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

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

一、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论文文献综述)

何孟艳[1](2018)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邮轮旅游因其全球化的节点经济及显着的规模效应等特征,具有进行区域合作的优势和内在必然性。随着世界邮轮市场的东移,亚太地区邮轮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日韩三国具有进行邮轮旅游合作的优势和内在需求,而目前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尚不深入,国内外对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的研究也相对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对邮轮产业发展及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旨在探索适用于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机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邮轮旅游、区域旅游合作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文章的研究问题及理论基础;其次,对邮轮旅游产业特征及中日韩邮轮旅游发展及合作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中日韩进行邮轮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框架,确定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中的相关行动者,并通过转译过程分析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构建出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行动者网络;最后,从政府、邮轮企业、行业协会三方面提出中日韩邮轮合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骆泽顺[2](2012)在《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以闽粤边界地王寿山为例》文中指出在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之下,边界地区的旅游合作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之一。我国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往往具有空间上的整体性、地域文化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但是,由于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系统和旅游市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导致省际边界地区的旅游业处于开发无序、竞争无序和管理无序的状态。为了实现省际边界地区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就有必要对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行政边界对旅游资源的刚性约束是问题的根源所在。现阶段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对省际边界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作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其次,本文对合作开发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探讨。从边界地区、边界类型、边界效应等概念入手,确立本文的研究对象之后,运用相关产权理论、行政区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系统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对合作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到结论认为应该利用资本的无界性去突破行政边界的刚性,以单一的开发主体去主导省际边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再次,本文通过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了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体系框架,明确了在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用以指导边界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闽粤边界地王寿山,对合作开发的策略、机制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设计。其中包括产权制度、“四位一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度;合作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委员会的合作开发的保障机制。

朱孔山,高秀英[3](2010)在《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与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营销主体多元化现象日益明显,应辨析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营销主体的职能,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山东省旅游公共营销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为获得旅游市场竞争优势,山东省应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公共营销组织,整合各营销主体的职能、优势,统一山东省旅游营销诉求,制定山东省旅游市场营销规划和旅游公共营销行为规范与细则,建立山东省旅游公共营销绩效评估体系。

丁辉[4](2010)在《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区域旅游在经历了单方面强调竞争之后,旅游竞合发展战略已取而代之。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实力强劲,而且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避暑度假胜地。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四城市旅游存在较强的同质性,旅游竞争激烈,不利于旅游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因而对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借鉴已有旅游竞合研究的成果,在梳理、分析国内外对旅游竞争和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思路。从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对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旅游竞合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论文基于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现状,从旅游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其旅游发展的同质性,并借助数学方法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竞争性进行量化研究。据此,从差异化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方面对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旅游竞合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其差异化旅游形象和多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论文充分考虑了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建立国内一流的、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度假地。从气候和海水浴场适宜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的避暑气候条件,借助大量的数学方法得出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具有适宜的避暑气候条件。论文最后提出了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的机制创新思路,主要包括管理机制创新、运作机制创新、整合机制创新、软环境创新、投资机制创新五个方面。同时,也指出了文章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张孝丽[5](2010)在《基于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分析的山东省入境游市场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对国民经济起到拉动作用,尤其是入境旅游可以为国家带来较多的外汇收入,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支持发展入境旅游业。80年代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兴旺的局面,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山东省作为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对入境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1978年,山东省年接待入境游客不足万人,到2004年实现接待入境游客100万人次,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2009年,山东省入境游客总数已经达到310万人次。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山东省入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折射出山东省旅游业强大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增长力。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积极采取措施拓展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是保持强大竞争力和持续增长力的关键。本文以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入境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国市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提出了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对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对山东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和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目标定位,提出拓展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陈业芬[6](2009)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及市场开拓研究 ——以山东省重点入境旅游城市为例》文中提出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另外,国际上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如“9.11”事件、国际恐怖事件、非典事件、金融危机等,都对国际旅游业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及时地进行市场分析,最大可能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动荡发展的国际旅游中立于不败之地。山东省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列。但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短腿。对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竞争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市场开拓策略,对于使山东省变劣势为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总结国内外近年来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成果,并采用波士顿矩阵与市场份额转移分析法相结合,对山东省主要旅游城市进行市场竞争态分析,并提出详细的市场开发策略。全文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理论和实践意义,指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设计了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入境旅游市场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国内对入境旅游市场研究集中在旅游市场特征、结构、预测、营销对策等方面;研究方法有波士顿矩阵、亲景度指数、灰色关联分析等;对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研究存在着研究不深入,模型单一等特点。第三部分:介绍本文所采用的主要模型:集中度指数、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和转移一份额分析法(SSM)。第四部分:介绍山东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格局和客源流向格局,指出本文所分析的13个主要客源市场和山东省6个主要旅游城市。第五部分:详细分析山东省的主要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并分别对6个主要城市进行市场定位分析。第六部分:主要在讨论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市场开拓策略,分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旅游营销策略和旅游环境优化策略。第七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阐述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喻萧萧[7](2009)在《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着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对旅游规划来说,空间结构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资源,在构建过程中紧密结合旅游市场,并以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为中心。空间结构的构建对寻找区域旅游发展优势、确定地域旅游开发的特色与方向、优化旅游区间的功能配置、制定旅游发展战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整合和优化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整合,联合开发旅游产品。为充分利用山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一方面,各地区遵循合理分工、突出特色、互相补充的原则,根据各区域间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区位状况,进行分段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各旅游区的主要功能,开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各区域可以实现互补互济,形成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本文以山东省为案例,根据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的最新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山东省旅游资源特征及时空分布、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旅游供给能力的时空差异等基础研究。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包括空间拓扑结构、功能相异的空间双核心、空间联系的驱动机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等。文章第四部分对山东旅游空间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山东省旅游增长极,根据综合得分,文章认为,青岛、济南、济宁分别作为山东省东部、中部和西南部的旅游增长极来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并对旅游中心地进行了等级划分。结合山东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区域旅游的“H”型空间支撑结构,包括东部沿海旅游带、胶济铁路旅游带、山水圣人旅游带。通过对区域旅游市场的整合与开拓,对旅游区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了两大一级旅游带、十大特色旅游区。最后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入手,提出了促进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及旅游产业合理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王蕾[8](2008)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趋势之一,纵观国内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同构性是困扰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大障碍,区域特点不突出,区域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等问题严重。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协作和空间协同以整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基于旅游业本身的特点与山东半岛的区位、资源优势,建立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与运行机制是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城市(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构成的地域空间组合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合作与分工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知识背景,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点——轴”空间结构理论和旅游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横向比较以及山东半岛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理分析,提出适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地域结构特点的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模式。全文内容与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初步整理与界定,在对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的旅游合作为重点,结合国内“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对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第三部分从经济地域结构、城市等级结构、区域功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系统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地域结构与功能。第四部分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角度,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供给设施等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对半岛城市群的旅游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点,提出制度创新、合作形式创新和旅游合作产品创新等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第六部分:提出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何维兴[9](2007)在《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全球范围看,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60年代,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7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增长速度位居各产业之首,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并有“无烟工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和旅游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旅游发展战略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作的安排。它以市场为导向,并注重市场与资源的耦合状况来进行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在充分分析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遇等方面,以及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并从山东省旅游开发领域及主要内容、旅游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它对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产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的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赫[10](2007)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成为全球性的旅游热点问题,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的重点领域。2004年中国旅游业的重要产业特征是全国范围内区域旅游合作的蓬勃发展。不仅全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数量成倍增长,而且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丰富,合作内容更加全面。尤其是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旅游协作区的形成,开启了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出现了新的高潮,合作地域进一步扩大,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的内容更加全面。2004年9月15日,山东省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淄博、东营等八个城市在青岛召开首界联席会议,共同签署《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宣言》,宣告成立半岛城市群旅游联合体,共同打造半岛城市群无障碍旅游区。这标志着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区域合作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山东省政府通过提出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想,旨在进一步提升山东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形成有特色、有发展潜力、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旅游经济品牌。随着半岛城市群旅游联合体的顺利运行,如何积极有效的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层次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上述背景,在系统总结已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概念以及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主体、内容、动力机制等进行了解析和界定。系统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及内涵,分别从半岛城市群兴起的背景以及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现状来阐述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从半岛城市群区域结构、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内容等方面对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内涵进行解析,之后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进行具体探讨。在总结三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具体操作构想,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引导和倡导作用,逐步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通过对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发展路径的研究来实现。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而如何使这种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保持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最后提出了促进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即政府机制、市场机制、旅游企业竞争合作机制、产业集群创新机制、行业协会协调机制以及产业升级机制来保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邮轮旅游迅猛发展
        二、区域合作是邮轮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中日韩具有开展邮轮旅游合作的条件和优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难点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邮轮旅游
        二、区域旅游合作
        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二、邮轮旅游发展研究
        三、区域邮轮旅游合作研究
        四、中日韩区域合作研究
    第三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概述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第三章 邮轮旅游产业特征分析
    第一节 邮轮产业发展
        一、世界邮轮旅游发展历程
        二、世界邮轮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节 邮轮产业及邮轮产业链
    第三节 邮轮旅游产业特征
        一、全球化网络的节点经济
        二、显着的规模经济特征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
        四、显着的季节性特征
第四章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背景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二、文化优势
        三、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四、中日韩邮轮旅游市场联系紧密
    第二节 中日韩邮轮旅游发展概况
        一、中日韩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比较
        二、中日韩邮轮港口发展
        三、中日韩邮轮旅游市场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现状
        一、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进程
        二、中日韩邮轮旅游航线现状及特点
第五章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第一节 确定行动者——哪些行动者参与邮轮旅游合作?
        一、政治行动者
        二、市场行动者
        三、社会行动者
        四、资源行动者
    第二节 分析转译过程——怎么构建邮轮旅游合作体系?
        一、问题呈现
        二、利益赋予与征召
        三、动员
        四、异议
    第三节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行动者网络构建
第六章 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机制
    第一节 政治行动者
        一、政府统筹安排机制
        二、利益补偿机制
        三、邮轮企业合作激励机制
        四、以“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委员会”为主体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社会行动者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机制
        二、以邮轮协会为主导的监控机制
    第三节 市场行动者
        一、资源、市场共享机制
        二、邮轮人才交流机制
        三、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以闽粤边界地王寿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1.2 研究内容、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
        2.2.2 我国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开发的现状
    3.2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资源方面
        3.2.2 旅游开发方面
        3.2.3 旅游营销方面
    3.3 本章小结
4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理论探讨
    4.1 相关概念界定
        4.1.1 边界地区与边界类型
        4.1.2 边界效应
        4.1.3 边界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4.2 研究应用的理论
        4.2.1 系统论
        4.2.2 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
        4.2.3 行政区经济理论
        4.2.4 博弈论
    4.3 合作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4.3.1 边界资源属性——省际边界地区旅游资源作为公共资源所面临的困境
        4.3.2 边界区位条件——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区位障碍和行政区经济的束缚
    4.4 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4.4.1 资源基础——边界区域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互补性
        4.4.2 制度基础——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4.4.3 合作开发的博弈分析
        4.4.4 合作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4.5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体系的构建
        4.5.1 开发体系构建的原则
        4.5.2 开发体系构建的方法
        4.5.3 开发体系的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闽粤边界地王寿山
    5.1 闽粤边界地王寿山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开发历程与现状
    5.2 合作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
        5.2.1 旅游资源区位条件
        5.2.2 地域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5.2.3 旅游资源属性
        5.2.4 制度基础
    5.3 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
        5.3.1 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5.3.2 创新开发理念,引入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5.3.3 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合作
        5.3.4 整合区域旅游产品,统筹旅游线路
    5.4 合作开发的制度设计
        5.4.1 产权制度
        5.4.2 “四位一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度
        5.4.3 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机制
    5.5 合作开发的保障机制
        5.5.1 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协调机制
        5.5.2 成立协调委员会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中不同主体的职能与地位
    1.政府
    2.企业
    3.第三部门 (社会团体)
    4.国际组织 (区域组织)
    5.社区居民
二、山东省旅游公共营销组织存在的问题
    1.旅游公共营销组织缺乏整合, 主体单一
    2.旅游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差
    3.将营销等同于促销, 缺乏全局性旅游营销规划
    4.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缓慢, 社区居民心理不平衡
三、山东省旅游公共营销组织的整合发展
    1.成立山东省旅游公共营销专业委员会, 健全公共营销组织体系
    2.统一山东旅游营销诉求, 整合各营销主体力量
    3.制定山东省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4.制定山东旅游公共营销行为规范和细则, 加强对各营销主体行为的监管与利益协调
    5.有效利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多种资源, 合力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
    6.建立山东旅游公共营销绩效评估体系
四、结 语

(4)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旅游竞合发展成为趋势
        1.1.2 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来临
        1.1.3 海滨度假旅游持续升温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区域旅游竞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滨海旅游度假地
        2.1.2 同质型旅游地
        2.1.3 旅游竞合及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
        2.2.2 共生理论
        2.2.3 旅游竞争力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5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山东滨海旅游地旅游发展现状
    3.1 区域旅游发展迅速
        3.1.1 旅游总量增长迅速
        3.1.2 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较快
        3.1.3 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强
    3.2 同质性强导致发展受阻
        3.2.1 旅游资源雷同性强
        3.2.2 旅游产品替代性强
        3.2.3 客源市场一致性强
    3.3 区域内旅游合作较为薄弱
    3.4 小结
4 山东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分析
    4.1 可行性分析
        4.1.1 区域旅游资源互补性潜力大
        4.1.2 区域空间联系的方便快捷
        4.1.3 区域旅游市场的密切相关
    4.2 同质背景下山东滨海旅游地旅游差异发展
        4.2.1 建设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4.2.2 大力发展海滨避暑旅游
        4.2.3 形成差异化旅游形象
    4.3 竞争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分析
        4.3.1 区域旅游合作内在驱动机制分析
        4.3.2 区域旅游合作形式分析
        4.3.3 多视角的山东滨海旅游地旅游合作
        4.3.4 构建山东滨海旅游地旅游发展空间体系
5 山东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机制创新
    5.1 管理机制创新
    5.2 运作机制创新
    5.3 整合机制创新
        5.3.1 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旅游依托功能
        5.3.2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
        5.3.3 加强内部空间体系建设
        5.3.4 组合、创新、提升旅游产品
    5.4 软环境创新
        5.4.1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5.4.2 推进山东滨海旅游地的“数字化”
    5.5 投资机制创新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海水浴场适宜性评价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分析的山东省入境游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模型
    2.1 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选取
        2.1.1 客源国人均GDP
        2.1.2 客源国与山东的相对CPI
        2.1.3 客源国货币值对人民币的汇率
        2.1.4 虚拟变量
    2.2 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设定
        2.2.1 线性回归模型和虚拟变量模型
        2.2.2 双对数线性模型
第3章 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供给状况
        3.1.1 山东省旅游资源概况
        3.1.2 山东省入境旅游接待设施概况
    3.2 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现状分析
        3.2.1 山东省入境旅游人数分析
        3.2.2 山东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分析
    3.3 山东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第4章 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模型
    4.2 山东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实证分析
        4.2.1 韩国
        4.2.2 日本
        4.2.3 美国
    4.3 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总结性分析
        4.3.1 人均GDP
        4.3.2 CPI
        4.3.3 汇率
        4.3.4 虚拟变量
第5章 拓展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的对策
    5.1 山东省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定位
        5.1.1 区域目标市场定位
        5.1.2 根据统计特征对目标市场定位
    5.2 针对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策略
    5.3 山东省入境旅游需求开拓的具体措施
        5.3.1 完备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措施
        5.3.2 开发山东省专项入境旅游产品
        5.3.3 改进和提升山东省入境旅游接待质量
        5.3.4 政府对入境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5.3.5 建立和推广山东省入境旅游品牌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及市场开拓研究 ——以山东省重点入境旅游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
        1.1.2 山东省入境旅游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外对旅游市场的研究
    2.2 国内对旅游市场的研究
    2.3 国内对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2.4 对山东省的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相关模型介绍
    3.1 集中度指数
    3.2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理论模型
        3.2.1 模型介绍
        3.2.2 优缺点
    3.3 转移—份额分析法(SSM)
        3.3.1 模型介绍
        3.3.2 优缺点
4 山东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概况研究
    4.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布格局分析
        4.1.1 港澳台客源市场
        4.1.2 日本客源市场
        4.1.3 韩国客源市场
        4.1.4 东盟客源市场
        4.1.5 北美客源市场
        4.1.6 俄岁斯客源市场
        4.1.7 西欧客源市场
    4.2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流向格局分析
5 山东省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研究
    5.1 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概况分析
        5.1.1 济南市入境旅游概况
        5.1.2 青岛市入境旅游概况
        5.1.3 威海市入境旅游概况
        5.1.4 烟台市入境旅游概况
        5.1.5 泰安市入境旅游概况
        5.1.6 济宁市入境旅游概况
    5.2 基于集中度指数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集聚态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基于BCG Matrix模型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基于Shift-share Method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5.4.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5.4.2 结果分析
    5.5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综合评价分析
        5.5.1 综合评价方法
        5.5.2 综合评价结果
    5.6 山东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点分析
        5.6.1 目标客源市场优势明显
        5.6.2 新兴客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5.6.3 远程客源市场有待于开发
        5.6.4 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旅游时间短、花费低
6 山东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研究
    6.1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6.1.1 挖掘文化魅力,形成品牌产品
        6.1.2 把握世界脉搏,形成专题旅游产品
        6.1.3 产品多样化,拉长旅游产业链
        6.1.4 点线结合,形成旅游整合
    6.2 旅游营销策略
        6.2.1 品牌形象宣传促销
        6.2.2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6.2.3 拉网式促销模式,实施战略联盟
        6.2.4 利用大型国际性节会活动,产生广泛效应
        6.2.5 市场细分,进行专项促销
    6.3 旅游环境优化策略
        6.3.1 加强交通建设,构建大旅游交通网络
        6.3.2 建设旅游队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6.3.3 打造旅游名企,加强旅游信息建设
        6.3.4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7.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的相关支撑理论
        1.3.1 旅游地系统理论
        1.3.2 点-轴系统理论
        1.3.3 空间一体化理论
        1.3.4 核心-边缘理论
2. 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
    2.1 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时空分布
        2.1.1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组合形式多样
        2.1.2 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特色明显,有一定的互补性
        2.1.3 旅游资源数量和等级地域差异明显
        2.1.4 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产品地域差异明显
    2.2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2.1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2.2.2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分析
    2.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2.3.1 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表现
        2.3.2 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4 山东省旅游供给能力空间差异的综合分析
        2.4.1 旅游供给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综合评价计算
        2.4.3 结果分析
3. 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3.1 旅游空间拓扑结构
        3.1.1 连接度分析
        3.1.2 通达度分析
        3.1.3 区域空间形态分析
        3.1.4 城市空间连接体系
    3.2 功能相异的空间双核心
        3.2.1 核心区的辐射范围
        3.2.2 双核心的内部结构
        3.2.3 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比较
    3.3 驱动机制分析
    3.4 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
        3.4.1 点状模式(1978年—1989年)
        3.4.2 放射模式(1990年—1999年)
        3.4.3 凝聚模式(2000年—至今)
4. 山东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
    4.1 山东省旅游增长极构建
        4.1.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主成分的确定及涵义解析
        4.1.3 山东省旅游增长综合得分分析
        4.1.4 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
    4.2 山东省区域旅游“H”型空间结构构建
        4.2.1 进一步提升东部沿海旅游带
        4.2.2 加快发展胶济沿线旅游带
        4.2.3 着力打造山水圣人旅游带
    4.3 区域旅游市场整合与开拓
        4.3.1 外部市场的联合开拓
        4.3.2 内部需求的开发和市场整合
        4.3.3 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拓展客源市场
        4.3.4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整合
    4.4 山东省旅游区优化
        4.4.1 优化设计的途径与原则
        4.4.2 构建两大一级旅游带
        4.4.3 构建十大特色旅游区
5. 促进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旅游产业合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促进区域联合发展,扩大旅游市场需求
    5.2 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职能
    5.3 平衡区域格局,促进旅游产业轴带集聚模式的发展
    5.4 加强山东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5.5 西部“大”开发,中部“深”开发,东部“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解析
        1.2.1 区域合作理论
        1.2.2 区域分工理论
        1.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1.2.4 中心——边缘理论
        1.2.5 系统论
    1.3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比较
    2.1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2.1.1 "泛珠三角"区域的复杂性
        2.1.2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创新
    2.2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2.2.1 长三角区域旅游现状分析
        2.2.2 长三角区域旅游适度整合策略
    2.3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2.3.1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合作的资源条件
        2.3.2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合作的途径
    2.4 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状况
        2.4.1 "无障碍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2.4.2 "无障碍旅游"的优势
        2.4.3 "无障碍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地域功能分析
    3.1 经济地域结构
    3.2 城市等级结构
    3.3 区域功能结构
    3.4 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
    3.5 区域信息化建设
4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4.1 空间区位分析
    4.2 旅游资源禀赋条件
        4.2.1 旅游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4.2.2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3 旅游交通支持系统
    4.4 旅游接待设施
    4.5 旅游客源市场
    4.6 旅游人力资源情况
    4.7 旅游信息化建设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
    5.1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解析
        5.1.1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形态分析
        5.1.2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总结
    5.2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5.2.1 合作现状
        5.2.2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创新模式
6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运行机制
    6.1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6.1.1 区域旅游合作的区域利益机制
        6.1.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6.1.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6.2 区域旅游合作保障机制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概论
    一、旅游发展战略
        (一) 旅游发展战略的涵义
        (二) 旅游发展战略模式
    二、旅游发展规划
        (一) 旅游发展规划的内涵
        (二)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三、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四、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第二章 山东省旅游市场前景SWOT分析
    一、中国以及山东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 山东省旅游业现状
    二、山东省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 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 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优势
        (三) 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四) 政府优势
        (五) 社会优势
    三、山东旅游发展的劣势
        (一)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客观局限性
        (二) 旅游管理体制不畅、观念滞后
        (三) 入境旅游发展滞后,客源结构欠合理
        (四) 旅游企业发展实力不强
        (五) 旅游形象宣传面不宽
    四、山东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 国际性活动
        (二) 中国经济重心和外资流向的北移
        (三) 日韩产业的大转移
        (四)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五、山东旅游发展的挑战
第三章 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一、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思路
        (一) 调整市场定位
        (二) 调整产品结构
        (三) 调整市场结构
        (四) 缩小淡旺季差别
        (五) 拉动精品项目
    二、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三、山东半岛旅游发展区域一体化战略
        (一) 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二) 山东省旅游一体化措施
第四章 山东省旅游开发领域
    一、城市旅游
        (一) 城市旅游的需求特点
        (二) 城市旅游产品开发
    二、会议/奖励旅游
        (一) 会议/奖励旅游的潜力
        (二) 会议/奖励旅游的需求特点
        (三) 会议/奖励旅游项目的开发
    三、度假旅游
        (一) 度假旅游的需求特点
        (二) 度假旅游项目的开发
    四、生态旅游
        (一) 生态旅游的潜力
        (二)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五、观光旅游
        (一) 观光旅游的现状
        (二) 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
第五章 山东旅游发展的设施建设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交通设施建设
    三、住宿设施建设
    四、购物设施建设
    五、娱乐设施建设
第六章 山东省旅游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运行机制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提高旅游业开放水平
    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四、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六、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努力提高山东旅游外向度
    七、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档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本文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区域旅游合作的机理分析
    2.1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进展
    2.2 相关概念内涵解析
    2.3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基础
3.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解析
    3.1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
        3.1.1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3.1.2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现状
    3.2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分析
        3.2.1 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的区域结构
        3.2.2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
        3.2.3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
4.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探讨
    4.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4.1.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概念
        4.1.2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特征
        4.1.3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总结
    4.2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探讨
    4.3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构建
        4.3.1 具体操作设想
        4.3.2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5. 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5.1 政府机制
    5.2 市场机制
    5.3 行业协会协调机制
    5.4 竞争与合作机制
    5.5 创新机制
    5.6 产业升级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日韩邮轮旅游合作研究[D]. 何孟艳. 青岛大学, 2018(12)
  • [2]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以闽粤边界地王寿山为例[D]. 骆泽顺. 广东商学院, 2012(01)
  • [3]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与构建[J]. 朱孔山,高秀英. 东岳论丛, 2010(08)
  • [4]山东同质型滨海旅游地竞合发展研究[D]. 丁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5]基于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分析的山东省入境游市场研究[D]. 张孝丽. 山东经济学院, 2010(01)
  • [6]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及市场开拓研究 ——以山东省重点入境旅游城市为例[D]. 陈业芬. 河南大学, 2009(11)
  • [7]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研究[D]. 喻萧萧.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8]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王蕾.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9]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 何维兴.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10]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D]. 孙赫. 山东大学, 2007(03)

标签:;  ;  ;  

打造鲁日韩“旅游金三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