价方法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
3.1 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
3.2 风险管控体系的介绍 |
3.2.1 风险分析与分级 |
3.2.2 隐患排查与治理 |
3.2.3 安全教育培训 |
3.2.4 风险管理 |
3.2.5 应急救援 |
3.2.6 职业健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涉氨制冷企业风险评估 |
4.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4.1.1 德尔菲法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MATLAB计算软件 |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
4.3 工程实例应用 |
4.3.1 企业概况 |
4.3.2 确定评价因素集 |
4.3.3 确定评语集或评价等级集 |
4.3.4 进行单因素评价 |
4.3.5 建立评价矩阵 |
4.3.6 确定权重向量 |
4.3.7 模糊合成与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美国低GWP值可燃制冷剂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低GWP值可燃制冷剂评估研究的背景 |
2 美国低GWP值可燃制冷剂评估研究进展 |
2.1“A2L制冷剂风险评估”项目 |
2.1.1 项目组织与目标 |
2.1.2 项目实施 |
2.2“新型低GWP值制冷剂的可燃性度量标准”项目[11] |
2.2.1 项目组织与目标 |
2.2.2 项目实施 |
2.3“可燃制冷剂研究”项目 |
2.3.1 项目组织与目标 |
2.3.2 项目实施 |
1) AHRI子项目[13] |
2) NIST子项目[15] |
3) ORNL子项目[16] |
3 结束语 |
(10)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思路设计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
2.2.1 语义网概述 |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CFCs替代品代码命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门产品分析的跨境电商选品策略研究[D]. 熊建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阴离子改性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D]. 赵子涵. 济南大学, 2021
- [3]中国后发企业再创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 郭津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余热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仿真研究[D]. 杨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复合钻头的包井服务策略研究 ——以X公司为例[D]. 王海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绿色智能建筑:引领先进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穆心恒.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论价值创造原则在全球税收分配中的应用[D]. 李子姮.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涉氨制冷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研究[D]. 陈慧芳.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9]美国低GWP值可燃制冷剂评估研究进展[J]. 李雄亚. 制冷与空调, 2018(10)
- [10]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