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境外保险非法“搁浅”——地下保险市场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面对境外保险非法“搁浅”——地下保险市场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杰[1](2017)在《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保险产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内地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险意识的提高,跨境到香港买保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保险消费的新选择。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香港寿险业共向内地居民签发了15.9万张新保单,新单保费达243.5亿港币。而在2016年前三季度,这组数据则变成了27.7万张新保单与489.4亿港币新单保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保费便增长了一倍有余。内地居民的这种行为,不仅可能使其所购保单无效甚至违反外汇监管法规,还会使内地寿险公司失去大量优质客户与保费,进而对部分区域的业务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此行为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内地居民做出赴港投保决策的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内地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了解当下火热的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行为,及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更有利于内地寿险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增强内地市场竞争力,为内地居民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行为进行辨析,并对历史进行梳理。第三章将跨境购物理论引入保险领域,分析了市场属性、消费者属性、投保风险属性对投保决策过程的影响,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决策的影响因素。第四章运用资产份额定价模型,从两地精算假设差异出发,讨论了赴港投保决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费率与分红产生差异的原因,随后又对精算假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结合前文分析出的两地存在的差异,从保险监管、外汇监管、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宋慧慧[2](2016)在《中国地下保单的危害与治理研究 ——以澳门地下保单拒赔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下保单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巨大,不仅使投保人可能遭受保单无效、拒赔等风险,损害投保人的利益,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步伐,是潜伏在金融市场之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地下保单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监管部门虽对此一直严厉打击,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都收效甚微。自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也愈发密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港澳地区投资,赴港澳买保险已成时尚热潮,地下保单再次重出江湖。目前关于地下保单相关探讨的文章并不多,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地下保单的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各个利益主体出发深度挖掘其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以求根治地下保单,对确保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内地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都有重要的意义。地下保单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加剧,各国的资本和服务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各国的金融监管便成为了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地下保单就像其它受到国家管制或法律禁止的走私商品一样,属于地下经济的一环,隐蔽性较强,若单是依靠法律来禁止是很难有效的杜绝地下保单的非法销售的。所以,内地的保险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加速产品创新,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地位;同时,我国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制定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严肃处理参与地下保单交易的经纪人和境内外保险公司,对于地下保单的购买者也要给予适当的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境内的保险公司在保证经营业绩的前提下也应该适当地拓宽产品投资途径,改善公司的经营环境,增加资金的投资收益,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销售地下保单是一种非法的交易行为,不仅使投保人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的发展,丢失了大量内地的优质客户群,进而损害了整个保险行业及国家的利益。因此,本文通过对地下保单的相关危害进行分析,以遏制非法地下保单的发展和蔓延,对于规范内地保险市场的发展,保护投保人的权益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六部分介绍: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案例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关于地下保单的案例很多,本文主要以澳门首例公开地下保单拒赔的事件为切入点,引出文章的讨论视点。第四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地下保单猖獗的原因以及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危害、购买地下保单面临的各种风险。最后一部分是根据当前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系列打击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地下保单的屡禁不止,一直是监管部门相当头疼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地下保单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据此来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学者能够对此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彻底解决地下保单问题。

陈秀莲[3](2011)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文中提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订后,2001年以来,WTO框架下服务贸易的多边谈判陷入停滞状态,2006年WTO甚至宣布终止,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开展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特别是2000年以后,包含服务贸易内容的协定占了1958-2010年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的84%。与欧洲、美洲等地区国家很早就参与到服务贸易一体化相比,亚洲地区的国家参与较晚,但发展最快。中国也积极参与到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中,到.2010年止,已经签订了包括与澳门、香港在内的11个包含服务贸易内容的区域协定,主要以南-南型FTA为主,其中,2007年签订并生效的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是中国与东盟签订的首个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2000年后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如此迅速?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是选择以WTO为代表的多边化还是选择以区域谈判为代表的一体化?中国-东盟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水平、影响一体化进程的服务贸易壁垒程度以及壁垒对一体化的影响有多大?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按照以下逻辑进行阐述:首先,理论上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结合现实中服务贸易一体化谈判的特点,对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进行分析,归纳出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多边化与一体化的选择之路。其次,阐述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进程,选取衡量指标,实证分析总体和代表性分部门(运输、旅游、建筑与金融)的一体化水平,并进一步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做了分析;再次,通过测度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服务贸易壁垒的总体和代表性分部门(运输、旅游、建筑与金融)情况和程度;最后,针对目前中国-东盟开展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特点、存在的服务贸易壁垒现状与程度,提出了加快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国际性与国内的若干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1、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特点不同,由于利益集团的推动,以及现实中区域服务贸易谈判的特点,使得服务贸易的一体化比多边化更有优势,因此,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一体化是最优路径,而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2、BOP统计意义上的“跨境服务贸易”(代表了模式1“跨境交付”模式2“境外消费”和模式4“自然人流动”)与FAT统计意义上的服务贸易模式3“商业存在”的情况表明,目前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正处在初级阶段,部分服务部门如旅游、运输已基本成型。总体上看,中国-东盟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体化水平相差较大,但增速远远超过这两个区域。分部门的情况表现为:(1)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已经在硬件建设上构建起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但软件一体化的建设较晚。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程度较高,中国、东盟各国增长也很快,但各国的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2)旅游服务已经建立起初步一体化,正在推动一体化的深化。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一体化主要是由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拉动;动态上,中国与东盟的出口一体化变动不大,但进口的一体化有所变动。(3)中国与东盟的建筑服务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其地区结构与业务结构在组建自由贸易区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中国与东盟的金融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比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的程度要高,而且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后,金融联系变得更密切,呈现出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的趋势。3、虽然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程度较低,但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互补性很大,其中与东盟老成员国的互补性大于与新成员国的互补性。4、中国与东盟总体服务贸易并不具有竞争力,只有在部分服务领域才具有竞争力,且大部分的金融等资金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并不具有竞争力。5、从政策角度看,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的障碍之一。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总的服务贸易壁垒特点为:与WTO相比,中国与东盟比WTO框架下的测度的服务贸易壁垒程度要低;市场准入的壁垒高于国民待遇的壁垒以及模式、国别、部门壁垒程度等各有差异。6、代表性分部门(运输、旅游、建筑和金融)的服务贸易壁垒特点表现为,各服务部门的特征不同,不同模式上的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也不同,但“商业存在”模式上普遍存在壁垒。此外,除了运输服务部门,新加坡的·壁垒最低;而运输服务贸易壁垒总体最高的国家是越南,旅游部门的是泰国,建筑的是菲律宾,金融的是中国。7、建筑服务贸易壁垒的动态趋势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建筑服务领域的壁垒趋于减弱,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中国,其次为泰国。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动态趋势则为另外一番景象,虽然总体趋势为下降,但中国、越南与马来西亚三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印尼、新加坡和泰国属于1997年后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贸易壁垒不降反升,2006、2007年才逐渐趋于下降的趋势。8、表现为服务贸易限制措施的服务贸易壁垒对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壁垒对不同的服务部门一体化的影响不一:对建筑服务一体化的影响程度来看,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程度排在第三位;对金融一体化的影响程度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最大。9、服务贸易壁垒对一体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度保护和削减壁垒应该辩证的看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在国际与国内(宏观、中观、微观)上实施正确的贸易政策措施,逐渐削减服务贸易壁垒,渐进的推动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一体化与多边化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也很丰富,但多为从货物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服务贸易的角度进行的探讨较少,结合中国-东盟这一中国参与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第一个组织,从一体化水平、竞争力、服务贸易壁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研究的视角较新颖。2、传统区域主义认为,政府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是以考虑经济福利为出发点,因此相较于以WTO为代表的多边化,区域一体化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次优选择;但本文结合新区域主义兴起的背景,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差异的角度,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从交易成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态度以及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基层主义”的组织原则等方面,结合区域服务贸易谈判的超GATS和自我完善的特点,提出了以区域谈判为主要手段的服务贸易一体化,是一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优路径。3、选择BOP统计和FAT统计意义上的衡量指标,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跨境服务贸易”(代表了模式1“跨境交付”、模式2“境外消费”和模式4“自然人流动”)和模式3“商业存在”的总体水平进行衡量,并与欧盟等代表性区域组织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分别衡量了代表性服务分部门(运输、旅游、建筑与金融等四个)的一体化水平,便于准确把握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状况。4、量化了影响服务贸易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服务贸易壁垒:运用改进的Hoekman指数对总体壁垒进行测度;采用修正过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运用与构建服务贸易壁垒模版,对运输、旅游、建筑与金融等四个代表性服务分部门的壁垒情况和程度进行了测度;还在静态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建筑、金融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壁垒进行动态测度,并运用panel data实证分析了表现为贸易限制措施的服务贸易壁垒对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影响。

凌海亮[4](2008)在《地下保单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保单系指境外保险公司向境内人士非法销售之人身保险保单。因其无论对投保人或是境内保险市场皆隐藏重大危害,实为境内保险市场一颗“毒瘤”。地下保单存在至今已十余年,监管部门虽曾专项打击却未见显着成效,可见对于地下保单而言,仅靠依法打击虽可治标却难以治本。有鉴于此,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地下保单若干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地下保单的救济之道,更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提高境内保险公司竞争力,消灭地下保单生存的土壤,以求根治地下保单。本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地下保单概述,共分为三节。首先,通过介绍境内保单、境外保单的概念,对地下保单的概念做出界定;其次,介绍了地下保单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归纳出地下保单的三种展业模式;最后,分析了地下保单潜藏的危害,从而指出根除地下保单的必要性。第二章则分析了地下保单泛滥的原因。境内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潜力使境外保险公司意欲分享“蛋糕”,却因市场准入限制而以地下保单形式非法展业,同时境内投保人对地下保单风险认识不足,而境内保险公司却又竞争力不足无法提供相应保险服务,加之有港、澳之独特地理环境推波助澜,地下保单于是顺利进入境内保险市场,抢夺市场份额。第三章则对地下保单纠纷的救济途径进行了分析。该分析此前未有学者进行过探讨,笔者尝试分析之以期抛砖引玉。本章依次从诉讼救济、行政救济以及民间救济三个角度对地下保单的救济途径进行了分析,却得出不甚乐观之结论:虽救济之道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却须耗费大量时间与费用且较难获得对投保人有利之结果。在第四章中,笔者对地下保单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对地下保单,须严格依法打击,使境外保险公司与销售人员无法从中获利并为其非法行为接受惩处;还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一方面加大国际监管合作,另一方面则以相关制度安排增强境内保险公司竞争力;另外,当加大宣传针对性,使境内投保人对地下保单有更清楚的认识。最终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来消灭地下报单生存的土壤。本文新颖之处有二,其一在对地下保单纠纷的救济途径进行了探讨,其二在提出以合理税制配合提高境内保险公司竞争力,从而减少投保人对地下保单之需求。

赵智[5](2006)在《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文中研究指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和由此推动的金融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各国通过实施金融开放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1978年确立全面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后,中国的金融开放也随之展开,多年来取得了众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在开放中不断加快步伐。但若干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金融实力普遍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却要以国际市场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为导向,金融内在脆弱性在开放中极易诱发各种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危及本国的金融安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金融开放中同样面临以上问题,这使得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动态地研究金融安全问题是一个可取的视角,因此对中国金融开放的阶段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各金融行业之间在开放的程度和速度上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对其所面临的不同金融安全问题需要分别进行分析。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以中国金融开放的不断加快推进和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增多为背景,对中国金融开放推进的四个阶段做出界定和分析,比较全面地对构成金融业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行业进行了金融安全分析,对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资本流动分别从流入和流出两个角度探讨了相关的金融安全问题,并最后落足到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方面的探讨。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共6章。其中,前言与第1章是总论,第2、3、4、5、6章为专论。在前言之后,第1章对金融开放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进而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站在金融开放的角度对金融安全作出了界定,对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分析;第2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回顾中,将开放的整个历程

吴祥佑[6](2005)在《地下保单泛滥的成因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关键在于铲除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文章运用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地下保单的供求、内地与港澳保险公司的竞争及地下保单的监管,指出提高内地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遏制地下保单的根本方法,加强保险监管则是现阶段打击地下保单蔓延的基本方法,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最终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

吴祥佑[7](2005)在《地下保单泛滥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关键在于铲除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本文运用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地下保单的供求、内地与港澳保险公司的竞争及地下保单的监管,指出提高内地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遏制地下保单的根本方法,加强保险监管则是现阶段打击地下保单蔓延的基本方法,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最终遏制地下保单的泛滥。

李铭[8](2002)在《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 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依托,中国的保险业得到很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会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更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保险市场太诱人了。可以说是空间大、基数小、增长快,这是洋保险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根本原因。因此,世界各

二、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保险产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
        1.5.2 本文不足
第2章 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产品历史演进
    2.1 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的行为辨析
        2.1.1 内地居民购买“地下保单”行为
        2.1.2 内地居民主动赴香港购买保险行为
        2.1.3 内地居民购买“地下保单”行为与主动赴港投保行为辨析
    2.2 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历史梳理
        2.2.1 两地缺乏监管阶段(1994-1999)
        2.2.2 两地开始监管阶段(1999-2003)
        2.2.3 两地引导销售与购买行为合规化监管阶段(2003-2016)
        2.2.4 保险与外汇双重监管阶段(2016 至今)
    2.3 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行为产生的影响
        2.3.1 对香港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2.3.2 对内地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2.4 本章结论:赴港投保成主流,监管只能治标,市场的问题要交给市场解决
第3章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跨境购物理论
    3.1 保险市场中的跨境购物理论
        3.1.1 跨境购物理论
        3.1.2 跨境购物理论适用范围探究与改进
        3.1.3 保险市场中的跨境购物理论对投保决策的影响机制
        3.1.4 理论框架
    3.2 两地市场属性差异分析
        3.2.1 市场属性影响因素选取
        3.2.2 两地金融业环境差异分析
        3.2.3 两地寿险市场基本情况差异分析
        3.2.4 两地保险产品因素差异分析
        3.2.5 两地寿险公司品牌与代理人服务质量差异分析
    3.3 赴港投保的内地居民消费者属性影响分析
        3.3.1 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评估标准
        3.3.2 赴港投保的内地居民消费者属性对评估标准排序的影响
        3.3.3 根据评估标准重要性的市场属性的排序与投保选择
    3.4 投保风险属性分析
        3.4.1 诉讼风险
        3.4.2 汇率及外汇政策风险
        3.4.3 保单收益不确定性风险
    3.5 本章结论:投保决策的有限理性使得费率与投资收益成为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第4章 赴港投保重要影响因素差异原因分析:基于资产份额定价模型
    4.1 资产份额定价模型
    4.2 两地费率差异实证研究
        4.2.1 模型建立
        4.2.2 精算假设及其差异
        4.2.3 费率差异实证研究
    4.3 两地红利差异实证研究
        4.3.1 红利来源及其计算方式
        4.3.2 差异原因分析
        4.3.3 红利差异实证研究
    4.4 两地精算假设差异原因分析
        4.4.1 死亡率差异原因分析
        4.4.2 利率差异原因分析
        4.4.3 退保率差异原因分析
        4.4.4 风险贴现率差异原因分析
        4.4.5 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差异原因分析
    4.5 本章结论:风险贴现率差异对费率影响最大,预期利率差异对分红影响最大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保险监管层面
        5.1.1 多方联合对非法销售“地下保单”与利用保险非法转移资产行为进行监管
        5.1.2 加强保险代理人素质培养
        5.1.3 深化人身险改革
        5.1.4 继续对赴港投保行为进行提示
    5.2 外汇监管层面
        5.2.1 对目前我国购汇用途受限的项目在居民购汇时进行如实告知
        5.2.2 对需要续期缴费的内地居民购汇行为进行灵活监管
    5.3 保险公司层面
        5.3.1 采取更灵活的营销措施
        5.3.2 提升产品竞争力
        5.3.3 提升服务质量
        5.3.4 构建全方位的客户管理体系
    5.4 内地居民层面
        5.4.1 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观念
        5.4.2 增强对内地保险市场的信任
        5.4.3 加强维权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分红保险精算规定(部分)
附录B 死亡率假设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C 预期利率为 5.5%时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D 预期利率为 6.0%时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E 退保率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F 风险贴现率为 7%时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G 准备金评估利率为 3.0%时对费率的影响
附录H 红利计算结果
致谢

(2)中国地下保单的危害与治理研究 ——以澳门地下保单拒赔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0.2.1 研究背景
        0.2.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0.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 案例介绍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反映的问题
        2.1.1 地下保单容易引起法律纠纷
        2.1.2 地下保单的隐蔽性加大了监管难度
    2.2 案例启示
        2.2.1 地下保单的发展趋势
        2.2.2 地下保单的新特点
        2.2.3 地下保单的危害
3 地下保单泛滥的成因分析
    3.1 内因
        3.1.1 高保障,高回报
        3.1.2 险种丰富,服务全面
    3.2 外因
        3.2.1 内地市场的需求潜力
        3.2.2 代理人的高额佣金
        3.2.3 监管不力
4 地下保单面临的危害分析
    4.1 对金融市场来说
        4.1.1 扰乱了内地保险市场秩序
        4.1.2 助长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4.2 对内地保险公司来说
        4.2.1 造成内地优质保险资源流失
        4.2.2 造成内地保险公司形象受损
        4.2.3 加大境内外保险公司经营不稳定的风险
    4.3 对投保人自身来说
        4.3.1 法律风险
        4.3.2 诉讼理赔风险
        4.3.3 不可预期风险
        4.3.4 保险欺诈风险
5 地下保单的风险防范措施
    5.1 地下保单的风险防范难点
        5.1.1 地下保单的监管成本很高
        5.1.2 高额佣金促使内地保险从业人员参与地下保单的销售
        5.1.3 缺乏治理地下保单的有效手段
    5.2 地下保单的控制对策
        5.2.1 灵活监管,严厉打击
        5.2.2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体系
        5.2.3 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5.2.4 加大宣传唤起民众意识
        5.2.5 加强与境外保监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地下保单
    5.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提出问题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服务与国际服务贸易
        2.1.2 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多边化
    2.2 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多边化理论研究综述
        2.2.1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
        2.2.2 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多边化
        2.2.3 简要评价
    2.3 服务贸易一体化经验分析综述
        2.3.1 服务贸易一体化的一般性分析
        2.3.2 简要评价
        2.3.3 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经济效应
        2.3.4 简要评价
3. 服务贸易一体化是最优路径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
    3.1 贸易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3.1.1 传统区域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次优观点
        3.1.2 新区域主义的贸易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最优观点
    3.2 区域服务贸易一体化是最优路径的现实选择
        3.2.1 以WTO为舞台的多边服务合作谈判的停滞
        3.2.2 谈判的成果超越多边谈判的"GATS+"特征
        3.2.3 区域协定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
    4.1 起步阶段(19世纪80年代—2001.11)
        4.1.1 中国与东盟之间致力于经贸官方关系的建设
        4.1.2 部分服务部门开始一体化的建设
    4.2 初步发展阶段(2002.11-2007.1)
        4.2.1 旅游、交通等服务贸易一体化初步形成
        4.2.2 通信信息、文化教育等领域一体化开始建设
    4.3 加快发展阶段(2007.1至今)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总体水平
    5.1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概况与特点
        5.1.1 BOP统计意义上的跨境服务贸易整体概况与特点
        5.1.2 FAT统计意义上的"商业存在"的概况与特点
    5.2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总体水平
        5.2.1 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5.2.2 数据来源说明
        5.2.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总体水平
    5.3 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
        5.3.1 指标的选用
        5.3.2 数据来源说明
        5.3.3 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分部门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与发展前景
    6.1 中国-东盟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发展前景
        6.1.1 中国-东盟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与进程
        6.1.2 中国、东盟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与特点
        6.1.3 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
        6.1.4 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与深化
    6.2 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发展前景
        6.2.1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与进程
        6.2.2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水平
        6.2.3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与深化
    6.3 中国-东盟建筑服务贸易一体化与发展前景
        6.3.1 中国对东盟国家建筑服务出口的现状与特点
        6.3.2 中国对东盟的建筑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
        6.3.3 中国对东盟国家建筑服务出口的展望
    6.4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一体化
        6.4.1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建设与进程
        6.4.2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与特点
        6.4.3 中国与东盟金融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
        6.4.4 中国与东盟金融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展望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障碍:服务贸易壁垒
    7.1 服务贸易壁垒定义、特征与分类
    7.2 衡量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方法
        7.2.1 Hoekman频度指数法
        7.2.2 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
    7.3 总体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
        7.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内的承诺与WTO的比较
        7.3.2 总体、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服务贸易壁垒程度
        7.3.3 服务贸易壁垒的模式结构
        7.3.4 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壁垒的国别分布
        7.3.5 服务贸易总壁垒水平部门的三层次划分
    7.4 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与特点
        7.4.1 测度运输服务贸易壁垒的方法与模板
        7.4.2 中国与东盟运输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
    7.5 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壁垒
        7.5.1 测度旅游服务贸易壁垒的方法与模板
        7.5.2 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
    7.6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筑服务贸易壁垒
        7.6.1 测度建筑服务贸易壁垒的方法与模板
        7.6.2 中国与东盟建筑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
        7.6.3 服务贸易限制措施对建筑服务一体化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7.7 中国与东盟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壁垒
        7.7.1 测度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方法与模板
        7.7.2 中国与东盟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
        7.7.3 金融服务贸易限制措施对金融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7.8 本章小结
8. 削减服务贸易壁垒,加快发展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
    8.1 削减服务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含义
    8.2 服务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与削减的辩证关系
        8.2.1 服务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
        8.2.2 辩证看待取消壁垒与适度保护的关系
    8.3 削减服务贸易壁垒,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
        8.3.1 国际性的推动政策
        8.3.2 国内的推动政策
    8.4 本章小结
9. 结语
参考文献
缩写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地下保单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下保单概述
    第一节 地下保单的概念
        一、境内保单
        二、境外保单
        三、地下保单
    第二节 地下保单的发展及其展业模式
        一、地下保单的发展介绍
        二、地下保单展业模式分析
    第三节 地下保单的危害
        一、对投保人的危害
        二、对民族保险业和境内保险市场的危害
        三、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下保单泛滥原因分析
    第一节 保险市场准入限制严格
        一、境内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二、保险市场准入限制
    第二节 配套制度的缺陷削弱境内保险公司竞争力
        一、监管过严,境内保险公司经营自主性不足
        二、保险税收制度不合理
        三、代理人为追求利益违法销售地下保单
    第三节 地下保单法律风险被忽视
        一、地下保单存在的法律风险
        二、境内投保人对地下保单认知不足,缺乏风险意识
    第四节 特殊地理环境为地下保单的扩张推波助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保单纠纷救济途径分析
    第一节 诉讼救济
        一、境内签单的地下保单诉讼救济分析
        二、境外签单的地下保单诉讼救济分析
    第二节 行政救济
        一、主动寻求行政救济
        二、被动接受行政救济
    第三节 民间救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管齐下应对地下保单
    第一节 依法打击地下保单
        一、依法对相关主体非法展业进行打击
        二、依法对地下保单保费非法外流进行打击
    第二节 加强监管合作及监管灵活性
        一、加强与境外保险监管组织合作
        二、灵活监管,给境内保险公司更大经营自主权
    第三节 改进税制提高境内保险公司竞争力
    第四节 加大宣传针对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主要创新观点
第1章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理论概述
    1.1 金融开放的相关理论
        1.1.1 对金融开放内涵的探讨
        1.1.2 金融开放的主要理论分析
    1.2 金融安全与相关理论概述
        1.2.1 经济安全理论回顾
        1.2.2 金融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1.3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1.4 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第2章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回顾
    2.1 中国金融开放的必然性
    2.2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2.2.1 初始阶段(1979—1993)
        2.2.2 全面调整阶段(1994—1995)
        2.2.3 迈向国际化阶段(1996—2001)
        2.2.4 逐步融入金融全球化阶段(2002—)
    2.3 中国金融开放实现金融深化的实证分析
    2.4 新阶段中国金融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2.4.1 新阶段中国金融开放的机遇
        2.4.2 新阶段中国金融开放将面临的挑战
第3章 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3.1 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银行业
        3.1.1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态势
        3.1.2 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3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安全问题
        3.1.4 深化中国银行业改革
    3.2 金融开放下的中国证券业
        3.2.1 关于证券业开放与证券市场开放
        3.2.2 金融开放下证券业的若干安全问题
        3.2.3 对于开放中防范和化解安全问题的措施探讨
    3.3 金融开放下的中国保险业
        3.3.1 中国保险业开放实践
        3.3.2 中国保险业开放中的安全隐患
        3.3.3 对于开放中推动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思考
第4章 中国金融开放下的国际资本流入与金融安全
    4.1 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资本流动
        4.1.1 国际资本流动的总体格局
        4.1.2 金融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4.2 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入与中国金融安全
        4.2.1 从历次金融危机看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入的情况
        4.2.2 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现状与金融安全隐患
        4.2.3 防范和缓解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安全问题的对策
第5章 中国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出与金融安全
    5.1 正常资本流出与中国金融安全
        5.1.1 中国的对外投资
        5.1.2 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汇出
        5.1.3 正常资本流出中隐含金融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化解
    5.2 非正常资本流出与中国金融安全
        5.2.1 投机性资本流动
        5.2.2 投机性资本流出与保值性资本流出
        5.2.3 中国资本外逃与金融安全
第6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对策探讨
    6.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涵
    6.2 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概况
        6.2.1 逐步放松管制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6.2.2 加速实现开放阶段(20世纪90年代—)
        6.2.3 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总体特征分析
    6.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与防范金融安全问题的对策
        6.3.1 金融开放下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必然性
        6.3.2 中国资本账户管理的现状
        6.3.3 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的金融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地下保单泛滥的成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下保单的风险分析
    1.保单的非系统风险
    2.地下保单的系统风险
(二) 地下保单的收益分析
    1.地下保单的保险金额较高。
    2.地下保单的回报率较高。
    3.地下保单的税负较轻, 还有避税功能。
    4.地下保单有硬通货优势。
    5.地下保单品种多、售后服务好。
(三) 内地与港澳保险公司竞争的优劣势分析
    1.港澳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较高。
    2.港澳保险公司的利润较高。
(四) 地下保单监管的成本与效率分析
    1.地下保单的监管成本很高。
    2.少数内地保险从业人员参与销售地下保单的活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保监会缺乏治理地下保单的有效手段。
(五) 政策建议
    1.增加保监会的预算。
    2.拓展资金运用渠道。
    3.内地保险业要苦练内功, 提高竞争力以消除地下保单存在的“理由”。
    4.逐步实现费率市场化。
    5.疏堵结合, 当前应以堵为主, 长期则以疏为主。
    6.加强与港澳保险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联手打击地下保单。
    7.加强对内地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管。

四、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保险产品影响因素研究[D]. 万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2]中国地下保单的危害与治理研究 ——以澳门地下保单拒赔案为例[D]. 宋慧慧. 辽宁大学, 2016(02)
  • [3]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D]. 陈秀莲.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4]地下保单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 凌海亮. 华东政法大学, 2008(04)
  • [5]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D]. 赵智. 四川大学, 2006(03)
  • [6]地下保单泛滥的成因与对策[J]. 吴祥佑. 华东经济管理, 2005(08)
  • [7]地下保单泛滥的经济学分析[J]. 吴祥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4)
  • [8]直面境外保险非法“抢滩”——地下保险市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 李铭. 中国保险, 2002(12)

标签:;  ;  ;  ;  ;  

面对境外保险非法“搁浅”——地下保险市场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